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补中益气汤用验 白清佐

2015/10/13 21:29|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11|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老中医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辑要  (整理者:张德雄,山西省中医院)   白清佐(1888~1967),字辅臣。山西太原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白老五世以中医为业。年15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西老中医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辑要

  (整理者:张德雄,山西省中医院

   白清佐(1888~1967),字辅臣。山西太原阳曲县泥屯镇思西村人。白老五世以中医为业。年15即秉承家学,又私淑黄元御傅青主之学。年18岁时即在山西太原著名的济生庆、体元堂、仁育堂等药店坐堂行医。1931年参加太原光明制药社,任名誉总经理,负责处方责任,颇有医名。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参加太原市第十四联合诊所,任医师,兼太原市中医学会理事。1957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成立时,欣然应邀参加该所的医疗研究工作。曾多次荣获先进工作者称号,是当年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受人尊敬爱戴的老大夫。白清佐先生注重实践,不善写作。1962年由经陈重光、李长普整理其临床验案数十则,发表于《中医研究通迅》及《山西医学杂志》(1964年4月号),后又汇集为《白清佐先生临床经验辑要》(于1963年12月由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内部印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危症难病倚附子──现代名医运用附子经验荟萃》等多部书籍选录了白清佐先生的医术经验。学术思想

  一、推崇东垣之学

   李杲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为金代医学大家,师承张元素。李氏生活在战乱时代,天灾人祸交集,民不聊生,饥寒交迫,故患脾胃虚弱病者殊多。李氏根据长期医疗实践观察,创《脾胃论》学说,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论点,得出“胃土为本”之结论,对于内伤诸病,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脾胃功能上,主要指出脾胃是滋养元气和脾胃在精气升降中的独特枢纽作用。《脾胃论》说:“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又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指出内伤病的形成,是由于元气不足的原因,而元气之不足则由于脾胃损伤的缘故,因而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弱,元气虚衰则疾病由此而生,这也是李氏脾胃内伤学说的基本论点。同时,李氏认为脾胃是升降的枢纽。因此在理论上颇重视升发脾之阳气,在治疗上则十分注重升发清阳之气,喜用升麻柴胡等生升之性的药物。

   李氏认为脾胃内伤在病因上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饮食不节,二为劳役过度,三为情志所伤。在病机上李氏认为脾胃疾病主要表现在气火不调和升降失常两个方面,气火不调,即气与火关系的失调。在用药法度上,东垣善于运用升阳益气之方药,认为脾胃内伤、阳气不足之证,宜用温补,制定“升阳补中益气”之原则,创出“甘温之剂”,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活人无算,内伤诸病,用之得当,无不奏效。白老推崇东垣,善用补中益气汤,对内、妇杂病,常以该方加减施治。

  (一)内科杂病中对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气虚头痛,其论曰:脾胃者,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一伤,运化失权,中气匮乏,则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得下行,清浊颠倒,因而气虚头痛,皆可用补中益气汤取效

   又如气虚多眠,老年或身体素虚之人,或大病之后,或被饮食劳倦所伤,以致神倦食少、易自汗出、肢冷畏寒、脉弱多寐者,此阳气虚弱之故也。阳主动,今阳气不足,无气以动,故神倦懒言。亦可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之。而元气下陷,气虚不能禁固之气虚脱肛,亦可用此方加味治之。现简单列举医案如下:

  (1)孟某某,患头痛,医作外感治未效。据其两鬓痛而不绝,昼重夜轻,体弱气短,不思饮食。诊断为气虚头痛。用补中益气汤加蔓荆子薄荷茯苓以治之。七剂而愈。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健运则能摄食以生气血,更蔓荆子、薄荷体轻味薄之以清头目,茯苓淡渗,导湿下行,如是则中气安足,清升浊降,头痛自愈矣。

  (2)吕某某,男,32岁,因空腹作劳,饥饱不时,日久精神疲惫,唇白面黄,食少运迟,气短嗜睡。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人参15g、黄芪30g、白术15g、柴胡4.5g、升麻4.5g、白芍15g、熟地24g、炙草12g、肉桂3g、当归24g。水煎服。方中参、芪、术、草补气健脾生发水谷之气;熟地、白芍、当归和血补血;气血充盈,自能流通畅达;且用升、柴引清阳以行生长之令;用桂者,取其温通之性,鼓舞气血,以充达周身,自无颓萎之象矣。共进十剂而愈,嘱其服补中益气丸,以资巩固。

  (3)詹某某,年老体衰,气虚下陷,肛脱不收,每便须手送入。盖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虚则肛门脱。法宜升补肺气收敛大肠为治。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黄芪60g、白术30g、陈皮9g、人参9g、炙甘草6g、柴胡3g、归身9g、生姜两片大枣10个乌梅9g、诃子10g、五倍子9g。水煎服。

   方中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五倍子、乌梅、诃子涩肠固脱。服四剂而取效,后去五倍子、乌梅、诃子,服十剂体健。

  遗尿和小便失禁:白老认为遗尿和小便失禁多由脾肾交虚所致。盖脾胃气虚,中焦提摄无权,且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今脾胃气虚,肾与膀胱所禀受者必少,其约束力亦必减弱,故其小便不能自制而遗。每见气短、脉虚等症,白老恒以补中益气汤加金樱子、乌梅治之。小儿遗尿也可服用此方,唯其分量应酌减,或半剂、或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须视患儿年齡及体质情况灵活运用。白老曾治愈多人,今简单举例以见一斑。

   邻村一小儿,七、八岁,每夜必遗尿,床褥尽湿,父母颇忧之。就诊于白老,用黄芪9g、白术4.5g、陈皮3g、升麻3g、柴胡1.5g、党参9g、炙草3g、归身4.5g、金樱子6g。姜枣为引,二剂遗尿次数减少。又二剂而愈。

   鲍某某,男,45岁,久病气虚,小便失禁,气短、脉虚且有脱肛之症,此系中气匮乏之症也。亦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每2日1剂,尽15剂,小便始复正常。后以调理脾胃之剂调养三月,体健如初。黄芪30g、白术15g、陈皮9g、升麻9g、柴胡6g、党参30g、炙草9g、归身15g、金樱子30g、大乌梅3个、大枣3个、生姜三片、水煎服。

   方中重用参、术、芪、草补气;姜、枣、陈皮和胃;归身补血;升麻、柴胡升清。中气充足则提摄有权,复加金樱子、乌梅酸涩之,其遗尿自愈。

  狐疝:对于因脾虚下陷,肝木制土所致之狐疝,其症见睾丸偏坠,或痛或不痛,卧则上入少腹,行立则下坠阴囊,如狐之出入而无定,脉缓无力。治宜升举温下,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黄芪30g、白术15g、陈皮9g、升麻9g、柴胡4.5g、党参60g、当归12g、小茴30g、元胡9g、木香3g、甘草9g、大枣十个、生姜三片、水煎服。

   方用补中益气汤升阳补气,加木香理气;小茴温下;元胡止痛,疝痛自定矣。如顾某某,男,45岁,宿有脾泄痼疾,时轻时重,数月后患狐疝。昼出囊中,夜卧入腹,不时疼痛。服此方五剂痛止,十五剂愈。

  

  劳伤气败致衄:人有过劳所伤而致衄,且反复发作者。劳则喘而汗出,内外皆越故气耗,复因谷气不盛,气虚而固摄无权,以致上奔而为衄。衄血量多而色淡,气短息微而懒言,心烦不安,虚热自汗,或面目浮肿,脉必虚(或大而无力)。宜安心静息以养其气,以甘温补其中,酸收敛其散。白老用补中益气汤去升麻、柴胡加寸冬、五味、茅根以治之颇效。处方如下:人参12g、白术12g、当归24g、生芪30g、炙草15g、橘皮12g、寸冬9g、五味子15g、白茅根30g。水煎服。心慌心悸或夜不安眠者,加远志15g、元肉15g、炒枣仁15克。

   补中益气汤为治饮食劳倦、损伤中气之剂。今治鼻衄不欲其升散,故去升麻、柴胡;人参、麦冬、五味为生脉饮,善补肺气。此方中上焦之气兼补,再用茅根清凉通络止血

  (二)妇科诸证中对补中益气汤的运用

  肿满:妊妇肿满,有头目浮肿者,有两足肿胀着,有自膝至足肿者,亦有全身俱肿腹满而喘者,多因脾虚不能制水,气虚不能运化,积聚而成肿也。宜加减补中益气汤治之:人参15g、生芪9g、柴胡3g、炙草3g、当归9g、白术15g、茯苓30g、升麻3g、陈皮6g。水煎服。

   补中益气汤乃升补脾气分之主方,气血俱旺,运化力强,水湿自散。况重任茯苓以利湿邪,其与参术相合,则补多于利,尤益气血也,肿满安能不消?附医案如下:(1)宋氏,28岁,妊期四月,下肢浮肿,饮食无味,精神倦怠。乃气虚,脾肺失职之故。投加减补中益气汤三剂肿消,五剂痊愈。

  (2)甥女某某,怀孕浮肿,遍及全身,腹满气促,脉沉涩。服加减补中益气汤3剂,肿势顿减,十剂后全消矣。后服保产无忧散每月一剂,临产甚安。

  (3)徐某某,35岁,妊娠头面浮肿。二月不消。于加减补中益气汤中又增浮小麦15g、6剂愈。

  肝痿产后阴户有肉膜挺出。若脱肝状,俗称产肠不收,亦名阴挺。盖因生产努极,致阴下脱,亦有气虚血弱,子宫坠落(本病非产期亦有之)。治法以补气血升提为治。用傅氏收膜汤奏效尤速也。补中益气汤亦效:黄芪30g、人参15g、白术15g、当归15g、升麻9g、柴胡3g、陈皮6g、炙草6g。水煎服。

   如吴某,产后气虚,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气闷心烦,子宫坠落,卧则收,立则下,行走不便,脉沉细。投补中益气汤二剂,气舒食增,五剂子宫不下,十余剂气足神壮。嘱其勿登高,勿持重,慎养而愈。

  

  补中益气汤的临床运用

   补中益气汤

   组成:炙黄芪人参 柴胡 白术陈皮 当归 炙草 升麻姜枣

  主治:虚劳内伤,身热心烦,头痛,恶寒,懒言,恶食,或喘或渴,或阳虚自汗,或气虚不能摄血,或疟痢脾虚,久而不愈。凡一切清阳下陷,中气不足,脉虚或脉洪大而虚者皆宜之。

  方中黄芪固卫气而实腠理;人参培中宫而补元气;甘草补脾和中;三味同用,非但补益中气,且能除虚烦、解虚热。白术健脾;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养阴;升、柴升引清阳;姜、枣调和荣卫。以甘温之品,配升清之味,乃补气升阳安中之主剂,治脾胃虚弱之良方也。白老临床常用此方,然病有所偏胜,故药亦有所加减,益见其效。兹分述如下。

  (一)关于内科

  (1)食滞:人有脾胃素虚,偶尔饮食过量,以致积滞不行,肚腹胀满,甚有痛感,时而喛气吞酸,精神不振。白老于本方加神曲、麦芽谷芽、焦楂,消补兼施,使中气振奋,食滞内消,积宿自行也。

  (2)大便燥结:若因中气匮乏而不能转运者,其证气息不足,面黄口和,脉微弱(与阳明燥结不同)。白老于本方加胡麻仁、火麻仁,使中气足,转运有力,更佐滑润之品,则其便结自开。若见下焦虚寒,手足冰冷,脉微者,则加附子、肉桂,即可温而通之。

  (3)头痛:若症见头痛,面色苍白,短气,昼轻夜重,遇寒益甚,时自汗,形体倦怠,不欲食,脉微弱者。此中气虚乏,清阳不能上荣,浊气不能下行故也。白老多用本方加蔓荆子、薄荷、生姜、茯苓治之。盖本方补益脾胃,脾胃温和自能摄食以生气血,复升、柴引清气上行;蔓荆、薄荷上清头目;茯苓导湿下走;故有补中气,升清阳,降浊阴之功,治气虚头痛甚效。

  (4)虚劳:凡四肢无力、腰困背酸,面色苍白,步履困难,脉虚者,乃脾肾两虚也。白老用本方加鹿茸枸杞、山萸、破故纸、杜仲,助阳滋阴,病自能除也。

  (5)腹痛:若四肢厥逆,脉象沉细者,白老用本方加附子肉桂回阳补火,疗沉寒腹痛,效无不著。

  (6)虚火:虚火炎上,口干心烦,颧红面热而体质虚损脉弦细者,宜以甘温除热为则。白老用本方加五味子、麦冬、黄连、远志,数剂则愈。

  (7)气虚感冒体虚而伤风寒,或病后而患感冒,宜固中气兼疏风邪,白老多用本方加桂枝以解肌,加苏叶以疏散,加羌活祛风

  (8)劳淋:小便涩痛,淋漓不断,遇劳益重;乃气虚不摄,湿热下注而致也。白老用本方加海金沙通利水道而止热痛;加木通清火通窍而利水湿;使中气足、湿热降,则淋痛自止也。

  (9)脱肛:多由气虚不固,清阳下陷,闭敛失职所致。白老于本方中加五味子、五倍子、白芍、浮小麦等收敛固脱之味,收敛甚佳。

  (10)遗尿:多因肾虚膀胱失约所致,然亦有脾肾两虚者,证见气短脉虚。白老用本汤加金樱子二两服之甚效。盖金樱子味酸而涩,益肾濇溺,重用于补中益气汤中,则中气既足,固涩有力也。

  (11)遗精:劳力过度,脾胃受伤,食减便溏,渐致心肾不交,梦遗失精者,白老以本方补中益气。破故纸、巴戟、五味子、龙骨补肾敛精、强阴止脱之味,则遗精自能止也。(二)关于妇科

  (1)阴挺:妇女子宫下垂,甚有脱出三、四寸者,若见体脉俱虚。白老用本方加量。黄芪一两至二两、白术、当归、党参各五钱至八钱,升麻、柴胡各一钱至三钱,陈皮、甘草,随症酌用,更加五倍子三钱至四钱,使补中升阳收脱之功具备,故见效神速。若产育努伤,或产后过劳而患此症,再加阿胶、熟地以生阴血始效。

  (2)血崩:妇人突然血崩不止而昏厥者,面色苍白,汗出淋漓,气息低微,脉象虚弱者,急应固气以摄血。白老多用补中益气汤小剂,送下没药血竭末各五分,二剂血止,数剂病愈。因阴血大伤之后,不宜骤用升提,故用小剂较为稳妥。

  (3)经血不止:若面色苍白,唇青舌淡,头目眩晕,心悸腰痛脉细而迟者。白老于本方加熟地炭一两、生地炭五钱、棕炭五钱、荆芥炭三钱、姜炭三钱。三剂则血止而愈。(4)血晕:临产劳力过度,精神疲累,恶露不尽,头晕眼花,甚至闷绝,昏不知人,脉虚无力者。白老用本方加桃仁一钱、红花一钱、没药二钱、血竭一钱,于补益中气中和血消瘀,则晕迷自醒也。

  (5)胞衣不落:因元气虚弱,送下无力,身冷腰困,心悸气短,脉象虚细者,白老将枸杞、龟板鳖甲香附加入本汤煎服。一剂则下,以其补中气而兼通任脉之故也。(6)下乳:因气血虚损,不能生化乳汁,故乳少或不通。白老用本方加通草蒲公英、六路通、花粉等甚效。

  (7)妊娠浮肿:或头目、或两足、或膝下,甚或全身皆肿,乃因脾虚气败,湿邪乘虚而至,积聚而成肿。白老以本汤去姜枣加茯苓一两,气旺则血旺,运化力强,水湿可散。加以重用茯苓,以利湿邪,则肿胀自消也。

  (三)其他

  (1)疮疡气虚:体弱不支,如属阴证,白老用本方加附子、干姜以补气回阳,使阴毒转阳,则可促速愈。如系阳证金银花、蒲公英、花粉固气而散毒,则疮疡自痊。(2)闷疹不出:患热疹,下之失当,损伤元气,使疹出不透,时隐时现,身虚热,嗜卧,脉微弱,舌苔白腻者,白老多以本方小剂与之甚效。若四肢厥逆、恶寒、脉沉微者,少加附子、肉桂以温之。中气得复,自能托邪外达,疹可齐出,然后消息调养即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