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糊涂医谈“六味地黄丸”不要滥用!

2015/11/11 18:43|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056| 评论: 0

摘要: 慎用“六味地黄丸”前阵子有位网友引荐了一位大师关于“六味地黄丸”的推介,我着实为她的网友们捏了一把汗,六味地黄丸并不如大师所说的老小咸宜天天能服用。本来对于大师们,胡涂医不喜欢过多去评说,毕竟中医的复 ...

慎用“六味地黄丸

前阵子有位网友引荐了一位大师关于“六味地黄丸”的推介,我着实为她的网友们捏了一把汗,六味地黄丸并不如大师所说的老小咸宜天天能服用。本来对于大师们,胡涂医不喜欢过多去评说,毕竟中医的复兴,有赖各路大师去传播。但不是真通医道的人一旦“被大师”,难免会“不知医道强说医”,不懂“道”的人强行说道,最后难免变成胡说八道,不客气地说,大师关于六味地黄丸的说法就是胡说八道!这两天收到太多纸条询问这个六味地黄丸,有人甚至问胡涂医可否用这个药来“补肾壮阳”,真是让我哭笑不得。不得已,专门写篇文章说一说。

一句话:六味地黄丸,一定要慎用!




我们先来看看六味地黄丸是怎么整出来的。


在说这个问题之前,得先介绍一位了不起的中医先贤——钱乙先生。


据《宋史》记载,钱老爷子出生古传中医世家,可惜他的父亲大人太爱美酒和旅游,在他三岁的时候便“东之海上不反”,出东海旅游一去不复返(估计是去了日本,害人的国家啊:)。他的母亲早逝,他的姑姑“哀而收养之”,并传他家传绝学,等他长大成人,告知他的家世,钱乙先生哭得死去活来,前后八九次外出寻找父亲,经过三十年,终于找回这位“嗜酒喜游”的老父。读《宋史·钱乙传》,让人感慨万千!——原文摘录:“⋯⋯乙方三岁,母前死,姑嫁吕氏,哀而收养之,长诲之医,乃告以家世。即泣,请往迹寻,凡八九反。积数岁,遂迎父以归,时已三十年矣。⋯⋯”——哎,可见医家历代不缺贪玩的人啊,好在他有一位好姑姑好姑丈!


钱乙先生从小精进好学,认真钻研医经,尤其是家传《内经》和《神农本草经》,对于再奇异的药物,他都能将该药物从“出生本末”到“物色、名貌差别”信手拈来,让人叹服。可见他老人家是得古传中医真传的,叩问医经万卷,不但能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药物自然更是清楚明白没有不“通”的!他自己身上也常带三分病,据《宋史》记载,钱老爷子生病的时候,总喜欢用“意念”来治疗(“乙本有羸疾,每自以意治之”),这是典型的道医特征——“人体自身有大药,全凭心意用功夫”,哪里需要用什么草药!他老人家活到八十二岁,借用佛教的话来说,是能够“预知时至”,知道何时要走,所以临往生前,喊来亲戚朋友话别,换好衣服,潇洒而去(“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遂卒,年八十二”)。可见老爷子的内证功夫是相当不凡的。


可能因为从小没爹没娘,钱先生特别关心小孩子的病痛,数十年如一日,专研哑科(古代对儿科的称呼,因为婴幼儿无法说清楚病痛)。说起古代的儿科,还要扯到又一本据说“失传”了的医书——胡涂医不相信天下有那么多“失传”!按照《史记》的说法,神医扁鹊应是第一位儿科医生,他曾“为小儿医”。东汉的大医卫汛,据说是神医的后代传人,写了一部医家秘传经典叫《颅囟经》,这就是据说失传了的医书,但是到了宋代,钱老爷子却拜读了这本书,至于这本经书是如何得来的,史书语焉不详,有人说是当时的人假借古代巫师所作的《颅囟经》,但是如果是假的,以钱老爷子“专一为业,垂四十年”的认真严谨治学精神,不可能看不出来!如果按照金庸古龙们的思路,他的父亲大人可能不是真的“嗜酒喜游”,而是以此为借口,外出寻找这本《颅囟经》去了:)我们且不去管他家为何有这本“失传”了的《颅囟经》,总之,钱老爷子对这本书反复研究,“以身证之”,终于功夫大成,活人无数,《四库全书·目录提要》对此大有溢美之词,说钱乙先生在宣和年间用古代巫师方氏传下的《颅囱经》上的方法治好了很多小孩子,名声特牛(“乙在宣和间以巫方氏颅囱经治小儿,甚著于时”)。最牛的治疗案例是给宋神宗的孩子治病,老爷子信手抓一把黄土就把皇子的病(抽风)治好了,这不是我瞎忽悠,《宋史》上白纸黑字写的(“皇子病瘛疭,乙进黄土汤而愈。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帝悦,擢太医丞,赐金紫。”)。什么是真正的中医?这才是真正的中医!《四库全书》称钱乙先生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我们说六味地黄丸,为什么说到钱老爷子身上去呢?因为六味地黄丸便是这位儿科祖师爷用来治疗小孩子发育迟缓的药!大家明白了胡涂医为啥要忽悠这段宋史了吧?——小儿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况且小儿是纯阳之体,成人浑身阴渣,六味地黄丸哪是人人都能长期服用的?大师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钱老爷子在《小儿药证直诀》里清清楚楚地写着,这个六味地黄丸是用来治疗小孩子“肾怯失音,囱门不合,神不足,目中白睛多”的方子。什么叫“肾怯失音”呢?古人管“肾怯失音”又叫“病后瘖”,一般中医人士的理解就是生过病后“失声”、声音突然嘶哑,《小儿药证直诀》提到小孩子生病吐泻及大病后,虽然有声音,但不能说话,虽然不能说话,但是还能咽得下药,这不算真正的“失音”,而是因为“肾怯”,肾阴之气接不上肾阳,所以才用这个方子里的药来补肾(“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事实上,这里所说的“补肾”,跟“补肾壮阳”八杆子打不着!按照古传中医的说法,“失音”其实指的是“失阴”——这是医家大秘密!具体症状就是诸如声音嘶哑喉咙冒烟口干舌燥,手足心烦腰酸膝软头晕目眩,感觉脑袋空空耳朵轰鸣。如果一个人(且别说成年人)没有这些症状,能天天服用这个药吗?大师的推介令真懂医道的人为他汗颜!他们名声越大,危害也越大。胡涂医希望有志学中医的朋友们尽量别听大师们忽悠,尽管忽悠是大师的本职工作:)




当然,六味地黄丸也不是钱老爷子原创,这个方子是从张仲景夫子的八味肾气丸化裁而来的。仲景夫子最初用这个八味丸来治什么病呢?据《金匮要略·卷上·血痹痨病脉并治第六》的说法,是用来治疗“虚痨腰痛,小腹拘急小便不利者”,而《金匮要略·卷下·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则说它可以用来治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倚息者”,妇女这种饮食如常,烦热不得卧的毛病,仲景夫子认为“但利小便则愈”,把小便调好了,就可以治好。


后来钱乙老爷子便把这个八味丸的方子减裁成六味,除了用来治疗上述“失阴”,还用来治疗小儿先天不足,发育迟缓(所谓“五迟”——语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很多庸医于是以为,连小孩子都能吃的药,大人更能吃,这真是让商家欢呼雀跃让行家哭笑不得!试想现在的成年人尤其是比较有钱的中老年人,哪有小孩子从未泄漏的肾阳正气?如果真要像大师建议的每日一服,那是嫌命长!


仲景夫子的八味丸是哪八味呢?


“干地黄八两, 薯蕷四两, 山茱萸四两, 泽泻三两, 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一两,附子(炮)一两”


很明显,这个方子里,君药是“干地黄”,其余皆是佐药。古代的干地黄就是今天的生地黄(古代的生地黄则是指新鲜挖出来的地黄),生地黄归入肾经,山茱萸主心下泄气,寒热温中,归肝入肾,茯苓,牡丹皮也都是入肾之药,附子是浮中带沉无所不至通诸经的引用药,有内证体验的人会觉察到这个药走而不守,而桂枝正好反过来,守而不走,在这个方子里,桂枝是用来补下焦相火不足,增强膀胱气化,以利小便,同时起到对应附子的走而不守。茯苓主伐肾邪,泽泻是泄肾之药,同时起到接引桂附两药入右肾(即命门,参阅我前面的文章《中医扫盲——“肾”vs “精”》)的作用。医圣用方,深合阴平阳秘之至理精契生克制化之妙谛,令人叹为观止!医圣的这个八味丸,阴中求阳,大师们不懂行,以为这是一个补肾壮阳药(商家自然也会这样“宣传”),其实这个八味丸从其“历史出身”看,压根儿不是用来补肾壮阳的嘛!不客气地说,这个八味丸,对于现代人中那些真正阳气虚弱的人,简直全无效果!而钱老爷子呢,则干脆把桂附这两味大热强阳之药裁去,大有笔削春秋的气概。虽然只去掉了两味药,但整个方子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不可不察!钱老爷子以熟地黄代替干地黄。熟地黄、山茱萸、山药“三补”为主,滋养肝、肾、脾,以茯苓、丹皮、泽泻“三泄”为佐。如此三补三泄,滋阴潜阳,但其功在滋阴,对儿童和有“妇人病”的患者颇为有效。现代的中老年男人,一个个脾胃负担“超重”,大量的人还是如古人所说的“痰湿”体质,如果再接受大师建议,每天服用这个六味地黄丸,会增加脾胃负担,尤其是那些体型偏胖,肾阳亏损,腰膝酸冷,喜暖畏寒的人,更是万万不可接受大师建议去服用六味地黄丸,否则必定导致脾胃滞碍,脾受湿困,别的疾病,哪怕是表症,会被服用成里症!六味地黄丸总体来说,虽然有补有泄,以补为主,但是现在大药厂制作的这个地黄,已经不可能像古人那样通过九蒸九泡了,它是个偏阴寒的药,乱服六味地黄丸的人,会轻松浪漫地把“表症”服成“里症”,偷鸡不成蚀把米!胡涂医在几个月前的文章《医家秘传,人体有个纠正颈椎、腰椎毛病的开关》里也提到的。


那么什么人适合服用这个商家热卖的六味地黄丸呢?


还是先说一个原则:没病不要乱吃药,“是药三分毒”这句话没有骗人。药物多少都有毒性,人服药,可以说是通过药物的毒性来纠正人体真气运行的偏失,仅此而已!与其依赖药物,不如养好正气,正身内省,恬淡需无,真气从之,精神内收。舍此,皆是舍本逐末!


一般来说,手脚心烦热(注意这个词——“烦热”,仲景夫子说的妇人病),口燥咽干梦遗早泄,潮热盗汗的人,可以服用这个六味地黄丸,但症状消失时就应该停药。许多庸医都照着书本来给病人开这个药,但是谁会按照书上所写来生病啊?所以就算你有这些症状,还是尽量别照书乱服药,是为至要。

当然,也有不少人长期服用六味地黄丸,而“自我感觉”良好的,其中也不乏中医、中药行业里的人。如果不是真正对症下药,我倒要劝他们别拿自己的五脏六腑开玩笑——长年吸烟的人多半也是“自我感觉”良好呢。

再次提醒:六味地黄丸,一定要慎用!——尤其是那些脾肾阳气两虚,肝火过旺的同志们,千万别服用这个药!

补充说一下,历代很多人不敢相信钱老爷子能够一把黄土治好皇子的抽风,那是因为他们没有得真传!对于真正得医道真传的人来说,就像胡涂医在
《医家秘传——道医的铁指标》里说的:诊治疾病,谈笑用兵,懂得以“无”为“有”。就像圣人说的,“常无,欲以观其妙”。——这里的“无”,有多重意思,可以简单理解为“无药”,若非要他们下药,都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尽量不用草药。实在非用药不可,他们也随方就圆,不落窠臼,自然而然,甚至可以“信手抓来一把草就能治病”。信手抓把黄土就能治病,并不是什么天方夜谭的事儿,只是没有得真传的大师,就算把他放到黄土高坡上去也没用:)历来人们都认为钱老爷子用的就是仲景夫子在《金匮要略》里提到的黄土汤方子,但仲景夫子的方子是用来治疗由于中焦脾胃虚寒所引起的大便出血。而且那个黄土是中药“灶心土”(现在这东西很难找了)。当然,钱老爷子肯定是非常熟悉医圣方略的人,他无疑熟知医圣的那个“黄土汤”,但从“神宗召问黄土所以愈疾状”这句话来看,皇帝也很好奇,想知道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一把黄土竟然也能够治病(而且显然是原来宫中太医们治不好的病),胡涂医偏向于认为,钱老爷子用的就是一把普通的黄土,要不皇帝也不用如此好奇,还被写进正史中,而且从钱老爷子回答宋神宗的话,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是用了一把黄土:“我用的是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因为土能克水,黄土下肚子,补充了脾胃的“土”,肝木的气机得以平衡,所以体内的风就不乱抽了。”(《宋史·钱乙传》:“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此其一。其二,对于有道医“能力”(而不是“知识”)的人来说,很多治病的方法本来就可以简单到让人觉得“这可能吗”的程度,用一把黄土来治病也没啥奇怪的。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