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来自伤寒论坛的时效方

2015/9/10 03:55|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639|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论坛中“拿出你的绝招来”  1.汗脚:白矾、葛根各20克,每晚煎水泡脚,连用五天  出自《增补万病回春》,--此方对大多数汗脚有效,也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寒论坛中“拿出你的绝招来”

  1.汗脚白矾葛根各20克,每晚煎水泡脚,连用五天

  出自《增补万病回春》,--此方对大多数汗脚有效,也可用高锰酸钾加水泡脚。

  2.我也来一张.感冒,鼻塞伴流涕,头痛.晚上睡觉的时候,用伤湿止痛膏,加速效伤风感冒胶囊两粒,外敷涌泉穴,效果不错,还没什么副作用,大家不妨一用。

  3.当归100 白芍100 木香10 莱菔子10 槟榔10 枳壳10甘草5

  主痢行日数十次。此方亦见于傅山著作中,可以互参。

  白芍2两 当归2两 枳壳2钱 槟榔2钱 甘草2钱 滑石末3钱 木香1钱萝卜子1钱

  主“日下痢百余度”,自己体会,下痢不甚者可减当归白芍。

  4.水两杯烧开后加入20克蒜茸,关火待凉,再烧1小时后调蜂蜜服用治疗咳嗽咳痰,屡试成功,小孩喜欢。--此法我试过效佳,是在配药后嘱其加用的一个小方,对肺炎者咳也能止一时之咳。

  5.一个治疗腮腺炎的特效方蝉衣外敷患处.此方得于一老医,为其祖传.小时本人患此病,诸药无效,其人用一动物之壳外用二日即好.当时不知,后来学医看到就是蝉衣.本人用时常与青黛冰片,或浦黄一起用.一两天即好。另法,角孙穴,灯火烧

  6.临床治疗呃逆不止的病人,口服十滴水一支5毫升立止,极效.或心痛定1片(10mg)口服治疗膈逆特效 或是按压攒竹.立效.甚者,灸膈俞.或相关颈椎复位可以立杆见影

  其原理是:脊柱影响支配膈肌的中枢或神经。其操作重点是:颈源性呃逆:注重恢复C3、4、5的病理错位。

  胸源性的注重恢复T6-12的病理错位。尤其需要关注T7。--关于脊柱与呃逆的关系有临床价值。

  7.桂枝龙骨牡蛎汤治疗小儿遗尿有佳效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对桂枝体质小孩的遗尿有佳效,对其汗多烦躁、易哭、胆小、好动等症状有明显的效果,且长期服用能改善体质状况,是桂枝体质孩童安全、可靠的营养保健剂---有待验证。

  8.花椒煮水治冻疮速效。

  9.泽泻单味药50克煎水服,治疗眩晕特效,我家三代都用这单方治疗眩晕!请大家尝试并推广

  10瓜蒌红花甘草,治疗带状疱疹效果特佳,余临床几乎均用此方加减,效果确实不错,此乃〈〈医旨绪余〉〉中载黄古潭氏治胁痛方;外用雄黄,白矾末凉开水调抹。效也佳。

  11.四逆散合六味地黄汤内服,外用荆芥、防风水煎泡手足,再用乌贼骨粉外扑,治疗多年手足发冷多汗症,余临床多用,几乎百发百中,但辨证须属于四逆散证者,此法学自刘渡周和许履和氏。

  12.元胡10g,夜交藤30g,水煎睡前服,余验证治疗失眠大多有效,安徽名医龚士澄经验。

  13.鸡内金核桃仁各等分,研细捣烂,蜂蜜适量调匀,每次5g,日2次,治疗肾结石,余验证数例均有效,余兄之肾结石即以此法得愈。用于小结石多例,此法可多用于亲朋好友之结石,只谈交情不谈钱的那类

  13.三拗汤加味(射干、莱菔子、苏子等酌选一两味)治疗喉源性咳嗽特佳,临床验证几乎百发百中,干祖望老前辈真经方圣手矣。

  14.老年人皮肤骚痒生地30 黄芪10 元参15 丹参15 茯苓10 泽泻10 地肤子10蛇床子10水煎服日一剂;三剂内有效十剂止痒

  15.止汗方:地骨皮65防风30薄荷10炙甘草6乌梅10水煎服日一剂。一般一两剂就止汗,如是虚汗、潮热盗汗者者,改乌梅为陈醋一两口,饮药时间亦改为下午4时。此方虽治表不治本,胜在止汗迅速,我用时中病既止,而后在随症治之。--此方治标不治本,万金难买一效,可以一用。

  16.食用碱适量,加10~50倍凉白开,轻轻洗烧、烫伤处,不论破不破皮,效果显著,愈合快。有些创面有渗出,用后很快结茄。特别是摩托车排气管烫伤,用得特多。本人只用过小面积1~2度烧、烫伤,更重的有待总结或用蚯蚓糖泥。

  17.30%的三氯醋酸、地卡因/利多卡因治口腔溃疡,也很有效。

  先用棉签将局麻药点于溃疡处及其周围,几分钟后再来一次,待不痛了,轻轻尽量擦去伪膜,最后点三氯醋酸,一般一次后1~2小时,吃东西就不痛了,2~3天痊愈。3天后还痛者,再来一次。本人几年来用此法所治近千,仅几例须治2次,2例治3次。注意,三氯醋酸只能用于溃疡处,小心别点在正常组织上。

  18.治乳头裂口,日久不愈者,可用生鸡蛋黄干煎至出油,以其油涂上,既止痛又收口,效验良方。也可以治其他部位伤口裂开并且疼痛明显者。

  19.水泻简便方:炒白术,炒车前子等分,研细粉,小儿6个月以下0.5克,1岁1克,逐岁加量,最多5克,成人6~10克每日2次,调温水或米汤服,效果比思密达好许多倍。

  20.常喝柳树叶 可以治疗高血压,本人试验过,效果很好[ 阿司匹林 就是从柳树皮中 提炼的柳树不光治疗高血压,还治疗各种头痛.代茶饮即可.要和出汗.痛立止.本人试过.确实有效.--介绍亲朋好友推广之

  21.个人经验许多面瘫的病因是颈椎病,应用手法治疗可以达到立杆见影的水平,

  当然应当排除脑血管病,相关的肿瘤以及结核……等手法禁忌为首务--此思想正合我意。22.用枯矾和五倍子等量共砚细末醋调敷患处治疗褥疮有奇效.

  23.痛腰用眼药水滴眼睛,因为眼部有攒竹穴,可以缓解腰痛.--只是传说,没有验证过。

  24.耳鼻喉科同学讲的,扁桃体肿大,令患者张开嘴,用长针点刺口腔粘膜出血(不拘出血量大小,出血即可),然后给予锡类散吹敷刺血处,一般三次即可痊愈--此法对慢性扁桃体炎,久治不愈者可用之。

  25.推荐退碘方法:

  现在常用络合碘消毒,很容易有色素浸染到衣服上,可用维生素C水剂来脱碘,效果很好,比用酒精好上十倍(临床上我常见如此,我介绍此方法,都说效果很好)。--此与治病无关,但有此引起的麻烦,可解决之。

  26.生半夏炸油外用治疗斑秃效优.--没有用过,那位能告之一下,其效如何。

  27别人的绝招,我试验过,可以用神验来形容,因此推荐出来,让人人得益,功德无量!黑木耳一味治骨折(民间中医“观自在”原创)

  黑木耳一味治骨折昔父亲出外云游,遇一长者,传父一方:黑木耳一味,以水发开,沥干后入竹筒内,加红糖,以另一细竹筒捣,捣如

  泥,外敷患处,可治骨折、跌打损伤、痈肿疮毒,其效如神。[/COLOR]父即函示于我,云此方或于临床有助。

  补记:黑木耳用于骨折,我查阅过一些资料,均未见记载。另外其用法也非常有趣,黑木耳置一大竹筒内,以另一小

  竹杆捣。木耳为胶质,根本不能捣乱,但加用红糖后,非常容易就可以将其捣成泥状了。而且是相当有粘性的泥状物

  本人用此方治疗一脚踝扭伤,肿,无法走路患者,4小时可以基本正常走路!---有谁用过可详细说一说。!28.岳美中:有一些疾病,用单味药可以制胜,就无需使用成方。例如:治疗瘊子(疣),意苡仁有较好效果,将它轧面,每天冲服10克或煎服30克,一般月余可能脱落。--此方效佳,我常用之

  29.眩晕

  岳美中:赵锡武教授堪称名医。赵老治内耳眩晕病(美尼尔氏综合症),认为其中不少属于痰饮所致,常投加味苓桂术

  甘汤。方为;茯苓六钱、桂枝三钱、白术四钱、甘草三钱、泽泻八钱、半夏六钱、生姜四钱、陈皮五钱、生龙骨、生牡蛎各八钱。不用辨证,服之则效。据余临床体会,若服赵老方不验,则为血虚头晕,服枣仁(炒)三钱(或柏子仁三钱)、山药三钱、五味子三钱、当归三钱、龙眼肉三钱,可愈。‘久聋,肾虚耳聋柴胡12克,香附9克,川芎12克,石菖蒲12克,骨碎补9克,六味地黄丸30克(包煎)。

  《金贵发微》:防旋汤。治疗精神恍惚,开目则旋,闭目则安,邓铁涛称其为治疗虚正眩晕的好方。党参9克,萸肉15克,熟地30克,当归30克,白芍30克,川芎15克,半夏9克,白术30克,天麻9克,陈皮3克。(邓铁涛治疗眩晕尚推崇温胆汤和泽泻饮)

  来春茂:龙眼肉60克,荷叶顶两个煎服。用此治疗眩晕,有药到病除之功,昔岁老母常用之。耳原性眩晕证属血虚者,用此方为主,随证加味,效佳。

  来春茂:如苓桂术甘汤原为仲景治疗“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的通阳化饮之方,我常用其合小半夏茯苓汤治疗美尼尔氏病引起的眩晕、呕吐,效果很理想。

  利多卡因合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眩晕。利多卡因200mg加入5%葡萄糖250ml和川芎嗪200mg加入生理盐水250ml中静脉滴注,1日1次,疗程7天。---以上眩晕的治疗方药可辨证用之。

  30.芒硝加红糖,外敷治疗各种阳证疮疡未溃者(阴证疮疡未用过)。屡用屡效!!

  芒硝适量(以能覆盖肿胀区域为度),加少量红糖(以能使芒硝粘和在一起为度,不可过多,)

  将二药放在容器内捣数次,使成粘稠糊状,不可过稀(红糖量多,会过稀),将糊状物糊在纱布上,贴敷在肿胀部位,四周用胶布贴紧(防止糊状物外流)。12小时换一次。一次即可见明显效果。

  脓未成者,可完全消肿;脓已成未溃者可缩短病程,减轻肿胀。若将六神丸研粉,撒于糊状物表面再贴敷效果会更好此法,贴敷在麦氏点,配合其他疗法,治疗单纯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也可缩短病程。

  本人也常用此法治疗嵌甲的肿胀,肿胀消除后再去除嵌甲。--本方扭伤红肿痛也有良效。

  31.本人没有绝招,但希望有用的东西可以为大家所分享,因此在别处看到觉得不错的东西就转过来,请勿怪罪!本文在“民间中医”网站看到,是注册名为“王洪坤”的朋友发的,他也是在别处转贴的。转帖]中风放血救命法--关心你的父母就应该好好看看

  关心你的父母,就应该好好的看看,事后的补救措施都显得太晚了。很实用哦! 家里的老人是块宝! 了解知识 ,预防意外,有备无患!

  为了父母,你需要知道患了中风,脑部的微血管,会慢慢的破裂,遇到这种情形,千万别慌,患者无论在什么地方不管是浴室、卧房或客厅),千万不可搬动他。因为,如果移动,会加速微血管的破裂。所以要先原地把患者扶起坐稳以防止再摔倒,这时才开始(放血)。家中如有专为注射用的针,当然最好。如果没有,就拿缝衣用的铜针,就在患者的十个手指头尖儿(没有固定穴道,大约距离手指甲一分之处)刺上去,要刺出血来 (万一血不出来,可用手挤),等十个手指头都流出血来(每指一滴),大约几分钟之后,患者就会自然清醒。如果嘴也歪了,就拉他的耳朵,把

  耳朵拉红,在两耳的耳垂儿的部位,各刺两针,也各流两滴血,几分钟以后,嘴就恢复原状了。等患者一切恢复正常感觉没有异状时再送医,就一定可以转危为安,否则,若是急着抬上救护车送医,经一路的颠跛震动恐怕还没到医院。他脑部微血管,差不多已经都破裂了。万一能够吉人天相,保全老命,能象孙院长,容得勉强行动,那得要靠祖上的庇荫了。放血救命法,是住在新竹的中医师夏伯挺先生说的。且是经自己亲身实验,敢说百分之百有效。大概是民国六十八年一位在台中逢甲学院任教的教师,有天上午正在上课,一位老师跑到他的教室上气不接下气的说∶刘老师快来,主任中风了;他立刻跑到三楼,看到陈幅添主任,气色不正,语意模糊,嘴也歪了,很明显的是中风了。立即请工读生到校门外的西药房,买来一支注射用的针头,就在陈主任十个手指头上直刺。等十个手指尖儿都见血了(豆粒似的一滴),大约几分钟以后,陈主任的气色就变过来了,两眼也有神了,只有嘴还歪着,他就拉搓陈主任的耳朵,使之充血,等把耳朵拉红,就在左右耳垂之处,各刺两针,待两耳垂都流出两滴血来,奇迹就出现了,大约不到三五分钟,他的嘴形,恢复正常了,说话也清清楚楚了。让陈主任静坐一阵子,喝了一杯热茶,才扶他下楼,开车送到惠华医

  院,打一罐点滴,休息了一夜,第二天就出院回学校上课了。一切照常工作,毫无后遗症。反观一般脑中风患者,都是送医院治疗时,经过一路震荡血管急速破裂,以致多数患者一病不起,所以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高居第二位,其最幸运者,也仅能保住老命,而落得终身残废。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病症。

  如果大家都能记住这(放血救命)的方法,立刻施救,在短短时间它能起死回生,而且保证百分之百的正常。这个

  急救法,希望大家告诉大家。那脑中风,在死因排行榜上,就可以除名

  critina1020回复:我用过效果的确如文中所言刘文澄回复:手指为阴阳经络交接处,经络闭塞此处当先,指头象“头”,头部病变取此治疗易如反掌。---放血救命确能。

  32.就是小腿脹者,針合穀,極有效.試者四例,盡皆愈--常用。

  33.中耳炎。用蛋黄油加冰片,效果很好。蛋黄油的制法是:先将鸡蛋煮熟去蛋青,将蛋黄弄碎加热令油出(注意加热时勿搅动),滤出蛋黄油,再按1分冰片、10分蛋黄油的比率配制滴耳,1日数次。[/quote]熬蛋黄油太麻烦,不如麻油或者茶油50克,黄连10克捣碎,浸入油中半天,放入锅中小火熬10~15分钟滤渣,加冰片1克,慢性者再加枯矾3克。--中耳炎是顽症,可以一试。

  34.我也来介绍一个吧,咽喉疼痛(感冒引起),针刺照海,列缺,甚速。照海边行针边让患者做吞咽动作!--好一个吞咽动作,针灸者,多配以患者的躯体活动,每活良效。

  35.顽固湿疹,诸药不灵者,用烘干蕲蛇磨粉,一条蛇服完,可根治.此方我父亲是直接受益人呢.--想来有效。蕲蛇粉有效吗。谁能告诉我。

  36.人使用苍术三份 知母二份 黄柏一份水泛成绿豆大丸.一日二次,下三百颗.治狐臭效果非常好,一般服一月就可根除,无复发.屡试不爽.臭主要是湿热内郁薰蒸而腋下散发出异味,有狐臭的人腋下都会有黄汗.此方来源于丹溪医案,以苍术芬香雄烈去湿为主药,知母清上焦肺热为佐,黄柏清热燥湿为使.--法可以一试。

  37.慢咽宁治疗慢性咽炎

  本方为本人所创,近年来因屡有患慢性咽炎久治不愈的患者求治于愚,为求一服用方便之方而创,效果甚佳。今将其方奉献于下:

  肉桂15g黄连1.5-3g细辛6g

  上三味,共为细未,为二日量,泡茶服。望各位将用药之后的体会告知在下。

  38.穿山甲粉外用治疗化脓性中耳炎.特效--有待验症。

  

  来源http://piao-peng.blog.163.com/blog/static/67605033200971195820606/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