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伤寒杂病论》的学习方法

2015/8/8 14:32|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692| 评论: 3|原作者: 游方郎中崔昆

摘要:   在《伤寒杂病论》里,共有两大体系,按现在一般的讲法来说,分伤寒和杂病两大体系,这个不错。几百年来,大家都说,《伤寒论》辨伤寒,《金匮要略》辨杂病。这种说辞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而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是 ...

  在《伤寒杂病论》里,共有两大体系,按现在一般的讲法来说,分伤寒杂病两大体系,这个不错。几百年来,大家都说,《伤寒论》辨伤寒,《金匮要略》辨杂病。这种说辞已经达成了一个共识。而我个人认为这个说法是不太准确的。不如改其为六经部分(《伤寒论》部分)论述辩证规律的方法,而杂病部分(《金匮要略》部分)讲这个规律的方法落实到某个疾病上的具体运用则更加贴切。就像是《易》里讲的先天卦和后天卦一样,一个是体,一个是用。就《伤寒杂病论》整部书来讲,辩证规律是体,具体运用是用。就一个病人来讲,具体的疾病是体,辩证规律是用。

  这样一来的话,这两大体系的分工就很明确了。我们姑且把六经称为六大系统吧。我们每个人都具备这六大系统,而且每个人的六气禀赋偏颇不一,在《黄帝内经》里描述的那种理论状态下的正常人几乎没有。凡是稍有临床经验的中医(这里的中医,是那种严格按照传统中医理论来辩证的医生,那些西化的半吊子不算)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若按六经辩证,单纯的某经病很少,绝大多数都是几经合病或者并病。喜用经方者,这种感触尤其深刻。

  既然是这样,那仲景为何要把六经病分那么明确呢?

  我们可以从上篇体用原则得到这样的启示:从《伤寒杂病论》理论时代的角度来讲,每个人都具备也只具备这六大系统。所以,在六经体系里,仲景把这六大系统拆开,一经一经的分开单独论述。把各经中最典型的及最具有代表性的东西以条文形式一条一条列出来,并按照进退穿插一些同经及异经之间相互联系与相互影响的条文,在分析与处理原则上做一些示范,这样,便出现了合病并病以及同经上的前后进退的条文。所以说,六经辨证适用于任何疾病,可以解决很多问题。而这个辨证方法,只不过是通过“伤寒”这个最具有代表性的载体给表达出来了。

  也就是说《伤寒杂病论》的两个分支:《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者的关系是这样的:《伤寒论》里的六经及其辩证进退之法,是对所有疾病的共性做的一个总结或阐释,对于《伤寒论》的学习,只是培养一个“见病知源”的一个思维方式,而《金匮要略》则是这个思维方式建立和完善后,落实到具体疾病上的表现形式。

  即:同样都是六经辩证,落实到不同疾病上,便多少有了些变化,虽然辩证方法一样,但是疾病不同(疾病也就是载体,载体不同),所体现的内容当然也有变化。

  这便是中国古人的智慧之处。先把总的原则和方法先向人们展示出来,(这个总的原则和方法是任何疾病所具备的共性),并把这些原则的上下,前后,左右,内外各个方面逐一展示出来,以及用这个原则对不同问题的进退,轻重,缓急,厚薄的方法也做了逐一展示,然后再落实到各个不同疾病之上,使之万变不离其宗。这就好像练习武术一样,《伤寒论》是一套武术的功法和招法。而《金匮要略》则是这些功法和招法在格斗应对不同进攻方式的具体体现,应对风格的对手时,同一个招式做些许变化,属于必然现象。但是再变化,你所用的也就仅仅是练上身的这套武术。

  如果我们事先不知道共性的原则和方法,把各个疾病逐个拿来研究并制作相应的对策,便很正常的陷于流散无穷的尴尬局面了。

  所以我们在学习《伤寒论》时一定要严格对待其一症一脉之变,一药之变。这些,我们都要穷究其所以然。而落实到某个疾病时一定要根据这个疾病的特殊情况,遵循不离不泥的这个原则,做一些相应的变化,使方药更能丝丝入扣。(这点,在《论》中,仲景是有示范的)。

  仲景把六经及其变化条分缕析的展示出来,只不过是为使我们便于学习而已,若我们不知变通,死于成法,若仲景泉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更何况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一经病它经无有不病,当二者或二者以上同时出现问题时,或因为相互影响而出现问题时当然得一起解决,只不过分清主次便了。

游方郎中崔昆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