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白头翁汤

2015/7/30 00:12|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486|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清热剂-清脏腑热【组成】 白头翁(15克) 黄柏(12克) 黄连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白头翁汤伤寒论

  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

清热剂-清脏腑

【组成】 白头翁(15克) 黄柏(12克) 黄连(6克) 秦皮(12克)

【功用】 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主治】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本方常用于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渣,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 斟酌。

【方论】方中白头翁清热解毒,凉血治痢为君;黄连、黄柏、秦皮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为臣。四味合用,可以加强清热止痢之功。

【注意事项】素体脾胃虚弱者当慎用。

  

白 头 翁 汤  ▲▲▲
〖方源〗
  《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 厥阴病,邪从热化,肝热迫肠下利
  “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
  《伤寒论》用以治厥阴热利,热毒深陷厥阴血分气血与热毒相搏,下迫大肠,而见便脓血,赤多白少。
〖组成〗 白头翁 二两[15g]   黄柏 三两[12g]   黄连 三两[6g]   秦皮 三两[12g]
〖用法〗上药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再服一升。
〖方歌〗白头翁汤治热痢,黄连黄柏与秦皮,
    味苦性寒能凉血,解毒坚阴攻效奇。



〖主治〗
 热毒痢疾。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下痢脓血,赤多白少,渴欲饮水,舌红苔黄,脉弦数。
〖功用〗清热解毒,凉血止痢。
病机
①湿热邪毒壅滞大肠,肠中气滞不通,故腹痛里急,肛门重坠。
②湿热之邪深陷血分,气血与热毒相搏,血肉腐败,酿为脓血,故纯下血痢或赤白相兼。
③脓血挟热下迫,故肛门灼热。
④痢下与热邪皆可损伤津液,故渴欲饮水




      ┌ 清热解毒
君 白头翁 ┤
      └ 凉血止痢

       ┌ 清热解毒   ┐
  ┌ 黄连 ┤        │
  │    └ 燥湿厚肠   │
臣 ┤             ├ 共助君药清热解毒,尤能燥湿止痢。
  │             │
  └ 黄柏 ── 泻下焦湿热 ┘

佐使 秦皮 ── 归大肠经,苦寒性涩,主热痢下重。

[配伍特点][可与芍药汤鉴别]



1.本方治证为热毒深陷血分之下痢。以下痢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证治要点。
2.阿米巴痢疾、细菌性痢疾属热毒偏盛者,可加减用之。



  《医方集解》:“此足阳明、少阳、厥阴药也。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
  临床报道:用白头翁汤煎液灌肠治疗急性肠炎27例,细菌性痢疾5例,全部治愈,平均治愈天数为2.62天(中国中药杂志,1989;1:55)


白头翁汤

  【组成】白头翁三两 黄连三两 黄蘖三两 秦皮三两 以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
治厥阴热利下重,脉沉弦,渴欲饮水者。
  【注】二阴俱有下利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惟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下利清谷属于热者,消渴下重,下利脓血,此热利下重乃火郁湿蒸,秽气奔迫广肠魄门,重滞而难出。内经云:暴注下迫者是矣,若以白头翁寒而苦辛,臣以秦皮寒而苦濇,寒能胜热,苦能燥湿,辛以散火之郁,濇以收下重之利也,佐黄连清上焦之火,则渴可止,使黄蘖泻下焦之热,则利自除也,治厥阴热利有二,初利用此方,以苦燥之,以辛散之,以濇固之,是谓以寒治热之法,久利则用乌梅丸之酸以收火,佐以苦寒杂以温补,是谓逆之从之,随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之平也。


白头翁汤:

下痢
刘某,女,52岁,职工家属。患者因腹痛,下痢二天来诊。起病时有恶寒大便有脓血,里急后重,口渴,不欲饮水,小便赤黄,喜卧凉处。检查:脉滑数弦,舌质红,苔黄腻,体温38.5度,粪便常规检查:黏液+++,白细胞+++,红细胞+。辨证湿热下痢。治宜清利湿热,投以白头翁汤加赤芍金银花连翘、因黄连售缺,故以苦参代之。处方:白头翁15克秦皮12克 黄柏12克苦参15克 赤芍15克金银花24克连翘18克。3剂,水煎服。二诊:下痢减少,腹痛后重转轻。热退,舌苔已转黄薄,胃脘胀满,小便赤,头眩,脉滑数。于前方中去金银花、连翘,加青蒿。继服3剂。三诊:脓血减去多半,小便转清,大便已不恶秽。但仍有口渴、头眩,胃纳呆滞。处方沙参18克竹叶9克 竹茹9克天花粉15克 桑叶9克孩儿参18克 冰糖24克 3剂。
服后即思饮食。大便复常。嘱继服2剂善后。(中山医学院《中医方剂选讲》编写组,1981,中医方剂选讲,广州:广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白头翁汤证

曹颖甫医案
治一人。年高七十八,而体气壮实,热利下重.而脉大,苔黄,夜不安寝,宜白头翁汤为主,合小承气汤治之。
白头翁9克、秦皮9克、川黄连1.5克、黄柏9克、大黄9克、枳实3克、桃仁9克、芒硝6克。
寥笙注:本案为厥阴热痢。患者脉症供实,年虽高而体壮,不但用本方,更伍小承气汤以下之,方与证合,其效可必。白头翁苦寒,止痢解毒;黄连苦寒,清湿热,厚肠胃;黄柏苦寒,泻下焦之火;秦皮性味苦寒,又涩,止痢清热。三阴俱有下利症,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唯厥阴下利,属于寒者,厥而不渴,属于热者,消渴,下利,下重,便脓血。此案患者热痢下重,乃火郁湿蒸,胆气不升,火邪下陷,故下重。白头翁清理血分湿热,佐秦皮以平肝升阳,协之连柏,清火除湿而止痢,为治热痢之清剂。更伍承气以导滞泻邪,桃仁之苦平以活血润肠,是釜底抽薪法也,用治热痢,疗效卓著。


胡荫鹏医案:
治一人。诊脉数象,经谓数则为热,热伤血分,致成血痢。夫脱肛者,湿热甚也。干呕者,火毒冲胃也,宜防噤口之虞。但滞下纯红,先哲已云不治。勉拟白头翁汤加味:
滑石、赤茯苓、苡仁、炒陈仓米、秦皮、白头翁、黄连、黄柏。
又治一人。痢久未止,曾服攻补收敛等剂,刻下诊脉沉数,痢赤多白少,按此脉症,乃热蕴下焦,宜白头翁汤加味,苦以坚之,酸以收之
白头翁、秦皮、黄连、黄柏、白芍乌梅
又治一人。滞下经年,腹痛后重。脉沉数,此热蓄下焦,伤及阴分,延绵难愈。拟清热和阴,调气厚肠,倘脉仍不解,当议通因通用法。
白头翁12克、秦皮12克、生地15克、五味3克、胡黄连1.5克、广木香1.5克、乌梅肉3克。
寥笙注:以上三案皆属热痢,均以白头翁汤为主而随症加减,随证化裁,可谓心灵手巧。白头翁汤证,为湿热秽气,郁遏广肠魄门,故后重窘迫难出。凡下重皆属于热,热邪传入厥阴,内耗血液,故多便脓血,热气胜则腹大痛,湿气胜则腹不痛。胡治一案为噤口痢,湿热均甚,故用白头翁汤加滑石之甘寒,赤苓、苡仁之甘淡以渗湿,陈仓米以和胃。二案为久痢不止,湿热未尽,热重湿轻,热蕴下焦,故用白头翁汤加白芍、乌梅酸以收之,苦以坚之,纯用苦寒,以胜热而厚肠也。三案为热痢经年,伤及阴分,故用白头翁、秦皮、胡黄连之苦寒,以清热除湿,生地以和阴,木香以调气,五味乌梅之酸以厚肠。三案病情各殊,白头翁汤之加减化裁,亦各自不同,非高手,其谁能之?



曹颖甫白头翁汤案品读

米右方浜路肇方弄十四号年七十有八,而体气壮实,热利下重,两脉大,苔黄,夜不安寐,宜白头翁汤为主方。
白头翁三钱秦皮三钱川连五分黄蘗三钱生川军三钱后下枳实一钱桃仁泥三钱芒硝二钱另冲
【按】米姓妇家贫。有一子,现年三十余龄,卖旧货为业,不娶妻,母病卧床匝月,无力延医,安奉汤药!便器秽物悉其子亲洁之。史君惠甫有姑母居相近,闻妇苦病,慨代延师出诊。本案方系初诊方,即系末诊方。何者,老妇服此之后,得快利,得安寐,复何求者?依法,病后当事调理。但妇以劳师远驾,心实不安,即任之。竟复健康如中年人。
体会:
1、辨方证的方法:临床上经常需要“但见一证便是”的辨证方法,而不完全是按部就班的辨证论治,这就是辨方证的思路。伤寒论中有“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见此证而用之,丝毫不爽。如此类者,“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投必效。所以胡先生说“辨方证是辨证的尖端”。
2、注意体质问题,高年亦有适合承气者,少年亦有当服四逆者,比比皆是。不可不辨。陈慎吾先生治其70岁老母亲急性痢疾,用大柴胡汤而愈。尤有胆识。


白头翁汤
白头翁(二两)黄连黄柏秦皮(各三两)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不愈。更服一升。成注引内经曰。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利则下焦虚。是以纯苦之剂坚之。琥按成注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以肾开窍于二阴故也。琥又按下焦者。肾肝所主。肝主疏泄。而反下重者邪热壅瘀。气滞而不行也。条辩云。白头翁逐血以疗。秦皮洗肝而散热。黄连调胃而浓肠。黄柏除热而止泄。成注云。四味皆苦寒。愚以白头翁独带辛温。故泄热之中。而兼散邪之力也。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此条虽无下重之证。然热利。内亡津液。故欲饮水。白头翁汤。不但坚下焦。兼能清中热。以汤中有黄连故也。热清。则津液回。饮水止而利自除矣。上二条证并汤。即从本篇之后移附于此。)下利脉沉而迟。其人面少赤。身有微热。下利清谷者。(云云至)其面戴阳。下虚故也。(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瘥。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此条亦热利变脓血之证。下利而渴者。热也。脉数。为热未解。曰自愈者。其脉必数中带虚。而其渴为未甚也。设脉数渴甚。为不瘥。必清脓血。以在里有郁热故也。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可黄芩汤。)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此条系真阴证。然亦有热利过用凉药。而变成是证者。医人不可以不察也。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此条乃热利必死之脉证也。始由伤寒。继则下利。乃热邪传入于阴经也。然利至一日十余行。则热邪之势宜少减。脉当虚弱而带数矣。今则脉反实者。邪气胜也。故主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者。通脉四逆汤主之。(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重出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已见前)下利腹胀满。身体疼痛者。先温其里。乃攻其表温里。宜四逆汤。攻表。宜桂枝汤。(此条系真寒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重出例)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已见前)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气汤。(已见前第六卷阳明病小承气汤方下)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上条证。已见前第四卷太阳病栀子汤方下)呕家有痈脓者。不可治呕脓尽。自愈(此条当是阳明经错简)成注云。胃脘有痈。则呕而吐脓。不可治呕者。以治呕之药。皆辛温也。得脓尽。呕即自愈。或问胃脘痈。于何得之。余答云。始由风寒之邪蕴于经络。继则入于胃府。变而为热。热甚。则气瘀血积而为痈。痈者。壅也。言热毒壅聚而成脓也。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干呕。吐涎沫。头痛者。吴茱萸汤主之。上二条系真阴证。(正文与注见中寒论中)(重出例)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已见前第七卷少阳篇小柴胡汤方下。)伤寒大吐。大下之。极虚复极汗出者。以其人外气怫郁。复与之水。以发其汗。因得哕。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此条伤寒。乃热传厥阴。误治之变证也。厥阴证。虽有吐下之方。而无大吐下之法。如瓜蒂散。承气汤。仲景不过暂假之以吐胸中之邪。下里热之厥耳。兹则大吐下之者。医人必过用瓜蒂散。及大承气汤。故至胃气虚极也。复于吐下之后。复极发其汗者。何也。以其人外气怫郁。怫郁者。言其人面上之气。恰如外来之邪。怫郁于表也。此系阳明胃府虚极。浮热之气上升于面。医人认以为邪热胃燥过极。不得汗复与之水。以助其发汗因而得哕。哕者。千金方谓之哕逆。俗云冷呃是也。所以然者。胃中虚极。又继之以冷水。虚寒相搏。故成哕也。愚按此条。本系传经热病。既服凉药。复饮冷水。凉冷过胜。故成胃寒之证。诸家注。皆以吴茱萸汤主之者。不过暂用之以补胃虚。散寒饮也。愚以理中汤。亦可借用之。)伤寒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则愈。(此条伤寒。乃邪传厥阴。热郁于里。而成实哕之证也。厥阴之经抵少腹。挟胃。上入颃颡。凡哕呃之气。必从少腹而起。由胃而上升于咽颡故也。哕而腹满者。必其人前后便不利。水火之气不得通泄。气不通泄。反逆于上而作哕也。须大小便通利。而哕自愈。按此条论。仲景无治法。补亡论常器之云。前部不利。猪苓汤。后部不利。调胃承气。汤愚以汤名调胃。而芒硝太峻。恐厥阴无大下之法。须以小承气汤微利之。)(琥)按以上方论乃仲景治厥阴病法也。厥阴病有真寒。有热病。今止摘传经热病三十余条。一一为之解说。使后学治厥阴一经。切毋误温。亦毋大下。其因证制宜。自有一定之良法。寓于圆机活变之中耳。


来源http://www.tgzyw.net/read.php?tid=10633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