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姜附汤(医宗必读)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姜附汤 【处方】附子(炮.三钱)干姜(炮.五钱) 【功能主治】治中寒,四肢厥冷强直,失音,口噤吐沫。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煎至八分,不拘时服。 【摘录】明·方贤着《奇效良方》 页首《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姜附汤【处方】 干姜一两,附子(生.去皮.脐.细切)一枚。 【炮制】右合匀。 【功能主治】治伤寒已经转下,又曾发汗,内外俱虚,邪气未解,表证不见,身无大热,昼日烦躁,不得眠睡,夜即安静,不呕不渴,脉候沉微者,宜服之。 又治暴中风冷,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一切虚寒,并皆治之。 【用法用量】每服三钱,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温服,食前。 【摘录】《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页首《重订严氏济生方》:姜附汤【处方】 干姜(炮)附子(炮,去皮、脐)甘草(炙)各等分 【制法】上哎咀。 【功能主治】治五脏中寒,口噤,四肢僵直,失音不语,或卒然晕闷,手足厥冷。 【用法用量】每服12克,用水225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 挟风不仁,加防风15克;兼湿肿满,加白术15克;筋脉挛急,加木瓜15克;肢节疼痛,加桂心15克。 【摘录】《重订严氏济生方》 页首《朱氏集验方》卷四:姜附汤【处方】白豆蔻半两(去壳),附子1个(7钱,炮),缩砂仁3钱,白姜1两(炮),甘草半两。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3钱,水1盏半,煎8分,空心服。 【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四 页首《千金》卷十八:姜附汤【处方】 生姜8两,附子4两(生用,4破)。 【功能主治】痰冷癖气,胸满短气,呕沫头痛,饮食不消化;亦主卒风。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以水8升,煮取3升,分4服。 【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姜汁、附子二味,辟冷癖,其力倍专,乃干姜附子汤之变法。彼取温中,故用干姜,此取涤痰,故用姜汁,两不移易之定法。 【摘录】《千金》卷十八 页首《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姜附汤【处方】 干姜3两,附子3分,甘草1两。 【功能主治】阴寒暴下;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厥冷,语音不出。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5钱,水2盏,煎至1盏,去滓温服。 【摘录】《普济方》卷二○九引《指南方》 页首《圣济总录》卷七:姜附汤【处方】 干姜(炮)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甘草(炙)1两,桂(去粗皮)1两,当归(酒浸,切,焙)1两,白术1两,细辛(去苗叶)1两,杏仁(去皮尖双仁,炒,研)1两,麦门冬(去心,焙)2两。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中风,失音不语。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 页首《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姜附汤【处方】黑附子(生,去皮脐)。 【功能主治】瘴毒阴候,发热或寒,烦躁,手足冷,鼻尖凉,身体疼重,舌上苔生,引饮烦渴,或自利呕逆,或汗出恶风。 【用法用量】每个分作4份,每份用水1盏半,入炮黄耆、干姜2钱,切作片子同煎至8分1盏,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滓再煎。 【摘录】《普济方》卷一九九引《广南卫生方》 页首《圣济总录》卷一四二:姜附汤【处方】 生姜半两,艾叶半两,附子(炮裂去皮脐)3分,枳壳(去瓤,麸炒)3分,生地黄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脉痔有虫,时或痒痛,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1盏,去滓,早、晚食前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二 页首《赤水玄珠》卷二:姜附汤【处方】 干姜5钱,熟附子3钱。 【功能主治】中寒口噤,四肢强直,失音不语,忽然晕倒,口吐涎沫,状如暗风,手足厥冷,或复烦躁;兼阴症伤寒,大便利而发热;及中脘虚寒,久积痰水,心腹冷痛,霍乱转筋,四肢厥逆。 【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作2次服。或虑此方太燥,即以附子理中汤相继服。 【摘录】《赤水玄珠》卷二 页首《痘疹活幼至宝》卷终:姜附汤【处方】白附子2钱,老生姜2钱(切细)。 【功能主治】痘正出时,调护不慎而为风邪所袭,眼直视,牙关紧者。 【用法用量】浓煎,灌下1-2酒杯。出微汗即愈。 【摘录】《痘疹活幼至宝》卷终 页首《辨证录》卷一:姜附汤【处方】 白术1两,茯苓5钱,附子1钱,人参5钱,甘草1钱,干姜1钱。 【功能主治】冬月伤寒,4-5日后,腹痛,小便不利,手足沉重而疼,或咳,或呕。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辨证录》卷一 页首《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姜附汤【处方】杜仲、干姜(炮)、附子(炮)。 【功能主治】腰脐寒痛,腰间如冰,得热则减,得寒则增,脉必紧。 【用法用量】水煎服。 【摘录】《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七 页首《不知医必要》卷三:姜附汤【处方】 白术(净炒)3钱,附子(制)3钱,干姜(炒)1钱5分,良姜1钱,炙草1钱。 【功能主治】暴泻不止,或大汗大喘,手足厥冷,气少不欲言语。 【用法用量】水煎,候温急服。 【摘录】《不知医必要》卷三 页首《外科枢要》卷四:姜附汤【别名】参术姜附汤 【处方】 人参1两,附子(炮,去皮脐)1两,干姜(炮)5钱,白术5钱。 【功能主治】疮疡,真气亏损,或误行汗下,或脓血出多,失于补托,以至上气喘急,自汗盗汗,气短头晕。 【用法用量】参术姜附汤(《景岳全书》卷六十四)。 【摘录】《外科枢要》卷四 页首《圣济总录》卷二十二:姜附汤【处方】附子(炮裂,去皮脐)1两,干姜(炮)3分,葛根3分,甘草(锉,炙)3分,桂(去粗皮)3分,芍药半两,麻黄(去根节,先煮,掠去沫,焙)1两半。 【制法】上锉,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伤寒巨阳中风,项背强,啬啬恶寒,汗不出。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入大枣2枚(去核),同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取汗,未汗再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二十二 来源http://www.zysj.com.cn/zhongyaofang/yaofang_j/jiangfutang.html
建军回到本草学经方====干姜附子汤(第二十三方)
干姜附子汤应用实例 一、虚寒出血许叔微医案:—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渴,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予曰:少阴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目,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予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伤寒九十论·证九》) 按语:(许氏原按)本少阴证而误汗之,故血妄行,自脐中出,若服以止血药,可见其标,而不见其本,予以治少阴之本而用姜附汤,故血止而病除。 二、寒性咽痛 李肇恽医案:李某某,男,40岁,1986年4月16日就诊。六天前患风寒感冒,经治诸症悉减,但遗留咽痛,曾口服红霉素及肌注青霉素,咽痛不但不减,反而加重,甚至不能进食及讲话。刻见面色苍白,身冷恶寒,口淡不渴,不思饮食,微有咳嗽,咳吐少许白色痰液。查咽峡部不红不肿,扁桃腺不大,咽后壁无滤泡增生。舌谈苔白,脉沉紧。证属阳虚外感寒邪,滞结于咽部所致。法当温阳散寒,投干姜附子汤为治。处方: 熟附子15克,干姜l0克,2刘,久煎频服。 药后咽痛大减,已能进食、言谈。嘱其将原药服完,遂告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新中医19872(3>,43) 按语:咽痈一证,以阳盛较多,但寒性咽痛并不罕见,临床以咽部不红不肿.不渴不热为主证。本案咽痛属寒湿之邪阻滞咽部,经络受阻,阳气不屈所致。故用辛散温通之干姜、附子通经络、散寒湿、止疼痛而愈。 从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谈张仲景制方用药的一些特点 仲景所著《伤寒论》立六个病名、112个方证,以六病为纲,以112个方证为目,作为诊治疾病的述语,执简驭繁。通过辨证,由证立方,反过来,又以方名证。当疾病被确诊为某一方证时,其治法和处方亦随即得之,并寓于该一方证之内。对这些特点,笔者已在另文中论述(载《浙江中医杂志》1:21,1980)。兹仅以甘草干姜汤、干姜附子汤为例,来讨论仲景制方用药的一些特点。 仲景方用药精选,精选之程度,甚至到每方仅用一至二味药,如甘草汤咽痛仅用生甘草一味,上述两方则各用两味,此二方相合即是四逆汤。当更动一味主药时,其方名异,其治效亦异。立方以证为主,方与药两者紧跟着证之变化而改动,而其配伍作用及药量之大小亦变,诸此均有研究价值。 甘草干姜汤 甘草干姜汤源出《伤寒论》(29条)和《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篇,由炙甘草、干姜两药组成。《伤寒论》叙本方主治:患者先有“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等伤阳证和“脚挛急”的伤阴证,医者误有桂枝汤解其表之后,患者出现“厥、咽中干、烦燥吐逆”等阳虚证又兼有“脚挛急”的伤阴证。《金匮在略》叙本方主治“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等上焦肺虚寒证以及因上虚不能制约下焦而引起的“不渴、必遗尿、小便数”等下焦阳虚证。 上述各项进行综合、分析,可知甘草干姜汤证之病机为中焦阳虚、脾弱肺寒。脾阳虚则咽中干,肺寒则眩而口多涎,浮阳上越则见烦躁吐逆。上虚不能制下则遗尿、小便数。上述各症中,厥冷、遗尿、小便数、不渴,其本质是真寒;而咽中干、烦燥、吐逆是为假热的表现。当单读《伤寒论》一书时,或不易理解“咽中干、烦燥吐逆”是假热证,当再读到《金匮要略》“其有不渴,必遗尿”句时,证属假热便跃然纸上。故两书宜合起来读。两书对本方证的论述是相辅相成的。 甘草干姜汤为理中汤之半,乃辛甘化阳之温补剂,是太阴病方。用辛温之干姜温脾阳,甘草和中。甘草之剂量大于干姜一倍,旨在既扶脾阳而不伤已受劫之营阴(患者原有“脚挛急”症,是阴不足之故)。 甘草干姜汤证据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具体证候是恶寒无热,手足厥冷,咽中干而不渴,烦躁吐逆,小便次多,甚则遗尿,肺宣咳嗽,痰稀多白沫,舌润苔淡白,脉沉迟。 本方药仅两味,如能明其病机极方义,则应用范围颇广。例如本方可治脾虚肺寒之咳嗽。其特征是咳少而痰稀多白沫、似唾液,短气,手足冷,小便自利而数。仲景方治咳嗽之用药,有其独特之经验,其中之一,如治肺寒之咳嗽用干姜加味。干姜温燥辛散,既能温肺散寒,又能燥化痰饮。临床运用要分析病机与辨析证候并重。脾虚肺寒(不是实寒,也不是虚热),痰稀多白沫是证候特点之一。仲景治咳嗽实证不用干姜的,有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麻黄汤、射干麻黄汤等。治肺热而咳当然更不用干姜,如麻杏甘石汤。仲景治咳方用干姜加味者(配甘草,或配五味子、细辛等),如小青龙汤;小柴胡汤方加减中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此两方证属实证,故另有加减);真武汤加减法中见咳者,加五味子、干姜、细辛;苓甘五味姜辛汤;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 甘草干姜汤可治脾阳虚不能统血之衄血、吐血、下血等出血证。唐容川说:“吐血之证属实证者十居六七……属虚属寒者在吐血家十中一二……寒证者,阳不摄阴,阴血因而走溢,其证必见手足清冷,便溏遗弱,脉细微迟涩,面色惨白,唇淡口和或内寒外热,必实见有虚寒假热之真情,甘草干姜汤主之”(《血证论》卷地"吐血)。这是经验之谈。此方又可治胃阳虚寒的胃脘痛及肺脾两虚不能制水之遗尿、劳淋;用治老年人平日小便频数,苦于时唾涎、短气、眩晕、难以起步者,亦常能获效。此外,由“咽中干”一症类推,又可治阴寒证之咽痛,以具有虚寒性全身症状,咽喉部淡红不肿者为指证。 干姜附子汤 干姜附子汤由干姜、附子两药组成,主治发汗、下之后,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少阳,阳明证),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伤寒论》61条)。此方为少阴阳微、虚阳外扰,昼日烦燥较甚,不得安眠,入夜则较安,病情较急者设。此方证之所以不用四逆汤,而用生附子、干姜浓煎一次顿服,因病情较急,故去甘草甘缓守中,俾回阳救急之药力单直入,药性较四逆汤更峻。对照治少阴下利、厥逆无脉之危症用白通汤及白通加猪胆汁汤,亦均不用炙甘草,则可得到印证。 附子、干姜皆是辛热药,同有回阳温寒作用。生附子回阳救逆,温肾助阳,祛寒止痛,归心、肾、脾经。干姜回阳、温中、温肺化痰,归心、肺、脾、胃经。两药相比较则生附子以温肾寒、壮肾阳为主,干姜则归肺脾二经以温中为主。 干姜附子汤证属阴证、里证、虚证、寒证。凡有少阴病见证,其烦燥一症昼夜甚夜安较为特殊者,适用本方。 干姜附子汤、甘草干姜汤皆是四逆汤减味方。干姜附子汤用附子、干姜两药,其中附子是主药,干姜为辅,以温肾阳为主,是少阴病方。甘草干姜汤用干姜、甘草两药,为理中汤之半,其中干姜是主药,甘草为辅,以温脾胃为主,是太阴病方。 探仲景用附子、干姜、炙甘草的用法 除麻黄附子甘草汤、附子泻心汤等少数方外,仲景用附子,多与干姜、生姜相配伍。笔者体会:附子与生姜或干姜同用,有减少其毒性的作用。生姜散而不守,凡宜温经、散寒、发汗、行水之剂,宜生姜伍炮附子,如桂枝附子汤治风寒湿痹,真武汤治阳虚夹水之症。干姜守而不走,无泄邪、发汗、行水作用,故治亡阳者,多用于干姜伍生附子。 干姜:仲景用干姜与生附子相配伍之方有干姜附子汤、四逆汤类等方。干姜与炙甘草相伍之方,除上述之甘草干姜汤外,还有治中阳不足,脾失健运,症见腹痛、便溏、呕吐等的太阴病主方理中汤。又如《金匮要略》甘姜苓术汤、为甘草、干姜加茯苓、白术,旨在暖脾燥湿祛寒水,治肾著病腰以下冷痛,如坐水中,腰如缠带重物。另外,干姜与苦寒之芩、连相配伍,如黄连汤之干姜、黄连并用,再加桂枝、参草、枣,治胸中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如半夏、生姜、甘草泻心汤三方,既用干姜,亦用生姜,复用苦寒之芩、连,辛开苦降并用,治干噫食臭、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者。此类证候,皆宜健胃、导热、开结、安中,寒热补泻并用。 炙甘草:仲景用炙甘草之方甚多,约言之:与桂枝相伍,通利血脉,平冲制悸,如桂枝甘草汤治发汗后,心下悸、欲得按者;炙甘草汤治心动悸、脉结代者。与芍药相伍,舒挛缓急,如芍药甘草汤。与其他峻剂相伍,缓和峻药之性,如在调胃承气汤中缓和泻下之力;在麻黄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中,缓和麻黄发汗之力。与参、姜、枣相伍,有和胃健脾生津作用。 诸此说明,探讨《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所论述的证、方、药三者之间及方中药物配伍、药量大小与疗效之关系,积极开展中医临床药理、药化的研究,对阐明并丰富中医药的内容,推动中医药理研究均有重大意义。 1.心病病机 心为君主之官,主血脉,灌溉溪谷,内润脏腑,外养腠理;又主神志,调节精神、思维、意识,统摄脏腑功能活动,主宰全身。心的生理功能失调,常表现为血脉异常和神志改变两类病机变化。 血脉异常:心不主血脉,常见心脏自身、头面、四肢及全身脏腑功能失常等病机变化。心脏自身病变以心动不安为主,心血运行不畅,而见心悸怔忡,或心中空虚,气短心痛等症。心动过速或过缓,引起脉搏的跳动频率、节律、强度等改变,而见数、迟、虚、实、滑、涩、促、结、代等脉象变化;头面部,当血气上冲时,为面红目赤,唇红,舌尖红赤、疼痛、溃烂,或吐血、衄血。血气失养时,又为面色淡白、萎黄,唇舌淡白。当血行不畅时,又见面色晦暗、黧黑,唇舌青紫,或舌有瘀斑瘀点;四肢部分,血脉充盛时,四肢烦热,手足心发烧。血脉寒凝时,四肢逆冷,手足冷痛,爪甲紫暗。全身脏腑失却血气供养,可见脏腑功能低下、衰退的各种表现。 神志改变:心不主神志,常见心神失养、心神受扰和心神无主等病机变化。心神失养,以心神不宁为主,可见心绪不安,思想不集中,精神萎靡,记忆力减退等症;心神受扰,轻者表现为心烦,失眠,多梦。重者表现为烦躁不宁,狂言怒骂,打人毁物,不避亲疏,喜笑不休;或表情淡漠,沉默寡言,语言错乱,时哭时笑,呆痴等精神错乱症状。心神无主,轻者为嗜睡,恍惚,朦胧;重者为神志不清,突然倒仆,谵语,妄动。 心病的病因,主要有外感六淫,特别是寒、热之邪最易犯心;内伤七情,悲喜忧思,易致心病。其它如禀赋不足,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重病,失治误治,病理产物停留,其它脏腑疾病的传变,均可引起各种心的病变。 心的病机多以虚、实为纲。从《黄帝内经》开始已有“心虚”的提法,如《素问·五藏生成篇》说:“思虑而伤心”。《脉经》最明确地提出“心实”和“心虚”的病机。如《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篇》云:“心实,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实者,手厥阴经也。病苦闭,大便不利,腹满,四肢重,身热,苦胃胀;心虚,左手寸口人迎以前脉阴虚者,手厥阴经也。病苦悸恐不乐,心腹痛,难以言,心如寒状,恍惚。”其后,《千金要方》有“心实热”,“心虚寒”之说。《圣济总录》、《济生方》、《丹溪手镜》、《景岳全书》均有“心实”和“心虚”病机的详细论述。这是因为心虚,主要由于心的气血津液等基本物质缺乏,易表现出心气、心阳、心血、心阴亏损的病机;心实,多由感受邪气或病理产物停留,邪正相争所致。《灵枢·邪客篇》有“邪之在于心者,皆在于心之包络。”《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说:“心为一身之大主,而不受邪,受邪则神去而死。凡言邪之在心者,皆心之包络受之。”即凡属外邪相侵,多归咎于心包络;内伤虚损,功能衰退,才责之于心。至于是否一定要将心病偏实归咎于心包络,偏虚归属于心,并无多大争论价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心病从虚、实分类确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心实的病机《黄帝内经》早有关于心实病机的论述,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还提出“心气实”、“心气热”等概念,但未正式提出“心实”二字。《中藏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与《内经》的提法大体相同。直到《圣济总录》才正式提出“心实”之词。如该书《心脏门》说“左手关前寸口脉阴实者,心实也。”后世《景岳全书·传忠录·虚实》亦说:“心实者,多火而多哭。”均说明心实的病机客观存在。心病偏实主要因感受外邪或病理产物停留所致。感受外邪以火、热、寒邪为主,易致心火亢盛和寒凝心脉;病理产物可为痰浊、水饮停留,闭阻心脉、心神。或为痰火互结,扰乱心神。或为气滞、血瘀、阻滞心脉。总之,痰、火、寒、气、瘀是导致心实的主要因素。不过邪气侵犯或病理产物停留仅为引起心实的要素之一,必须还有心气和心阳的亢盛,才能与邪气相争,产生机能亢奋、有余的实性病机变化。 1)心气亢盛:心气是推动血液正常运行的主要动力和前提条件,亦是保证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心气以和为顺,若受邪气侵犯或病理产物干扰,则会过度亢奋,反而为害,引起心脉或心神功能异常。《灵枢·淫邪发梦》说:“心气盛,则梦善笑,恐畏。”最早提出心气亢盛的病机。《诸病源候论·心病候》说:“心为脏,而主里,心气盛,为神有余,则病胸内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臂膊腋间痛,两臂内痛,喜笑不休,是心气之实也。”详细阐述了心气亢盛病机所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心气亢盛的病机可分为气滞心气、痰阻心气和寒凝心气三个方面。 ①气滞心气:心气贵在周流不息,一刻不可停滞。七情所伤,气机不畅,可使心气郁滞,引起气滞心脉或气闭心神等病变。 气滞心脉:情志怫郁,或长期、持久的精神刺激,干扰心绪,心情不畅,而致心气郁滞。如《症因脉治·心痹》云:“心痹之因,或焦虑劳心,心气受伤。”心气不能推动血行,血流滞塞,而致心脉痹阻,不通则痛。表现为心胸憋闷胀痛,牵引肩背,时作时止,善太息。此种心痛以胀为主,与精神情志因素变化密切相关。如《灵枢·口问篇》所说:“忧思则心系急,心系急则气道约,约则不利,故太息以伸出之。”《杂病源流犀烛·心病源流》更明确指出:“七情之由作心痛。……除喜之气能散外,余皆足令心气郁结,而为痛也。” 气闭心神:强烈的精神刺激,恼怒惊骇,或悲痛欲绝,情志过极,遏阻心气,轻者可见胸中气塞、心胸痞闷不舒、喘促气粗等症。这是由于心主神志,情志过极,心气被遏,进而影响肺气不利,心肺气机同时阻滞,气停胸中,上逆而成。重者气血逆乱,蒙闭心神,心不主神志,突然昏倒,神志不清。《景岳全书·杂证谟·厥逆》云:“气实而厥者,其形气愤然勃然,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此气逆证也。”此乃气机郁闭而成的气厥实证,与心气郁滞有密切的关系。胸膈喘满,为气郁伤肝损心,肝心气滞,肺失肃降,肺气上逆所致;卒然倒仆,神志不清,心神昏愦,非心窍蒙闭,绝不可见。说明心因受到强烈精神刺激,心气陡然闭塞逆乱,进而心神失司,导致昏仆。 ②痰阻心气:痰浊是津液失调停于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痰浊内停,阻滞心气,既可痹阻心脉,又可蒙闭心神。 痰阻心脉:素体肥胖,或痰湿内盛之人,因痰浊之邪久恋,粘滞难行,增加心气阻力,可使心气困顿而郁滞。气机不畅,心血运迟,渐致心脉痹阻。可见心胸憋闷疼痛,心悸气短,身体困重,舌苔厚腻等症。《症因脉治·胸痹》指出:“胸痹之因,饮食不节,饥饱损伤,痰凝血滞,中焦混浊,则闭食闷痛之症作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曰:“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心典》在注释时云:“胸痹不得卧,是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心气塞而不和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故胸痹药中加半夏以逐痰饮。”详细阐明了痰浊壅塞心肺之气而致心脉痹阻的病机。 肚脐放桂圆和白胡椒 口服大枣:5-6颗;枸杞:7-8颗;桂圆:4-5颗;红糖:1小块。 下面我就把我如何进行洗眼睛来治疗近视和预防眼疾的方法告诉大家,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一、用一清洁的盆盛上水(冬天用温水,夏天我原来一直用的冷水,现在读了马老师的书后,我建议大家还是用温水)。 二、憋上一口气,把整张脸放入水中,眼睛睁着做下一步眼睛操。 三、眼球进行上下、左右各运功三次,然后再按顺时针、反时针方向转圈各三次,就完毕。 注意事项:1.每天早上做,孩子可以隔天做一次。 2.开始时,眼睛无法在水中睁着,先可以用一周的时间来练习憋气和在水中睁眼睛;一口气做不完可以分开做,要不了多久就能一口气做完了。 3.洗眼睛后,就不要再戴眼镜。否则效果就不好。 我到现在为止,已经快洗了三年的眼睛了,原来戴400度的眼镜,现在已经不戴眼镜了,而且视力恢复到了4.8和4.9了。呵呵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这样洗后眼睛很有神哦,像我们这个年龄眼睛应该变混浊了,但我的还没有。我有一个同事有沙眼,她每天早晚洗,沙眼也好好多了,但中途又停了,沙眼又发了,她又开始洗,呵呵,坚持个。 上学期,我儿子的眼睛近视了,要我给配眼镜,我没配,寒假的时候就要求他洗眼睛,现在他已经能清楚的看得见黑板,不在叫我配眼镜了,他还不是天天洗,因为他说天天洗,眼睛不舒服,我就让他一周洗2-3次。有近视的朋友可以试一试,但是要坚持。呵呵,都是要坚持个,我的同事就是没我坚持得好,效果也没有我好 来源http://longyaozhongxiyi.7ta.cn/Article/1571648/348028 干姜附子汤案 李东垣医案:治一人。恶热目赤,烦渴引饮,脉七八至,按之则散,此无根之火也,与姜附加入人参汤服之愈。
许叔微医案:治一妇人。得伤寒数日,咽干烦燥,脉弦细,医者汗之,其始衄血,继而脐中出血,医者惊骇而遁。予日:少阴病,强汗之所致也。盖少阴不当发汗,仲景云:“少阴强发汗,必动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出,或从耳目出,是为下厥上竭,此为难治。”仲景云无治法,无药方,余投以姜附汤,数服血止,后得微汗愈。 一枚生附一两姜,昼间烦躁夜安常; 脉微无表身无热,药力集中急回阳。 组成:干姜、生附子。功效:急救回阳。 主治:肾阳虚烦躁证。症见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身无大热,或恶寒,或手足冷,舌淡,苔薄,脉沉微。 临床运用:本方现代可用于治疗心衰水肿、肝硬化腹水、肾炎浮肿、感染性休克、低血糖眩晕、低血压、美尼尔氏病偏于阳虚型者。对虚寒型之胃绞痛、腹痛、腹泻均有良效。 提示:药理研究表明,本方具有镇呕、强心、抗休克等作用。 来源http://book.chinesemedicines.net/Yi--ShangHanLun-Fang/3399.html
姜附狗肉汤材料:做法: 将狗肉洗干净,切成小块,蒜姜洗净,切段和片备用。将熟附片放入沙锅内,先熬煎约1小时,然后将狗肉、姜、蒜放入,再加水适量,炖煮至狗肉烂熟即成。 介绍: 口服每日1~3次,每次150~200毫升。壮阳补肾散寒。适用于饮酒过量而致肾阳亏虚、形寒畏冷、四肢不温、腰膝酸冷、阳痿不举、夜尿频多及慢性肾盂肾炎、性功能减退等病症。 用途: 酒精性阳痿 来源http://www.xinshipu.com/生姜附片羊肉汤-126583.htm 生姜附片羊肉汤材料: 生姜20克,熟附片9克,大蒜15克,羊肉200克,葱10克,盐3克。 做法: (1)、把生姜洗净、切片;羊肉洗净,在沸水锅内焯一下,去血水;熟附片洗净,先用炖杯加清水100毫升文火炖1小时;葱切段,大蒜去皮。 用途: 暖肾壮阳回阳救逆高血压病 来源http://www.xinshipu.com/生姜附片羊肉汤-126583.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