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民族医药--壮医学

2015/9/12 18:09|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217| 评论: 0

摘要: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一、 ...

  壮医药于先秦时期开始草创萌芽,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约略于唐宋之际,已大抵形成了草药内服、外洗、薰蒸、敷贴、佩药、骨刮、角疗、灸法、挑针、金针等10多种内涵的壮医多层次结构,并逐步具有理论的雏型。

一、古籍的发掘、整理


  1986年8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在南宁召开全区少数民族医药古籍普查整理工作会议,决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全区少数民族医药人员进行普查登记,对民族医药的验方、单方、秘方及历史文物进行搜集整理。此后组织专业人员,对数百种地方志、博物志、中医药著作、正史、野史及有关民族、民俗、考古等文献资料,涉及岭南及壮族地区的医药卫生记载,进行了初步搜集整理,并从医药卫生的角度对反映壮族古代社会生活的宁明花山崖壁画及靖西县壮乡药市等进行了实地考察,还对壮族聚居县市的民族医及民族医药古籍进行了考察和调查登记。截至1990年,已普查51个县,共登记壮医等民族医生3654人;收集民族民间医药验方、秘方11000多条;民族医药古籍手抄本197部,如《感症针方图解》、《童人仔灸疗图》、《此风三十六种》等;医史文物44件(处),如1985年广西武鸣马头乡出土的青铜浅刺针,1976年广西贵港罗泊湾出土的银针,以及广西宁明花山崖壁画,忻城土司衙门署大夫第,宜山庆远民族医牌匾,上林唐碑《智城洞碑》和《澄州元虞县六合坚固大宅颂》等;采制民族药标本2076份。

  自1986年以来,已发表有关壮医药论文120多篇,相当部分还是发表于国家级刊物。先后出版了《壮医针挑疗法》、《壮医药线点灸疗法》、《常见病民间传统外治法》、《观甲诊病》、《广西民族药简编》、《壮族民间用药选编》、《壮医药线点灸疗法临床治验录》、《发掘整理中的壮医》、《广西民族医验方汇编》等壮医药专著。由黄汉儒主编的巨著《中国壮医》即将出版。结束了壮医药在历史上没有理论专著的历史,同时也说明壮医药学术在理论体系、药物研究、诊断方法、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等方面,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另外,1988年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百余万字的巨著《壮族通史》,为壮医尤其是壮医史的研究提供了可参依据。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壮族百科辞典》及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也收录有壮族医药篇章。

  二、理论体系的确立

  壮族医药虽然在历史上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体系,但这并不意味着壮医药缺乏理论基础,只不过是出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人对其进行归纳、整理和提高。随着对壮医药的发掘和深入研究,使研究人员对壮医药有了飞跃性的认识,并对之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了初具雏形的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壮医药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所长、壮医药学专家黄汉儒主任医师著成《壮医理论体系初探》一文,于1995年5月下旬经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在由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广西中医学院主办的首届全国民族医药学术交流会上宣读,首次向全国民族医药专家同行论述了壮医理论体系的框架和轮廓,受到与会代表的广泛重视。该文后来进一步完善著成《壮医理论体系概述》一文,发表于《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6年第6期,对壮医药理论进行全面的归纳和整理,使之系统化,得到了医学界认可。该理论体系1997年被收载于由陈士奎、蔡景峰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传统医药概览》中,确立了壮族医药的学术地位。

  壮医理论体系的要点为:

  ①就天人关系而言,强调"阴阳为本,天、人、地三气同步";

  ②脏腑气血骨肉"、"三道"、"两路"学说构成壮医主要的生理病理观;

  ③在病因病机上,壮医认为"毒"、"虚"致百病;

  ④在诊法上,强调数诊合参,突出目诊;

  ⑤在治疗原则上,强调"调气解毒补虚";

  ⑥对病名的认识,概括为:席、痒、蛊、毒、风、湿六大类;

  ⑦临床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以辨病为主;

  ③治疗分"内治"、"外、治"两大法,外治法内容丰富多彩,常用的有30多种;

  ⑨用药喜欢强调"药补不如食补"、"同气相求",进补多进血肉之品等。(详细内容见第六章)

  三、药物的研究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广西就已经开展了中草药的调查工作,1979年5月出版的《广西本草选编》收载了广西常用的民族药、中草药1000多种。全书按科属顺序排列,除正名外,对当地群众习称的俗名亦予收录。对每种药之识别、采集加工、功用、用法做了扼要的叙述。对部分药物形态、类似品种或效用近似者之鉴别以及药物成分、药物试验、中毒解救等,亦有说明。书后还选录了经临床验证疗效较好的处方544首。

  1978~1979年,广西全区开展民族医药普查工作,编写了《广西民族药简编》一书,收载民族药1021种,其中壮族民间常用药600多种。广西药用植物园编写的《药用植物名录》和广西中医药研究所编的《广西药用植物名录》,收录的药用植物达3623种,其中包括大量的壮药。广西中医学院林吕何副教授编著的《广西药用动物》,收载动物药125种。方鼎等编的《壮族民间用药选编》,收载壮族民间常用药500多种。据1987年的普查,仅广西境内的中草药就达4623种之多。

  此外,广西各地、县在20世纪50年代,尚编有不少区域性的医药小册子。上述药物书籍的刊行,为壮药的发掘整理和研究提高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为了进一步发掘、整理壮药,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了专门的民族药研究室,其研究成果,已编成《实用壮药学》一书。

  四、诊断方法的研究

  壮医的诊断方法除了与中医相同的望诊、问诊、闻诊、切(脉)诊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的独具特色的诊法,现已挖掘、整理了目诊、甲诊、腹诊、指诊等,内容丰富多彩且有实用价值,脉诊与中医切脉方法也不完全相同。近些年来,随着挖掘整理的深入,诊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尤其是目诊的研究,已取得一定的成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已将壮医目诊列为重点科研课题,下达给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为目诊的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具体内容见第六章第四节)

  《观甲诊病》之壮医诊法专著的出版及一些论文的发表,标志着壮医诊法的发掘、整理、研究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有些学者对壮医独特的诊法进行临床观察研究,以探讨其临床价值。如李彤等用壮医甲诊法诊断229例乙肝患者,并设对照组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指甲(主要是食指、中指、无名指)出现有色条纹,对于诊断和鉴别乙肝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五、临床应用研究

  千百年来,尤其是在汉医、西医还未传入壮族地区的年代,壮族医药为壮族民众的健康、繁衍做出了重大贡献。在现在中西壮医并存的情况下,简便灵验的壮医在贫穷落后的壮族乡村,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些边远落后的地区被称为"缺医少药"地区,所谓缺医少药是指缺少中医、西医而言,而壮医、民间医无处不在,壮药满山遍野,壮医理论有效地指导着壮医的临床实践。以下列举一些壮医运用壮医疗法治疗疾病获得良效的实例,足以表明壮医至今仍是壮乡广大人民群众赖以防病治病的有力武器。

  1.药物内服

  壮医传统方剂组成有补、消、运、行、通、导、摄、清、制、化十大类,既从整体考虑,又注意局部病变,临证喜用鲜草药。

  如1。龙锦良用壮医验方"四生汁"(生血见愁2份,生旱莲草、生车前草、生荷叶各1份,挤取其汁10毫升),加冰糖1克冲服,治疗药物性溶血17例,均获痊愈。

  2。葛槐发运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民族医专家李才魁的经验方"外感风痧饮"(狗仔花、闹羊花、两面针、点秤木、山芝麻),

  高热不退者加南蛇勒、葫芦茶;

  咳嗽者加鱼腥草、石上柏;

  欲吐者加假黄皮、通城虎粉;

  腹痛泄泻者加地桃花、凤尾针,每天1剂,水煎分3次内服,治疗痧症253例,1~3天治愈225例,3~7天治愈28例。

  3。都安县民族医唐奇标自拟"牛角三胎散"(平地术、坤草、水牛角粉、人胎盘、猪胎盘、断肠草败酱草、土获苓、泽兰、狼毒),急性乙肝者加田基黄、虎杖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鸡骨草,治疗乙肝65例,近期治愈率为53.8%,总有效率85%。

  4。杨永俊采用流传于广西壮族民间治疗消渴病的验方"肾蕨功劳汤"(肾蕨50克,十大功劳30克等)治疗Ⅱ型糖尿病32例,总有效率93.7%,并提示本方有降血粘的作用。

  2.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采用经过药物炮制的芒麻线,点燃后直接灼灸患者体表的特定穴位或部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凡属于畏寒发热、肿胀、屡痹、疼痛麻木瘙痒等疾病,均可单独或配合应用本法治疗。

  据统计,论述了用本法治疗的42篇文章中,治疗30种疾病,计3273例,其中有效3021例,总有效率92.3%。对血管性头痛、眩晕症、面瘫带状疱疹、慢性湿疹、疱疮、乳痈、痛经流行性腮腺炎等病症疗效理想。不断出现有关本法治疗的大宗病例报道,

  如邓秋妹用本法治疗各型痹症334例,

  黄振兴用本法治疗各型痹症、漏肩风等疾患引起的痛症595例,

  崔丽萍治疗慢性咳喘症103例,

  陈丽珍治疗痛经103例.

  黄瑾明治疗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125例,

  董明姣治疗小儿厌食症157例,

  邓秋妹治疗呃逆37例,

  陈焕梅治疗乳腺小叶增生142例。

  另外还有壮医药线点灸治疗麦粒肿、小儿哮喘、小儿腱鞘积液、坐骨神经、小儿疳积等的报道,涉及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伤科五官科等临床各科,并且均获得较为明显的疗效。本法疗效确切,灸时无痛苦,灸后无瘢痕。截至1994年底不完全统计,直接参加本疗法学习的学员达8000多人,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12个国家和地区,全国已有300多家医疗单位推广应用本疗法。

  3.壮药涂敷

  壮医常用鲜药外敷或制成药膏、药粉外用治病,对跌打、痔疮皮肤病风湿痛等有显著效果。如梁安贤治疗沙眼15例,先用乌贼骨去壳轻轻磨擦睑内肥大的乳头和滤泡,然后涂紫皮蒜汁,总有效率为95%。另用鲜鸭跖草茎一段夹成45°角,燃烧上段,将流出的液体滴于睑内麦粒肿上和周围,治疗麦粒肿10例,治愈8例,好转2例。覃必志应用祖传单方目瞄菜子油瓶口方法治疗麦粒肿203例,每天2次,每次瞄30~40分钟。结果:施治1次治愈的95例,施治2次治愈78例,施治3次全部获愈。何最武等采用壮族民间验方,自拟"无花消痔散"(无花果大黄冰片)喷涂患处,治疗痔疮56例,近期疗效满意,对痔出血、脱出、疼痛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94.2%、75%、84.4%,此方配制精当,操作简便,费用低廉,无副作用,患者乐于接受。

  4.针挑疗法

  在病者的患部或背后相应穴位,先用右手中指背部刮划该处皮肤,待局部隆起后,在隆起线两端各挑1-3针使之稍出血,或挑出皮下纤维。对一些奇难杂症,效果较佳。如黄振兴用本法治疗顽固性头痛30例,取百会、攒竹、风池、合谷、前额发际与白肉之间,额中左右各10穴。三棱针点刺,挤压出血数滴和局部轻度充血发紫,用生姜片擦。结果:治愈18例。覃必志用本法治疗痔疮39例,在腰骶部寻找痔点,用缝衣针将痔点表皮纵行挑破0.1~O.2厘米,将皮层白色纤维样物挑断,1次不愈,隔1~2周再行挑治。结果:有效率94.8%。黄运拼取患侧的面部、颈部的部位进行针刺,治疗面瘫3例,均获愈。莫乃金报道用针挑疗法治疗软组织损伤46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次治愈18例,1次治愈9例,3~5次治愈10例,7次治愈9例。王柏灿用壮族罗氏针挑术加药棉烧灼灸治疗面瘫25例。结果:痊愈10例,好转14例,无效1例。认为本法有排毒逐淤作用,毒去淤尽,即可恢复龙路、火路气机通畅,"巧坞"指挥恢复正常,即可"路通病除"。

  5.温刮缚扎刺法

  该疗法是医者在患者暴露的胸背部及上肢均匀地刮皮肤至微红润,然后用纱布自肩绕缚扎至距指端2~3厘米处,用三棱针针刺放血少许,松开纱布按摩缚扎处3分钟,接着用烘热的桐油擦胸口、足心,最后艾灸之。这是一种治疗痧症的常用疗法。如罗连登采用温刮缚扎加针刺治疗痧症108例,针刺取穴:卜指甲背上1.5厘米处;艾灸取穴:涌泉膻中;温刮缚扎取穴:胸背、上肢或下肢。方法:两手分别在胸背部均匀地刮,并刮至肩肘部,用纱带由肩部旋转缚扎至指端固定,生姜消毒,三棱针刺出少许血,松扎后按摩缚扎处3分钟,用烘热的桐油涂擦膻中、涌泉穴,后用艾条温和灸。结果:痊愈86例,有效20例,无效2例。

  6.四方木灸法

  本法是取四方木皮500克,战骨500克,红花100克,加入60%~70%乙醇300毫升,浸泡15天,取出四方木皮晒干备用。药液经过滤去渣即为"治骨酊"。使用时,用纱布2~3层浸湿治骨酊后,平敷于病位并盖厚皮纸一张,将四方木皮烧至全层二分之一着火,叩打在厚皮纸上,打至局部发热,叩打至纱布药液干为合适。如冯礼华等用本法治疗骨质增生583例。结果:显效率70.5%,总有效率95.9%。

  7.壮医鲜花叶透穴疗法

  本法是将鲜花或鲜叶置于所选治疗穴位上,用燃线香或点燃的药根枝,隔花叶灸灼,通过鲜花芳香之气,绿叶浓厚之味而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一种疗法。覃保霖等用本法治疗痹症200例,采用炷香隔月季花瓣点灸,辨证加鲜叶配合治疗,热痹加银花藤隔黄皮叶点灼,风痹加桃枝隔枫叶点灼,痼痹采用综合治疗为宜,选用柳枝或桑枝点火,隔桔、榕、槐、樟、羊蹄甲叶点灼。结果治愈率82%,总有效率为95%。

  8.水火吹灸疗法

  该疗法治疗疖肿是将清水喷淋于疖肿面上,然后用艾条对着疖肿熏灸,一边灸一边用嘴对着肿面吹风,待肿面水干后再喷再灸,反复数次的一种治疗疖肿的外治法。如杨永俊用水火吹灸合狐胆涂抹治愈疖肿34例。其法用冷开水喷淋于疖肿面上,取艾条在肿面上施灸,徐徐吹风,重复施灸,每天2次,每次15分钟,吹灸术后用狐狸胆汁涂抹。对照组28例用青霉素肌注。结果:治愈时间对照组平均3.178天,吹灸狐胆组平均2.715天,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9.壮医熨浴疗法

  壮医熨浴疗法是将药物装入布袋包好,放入水加热煎煮后,将药布袋趁热(以不烫起泡为度)反复熨烫患处或特定部位,然后用药水浸洗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本法具有祛风湿、活血舒筋、散寒止痛、祛淤消肿的作用,是治疗痹症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如吕琳等用壮医熨浴疗法治疗痹病109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0例,风湿性关节炎46例,风湿寒性关节炎53例),获总有效率91.47%的满意疗效。具体方法:伸筋草20克,丢了棒30克,山霸王30克,十八症30克,棵独实30克,红鱼眼30克,枫荷30克等粉碎,药粉装入布袋包好,先浸入1500~2000毫升水中,20分钟后加热煎煮,沸后15分钟,将药袋趁热(以不烫起泡能适应为度)反复熨烫患处及相应关节,15分钟后再用药水浸浴患部及相应关节。每天1~2次,10天为1个疗程,治疗2~6个疗程。经实验室检查,治疗后ESR及ASO有所下降。

  10.壮药外洗(熏洗)疗法

  壮药外洗在壮族民间是极为常见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采用多种药物煎水洗浴或熏蒸以治疗外感症、内伤症、风湿症麻痹症、急痧症等临床各种疾病,疗效确切。如农支用壮药走马箭全身熏洗配合敷脐治疗小儿急性肾炎30例,血压水肿血尿蛋白尿肾功能等各项指标均有所改善,甚至恢复正常,有效率达96%。方法:①生走马箭500克,捣烂加水3000毫升煮沸,待温度适宜趁热熏洗后入寐,盖被取微汗;②另用生走马箭100克,柑果叶10克共捣烂敷于脐部,纱布包扎,每天1换,7天为1个疗程,连用3个疗程,嘱高糖低钠清淡饮食。黄运拼采用本法治疗女阴瘙痒症33例。方药组成:大叶桉(鲜)、五色花叶(鲜)、大风艾(鲜)各50克,青蒿30克,小飞杨、杠板归各20克,苦参蛇床子各15克。趁热先熏后洗再坐浴,每天2~3次,结果全部治愈,近期疗效令人满意。黄崇巧等报道采用具有祛风燥湿、清热解毒、杀虫止痒的壮族民间草药,自拟"消痒洗剂"(野胡萝卜子、三角泡、苍耳子、马缨丹、杠板归),先熏后洗,治疗女阴瘙痒症患者106例,治愈83例,好转22例,无效1例,治愈率达78.3%,总有效率99.1%。黄瑞松等利用大风艾等壮药研制而成的壮药"童热清浴剂"治疗小儿外感发热120例,并设60例小儿服用热速清口服液作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120例,治疗2天内总有效率为90.8%;对照组60例,治疗2天内总有效率为81.7%,两组疗效比较有明显差异(户《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认为本法使用方便,小儿易于接受,临床显效快,无明显不良反应。吴振东等采用壮药熏洗法治疗创伤性骨化性肌炎178例。熏洗方:八角枫100克,吹风散50克,抽筋草60克,香茅40克,鹰不朴50克,鸡血藤50克,战骨100克,大力王50克。先熏后洗,每天1~3次。结果总有效率达98.3%。

  11.壮医药罐疗法

  壮医药罐疗法是在传统拔罐负压疗法作用的基础上,结合药物和针刺放血疗法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传统疗法。如陈秀珍、岑利族等用壮医药罐疗法治疗痹症133例。药液配方:杜仲藤30克,三钱三20克,五爪风30克,三角风50克,八角风50克,抽筋草20克,臭牡丹40克,五加皮40克,鸡屎藤30克,石菖蒲20克。浸煎竹罐,捞出竹罐甩净水珠迅速扣于特定的部位,1~10分钟取下,用三棱针轻刺1~3针,再取热竹罐扣上,取罐后用浸泡于煎液中的温药巾热敷。结果:总有效率达93.5%。认为拔罐造成的负压导致局部毛细血管破裂和淤血结果,产生自家溶血现象,部分红细胞白细胞受到破坏,大量血红蛋白释放,可起到良性刺激作用。吴云益等报道治疗腰腿痛320例。药物组成:两面针120克,四方藤100克,透骨草100克,苏木50克,生川乌30克,川椒30克,红花30克,艾叶20克。主要选用阿是、肾俞、委中等穴。结果:临床治愈186例,显效72例,好转59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9%。并认为本法中壮药具有温经祛湿活血化淤消肿止痛作用;另外竹罐吸拔,产生温热刺激,加速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无菌性炎症消失,使粘连松解,从而起到消肿止痛的效果。本法操作简便,无副作用。

  12.壮医火功疗法

  壮医火功疗法,是将经过特制药酒加工炮制的植物藤茎,点燃后取暗火,隔纸按压体表腧穴或患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如梁少娟介绍,经3年多临床观察,本法对风寒湿痹证、痿证、痛证、乳腺小叶增生等证疗效甚佳。其法主要根据辨证取穴及局部取穴而进行治疗。

  13.壮医药佩疗法

  壮医药佩疗法即让病人或健康人佩带含芳香药物的饰物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如陈秀珍等报道壮医花山药佩防治感冒。药佩制作:选用鹅不食草、六月雪、山柰、薄荷、灵香草等加工成药物绣球,白天佩带于胸前。对照组用无药物的空球作对照,在冬春易患感冒季节进行观察,每次观察2个月。结果:实验组104例,使用药物绣球后发生感冒9例,发病率为8.65%;对照组45例,使用无药物绣球后发生感冒10例,发病率21.1%,防治效果明显(P〈0.05)。认为本法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并起到消炎、杀菌、抗病毒的作用。

  14.壮医火针疗法

  壮医火针疗法通常取银针在灯上烧红后,在病变部位(或特定部位)来回刺入退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疗法。如蓝日春等介绍治疗尖锐湿疣36例,对准病变部位于中间将银针来回刺入退出,并逐步向外扩展,直到整个病灶,结果36例全部治愈。一般施术后灼烧部位的针眼自行消退,愈后不留疤痕,未发现毒副作用。认为本法有去腐生新、拔毒杀菌、清肿除赘的作用。

  15.综合疗法

  在临证中,有诸多医家联合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壮医治疗方法治疗疾病,甚至是疑难杂症,都能获取良效。如何子强用壮医灸药并施,治疗淋菌性关节炎12例。方法:①药线点灸:主穴大椎、关常穴、足三里配穴:上肢取天井、曲池内关、外关,下肢取阳陵泉、解溪、环跳、风市,每天灸1次。②药筒灸:药物组成为大黄、五倍子研末后加入吹风蛇胆1只,白酒适量调成膏状,将药膏装入竹筒,用双层纱布把竹筒口封扎好,点燃酒精灯烤热竹筒,趁热将纱布封口的一端迅速吸灸患处,反复灸治5分钟,每天灸治2次。③药物熏洗热敷:采用壮药杜仲藤、吹风藤、鸡血藤各20克,五爪风、八角风、九节风各25克,黄芩、黄柏、黄连各15克,水煎趁热先熏后洗患处20分钟,然后用干净毛巾浸药液湿热敷于患处10分钟。本组12例于3个疗程结束后统计,其中治愈8例,显效3例,无效1例,显效率为91.67%。杨文进治疗流行性腮腺炎21例。方法:①用灯火隔叶灸或药线灸局部和针刺体穴黯风、颊车,配曲池、合谷、足三里、外关,每天灸、针1次,3-5天为1个疗程。②用木鳖子3粒打碎,浸在30毫升醋精内,外敷患处,每天涂3-5次。③用草药板蓝根、葫芦茶、金银花煎服,每天1剂,连服3-5天为1个疗程。结果:21例经3-9天全部治愈。杨文进又报道用壮医综合疗法治疗红眼病57例。方法:①用穿心莲、千里光各100克煎水1000毫升,经多次反复过滤后外洗眼睛;②针刺耳穴眼、肝二穴;③在大椎放血加拔罐。以上三项综合应用,每天1次,3-8天为1个疗程。李善威等用壮医挑割疗法加外敷治疗瘰疬56例。方法:①取背部6-9胸椎旁开1.5寸(即食指第二指节一指半的宽度)处寻找压痛点及针头样之小红点和舌下为挑割部位,局部常规消毒,局麻后,用手术刀向外划破表皮约2厘米,将白色纤维一一挑割断,挑到脂肪层为止,然后常规缝合、包扎。②间隔2-3天后再挑割舌下常规消毒,表麻或局麻,将钩针直接刺入舌下组织之中央处深2-3毫米,略部位。让患者平卧或端坐,张口、卷起舌头,充分暴露舌下组织,按口腔手术拉起钩针,将钩起的一部分舌下组织(一般有绿豆大小),避开血管剪去,拭去渗血,压迫片刻,撒上珍珠末或冰硼散,观察5-10分钟,创面不再出血为止,如果还出血,按止血方法处理。③如果有溃疡或瘘管,先常规消毒病灶周围,在局麻的情况下行扩创清洗,清创完毕,把外敷药(魔芋粉、水牛角、玄明粉玄参按5:3:2:1的重量比加蓖麻油或茶籽油或桐油适量调成糊状而成)直接涂于病灶上,并包扎,每天换药一次,直到痊愈为止。结果治愈39例,显效12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43%。罗连登用针刺舌下青筋加服生石灰水治疗痧症恶心呕吐68例。方法:①患者仰坐,张嘴,舌尖紧顶上颁牙根,充分暴露舌下青筋,医者站在患者左侧,用三棱针准确地刺将舌下青筋,使之出血,把血吐出,用生石灰20毫升漱口。②一次服完180毫升生石灰水。每天1-2次,2天为1个疗程。结果:显效38例,有效25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2.6%。

  16.壮药成药及药制用品的临床应用

  随着壮药应用的日益广泛,成药不断产生,并应用于临床每获良效。如陈氏等用中国云南金泰得制药总公司生产三七总甙片或冲剂(滇卫药准字93第1840号)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10例,并设对照组观察对比,结果表明用三七总甙配合内科综合治疗出血性脑血管病,可以减轻病人的致残程度,减少病人死亡率,有进一步观察、应用的价值。孔氏报道用壮药"产妇春"浴液对231例妇女产后身痛、腹痛、自汗盗汗患者进行临床疗效观察,总有效率分别为97.22%、93.58%和94%。钟鸣等用"舒洁妇女药物腹带"治疗150例急慢性盆腔炎(附件炎),结果:治愈50例,占33.33%;显效60例,占40%;有效35例,占23.33%;无效5例,占3.33%;总有效率96.67%。结果与抗生素对照组比较疗效接近,且具有使用简便、副作用小的优点。覃俊等报道,用"舒洁药物文胸"(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研制)治疗妇女乳腺小叶增生80例,痊愈20例,显效23例,有效30例,总有效率91.25%。黄景春等用壮药"四黄生精露"(马山天然保健品厂生产)治疗贫血100例(缺铁性贫血86例,地中海贫血6例,再生障碍性贫血8例)。结果:治愈77例,好转23例,总有效率100%。

  六、对壮医病名及"证"的认识

  (一)对病名的认识

  壮医病证名称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不少病证名称具有浓厚的岭南地方民族特色,概括下来主要有痧、瘴、蛊、毒、风、湿六大类。

  痧,又名发痧、痧气、感痧等。以全身胀累、头昏脑胀、胸腹烦闷、恶心、倦怠无力、胸背部透发痧点,甚则昏迷、四肢厥冷,或吐或泻,或寒或热,或胀或痛,或唇甲青紫为临床特征。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夏秋季节多见。本病多由体弱气虚者,感受疬气、霉气、痧雾暑气等外邪,或饮食不洁,内伤肠胃导致气血阻滞而发病。感病治疗不当,每易变生他病,故有"万病从感起"的说法。痧病种类有上百种之多,涉及到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等各科疾患。如按发病缓急,可分为急痧、慢痧、变症发痧等;按症状轻重,可分为轻痧和重痧;按其兼症又有哑巴痧、绞肠痧、移痧夹色、标蛇痧等;按其性质又有寒痧、热痧、暑痧、风痧、阴痧、阳痧等。治疗宜解痧毒、调气血。治疗以外治法为主,如刮疗法、熏蒸法、药线点灸疗法等,适当配以药物内服,常用配方有:①南蛇勒、马莲鞍、荆芥、藤黄连、两面针、防风、黄金木、生姜。②辣蓼、鱼腥草、老红薯藤。③棒树果、假芝麻。④山芝麻、草鞋底、两面针、古羊藤、南蛇勒。此外,成药霍香正气水(丸)、十滴水、人丹等亦可随症选用。

  瘴,据史料考证,壮族地区的瘴气症状表现多样,凡对气候变化,山岚秽气所致的突发疾病笼统称为瘴气。并认识到,瘴既是病名,又是病因,还包括有病机的演变,治疗要分类治之方能奏效。据史料记载,分类方法有几种:①按发病季节分为青草瘴、黄梅瘴、新禾瘴、黄茅瘴。正如宋代范成大《桂海虞衡志》所曰:"两江(按:指左、右江)水土尤恶,一岁无时无瘴:春日青草瘴;夏日黄梅瘴;六七月曰新禾瘴;八九月日黄茅瘴。土人以黄茅瘴为尤毒。"壮族地区有句民谚:"青草黄茅瘴,不死成和尚。"可知发于8-9月间的黄茅瘴病情最重。②按症状及性质分为冷瘴、热瘴、哑瘴。源于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轻者寒热往来,正类痁疟,谓之冷瘴;重者纯热无寒,更重者蕴热沈沈,元昼无夜,如卧炭火,谓之热瘴;重者,一病则失音,莫知所以然,谓之哑瘴。"③按气味分为桂花瘴、菊花瘴。刘运卧《灵山县志》载:"山岚气发,行者闻异香如桂菊,以鼻吸之,毒颧入心,则不可药。"④按误饮被动物污染的水源所致的痒气分为蚺蛇瘴、孔雀瘴、蜓蚓瘴、鸭虫瘴、黄蜂瘴等。⑤按大气异常所致痒气为瘴母、蒙沙瘴、水瘴等。由此可见,壮族先民对瘴气的认识已达到较高的水平。明清以后,壮族地区市镇发生瘴气逐渐减少,并随着壮医对瘴气传染性的深入认识,其时瘴气主要用来指代疟疾

  蛊,与巫有密切关系,壮医对"蛊"亦有较为深刻的认识。据壮族民间传说及一些史书中有关蛊的记载,一般都依附具体的事物命名。如刘介在〈岭表纪蛮》中曰:"蛊之种类甚多,有羊、鱼、牛、犬、鸡、蛇、鬼、虫、草、菌各种之名。"蛊虫又有蛇蛊、蝴蝶蛊、鼠蛊、蜂蛊、蝎子蛊、蜈蚣蛊、蜥蜴蛊、蛤蟆蛊等。按颜色分又有白蛊、红蛊、黑蛊。《靖西县志》曰:"白者可治,红者不可治。"而黑蛊则毒性更烈。现多分为虫蛊、食蛊、水蛊、气蛊等。

  毒,由于壮族聚居区地处亚热带,气候炎热,动植物腐烂后污染水源,并产生秽浊之气污染空气,且壮族地区盛产毒药、毒虫、毒蛇,毒矿贮藏也很丰富,先民们在狩猎、战争中善用毒箭等,故毒病是壮族地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壮族先民对毒病早已有所认识,其病名繁多,如依附具体事物命名的有蛇毒、虫毒、植物毒、药石毒、金属毒、箭毒、食物中毒、酒毒等;以所受之邪命名的有风毒、湿毒、寒毒、热毒等;以临床症状命名的有蛊毒无名肿毒、痒毒等。风,多指以抽搞昏迷为主症的一类病证。壮族民间有72种风病之说,其分类为:按病人抽搐姿势不同分为鸡爪风、撒手风、看地风、弯弓风、倒地风等;按兼症不同分为水泻风、黑沙风、肝痛风、放阵风、呕逆风、肚胀风、潮热风、昏迷风、迷风、发冷风、迷魂风等;按发病时声音不同分为羊风、马风、鹦鹉风、猪母风等;以动物命名的有老鸦风、鹊惊风、蛇风、羊痫风、癫猪风、路鸟子鸦风、鱼口风、蚂蟥风、马蹄风、鲫鱼风、螺蛳风等。此外还有寒风、五鬼风、散惊风、乌缩风、虎口风、内吊风、天吊风、缩沙风、冲风等。该病以小儿多见。治疗主要为针刺或灯火灸百会、人中、大椎、涌泉、曲池等穴,兼内服天南星天麻附子川芎、防风、独活沉香等药。

  湿,壮族聚居区雨量充沛,气候潮湿,人们多居山中,故易患湿病。常见的有风湿、风寒湿、风湿热、湿热、水肿等。

  (二)对"证"的认识

  壮医认为,病只有两种"证",即阴证和阳证。具体分为阴盛阳衰证、阳盛阴衰证及阴盛阳盛证。证是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全身状况的综合反映,每一种病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患者都可能表现为阴证或者阳证,或经治疗后由阴证转为阳证,由阳证转为阴证。这是由于人体内的邪正斗争状态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在同一病症的不同阶段有所差别和转变所致。临证时,壮医主张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病,是决定治疗原则和选方用药的主要依据;辨证,则是处方用药的重要参考。但从证的变化可以预测疾病的转归。由阴转阳,多为疾病逐渐好转的征象;由阳转阴,则提示疾病趋重或恶化,甚至预后不良。因此,壮医认为,临证时,"证"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之一。

  七、关于壮医用药特点的研究

  壮族聚居地区由于复杂而典型的地理环境加上特殊的气候条件,造就了十分丰富的药材资源。据1983-1987年的调查,仅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境内,中草药物品种就达4623种之多,在全国名列第二。有些药物还是世人皆知的著名中药,例如田七、金银花、罗汉果薏苡仁肉桂等。壮族具有丰富的用药经验,认为药物的治疗作用,在于以其性味之偏,来纠正人体病态下的阴阳偏盛和三气不同步状态。药有动物药、植物药、矿物药三大类。以功用区分有毒药、解毒药、治瘴气药、治跌打损伤药、清热药、补益药、治感症药、法风湿药、杀虫药等。

  1976年,广西考古工作者发掘贵港市罗泊湾一号汉墓,所得标本M1:248出土时内盛植物叶,经广西植物研究所鉴定为铁冬青,是流行于岭南一带的王老吉凉茶原料之一,同时是壮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由此可见,壮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尤其是毒药和解毒药的应用更为广泛。壮医认为毒药和解毒药是基于一个极其朴实的真理,即有什么样的邪毒致病,必然有相应的解毒药解其毒,所谓一物降一物。而且毒药本身在一定的量内,则是具有重要治疗作用的良药,所谓以毒攻毒。正如曾考察过岭南痒区的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说:"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药,是以气味之有偏也……所以去人之邪气。"

  壮族地区草木繁茂,四季常青,具备有使用新鲜药物的环境和条件,故壮医形成了喜欢使用生药的习惯。临床实践表明:有不少新鲜药物,效果优于干品和炮制品,特别是外敷及治疗毒蛇咬伤的草药,以鲜用为佳。不少民间壮医,从生草药的形态性味,就能大抵推测出其功能作用,并将用药经验编成歌诀,便于吟诵和传授。如藤木通心定祛风,对枝对叶可除红;枝叶有刺能消肿,叶里藏浆拔毒功;辛香定痛驱寒湿,甘味滋补虚弱用;圆梗白花寒性药,热药梗方花色红;根黄清热退黄用,节大跌打驳骨雄;苦能解毒兼清热,咸寒降下把坚攻;味淡多为利水药,酸涩收敛涤污脓……

  八、实验研究

  在对壮医药进行发掘、整理、研究的过程中,科研人员利用现有的条件还进行了一些实验研究。

  1.壮医药线点灸疗法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王坤等用健康家兔16只,随机分为2组,直接灸大椎、足三里。结果表明:本疗法能明显增强家兔对溶血素的产生和对PHA的反应,对家兔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都有明显的增强作用,但对家兔的血清总补体含量元明显影响。提示本法能引起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的变化而对免疫反应起调节作用。黄瑾明等点灸小白鼠百会、大椎、大抒、关元、气血、足三里、三阴交,连灸4天后,给小鼠腹腔注人2%鸡红细胞悬浮液1毫升,结果表明:本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鸡红细胞的百分率及各消化程度的吞噬百分率、吞噬指数均明显高于人参液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提示本法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作用。钟鸣等对37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药线点灸治疗前后IgE的测定,结果表明:本法有抑制浆细胞产生IgG的作用,且IgE也有增高。提示本法可改善体液免疫功能。黄瑾明等又用大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药线点灸疗法(中、重手法)可提高T淋巴细胞百分率和淋巴细胞转化率,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②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王坤等用本法连续点灸小鼠"脐周四穴"3次,以观察对小鼠小肠推进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正常小鼠没有影响,但能对抗新斯的明对肠道的兴奋作用和对抗阿托品对肠道的抑制作用。其机理认为是通过调节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而发挥作用。黄瑾明等用壮医药线点灸治脾虚180例,并设对照组进行对照观察。结果表明:壮医药线点灸有改善脾虚患者唾液分泌的作用,从而增加患者食欲,增强消化功能。

  ③对血液循环系统的影响

  黄瑾明等用药线点灸疗法对大鼠进行点灸观察,结果显示:血红蛋白及红细胞数目上升[治疗后血红蛋白从109.6±7.244L上升为124.3±6.21g/L,红细胞从(3.85±0.33)×1010/L上升为(4.80±0.31)×1010/L],效果显著(P<0.05)。

  2.壮医药罐疗法

  ①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陈秀珍等对53例痹症患者在壮医药罐治疗前7天和疗程结束后7天,分别取早晨空腹静脉血,采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A、IgG、IgE值以及淋巴细胞转化率。结果表明:本疗法具有提高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抑制体液免疫作用。认为本疗法可能是通过对患者机体双向调节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而发挥治疗作用。

  ②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韦金育等对52例痹症病人采用壮医药罐治疗前后测定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结果表明:本疗法可以改善痹症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状况。提示本法治疗痹症的疗效机理之一是改善血液粘度。

  ③对甲襞微循环的影响

  吕琳等对100例痹症病人采用壮医药罐治疗前后进行甲襞微循环检测。结果表明:本疗法对甲襞微循环功能有改善作用。微循环功能的改善,有可能使痹症患者某些异常物质及代谢产物,如渗出液、致痛物质、免疫沉着等容易排出,起到消炎镇痛作用。

  3.药物研究

  广西民族医药研究所苏青等对壮族民间流传的女用避孕药一一臭矢藤进行实验研究,化学成分研究表明:臭矢藤叶主要含生物碱、黄酣甙、氨基酸及有机酸等成分,其避孕作用的有效部分主要含一种白色针状结晶单体。药效的结果表明:40克/千克剂量水提组的抗生育、抗着床效果显著。研究阐明了避孕的作用机理,为臭矢藤的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朱红梅等对采用10多种壮族民间天然药材研制成的妇科外洗剂"神女乐香洗液"进行动物实验,证实其有一定的消炎作用和较强的镇痛作用。朱红梅等对壮药扶芳藤的止血镇痛作用进行药理研究。结果显示:扶芳藤能使小鼠凝血时间缩短,有止血作用(P<0.01),对热板法致痛小鼠有镇痛作用,能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张青青等对不同产地的蛤蚧的微量元素及氨基酸含量进行比较研究,为合理用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钟鸣等对金果榄乙醇提取物的消炎镇痛作用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金果榄乙醇提取物能显著抑制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及肉芽组织增生,说明其对炎症早期的毛细血管扩张渗出、水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对炎症晚期纤维组织增生、肉芽屏障形成亦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实验尚显示具有一定的镇痛效果,为临床应用金果榄治疗炎症性疾病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