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敷脐法:治疗与操作69方(转载)

2015/8/4 06:49|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74|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取艾绒少许加少量十滴水,两药搅拌均匀,继之加温一至二分钟,以不烫手为度,放置于肚脐中(神阙穴),然后用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后取下,一般每日一次。此法适用于急性腹泻,效果较好。
2.敷脐法:用胡椒末和饭作饼,敷贴脐上,甚佳,主治寒泄。
3.伤湿止痛膏贴脐法:用伤湿止痛膏(或麝香虎骨膏)一贴,贴于脐部,十二至二十四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腹泻。
4.丁桂散灸脐法:丁香肉桂、甘松、山奈各等分。将上药研细末,加面粉,温水调成药饼,用针灸针刺数孔。将药饼子按脐上。再将鸡蛋大小之艾主置药饼上,灸三至五壮,若皮肤的痛,稍移动药饼。
疗效举例:白××,男,四十六岁,一九八六年二月二十日初诊。腹泻数月。曾用中西药物无效,症见:面色萎黄少华,四肢畏冷乏力,脘痞纳少,喜温喜按大便日行三至六次。舌质淡红,舌苔厚白,脉细软。按上法治疗,灸五壮后,患者感一股热流于腹中周流,顿感舒适。次日便次减少,但仍脘痞,原法加灸中脘穴,五次而愈。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七·九·封三。

  5.药艾绒隔盐灸脐法:陈艾叶五百克,川乌三十克,草乌三十克,冰片五克,雄黄三十克,薄荷十克,麝香一克,甘草十克,细辛十克,于姜三十克,牙皂十克。上药共研为细绒,捏成蚕豆大小的艾柱。用食盐将脐填平,铺成一个直径约六厘米的圆形薄饼,约一分硬币厚,上置药艾住灸之,边烧边吹,待其烧尽,再换一壮,连灸数壮至十余壮,用于暴泻。
疗效举例:熊××,男,三十一岁,一九七六年五月十一日下午劳动时稍觉小腹发胀,当晚下半夜,先觉恶心欲呕,继则腹痛泄泻,初泻稀便,进而泻水样便,势如洪水决堤,不可收拾,病人眼眶凹陷,唇乌口张,肢冷脉伏,送医院补液,二小时许,腹泻如故,泻下之物如洗肉水。在继续补液的同时,迅速采用上法,灸至五壮后腹泻渐停,第十壮时四肢微温,第十五壮后,病人眼微睁,可发微弱喉音。在灸神阙穴的同时,以艾条(以上药艾绒搓成拇指大小药艾条)悬灸百会,双侧涌泉三十分钟后,病人方完全清醒。后以扶脾丸(东垣方)收全功。

  出处:《四川中医》一九八五·十·四十一。
备注:百会穴在两耳尖直上,头顶正中;涌泉穴在足底前三分之一与后三分之二交界之凹陷处。

  6.针脐中四边穴法:脐中四边穴即脐上下左右各开一寸处,共四穴,患者平卧,选用二十八号或三十号针,以四穴上下左右为序进针,成人一般针三至五分深,小儿针二至三分深,不留针。急性泄泻每日针一次,慢性泄泻隔日一次。
疗效举例:张××,女,六十二岁,患五更泄泻四年,近一年来形体消瘦,食欲减少,腰背酸痛,肠鸣腹胀服药甚多,尚未治愈。经针刺脐中四边穴五分深,捻转半分钟,泄泻停止六日,继针八次而愈。

  出处:《江苏中医》九六一·九·二十九。

  7.吴茱萸三至五克,食醋五毫升。将吴茱萸研细末,加食醋调成糊状,加温至四长摄氏度左右,摊于二层方纱布上(约零点五厘米厚)。将纱布四周折起,敷于神阙穴,胶布固定,十二小时更换一次,用于脾胃功能失调的泄泻(消化不良)。
出处:《江西中医药》一九八八·五·三十三。

  8.白胡椒、吴茱萸各六克,大蒜少许。用米饭捣成饼。贴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9.芥子末、面粉各等分。用湿水调成糊状。敷于脐部,胶布固定。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0.五倍子适量。将其研末,醋炒,用食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于久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1.炮姜附子未各等分。共研细末。敷干脐部,炒盐加葱热熨子上。用于阳虚寒泻。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十一·三十七。

  12.理中散:党参十克,白术七克,干姜五克,灸甘草三克。混合烘干,碾面,备用。取药粉零点二克填入脐内,覆盖一软纸片,再加棉花,外用白胶布固封,三至七天换药一次。用于慢性泄泻。
出处:《河南中医》一九八三·一·三十九。

  13.隔盐灸脐法,患者仰卧,将细盐适量倒人脐部。以填满脐窝并稍高出脐部周围皮肤为度,将艾绒制成艾主数个,每用一个放盐上点燃灸之,燃尽后再换一住,连灸七至十壮,日一次。
出处:湘南民间

  14.丁香、肉桂各等分。共研细末。敷于脐部,胶布固定,一日一换,三至五天为一疗程。
出处:《中国灸法集粹》

  15.艾绒、十滴水各适量。取艾绒少许,放在金属小盒内,用酒精灯温火加热,再加适量十滴水,搅拌均匀,继续加温,大约经过一至二分钟用手取出艾绒(此时艾绒已呈湿润状),按压至不滴水,不烫手为度。放在神阙穴上,用胶布压盖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另用百分之五葡萄糖溶液二毫升,注入双侧足三里穴(每侧一毫升),每日一次,可连用三至四次。用于夏季流行性腹泻。一般五次痊愈。
出处:《中国针灸》一九八五·四·三十。

  16.乌梅川椒、黄柏各等分,鲜生姜适量。前三味共碾为未,加生姜共捣制成糊膏状,将姜膏摊在纱布上。外敷神阙穴,用胶布加压固定。用药半小时,脐腹有温暖舒适感,一般外敷一次可症状告愈,若不愈,二至三日后可换药再敷。用于功能性腹泻,急性肠炎、非特异性溃病性结肠炎及其它慢性腹泻,寒性腹泻者。
出处:《云南中医杂志》一九八五·四·二十六。

  17.肉桂三克,硫磺六克,白胡椒一点五克,鸡内金三克,枯矾六克,五倍子六克,新鲜葱头三至五节。前六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取葱头捣烂,与上述药末拌匀。加适量醋酸调成糊状,平摊于脐部,用纱布覆盖井用胶布贴稳,每天敷二小时即可,每日一次;六次为一疗程。若敷药后出现发痒、灼痛等现象,停药后即消失。用于五更泻,症见泄泻日久,每日黎明前即感腹痛,登厕必泻,小腹畏寒喜暖者。热泻及痢疾禁用此法。
出处:《湖北中医杂志》一九八六·二·四十三。

  18.清凉油适量,搽脐内,用于受凉而引起的单纯性腹泻。
出处:《群众医药》一九七六·七·四十三。
19.平胃散苍术厚朴陈皮、灸甘草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逼药气入腹,此法通治泄泻和痢疾。
出处:《理沦骈文》。

  20.苍术、厚朴、陈皮、山檀炭、车前子各三十克。共切成粗末,炒热,布包。放于脐上,热熨斗熨之。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1.车前子适量。研细未,水调成膏。敷脐。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22.车前子、肉桂各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23.白芥子适量。研细末。纳脐。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4.胡椒适量。研为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5.官桂、厚朴各适量,姜汁少许。将前二药研细末,用姜汁调成膏,敷脐。用于寒泻。
26.丁香、枯矾各适量。研细末,纳脐内。用于寒泻。
出处:《理论骈文》。
27.胡椒、大蒜、艾叶、吴萸、灶心土各适量,除大蒜外。余药研细末,人大蒜捣如泥状,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理沦骈文》。

  28.滑石、甘草、鲜车前子各适量。前二味研细末,用车前子捣汁调成饼;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29.猪苓地龙、针砂各适量,葱汁少许。前三味研细末。加入葱汁调成饼状,敷脐。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0.滑石三十克,酒芍十五克。灸甘草六克,炮姜一点五克,丹皮汁适量。分别研细未,将滑石用丹皮汁浸煮收干,再加入余药,用水调成膏,敷于脐部,用于热泻。
出处:《理沦骈文》。

  31.硫磺、枯矾各适量,来砂少许,前二味研细末,朱砂为丸,纳脐内。用于气虚暴泻。若泻不止行,用艾五百克坐身下,火烘脚。
出处:《理沦骈文》。

  32.木鳖仁,丁香各适量。研细末,用唾液调成膏,纳脐泄气愈。用于水泻。
出处:《理沦骈文》。

  33.热泻散:黄连十二克,滑石三十克,木香十互克,吴茱萸十克。共研细末。贴神阙穴,大肠俞,胶布固定。用于热泻。
出处:《穴位贴药疗法》。
注:大肠俞在第四腰椎旁开一点五寸。

  34.木鳖仁五个,丁香五个,麝香零点三克,共研细末,米汤调作膏。纳脐中贴之,外以膏药护住。用于水泻不止。
35.暖脐膏:白芥子九克,鲜姜一百二十克,红皮蒜三个,香油一百八十克,章丹一百二十克。将药浸于香油内,文火熬焦去渣,再徐徐入丹,熬至滴水成珠。贴肚脐。用于受寒肚痛、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6.封脐艾:陈艾叶、蛇京子各三十克,木鳖子二个(带壳生用)。共研为细末和匀,用棉包裹。安在脐上,以纸圈固定,以熨斗熨之为妙。用于脐腹冷痛或泄泻。
出处:《东医室鉴》。

  37.熟艾十五克,硫磺六克,蓖麻仁七个。前二味碾末,同蓖麻仁共捣烂。棉包安脐上,熨斗熨之,可止泄泻。
出处:《本草纲目》。

  38.食盐少许。炒热,布包,热敷于脐部,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39.陈艾(醋灸)七片,蚯蚓五条。共捣烂如泥,用火烘烤。敷脐眼上,用布盖住,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40.艾叶适量。以酒炒艾为绒,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1.热柴灰适量,用布包敷于脐上。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2.糯米。酒糟、盐各适量,和匀,炒热。趁热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3.胡椒、大蒜各适量,捣作饼,敷于脐部。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4.艾叶、灶心土,门斗灰,吴茱萸各等分。共为末,用醋炒热,敷于脐部。用于治疗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5.炮姜三十克,捣烂,贴于脐部,盖过丹田穴(约长二寸五分,宽一寸),布包扎一至二小时。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6.松香三克,大蒜二枚。将松香研成末,与大蒜同捣烂,敷于脐上,用膏药盖贴。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验方。

  47.生附子一大片,烘热。包肚脐上,用于寒泻腹痛。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48.松香适量,研为细未,过筛,用酒或白蜜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胶布固定。用于寒湿泻。
出处:民间验方。

  49.肾泻散:吴荣英、补骨脂五味子生硫磺各三十克,带根须葱白十根。葱白切碎,余药共为粗未。将上药放铁锅内,加黄酒适量,炒热,纱布包裹,热熨神阙穴,每次三十分钟,每日一至二次,一剂药可用三天。用于五更泻属脾肾阳虚者。

  疗效举例:周××,男,四十岁,一九九二年四月五日初诊,五更泻了年余。患者每于晨起六时许即腹痛欲泻,泻后痛止或痛减,大便时稀,小腹怕凉,喜温,舌质淡,苔薄白,舌边尖有瘀点,脉细弱。证属肾阳不足,夹瘀为患,用肾泻散加生蒲黄五灵脂各十五克,如上法用之,用药四剂痊愈。半年后未复发。

  50.久泻膏:生黄芪、补骨脂、乌梅炭、五倍子各三十克,米壳、肉桂各十五克,川连、冰片各六克。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取三克,用生姜汁调成膏状。填敷神阙穴,用伤湿止痛膏或肤疾宁膏固定,三夭换药一次,用于久泻。
疗效:治疗顽固性腹泻三十余例,无一不效。

  51.胡椒未九克,生姜汁少许,调成稠膏状,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2.胡椒未三克,饭团少许,拌匀,制成饼状,贴于脐部,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寒泻。”
出处:民间外治法。

  53.透刺神阙法:取三寸毫针天枢穴(脐旁开二寸)皮下进针,针尖向脐中方向斜刺二至二点五寸深,持续缓慢捻转三至五分钟起针,每日一次,用于急慢性肠炎、慢性肠功能紊乱等疾病所致的腹泻,有显效。
疗效举例:王某,五十四岁,医生。患慢性肠功能紊乱已二十余年,虽经多方治疗时愈时发,发时日解大便八至十二次,稀薄带有少量粘液,伴腹痛腹胀,纳差。用上法并加刺双足三里,翌日大便二次,成形。依法继针六次,病愈停针。

  出处:《辽宁中医杂志》一九八三·六·封底。
备注:本法治脱肛效亦佳。气海透神阙可治膀胱炎痛经
54.蚯蚓五条,陈艾六片,米醋适量。将陈艾用醋灸过,然后与蚯蚓共捣烂如泥,再用火烘热。趁热敷于脐眼上,用布盖扎,每日换药一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腹泻。
出处:民间验方。

  55.葱白根适量,黄丹少许。将葱白根洗净,捣烂如泥,入黄丹和匀为丸。敷于脐部,布带包扎固定,每日换药一至二次,连续数日,以愈为度,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

  56.神秘万金膏:草乌、川芎大黄各十八克,当归赤芍、白芝、连翘、白芝、白蔹乌药、官桂,木鳖子各二十克,槐、柳、桃、桑、枣枝各十二克,(一方加苦参、皂英各十五克,一方加苏合香零点九克,名万应紫金膏)。将上药细锉,用麻油一千克浸药一宿,用火熬至药焦色,用丝绢滤去渣,将油再入锅,以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不散为度,后入乳香没药末各十二克搅匀。摊贴脐上,用于泄泻和痢疾。
备注:本方贴患处可治疗风寒湿气所侵、跌打闪创伤损、一切疼痛,并治一切无名肿毒;贴背心可治疗哮喘咳嗽;贴太阳穴可治疗头痛眼疼
出处:《膏药方集》。

  57.丁香三克,大椒六克。研极细末放膏药中,贴脐中。用于水泻。

  出处:民间验方。

  58.葱、姜各适量,黄丹(如豆大)一粒。把葱、姜打烂、入黄丹和匀。纳入脐中,外贴膏药。用于水泻。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资料》。
又方:葱白根捣烂,加入黄丹为丸,放脐上。

  59.丁香、白芍、甘草各等分。研细末后,用唾液调和如饼状,敷于脐上,外贴膏药保暖。
出处:民间验方。

  60.硫磺、丁香各二克,白胡椒一点五克,绿豆粉四点五克。共研末和匀。将药末少许敷在脐上,外以膏药封贴。
出处:《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

  61.酒饼丸适量。研成粉末,以醋调成糊状,敷脐部,外盖纱布,胶布固定,每日一次,五至八小时后去掉,同时禁食,有脱水及酸中毒者,给予输液及纠正酸中毒。
出处:《广西赤脚医生》一九七六·六。

  62.大蒜一至二枚,连皮放热灰中煨熟,去皮捣烂,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局部有烧灼感,并且皮肤发赤时去掉,一日一次。
出处:《中华药学杂志》一九七六年十二期。
备注:大蒜治泄泻许多医籍均有记载,如《千金方》以大蒜须捣脐中,《增广验方新编》取大蒜须同银珠同捣敷脐等。现多煨熟后再用,以减少对皮肤的刺激,延长敷药时间。

  63.生姜、大葱、大蒜各六十四克。木鳖仁十五克,穿山甲十克,乳香、没药末各九克,丁香一点五克。前五味用麻油熬,黄丹收膏。将后三味糁入膏内,敷脐上。用于夏日泄泻,敷之即效。
出处:《理沦骈文》。

  64.鲜石榴果皮二十克,捣成泥状,敷于脐部,外盖锡纸、纱布,胶布固定,二十四小时换药一次。
疗效:治疗腹泻二十四例。一次痊愈十二例,二次痊愈五例,三次痊愈四例,好转三例。
出处:《河南中医学院学报》一九七七·四。

  65.五倍子(炒黄),干姜各十克,吴茱萸、公丁香各五克。共研细末,备用。每次取十克,用温白酒调成软面团状,做成直径五厘米的药饼,敷脐部,胶布固定,晚敷晨揭,每日换药一次,连用一至八次。用于腹泻。效果较好。
出处:《铁道医学》一九八○·三。

  66.细辛、荞子粉各三克。共研细末,制成蚕豆大的丸子。放脐眼内,纱布盖上,固定好,用于腹泻可一次止泻
出处:《贵州民间方药集》。

  67.总管根皮少许,嚼烂,敷于脐部。用于腹痛便泻。

  出处:《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
68.五倍子六克,公丁香三克,共研细末,水和调匀。每次取三克敷脐眼上,外用普通膏药盖贴。用于腹泻。
出处:《穴敷疗法聚方镜》。

  69.白胡椒二份,肉桂一份,丁香一份。烘干,共研为细末,过筛。用水或酒调成膏,纱布包裹,敷神阙穴,并敷命门穴。外用胶布固定,一至二日换药一次,直至痊愈为止。
出处:《中医外治法集要》。
备注:命门穴在与脐相对的腰椎(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疗效:治疗腹泻一百五十例,百分之九十五均在用药一至二次痊愈。近百分之五的病人,疗效不佳。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