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医认为,“汗为心液”,若盗汗长期不止,心阴耗伤十分严重,应积极治疗。在治疗的同时,还要特别注意自我养护。古人说“药补不如食补”。自汗者宜吃鸡、鸭、鱼、蛋、山药、扁豆、羊肉、桂圆、狗肉等;盗汗者宜吃鱼、甲鱼、乌龟、蛤士蟆、猪肝、白木耳、菠菜、白菜等。宜吃生冷的瓜菜,少吃凉拌的菜肴;盗汗者不宜吃辛辣的食品,尽量少饮或不饮酒。 一、盗汗自汗寻肾经,太溪复溜常按灵 肾是先天之本,属水。“自汗”主要见于气虚证,偏见于阴虚症,如气虚感冒症、气虚发热症、“心气”虚症、“脾气”虚症、“肺气”虚症、“肾气”虚症等症候。 “肾主骨”,肾气足就能滋养骨髓,骨髓强健了筋骨就好,筋骨好了又能养肝(水生木);肝养好了心脏供血便会充足了(木生火),脾胃自然也就得到了调理(火生土)。“脾为后天之本”,脾气顺则肺气顺(土生金);肺气顺反过来又能使肾气得到增强(金生水)。这就是五行的相生之道,所以,治疗自汗和盗汗必先从肾经取之(见图1)。 二、手心脚心爱出汗;温溜刮痧病渐轻 三、心经痛点要常按;手足出汗此经行, “阴郄穴”(屈肘翻掌,面对掌心,腕横纹上0.5寸和小指延长线交会后,紧贴尺骨的凹陷处。见图3)中医上说:“阴郄多治血,阳郄多治疼”。指的是阴经(五脏)的郄穴多用来治疗血分的疾病,而阳经(六腑)的郄穴则多用来治疗疼痛性疾病。所以阴郄穴有着补阴养血的作用。用“阴郄穴”与“太溪”、“肾俞”、“涌泉”、“关元”(脐下3寸)等穴配合,可以滋补“阴液”,清热除烦。 因此,大家一定要把“后溪穴”和“阴郄穴”做好,每星期在心经和小肠经上刮刮痧或拔拔罐,每天按摩这两条经络上的痛点,另外,每日早晚用拇指用力按压足三里穴(外膝眼下直下四横指,胫骨外缘一横指处)5-10分钟,别说盗汗和自汗,就是别的很多病也自然而解了。
手足汗症 手足汗症,即手足之多汗症,它是局部汗的一种,即指手足部出汗而其他部分无汗,其证见手足经常潮湿多汗。但是手足汗出作为主症之一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述热病中的阳明腑证,肠中燥屎内结,而致手足橄然汗出,常于便解,热退后,汗出即能自止。历代医家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对手足汗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诊治进行了探讨,现论述如下。 病因病机 二、脾胃湿蒸,旁达四肢盖脾胃主肌肉四肢,其病理变化常在手足反应出有关症状,饮食不节或外感湿邪,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蒸久化热,湿热旁达四末则为手足汗出,故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手足汗出多与脾胃有关,如明孙一奎在《赤水玄珠手足汗》曰:“手足汗乃脾胃湿热内郁所致,脾胃主四肢。”明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脚汗为脾经湿热内淫于四肢,故令手足心常有汗,至冬阳气内伏而汗愈多,由此知其湿热内淫也。”清张璐在《张氏医通汗》中曰:“手足汗,脾胃湿热,傍达于四肢,则手足多汗。”《医方类聚手足汗》认为:“手足汗者,热聚于胃,而津液之旁达也。”清,何梦瑶《医偏》也曰:“手足汗,别处无汗,脾胃之热达于四肢也。脾胃主肌肉,四肢,热达于肌肉则体汗,若达于四肢则手足汗耳。”所以,手足汗出缘于脾胃湿热蕴蒸,迫津为汗,旁达四肢所致。 四、脾胃虚寒,失于固摄手足汗,临床也有中阳不足,脾胃虚寒而出汗者。如《伤寒论》191条:“阳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戳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硬后溏。”此时中阳不足,胃中虚冷,阳气不固,失于固摄,故手足汗出。《吴中医集汗》曰:“又有手足汗,属脾胃虚寒,不能运行津液,乃乘虚阳外越而溢,如阴盛而淫雨滂沱也,其汗必冷,与实热之汗不同。”可见,脾胃虚弱,阴寒内盛,肠道寒凝冷结,而中气困滞,无力收摄,亦可形成冷汗外溢手足。 诊治
治疗
手足汗,心肾阴虚者,宜滋阴清热,麦味地黄汤主之。夏建忠认为手足心汗多大多属阴虚阳亢之症,宜养阴清热,护液止汗,自拟护液止汗汤(生地黄,山萸肉,麦冬,知母,地骨皮,龙骨,牡蛎,五味子,酸枣仁,白芍,桑叶)治疗取效。张登部认为手足多汗症属心肾阴虚,心肾之阳偏亢,迫汗外出者,治宜滋心肾调营卫,固表止汗,针刺补复溜,阴郄,泻合谷,以复溜属肾,阴郄属心,能补心肾之阴而潜阳寓阴,故汗出得解也。
小结
盗汗-----药茶
盗汗 盗汗是指夜间入睡后不自觉的汗出,醒后汗止,汗收后感觉烦热的一种病症。盗汗与自汗都为汗出异常现象,属于中医学“汗证”的范围。 中医学认为,汗出异常与阳气蒸腾津液及卫阳司汗孔开合的功能失常有关。邪热入侵,阳气偏亢或阴虚内热,追津外泄;或卫阳不固,气虚不敛液,均可导致病理性的汗出过多。反之,邪气外袭,卫阳被阻遏,或卫阳虚弱,汗孔开合失司而闭合;或阳气虚弱,蒸津无力,均可使津液不得外泄而发生病理性的汗闭。 盗汗多因阴虚内热,迫汗外泄所致,故中医治疗本症以养阴清热为主。 1.白术叶茶 【配料组成】★白术叶适量。 【用法用量】揉碎为粗末,每次3—5克,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主治】益气固表。适用于气虚卫外不固。 【资料来源】《普济方》。 2.浮麦麻根茶 【用法用量】制粗末,水煎代茶饮。 【功能主治】补虚养心,敛汗止汗。治盗汗。 3.葡萄茶 【配料组成】★葡萄适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饮。 【资料来源】《患者保健食谱》。 4.桑叶茶 【配料组成】★桑叶适量。 【用法用量】搓碎,每次15克,沸水冲茶饮。 【功能主治】祛风清热。治盗汗。久服亦能令人聪明。 【资料来源】《上海常用中草药》。 5.红枣茶(二) 【配料组成】★红枣100克,红糖适量。 【用法用量】水煎代茶饮。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安神。治盗汗,治体虚。 【资料来源】《患者保健食谱》。
6.小麦红枣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30克,红枣20枚。 【制法用法】将浮小麦捣碎,红枣去核,一同放入沙锅中,水煎,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益阴除烦,敛汗。,用治盗汗。 7.红枣乌梅茶 【配料组成】★红枣15枚,乌梅10枚。 【制法用法】将上2味加水煎汤,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益气敛阴,止汗。用治盗汗。 8.茱萸小麦茶 【配料组成】★山莱萸15克,浮小麦(捣碎)30克,淮山药30克,丹皮6克。 【制法用法】将上4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除烦。用治盗汗。 9.小麦稻根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捣碎)20克,糯稻根15克,大枣10枚。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益气养心,除烦止汗。用治盗汗。 10.小麦茯苓麦冬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捣碎)30克,茯苓15克,麦冬12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敛阴除烦。用治盗汗。 11.加昧乌梅茶 【配料组成】★乌梅10枚,糯稻根30克,浮小麦(捣碎)20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益气敛阴,清热除烦。用治盗汗。 12.三地茶 【配料组成】★生地30克,熟地30克,地骨皮9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用治盗汗。 13.麦冬地黄茶 【配料组成】★生地黄、麦冬各3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养阴润肺。用治盗汗。 14.西洋参茶 【配料组成】★西洋参6克。 【制法用法】将西洋参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肺养阴,益胃生津。用治盗汗。 15.柏子仁茶 【配料组成】★柏子仁10一15克。 【制法用法】将柏子仁捣烂,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养心安神,润肠通便。用治心血不足之盗汗、心悸、失眠、健忘、多梦等。 16.糯稻根茶 【配料组成】★糯稻根、红枣各50克。 【用法用量】煎水代茶饮,连服4~5天。 【功能主治】敛阴止汗。产后自汗盗汗。 【资料来源】民间验方。
自汗-----药茶
自汗是指白天不因劳动、日晒、厚衣或发热而汗自出的一种病症,还可伴见出汗后怕冷,精神疲乏等症状。本症也可伴见于其他疾病(如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及风湿热等)的过程中,因此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可参照本篇辨证施治。 中医学认为,自汗是由于阴阳失调、营卫不和所致,并根据发病机理,分为三种类型。 1。营卫不和:自汗出,微恶风寒,头痛身微热,时伴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缓。治宜调和营卫。 2.邪热内郁:身热汗出,面赤烘热,烦躁不安,口渴喜冷饮,或伴肢节烦痛,大便干结,小便色赤,舌红苔黄,脉洪大。 治宜泻热解郁。 3.肺气不足:虚喘于咳,动则加重,汗出畏寒,面色白光白,舌苔薄白,脉细弱无力。治宜补脾益肺。 由于自汗多为阳虚卫气不固所致,故本篇着重介绍益气固表的治疗方法。 1.五味枸杞茶 【配料组成】★五味子、枸杞子各5克。 【用法用量】放入杯中,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能主治】敛肺滋肾、收汗涩精。用于自汗症。 【资料来源】《本草纲目》。
2.黄芪白术茶 【配料组成】★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10克,五味子10克。 【制法用法】将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健脾补肺,固表敛汗。用治自汗。 3.党参茶 【配料组成】★党参5克。 【制法用法】将党参制为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2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用治自汗。 4.党参北芪茶 【配料组成】★党参、北芪各15克,白术、浮小麦(捣碎)各10克,五味子6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5.人参止汗茶 【配料组成】★人参6—10克,黄芪20克,浮小麦30克,煅牡蛎20克(先煎),五味子9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6.白芍桂枝茶 【配料组成】★白芍15克,桂枝6克,灸甘草6克,生黄芪18克,生牡蛎20克(先煎)。 【制法用法】将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补气固表,敛阴止汗。用治自汗。 7.太子参茶 【配料组成】★太子参30克,五味子10克,麦冬10克,黄芪15克。 【制法用法】将上4味共制粗末,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l剂。 【功能主治】补气敛阴,止汗。用治自汗。 8.白芍乌梅茶 【配料组成】★白芍15克,乌梅12克,炒酸枣仁12克。 【制法用法】将上3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l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收敛止汗。用治自汗。 9.止汗茶 【配料组成】★浮小麦30克,麻黄根9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早晚分服。 【功能主治】固表止汗。用治自汗。
眩晕-----药茶 中医学将眩晕分为四种类型,并针对不同病因加以辨证施治。 1.肝火上炎:头痛眩晕,面赤目红,口苦咽干,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象弦数。治宜清肝泻热,养阴平逆。 2.阴虚阳亢:眩晕耳鸣,烦躁失眠,腰酸腿软,四肢麻木,舌质暗红,脉象弦细。治宜滋补肝。肾,潜阳息风。 3.痰湿中阻:头胀痛沉重,目眩,恶心呕吐,胸膈满闷,舌苔白腻,脉滑。治宜燥湿化痰,健脾升清。 4.气血亏虚: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语气低微,面白食少,唇甲色淡,失血乏力,舌淡,脉虚涩无力。治宜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1.双决明茶 【配料组成】★石决明25克,草决明10克,白菊花15克,冰糖20克。 【制法用法】将石决明用文火炒出香味,然后将3味药一同放入沙锅内,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热祛风,平肝潜阳。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晕。 2.二子茶 【配料组成】★枸杞子15克,茺蔚予1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肝泻热,养阴平逆。用治肝火上炎型眩晕。 3.桑杞茶 【配料组成】★桑葚子50克,枸杞子2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放入杯内,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补肝益肾。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4.甘菊归杞茶 【配料组成】★甘菊花、构杞子各20克,生地黄10克,当归5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潜阳息风。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5.半夏天麻茶 【配料组成】★半夏、天麻各10克,茯苓15克,白术12克,陈皮3克。甘草4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宣肺化痰。用治痰湿中阻型眩晕。 【配料组成】★黑芝麻、首乌、枸杞各25克,杭菊花15克。 【制法用法】将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然后将另3味共制粗末,一同放入保温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3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阴清热,潜阳息风。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7.归芪茶 【配料组成】★当归6克,黄芪30克。 【制法用法】将上2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冲入沸水,加盖焖15—20分钟,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补气益血。用治气血亏虚型眩晕。 8.党参大枣茶 【配料组成】★党参20克,大枣10枚,陈皮3克。 【制法用法】将大枣洗净,去核,与党参、陈皮一同水煎2次,取汁混匀,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补中益气,养血。用治气血亏虚型眩晕。 9.归地白芍茶 【配料组成】★当归12克,熟地15克,白芍10克,鸡血藤15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阴养血,养心安神。用治血虚所致的头晕眼花、心慌心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 10.首乌枸杞杜仲茶 【制法用法】将上3味共制粗末,放入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用治阴虚阳亢型眩晕。 11.桑菊枸杞茶 【配料组成】★桑叶、菊花、枸杞子各10克,决明子6克。 【制法用法】将上药放入保温杯中,用沸水冲泡,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清热散风,平肝定眩。用治眩晕。 12.山楂梅菊茶 【配料组成】★山楂、乌梅、白菊花各15克,白糖30克。 【制法用法】将前3味水煎取汁,调入白糖,代茶饮用。每日1剂。 【功能主治】平肝潜阳,活血化瘀,生津止渴。用治各种原因引起的眩晕。 中医望闻问切之“辨汗”识病 首先要排除是否疾病所致。一般情况下,糖尿病、甲亢、高血压、充血性心衰、偏瘫脊柱外伤、肿瘤、结核等都会导致异常出汗,并伴随明显的相应症状。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控制病情,而后多汗情况就能解决。当然,更多的情况是没有明显疾病症状的异常出汗,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种。 按出汗时间分: 一种是白天出汗过多。无论冬夏,在白天不活动或轻微活动的情况下,常汗出不止。这些人常有身体虚弱、说话语声较低、食欲差、易感冒等特点,中医认为是气虚的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山药、豆浆、牛羊肉等,也可用党参或黄芪炖鸡或腔骨,以补益机体,缓解气虚。还可通过动作舒缓、动静结合的运动增强体质,如练习太极拳、八段锦等。 另一种是晚上出汗。睡着出汗,醒来汗止,中医称为"盗汗"。这些人常有手脚心热、心烦、面部发红发热、口咽干燥等特点,中医认为是阴虚表现。这类人饮食上可选择百合、雪梨等滋阴之品,少吃羊肉、洋葱、葱、姜、蒜等热性食物,也可用沙参、麦冬、五味子或西洋参等泡水饮用。 按出汗部位分:一为头汗过多,若暴饮暴食后出现头面部多汗,同时觉得上腹胀满、口渴、不想吃饭,多为积食,可通过减少进食量、吃清淡饮食缓解,也可吃点消化药;若伴随肢体沉重无力,胃胀不适,想呕吐,身体发热,舌苔厚而黄腻,是脾胃有湿热的表现,应注意清淡饮食。孩子睡眠时出现轻微头汗属正常现象;但若伴有睡眠不实、烦躁不安、易惊吓、头发稀少等表现,要及时诊治。此外,老人和产后身体虚弱的女性,也会有头汗过多的情况,多属于气虚。 二为手足心多汗,如果手足心多汗伴有手脚心热、口咽干燥等,多属于阴虚有热;若手足心多汗伴随腹部胀满疼痛,大便不通,多属于肠道内有积粪的热证,可服用通便药;若有手足心多汗伴随口干、牙龈肿痛等,多属于胃热,可服用清胃热的中药,如牛黄清胃丸、清胃黄连丸等。 三为心窝、胸口多汗,多见于一些脑力工作者,这些人常伴有精神倦怠、食欲不振、睡眠差,多梦的表现,属于思虑过度,导致心脾虚,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如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缓解压力,调节心身。 按气味辨别: 正常的汗没有明显的腥臭味,如果汗味腥臭,多与热证或湿热证有关,属肝热,这种情况可通过清淡饮食,或用中药菊花、茵陈等泡水饮用;若腥臭明显,应找大夫诊治。此外,若在夏季闷热的环境中,出现大量出汗、口渴、头昏、胸闷、恶心、心慌、四肢无力、耳鸣、注意力不集中,体温升高的情况,一般属于中暑先兆,应及时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补充一些淡盐水,短时间内可恢复正常,症状不能恢复或严重者,要及时就医。 除上述情况,还有一些出汗表现,如汗液颜色的改变,有黄汗、红汗、黑汗等,这种情况需由医生综合判断后诊治。如果重病的病人突然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微弱或大汗、呼吸急促等,则预示着病情的凶险。 总之,一旦异常出汗的情况严重或伴随其他严重表现,应及时就诊。
人的身体分布着300万左右的汗腺。汗腺是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的细管状结构。汗腺一端为分泌部,有分泌汗液的作用;另一端为排泄部,直接开口于皮肤表面,称为汗孔。汗液的排出,有调节体温的作用,同时也排出部分代谢废物。 出汗是健康的标志 出汗是健康的标志。然而,人能不能出汗,却预示着病情是否康复。例如,有些人偶感风寒,总是喝完姜汤后卧床,盖上被子,一旦出了汗,病就基本上好了。 出汗可以将体内和体表的一些污物排出体外,给身体做一次大扫除。由于体温升高,可以将体内的一些细菌杀死,然而又正是由于汗液的适当分泌,使得体温可以控制在安全的范围内,不会给人体带来伤害。出汗,可使控制汗腺的神经系统得到锻炼,使之更敏感,更好地控制人体温度。 出汗多少可以诊断疾病 从中医角度来看,汗是津液的代谢产品,出汗的多少与否,直接影响到人体的健康。我国传统医书《内经》也列出许多用“出汗”诊断疾病的例子。 消渴病(即糖尿病)患者出汗较少,但小便却多:肝臌胀(即肝硬化)患者的汗液呈黄色并略带腥味。 老年人半身出汗可能是中风的先兆;体质虚弱的人,睡眠时容易盗汗;而在高烧出汗后,常常会导致体温下降、四肢冷厥等症状。 低血糖,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可以以交感神经过度兴奋症状为主要表现,发作时因血糖突然下降刺激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出大量肾上腺素,可导致病人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震颤等。糖尿病,由于合并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常常也有出汗异常增多等现象。但患者同时有“三多一少”:即“多食、多饮、多尿和体重减轻”。通过血糖检查和尿糖检查一般不难做出诊断。 甲亢,怕热多汗是这一疾病的特征之一,而且还表现为精神紧张、性格改变、烦躁不安、注意力不能集中、难以入睡等症状。另外,患了甲亢,食欲增大吃得多,人反而消瘦。甲亢时胃肠功能增强,多数患者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有心慌、工作效率下降症状。 嗜铬细胞瘤,常见的症状就是淋漓多汗,出汗具有阵发性,有时也可以持续性出汗,但阵发性发作时面部潮红或变白可同时发生,还会出现心慌、手抖、四肢发凉等。但本病发作时常伴有明显的血压升高以及因此而引起的头痛症状。 该出汗时就出汗 需要注意的是,人该出汗时就出汗。按照我国古代名医张子和的学术见解:内毒外排,祛邪安正,疾病自愈。汗腺不畅就丧失了一条重要排毒管道,也就失去一道免疫防病的重要防线。而出汗过多,可造成人体血液循环的流量减少,循环变慢,使得人体的散热量减少,从而导致体温升高。 据专家研究,每1000毫升汗液中含钙1毫克当量,在平时每天由汗液中丢失钙仅15毫克并不十分重要,但在高温环境下劳作的人员,每小时汗液中丢失钙在100毫克以上,这个量几乎占总钙排量的30%,很容易导致低钙血症,表现为病人手足抽筋,肌肉抽搐,长期钙缺乏会导致成人患软骨病,易骨折,以及经常腰背和腿部疼痛。因此,为了防止出汗后低血钙,应该多吃含钙的牛奶、乳制品、鱼类、海产品及绿叶蔬菜等食物。在出汗多的情况下,不要光喝白开水,还要在饮水中加适量的盐,或多吃稍带成味的食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