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5.泻白散(小儿药证直诀)
主要有解热,抗菌,镇咳等作用。1.解热:泻白散对实验性发热的家兔有解热作用,与一些合成解热镇痛药大致相等。2.抗病原微生物:泻白散组成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结核杆菌、伤寒杆菌、流感甲型京科68-1病毒有较强抑制作用,对福氏痢疾杆菌、大肠杆菌也有抑制作用。3.祛痰止咳;泻白散组成药有祛疾、镇咳作用。
方剂1-《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出处】《小儿药证直诀》卷下。 【异名】泻肺散、泻肺汤。 【组成】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功用】 清泻肺热,宽气进食,止咳平喘。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论】方中桑白皮清肺热,泻肺气,平喘咳;地骨皮泻肺中深伏之火,对于阴虚有热者尤宜;甘草、粳米养胃和中。四药合用,清热而不伤阴,泻肺而不伤正,使肺气清肃,则咳喘自平。 各家论述《医方考》肺火为患,喘满气急者,此方主之。肺苦气上逆,故喘满;上焦有火,故气急,此丹溪所谓气有余便是火也。桑白皮味甘而辛,甘能固元气之不足,辛能泻肺气之有余;佐以地骨之泻肾者,实则泻其子也;佐以甘草之健脾者,虚则补其母也。此云虚实者,正气虚而邪气实也。又曰:地骨皮之轻,可使入肺。生甘草之平,可使泻气,故名以泻白。 《古今名医方论》季楚重曰:《经》云,肺苦气上逆。上逆则上焦郁热,气郁生涎,火郁生热,因而治节不行,壅甚为喘满肿嗽。泻白者,正金之令,驱气之逆,非劫金而泻之也,法使金清则气肃。桑根白皮,禀西方燥金之气,甘辛能入肺而泻气之有余;地骨皮凉平,调不足之阴,能清阴中之火,滋肾子以清母;甘草益土和中,且生能泻火,补母土以食子,泻补交致,金元自正;于以佐桑皮而行诸气之愤郁,鲜不达矣,较之黄芩、知母,苦寒伤胃者远矣。夫火热伤气,救肺之治有三:伤寒邪热侮肺,用白虎汤除烦,此治其标;内症虚火烁阴,用生脉散益阴,此治其本;若夫正气不伤,郁火又甚,则泻白散之清肺调中,标本兼治,又补二方之不及也。 《医方集解》此手太阴药也。桑白皮甘益元气之不足,辛泻肺气之有余,除痰止嗽;地骨皮寒泻肺中之伏火,淡泄肝肾之虚热,凉血退蒸;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补胃,并能泻热从小便出。肺主西方,故曰泻白。 《古方选注》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无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然肺虚气逆,又非大苦大寒如芩、连、栀、柏辈所宜,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甘草、粳米,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成方便读》夫肺为娇脏而属金,主皮毛,其性以下行为顺,上行为逆。一受火逼,则皮肤蒸热,喘嗽气急之证见矣,治此者,皆宜清之降之,使复其清肃之令。桑白皮皮可行皮,白能归肺,其甘寒之性,能入肺而清热,固不待言,而根者入土最深,能清而复降。地骨皮深入黄泉,无所底止,其甘淡而寒之性,能泻肺中之伏火,又能入肝肾,凉血退蒸。可知二皮之用,皆在降肺气,降则火自除也。甘草泻火而益脾,粳米清肺而养胃。泻中兼补,寓补于宣,虽清肺而仍固本耳。 《方剂学》本方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肺有郁热,则气逆不降而为咳喘;肺合皮毛,外生肌表,肺热则皮肤蒸热,此热不属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方用桑白皮泻肺以清郁热为主,辅以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兼退虚热。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本方之特点,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素质具有标本兼顾之功。 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王子接《降雪园古方选注》卷中“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 【化裁】肺经热重者,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阴虚潮热者,加银柴胡、鳖甲滋阴退热;热伤阴津,烦热口渴者,加花粉、芦根清热生津。 【附注】本方是治疗肺热喘咳的常用方剂。临床应用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方剂比较】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泻白散均有泻肺作用,但泻白散是泻肺中伏火,本方是泻肺中痰水。 【附注】泻肺散(原书同卷)、泻肺汤(《准绳·幼科》卷九)。本方改为丸剂,名“泻白丸”(见《集验良方》)。 方剂2-《济生》卷二【药物组成】桑白皮(炙)、桔梗(去芦,锉,炒)、地骨皮(去木)、半夏(汤洗7次)、瓜蒌子、升麻、杏仁(去皮尖)、甘草(炙)各等分。 【处方来源】《济生》卷二。 【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4钱,水1盏,生姜5片,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粳米甘草扶肺气,清泻肺热平和剂,热伏肺中喘咳医。 方剂3-《医统》卷六十一【处方来源】《医统》卷六十一。 【方剂主治】风热翳膜血筋,一切肺热外障。 【用法用量】每服3钱,为散、为汤任服。 方剂-4《杏苑》卷三【来源】《杏苑》卷三。 【组成】桑白皮2两,地骨皮2两,生甘草1两。 【主治】肺热。 【制法】上为细末。 【用法】每服2-3钱,以麦门冬汤调下。 临床医案咳嗽杨协胜之女,寒热咳嗽,腹痛泄泻。医者未知痛一阵泻一阵属火之例,木强反?之理,妄用消耗之剂,渐至面浮气促,食减羸瘦,又误用耆、术之药,潮热愈重,痛泻愈多,延绵两月,众谓童痨难治。乞诊于余,先与戊己丸作汤,二剂痛泻顿止,继以泻白散(方剂1)合生脉汤,二剂潮嗽皆安。 肺结核,盗汗杨某某,男,26岁,工人。1979年3月11日就诊。患浸润性肺结核,盗汗长期不愈,虽用抗痨药物,但每夜汗出均浸湿枕褥。由于长期汗出过多,耗伤津液,故口燥咽干,五心烦热,身体消瘦,颧红,舌质红绛,脉细数。即用桑白皮、地骨皮各30g,生甘草10g,浮小麦50g,水煎服。共服八剂,盗汗即止。 痘衄一小儿痘疮衄血,右寸脉数,此肺金有火也,用泻白散(方剂1)而血止,但四肢倦怠,用益元汤而愈。 荨麻疹王某某,女,49岁,职工。1977年7月14日就诊。患荨麻疹六年余,时发时止,累经中西药物治疗,其效不佳。患者为病所苦,急躁心烦,夜难入睡。曾于1973年赴省医院诊断为:顽固性荨麻疹。经治疗后已愈。半年后因迁居新房,室内尚潮湿,数月后复发。瘙痒难忍,搔之随手增大,尤以四肢为重。遇热加剧,得冷稍减,冬轻夏重,反复两年多,延至1977年夏,皮疹遍及全身,唇厚如肿,触摸疹块处有灼热感,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余即以风热挟湿论治,拟用桑皮、地骨皮各30g,甘草、苦参各10g,蝉衣20g捣碎,水煎服。相继服用十二剂而疹消。为巩固疗效,将前方碾为细末,每次6g,一日二次,连服两月,至今七年末发。 用药禁忌1.外感风寒引起的喘咳,或虚寒性咳嗽不宜使用本方。 2.同名异方者尚有:(1)《奇效良方》方,由升麻、地骨皮、桔梗、瓜蒌仁、半夏、桑白皮、杏仁、甘草组成。主治:小儿肺脏实证,咳喘大便不利者。(2)《证治准绳》方,由桑白皮、地骨皮、甘草、贝母、紫菀、桔梗、当归、瓜蒌仁组成。主治:肺痈。(3)《杂病源流犀烛》方,由桑白皮、地骨皮、黄芩、黄连、马兜铃、淡竹叶、桔梗、栀子、灯心草、大青叶、玄参、连翘组成。主治。疹子。 来源http://baike.baidu.com/view/246785.htm
肺主西方,属金,其色应白,“泻白”,即泻肺也。李时珍云:“此(泻白散)乃泻肺诸方之准绳也”。王晋三曰:“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古方选注》)本方中桑白皮清泻肺热,止咳平喘;地骨皮泻肺中伏火,并退虚热;梗米、炙草养胃和中。诸药同用,泻肺平喘而不伤正,宜属清泻肺中伏热之良方,故名曰“泻白散”。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诸方:“又名泻肺散。治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炙草一钱。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组成〗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一两[各15g] 甘草炙,一钱[1g]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 〖方歌〗泻白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四般宜, 参茯知芩皆可入,肺热喘嗽此方施。 5top 〖主治〗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晡尤甚,舌红苔黄,脉细数。 〖功用〗清泻肺热,平喘止咳。 〖病机〗 ①肺主气,其气宜清肃下降,则一身之气行得顺。若火热郁肺,则气逆不降;肺气壅实则喘咳,甚则气急。 ②肺合皮毛,肺中伏火郁蒸,故皮肤蒸热。 ③肺主金,金旺于酉时,故肺中伏火,则发热以日晡为甚。 5top ┌ 清肺热 ┐ │ │ 君 桑白皮 ┤ 泻肺气 │ │ │ └ 止咳喘 ├清肺中深藏之伏火而止咳、喘 ┐ │ │ ┌ 助“桑白皮”泻肺中伏火,兼养阴 │ │共奏泻肺清热 臣 地骨皮 ┤ │ ├ └ 伍“桑白皮”退皮肤蒸热 ┘ │止咳平喘之功 │ 佐使 粳米、甘草 ── 养胃和中,以扶肺气 ┘ [本方配伍特点][以上四方比较] 5top 1.本方主治肺热咳嗽。以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为证治要点。2.肺经热重,可加黄芩、知母等以增强清泄肺热之效;燥热咳嗽者,可加瓜蒌皮、川贝母等润肺止咳。 3.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热者。 5top 本方因其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但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5top 《绛雪园古方选注》:“肺气本辛,以辛泻之,遂其欲也。遂其欲当谓之补,而仍云泻者,有平肺之功焉。桑皮、甘草,其气俱薄,不燥不刚,虽泻而不伤于娇脏。……《经》言: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复以地骨皮之苦,泄阴火,退虚热,而平肺气。……使以粳米、甘草,缓桑、骨二皮于上,以清肺定喘。”5top 〖附方〗葶苈大枣泻肺汤(《金匮要略》)方源:《金匮要略》“肺痈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肺痈胸满胀,一身面目浮肿,鼻塞清涕出,不闻香臭酸辛,咳逆上气,喘鸣迫塞,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 组成:葶苈子熬令色黄,捣丸如弹丸大(9g ) 大枣十二枚(4枚) 用法:上药先以水三升煮枣,取二升,去枣,纳葶苈,煮取一升,顿服。 功用:泻肺行水,下气平喘。 主治:痰涎壅盛,咳喘胸满。 方歌:葶苈大枣亦泻肺,行水祛痰喘自息。 [本方与泻白散比较异同] 来源http://class.ibucm.com/fangjixue/9/ss_b44.htm [泻火之剂第十四]泻白散 (钱乙)治肺火皮肤蒸热,洒淅寒热,日晡尤甚,喘嗽气急(皮肤蒸热,肺主皮毛也;洒淅寒热,邪在肤腠也;日晡尤甚,金旺于酉也;肺苦气上逆,故咳嗽喘急;轻按即得,重按全无,是热在皮毛;日西尤甚,为肺热。)桑白皮地骨皮(一钱)甘草(五分)粳米(百粒。)易老加黄连。 来源http://www.zhzyw.org/zygjyd/book_show.php?id=87&name=ҽ������&pian=264 泻白散不可妄用论钱氏制泻白散,方用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粳米,治肺火皮肤蒸热,日晡尤甚,喘咳气急,面肿热郁肺逆等证。历来注此方者,只言其功,不知其弊,如李时珍以为泻肺诸方之准绳,虽明如王晋三、叶天士,犹率意用之。愚按此方治热病后与小儿痘后,外感已尽真气不得归元,咳嗽上气,身虚热者,甚良;若兼一毫外感,即不可用。如风寒、风温正盛之时,而用桑皮、地骨,或于别方中加桑皮,或加地骨,如油入面,锢结而不可解矣。考《金匮》金疮门中王不留行散,取用桑东南根白皮以引生气,烧灰存性以止血,仲景方后自注云∶小疮即粉之,大疮但服之,产后亦可服,如风寒,桑根勿取之。沈目南注云∶风寒表邪在经络,桑根下降,故勿取之。愚按∶桑白皮虽色白入肺,然桑得箕星之精,箕好风,风气通于肝,实肝经之本药也。且桑叶横纹最多而主络,故蚕食桑叶而成丝,丝,络象也,桑皮纯丝结成象筋,亦主络;肝主筋,主血,络亦主血,象筋与络者,必走肝,同类相从也。肝经下络阴器,如树根之蟠结于土中;桑根最为坚结,诗称∶“彻彼桑土”,《易》言∶“系于苞桑”是也。再按∶肾脉之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肺与肾为子母,金下生水。桑根之性,下达而坚结,由肺下走肝肾者也。内伤不妨用之,外感则引邪入肝肾之阴,而咳嗽永不愈矣。吾从妹八、九岁时,春日患伤风咳嗽,医用杏苏散加桑白皮,至今将五十岁,咳嗽永无愈期,年重一年,试思如不可治之嗽,当早死矣,如可治之嗽,何以至四十年不愈哉?亦可以知其故矣。遇见小儿久嗽不愈者,多因桑皮、地骨,凡服过桑皮、地骨而嗽不愈者,即不可治,伏陷之邪,无法使之上出也,至于地骨皮之不可用者,余因仲景先师风寒禁桑皮而悟入者也。盖凡树木之根,皆生地中,而独枸杞之根,名地骨者何? 盖拘杞之根,深入黄泉,无所终极,古又名之曰仙人杖,盖言凡人莫得而知其所终也。木本之入下最深者,未有如地骨者,故独异众根,而独得地骨之名。凡药有独异之形,独异之性,得独异之名者,必有独异之功能,亦必有独异之偏胜也。地骨入下最深,禀少阴水阴之气,主骨蒸之劳热,力能至骨,有风寒外感者,而可用之哉!或曰∶桑皮,地骨,良药也,子何畏之若是?余曰∶人参、甘草,非良药耶?实证用人参,中满用甘草,外感用桑皮、地骨,同一弊也。 来源http://www.zysj.com.cn/lilunshuji/wenbingtiaobian/681-10-22.html 泻白散的方解及运用! 泻白散 泻白散清热力量很平和,养阴力量也不大,针对小儿体质的特点,又有保护胃气,培土生津的特点。这是清泻肺热,达到止咳平喘的作用。 配伍特点是清肺为主(桑皮),清中有润,泻中有补,充分照顾正气,充分照顾小儿特点。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标(麻杏石甘汤),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本(阴不足而阳亢),而是以“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主要体现了小儿至阴之体,要标本兼顾,肺中一有积热,很容易伤阴,清泻肺中伏热,同时有一定的养阴。标本兼顾。从生理特点上,也和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的生理特点有关。所以既使是肺热证,从用药配伍来看,可以体会程钟灵所讲的,这像止嗽散里面讲,用药肺脏温润和平,不寒不热。当然止嗽散这个方证,它是偏肺热,既使清热,也要照顾到正气的情况,照顾它的用药和平。肺为娇脏,不耐寒热,用药不宜偏颇。 辨证要点是咳喘气急,皮肤蒸热,舌红苔黄,脉细数。咳嗽仅仅有点气急,一般应该以咳为主,皮肤蒸热,蒸热指的是甚么?热并不重。舌红苔黄,脉细数。是开始有一定的阴伤。 随证加减是肺经热重:加黄芩(清热,光靠桑皮不够);燥热咳嗽:加括蒌皮,川贝母(润肺的,润肺化痰止咳);阴虚潮热:加银柴胡,鳖甲(透虚热,阴虚发热反应有虚热在肺,咳嗽,原方有地骨皮);伤津口渴:加天花粉、芦根(生津止渴)。 泻白散一般用于伏火不重的,正气没损伤。如果虚得严重,或者不是肺热,当然不能用。一般是外邪入里,造成肺热咳喘,一般这个不用。 来源http://www.xywy.com/zy/zhuanye/fjdq/qr/723616.html
元·罗天益运用泻白散医案2则 摘要:通过探讨《卫生宝鉴》中两则加减泻白散的应用,说明罗天益在对古方的化裁应用方面的独到之处,其辨证精当,加减适宜。不愧为东垣老人之高足。 关键词:罗天益;加减泻白散;中医药疗法 罗天益,字谦甫,号容斋,元代真定藁城(今河北省藁城县)人约生于1220年,卒于1290年。受业于大医李东垣,尽得其传,“发言造诣,酷类其师”。[1]罗氏重视经旨,治学一本《内经》之旨,娴熟的将《内经》、《难经》等经典论述应用于临床,理论清晰,辨病析证,每每切合病机。学术上具有明显的“易水学派”特色。是易水学派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位重要医家。 “泻白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李时珍谓该方为泻肺诸方之准绳[2]。该方以五行辨证,是根据五行生克乘侮规律识别脏腑病机五行传变所表现证候的辩证思维方法[3]。由桑白皮、地骨皮、炙甘草、粳米组成,取名“泻白”,泻者清泻肺中伏热也,白者肺之色也,“泻白”乃泻肺气之有余也[4]。功用为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临床用于皮肤蒸热、咳喘气急,日晡更甚,舌红苔黄,脉细数等症[5]。《卫生宝鉴》中应用泻白散加减仅有2则医案。辨证得当,加减得体,疗效卓著。罗天益应用加减泻白散治疗喉腥、喘咳等肺系疾病。 1 肺热喉腥治验 梁济民因膏粱而饮,因劳心过度,肺气有伤,以致气出腥臭,唾涕稠粘,口舌干燥,以加减泻白散主之。《难经》云:心主五臭,入肺为腥臭,此其一也。 【加减泻白散】 桑白皮三钱,桔梗二钱,地骨皮、甘草(炙),各一钱半,知母七分,麦门冬、黄芩各五分,五味子二十个。 上咀,作一服,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忌酒面辛热之物,日进二服。 按语:梁氏膏粱之子,因洪饮大热之气所伤,滋溢心火,刑于肺金,故以桑白皮、地骨皮苦微寒降肺中伏火而补气,用以为君;黄芩、知母苦寒,治气息腥臭,清利肺气,用以为臣;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之酸温以收肺气,麦门冬甘平寒,治涕唾稠粘、口舌干燥,用以为佐;桔梗体轻辛温,治痰逆,利咽膈,为使也。 《药性切用》载:黄芩属性:性味苦寒,泻肺火,退寒热。中虚者名枯芩,入肺,以清肌表之热;内实者名条芩,入大肠,而清热安胎。泻火生用;退寒热酒炒用。《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载:桔梗,味苦性微寒。有小寒,升也,阴中之阳也。其用有四:止咽痛,兼除鼻塞;利膈气,仍治肺痛;一为诸药之舟楫;一为肺部之引经;知母,味苦性寒无毒。沉也,阴中之阴也。其用有四:泻无根之肾火;疗有汗之骨蒸;止虚劳之阳盛∶滋化源之阴生;麦门冬,味甘平,性寒无毒。降也,阳中之阴也。其用有四:退肺中隐伏之火;生肺中不足之金;止烦躁,阴得其养;补虚劳,热不能侵;北五味补虚下气,止嗽强筋。南木香止痢健脾,气痛是宝。五味子,味酸甘咸苦辛,故名五味。性温无毒,止渴消酒毒。因梁氏膏粱而饮,阳明郁热,故用知母泻阳明有余之热,黄芩泻肺火,清大肠之热。麦门冬退肺中隐伏之火,五味子补已虚之肺气。桔梗,诸药之舟楫;利膈气,肺部之引经药,引药入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口臭候》云:“口臭由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蕴积胸膈之而理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今用清肺泻火之泻白散治之,使口臭自除矣! 2 盛则为喘治验 己未岁初秋越三日,奉召至六盘山,至八月中,霏雨不止,时承上命治不邻吉歹元帅夫人,年逾五旬,身体肥盛。因饮酒吃乳过度,遂病腹胀喘满,声闻舍外,不得安卧,大小便涩滞。气口脉大两倍于人迎,关脉沉缓而有力。予思霏雨之湿,饮食之热,湿热大盛,上攻于肺,神气躁乱,故为喘满。邪气盛则实,实者宜下之,故制平气散以下之。 【平气散】 青皮(去白)、鸡心槟榔各三钱,大黄七钱,陈皮去白,五钱,白牵牛(半生半炒,取头末一半)二两。 上为末,每服三钱,煎生姜汤一盏调下,无时。一服减半,再服喘愈。止有胸膈不利,烦热口干,时时咳嗽,以加减泻白散治之。《内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故白牵牛苦寒,泻气分湿热,上攻喘满,故以为君;陈皮苦温,体轻浮,理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故以为臣;槟榔辛温,性沉重,下痰降气,大黄苦寒,荡涤满实,故以为使也。 【加减泻白散】 知母、陈皮(去白)各五钱,桑白皮一两,桔梗、地骨皮各五钱,青皮(去白)、甘草、黄芩(各三钱)。上咀,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渣,温服,食后,数服良愈。 按语:华佗云:盛则为喘,减则为枯。《活人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字,须要晓会得本意。且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气有余者,亦非肺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用苦寒之剂者,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载:橘皮则理气宽中,消痰止咳,更可止呕定吐;大枣则养脾扶胃,助药成功,又能补气调脉;陈皮,味辛温无毒,主温脾;青者破积聚。因此方中泻白散清肺中伏火,知母、黄芩泻阳明有余之热,桔梗,诸药之舟楫;利膈气,肺部之引经药,引药入肺,陈皮苦温,体轻浮,理肺气;青皮苦辛平,散肺中滞气。若加大枣三枚,以培土生金,效当更佳。 罗氏博览群书,精研素难,临床论病必本与医经之旨,求因必穷其源,论理制方,随机应变。不失为易水派之得道传人,选方用药独具匠心,疗效卓著,可见一斑。 来源http://www.yixue360.com/Front/XueShuLunWen/Article.aspx?ArticleID=118173
运用泻白散的临床经验 1 倒经与鼻衄 来源http://www.iiyi.com/med/thread-924618-1.html
泻白散方解【组成】 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甘草(炙)3克。 【主治】 肺热喘咳证。气喘咳嗽,皮肤蒸热,日哺尤甚,舌红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苔黄,脉细数。(可用于小儿麻疹初期、肺炎或支气管炎等属肺中伏火郁热者。) 【正文】 功用:清泻肺热,止咳平喘。 用法:上药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禁忌:本方药性平和,尤宜于正气未伤,伏火不甚者。风寒咳嗽或肺虚喘咳者不宜使用。 方解:本方主治肺有伏火郁热之证。肺主气,宜清肃下降,火热郁结于肺,则气逆不降而为喘咳;肺合皮毛,肺热则外蒸于皮毛,故皮肤蒸热;此热不属于外感,乃伏热渐伤阴分所致,故热以午后为甚,其特点是轻按觉热、久按若无,与阳明之蒸蒸发热、愈按愈盛者有别;舌红苔黄,脉象细数是热邪渐伤阴分之候。治宜清泻肺中郁热,平喘止咳。方中桑白皮甘寒性降,专入肺经,清泻肺热,平喘止咳,故以为君。地骨皮甘寒入肺,可助君药清降肺中伏火,为臣药。君臣相合,清泻肺热,以使金清气肃。炙甘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粳米养胃和中以扶肺气,共为佐使。四药合用,共奏泻肺清热,止咳平喘之功。 本方之特点是清中有润、泻中有补,既不是清透肺中实热以治其标,也不是滋阴润肺以治其本,而是清泻肺中伏火以消郁热,对小儿“稚阴”之体具有标本兼顾之功,与肺为娇脏、不耐寒热之生理特点亦甚吻合。 来源http://www.med66.com/new/40a187a2010/201067hanpei165825.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