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验方新编 卷二十四 外科要诀 外科脉候

2015/9/24 00:29|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20|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二十四· 外科要诀· 外科脉候外科要诀:凡治初起之毒,顺手医去,便易见效。如毒患已久及被人医得反复者,必须究其初起何因及一向所服何药?且何药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卷二十四

· 外科要诀
· 外科脉候
[卷二十四]外科要诀
凡治初起之毒,顺手医去,便易见效。如毒患已久及被人医得反复者,必须究其初起何因及一向所服何药?且何药见效,何药不见效,仔细问明,看清阴阳,兼诊脉之虚实,方好用药。凡治毒,必须按经加引经药,方能奏效。
正气盛者,消毒为主,正气虚者,扶正为主,消毒佐之。上身之毒,当归川芎常用,脚下之毒,用当归不用川芎。足下之毒,十有八九,初起以湿热论,久后以气虚论。发背不宜用白术。上身之毒,总不宜用白术,恐燥肾闭气,排脓作痛。脐以下可用,并可重用。
委中毒不可用黄,用则足不能伸。伤寒时毒,不可用、术。开口之毒,不宜用皂刺,恐其翻口。
阳毒初起,通用加减消毒散。冬天有外感,加前胡、防风、苏叶、夏天有暑气,加香茹、扁豆
阴毒初起血虚者,通用阳和汤。此方不必加减,惟初起略加银花、甘草。或贫士无力,买好玉桂换用当归二钱亦可。气虚者通用加味四妙汤。通经络用山甲清热解毒元参赤芍、银花、甘草,消阳毒坚肿用蒲公英,此乃阳明经主药,阳明之毒有坚肿者,可以重用。
消阴毒坚肿用续断。
散寒湿用防风、前胡。头脑上引经茏用本,手上用桂枝,胸前口上用桔梗,腰上用杜仲,脚上用牛膝,耳内用菖蒲,耳后用柴胡、夏枯,鼻孔用辛夷、桔梗,颧骨用公英,唇口用山栀、白果。颈背侧膀胱经羌活,乳房用公英,有儿吃乳者宜加漏芦以通乳窍,或山甲亦可。腰眼用独活
湿热毒不宜用丹,脚上初起忌用轻粉并升丹,火毒不宜用丹,对口忌用丹,下疳初起忌用丹,颧口疽忌用丹,龟蛇初开口不宜用丹。鱼口是空处不宜用降,脑项上不宜用追毒散,腹上不宜用降,恐其伤膜。脚上湿热毒不宜用膏药,贴用则热气闭寒,从内横走四边起吻,久后则可用。乳房不宜用针,恐其伤络。毒瓦斯未清,不宜用生肌散,面上不宜用生肌散,耳后不可上药线。
发背阳毒易治,阴毒居多。初起连服阳和汤数贴,自可消散,即或不消,亦易溃脓而收功也。万不可服真人活命饮,此方多剥削脾胃。凡患阴背发者,多由肾气亏损,盖先天既坏,复用连翘花粉,剥削脾肾,安得不死。
凡毒肉满毒尽,久不收口而色白者,多是肌肉寒冷,用姜炭、玉桂末掺之方能收口。凡毒鲜红者多痛。凡毒不可单用水洗,必须煎药,恐其伤湿。凡服大黄,小便必红而浊,须向病定说清,恐其惊惶。
麻黄、荆芥,祛风散热,大头瘟症,可用此煎水冲。人中黄、大头瘟要药。气闭作痛者用追毒散,脓闭作痛者,用冰翠散。
上牙属肾,下牙属大肠,牙肉亦然。交牙亦属胃,上属脾,舌下属心。
疮口久后变黑无脓,乃气血大败之候,不治。
阴毒误事,多因妄用降丹点头。盖阴毒初起,宜温经通络,以图内消。日久宜用补剂托里,使其转阳溃脓,不可妄行点降开刀。气薄者不宜重用银花,恐其伤气发汗。
凡遇毒头在上者,未出之时,先用降丹点于垂正处,向下顺出,方不至成倒胎,脓难尽出。
服凉药而呃逆者,脾胃败也。服暖药而呃逆者,火毒攻也。暖药中用荆芥必须炒黑,取其和腠理之血。
凡患毒最忌热食、火酒,犯之则红肿痛。银花不可洗毒,洗则变烂。
腿、牙、头患毒,彻骨痛者以肾经为主;天柱痛者以肝经为主;漫肿者,以脾经为主。
又有咬骨疽,生鱼口下些,此症疼痛彻骨。凡欲追散毒瓦斯,不论阴阳,服药内必须加山甲、皂刺。
解降丹毒,用蚱行同冰片捣烂敷,并能解诸火毒。
葱捣蜜,乃相反之药,头颈上不宜用,别处寒毒可敷。肺痈白芨,须晒干研末,候药水略温,再放下搅匀即服,不可久停,恐粘成膏。
无论各处疮毒,有黄脓痂者,皆是有痒之症,或用消毒散刷。
凡毒无论已溃未溃,忽切牙寒战,系气虚不能胜毒,毒陷攻里之兆。或溃后脓水忽多忽少,疮口如蟹吐沫者,系内膜已透,俱为逆症。
起疮口变黑者,或上坏升丹,或遇用黄丹,常有此弊。疮口如猪肝色者,多是过用黄丹所致。出桐油水者,气血大虚,宜参归鹿茸汤补之。疮口深而有肿硬流桐油水者必有管。
久毒口细而深,无肿硬,流桐油水者必是漏。浮皮烂流桐油水者是湿气。坚肿出南瓜水结成珠者亦是湿气。久毒疮头流血,乃肝气将败之候,宜重剂补药加五味子收之。
阳毒通用凉药,则变为半阴半阳,但比纯阴毒更易转身,培补正气,即转为阳。
天庭中心虽属督脉,但此处又是离宫,用药必须带住心经。人中患毒以阳明为主。鼻梁内外以肺为主。玉茎属肝,马口属小肠,囊属肝,子属肾,子之系属肝。
凡毒生空处,最易生管成漏。凡寒症,先酸息而后经肿,湿热毒,红肿坚紧,按之有纳,纯湿者皮色不变。气虚者,不红紫不作紧,按之有纳,国中益气汤主之,腿上患毒,贫苦者多是风湿,富者多有肝肾虚,但风湿之症,多有寒热作体。三阴经患毒,虽是阳症,仍宜调理血分
口内有白色,用硼砂末搽之。口内腐烂亦见白色,宜用柳花散搽之。
冬天亦有暑毒,晕红作烧,如暑天一样,不会作寒。
口内生疔,仍有痒有头起得暴。治法,先针疔头,用降丹点之,俟脓头,用柳花散收功。
凡毒麻木,有湿痹、血痹、气虚之分。重坠有纳者是气虚,手足初起者多湿痹,血热者多作痛,血虚者下午更甚,亦有纳。
伤寒狐惑,嘴唇腐烂,不论虫之食脏食肛,小儿总以泻积热为主。如胡连、臭夷、谷虫、芦荟等药,皆可酌用。
太极黑铜膏,须避灯火,敷之更验。
凡手足叉龟湿热毒,虽脓腐尽时,不宜用生肌散,恐其复肿而痛,光膏贴之可也。
凡阳毒初溃、坚硬有腐者,宜用化管丸提之,以结其毒,听其自脱,后用乌云散盖膏,徐即收功。
肛门患毒,服药内须入枳壳方效。
凡毒坐久而痛,血不行也。行而痛者,气血虚也。下午痛者,血虚也。溃后仍痛者,气血亏也。初起痛者,凡寒湿热客于肉里而作脓也。
凡毒痒有湿痒、有风痒、有虚痒,血行亦作痒。
凡毒内作寒者,乃阴寒之毒,补药内须加鹿茸、玉桂。身上作寒兼有头痛者,乃外感风寒之候,宜疏表之。
空处及多筋骨处,降丹宜少用。腹上不可轻用降丹。
凡刺毒,须要脓透时方可刺,开刀太早,则泄气反痛。
毒有臭气,须用洗药。阳毒多有臭气,阴毒有臭气必流血,乃气血大败,多不治。阳毒有臭而生蛆者,须用生猪油寒水石末贴之。或用清油调杏仁末刷亦可。
凡毒起萝圈塍,有上坏丹药而起者,多紫黑作紧,乃闭住瘀血故也,宜用线针刺去紫血,再按症用药。有过服补涩药而起者,内外清解,即可平复。若起浅白塍者无妨。
疮口出血不止∶有肝败而流血者,有气血亏而流血者,俱宜用重剂归脾汤治之。有未熟误针而出血者,宜用托里散治之。
疮口无脓,有气血虚而无脓者,有风湿痹而无脓者,有误服白术闭住毒瓦斯而无脓者,四边必坚硬,宜用清热泻火通窍之药治之。
疮口紫黑,有上坏丑丹而然者,须换好丹、盖膏自转红活。有上多黄丹而然者,换药刷之自转。有气血大虚而然者,多难治,治之则宜大补。
凡疮毒有腐肉,须用冰翠散,重者宜用降丹点之。久后结成腐骨者,宜用托管丸治之。
凡毒肉多,因开刀太早,伤其好肉所致。亦有毒将愈时,未避风水,新肉强出,只须用膏盖护,可以平复。
凡久毒成漏,宜内服大补气血之药,外用川乌洗净蒸干,切片二分浓,用口涎润湿贴毒口上,用艾圆灸之,令毒口温暖,稍稍觉痛,即住手勿灸,须用八宝丹盖膏。灸法须用五七日为止。
久毒成管,先用化管丸纳入,盖膏六七日,方可去,换用拔毒散,以消余毒,内服托里散治之。如五六日后肿未消,则管未离岩,再照法用化管丸一次,断无不起,如无化管丸,或用降丹线插入,盖膏,但不如化管丸能入弯曲之处。
凡刺毒须认有脓无脓,皮色绉黄,用手按之,手起而即复者有脓,手起而不复者无脓。
重按乃痛,脓之深也。轻按即痛,脓之浅也。至于用刀手法,刀口勿嫌阔大,深则深开,浅则浅开,如开鱼口、便毒、背痈、脐痈、腹痈,宜浅开之。若遇肉浓处宜深开之。
凡毒用药,当分初、中、末之异。初宜散热、解毒、通经为主,以图消散;中宜排托为主,以图逐毒成脓;末宜温补为主,以图易于收功,此大法也。若纯阴之毒,始终概宜温补调理,一切清凉寒凝之药,不可轻投,并不可外敷寒凉末药,冰寒气血,不能消散。

[卷二十四]外科脉候
浮数之脉应发热,其不发热而反恶寒者,若有痛处,痈疽之证也。
洪大之脉,其主血实、积热、疮肿。凡洪大者,痈疽之病进也,脓未成者宜下之,脓溃之后,脉见洪大则难治,若兼自利,尤为凶矣。
数脉主热,浮而数者为表热,沉而数者为里热,诸紧数之脉应发热,而反恶寒者痈疽也。仲景曰∶数脉不时见,则生恶疮也。又曰∶肺脉数者,生疮也。凡诸疮脉至洪数,其内必有脓也。
实脉主邪盛,邪气盛则实也。疮疽得此可下之。若久病虚人则最忌之,以正不胜邪也。
滑脉多阳,或为热,或为虚。疮疽得此,脓未成者可内消,脓已溃者宜托里,所谓始为热,终为虚也。
散脉为血虚,有表无里也。凡疮毒脓溃之后,脉见洪滑粗散而烦痛不除者难治,以其正气虚、邪气实也。又曰∶肢体沉得肺脉大则毙,谓其浮散而无根也。
长脉主阳气充实,伤寒得之,将欲汗解也。长而缓者胃脉也,百病得之皆愈。故曰∶长则气治也。
芤脉主阴虚血虚,脓溃后得之为宜,以脉病相应也。
弦脉主肝邪,《疮疽论》曰∶弦洪相搏,内寒外热,欲发疮疽也。
肾脉主切痛积癖,凡疮疽得此,则气血留滞,邪结不散,多为痛也。
短脉主虚,《经》曰∶短则气病,以其乏胃气也。疮疡脉短,真气虚也。诸病见之皆为难治,尤不可攻也。
涩脉主血虚气涩。疮疡溃后,得之无妨。
沉脉为阴,疮疡得之,邪气深也。
迟脉主阳气不足,疮疡得之,溃后自愈
缓脉无邪,长而缓者,百病皆宜。疮疡得此则易愈,以其有胃气也。
弱脉主气血俱虚,形精不足,大抵疮家之脉,凡沉、迟、濡、弱者皆宜托里。
微脉主虚,真气复则生,邪气胜则死,疮疡溃后、微而和者,将愈也。
细脉阳衰,疮肿脉细而沉者,里虚而欲变证也。
虚脉空而无力,脉虚则血虚,血虚生寒,阳气不足也,疮疡得之,只宜托里、补血养气也。
软脉少神,元气弱也。凡疮疡之脉,但见虚迟软弱者,悉宜补虚、排脓、托里。
牢脉坚强,阴之亏也。凡瘰结核之类,诊得牢脉者,皆不可内消也。
结、促之脉,凡阴衰则促,阳衰则结。大抵结促之脉,由气血俱虚而断续者居多。疮疡得之,多宜托里。然有素禀结、促者,又当以有力无力辨其虚实,实者可下,虚者不可不补上痈疽脉二十二种,大都微、弱、虚、细、迟、缓、知、涩者,必气血皆虚,形精不足,俱当用补用托,不可妄攻,无待言也。即如浮、滑、弦、洪、结、促等脉,此中最有疑似,亦不得以全实论治。必须详审形症,或攻或补,庶无误也。
齐氏曰∶疮疡之证,若不论候,何以知阴阳勇怯,血气聚散。又曰∶脉洪大而数者,实也。细微而数者,虚也。河间曰∶脉沉实者,其邪在脏。浮大者,其邪在表。立斋曰∶痈疽未溃而脉先弱者,何以收敛。
部分毒见于背、见于脑,中属督脉,旁属足太阳经。见于鬓,属手足少阳经。见于眉,属手足太少阳经。见于颐、见于髭,属手足阳明经。见于腮颔,属手阳明经。见于颧,属手太阳经。见于穿裆,属督、冲、任三经。见于腿,外跗属足三阳,内跗属足三阴。见于臂,从手背赤肉属手三阳,从手心白肉属手三阴。见于乳,内属阳明,外属少阳。
头属厥阴。逐部推求,治疗自验。诸经惟少阳、厥阴之疡,理宜预防。以其气多血少也。其血本少,肌肉难长,少阳更有相火,递用驱毒之剂,祸不旋踵。诀曰∶多血多气君须记,手经大肠足经胃。多气少血有六经三焦胆肾心脾肺。多血少气心包络,膀胱小肠肝无异。记此,则知气血多少之异矣。
五指经脉所属∶大指属肺,食指属大肠,中指属心包,无名指属三焦,小指内侧属心,外侧属小肠。



相关分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