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4.桃花汤(伤寒论) 赤石脂 干姜 粳米 《伤寒论》:桃花汤 【处方】赤石脂30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9克粳米30克 【功能主治】温中涩肠。治久痢不愈,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质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现用于痢疾后期、伤寒肠出血、慢性肠炎、溃疡病、带下等属于脾肾阳虚者。 【用法用量】上三味,以水700毫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150毫升,纳赤石脂末5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备注】本方所治久痢,属于脾肾阳气衰微所致。方中赤石脂涩肠固脱为君;干姜温中祛寒为臣;粳米养胃和中为佐使,助赤石脂、干姜以厚肠胃。诸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之效。 【摘录】《伤寒论》 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桃花汤 【处方】 干姜(三钱.炮) 赤石脂(七钱) 【功能主治】治伤寒下痢脓血。 【用法用量】上作一服,水二钟,糯米一撮,煎至一钟,不拘时服。 【摘录】唐·孙思邈《千金翼方》 《圣济总录》卷九十七:桃花汤 【处方】桃花(干者)6克 甘遂(炒)7.5克郁李仁(去皮、双仁,别研膏)海蛤(捣碎,炒)枳实(去瓤,麸炒)大黄(锉,炒)各15克 木香 陈橘皮(汤浸,去白,炒)各7.5克 【制法】上八味,先粗捣七味为末,与郁李仁和匀。 【功能主治】治五脏风壅,膈实不宜,大便秘涩。 【用法用量】每服4.5克,用水300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空腹时温服。良久以干饭1匙压之,觉转动腹如雷鸣,即以热水洗足,泻下诸恶物后,即以糜粥助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七 《东洞先生家垫方》:桃花汤 【处方】桃花6克大黄3克 【功能主治】治浮肿,大小便不通者。 【用法用量】上二味,以水200毫升,先纳桃花,煮取120毫升,纳大黄,再煮取60毫升,顿服。 【摘录】《东洞先生家垫方》 来源http://www.zysj.com.cn/zhongyaofang/yaofang_t/taohuatang.html 桃 花 汤 ▲ 〖方源〗《伤寒论》“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25g] 干姜一两[6g] 粳米一斤[25g]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 服。 〖方歌〗桃花汤中赤石脂,干姜粳米共用之, 虚寒下痢便脓血,温涩止痢最宜施。5top 〖主治〗虚寒痢。下痢不止,便脓血,色黯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病机分析]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5top 君 ── 赤石脂(重用)──温涩固脱以止泄痢。 臣 ── 干姜 ──温中散寒,合君药,则温中涩肠,止血止痢。 佐使 ── 粳米 ── 养胃和中,助石脂、干姜以固肠胃,为佐使药。
◆三药合用,共奏温中涩肠止痢之效。5top 1.本方偏于温中涩肠而止泄痢,主治虚寒血痢证。以久痢便脓血,色黯不鲜,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为证治要点。对少阴阳虚,久泻滑脱不禁者,虽无脓血,亦可用之。[本方临证加减运用] 2.慢性细菌性痢疾,慢性阿米巴痢疾、慢性结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属阳虚阴盛,下焦不固者,可用本方。5top 若热痢便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者,切忌应用。5top 《注解伤寒论》:“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来源http://jpkc.bucm.edu.cn/fangjixue/12/hx_23.htm 桃花汤
组成:赤石脂25g 干姜6g 粳米25g
功用:温中涩肠止痢。
主治:虚寒痢[1]。下痢不止,便脓血,色黯不鲜,日久不愈,腹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迟弱或微细。
--------------------------------------------------------------------------------
[1] 若是湿热痢疾则用芍药汤。
桃花汤(《伤寒论》)
赤石脂40~60克(一半入煎剂,一半为细末)、干姜6克、粳米1小茶杯,用水7盏,煮米熟去渣,加入赤石脂末,分2、3次温服。如服l次,泄利即止,可停后服。因本汤煮粳米加赤石脂呈红色稀粥状,故名桃花汤。
本方主用于伤寒少阴病,下利不止,大便带脓血,小便不利者。对杂病下焦虚寒证,大便滑泄日久不止者,亦可用本方涩固止泄。
我在临床上对肾虚久泄,以及脾肾两虚,久泄难止,服用一般温肾药或温中健脾药不效者,常在四神丸合四君子汤加减方中加用赤石脂20~30克(先煎)、干姜5~9克,取得良好效果。经验方如下:补骨脂12克,吴茱萸6克,五味子6克,肉豆蔻12克,党参9~12克,炒白术6~9克,茯苓15~30克,车前子12~15克(布包),广木香9克,川连6克,诃子9~12克,制附片6克,干姜6~9克,赤石脂20~30克(先煎)。
我用这张处方随证加减,治疗西医学中的慢性结肠炎、结核性结肠炎、慢性痢疾等病,久泄难愈,出现肾脾两虚证者,常取得满意效果。伴有腹痛者,可加桂枝9克、土炒白芍18克、元胡6~9克。腰痛腿软、下肢乏力、尺脉弱、肾虚证明显者,可加炒川断12~15克、炒杜仲12克、淫羊藿10克。大便带脓血者,可加槐花炭10克、棕炭20~30克,改干姜为炮姜炭6克。里急后重者,加焦槟榔10克、台乌药9~12克。
对于妇女漏证(子宫慢性出血),赤白带下,日久难愈者,我也常在辨证论治的汤药中加用桃花汤,其效颇佳。
在《伤寒论》中,本汤和白头翁汤均用于治疗下利,大便带脓血。但白头翁汤用于阳明病协热下利,大便带脓血。桃花汤则用于少阴病下焦虚寒,肠滑不约,下利,大便带脓血。白头翁汤性寒,桃花汤性温,主治证候不同,临症必须分辨,不可只以“大便带脓血”为用药依据。
本方以赤石脂质重,直入下焦,性涩固脱为主药;为防止太涩生滞,故稍佐干姜之辛散;又使用大量粳米,取其和中养胃,并能混悬赤石脂末,便于服用,一举两得,可见用心之细。全方具有温脾肾、固下焦、养胃涩肠之功效。
《备急千金要方》有大桃花汤,治疗久痢不愈,脾肾又虚,气血不足,腹中隐痛,喜暖喜按,大便带脓血,其色黯而不泽,面色苍白,舌质包淡,苔薄白或白,脉象沉细者,有良好效果。其方列后,以供临床选用。赤石脂20~30克(打碎),干姜6克,当归9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制附子6克,白术12克,甘草3克,白芍5克,党参9克(或人参3~5克)。上10味药先用水6杯,煮白术取5杯,再入各药,煎取2杯,分为3次服。便脓者加厚朴9克,呕者加橘皮9克。(方中用量已斟酌改为目前用量。)
摘自《方剂心得十讲》(焦树德著) 【出处】汉·张仲景《伤寒论》 【组成】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用法】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方歌】 【趣记】 【功用】温中涩肠。 【主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 【方解】 金·成无已: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注解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明·吴昆: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此方主之。盖少阴肾水也,主禁固二便,肾水为火所灼,不能济火,火热克伐大肠金,故下利且便脓血。此方用赤石脂,以其性寒而涩,寒可以济热,涩可以固脱。用干姜者,假其热以从治,犹之白通汤加人尿、猪胆,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用芩、连,彼假其寒,此假其热,均之假以从治尔。《内经》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正此之谓。用粳米者,恐石脂性寒损胃,故用粳米以和之。向使少阴有寒,则干姜一两之寡,岂足以温?而石脂一斤之多,适足以济寒而杀人矣!岂仲景之方乎(《医方考》)? 明·李时珍:张仲景用桃花汤治下利便脓血,取赤石脂之重涩,入下焦血分而固脱;干姜之辛温,暖下焦气分而补虚,粳米之甘温,往石脂、干姜而润肠胃也(《本草纲目·石部》)。 明·方有执:腹痛,寒伤胃也: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者,胃伤而土不能制水也:便脓血者,下焦滑脱也。石脂之涩,固肠虚之滑脱;干善之辛,散胃虚之里寒;粳米甘平,和中而益胃。故三物者,所以为少阴下利便脓血之主治也(《伤寒论条辨》)。 明·王肯堂: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甘以补之,粳米之甘以补正气(《证治准绳·伤寒》)。 清·汪讱庵:如此证成氏以为寒,而王肯堂、吴鹤皋皆以为热,窃谓便脓血者,固多属热,然岂无下焦虚寒,肠胃不固,而亦便脓血者乎?若以此为传经热邪,仲景当用寒剂以散其热,而反用石脂固涩之药,使热闭于内而不得泄,岂非关门养盗,自贻伊戚也耶?观仲景之治协热利,如甘草泻心、生姜泻心、白头翁等汤,皆用芩、连、黄柏,而治下焦虚寒下利者,用赤石脂禹余粮汤。比类以观,斯可见矣。此证乃因虚以见寒,非大寒者,故不必用热药,惟用甘辛温之剂以镇固之耳。《本草》言石脂性温,能益气、调中、固下,未闻寒能损胃也(《医方集解》)。 清·周扬俊:盖下利至于不止,热势已大衰,而虚寒滋起矣。故非固脱如赤石脂不能愈也。且石性最沉,味涩易滞,不以辛散之味佐之,不能取效。加粳米者,脾与胃先得其养,不特中和已也。然则半全半末者,意仲景为便脓血非细故,欲全力止脱,特用石脂斤许,但全用则气味不出,纯末则又难于下咽,殆亦斟酌其当而为之者欤(《伤寒论三注》)。 清·王晋三:桃花汤,非名其色也,肾脏阳虚用之,一若寒谷有阳和之致,故名。石脂入手阳明经,干姜、粳米入足阳明经,不及于少阴者,少阴下利便脓血,是感君火热化太过,闭藏失职,关闸尽撤,缓则亡阴矣。故取石脂一半,同干姜、粳米留恋中宫,截住阳明经气,不使其陷下,再纳石脂末方寸匕,留药以沾大肠,截其道路,庶几利血无源而自止,其肾脏亦安矣(《绛雪园古方选注》)。 清·张锡纯:石脂原为土质,其性微温,故善温养脾胃,为其具有土质,颇有粘涩之力,故又善治肠澼下脓血。又因其生于两石相并之夹缝,原为山脉行气之处,其质虽粘涩,实兼能流通气血之瘀滞,故方中重用之以为主药。至于一半煎汤一半末服者,因凡治下利之药,丸散优于汤剂,且其性和平,虽重用一斤,犹恐不能胜病,故又用一半筛其细末,纳汤药中服之也。且服其末又善护肠中之膜,不至为脓血凝滞所伤损也。用干姜者,因此证其气血因寒而瘀,是以化为脓血,干姜之热既善祛寒,干姜之辛又善开瘀也。用粳米者,以其能和脾胃,兼能利小便,亦可为治下利不止者之辅佐品也(《医学衷中参西录》)。
【应用】 例一吕奎杰治痢疾案(选自《北京中医》1983年第一期) 李某某,女,63岁,农民。因泄泻呕吐一周,于一九八零年七月入本院内科,住院号53634。入院前粪检:白细胞(+++),红细胞(+)。诊为菌痢。给予补液及抗菌止泻药物治疗,入院六天病情不见好转,乃请中医会诊。患者精神萎靡,形体消瘦,大便日七八行,腹中隐痛,略有后重之感,少进米饮即欲登厕,纳呆,时而欲呕。脉细弦重取无力,苔根部薄腻徽黄。年高气弱,泻经两周,中阳受戕,受纳运化无权,以致湿浊恋于大肠。虚多实少之候,治宜温涩固下,降逆和中。处方: 赤石脂25克(另5克研粉冲服)干姜4.5克粳米一撮炒薏苡仁20克清半夏9克川黄连5克广木香6克罂粟壳8克 二诊:服上药二剂后,泄泻明显减轻,欲呕好转。续进上方一剂,泻全止。继以健脾和胃法调治二剂,痊愈出院。 例二林上卿治单腹胀案(选自《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王某,女,48岁,1978年4月2日诊。 自诉2年前因板车撞伤,第3腰椎骨断裂,经福州某医院外科手术治疗而告愈。此后体质渐衰,精神委靡,纳少乏味,寐差,骨伤处(固定不锈钢片未取出)时时作痛,腰部僵直感,弯曲不能自如,其后又腹胀如鼓,但二便尚可。福州某医院检查:肝脾未肿大,亦未见腹水征,常规、生化及物理检查均未见异常,故不能确诊。转上海诊疗,各项检查结果亦与前者基本相同,故拟诊“外伤致植物神经紊乱”。建议中医治疗,曾用宽中下气消肿之剂而未效。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其人面色黯晦,精神委靡,厚衣被,纳少乏味,腹胀如鼓但腹部肤色尚未变,腰痛,按其伤处有麻痹感,行动不自如,寐差,二便尚可,苔薄白,脉微细。此督脉外损,复因治失宜,久而致脾肾阳气不运,气化失司。法当温运脾肾,通调任督。以桃花汤加味:赤石脂60克,干姜、粳米各30克,骨片鹿茸3克,前三味清水煎至未熟为度。后者与人乳一杯,浸泡2小时,取出以开水适量加盖密封,文火慢炖1小时后,再合泡过之人乳,并加老酒一盏、冰糖少许,再与挑花汤和匀,分昼三夜一温服。 四天后,纳食稍增,脉转微缓,余症未进退。胃气来复治之有望,嘱原方继进六剂,十天后腹胀膨隆渐轻,腰部不痛,行动渐自如,纳食增,面转红润,神清志爽,二便正常。十五天后腹胀膨隆尽消,脉转缓和,诸症初愈,继与龟鹿二仙汤善后而安。 例三林上卿治癃闭案(选自《中医杂志》1984年第7期) 曾某,女,42岁,1978年4月5日诊。 自诉1977年10月起,即作腹胀,少腹拘急,尿少而尿意频频,目排尿仅100~200毫升左右,住某医院内科治疗,因尿常规及各项生化、物理检查均未见异常而不能确诊,仅拟诊“少尿原因待查和内分泌机能紊乱”,而据尿少、尿意频频给予维生素类、双氢克尿塞、速尿等剂治疗。初时药后尿增至1500~2000毫升,腹胀随减,但纳食渐差,且停药诸症又发,再以前药治而难有起色,转中医治疗,以八正散、五苓散等利水剂出入,亦仅服药时症情好转,停药复如旧,病趋重笃,转省某医院治疗,全面检查亦未见异常。建议继续中医治疗,改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等剂加减也仅取一时之效。数日后复旧状。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其人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口和纳呆,恶心欲呕,心烦易怒,少腹拘急,腹胀,尿少,尿意频频,尿色白浊,大使干,三、四日一行,舌黯淡肥大,脉沉紧。此属脾肾阳气衰惫,枢机不运,气化无权。治宜温运脾肾阳气,枢转气机,方拟桃花汤:赤石脂60克,干姜、粳米各30克,清水煎至米熟烂为度,弃渣分昼三夜一温服。二日后大便通,小便利,色白浊,精神好转,寐安,纳食稍增,余症减轻。嘱再二剂,煎服法同前。四日后,尿量增,腹胀、少腹拘急和心烦欲呕等症已除,面色转红润,纳增、舌体肥胖,苔净,脉沉紧,此中阳已运,肾气来复,原方再进。10日后舌脉复如常人.小便正常,大便通畅,遂以调理脾肾之剂善后。 【按语】 桃花汤之用,程师门雪最得其要领:“便脓血腹痛下利之用桃花汤,必须痛延日久,脉迟色黯诸寒象里见乃可投之。此脓乃肠酯滑脱,色如鱼脑冻状;此血乃阴络内伤,色黯淡或瘀晦不鲜;此腹痛非滞,非热,乃肠伤之虚寒痛,故多喜温喜按,与热痢之腹痛便脓血大异。”若热痢脓血腹痛,则须白头翁汤清热解毒为治,一温一清,遥相对峙,正教人以法程焉。 来源http://bbs.hx317.com/thread-131014-1-1.html 冉雪峰之子冉先德运用其父手定加减桃花汤治愈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之验案两则.
例一,张XX,女,27岁,北京通县机械厂工人,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三年,大便下脓血,日七~十次,便时里急后重,腹痛不爽,曾在北京第六医院作结肠镜检查,结肠部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和溃疡灶,迭用多种抗菌素,磺胺类药物无效,患者年令虽轻,面色光白,形体消瘦,四肢不温,舌质淡,苔卜黄腻,脉沉滑.拟方:赤石脂30克.(锉)2/3入煎,1/3分两次冲服,干姜6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9克.水煎服,日两次.服本方五剂,脓血便锐减,大便次数亦减少.日二~三次,腹痛,里急后重也随之减轻,原方再进五剂,脓血便消失,大便色量正常.成形.日一次.继以四君子汤调理脾胃善后,追访一年未复发.
例二,孙XX,男.38岁,兰州某军干部.患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七年.曾在兰州军区医院作结肠镜检查,发现结肠部充血水肿,有数个大小浅深不同的溃疡.上面复盖有带血的渗出物.实验室检查无痢疾杆菌和阿米巴原虫发现.患者形体消瘦,体倦乏力.面色萎黄,大便日七~八次,带脓血和粘液,左下腹痛,拒按,肠鸣,里急后重,每次排便后可自行缓解.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沉滑.拟方:赤石脂30克.(锉)2/3入煎,1/3分两次冲服,干姜6克.生苡仁30克.冬瓜子9克.白芷9克,水煎服,日两次.连服五剂.,脓血便减为每日五次,仃2日,原方再服五剂,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都消失,每日大便一次,色黄成形,大便化验无脓血及粘液发现.前后治疗二十日痊愈.
一日本医家用桃花汤验案
患者,明治44年生之女性,数年前因粘血便而苦恼不已,一直服用黄连阿胶汤保持着稳定状态.可是此次来诊,自述便下粘血,粪便绝少,心动悸,面冷汗出.患者神情紧张,自谓必死,求良方相救.诊其脉沉而迟,诊其腹,腹壁软弱,所按之处皆有痛感,据此给予桃花汤治之,嘱其将赤石脂分作两份,一份与药同煎,一份药煎过后放入.三日量.第四日来诊,气色较前好转,但患者说药后胃部有不适感,我说:止住粘血便才是最重要的.继给桃花汤三日量,但嘱其这次将赤石脂全部与药同煎.并嘱:若粘血便止住后,仍继服原来的黄连阿胶汤.可是患者到第四日却未来诊.虽是非常担心,但到第十四日却终于来了.并说,效果非常好.从这次服药的第二天,粘血便就突然止住了,接着就服用原来的黄连阿胶汤,也就是从开始服药的第五天服用的,现还剩一剂桃花汤未服呢.于是改十全大补汤调理善后.(摘译自<汉方临床>第29卷8号)
冉雪峰别开生面说桃花
<金匮>云: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按桃花汤乃由赤石脂,干姜,粳米三味药组成,历来方书,皆认为本方是温涩固脱之剂,用治脏气虚寒,气血下陷之下利证,而冉雪峰氏竟力排众议,别开生面细释桃花,并按其意,创制加减桃花汤,主治重证痢疾,便脓血不止者,并移治溃疡性结肠炎等病而获显效,今且听其细论之. 其曰:查此方为痢疾正治变方,亦即为痢病末期要方,痢无论菌性虫性,其病区均在大肠下行部.轻者红肿,肠壁加厚,孔眼束小;重者肠壁溃烂穿孔,肠外油膜亦溃烂,或烂成一串,故疗法轻者彻热消炎.重者排脓生肌,金匮本条上节,下利后重,为痢之轻者,故用白头翁汤,清热消炎.调气升陷,本条为痢之重者,又延至末期,肠穿膜烂,脉微肤冷,证已造极,此际清无可清,补无可补,惟本方重用石脂质粘性涩,排脓血,疗溃伤,弥补损破,填固脂膏,药汁藉其沉着,澄留肠的凹曲部,缓缓斡旋,然痢为热证,用干姜何也?曰:肠即化脓穿孔,热势已杀,而脉微欲绝,肤冷似厥,非干姜安能鼓舞败之中气,而续将绝之微阳.且微量干姜,融于重量石脂之中,并不为害.干姜杀虫灭菌,尤具重要付带性能,此证已到正气与邪气同归于尽程度.参术不能补益,苓苡微形渗利,萸枣更嫌呆钝,惟兹稼穑作甘之粳米,不补之助,乃能恰如分际.此何等方制,何等用神,各各精研,微乎其微.而向来注家,多以温摄释之,尚未能彻底了解仲师立方深意. 此其桃花汤之方解,而在其加减桃花汤中又进一步申明其意. 其曰:桃花汤方制秘奥,解人难索,从来多认为是温摄,治滑脱,痢疾区域在大肠下行部,轻的发炎,重的溃烂,是热不是寒,何来寒证须温化,何来虚证须补涩?<金匮>条文:'赤利后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明系大肠发炎,"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明系大肠溃烂.病延至此,多正气大伤,脉搏低微,皮肤沁冷,很容易认为寒,认为虚.赤石脂排脓血,疗溃伤,生肌,试读<本经>主治便知.干姜既可斡旋已败中气,又可杀灭残余的病源.原方粳米,稼穑作甘,不补之补,本方易以苡仁,平养力较厚.苡仁伍瓜瓣,半合千金苇茎汤制,可排脓生肌,消肠部已消未消之壅肿.此关不透,只能疗发炎的轻痢疾,不能疗溃烂之重痢疾.此解证之西说皆合,学者辩之. 此文转自医方中先生在伤寒论坛发的帖子.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a2764c0100af86.html
桃花汤应用三案#by- 一:阿米巴痢疾案。2H%I`hk: 周某,男,56岁,干部。1998年9月11日来诊。自述于1970年七月在某医院被诊断为阿米巴轻重重总不见好。自今年八月份以来日渐加重,腹痛腹胀,小肚子下坠,大便一日十五六次,最少也八九次,夹脓带血,拉上几天又大便干的解不下来,不想吃东西,也不觉饿,口干舌燥又不想喝水,尤其夜间干的舌头发硬。小便时艰涩不畅,尿少,一昼夜仅排尿一二次(曾以前列腺病进行治疗),还有,近一二年来老是浑身发冷,手脚发凉如在冰雪中,最近在一家医院住了一个月院,灭滴灵,阿的平,红霉素,阿莫西林,菌必治,还有中药,打针输液都用了,可病只见重不见轻。余听完他的叙述,便为其诊脉,方及其腕,便觉寒气透指,尺肤冰凉,脉得沉细弱迟,望其面色惨白夹青,目凄无神,舌体胖嫩淡白,舌质微透青暗,舌苔白,此一派少阴虚寒之象,难怪其骄阳之秋即着毛衣棉裘。《伤寒论》第306条云:“少阴病,下理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第307条云:“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此病之方乎?为疏:赤石脂300克(一半入煎,一半分三次冲服)干姜30克 粳米150克五剂 水煎日三服。B@vT6 9月17日,患者复诊时,精神已较前大为好转,面部略有红色,目光已少凄怯之情,云下利脓血已减至每日二三次,小腹下坠消失,腹胀腹痛减轻,口和不干,知饥欲食,仍畏寒怕冷,手足发凉。脉仍沉细无力。Z12=;S 赤石脂200克(用如前法)干姜15克 粳米150克附子60克(先煎40分钟)炙甘草30克 七剂 水煎日三服。f.e"8 9月29日,患者来告曰:这七付药服用后,感觉非常舒服,就象好了一样,所以自己又在当地医院抓了五付,现在感觉已经没事了。余见其面色已转红润,目光炯炯,身着秋装,身型较前强壮许多,脉虽仍沉,但已胃神根具见,遂于原方加味减量以巩固善后:>kA/1U< 赤石脂60克(用法如前)干姜6克 粳米100克附子10克 人参6克陈皮6克炙甘草19克 生姜6克红枣5枚 隔日一剂,水煎日三服,连用十至十五剂。~2004年四月,周某带其外孙来我院矫正牙齿,云自如瞩服完十五剂药迄今,病情再未复发。72+fJS`R(x
二:小儿腹泻。7Evex{V 愚将桃花汤改作桃花粥,数十年来用于治疗小儿腹泻,确有立杆见影之效。今年(2008年)8月24日下午,有一妇女向我咨询中医有无治疗小儿腹泻的好办法,愚问其故,言其妹妹之女今年4岁,于今年8月21日下午突然发生泻泄,来势非常凶猛,一会儿一次,一会儿一次,象喷水一样往出冒,赶送到县医院不到两小时就拉了二三十次,医院诊断为“急性肠炎”“小儿秋季腹泻”,虽然用了大量的消炎药如安苄,先锋必,菌必治等和补液治疗,但腹泻至今仍然不止,一天至少三十多次,拉的全是青绿水,医院已下了两次病危通知。愚曰:可将孩子带来一瞧,方知端的。$Fls!v 08年8月25日早,愚见患儿骨瘦嶙峋,肌肤干枯皱瘪,面色白中夹青,目光暗淡,目眶凹陷,精神萎靡,倦卧嗜睡,手足不温,满体腥气,乃告曰:我有桃花粥一帖,可与一试。遂书:L:CkM5j@ 赤石脂100克(筛净) 干姜3克(打为细粉)粳米150克 上三味加水800毫升,煮成细粥约500毫升,加入适量草莓汁和橘子汁,搅匀后趁热随时喂食。tCySC 25日下午四时许,其姐妹二人喜气洋洋来告愚曰:自早上8点多开始吃桃花粥,到上午11点,腹泻次数已明显减少,从下午2点多到现在再没有拉,孩子说话也有劲了。并要求再开几付药已巩固善后。P3gJ|l. 赤石脂60克 (筛净)干姜1。5克 (磨细粉) 粳米150克 野党参3克(磨粉)炙甘草5克(包)如前法煮粥食用,连用三至五天。
三:溃疡性结肠炎。;lL`L/@FnG 赵某,男,41岁,农民,脓血样大便带白色黏液三年余,曾在西安四医大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虽多方治疗,时好时犯,时轻时重,近一月来,病情加重,腹中隐隐作痛,小腹下坠,大便时里急后重,口淡无味,不思饮食,四肢困倦,疲乏无力。大便中未查到痢疾杆菌及溶组织阿米巴等病原体。07年3月22日诊:xG*Pb 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目无神采,语声低微,气短似喘,舌体胖嫩,舌苔白腻,脉细弱,右关尺有沉细欲绝之感,此亦少阴虚寒利也。WJ+ 赤石脂200克(筛净,一半入煎一半冲服) 干姜30克粳米150克五剂水煎日三服。7~kLYz: 28日复诊,腹痛已止,脓血便减少,食欲增加,白腻苔略见有退,脉力有增,而里急后重小腹下坠依旧,守原方加红参10克(另炖兑服)黑附子50克(先煎40分钟)炙甘草30克云木香6克七剂,水煎日三服。mn& 4月6日三诊,大便及食欲已复如常,里急后重小腹下坠消失,守原方间日一付,连用十五剂以善其后。 来源http://www.haodf.com/zhuanjiaguandian/zhaodongqi_62086804.htm
傷寒論慢慢教.少陰篇講記(十四)桃花湯 时机短短的主证 【桂11-27/宋306】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桂11-28/宋307】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见上) 我们看回〈少阴篇〉的条文,今天从十一之二十七条的桃花汤看起。桃花汤这个方子呢,这个方是很好用的方,但是它也是一个临床上使用范围「非常窄」的方。 它的道理很单纯,我并不需要解释太多,可是,同学一定要记得:桃花汤证是非常容易抓错的一个汤证,这要小心一点。 因为桃花汤的条文写什么?少阴病,下利便脓血。那就是你大便拉稀,然后拉稀里面开始带一些黏黏的东西,然后开始带一点不干不净的血丝。 病人是不是少阴病?「哦……我拉到都没有力气……」那听起来很少阴,于是我们就这样子开下去了;吃坏倒也不至于,但,也并不是这样子就一定会对。 也就是说你要用桃花汤之前,你必须把几个跟桃花汤证很类似的病症分开来,所以我们要先把不一样的东西梳理开。 我们如果要说桃花汤证它本身的病机是什么的话,我们把十一之二十八条一起看,因为十一之二十八条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它的病机,它说少阴病,两三天到四五天,就这个人得了少阴病以后啊,他又继续拉着拉着拉着,桃花汤证的出现,通常是这个过程,首先这个人的拉肚子是冷利,不是热利,所以他可能是拉理中汤证的拉,可能是拉四逆汤的啦,可是不会是那种又热又臭的那种,这我们要先知道哦,是从「寒利」先开始的。这个人先是水泻,水泻了三四天之后,他的下焦越来越寒,我们在〈太阴篇〉就讲了,〈太阴篇〉的人越拉人越虚,越虚人越拉,再虚下去命门火都拉掉了,那就进入〈少阴篇〉了││这样一个流程。 那他这样子拉着拉着,到后来,原来水泻是水水的,现在开始变得滑滑的,然后滑滑的之后,变得开始带血了。 桃花汤证的血色,通常不很鲜艳的,就有一点紫紫的、暗暗的,不是鲜艳颜色的血。然后呢,二十八条它讲说,腹痛,小便不利,其实桃花汤证,我们临床不太抓腹痛的,因为那个腹痛是可有可无的,常常就没有在痛的,但是,你虽然不抓腹痛,但是要至少知道一件事,就是桃花汤证的腹痛是喜温喜按的,就是喜欢抱一个温暖的东西的,这个腹痛一定要认得出来是寒证。 然后,「小便不利,下利不止」这件事情,小便不利你就会知道这个人膀胱气化机能也虚了,命门火不够了,整个人拉虚掉了。也就是当一个人下焦拉到非常虚寒的时候,他会变成说:首先命门火不够,膀胱气化没有,他肠道要把水抽到膀胱的能力就不会强。所以他的水就一直在肠道拉着拉着,那拉了之后,肠子就越来越冷。而桃花汤证,通常是寒在大肠。 那这个「大便带脓带血」是怎么回事呢?当肠子寒到那个程度之后,他肠壁的那些微血管都寒到瘀住了。那肠壁底下的微血管瘀住了话,肠子表面的那层膜就开始坏死,坏死了就剥落,所以下利便脓血的「脓」啊,是肠里面的内膜在剥落的状态,剥落到后来,弄到真的是破掉了,那血就出来了。 所以它整个虽然是「下脓下血」,可是跟「发炎」不太有关系,那不是热证,而是寒了之后,造成的肠膜烂掉的问题。 所以桃花汤的药物很单纯,就是赤石脂、干姜、粳米。为什么不用附子?因为他的元气滑脱,是用赤石脂来「銲接气血」的。 附子会暖到肾那边,现在很明显是肠壁的微血管瘀住了,那肠壁的微血管要暖它、打通它,是用干姜,而不是附子。用药有路数的,要是你干姜加附子的话,就跑到命门去了。 里面粳米放一升,我们之前在讲白虎汤放米的时候,有讲到米的用量跟煎煮时间的问题了,就像麦门汤是要入肺为主的,它的米就只放三合,零点三碗;白虎汤类的入中焦,常是放零点六碗;要入到下焦,入到大肠那么低,让那个地方能够把水抽掉,并且滋补──像我们说米这个东西,也是可以治肺痨的,肺结核肺都坏了,就粥上面的油刮下来吃着吃着,也可以把肺补起来──既然补肺的效果那么好,弄到下焦就补大肠了嘛。所以米给它放很多,量比麦门冬汤多到三倍还多一点,这样子的话,浓度高的,吃了就入大肠入下焦。这样子修补的药也有,暖大肠的药也有,帮忙抽水的药也有(……你说『茯苓不是也能抽水吗?怎么不用?』,噢,茯苓是主力在帮小肠抽水的,而这里是大肠的问题嘛。)。 所以,这样子的一个主证,不难思考,也不难抓。问题就是有几个东西,比如说,〈厥阴篇〉的白头翁汤证,很容易让人跟桃花汤证搞混,因为白头翁汤证他拉的大便,当然也是偏热,可是如果那个人是拉稀的时候,有时候也不太能够认得出来。当然典型的白头翁汤证是又热又臭啦,但是不典型的话,它就只是大便不干不净地拉稀,又有时候带血带脓。 因为白头翁汤证的痢疾,细菌性痢疾、阿米巴原虫痢疾那种的,那你说白头翁汤证会不会痛?不一定,或者痛或者不痛,但是白头翁汤证跟桃花汤证,有一个截然不同的点,就是白头翁汤的主证是什么?是热利后重、热利下重。就这个人拉完大便之后,还觉得还有一坨东西没有拉干净。那会有这种感觉代表肠子的免疫机能很差,所以细菌、原虫乱繁殖,他的直肠是处在发炎的状态的,所以他肛门整个是胀胀的、塞塞的那种感觉。那「下重」或者说「后重」这种胀胀塞塞的感觉,跟桃花汤证的肛门整个松掉,一不小心就一坨大便滑出来的感觉,是不同种类的。所以用桃花汤,问证的时候要问:「你这大便带血,有没有后重的感觉?」有后重,就不一定能用桃花汤,因为两路病机是反过来的。所以这要记得,不可以搞错的。 桃花汤证,你那大便如果用手指头沾起来的感觉,就是滑滑的,好像有黏液、痰在上头一样,特别地寒。如果是后重,或者是肚子很痛很痛的,通常都挂不到桃花汤。 那另外一个少阴病的拉肚子,是《伤寒论》里头没有写的,就是朱鸟汤的拉肚子,下血如鸡鸭肝。朱鸟汤的是因为阴虚大发炎的这种出血的热利,所以呢,他的肚子的状态,是那种很痛很痛,并且不喜欢你按它的,因为是真正的发炎。这样子的下血,就跟桃花汤又可以掰得开了。所以你要记得朱鸟汤证是不喜按的,桃花汤是喜按的。而白头翁汤证是有后重,桃花汤证是没有后重的。这些辨证点要掰得很清楚。 我们学过的几种利,多半是肛门收得住的,而肛门收不住的,就是赤石脂禹余粮汤跟桃花汤证了。像我们之前〈太阳篇〉讲的赤石脂禹余粮汤要治的那个「尾闾不固」──这个人的尾椎骨收涩元气的力量没有了,所以接下来拉的大便就变成所谓的「滑脱」。 也就是桃花汤证的拉法,跟前面教的赤石脂禹余粮汤证的拉法是有一些些类似的:你觉得大便来了,来不及脱裤子,啪啦一摊大便就在裤子上了。来不及跑厕所就滑出来了,这个是桃花汤的泄利比较倾向的调调。 哎呀,我这样讲也是偏掉了;其实什么拉肚子,严重了,都是来不及跑厕所的。不如说是没什么便意,仅放个小屁就拉了裤子里一滩的,感觉比较接近「滑脱」吧。 另外,一些《伤寒论》中没有的一些病,初学者也常常跟桃花汤证搞错。比如后世杂病所谓的「肠风下血」──肠子受了风了,所以变得大便的时候会出血的状态──因为有风邪纠缠的,所以有人叫这个是脏毒,内脏有毒。那通常肠风下血是会发展成痔疮的,那要治疗肠子里面的风呢?比如说李东垣的秦艽白朮丸的秦艽啦,那一类的药就是治「肠风」的,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药可以用。肠风下血的话,首先,它不会喜按,肠风下血无所谓寒热,它不是寒证。 那另外一点就是,桃花汤它到底是要在一个少阴病的脉络之下:你进入少阴病,然后一直拉肚子都没有好好地医──理中汤那关你没有拦下来,四逆汤那关你没有拦下来──然后变成桃花汤证,是有这个「过程」的。在阴证的过程中出现的比较会是桃花汤,那杂病的肠风下血不要搞混。 另外,如果你的肠道是出血到下黑粪了,对不起,下黑粪是肠穿孔、胃穿孔的出血,那又不是桃花汤了,已经超过了;要用黄土汤。 这几路都要把它们分开来,如此一来,要用桃花汤就可以用得很精准。因为只要我们这样子确认我们的辨证绝对没有辨错的话,那桃花汤可以用到非常有效。 那赤石脂这味药呢,它入药的时候是分成两份,一份煮在汤里头,一份磨成粉,和着煮好的汤药吃。因为如果你要止血、要涩肠的话,直接赤石脂的细粉吃下去,好像肠子的云南白药一样,赤石脂本身就是很好的伤科药,吃下去就可以护住。而你煮在汤里面的药性呢,在能量上就是用它「抓住气血」的力道,銲接气血的赤石脂,会把它巩固住。 这个方子临床没有什么问题,总言而之,用对的话就蛮有效的。但是它「对」的时候不会很长,它前一段可能是真武汤、四逆汤的拉;而出现桃花汤证不久之后,又可能掉到厥阴病,变成白头翁证的拉了。前前后后可能要换的方,我们得有个心理准备。 我们不是温病 后面还有一条补充的: 【桂11-29/宋308】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 桂林本有「足阳明」三个字,宋本没有,就写「可刺」。所以呢,《医宗金鉴》就给它补说要刺幽门、交信,那我们讲义里头也给了同学们穴道位置。 那么,我看《医宗金鉴》给它补幽门、交信,是有一点小小的感慨啦:「原来,清朝人是这样认识这个东西的?」怎么讲呢? 幽门、交信都是那种一般性的治疗泄利脓血的有效穴道啦,可是,问题是,一般性的治疗泻利脓血的有效穴道,都是在清热消炎为主耶。桃花汤证有什么东西好清热消炎的?也就是说,即使是清朝吴谦那群人,因为吴谦医术也绝不算差了,但是他搞《伤寒论》,好像也不知道桃花汤证是什么东西,他就看到「脓血」,就想说是发炎还是怎样,他可能把它想偏掉了,也不能说是完全没有效,但是思路上面是有问题的。所以我贴进讲义,是给同学们当负面教材的哦。 那至于桂林本写说「刺足阳明」啊,我觉得这倒是有点意思。──我们一般也不是真的刺在脚背的足阳明啦,就是灸足三里──这是阳明经比较代表的穴道,我们就做灸。 你想想看,用足三里做灸,第一个是,灸足三里就能够把一个人的阳气导下来的,把人的阳气往下拉的,这样子的话,本身一定是能够让下焦虚寒的状况有所改善的。另外呢,足三里就是典型的你只要一灸它,这个人的免疫机能就会提升的一个穴位。免疫机能提升,也就是肾阳回来的意思。而它本身,又是作用在消化轴的穴道,从各个角度来讲,足三里都是不错的选择。 但是这样的一个思路,跟清朝人选择幽门交信的思路,其实就不一样了。 我读〈少阴篇〉,常常觉得,后代人是把少阴当温病。少阴病的大规矩,就是防止心衰、肾衰;那,治温病,谁跟你防止心衰肾衰啊?所以少阴病里面张仲景用药很小心的那个点,后代的人有时候看不出来,因为没有注意那其实是少阴病。少阴病是怎么一回事,大家必须要好好把它确认清楚。 来源http://www.douban.com/note/77032339/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桃花汤证、白头翁汤证三证的比较及 http://www.doc88.com/p-18161830289.html 桃花汤的正确使用 《伤寒论》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处方:赤石脂一斤(80克),一半全用,一半筛末,干姜一两(10克),粳米一升(约200克)。上三味,以水7升,煮米令熟,去渣,温服7合(约一碗),纳赤石脂末方寸匕(约3克),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从文中可以看出:1、赤石脂一半煎汤,一半研末,用汤药冲服赤石脂末,这样的疗效突出。2、照这种方法服药,一服可愈,一剂准愈。 现在多用于治疗慢性结肠炎、休息痢等肠道疾病。但都是把赤石脂全部煮汤,也没有加入适量的粳米煮药,所以,疗效大大降低了。现代研究机构也没有发表过这样的实验报告,倒是蒙脱石散冲服,有赤石脂冲服的药用疗效可以作证。继承和发扬古代科技成果,必须要全面合理,否则是会大打折扣的。 该方药必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a8c1030102e1z0.html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桃花汤 一、下利脓血
刘渡舟医案:程某某,男,56岁。患肠伤寒住院治疗40余日,基本已愈。惟大便泻下脓血,血多而脓少,日行三四次,腹中时痛,屡治不效。其人面色素来不泽,手脚发凉,体疲食减,六脉弦缓,舌淡而胖大。此证为脾肾阳虚,寒伤血络,下焦失约,属少阴下利便脓血无疑,且因久利之后,不但大肠滑脱,而气血虚衰亦在所难免。治当温涩固脱保元。赤石脂30克(一半煎汤、一半研末冲服),炮姜9克,粳米9克,人参9克,黄芪9克。服3剂而血止,再服3剂大便不泻而体力转佳。转方用归脾汤加减,巩固疗效而收功。 按语:本案特征:①大便稀溏,浓血杂下;②腹痛阵发,手足发凉;⑧舌胖脉弦。符合桃花汤证特点,投之果效。
二、带下
邓畅怀医案:卢某某,女,42岁。主诉阴道流出粘液及血液已年余。近又下腹胀满不舒,不思食,精神疲乏,足跗浮肿,经妇科检查诊断为子宫颈糜烂。曾按湿热以八正、萆解分清饮之类治之未愈,后又按气血两亏,用补中益气、归脾等方,均未见效。患者面色萎黄,脉微弱,尤以尺脉为甚,舌白滑无苔,诊为脾肾两虚,以肾虚为主,治以温经散寒,补肾固脱。拟桃花汤合四神丸(改汤剂去生姜),方用:赤石脂30克,干姜9克,粳米一撮,破故纸15克,五味子9克,肉豆蔻9克,吴茱萸12克,红枣15枚。
连服2剂,精神转佳,带下大减。仍以温补肾阳,加固冲任,将原方加附子18克,鹿角胶12克,再服3剂,精神食欲均好转,带下腹胀消失,足跗浮肿消退,脉缓有力。后改用附桂地黄丸巩固疗效。
按语:本案带下,显系脾肾阳虚,下焦不固,针对此病机,用桃花汤取效。
三、吐血
唐祖宣医案:刘某某,男,65岁,1981年4月11日诊。夙有胃溃疡病,常觉胃中嘈杂吐酸,腹痛隐隐,饱重饥轻,大便溏薄,又喜饮酒,五日前饮酒后胃痛突然发作,呕吐鲜血约500毫升。经输液抢救后大吐血止,变为阵发性吐血,每次10至15毫升,色淡,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胃中觉冷,不欲饮食,腹痛绵绵,泄泻清稀,日四五行’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
证属中焦虚寒,统摄无权,治宜温阳健脾,益气止血,方用:赤石脂、黄芪各30克,干姜15克,粳米60克,党参20克。服2剂后,吐血、腹痛减轻;5剂后吐血止,上方加白术15克,半夏12克。10剂后吐泻止,继以益气健脾之剂调治而愈。
按语:中阳虚衰,血失统摄之吐血症,临床常见精神萎靡,呕恶,吐血色淡,胸腹凉,得暖则舒,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沉迟无力等证。上消化道出血病证属此者投用本方,每能获效;干姜以1O至15克为宜,呕甚加半夏,正虚加人参。
四、癃闭
林上卿医案:曾某,女,42岁,1978年4月5日就诊。自诉1977年10月起,即作腹胀,少腹拘急,尿少而尿意频频,日排尿仅100~200毫升左右,住某医院内科治疗,因尿常规及各项生化、物理检查均未见异常而不能确诊,仅拟诊“少尿原因待查和内分泌机能紊乱”,而据尿少、尿意频频给予维生素类、双氢克尿塞、速尿等剂治疗。初时药后尿增至1500~2000毫升,腹胀随减,但纳食渐差,且停药诸症又发,再以前药治而难有起色,转中医治疗,以八正散、五苓散等利水剂出入,亦仅服药时症情好转,停药复如旧,病趋重笃,转省某医院治疗,全面检查亦未见异常。建议继续中医治疗。改济生肾气丸、滋肾通关丸等剂加减也仅取一时之效。数日后复旧状。
经人介绍前来求诊:其人面色苍白形体肥胖,口和纳呆,恶心欲呕'心烦易怒,少腹拘急,腹胀,尿少,尿意频频,尿色白浊,大便干,三四日一行,舌黯淡肥大,脉沉紧。此属脾肾阳气衰惫,枢机不运,气化无权。治宜温运脾肾阳气、枢转气机,方拟桃花汤:赤石脂60克,干姜、粳米各30克,清水煎至米熟烂为度,弃渣。
二日后大便通,小便利,色白浊,精神好转,寐安,纳食稍增,余症减轻。嘱再服2剂,煎服法同前。四El后,尿量增'腹胀、少腹拘急和心烦欲呕等症已除,面色转红润,纳增,舌体肥胖'苔净'脉沉,此中阳已运,肾气来复,原方再进。10日后舌脉复如常人'小便正常,大便通畅,遂以调理脾肾之剂善后。
按语:脾阳不足,累及肾阳,不主二便,遂生“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之证。其病位,除大肠外,尚应包括膀胱概为下焦病变。在临床运用时,不能仅以赤石脂有一定收涩作用'断本方为固涩剂,而应认为是温里剂更切合,其中赤石脂、粳米补益脾土:干姜温中固肾,全方具有温运脾肾阳气,枢转中下焦气机之功。不仅用于便脓血一证,对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的单腹胀、癃闭'用他药无效时投予桃花汤往往奏效。 来源http://bbs.hx317.com/thread-196317-1-1.html
用药禁忌1.属于热性下利用白头翁汤,而属少阴虚寒滑脱则用桃花汤。2.痢疾之初者不能应用桃花汤,应先清除肠内腐败物质。 药理作用 主要有抑菌,收敛、止血,镇痛、镇静、镇吐等作用。 1.抑菌:生姜对伤寒杆菌、霍乱弧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生姜水浸剂对堇色毛癣菌有抑制作用,对阴道滴虫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 2. 收敛、止血:赤石脂具有收敛、止血作用。 3.镇痛、镇静、镇吐:生姜有明显的镇痛、镇静、镇吐作用。此外,生姜还有利胆作用,促进胆汁分泌,或促进消化液分泌。 4.其他:粳米能维持心脏、神经及消化系统的正常功能,促进碳水化合物在人体内的代谢。 本文来自: 医学生网(www.yixuesheng.com) 详细出处参考:http://www.yixuesheng.com/yao/fangji/201002/3845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