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阳旦汤药方 [来源] 《外台秘要》卷二引《古今录验方》。 [组成]大枣12枚(擘); 桂枝9克; 芍药9克; 生姜9克; 甘草9克(炙);黄芩6克。 [用法]上六味药,哎咀。以泉水1.2升,煮取800毫升,分四服,一日三次。 [功效]解肌发表,清热疏风。 [主治]中风或伤寒,脉浮,发热往来,汗出恶风,项颈强,鼻鸣干呕。 [禁忌]脉浮紧,发热者,不可用。服药期间,忌食海藻、菘菜、生葱。 古佚经方“阴旦汤、阳旦汤”考释 所谓古佚“经方”,是指汉代以前医方的统称。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曾专门就“经方”涵义作过论述,并收载了“经方”类著作十一种,274卷。它们均是西汉以前的医学方书,但早已全部亡佚。张仲景等人医书中虽引录了一些古“经方”的佚文,但缺漏颇多。现通过敦煌出土的古医书卷子本《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发现了不少久己失传的古代“经方”,其中就包括“阴、阳旦汤”。这就为争论已久,悬而未决的“阴、阳旦汤”遗案的解决开辟了一条通路。 …… …… 在《辅行诀》未发现之前,认为阴阳旦汤有三个,即阳旦汤、阴旦汤、正阳旦汤。《辅行诀》出土之后,这一古佚经方才露出其庐山真面目,即阴、阳旦汤共有五个,他们是:①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其方由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等五味药物组成。②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痢者,其方由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5味药物组成。③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其方由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8味药物组成。④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其方由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8味药物组成。⑤正阳旦汤。若治虚劳里急者,正阳旦汤主之。其方由小阳旦汤加饴糖一升组成。 …… …… 肖谭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二旦、四神原文: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四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仑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变,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若能深明此数方者,则庶无蹈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吸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始一升,为正阳旦汤。 大阳旦场,治凡病汗出不解,气息慑慑,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 也。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阴旦汤,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者吸白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去,自愈也。 大阴旦汤,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痈,往来寒热方。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上八味,以水一斗二井,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二两,甘草(炙),一两半。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成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治天行热病,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 (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先以水一斗,熬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场,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 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内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得三四升,去滓。内肢,更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场,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羸痩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黄芩、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等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内胶于内,更上火,令烊。取下,待小冷,内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场,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两,附子一枚(炮去皮)。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腰背沉重,四肢清,大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怯力弱者方。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阳旦者,升阳之方,以黄芪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清滋之方,以鸡子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交互金木,既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 来源http://bbs.atorm.com/SupeSite/?action-viewthread-tid-7877 敦煌“大阳旦汤”与《金匮》阳旦汤关系考 三月 13,2010 作者: Director 敦煌出土的《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法要》),是敦煌医学卷子中所载脏腑辨证理论及治病方法较完整的一部,特别是载有古佚“经方”的主治及配伍方药,使我们从中了解到一些《伤寒杂病论》方剂的渊源变化。据《法要》所载:“弘景(梁·陶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治,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以上所说二旦,即大、小阳旦汤,大、小阴旦汤,六神即大、小青龙汤,大、小白虎汤,大、小玄武汤,大、小朱雀(鸟)汤。 以上诸方与《伤寒杂病论》中的许多方剂名异方同,如小阳旦与《伤寒论》桂枝汤同,小青龙与《伤寒论》麻黄汤同,大青龙与《伤寒论》小青龙同,小白虎与《伤寒论》白虎汤同,小朱雀(鸟)与《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同,小玄武与《伤寒论》真武汤同。《伤寒论》中亦有方剂大同于古方而略有变化者,正如《法要》原文:“弘景曰:张机撰《伤寒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某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从以上大致可以看出《伤寒杂病论》方剂之渊源。 在《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产后中风条有“阳旦汤”一语,下无具体药物及剂量,因此后世注家对阳旦汤方各有见地:有认为阳旦汤是桂枝汤别名者(林亿《金匮要略方论》);有认为是桂枝汤加黄芩者(王焘《外台秘要》);有认为是桂枝汤加附子者(陈修园《金匮浅注》)。高等中医院校教材《金匮要略》亦莫衷一是。今读《法要》对二旦方剂的解释(原文)“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柴胡为主。”大阳旦汤方证原文:“大阳旦汤,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忄双双忄双双,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黄芪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去滓。内饴,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可知其功升阳益气和营敛汗。正合《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之阳旦证,其条文如下:“产后风,续之数十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虽久,阳旦证续在耳,可与阳旦汤。”妇人产后气血本虚,必见多汗,又感受风寒,数十日不解,且心下闷,均为体虚阳气不举,无力抗邪外出,日久使邪有入里之势,然头痛,恶寒发热,干呕,汗出仍在,依仲景用药法则,仍当救表,同时升举阳气,故用阳旦汤升阳气和营血,祛邪外出,而此时桂枝汤升阳之力弱,不能胜任,更不可加黄芩伐血虚之体,亦不能增附子固少阴而引邪深入,故必用黄芪、人参之属,以壮肺脾阳气而固表祛邪,必用大阳旦汤效力最佳。 再者,在《金匮要略》中,唯《妇人产后病篇》提及阳旦汤,而《下利篇》有桂枝汤证者,乃立桂枝汤主之;在《水气病篇》治黄汗似桂枝汤证者,言桂枝加黄芪汤主之;在《金匮·虚劳篇》中,治中气不足,脾胃劳伤者,言黄芪建中汤主之等,尽管治方均为桂枝汤或桂枝加味方,但都明确言及方剂名称与药味,不可能出现同方异名者,后世注家对阳旦方见解所以各异,完全与当时历史条件下书卷脱失、残卷、错简有关,现敦煌出土医籍为古医籍的校勘和辑佚提供了重要资料。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敦煌《法要》所载大阳旦汤就是《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篇》中的阳旦汤。 (作者:牟慧琴——甘肃中医学院) 来源http://tcmdat.cn/wp/?p=1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