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9.归脾汤(和剂局方)
〖组成〗白术 9g 茯神去木 [9g] 黄芪 去芦 龙眼肉 酸枣仁炒,去壳,各一两 [各12g] 人参 木香 不见火,各半两 [各6g] 甘草 炙,二钱半 [3g]当归 9g 远志各一钱[6g](后两味从《内科摘要》补入) [《内科摘要》作者薜己,号立斋,嘉靖间入北京太医院,久仕于两京太医院,故所阅珍秘医籍甚多,治病以脾胃为本,又重视培补肾阴肾阳,《内科摘要》是其代表作。] 〖用法〗上咀,每服四钱[12g],水一盏半,加生姜五片,枣子一枚,煎至七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方歌〗归脾汤用术参芪,归草茯神远志随,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怔忡健忘俱可却,肠风崩漏总能医。 5top 〖主治〗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虚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者。 [病机分析]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5top ┌ 黄芪 ── 补脾益气 君 ┤ └ 龙眼肉 ── 既补脾气,又养心血 ┌ 人参、白术 ── 甘温补气,与黄芪相配,加强补脾益气之功 臣 ┤ └ 当归 ── 滋养营血,与龙眼肉相伍,增加补心养血之效 ┌ 茯神、酸枣仁、远志 ── 宁心安神 佐 ┤ └ 木香 ──理气醒脾,与补气养血药配伍,使之补不碍胃,补而不滞 ┌ 炙甘草 ── 补气健脾,调和诸药 │ 使 ┤ 生姜 ┐ │ ├ 调和脾胃,以资生化 └ 大枣 ┘ [配伍特点][适应范围][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鉴别] 5top 1.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不足的常用方。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及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证治要点。2. 用于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若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3.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不统血者。 5top 《医方集解》:“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证悉除矣。” 来源http://jpkc.bucm.edu.cn/fangjixue/11/by_b9.htm
药物组成: 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耆(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功效: 养血安神,补心益脾,调经。主治:思虑伤脾,发热体倦,失眠少食,怔忡惊悸,自汗盗汗,吐血下血,妇女月经不调,赤白带下,以及虚劳、中风、厥逆、癫狂、眩晕等见有心脾血虚者。现代临床常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脑外伤综合征、子宫功能性出血等属于心脾血虚者。
临床应用①心悸怔忡《南雅堂医案》:用心过度,阴血必受损耗,怔忡健忘,皆心血不足之故,生血者心,统血者脾,当握要以图之。归脾汤。《续名医类案》:马元仪治一人患心悸症,肢体倦怠,或以阴虚治之不效。诊其脉浮虚无力,盖得之焦劳思虑伤心也。心之下脾位,脾受心病,郁而生涎,精液不生,清阳不布,故四肢无气以动而倦怠也。法宜大补心脾,乃与归脾汤20剂,即以此方作丸,服之痊愈。 ②心痛《南雅堂医案》:诊得脉细小,右寸涩,心下悸,痛甚喜按,得食少愈,大小便俱见清利,系虚痛之候,用归脾汤加石菖蒲治之。《脉诀汇辨》:邑宰章生公,南都应试,时8月初5日,心脾痛甚,食饮皆废。诊其两寸,涩而无力,与大剂归脾汤加人参3钱、官桂2钱,煎服之。不逾时痛减,续进1剂,痛竟止。 ③失眠《中医杂志》(1955;2:30):患者是41岁男子,曾患肺结核及肋膜炎。现因工作繁重,思虑过度以致失眠,最近日益严重,有时夜间只能睡1-2小时,身体疲倦,记忆力减退,食欲不佳,经常头痛眩晕。查体格中等,稍羸瘦,颜色苍白,脉搏稍弱。投与归脾汤,重用酸枣仁4钱,连服3剂,诸症好转。《内蒙古中医药》(1984;1:44):刘某,女,51岁。平素多忧多虑,起初入睡困难,多梦易醒,反复发作,遂致彻夜不能入睡,随之月经失调,淋漓不断已2年。近日面浮,午后潮热,双下肢浮肿,面色白黄无华,舌体胖,苔白中厚,脉象双寸关大而无力,尺脉沉弱。此证系劳伤心脾,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脾虚血失统摄,治当健脾益气,养心宁神,归脾汤去当归,加真珠母15g,白芍12g,水煎,服6剂。服药后自觉症状稍有减轻,继用上方加味,后服归脾丸调养而愈。 【临床应用】 归脾汤来自宋代《济生方》,里面有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等,具有健脾、益气、养血、养心功能,适合心慌失眠人服用。中医论证认为,归脾丸对心脾两虚型失眠有效,对于轻度失眠具有一定的疗效。在临床上面,采用归脾丸结合进行失眠治疗,对于轻度或是重度失眠均可取得较为显著的疗效。另外,归脾丸对于手脚心发热的阴虚阳亢型失眠,效果就不好。所以服用前,一定要到医院,请医生把脉辨证。 归脾汤方歌归脾汤中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 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备注归脾散(《古今医鉴》卷八)、加味归脾汤(《古今医鉴》,卷十一)、 归脾饮(《痘学真传》卷七)、归脾养营汤(《疡科心得集》卷上)。《口齿类要》无姜、枣。改为丸剂,名“归脾丸”(见《丸散膏丹集成》)、“人参归脾丸”(见《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白归脾丸”(见《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福州方)。 归脾汤药方方一∶《正体类要》【出处】 《正体类要》 【类别】 补益剂-气血双补。 【组成】 白术(3克) 当归(3克)白茯苓(3克)黄芪炒(3克) 远志(3克)龙眼肉(3克) 酸枣仁炒(3克) 人参(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方组趣味记忆】 四君归期早,远知龙眼香。解:四君(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归(当归),期(黄芪),早(酸枣仁),远知(远志),龙眼(龙眼肉),香(木香)。 【功用】 益气补血,健脾养心。 【主治】 1.心脾气血两虚证。心悸怔忡,健忘失眠,盗汗,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淡,苔薄白,脉细弱。2.脾不统血证。便血,皮下紫癜,妇女崩漏,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舌淡,脉细弱。(本方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衰弱、心脏病等属心脾气血两虚及脾不统血者。) 【用法】 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论】本方是在严氏《济生方》归脾汤的基础上加当归、远志而成,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证。方中以参、耆、术、甘草温补气健脾;当归、龙眼肉补血养心,酸枣仁、茯苓、远志宁心安神;更以木香理气醒脾,以防补益气血药腻滞碍胃。组合成方,心脾兼顾,气血双补。 【方解】本方证因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亏虚所致。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心脾气血暗耗,脾气亏虚则体倦、食少;心血不足则见惊悸、怔忡、健忘、不寐、盗汗;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缓均属气血不足之象。上述诸症虽属心脾两虚,却是以脾虚为核心,气血亏虚为基础。脾为营卫气血生化之源,《灵枢·决气》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方中以参、芪、术、草大队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以生血,使气旺而血生;当归、龙眼肉甘温补血养心;茯苓(多用茯神)、酸枣仁、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辛香而散,理气醒脾,与大量益气健脾药配伍,复中焦运化之功,又能防大量益气补血药滋腻碍胃,使补而不滞,滋而不腻;用法中姜、枣调和脾胃,以资化源。全方共奏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为治疗思虑过度,劳伤心脾,气血两虚之良方。 本方的配伍特点:一是心脾同治,重点在脾,使脾旺则气血生化有源,方名归脾,意在于此;二是气血并补,但重在补气,意即气为血之帅,气旺血自生,血足则心有所养;三是补气养血药中佐以木香理气醒脾,补而不滞。故张璐说:“此方滋养心脾,鼓动少火,妙以木香调畅诸气。世以木香性燥不用,服之多致痞闷,或泄泻,减食者,以其纯阴无阳,不能输化药力故耳。”(《古今名医方论》) 本方原载宋·严用和《济生方》,但方中无当归、远志,至明·薛己补此二味,使养血宁神之效尤彰。本方的适应范围,随着后世医家的临床实践,不断有所扩充,原治思虑过度、劳伤心脾之健忘、怔忡。元·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增加治疗脾不统血之吐血、下血。明·薛己《内科摘要》增补了治疗惊悸、盗汗、嗜卧少食、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等症。 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同用参、芪、术、草以益气补脾。前者以补气药配伍养心安神药,意在心脾双补,复二脏生血、统血之职,主治心脾气血两虚之心悸怔忡、健忘失眠、体倦食少,以及脾不统血之便血、崩漏等。后者是补气药配伍升阳举陷药,意在补气升提,复脾胃升清降浊之能,主治脾胃气虚、气陷之少气懒言、发热及脏器下垂等。 【化裁】 崩漏下血偏寒者,可加艾叶炭、炮姜炭,以温经止血;偏热者,加生地炭、阿胶珠、棕榈炭,以清热止血。 【附注】本方是治疗心脾气血两虚证的常用方。临床应用以心悸失眠,体倦食少,便血或崩漏,舌淡,脉细弱为辨证要点。 【文献】 方论 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此手少阴、足太阴药也。血不归脾则妄行,参、术、黄芪、甘草之甘温,所以补脾;茯神、远志、枣仁、龙眼之甘温酸苦,所以补心,心者,脾之母也。当归滋阴而养血,木香行气而舒脾,既以行血中之滞,又以助参、芪而补气。气壮则能摄血,血自归经,而诸症悉除矣。” 《正体类要》卷下:“跌仆等症,气血损伤;或思虑伤脾,血虚火动,寤而不寐;或心脾作痛,怠情嗜卧,怔忡惊悸,自汗,大便不调;或血上下妄行。” 方二∶《重订严氏济生方》[来源]《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白术 茯神(去木) 黄耆(去芦) 龙眼肉酸枣仁(炒,去壳)各30克 人参 木香(不见火)各15克 甘草(炙)7.5克 [用法]上哎咀。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5片,枣子1枚,煎至150毫升,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功效]健脾益气,补血养心。 [主治]思虑过多,劳伤心脾,健忘怔忡。 方三∶《种痘新书》卷十二[来源]《种痘新书》卷十二。 [组成]人参1钱2分,白术1钱2分,茯神1钱2分,黄耆1钱2分,地骨皮1钱2分,甘草3分,木香5分,远志1钱(去心),枣仁1钱。 [用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吴圣贤[来源]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吴圣贤健康一身轻 [组成]人参9。白茯苓12白术9,甘草(炙)6,黄耆(炒)15,龙眼肉15,酸枣仁(炒)15,木香6,当归9,远志3 [用法]加枣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归脾汤·补血方剂【简介】本方来源于《正体类要》。 【功用】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主治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发热,体倦食少,面色萎黄,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以及脾不统血所致的便血,妇女月经超前,量多色淡,或淋漓不止者。 【组成药物】白术 9克,获神9克,黄芪12克,龙眼肉12克,酸枣仁12克,人参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当归9克,远志6克。 【用量用法】上药加生姜5片、大枣3枚,水煎服,每日1剂。九剂有水蜜丸、小蜜丸、大蜜丸、浓缩丸,水蜜丸:每次6克,小蜜丸:每次9克,大蜜丸: 每次1丸,浓缩九:每次8~10丸。均每日2~3次,空腹或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膏剂:每次9~1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 【现代研究】本方具有激活老龄动物脑内功能低下的胆碱能神经作用,能改善学习和记忆能力,能增强免疫,调节中枢神经功能,增进造血功能,有强壮作用。此外,还有抗休克、镇静、降血压、改善脂质代谢等作用。 【进补应用】方中用黄芪、人参、白术、甘草补气健脾,用龙眼肉、酸枣仁、当归补血养心,获神、远志宁心安神,木香行气醒脾,以使本方补不碍胃、补而不滞,少配生姜、大枣以和中调药。本方有气血双补,心脾同调之妙。 1.消化性溃疡用本方汤剂,并重用木香,水煎服,每日1剂。如能守方长服,有较显著的疗效。 症状消失后,仍需继续服药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 2.神经衰弱(神经症)用本方丸剂,按常规服用。本方对病程短、病情轻者疗效好;对各种抑郁、倦怠、睡眠不佳及工作活力低下的患者疗效较好;但对机体处于兴奋状态,如易急躁发怒的患者则效果不太满意。用药时间一般需2~4个月,用药总量1000~2000克。 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用本方为主:党参15克,黄芪15克,白术15克,当归12克,朱茯苓12克,远志12克,酸枣仁12克,龙眼肉15,熟地15克,广木香10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15克,大枣30克,阿胶12克(另包烊化),土大黄3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4.更年期综合征用本方去龙眼肉,加白芍10克,煅龙牡各15克(打碎先煎)为基本方。每日1剂,水煎服。 5.崩漏用本方加减:党参15克,白术、甘草、获神、酸枣仁、龙眼向各10克,黄芪、仙鹤草各30克,熟地黄、血见愁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好转后改隔日1剂。有较好的止血效果。 6.血吸虫病兼有心脏杂音用本方丸剂,每日3次,每次8~10丸,或用汤剂作为西药锑剂的辅助治疗。 此外,本方还可用于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视疲劳、慢性苯中毒、脑外伤后综合征、脱发(斑秃、全秃及脂溢性脱发)等属于心脾气血两虚者。 【注意事项】忌生冷饮食。阴虚内热者慎用。 本方为严用和据《内经》「二阳之病发心脾」之理论而创制。心藏神而主血,脾主思而统血,思虑过度,劳伤心脾,则脾失健运,心血不足,发为惊悸怔忡,食少体倦诸证。本方以补养心脾为主,脾气健而气血生化之源充足,从而心血旺盛,则惊悸失眠诸证自愈。又脾主统血,凡脾虚气弱,不能统血而见崩漏诸证,亦可用本方治疗,即所谓「引血归脾」,故严氏名本方曰「归脾汤」。 临床治疗研究 归脾汤具有改善骨髓微循环,增加骨髓造血组织,促进多能干细胞进多能增殖分化和幼稚中性粒细胞发育成熟,延长中性粒细胞寿命等作用。还有促进白蛋白合成,增加血红蛋白量,补充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作用。中医认为头晕乏力入睡困难。主要是血不足.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为生血之源。思虑过度,劳逸失调,则心脾两伤.,溶血不足,心失所养,则心悸健忘。阴不歛阳,神不守舍,则寐而不实.思虑不独耗心血脾血,且伤心气,脾气。由于血少不能上奉于脑,气弱清阳不能上升,则头晕目眩.气血亏虚则肢倦神疲。归脾汤方中人参、黄芪、白术、茯苓、龙眼肉、酸枣仁具有健脾理气,化湿。湿邪可化,因此头晕如蒙可以治愈,如果如果湿邪已除如有入睡不眠去半夏,厚朴.茯苓改为茯神,方中可加五味子,柏子仁,养心安神,也可以根据病情加入龙齿,龙骨,牡蛎,珍珠母以镇静安神。也可以在大队的补气养血中配伍少量肉桂,以温宣阳气,鼓舞气血之生长.心脾虚治疗较慢,湿邪除去较快,逐步根据症状加以调理,一至两周湿邪可除,三到四周可以痊愈。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46661.htm
归脾汤 归脾汤由党参、白术、黄芪、当归、茯神、元肉、远志、酸枣仁、木香、大枣、炙甘草、生姜等组成,具有“益气补血、健脾养心”之功效。运用本方加减配合驱虫,治疗现代医学的“肾病综合征”、中医的“黄胖病”15例,病获痊愈,经观察,其中最长达7年,随访至今未复发。现选2例报告如下: 例1:男,46岁,农民,住本地,于2000年11月19日初诊。患者反复出现全身水肿8月余,加重3月,经各级医疗机构检查诊断“肾病综合征”,曾次住院,予以抗感染、利尿、输血、腹膜透析、强的松等治疗,效果不佳。因病情加重住入我院内科,经治疗半月病情无明显变化。因经济困难出院,遂来我科就诊。证见全身水肿,满月脸,双下肢凹陷性水肿,口唇、爪甲、眼睑、舌质淡白少华,声音低弱,精神萎靡不振,已失去治疗信心。血压12/8kPa,余生命体征正常。Hb 65g/L;尿蛋白(++++),RBC(+++),无细胞管型。X线片:心肺(-)。经仔细询问病史,知患者在2年赤足下地后出现双足掌、足背、趾间奇痒,起红疹,灼热难忍,经用盐开水湿敷及烟熏烤后病情好转,未进行驱虫治疗。综合病史,该患者属于中医理论的“黄胖病”,属心脾两虚,气血不足,脾失健运,脾不统血则尿血,中气下陷、肾气不固则尿中蛋白;脾肾虚弱,水湿内停,泛滥于肌肤则水肿。治当驱虫,补气养血,健脾利水。归脾汤加减:党参30g,白术20g,黄芪50g,当归12g,元肉10g,熟地30g,炙甘草6g,大枣15g,茯神30g,酸枣仁15g,远志6g,木香10g,生姜皮10g,加瘦肉100g、大腹皮15g,每日剂共服6剂,水煎服,另加驱虫药服用。患者服完6剂后诸症明显好转,水肿消退,食欲增加,面色转红润。查小便:蛋白(+),RBC(+),血Hb75g/L。上方加减服至12月23日复诊,患者口唇、爪甲转红润,舌质红润有津,脉转有力。查血Hb90g/L,尿蛋白(-)、RBC(-)。病已痊愈,予原方加附片10g、肉桂10g、紫河车10g,继服5剂巩固疗效,并嘱其加强营养、预防感冒,随访至今未复发。 例2:男,44岁,住本地。患者于2000年8月10日初诊,述反复水肿伴全身乏力半年余。经多家医院检查确诊为“肾病综合征”,多次住院治疗疗效不佳。症见面部水肿,眼睑、口唇、爪甲、舌质淡白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弱,双下肢略水肿,脉细弱无力。生命体征正常。血Hb 60g/L。尿蛋白(++++),RBC(+++),未查到细胞管型。追问病史,得知患者在发病5年前赤足到沼气池中取粪渣作肥料,之后出现双下肢足背、足趾、足掌、双踝关节到处奇痒难受,搔抓则出现红疹,自用土法熏烤后渐好转,10天后出现咳嗽、气紧、心累及恶寒发热,在当地予抗炎、止咳后缓解。分析其病因,符合中医的“黄胖病”,治当补气血,健脾利水,驱虫。方选归脾汤加大腹皮、瘦肉、绿豆,水煎服每日一剂,连服6剂。加服驱虫药。8月20日复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病情缓解大半,心累乏力明显减轻,水肿消失,食欲增加,面色、舌质转红润,脉有力,已能参加轻微劳动。查血Hb80g/L。尿蛋白(+),RBC(-)。方药已对症,效不方,加用紫河车,继用5剂以善后,随访至今未复发。 体会1:“肾病综合征”属祖国医学的“水肿”、“腰痛”、“虚劳”范畴,以反复水肿、蛋白尿、血尿为主要特征,两例患者均有感染“黄胖病”(钩虫病)病史,但未驱虫治疗。符合“黄胖病”(钩虫)由皮肤侵入,寄生于小肠,湿热虫毒内蕴,脾失健运,气血亏虚,以善食易饥、神疲乏力、皮肤萎黄、水肿为主要表现,故以归脾汤加减配合驱虫治疗。以党参、黄芪、白术、大枣、炙甘草补气健脾,熟地、当归、元肉补血养血,远志、酸枣仁、茯神养心安神而交通心肾,木香、生姜等辛温理气醒脾,大腹皮利水消肿,尤其是加瘦肉、紫河车(属血肉之品)补气养血,益气健脾的效果更强,疗效更加显著。 体会2:“黄胖病”是农村常见病、多发病,在农民中患该病者比较普遍。钩虫进入人体引起局部刺激出现奇痒、灼热的红点,重则感染化脓。幼虫穿过肺泡气管引起支气管炎、肺炎,寄生于十二指肠而引起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经久不愈。该病直接引起贫血,贫血又诱发全身很多病症,对患者身体造成极大危害。很多农民误认为是小事而被忽略以致延误诊治。同时,该病又常夹杂于其他病症中,极易误诊。故在医治该病或其他疾病时,一定要仔细询问病史,更不能只看检验报告,应审症求因,综合分析,辨证施治,方能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简阳市镇金中心卫生院,四川 简阳641416 来源http://www.39kf.com/cooperate/qk/Chinese-Peoples-Health/0703/2008-05-29-480059.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