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大半夏汤

2015/9/1 02:16|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05|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组成用法]
半夏15~30g、人参10~15g、白蜜15~50g。水蜜调匀煎煮,分2次温服
[方证]
1.反胃、朝食暮吐、呕吐物多涎沫。
2.心下痞硬、大便干燥、形容枯憔。
3.舌质淡红,苔薄腻或厚腻

  
[现代应用]
1.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为主诉的疾病,如反复发作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贲门痉挛、贲门失弛缓症、幽门梗阻水肿、痉挛、狭窄)、胃癌、胃扭转、放化疗胃肠道反应、妊娠呕吐等。
2.习惯性便秘慢性咽喉炎,慢性扁桃体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声音嘶哑等病兼见恶心欲呕或呕吐,且病程较长,形体消瘦有运用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
本方以“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胃反为经典主治。“胃反”是古代病名,类似于现代医学的消化道梗阻。如

  张谷才治疗一例不完全性幽门梗阻患者,症见口干思饮,形体消瘦,呕吐不食,食则良久叶出,夹有痰饮,大便十余日未行.病程2日余。精神委靡,言语无力。舌质淡红而干,脉细弱。投以大半夏汤原方,少量多次,频频饮服,3剂后呕止便通(浙江中医杂志.1990;4:182)。

  后吐医家还把本方发挥运用于梗阻性呕吐.如朱进忠用本方治疗一男,38岁,食后即吐四年多,珍为神经性呕吐,久治不效。其吐均发于食后,不恶心,不反酸,吐物为食物和粘液、舌苔白,脉弦滑重按无力。子大半夏汤2剂呕吐即止,10剂痊愈(《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本方所主的呕吐,其呕吐物既可以是发酵的食物,也可以是粘涎,不必局限于经文。

  
嗝噎”虽然不—定呕吐,但其病机也是梗阻,因此,有时也可借用本方。如

  《医宗必读》载李中梓治一女,忧怒之余,得食则噎,胸中隐隐痛,脉紧且滑。李氏初用二陈加姜汁、竹茹四剂,病不减,改用大半夏汤,服四剂胸痛止,又四剂噎减,服二十剂而安。

  《皇汉医学》载吉益东洞治一二十余岁男子,嗝噎已两年许,十日五日必发胸腹胀满,浑身不适。作大半夏汤,饮辄随吐,每吐必系粘痰,八九日,药始得下,饮食不复吐。出入二月许,痊愈,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本方证是以梗阻性呕吐作为主证。使用本方是否还有其他方面的经验呢?让我们接着往下探讨。长期的呕吐必将导致营养障碍,出现气阴两虚证

  《张聿青医案》载用本方治疗口吐涎沫、口渴、舌萎苔黄,属气阴两虚者。气阴两虚除了口渴、舌萎苔黄外,还表现为形体枯稿、大便干结、脉无力等。所以本方用人参益气养阴;用白蜜润肠通便。这无疑又给我们提供了一条重要的用方思路,即从体质来辨证。

  安徽天长名医龚士澄用本方加五味子、胡核肉、麦冬治疗虚喘验案2则,均为年过五旬患者,且病程长,形色枯瘦,气短,大便燥硬,白汗,饮食喜稀恶干(《临证方药运用心得》)。龚氏的经验虽然与呕吐无关,但却提示了使用本方的常见体质。

  
因为形体消瘦,更容易出现心下痞硬。

  《外台秘要》就明言“大半夏汤治呕而心下痞硬者”。

  《三因方》说本方“治心气不行,郁生痰涎,聚结不散,心下痞硬,肠中沥沥有声”。

  《圣济总录》说本方“治霍乱逆满,心下痞塞”。

  由此可见,心下痞硬是本方证的重要腹证,这也符合仲景用人参的规律。古今医疗条件不同,在今天,消化道梗阻可以经胃肠外给子营养,而兄能够尽早手术,因此,“胃反”用本方的机会已经不多了。而高年体衰及其他疾病,如手术后、放疗化疗后出现的消耗性体质则不断增多,致使本方应用的方向也在悄悄发生改变。

  
仲景治疗呕吐的方剂很多,临床需要鉴别使用。

  本方和小半夏汤都主治呕吐,但本方所主为胃反,其特点为:一是规律性呕吐,二是呕吐的间隔时间长,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长;而小半夏汤所主为“谷不得下”,其呕吐没有规律性,食物在胃中停留的时间也不长。如果说大半夏汤是梗阻性呕吐的专方,那么,小半夏汤则是神经性呕吐的专方。从牛夏的用量来看,一用一升,一用二升,可推测呕吐的程度当有轻重之别。从人体津液的状态来说,一为有水饮而用生姜散饮,一为津亏而用人参和白蜜滋润,二者不难鉴别。

  本方与茯苓泽泻汤均治疗胃反,区别在于大半夏汤证以虚为主,频吐不休,病程较久;茯苓泽泻汤证因停饮所致,呕吐涎水,兼见眩、悸、心下有振水音、小便不利大黄甘草汤也治疗呕吐而大便秘结,但其所主为“食入即吐”的实热证,本方所主则为虚证,从呕吐与饮食的关系上也不难鉴别。

  
仲景用半夏诸方中,大半夏汤量最大,且每服量也最大。不过,本方的煎煮时间也最长,一斗三升的液体,煎煮到两升半,用时可谓久矣。半夏的毒性自然也大大削弱了。按理呕家恶甘味,此方却用一升白蜜,煮取之药汁味甚甜。所以大半夏汤证之呕吐,非暴吐,非剧吐,非新病。揆其缘由,乃久病或术后或放化疗后,因呕吐妨害进食或无食欲,又因体虚食入之谷不化而朝食暮吐、暮食朝酣,形成恶性循环,形体日渐羸瘦。当此之时,止吐最为关键,故用大量半夏止吐,虽是形瘦之躯不虑其温燥,用人参、白蜜兼顾其体质。待呕止后,酌减半夏用量,主以人参、白蜜强体健脾化食。

  具体应用时,半夏之量根据呕之轻重调整,人参可代之以党参高丽参生晒参等,着眼于体质进行选定。治疗食人即吐,食饮难人之症,服法上甚为讲究,先服一小汤匙,如服后吐,继续服一小汤匙,一般5~6次后就不吐。服药后不可立即饮水或吃食物,也不宜卧床,多讲话,当静坐约半小时。如阴虚甚,饮食喜稀恶干,多以频频呷服为佳。在加味方面,常随证加旋覆花代赭石枳实厚朴槟榔当归、麦冬、火麻仁郁李仁等药物。

  
[原文点睛]
万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金匮要略》十七篇第十六条)
半夏二升(洗完用)、人参三两、白蜜一升,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取二升半,温服一升,余分再服。

  
[注论精选]
尤在泾:胃反呕吐者,胃虚不能消谷,朝食而暮吐也。又胃脉本下行,虚则反逆也,故以半夏降逆,人参白蜜,益虚安中(《金匮要略心典》)。
汤本求真: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是称宿食不化。既有呕吐证,于次句更呕吐者,为无意义之重言。难认为仲景之正文。然《千金方》之大半夏汤,作治“胃反不受食,食入即吐者”反似为正文。故本方可随之运用其意。胃反病,则食不能容受,若食即吐出,不食则不吐者,即以本方为主治也。

  又《外台秘要》大半夏汤云:“治呕而心下痞硬者”。由方中有人参观之,甚为合理。故用本方者,必须参看此说也(《皇汉医学》)。

  《经方一百首》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