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冬病方 陈鼎三

2015/11/21 03:34| 发布者: 民间中医网001| 查看: 141| 评论: 0

摘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冬病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医学集成》云:冬月为正伤寒。伤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柯韵伯云: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冬病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医学集成》云:冬月为正伤寒。伤寒者,言一切外感之邪,首伤太阳寒水之经也。柯韵伯云:外应皮毛,协营卫而主一身之表者,为太阳膀胱之气。凡风寒外感,皆由太阳而入。陈修园云: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乎外,则脉应之而浮。何以为经?《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由头项挟脊抵腰至足,行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何以为气?《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耆,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卫外之气也。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伤寒如此,中风可知也。阳盛则传阳明之府,阴盛则传三阴之脏。故《内经》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太阳之脉,上头下项,挟脊抵腰,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肌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病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症不见者,为不传也。频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太阳 病

  伤寒论》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桂枝汤主之。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方:

  l.桂枝汤 治自汗恶风,头疼体痛,脉浮缓者。

  桂枝9克芍药9克 炙甘草6克生姜9克 大枣1枚

  2.麻黄汤 治伤寒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恶寒,无汗而喘者。

  麻黄6克杏仁6克 桂枝6克甘草3克

  3.人参败毒散 治瘟疫及四时感冒,并治噤口恶痢。

  人参9克羌活6克 独活6克柴胡6克 前胡6克枳壳6克 桔梗6克甘草3克 葛根12克茯苓9克生姜9克

  阳 明病

  《伤寒论》云: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时法用升麻葛根汤。若脉浮洪,舌黄渴甚,身大热汗出者,宜白虎汤。至阳明腑病,大便秘结者,有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之辨,太阳阳明者,宜麻仁丸;正阳阳明者,宜承气汤;少阳阳明者,宜外导法。

  阳明病方:

  1.升麻葛根汤治阳明外症,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者。

  升麻6克葛根12克 白芍6克甘草3克

  2.白虎汤 治脉浮洪,舌黄渴甚,身热汗出者。

  石膏18克粳米12克 知母9克甘草6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3.麻仁丸治太阳病治之失法,亡其津液,致太阳之热乘胃燥而转入阳明,其症小便数,大便难者。

  火麻仁15克白芍9克 枳实6克大黄9克 厚朴6克杏仁9克

  4.大承气汤治阳明病,潮热谵语,手足腋下濈然汗出,腹满大便硬者。

  大黄9克厚朴18克 枳实6克芒硝6克

  先煮枳实、厚朴,去渣滓,纳大黄,更著三四沸,去渣滓,再纳芒硝,更上微火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余勿服。

  5.小承气汤 治阳明病,潮热大便难,脉沉而滑,及内实腹痛者。

  枳实6克厚朴6克 大黄12克

  水煎,去渣滓,温服。

  6.外导法治阳明病自汗出,若发汗小便自利者,此为津液内竭,虽硬不可攻之,当须自欲大便,宜此法导而通之。用蜜微熬,以牙皂水和匀,用注射器打入肛门,大便自出。如无蜜,以猪胆汁稍加醋亦可。

  少 阳 病

  柯韵伯云:遍行内外,应腠理而主一身之半表半里者,为少阳三焦之气。论少阳之体,则为相火之气,根于胆腑;论少阳之用,则为清阳之气,寄在胃中。故少阳内主三焦,外主腠理,病则以口苦、咽干目眩为提纲。凡少阳病,但见一症便是,不必悉具。有虚火实火、内外之辨。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为虚火症,宜小柴胡汤;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为实火症,宜大柴胡汤。  

  少阳病方:

  1.小柴胡汤  治少阳病,寒热往来于外,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或耳聋者。  

  柴胡12克半夏4.5克 黄芩4.5克甘草4.5克 生姜4.5克大枣2枚 人参4.5克

  加减法: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瓜蒌;口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天花粉;腹中痛者,去黄芩,加白芍;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不渴身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咳嗽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耳聋者,加香附蔓荆子菖蒲疟疾者,加常山。  

  2.大柴胡汤  治寒热往来于外,心中痞硬,郁郁微烦,呕不止者。 

  柴胡12克 黄芩4.5克 半夏4.5克 枳实6克 白芍6克 大黄6克 生姜9克

  太 阴病

  《内经》云:太阴以湿土主令。又云:土郁之发,民病心腹胀,呕吐霍乱。故其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宜理中汤。若误下之,必心下结硬。

  太阴病方:

  1.理中汤  治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人参9克 白术9克 干姜9克 炙甘草9克

  2.七味白术散  治久泻不止,口渴者。 

  人参9克 茯苓9克 白术9克 甘草6克 藿香6克 木香6克 葛根12克

  3.桂枝加芍药汤  治太阴病,腹满时痛者。  

  桂枝9克 芍药18克 炙甘草6克 生姜9克 大枣12枚

  加减法:大便坚实而痛者,加大黄。

  4.半夏泻心汤  治太阴病误下,致心下痞者。  

  半夏9克 黄芩9克 黄连3克 干姜9克 人参9克 大枣4枚 甘草6克 

  加减法:肠鸣者,加生姜。

  少 阴病

  《内经》云:手少阴君火主热,足少阴肾水主寒。足从手化,统称热气主之。病则以脉微细、但欲寐为提纲。然脉之兼数者为热,兼迟者为寒,辨证处方,随脉之迟数而定焉。

  少阴病方:

  1.通脉四逆汤  治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赤色,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

  甘草6克 干姜9克 附子30克

  加减法:面赤色者,加葱茎;腹中痛者,去葱,加白芍;呕者,加生姜;咽病者,去芍药,加桔梗;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 

  2.白通汤  治少阴病,下利脉微者。

  葱茎3根 干姜15克附子30克

  3.附子汤治少阴病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又治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

  人参9克茯苓9克 白术9克白芍9克 附子30克

  4.甘草汤 治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

  甘草18克

  加减法:服后不愈者,加桔梗。

    5.六味汤。

  荆芥6克  防风6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桔梗6克  僵蚕6克 牛蒡子9克 玄参9克

  加减法:咳嗽者,加贝母咽喉肿痛者,加半夏。

  6.黄连阿胶汤  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烦不得卧者。

  黄莲12克 阿胶6克 芍药6克 黄芩6克鸡子黄l枚 

  7.猪苓汤  治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

  茯苓6克 猪苓6克 泽泻6克 滑石9克 阿胶6克  

  厥 阴病

  《内经》云:厥者尽也,阴尽阳生之脏也。又云:厥阴之风气主之。其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厥阴病方:

  1.乌梅丸治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蚘,下之利不止。

  乌梅30枚细辛18克 干姜30克黄连48克 当归12克附子30克 蜀椒12克桂枝18克 人参l8克黄柏12克

  2.当归四逆汤 治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

  当归12克桂枝9克 芍药9克细辛3克 甘草6克大枣4枚 木通6克

  3.四逆散治厥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痛,或泄利下重者。

  柴胡 白芍 枳壳 甘草各等分

  加减法:咳者,加五味子、干姜;悸者,加桂枝;小便不利者,加茯苓;腹中痛者,加附子;泄利下重者,加薤自。

  4.白头翁汤  治厥阴病,热痢下重;又治下痢欲饮水者。

  白头翁9克 黄连9克 黄柏9克 秦皮9克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与继承》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