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达原饮

2015/7/30 01:10|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351|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达原饮(温疫论)  厚朴 常山 槟榔 知母 草果 菖蒲 黄芩 青皮 甘草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吴又可所创,载在《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达原饮(温疫论

  厚朴 常山 槟榔 知母 草果 菖蒲 黄芩 青皮 甘草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吴又可所创,载在《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吴氏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感冒颇验。

  

    【方名】达原饮


    【出处】《温疫论》

  【分类】和解剂-和解少阳


    【组成】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功效】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主治】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用法】上用水二盅,煎八分,午后温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斟酌。


    【方解】本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


    【加减】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方歌】达原草果槟厚朴,知母黄芩芍甘佐,辟秽化浊达膜原,邪伏膜原寒热作。


主治

    温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憎寒壮热,或一日三次,或一日一次,发无定时,胸闷呕恶,头痛烦躁,脉弦数,舌边深红,舌苔垢腻,或苔白厚如积粉。(本方常用于疟疾、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脑炎属温热疫毒伏于膜原者。)


方解

    该方是为温疫秽浊毒邪伏于膜原而设。《重订通俗伤寒论》说:“膜者,横膈之膜;原者,空隙之处。外通肌腠,内近胃腑,即三焦之关键,为内外交界之地,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温疫论》说:“疫者感天地之疠气,……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伏膂之内,去表不远,附近于胃,乃表里之分界,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者也。”温疫邪入膜原半表半里,邪正相争,故见憎寒壮热;温疫热毒内侵入里,导致呕恶、头痛、烦躁、苔白厚如积粉等一派秽浊之候。此时邪不在表,忌用发汗;热中有湿,不能单纯清热;湿中有热,又忌片面燥湿。当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法。方用槟榔辛散湿邪,化痰破结,使邪速溃,为君药。厚朴芳香化浊,理气祛湿;草果辛香化浊,辟秽止呕,宣透伏邪,共为臣药。以上三药气味辛烈,可直达膜原,逐邪外出。凡温热疫毒之邪,最易化火伤阴,故用白芍、知母清热滋阴,并可防诸辛燥药之耗散阴津;黄芩苦寒,清热燥湿,共为佐药。配以甘草生用为使者,既能清热解毒,又可调和诸药。全方合用,共奏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清热解毒之功,可使秽浊得化,热毒得清,阴津得复,则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故以“达原饮”名之。


记载

    吴又可《温疫论》卷上:“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以后四品,乃调和之剂,如渴与饮,非拔病之药也。”


加减

    胁痛耳聋,寒热往来,呕而口苦,加柴胡3克;腰背项痛,加羌活3克;目痛、眼眶痛,鼻干不眠,加干葛3克。


应用

    对于病毒感染性发热,目前尚缺乏针对性强、作用显著的药物,临床观察到单纯用中药达原饮,治疗中医辩证为湿热郁遏的病毒感染性发热,效果较好。


    临床观察16例,其主要症状具备恶寒发热,舌苔厚腻。另外可具有头晕口苦,身重倦怠,胸闷纳呆,恶心欲吐,便秘,脉弦滑,体征上可具有肝脾肿大淋巴结肿大。血象检查末梢血白细胞数偏低,并作了相关的化验检查,排除了细菌感染、胶原病与变态反应、肿瘤血液病和药物反应等引起的发热。本组辩证为湿热郁遏,治以清热燥湿,方用达原饮加减,根据邪传部位再加引经药。临床运用时要注意,舌无苔者禁用,舌苔出血白燥或黄燥者禁用。


    临床所见病毒感染性发热约半数以上属湿热内蕴,表现出一系列邪伏少阳及阳明的症状。因湿热之邪为患,如油裹面,难解难分,病势缠绵,一般病程长,难以速愈。以达原饮为基础加用柴胡、葛根,达到了清里解表,逐秽燥湿的作用。


    开达膜原法及达原饮来自吴又可所著《瘟疫论》,它是祖国医学文献中一部论述急性传染病的专著。全书基本观点以逐邪为第一要义。重视攻下法,尤其推崇大黄。历代医家对大黄都很重视,大黄类攻下药,能增加肠壁的蠕动,促使内毒素的排泄,并有较强的解毒抑菌作用。加用葛根有清解阳明,解肌退热之功;加用柴胡和解退热,抗病毒,抗感染。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900051.htm

达原饮浅释

  

  达原饮出自明代医家吴又可温疫论一书,有草果、槟榔、厚朴、知母、黄芩、白芍、甘草组成。原书主治:温疫秽浊之毒邪伏于膜原,其功能开达膜原,辟秽化浊。
大学读书讲方剂时,这个方子没有讲。当时老师认为这个方子所主疾病甚是独特,所谓膜原,也没有一个固定的说法。吴氏在介绍这个方子时说: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除伏邪盘踞,三药合用,可使邪气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热伤津液,加知母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调和诸药。
结合我自己的体会,这个方子能够散郁化湿,清热养阴。对于气机不畅,湿热内蕴,症见:胸闷脘痞,口苦口干口粘,纳差呕恶,舌质红,苔垢腻等均有效。湿热之邪胶结一起,如油入面,治疗颇为棘手。燥湿则易生热,清热则易伤中助湿,且湿热之邪还能耗伤阴液,易阻止气机导致气化不利等等,临床历来是个难点。此时,这个方子若化裁得当,药量搭配合适,还是很不错的。
窃以为,本方最大的特点是“达郁”。所谓“郁”,气机不畅之谓也。达郁也就是宣畅气机,最终使郁热得畅,气化得行,津液得利,如此则湿热自除,秽浊自散。方中槟榔、厚朴、草果三药苦温而燥,行气之力颇著,且燥能胜湿,三药合用,大能理气化湿。白芍酸苦而寒,酸能养阴,苦能坚阴,能泻热。且唐以前本草认为其能散水气;黄芩清热燥湿,知母养阴清热,三药合用,及能清热,又可养阴,且不助湿,甘草调和诸药。
此方可和越鞠丸、三仁汤做一个比较。现行方剂书把这三个方子归为不同类。达原饮属和解剂,三仁汤(吴鞠通方)属化湿剂,越鞠丸(朱丹溪方)属理气剂。虽分类不同,主治不尽相同,但三方有相通之处。这个点就是“条畅气机”。三仁汤中有杏仁开肺宣畅上焦气机以化湿;白寇仁畅中焦之气而化湿,厚朴行气而燥湿,气化得行,湿温自除。越鞠丸以香附为君,佐以川芎苍术、神曲、栀子,主治六郁。香附为气药,川芎为血中气药,苍术苦温,丹溪认为其能散通治诸郁,能燥湿。三药为主,自能使气机得畅,痰、湿、火、食、血等之郁迎刃而解。当然,虽有同点,但立方之时医家所对疾病不同,方子最终治疗目的也不同了。三仁汤主治湿温,湿温在表可见身热不扬,上焦主气,阻于上焦则气机不畅,可见胸闷,中焦主运化,困阻中焦可见纳差呕恶,大便不爽。综合体现宣上、畅中、渗下。越鞠丸主治六郁,体现以理气为主,气郁为诸郁之先,解郁当以理气为先。而达原饮则在理气达郁基础上,佐以清热养阴之品,使气机得畅,湿浊得化,热邪得清,阴液得救。
当代河南名医张磊先生在治疗脏腑气郁,寒热交杂或湿热交阻之证时,创达郁法,常以四逆散、越鞠丸、达原饮合方化裁而治获效。当然,临床用方要灵动善变,不可拘泥呆板,对于疾病的认识,各家的照眼点也不同,治法有时也大相径庭,只要能取得好的疗效,均无可厚非。但目前似乎存在一个不好的现象,一旦思路和自己相佐,用药不入自己法眼,就妄加指责,呈咄咄逼人之势,这是不好的现象。

  医话小语:细说达原饮

  

达原饮原名达原散,为明·吴又可所创,载在《温疫论》,由槟榔、厚朴、草果、知母、芍药、黄芩、甘草七味药组成。用于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憎寒壮热,日一至三发者。吴氏指出,槟榔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草果除伏邪,“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以后四味,不过调和之品”。我们认为,达原饮主药应为草果与知母,这里取“草果治太阴独胜之寒,知母治阳明独胜之热”。临床以之治湿热中阻,枢纽失职,以致寒热起伏,连日不退,胸脘痞满,呕恶,甚则便溏之夏秋季胃肠型感冒颇验。用此方之目的,在于藉草果以温脾燥湿,复用厚朴、槟榔以佐之,使湿浊之邪得化而热势自孤;再以知母清胃除热,复用黄芩以佐之,不使星火燎原。壬寅年夏季多雨,诊治一刘姓中年农民患者,因田间劳作淋雨,回家暴食后饮冷,翌日即寒热交作,迭进新加香薷饮、小柴胡汤、柴葛解肌汤等,已历时六日,寒虽罢而热不减。诊见身热烦躁,头身悉痛,口渴饮水不多,饮后辄吐,胸脘痞满,不饥不纳,小溲黄赤,大便两日未下,脉数,舌边尖殷红,苔浊厚,底黄垢,中心灰黄老黄交织,外罩白腻如积粉状。当时认为湿热内蕴脾胃,盘踞膜原。思湿热之邪,非辛不开,非苦不降;而膜原之邪,又非达原不克。于是用达原饮去白芍,合半夏泻心汤人参干姜大枣,服一剂胸脘即宽,呕吐旋止,二剂热减。复诊以达原饮合三仁汤出入,续服二剂,热退而瘥。本例之所以获得捷效,其关键有三:一是病机上湿在太阴、热在阳明的认识对路;二是辨证上掌握了多层次的白、黄、灰黄、老黄相兼的浊厚垢腻的邪在膜原的特点舌苔;三是治法上采取了“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苦辛通降(草果、厚朴之辛通,知母、黄芩之苦降)、化浊、燥湿、清热的法则与方药。正由于药证相对,所以难证也能较快地治愈。

来源http://hi.baidu.com/szzcn/item/a712f1d50c5a4e1820e25019

达原饮证

  达原饮出自《温疫论》,适用于湿温邪阻膜原之证。本证湿浊郁伏较甚,非一般化湿之剂所能奏效,须投以疏利透达之剂,以开达膜原湿浊之郁闭。

  [证候表现]

  寒热往来如疟状,寒甚热微,身痛有汗,手足沉重,呃逆胀满,舌苔白腻浊,或如积粉,脉缓。

  [病机释要]

  本证可从湿遏卫气证转化而来,也可见于湿温病初起,系由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阻遏气机所致。膜原外通肌肉,内近胃腑,为三焦之门户,实一身之半表半里。湿热秽浊之邪从口鼻而入,始客于膜原而郁伏不达。若遇饥饱、劳倦、忧思气怒,正气受伤,不能制邪,其病始发。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阻遏阳气,不能布达,肌表失于温煦则恶寒;阳气因郁而积,郁积而通,则恶寒消失而发热汗出,邪正反复交争,故寒热往来如疟状。湿浊偏盛,阳气受郁亦盛,故恶寒较重而发热则微。膜原湿浊,外郁肌肉经络,则身体疼痛,手足沉重。湿浊内阻脾胃,中焦气机失调,胃气上逆,则呃逆胀满。舌苔白腻浊,或如积粉,脉缓,均为湿浊壅盛征象。

  [治法方药]

  疏利透达膜原湿浊,方用达原饮。本方槟榔、厚朴、草果能破戾气所结,除伏邪之盘踞,三味协力,直达膜原,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热伤津液,加知母以滋阴,热伤营气,加白芍以和血,黄芩清燥热之余,甘草为和中之用。

  [类方证析]

  雷氏宣透膜原法证:雷氏宣透膜原法出自《时病论》,本方系吴又可达原饮化裁而来。亦用于湿阻膜原证。方用槟榔、厚朴、草果直达膜原,开泄透达盘踞之湿浊;辅以藿香半夏生姜助畅气化湿之效;佐黄芩清湿中之蕴热;甘草和中;膜原湿浊重,故温燥辛烈药当用,但辛燥药有又易耗津,故一旦湿开热透即应停用,以免助热伤津。此外阴阳盛体秩者亦当慎用。

  [临床应用]

  临床应用于伤寒、副伤寒、沙门氏菌感染,某些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一些有邪阻膜原证的感染性疾病。

  来源http://jpkc.shutcm.edu.cn/jg/guide/fangzheng/dayuanyin.htm

  

  "达原饮"首见于明末吴又可所著的《瘟疫论》,主要用于"邪伏膜原"(即湿热疫初期),以后,清代医家多有发挥,如薛生白,雷少逸,俞根初等,他们在吴又可研究的基础上,又有各方面的创见.包括理论的发展.病种的扩大,症状的补充,用药的加减变化等,使该方不仅应用于许多外感热病及疑难性的发热.也可应用于湿热性质的内伤杂病.已故名中医先师.在继承前人医家经验的基础上.在运用该方治疗流行性感冒、小儿夏季热、白喉、扁桃体炎低热自汗、顽固性失眠症习惯性便秘乙型肝炎前列腺炎、以及一些不明原因的发热、顽固性内科杂症等诊治疾病方面有所发挥,结合我多年运用体会,有关膜原证资料逐一收集整理,特总结如下几点:
一、膜原的概念
1.膜原位于中焦的胃上口;
2.膜原就是介于中焦与上焦之间的胸膈膜;
3.膜原是人体肌肉系统中的筋膜与腱膜,消化系统中的肠系膜,腹膜,呼吸系统中的纵隔胸膜,脏胸膜,壁胸膜;
4.膜原近似于淋巴系统,网状内皮系统,是人体内的一层免疫防御系统。
二、膜原的生理病理特点
1.膜原是正邪交争的场所,具有抗御外邪的功能,是一道抗病自卫的生理屏障。
2.膜原之特殊地带(已非三焦所独主)、作用之特别(水火气机升降出入交关之处)。
3.膜原是病传的始动地带。
4.膜原是病邪潜伏之地,也是气血、药力难达之地。
三、病在膜原的病机特点
病在膜原是邪毒客于半表半里、正邪相争处于相峙状态病理阶段,病机是湿热淹滞难化,甚或秽浊痰瘀胶结不解,郁阻三焦气机,阻碍气血津液输布运行,且又“药石难及”者,皆可视为病在膜原,均可应用开达膜原法治疗。这就是说,病在膜原可以为瘟疫,也可为非温疫病某些病证。判断是否为病在膜原或邪伏膜原,主要看病机。
四、病在膜原的症候与鉴别
1、临床表现
(1)见于温疫病初起。
(2)多先憎寒,继而兼见发热,日后则但发热而不憎寒。起初二、三日内,脉不浮不沉而数,发热日晡益甚,伴头疼身痛。病轻者苔现薄白,病重者白苔厚如积粉,满布舌面。
(3)常可兼见三阳经表证。如有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等症状,为兼少阳经表证;如有腰背颈痛,为兼太阳经表证;如有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等症状,为兼阳明经表证。
2.鉴别要点:
(1)与相类新感温病之鉴别
邪伏膜原初起“先憎寒而后发热”,表明恶寒较重而无热,且脉不浮但数,其后憎寒发热并见,若汗出邪不能外解,则邪热传胃,时恶寒可以消失,但壮热持续昼夜无休,甚至日晡热甚,而且头痛身痛等经证不能随汗而解。风温初起即寒热并见,以恶风寒轻微发热较重为特征,且见咳嗽脉浮,湿温初起虽可见恶寒发热,体痛少汗脉浮等表证.但头沉如裹,身重肢倦,胸脘满闷等湿邪特征与风温显然有别。
(2)与伤寒太阳经证之鉴别
二证初起皆可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等症,虽有脉浮与不浮之辨,但人体虚实各异,临证脉象难随人意。鉴别的要点在于汗出之后(无论药物或物理疗法导致之汗出)。寒邪郁闭肌腠,以无汗为特征,汗出则邪外解,故恶寒发热必然同时减轻或消失,头身疼痛等经证也会随汗而解;邪伏膜原初起邪热溢于太阳之经,卫阳被遏尚未能抗邪,故先憎寒而无汗,一旦正邪相争热郁宣发,不需发表其汗也会自出,是以有汗为特征,汗后邪不得解,自然寒热不退,或恶寒减而发热反增,甚至但热不寒,日晡为剧,其太阳经证也不会因汗出而好转.
(3)与伤寒少阳证之鉴别
吴氏在论中提到“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也。”近代有些医学家也强调邪伏膜原证初起可能见到寒热往来,或为寒热似疟的热型。所谓“往来寒热”,是指寒时无热,甚者战栗,厚皮被而不解;热时不寒,肤热面赤,恶热揭被,汗出后热退,移时复作。所谓“如疟”即非疟,是指往来寒热,日一发或数发而无定时,绝无隔日再发的现象。伤寒表邪化热传入少阳,是属半表半里之位,是正邪交争的关键时刻,正衰邪胜则深传,邪衰正正胜则向愈。少阳本证当有正虚的一面,故用扶正祛邪之和解法,密切注意传经与并病的复杂现象。邪伏膜原证邪热可溢三阳之经而非在表,热内盛而未入阳明之腑,故亦属半表半里之位,临证所见报少有正虚者,邪盛而正不虚与少阳证迥然有别。且热溢少阳只是邪伏膜原证中的一种表现,因此往来寒热发作的时间自然暂短,持续多日不解者甚少,传变后总以昼夜发热的热型为特征。
(4)舌苔与脉象鉴别
舌苔薄白脉浮,是外感风邪的总特征,其中风寒者,苔白而润,脉浮紧外感风热者苔薄白偏干,脉浮数,风兼湿者,苔薄白微腻而脉濡。表邪化热传里(气分),则以舌质红苔黄燥脉洪数为特征,其中湿热者,舌红苔黄厚焦操,起刺,脉实数,湿热者苔黄腻而脉滑数。唯少阳证自以舌质偏淡苔白微黄,脉弦数为特征。邪伏膜原证的苔脉自呈特点,与上述在表及传里的苔脉特征有明显的区别,其中初起邪轻者,舌偏红苔薄白而腻,脉不浮不沉而数,邪未传里而舌红者邪热偏盛,舌红而苔白(或微黄)而腻为湿热之邪,持脉中取独盛而数者邪热伏于表里之间。感邪稍重与较重二型临床较为多见,其特征是舌红苔白或黄腻而乏津,甚者苔垢腻粗糙,正如吴氏所云“苔如积粉,满布无隙”,此系邪热盘踞膜原,内外阻隔,上下不通,浊秽之气上腾所致。
(5)与热郁胆腑之蒿芩清胆汤证相鉴别
两者都有发热,或寒热如疟、舌苔厚腻的症状,但热郁胆腑证是由于邪郁少阳,枢机不利,故临床表现为发热、热重寒轻、心烦、胸脘痞闷、囗苦、小便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滑数。而本证则为湿热秽浊之邪伏结膜原,表里不通,内外隔绝,阳郁不越所致,故其症毎见昼夜发热,日晡益甚外,尚有头疼、身痛、腹胀便结、舌苔白厚燥腻、壮如积粉等。
五、治疗原则:直达病邪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即疏利透达。
六、方剂:达原饮。
方中以槟榔、厚朴、草果辛行疏利,芳香透达同为君药,使气机畅利则伏邪自溃。如吴氏所述“摈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又除岭南瘴气;厚朴破戾气所结;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三味协力直达其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因三药温燥气烈.故辅以黄芩、知母、芍药寒润之品,清里热兼制温燥之过,刚柔相济,组方合体别具特色。
七、传变与预后
吴氏在《温疫论》中有九种传变之说,概括了部分温疫的传变趋向,成为后世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的理论基础。各种温病因为感邪的性质与侵犯的部位不同.其传变虽不外卫气营血与三焦之原则,又形成了各
自不同的传变特点。邪伏膜原在湿温病中是一个较特殊的症型,由于温邪盘根结错于膜原,很少传变,临证常可见病者恶寒发热数日或半月不休,有的甚至壮热月余不退。一旦邪热自膜原溃散,热退脉静则愈,一般预后良好。若邪热炽盛,复因治疗失当,伏邪自膜原溃出深递传入胃,证观但热不寒,或昼夜发热,日哺益甚,烦躁,口渴,多汗等。
八、运用达原饮时应注意下述要点:
1.原方仅用于邪伏膜原感邪轻者使用,即舌红苔薄白而脉不浮不沉而数者,实际临床上当以舌红苔白厚微黄为准。由于温邪最易化热化燥,故白厚微黄之苔每多乏津偏燥之象,故使用达原饮原方时应加石膏为妥,常用量可在15—30g之间,若热盛苔燥老黄者,石膏则应倍用。
2.临床上常见有确认为邪伏膜原证,用达原饮方不效反见热势加重者,因而更方易辙反误其途。如是者多属苔黄厚满布之"较重"之证,乃温热秽浊之邪阻滞胃肠。内外、上下气机痞隔不通,急当加大黄以泻热通腑,畅通气机。温病下不厌早,不能等待燥粪内结形成腑实证再投,为时晚矣!大黄常用量可在5一10g左右,热盛苔燥则与石膏并用;苔腻厚而胸脘痞闷者,加瓜蒌、枳实以豁达上下气机,每收捷效。
3.必须注意厚朴、草果剂量不宜过大,以恐苦燥伤津。若患者系阴虚之体或温病入营血者不可用。

  

  来源http://www.medlive.cn/forum/topic/2940

  

  达湿会http://wenku.baidu.com/view/364288795acfa1c7aa00cc16.html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