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药捻法 (瘰疬、骨结核、化脓性骨髓炎、耳鸣、耳聋、中耳炎、鼻疔、痔漏、痔核、乳岩) 药捻法是将腐蚀药加赋形剂制成线香状的药捻,插入细小的疮口中或瘘管、窦道内,以引流祛腐,促其疮口愈合的方法,是外科透脓祛腐法的一种。药捻,又称药线、捻子、拈子、纸捻、药条,古代医籍中更有称之为经者。 我国晋末就已将纸捻用于脓肿引流。隋唐时期,纸捻引流扩大应用于瘘管治疗。至宋代,药线引流已广泛用于外科临床,《太平圣惠方》中就详细记载了纸捻引流祛腐的方药、适应证及用法。如“治诸痈肿,破成疮口,脓带清薄……,右件药细研如粉,贴之。如疮口深,作纸紝子,引散入疮口里面候肉生,即合疮口。” 《卫济宝书》则首先提出了在疮口中“以油捻子塞之”的方法,即在药捻子上润以油类的使用方法。之后,药捻法代有发展,药捻所用方药也层出不穷。解放后,医务人员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卜。又不断加以创新,摸索出更有效的方药及更安全的使用方法。如徐州市采用天龙散(天龙、冰片、煅珍珠)引流条代替升丹药捻,治疗结核性窦道,大大提高了疗效。此外,将捻制成线经高压蒸气消毒后应用,也使其法更臻完善。 【操作方法】 1.外粘药物法有两种,一种是将搓成的纸线,临用时放在油或水中润湿,蘸药插入疮口;另一种是预先用白芨汁与药和匀,粘附在纸线上,候干贮存,随时取用。目前大多采用前法。外粘药物,一般多用含有升丹成分的方剂或黑虎丹等,因它有提脓祛腐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疮口过深过小、脓水不易排出者。 2.内裹药物法是将药物预先放在纸内,裹好搓成线状备用。内裹药物,一般多用白降丹、枯痔散等,因这些药有腐蚀化管的作用,故适用于溃疡已成瘘管或窦道者。 3.具体使用时,应顺着疮口方向插入药线,插到口道底部后再抽出少许,外留O.5cm,便于换药时取出。 【主治病症】 一、瘰疬 1.白降丹(经验方)水银30g,火硝30g,白矾30g,硼砂9g,青盐9g,硇砂9g。将诸药研末入罐内,文火上加热熔化,以不见水银星为度。待白烟尽,离火稍冷,缓转罐子,使药物附着罐底,文火烤干,冷凝倒瓷盘中,用湿桑皮纸及熟石膏封严四周,再用文火加热。全部过程3~4小时。待火冷却拆除炼丹装置,将盆内白色针状结晶物取出,装瓶备用。用消毒白布做捻条插入管内,2日1次,3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颈淋巴结核破溃期已形成瘘管者。 2.蟾酥捻子(《医宗金鉴》)蟾酥、寒水石各黄豆大1块,白丁香15粒,巴豆10粒(去壳)。上药共研细末,混合再研匀,炼蜜搓成捻子。用时,先以针将瘰疬当顶刺一孔,插捻于孔内,用绿玉膏盖贴,连插3日后单换膏药。功能软坚散结。主治瘰疬。 二、骨结核 硇砂药捻(中医杂志1957;(12):638)紫硇砂12g,煅蜣螂15g,红升丹12g,冰片12g。上述药物研成极细制成药捻,用时插入窦道,2天换1次,7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骨结核形成的窦道。 三、化脓性骨髓炎 1.排脓祛腐I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红升丹或黄丹,研细末,调成直径0.25cm、长lO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排脓祛腐。主治骨髓炎窦道。 2.排脓祛腐Ⅱ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红升12g,煅石膏12g,川黄连粉3g,轻粉3g,冰片2g。上药共研细末,调制成直径0.25cm,长10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去瘀生新。主治骨髓炎窦道。 3.排脓去腐Ⅲ号(中西医结合杂志1980;4(11):682)五花龙骨6g,血竭5g,赤石脂5g,煅石膏12g,冰片2g。上药共研细末,调制成直径0.25cm,长10cm的干药捻,按药捻法常规操作,插入创口引流,2天换1次,4~6次为1疗程。功能祛腐生肌。主治化脓性骨髓炎窦道形成者。 四、耳鸣、耳聋 菖蒲药捻(《中国民间疗法》)巴豆仁、蜀椒、石菖蒲、全蝎、松香各等份。上药共研细末,装瓶贮备。用时将黄蜡熔化和诸药做成药条,放入耳内,每日换药1次,7日为1疗程,间隔3~5天再使用。功能补肾开窍。主治肾虚耳鸣耳聋。 五、中耳炎 聘耳药捻(陕西中医1986;(12):350)红升丹60g,冰片3g,麝香1.5g。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密封,消毒备用。用时先清除患侧外耳道分泌物(最好用吸引器),再以3%双氧水擦净,然后以75%酒精浸湿棉捻(以脱脂棉搓成长2~3cm、直径lmm的棉捻,消毒备用),在药末中蘸匀,放置于外耳道底部(应与鼓膜保持约mm距离,以防刺激鼓膜产生不适),每1~2日换药1次,9~4次后脓止耳干。功能解毒排脓。主治化脓性中耳炎。 六、鼻疔 九一丹(《医宗金鉴》)熟石膏9g,升丹1g。上药共研极细末,用药线蘸药形成药捻,放入疮内,行药线引流。每日1次,直至脓尽腐祛。功能透脓祛腐。主治鼻疔切开排脓后毒邪外出,气阴不足型。 七、痔瘘、痔核 1.痔漏内去肉管子方(《外科启玄》)轻粉24g,硇砂15g,松香18g,铜绿9g,黄蜡18g,苦参15g。先熔黄蜡、松香,次入细药末搅匀,冷定取出,手捻如线香状。先用荸荠苗探测瘘管浅深,再插入大小长短适宜的药捻,1天1换,待肉管子脱落,肉芽生长为止。功能祛腐脱管。主治痔瘘。 2.枯痔钉(《外科学》)红砒、明矾、朱砂、雄黄、没药。先取红砒O.3g、明矾O.6g(捣碎)混匀后置瓦壶内,四周用炭火烘,火力须猛,约烧2~3小时(黑烟消逝,白烟出现即可),将瓦壶取出,待冷却后,即可得雪白的明矾与砒的化合物。取化合物4份、朱砂1份、雄黄2份、没药0.5份,混合,捣碎研成均匀细末,另取米饭(干米计算)8份,煮成糊状。再取混合药末1成,米糊2成,混合调匀,搓成铁钉状药捻,阴干备用。用时,将枯痔钉沿肠壁纵轴成25~35。角方向旋转插入粘膜下痔核中心,一般深约lcm。插钉多少按痔核大小而定,一般每痔插4~6根,间距0.3~0.5cm,应使钉外露lmm,才能保持固定和防止插口出血。功能枯萎痔核。主治痔核。 3.蜡矾针(《外科诂人定本》)枯矾少许,将黄蜡熔化入枯矾内,制成小长条药捻,纳入瘘管内,脓尽后以生肌散敷之。功能祛腐排脓、生肌。主治痔瘘肌肉不生、脓血淋漓者。 冰螺捻(《医宗金鉴》)硇砂O.6g,冰片O.3g,白砒3.6g,大田螺(去壳线穿晒干)5枚。将螺肉切开,同白砒研末,再加硇砂、冰片研细,以厚米糊搓成捻子,放在瓷罐内密封。用时,将捻子插入针孔,外用橡皮膏贴封。功能软坚散结。主治乳岩。 【注意事项】 1.疮未熟、脓未成及有出血者不可用药捻。 2.药物插入疮口中,应留出一小部分在疮口之外,并应将留出的药线末端,向疮口侧方或下方折放,再以膏药或油膏盖贴固定,以利下次换药时取出。 3.如脓水已尽,流出淡黄色粘稠液体时,即使脓腔尚深,亦不可再插药线,否则影响收口时间;若窦道清洁,肉芽生长良好,即应停用,以免影响愈合。 4.胸背部疾患慎用药捻,特别是胸背瘘管,因其接近内脏,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脏器而致危症。 5.对含砷、汞成分较多的药捻,使用过程中应注意其毒副反应,颜面及粘膜等部位一般不用,对砷、汞过敏者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