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kfcc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125260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哲理小故事汇集

已有 967 次阅读2012/10/8 15:00 |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明天吃几个馒头
这天早上,小和尚发现师父得到了6个馒头,大师兄也得到了6个馒头,只有他自己得到了4个馒头。 
  小和尚觉得太不公平了。师父得6个馒头,他没意见,可大师兄也得6个馒头,不是跟师父平起平坐了吗?不行,不行! 
  于是小和尚找到师父,也要6个馒头。师父说:“你能吃下6个馒头吗?”小和尚大声说:“能!我要6个馒头!” 
  师父看了看小和尚,把自己的馒头拿了两个给小和尚。不久,小和尚就将6个馒头吃完了,他吃得很饱很饱。小和尚拍着肚子高兴地对师父说:“师父,你看,6个馒头我都吃下去了。我能吃6个馒头,以后每天早上我都像大师兄一样要6个馒头!”师父微笑着看小和尚,说:“你是吃下去了6个馒头,但明天你要不要6个馒头,还是等会儿再说吧!” 
  小和尚觉得肚子胀,也口渴,然后就去喝了半碗水。接着,小和尚的肚子比刚才更胀了,而且有点儿发痛。小和尚开始难受起来,根本没法像平时那样挑水扫地念经。 
  这时,师父对小和尚说:“平时你吃4个馒头,今天你却吃了6个馒头,你多得到了两个,可是你却并没有享受到这两个馒头的好处,相反,它们给你带来了痛苦。得到不一定就是享受。不要把眼光盯着别人,不要与人比,不贪,不求,自然知足,自然常乐。” 
  小和尚点点头,捂着肚子,说:“师父,以后,我还是吃4个馒头!” 
   李云贵/
  顏回偷吃飯 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學生從陳國去蔡國。他們走到半路時,被一群陳國人包圍住。這些人把他們困在一個地方,不給他們糧食。一連七天七夜,他們吃不到一粒糧食,連野菜湯也沒得喝。 後來,顏回向人要到一點米,便趕快生火燒飯。這時,孔子正躺在一旁休息。他看見飯快要煮熟時,顏回從鍋子裏抓了一把飯,放進嘴裏吃了。過了一會兒,飯煮熟了,顏回恭恭敬敬地捧著飯來給孔子吃。 孔子假裝沒有看見顏回抓飯吃,只向他說:「剛才我夢見了死去的父親。飯如果乾淨的話,我想拿來祭拜一下他老人家。」 祭祀是很神聖的事,用來祭祀的食物一定要絕對乾淨,否則就表示對神明、祖先不敬。顏回到孔子這麼一問,回答說:「噢,這飯不乾淨,不能拿來祭祀。剛才有些煙灰掉進鍋裏,把飯弄髒了。我想,扔掉飯可惜,所以就抓出來吃了。」 孔子這才恍然大悟。他嘆了一口氣,說:「我們以為可以相信自己的眼睛,其實眼睛並不完全可靠。我們以為可以相信自己的想法,而這也是靠不住的。學生們,記住啊,要真正認識一個人,是很不容易的啊!」(取材自《呂氏春秋》) 寓意: 對人或對事,不能只靠自己所看到的一部分表面現象或自己的猜想去下判斷;必須從頭到尾全面徹底地去查驗前後因果,才能得到正確的結論。      

做一个懂得珍惜的树枝〖哲理美文

 一个年轻人受了极大的挫折想自杀。入夜后,他极度悲伤地带上根绳子,独自一人来到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当他把绳子绑在树枝上后,树枝说话了:亲爱的年轻人,别在我身上吊死吧!有一对小鸟正在我的枝头筑巢呢!我有责任保护他们。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折断,鸟巢也保不住了,请你原谅我,并且可怜那对小鸟吧!年轻人听了,体谅了他的爱心,就放弃了这根树枝,爬上了更高的另一根树枝。可当他把绳子绑上去时,这根树枝也说话了:年轻人,请你体谅我吧!春天就要到了,不久以后我就要开花,成群的蜜蜂会飞来嬉戏、采蜜,这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快乐,如果你在我身上上吊,我就会被压断到地上,花蕾也会被摧残而死,那样蜜蜂们会非常失望!年轻人听了,只好默默地攀上了第三根树枝。 “原谅我吧!他还没有绑绳子呢,树枝就开口了,年轻的朋友啊!我自己正远远地伸到路上,目的就是想让疲惫的旅行者在我的底下得到一些阴凉,这给我带来很大的快乐,如果你吊死在我的身上,会使我折断。以后,我再也不可能享有这种喜悦了! 这时,年轻的上吊者沉思了一会 ,他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自杀,只因为我承受痛苦吗?难道我就不能学学这些树枝,用我的生命去帮助别人,为别人服务吗?一念之间,他把焦点由自己身上转向了无数他认识的需要帮助的人身上......他从三根对他说话的树枝上各折断了一小段细枝,爬下树,快快乐乐地离开了。 他一直保存着那三根树枝,终身学习那三根树枝的精神,再也没有被挫折压垮过。 这则寓言的含义很清楚:人不能只在意自己。只在意自己受了什么伤害、委屈,承受了多少重担、压力,结果只能越来越缺乏活力,愈来愈萎靡不振。将目光从自己身上移开,就像那三根树枝一样,多注意别人的需求,以帮助别人、使别人得到益处为志向,摆脱绝望的纠缠——如此,眼界将会逐渐开阔,生活自然日益丰富,生命也将日益蓬勃。记住,只有珍惜身边的一切,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最后一课



一位哲学家带着一群学生去漫游世界,10年间,他们游历了所有的国家,拜访了所有有学问的人,现在他们回来了,个个满腹经纶。

 

   在进城之前,哲学家在郊外的一片草地上坐了下来,说:“10年游历,你们都已是饱学之士,现在学业就要结束了,我们上最后的一课吧!”

 

   弟子们围着哲学家坐了下来。哲学家问:现在我们坐在什么地方?弟子们答:现在我们坐在旷野里。哲学家又问:旷野里长着什么?”弟子们说:杂草。

   哲学家说:对,旷野里长满杂草。现在我想知道的是如何除掉这些杂草。弟子们非常惊愕,他们都没有想到,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最后一课问的竟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问题。

 

   一个弟子首先开口,说:老师,只要有铲子就够了。哲学家点点头。另一个弟子接着说:用火烧也是很好的一种办法。哲学家微笑了一下,示意下一位。第三个弟子说: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接着讲的是第四个弟子,他说:斩草除根,只要把根挖出来就行了。

 

   等弟子们都讲完了,哲学家站了起来,说,课就上到这里了,你们回去后,按照各自的方法去除掉杂草。一年后,再来相聚。

 

   一年后,他们都来了,不过原来相聚的地方已不再是杂草丛生,它变成了一片长满谷子的稻田。弟子们席地而坐,等待哲学家的到来,可是哲学家始终没有来。

 

   若干年后,哲学家去世了。弟子们在整理他的言论时,私自在最后补了一章: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种,那就是在上面种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试想那些学生们的人生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多少意义?

 

   在人的一生中,道德品格都会起作用,要么是你的宝库,要么是你前行的绊脚石。试想,如果你在二三十岁就被人给你贴上一个不道德的标签,往后经历的路怎么走呀?只有以一种好的品德待人方可终生受益。

 

小和尚打油

 

从前,在山中的庙里,有一个小和尚被派去买油。在离开前,庙里的厨师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和尚答应着跑下山,到厨师指定的店里买油。在回庙的山路上,他想到厨师凶恶的表情和严厉的告诫,越走越紧张。小心翼翼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丝毫不敢左顾右盼。眼看走到庙门口,一脚踩到了一个坑,洒掉了三分之一的油,小和尚越发紧张,手脚开始发抖。等回到庙里时,碗中的油只剩了一半。

 

   厨师大怒,指着小和尚骂道: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洒了这么多油,真是气死我了!

 

   小和尚非常难过。

 

   一位老和尚听到了,过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他就去安抚厨师的情绪,并私下对小和尚说:我再派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事、物,并且回来向我详细描述一下。

 

   小和尚不想干,说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端油,还看风景。但是,最终小和尚还是要听老和尚的,勉强上路。

 

   在回来的途中,小和尚发现,路上的风景真美。远方有雄伟的山峰,不远处有耕种的农夫。不久,又看到欢快的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耍,两位白发老先生兴致勃勃地下棋。小和尚就这样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回到了庙里。当小和尚把油交给厨师时,竟发现碗里满满的油,一点儿没有洒出来。

 

   厨师苛刻要求,给小和尚带来无比的紧张,结果是油洒了一半;老和尚在意的是过程,结果小和尚心情放松,碗里的油一滴未洒。

 

 

感悟: 

 

第一次读到这个故事,是在卢勤老师著的《告诉孩子,你真棒!》这本书中。当时看完后,感触特别深。因为我就是那个厨师,对学生的要求严得苛刻,我曾经要求过学生考试卷上的看拼音写汉字这种题一个字也不能错,错了就要受到惩罚,还要求默写古诗也得全对,最多不能超过十个错字,否则就留校继续默写。结果搞得孩子们一考试就紧张,某一次竟然是几乎全班学生在看拼音写汉字这道题上都丢了分。我百思不得其解,正巧此时我读到了这篇小和尚买油的故事。

 

这个故事告诉我,人不能有太大的压力。压力过大,人就容易紧张,反而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书中提到一个贺洋溢的故事,她的爸爸说:我们孩子不怕考试,第一是不给孩子施加压力,而是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越是在成绩不好的时候,孩子越需要鼓励,批评或者打骂容易对孩子造成心理负担。

    空中楼阁  

 

“空中楼阁”出自《百喻经

古时候,有一个既愚蠢又固执的富翁。有一天,他去拜访另外一个富翁。到了这个富翁的家里之后,他看见那楼房造得十分华丽美观,明亮宽敞,心中非常羡慕。他呆呆地望着楼房,暗暗地想:我的钱财一点儿也不比他少,为什么不可以建造一座这样高大美观的楼房呢?他回到家里以后,马上就把当地的工匠找来,问道:“那座气派非凡的高楼是你建的吗?”工匠回答说:“是我建的。”富翁很高兴,跟工匠说:“你也照样给我建一座那样的高楼吧。”木匠答应了这个富翁的要求。

没多久,工匠就动手建造高楼了。富翁看到工匠从地上建造房屋,感到奇怪,就问:“你们这是干什么呀?”木匠答道:“建三层楼房啊。”富翁听了,直摇脑袋,着急地说:“我不要下面两层,赶快给我建造最上面的第三层。”木匠听了这傻话,真是哭笑不得,耐着性子给他解释:“这是办不到的。如果不造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三层是建不起来的。”富翁坚持他的意见:“我不要下面两层,你们一定要给我建最上面的那层。”当地的人们听说这件事后,都觉得这个富翁太愚蠢可笑了。

“空中楼阁”就是从这个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原意是指悬在半空中的楼房亭阁。后来,人们就用它来比喻虚幻的事物或脱离实际的空想。

 

  连佛都不肯保佑的事

 

以前有个村子,生活着两个信佛的兄弟,他们依靠着种植家里的田地过生活,兄弟俩都算不上富裕,生活只属于中等水平。

 

兄弟俩一直想改善自己的生活现状,所以两人有空的时候,也会一起商量改善生活的大计,这一天,兄弟又谈到了关于致富的话题,弟弟说:哥哥呀,我们从小就生活这里,别的活计也不太通,不如今年我们辛苦点,一起把山边上的荒地开垦开垦,我计算了,如果我们努力耕作三到五年,节余的钱粮,就可以换些先进的农具回来,到那时,我们不但可以再次扩展种植规模,还能建房买地,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

 

哥哥听了弟弟的建议,犹豫了一会说,我觉得你的建议虽然好,但是只是属于小农意识,是没有远见的行为,按你的行为,即便花上十年八年时候,我们也最多能成为一个非常没有前途土地主。

 

哥哥又继续说:我觉得我们一直这样的贫困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过去一直太过专注于自己的生活,而忽略了我们的信仰,我认为正确的方法,是要天天去庙里烧香供佛,诚心诚意的去求佛祖保佑,只有这样,佛祖才会保佑我们下半生富裕,还会保佑我们的亲友们全部平平安安。

 

弟弟听了哥哥的理论,其实心中有些异议,但是一时也找不到什么观点去反驳。

 

哥哥看见弟弟没有反对他的意见,于是便收拾了一些衣物,带着不少香烛跑去了附近的寺庙,临走的哥哥特意向弟弟交代了自己原先种植的田地特征,比如哪块地应该种植玉米,哪块地应该种植小麦,弟弟把哥哥的话一一记在了心里。

 

哥哥就这样住进了寺庙里面,哥哥拜佛很虔诚,日夜顶礼膜拜,祈求佛祖保佑自己的家人和生活。

 

而另一方面,弟弟独自经营了自己的那份和哥哥丢下来的几块田地。

 

这一年风调雨顺,庄稼的长势特别好,眼看便是一个丰收之年,弟弟虽然很辛苦,但是心中多少有些安慰,拜佛的哥哥有时也会下山逛逛,当他看到庄稼时也异常的兴奋,因为他觉得这就是他拜佛的回报。

 

转眼到了秋天,就要到收获的时刻,弟弟忽然犯愁了,原来庄稼太多,弟弟担心自己忙不过来,若是错过收割的时节,便可能会影响产量。

 

这一天,拜佛的哥哥在寺庙里意外的见到了弟弟,哥哥问弟弟来的原因。

 

弟弟说,我是来告诉哥哥丰收的消息的。

 

哥哥高兴的说,你看怎么样,若没有我诚心诚意的拜佛,你怎么会有那么好的收获呢。

 

弟弟笑咪咪的点头称是。

 

哥哥很安慰,他记得当时住进寺庙里的时候,弟弟还颇有微词,现在他已经用事实证明了自己所作所为的正确性。

 

弟弟对哥哥说,其实我这次来是不打算回去了,我觉得既然哥哥一个人拜佛都那么有成效,那么我也打算搬进来和哥哥一起拜佛,这样以后收获便会更大。

 

哥哥想想地里就要收获的庄稼急了,他大声质问弟弟,你也来拜佛,那地里即将长成的庄稼谁管?哥哥越说越气,把弟弟好好的教育了一次。

 

弟弟终于忍不住笑了,他说:哥哥呀,原来你也知道光拜佛不种地是没有收获的呀。

 

佛经里出现这样一则故事,本身是非常有趣的。 要知道人生有自己的信仰,是件好事情,那是困惑与混沌时心灵的好去处。 可是若一味的去追逐明天,忏悔昨天,而放弃当下的事情,是不是将思虑摆错了位置呢? 如果学佛学会的仅仅是拜佛的姿势,而不是一颗佛心,那学与不学也没有什么差别了。 不去体会佛经里千年沉淀出的学识,而一味的把佛祖当保姆用,佛祖也只能苦笑了。 一切皆有度。 迷途中,长者的指尖便是道路的起点,何必一定要等待引路人把我们领到终点? 上天给了我们和煦的风与滋润的雨,不懂得耕耘,馒头是不会直接掉下来的。 有人教会了我们做人做事的至理,还要作奸犯科,再埋怨佛光不能普照就没有道理了。

 

此故事出自《大庄严论经》

 

 

  

 

 

 

有一位貧窮的人向襌師哭訴:「襌師,我生活的並不如意,房子太小、孩子太多、太太性格暴躁。您說我應該怎麼辦?」

 

襌師想了想,問他:「你們冤家有牛嗎?」

 

「有。」窮人點了點頭。

 

「那你就把牛趕進屋子裡飼養吧!」

 

一個星期後,窮人又來找襌師訴說自己的不幸。

 

襌師問他:「你們家有羊嗎?」

 

窮人說:「有。」

 

「那你就把牠放到屋子裡飼養吧!」

 

過了幾天,窮人又來訴苦。襌師問他:「你們家有雞嗎?」

 

「有啊,並且有很多隻呢!」窮人驕傲地說。

 

「那你就把牠們都帶進屋子裡吧!」

 

從此以後,窮人的屋子裡便有了七八個孩子的哭聲、太太的呵斥聲、一頭牛、兩隻羊、十多隻雞。三天後,窮人就受不了了。他再度來找襌師,請他幫忙。

 

「把牛、隱、雞全部趕到外面去吧!」襌師說。

 

第二天,窮人來看襌師,興奮地說:「太好了,我家變得又寬又大,還很安靜呢!」

 

 

 龙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监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盲人点灯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络绎不绝地默默前行。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从巷道深处静静地照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让人觉得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双目失明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别人照明了?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了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因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的。

 

 

很多人在抱怨为别人大开方便之门,自己却一点利益都没有,但这不能成为借口,试想如果人人都大开方便之门,那么怎能说对你没有一点益处?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幸福。

 

 

哭婆婆的故事

多年来,我在书中不止一次讲过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现在广为流传。一个老太太有两个女儿,一个卖伞,一个卖鞋。老太太活得很辛苦,晴天的时候,她为卖伞的女儿忧虑,怕伞不好卖。雨天的时候,她又为卖鞋的女儿发愁,怕没有人买鞋。她活得太累了,结果生了一身的病。有人指点老太太去请教禅师。禅师听了老太太的烦恼,教给她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让老太太以后每到晴天就为卖鞋的女儿高兴,因为一定会有许多人买鞋;到了雨天就要为卖伞的女儿高兴,因为下雨的时候一定有许多人需要雨伞。这样,无论是晴天雨天都会高高兴兴的。老太太听了禅师的话,从此天天快乐,没过多久,她身上的病也好了。 

 

这就是改变认知对人生的作用。 

 

不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人生。 

 

成功的人士之所以成功,往往因为他们在一些重大人生问题上有比一般人更正确的认知。 

 

佛陀的寓言故事

 

有一次,一个外道对佛陀大声辱骂,非常无情,然而佛陀始终保持沉默,不加反驳。  事后,弟子忍不住问佛陀:「刚才有人骂您,您为什麽都相应不理,不回一句话呢?」

 

佛陀这时反问弟子说:「如果有人送礼给你,而你不愿接受,那这些礼物要怎麽处理呢?」

 

弟子回答说:「这时送礼的人就会把礼物带回去。」

 

佛说:「对,如果有人骂你,你保持沉默不加反驳,那麽这些骂人的话无疑就由骂人者自行收回,因此有时候沉默仍是最好的抗议。」

 

上帝會來救我的

 

在某个小村落,下了一场非常大的雨,洪水开始淹没全村,一位神父在教堂里祈祷,眼看洪水已经淹到他跪着的膝盖了。一个救生员驾着舢板来到教堂,跟神父说:神父,赶快上来吧!不然洪水会把你淹死的!神父说:不!我深信上帝会来救我的,你先去救别人好了。”     过了不久,洪水已经淹过神父的胸口了,神父只好勉强站在祭坛上。这时,又有一个警察开着快艇过来,跟神父说:神父,快上来,不然你真的会被淹死的!神父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我相信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     又过了一会,洪水已经把整个教堂淹没了,神父只好紧紧抓住教堂顶端的十字架。一架直升飞机缓缓的飞过来,飞行员丢下了绳梯之后大叫:神父,快上来,这是最后的机会了,我们可不愿意见到你被洪水淹死!!神父还是意志坚定的说:不,我要守住我的教堂!上帝一定会来救我的。你还是先去救别人好了。上帝会与我共在的!!”     洪水滚滚而来,固执的神父终于被淹死了……神父上了天堂,见到上帝后很生气的质问:主啊,我终生奉献自己,战战兢兢的侍奉您,为什么你不肯救我!上帝说:我怎么不肯救你?第一次,我派了舢板来救你,你不要,我以为你担心舢板危险;第二次,我又派一只快艇去,你还是不要;第二次,我以国宾的礼仪待你,再派一架直升飞机来救你,结果你还是不愿意接受。所以,我以为你急着想要回到我的身边来,可以好好陪我。

 

月亮正在看著你哩!

 

只在一念間的轉變  人生就不一樣了--

從前,某村莊中,有戶貧窮人家,生活很苦,  家長為了省錢,常利用夜晚摸到人家的菜圃裡,偷竊蔬菜。  有一天夜裡,這父親帶著他七歲的小孩, 走進別人家的菜圃,想拔些蘿蔔帶回去。

 當他剛拔了幾條蘿蔔,  他的孩子忽然在背後輕聲呼喊:「唉呦!爸爸,有人在看你!」   他爸爸大驚,賊眼四顧,慌張問道:「孩子!人在那裡?」   小男孩一邊指 著上方,一邊回答:「爸爸!你瞧,月亮正在看著你哩!不是嗎?」 

  小男孩!的這句話,說的他爸爸愣住了。   他徐徐放下了手裡的蘿蔔,後悔的心情,使他難過,也使他歡喜。  他默默牽著孩子的手回家去了。

 一路上,他在想:「偷盜是很大的罪業,大概是佛菩薩或神明的慈悲,  假借孩子的嘴,使我悔悟,使我改過向善的吧!」  其實,正道與邪途的分野,只在這一念之間而已! 

 

那菜園主人因為菜常被偷採,氣得不得了,  心想這小偷太可惡了,一定要將小偷捉起來。就躲在樹後想捉賊。  當他看到人影正想出聲叫喊捉賊時,  聽到那孩子講的話,一時也楞在那??..... 

 

他也看著月亮,藉著月光,菜園主人也看到小偷的臉孔,  知道他是同村生活困頓的貧窮人家。  看著父子倆默默的牽手離開,他又抬頭看著月亮,心頭默默不語。 

 

菜園主人回家後,將看到的事情告訴妻子,  那妻子對菜園主人說:「那月亮不也正看著你嗎? 菜園主人一夜未眠。 

 

 隔天中午,菜園主人跑去找那偷菜的父親說:  「某某呀,我家須要人手幫忙,你可不可以來幫忙呀?  除了工錢外,還可以給你一些菜拿回家。」   對這額外賺錢的機會,又可溫飽一家,那父親當然滿口答應了。 

 

當夜,這小偷父親牽著小男孩的手,蹲在階上看著月亮,  那小男孩說:「唉呦!爸爸你看月亮在笑哩!」   同時,菜園主人也在自宅看著月亮,對著妻子說:  「從未曾感覺月亮一直都在看著,看著別人也看著我,  看著別人在做什麼事,也看著我如何的反應唉呦!妳看月亮在笑哩!」 

 

发表评论 评论 (51 个评论)

回复 kfcc 2012/10/10 15:59
磨砖成镜

  一天,怀让看马祖整天呆呆地坐在那里坐禅,于是便见机施教,问:“你整天在这里坐禅,图个什么?”马祖说:“我想成佛。”怀让就拿起一块砖,在马祖附近的石头上磨了起来。马祖不解地问:“**,您磨砖做什么呀?”怀让:“我磨砖做镜子啊。”马祖:“磨砖怎么能做镜子呢?”怀让:“磨砖不能做镜子,那么坐禅又怎么能成佛呢?”马祖:“那要怎么样才能成佛呢?”怀让:“这道理就好比有人驾车,如果车子不走了,你是打车呢?还是打牛!”马祖无法回答。怀让又说:“你是学坐禅,还是学坐佛?如果学坐禅,禅并不在于坐卧。如果是学坐佛,佛并没有一定的形状。对于变化不定的事物不应该有所取舍,你如果学坐佛,就是扼杀了佛,如果你执著于坐相,就是背道而行。”

  马祖听了怀让的启示教诲,才真正悟了道,便跟随怀让整整10年。马祖离别怀让后,便到江西去作方丈,在怀让的6位入室**当中,只有他得到了心传。
回复 kfcc 2012/10/10 16:39
【禅门公案】一休禅师与五休


很有名的一休禅师,有人问他:“禅师!什么法号不好叫,为什么您要叫‘一休’呢?”
  一休:“一休万事休,有什么不好?”
  信徒听了认为不错,一休万事休,很好,很好。
  一休:“其实一休不好,二休才好。”
  信徒:“二休怎么好呢?”
  一休:“生要休,死也要休,生死一齐休才能了脱生死,所以是烦恼也要休,涅槃也要休,二者一齐休。”
  信徒:“不错,不错,二休才好。”
  一休:“二休以后,要三休才好!”
  信徒:“三休怎么好?”
  “你看,你老婆天天和你吵架,像只母老虎,最好是休妻;做官要奉迎,也很辛苦,最好是休官;做人处事有争执,所以要休争;能够休妻、休官、休争,这三休是最快乐,最好了!”
  信徒:“不错,不错,三休真好!”
  一休:“四休才是最好。”
  信徒:“四休怎么好呢?”
  “酒、色、财、气四种一齐休才好呢!”
  信徒认为四休也是很好。
  一休:“四休不够,五休才好,什么叫五休?人生最苦的,就是为了我们有五脏庙,这个肚子要吃饭,所以才有种种的辛苦,假如把这个五脏庙‘一休’,统统都没有事了。”
  千休与万休,总不如一休,一休万事休,更莫造怨仇,这就是一休的禅了。
回复 kfcc 2012/10/12 15:34
过去有一个人出门办事,跋山涉水,好不辛苦,有一次经过险峻的悬崖,一不小心,掉到深谷里去。此人眼看生命危在旦夕,双手在空中攀抓,刚好抓住崖壁上枯树的老枝,总算保住了生命,但是人悬荡在半空中,上下不得,正在进退维谷,不知如何是好的时候,忽然看到慈悲的佛陀,站立在悬崖上,慈祥的看着自己,此人如见救星般,赶快求佛陀说:『佛陀!求求您慈悲,救我吧!』  
“我救你可以,但是你要听我的话,我才有办法救你上来。”佛陀慈祥的说着。
“佛陀!到了这种地步,我怎敢不听你的话呢?随你说什么?我全都听你的。”
“好吧!那么请你把攀住树枝的手放下!”
此人一听,心想,把手一放,势必掉到万丈深坑,跌得粉身碎骨,那里还保得住生命?因此更加抓紧树枝不放,佛陀看到此人执迷不悟,只好离去。
我们想明心见性,就要遵循佛陀的指示,把手放下来。在悬岸的地方,把手放下来才能得救,否则拼命执着,怎好救你脱离险境呢?
回复 kfcc 2012/10/12 15:36
道谦禅师与好友宗圆结伴参访行脚,途中宗圆因不堪跋山涉水的疲困,因此几次三番的闹着要回去。
道谦就安慰着说:“我们已发心出来参学,而且也走了这么远的路,现在半途放弃回去,实在可惜。这样吧,从现在起,一路上如果可以替你做的事,我一定为你代劳,但只有五件事我帮不上忙。”
宗圆问道:“那五件事呢?”
道谦非常自然的说道:“穿衣、吃饭、屙屎、撒尿、走路。”
道谦的话,宗圆终于言下大悟,从此再也不敢说辛苦了。
谚语说:“黄金随着潮水流来,你也应该早起把它捞起来!”世间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成就,万丈高楼从地起,万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烦恼,别人丝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回复 kfcc 2012/10/12 15:40
有一个信者在屋檐下躲雨,看见一位禅师正撑伞走过,于是就喊道:“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而檐下无雨,你不需要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该度我了吧!”
禅师:“我也在雨中,你也在雨中,我不被雨淋,因为有伞;你被雨淋,因为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便走了!  
  自己有伞,就可以不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应该不被魔迷。雨天不带伞想别人助我,平时不找到真如自性,想别人度我。自家宝藏不用,专想别人的,岂能称心满意?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求诸己,禅师不肯借伞,这就是禅师的大慈悲了。
回复 kfcc 2012/10/12 15:41
故事5——

放下什么?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名叫黑指的婆罗门来到佛前,运用神通,两手拿了两个花瓶,前来献佛。

佛对黑指婆罗门说:“放下!”

婆罗门把他左手拿的那个花瓶放下。

佛陀又说:“放下!”

婆罗门又把他右手拿的那花瓶放下。

然而,佛陀还是对他说:“放下!”

这时黑指婆罗门说:“我已经两手空空,没有什么可以再放下了,请问现在你要我放下什么?”

佛陀说:“我并没有叫你放下你的花瓶,我要你放下的是你的六根、六尘和六识。当你把这些统统放下,再没有什么了,你将从生死桎梏中解脱出来。”

黑指婆罗门才了解佛陀放下的道理。

“放下!”这是非常不容易做到的,吾人有了功名,就对功名放不下;有了金钱,就对金钱放不下,有了爱情,就对爱情放不下;有了事业,就对事业放不下。

吾人在肩上的重担,在心上的压力,岂止手上的花瓶?这些重担与压力,可以说使人生活过得非常艰苦。必要的时候,佛陀指示的“放下”,不失为一条幸福解脱之道!
回复 kfcc 2012/10/12 15:44
虎寺禅院中的学僧正在寺前的围墙上,模拟一幅龙争虎斗的画像,图中龙在云端盘旋将下,虎踞山头,作势欲扑,虽然修改多次,却总认为其中动态不足,适巧无德禅师从外面回来,学僧就请禅师评监一下。
无德禅师看后说道:“龙和虎的外形画得不坏,但龙与虎的特性你们知道多少?现在应该要明白的是龙在攻击之前,头必须向后退缩;虎要上扑时,头必然自下压低。龙颈向后的屈度愈大,虎头愈贴近地面,他们也就能冲得更快、跳得更高。”
学僧们非常欢喜的受教道:“老师真是一语道破,我们不仅将龙头画得太向前,虎头也太高了,怪不得总觉得动态不足。”
无德禅师藉机说教道:“为人处事,参禅修道的道理也一样,退一步的准备之后,才能冲得更远,谦卑的反省之后才能爬得更高。”
学僧不解似的道:“老师!退步的人怎能向前!谦卑的人怎能更高?”
无德禅师严肃的说道:“你们且听我的禅诗——
“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身心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诸仁者能会意么?”
诸学僧至此均能省矣。
禅者的人格,有自尊的一面,他们有时顶天立地,孤傲不群,有如龙抬头虎相扑;但有时也非常自谦,有如龙退缩,虎低头。这正说明了当进则进,当退则退;当高则高,当低则低。所谓进退有据,高低有时也。龙为兽中之灵,虎为兽中之王,禅者乃人中之贤,以退为进,以谦为尚,不亦宜乎?
回复 kfcc 2012/10/12 15:45
秋天,稻谷成熟,田野一片金黄,农人聚集,庆祝丰收,大地洋溢着一片欢乐。

佛陀来到农庄,许多人都恭敬地供养他。只有一个生性固执的农人,十分生气,他大怒道:"我们平时勤力耕种,才有今天的收获,你为什么不学我们呢?"

"长者啊!我也是耕耘的。"佛陀和气地回答。

"你是农夫么?你的牛、种子和田地在那里呀?"

"众生的心地就是我的田地,八正道是我的种子,精进是我的犁牛。"佛陀向他解释说,"我在众生的心地撤下八正道的种子。我勤力耕耘他们的心地,使他们拔除烦恼,得到安乐。"

农人听了,明白过来,立刻忏悔,把上好的奶饭供养佛陀。他说道:"佛陀,请接受我的供养吧!你已经耕耘我的心田,播下善良的种子,我将有幸福的收获。"
回复 kfcc 2012/10/12 15:51
耽源禅师有一次提着篮子要往方丈室去的时候,路途中,慧忠国师就叫住他问道:"你盛那么多的青梅子做什么用?"
  耽源:"供养诸佛菩萨用的。"
  慧忠:"那么青的梅子,尚未长熟,吃的时候又酸又涩,怎能供养呢?"
  耽源:"所谓供养者,用以表示诚意耳。"  
  慧忠:"诸佛菩萨是不接受如此酸涩的诚意,我看,你还是供养你自己吧!"
  耽源:"我现在就已在供养,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何必那么计较?国师你呢?"
  慧忠:"我不如此供养,我非常认真计较,我要等梅子熟了才肯供养!"
  耽源:"国师的梅子什么时候才熟呢?"
  慧忠:"其实我的梅子早就熟了。"
  耽源:"既然早就熟了,国师为什么不供养?"
  慧忠:"因我喜爱梅子,留着它,不随便给人。"
  耽源:"国师何必这么悭贪?好的东西,如果有慈悲心的人,愿意与人分享。"
  慧忠:"我不知道什么才是好东西?"
  耽源:"就是青梅子。"
  慧忠:"如果好的东西是青梅子,更应该要好好珍惜它,不能随便给人。"
  耽源:"说不过你,你太吝啬了。"
  慧忠:"吝啬的应该是你,可不是我呀!"
  耽源无语而应。
  慧忠:"青梅子还是留着自己用,不能随便给人,那才是慈悲呀!"
  耽源于言下大悟。
---------------------------------
回复 kfcc 2012/10/12 15:54
那时候的印度,人民拜他们的神时,一般都杀动物当做祭品。他们认为这些祭品,可令神祇喜悦。于是神祇就答应人们的祈求,赐他们钱财,给他们种田的雨水。
  佛陀无论到什么地方去,都告诉人们说,这样牺牲动物是错误的。有些人听他这么说,就对佛陀发脾气的说:"据我们的经本,杀动物来拜神,没有什么不对?你竟敢持不同的意见?"
  佛陀回答:"损人利己是不对的,使人不快乐而使自己快乐是不对的。这是因为每个众生都想活命,就像你一样。因此,你若杀一只动物当牺牲来拜神,你是个自私的人。我一再教人:自私的人是不会有幸福。不但如此,神祇在帮助你之前,先要求动物的血,那一定不是仁慈的神祇。这种神就不值得人去拜。但,假如你对众生慈爱--动物和人一样平等无分别--神就会崇拜你!"
  很多人听了佛陀的智慧良言,知道佛陀的话很对。于是很多不幸的事被阻止了。
回复 kfcc 2012/10/12 16:15
天堂與地獄在哪裡?


        有一個將軍天性驕傲自大,大家私底下都對他頗有微詞。有一天他到街上巡視,看見一位自稱智者的白隱禪師在為人解答疑難雜症,大將軍便刻意刁難他。
        「你說,這世上真的有地獄和天堂嗎?」
        「這位壯士,你的職業是……」
        「我是鼎鼎有名的大將軍啊!你不認識我嗎?」
        「是哪一個眼睛放口袋的人請你當將軍的啊?」白隱禪師忍不住笑著說。
        「你這個不知好歹的江湖術士,」大將軍非常的生氣,抽出配在腰際的劍說:「我要修理修理你,讓你下輩子只能躺在床上。」
        「地獄的入口就在這裡。」白隱禪師突然退了一步大叫,手指著大將軍的劍。
        「你是說……」大將軍停止動作,愣了一下,隨即收回手中的劍,深深的一鞠躬:「對不起,請原諒我的行為冒犯了您。我了解您的意思了。」
        「天堂的入口就在這裡。」白隱禪師仁慈的笑著說。


要抱怨還是要享受?


        有位俠士要到另一個鄉鎮去,途中經過一個森林,走著走著,他忽然聽到背後的樹叢裡發出奇怪的聲音,他回過頭一看,一隻老虎突然跳出來出現在他眼前,飢腸轆轆的向他走過來。俠士嚇的拔腿就跑,老虎在後頭緊追不捨。
        眼見老虎就要咬到俠士,俠士卻已經跑到一處懸崖邊,俠士心想:「完了完了,沒退路,今天真是這輩子最倒楣的一天……咦!」俠士看到懸崖邊垂掛著一條野長藤,便不管三七二十一往上一躍,一把便捉住了野長藤,暫時解除危機,而老虎只能在懸崖下張口怒吼。
        「哈哈哈!真是天助我也。」俠士鬆了一口氣,想著等到老虎離開了,他就可以繼續上路。不料他一抬頭卻看到懸崖上有著一黑一白兩隻老鼠正在吱吱喳喳的啃食著野長藤,只聽野長藤發出撕裂的聲響。
        俠士低頭瞧瞧深不見底的河谷,絕望透了。他回過頭來,忽然看見不遠處的山崖邊長有一顆鮮紅欲滴的樹果。他伸長手摘下這顆樹果,狠狠的咬了一大口:「老天可憐我,在我大難臨頭時還賜我一顆香甜的果實,我可要好好享受。」

要如何原諒曾經傷害你的人?


        有個惡狠狠的賊頭到寺廟裡搶劫:「要錢還是要命!」
        「小兄弟別激動。」正在誦經的七里禪師停下動作說:「錢就在那個抽屜裡,你自己去拿唄。」
        「算你這個和尚識相。」賊頭將抽屜裡的金錢搜括一空,七里禪師靜靜的在一旁觀看。
        「看你這麼配合,我就留一些錢給你吃飯吧。」賊頭留下幾個錢幣,轉身就要離去。
        「喂,小兄弟,拿人家的東西應該說聲謝謝吧。」七里禪師看著賊頭說。
        「喔,那就謝謝你啦。」話一說完,賊頭一溜煙的就跑了。
        幾天後,賊頭被逮捕了。捕頭帶著賊頭來見七里禪師。
        「七里禪師,這個惡棍是不是曾經偷過你的錢。」
        「他沒告訴你嗎?那些錢是我自願給他的,他還感激的謝過我了。」七里禪師說。
        賊頭因為七里禪師的仁慈而減輕刑罰。出獄後,賊頭去找七里禪師懺悔,並成為七里禪師的徒弟,終身侍奉七里禪師。
       「要如何原諒曾經傷害你的人?就用愛心吧!」七里禪師如此告誡他的徒弟

茶杯也會壽終正寢?


        一休禪師從小就很聰明,當他還是個小師弟的時候,就能了解師父講的道理。以下是一則一休小禪師發生的趣事。

        有一次,一休小禪師在把玩師父最珍愛的杯子時,不小心將它摔破了。

        「慘了,要是被師父發現了,師父一定會把我打得屁股開花的。」

        說巧不巧,師父就在這個時候走進來了。一休小禪師急忙將破碎的杯子收到衣服內。突然,一休小禪師靈機一動,他問老禪師說:「師父,人為什麼都會死呢?」

        「生死在天地之間本來就是自然的事。世間萬物有生就有死,就像師父我也總有一天會圓寂的。」
        「那麼師父,你千萬別傷心,」一休小禪師拿出破碎的杯子:「你的茶杯壽終正寢了。」
回复 kfcc 2012/10/12 16:24
智慧到底在哪裡?


        有一天,禪師將它最寵愛的弟子叫到跟前。
        「這本禪書是寺廟裡最珍貴的寶物,它累積了幾代大師的智慧。我已經老了,不曉得哪一天就要去西方極樂世界伺候佛祖。現在我把這本書交給你,你要好好珍惜保存它。」
         弟子婉拒了:「師父,我不能接受。你說的禪理我都牢牢記在心裡。禪理透過你的口傳達給我們,這本來就是禪理的真面目啊,這本書還是放在你身邊吧。」
        「這本書前後經歷過七任住持的手,你是我最信任的弟子,將來你要將這些禪理再傳出去的,到時你一定會需要這本書。你一定要收下這本書。」
        「那好吧!」弟子接過這本書,隨即丟入一旁的火爐中,禪書在瞬間化作灰燼。
        「你是不是瘋了!你怎麼可以糟蹋前人的智慧。」禪師生氣的說。
        「師父,這只是將世代的禪理文字化而已,這些道理我都記在心裡了。坐而讀不如起而行,你應該關心我們能否將這些禪理融入日常生活中而發揚光大,而不是只擔心有沒有人繼承你這本禪書。」


你是不是殘障?

        有一個員外,他雖然家財萬貫,卻相當吝嗇,是個標準的鐵公雞。有一天,默仙禪師前來拜訪他,希望他能贊助一些錢建設寺廟。默仙禪師在拜訪員外前早就聽說他很吝嗇,不過默仙禪師還是想來試試他。不出默仙禪師所料,員外一聽到默仙禪師的來意,馬上回絕默仙禪師的請求。默仙禪師並不覺得生氣,只是問他:「你看看我的手,」默仙禪師握起拳頭說:「如果我的手從我出生到老死都是這樣,你認為會是什麼?」

        「是個殘障。」員外回答。

        「那麼如果我的手從出生到老死都是這樣呢?」默仙禪師張開手掌說。

        「也是個可憐的殘障。」

        「那就對了,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有黑有白、有甜有鹹,如果只堅持選擇一邊,那就永遠無法領略另一邊的滋味。你若是能了解我所說的,你就會變成一個愉快的有錢人。」默仙禪師說完,便向員外辭別。

        員外想了一會兒,終於了解默仙禪師說的道理。從此以後,員外成為一個樂善好施的人,還樂意負擔寺廟改建的所有費用。


人生究竟有多長?


        眾多弟子與世尊一起坐在樹下,涼風徐徐,世尊娓娓道來講述人生的道理。

        世尊笑著說:「各位弟子,你們覺得人生究竟有多長呢?」

        年紀最小、最淘氣的小師弟搶著說:「我知道,人的一生共有五十年。」
        「不對!」世尊搖搖手說。

        資歷最深的大師兄說:「我覺得是四十年。」

        「三十年!」

        「不對不對,你們說的都不是正確答案。」

        「那麼世尊,你說人生到底有多長呢?」小師弟抓抓頭,滿臉疑惑的說。

        世尊先安靜的看著大家,然後用手指指著鼻子說:「人生就在這一呼一吸間呀!我們不能一直活在過去,也不可以一心計畫未來而忘了現在。要記住,我們就活在『現在』,要及時把握現在。」
回复 kfcc 2012/10/12 16:36
指月的喻语

无尽藏尼向六祖慧能这样说:“我研读涅盘经已经好多年了,但是仍然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请您指教。”
  六祖慧能拿起佛经递给他说:“我是不认识字的,请您把经文读出来,在下或许可以为您略解其中的真理也说不定。”
  无尽藏尼疑惑地问:“您连字都不认识,怎么会了解其中的真理呢?”
  六祖慧能回答他:“真理和文字是无关的,真理就好象天上的明月,而文字就好象您我的手指,手指可以指出明月的所在,却不是明月本身。看月也不一定非要透过手指呀!”
禅悟:语言和文字只是借用来表达真理,也只是帮助你达到悟境的舟车。误将文字当作真理,那不是误把手指当成月亮那么可笑吗?

一位武士手里握着一条鱼来到一休禅师的房间。
  他说道:“我们打个赌,禅师说我手中的这条鱼是死是活?”
  一休知道如果他说是死的,武士肯定会松开手;而如果他说是活的,那武士一定会暗中使劲把鱼捏死。
  于是,一休说:“是死的。”
  武士马上把手松开,笑道:“哈哈,禅师你输了,你看这鱼是活的。”
  一休淡淡一笑,说道:“是的,我输了。”
  一休输了,但是他却赢得了一条实实在在的鱼。


平常心
有个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答:”有.”
”是什么呢?”
慧海答:”我感觉饿的时候就吃饭,感觉疲倦的时候就睡觉.”
”这算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
慧海答:”当然是不一样的!”
”为什么不一样呢?”
慧海答:”他们吃饭时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他们睡觉时也总是做梦,睡不安稳.而我吃饭就是吃饭,什么也不想;我睡觉的时候从来不做梦,所以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在利害得失中穿梭,囿于浮华的宠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是他们生命中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只有将心灵融入世界,用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智慧点睛:心无杂念才是真正的平常心.
回复 kfcc 2012/10/12 21:17
一○五、福报在哪儿



  有人对我说:“我好事也干过不少,怎么好运气总是落不到我的头上,好人没好报啊!”

  我说:“你认为好报是什么?你以为你今天做了好事,明天买彩票中个头等奖,才算好报吗?”

  “那到不一定,但日子过得总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

  “其实上天早已经把福报送给了你,可你却不觉不知呀?”

  “我怎么不知道呀,你说说看。”他说。

  “上天把灾祸和福祗降给人们的时候,是无声无息的,所以人们不易觉察。就拿你现在来说吧,当你看到有人得了癌症,在医院里痛苦的呻吟,而你却身康体健,这就是你的福报;当你闻听有人罹难,而你恰巧没在那趟出事的飞机或车船上,这也是你的福报;有人家中失火、遭窃,而你家虽然穷点,但却家宅平安,这也是你的福报;北川地震时,你幸好没在那个地方,这也是你的福报;有人神差鬼使的买股票、搞投资,结果赔个精光,而你虽然穷点,但却不至于因为赔钱跳楼自杀,这也是你的福报;有的生灵在畜生道中任人宰割,而你却贵为人类,这也是你的福报;有些人生来残疾,而你却肢体健全,这也是你的福报;有些人生下来没多久就夭亡了,而你却能够活到现在,这也是你的福报;有些人患糖尿病,饿得心慌,却不敢多吃一口,而你甩开腮帮子吃,胃还不疼,这也是你的福报;有人失眠,整宿睡不着觉,而你合眼就到天亮,连梦都不做一个,这也是你的福报……。”

  “这么说来,我的福报还真是不小。不过,这是不是有点阿Q呀?”

  “别嘴硬,等你遭受了不幸,就知道什么叫幸福了;等你大难临头,就知道生命的可贵了。”
回复 kfcc 2012/10/13 02:32
愚人看門

主人要出遠門,告誡家裏的傭人說:「你要好好看門,還要看好驢繩。」

主人走後,鄰居家請來戲班子,奏樂之聲隱約可聞,傭人很想去聽,坐立不安,於是就想出一個主意,取下門板,放到驢背上,用繩捆好,牽著驢去聽戲。戲還沒聽完,主人家裏的財物就被盜賊洗劫一空。

主人回來質問說:「財寶都到哪裡去了?」

傭人回答:「主人原先只吩咐我看好門和驢繩,除了這些,我都不知道。」

主人氣憤地說:「留你在家裏看門,就是為了這些財物。財物都丟失了,要門有什麼用呢?」

凡夫愚人就跟這個因看戲而丟失財物的傭人一樣。佛陀教誡我們看好六根之門,守好無明愛索。而有的比丘曲解教義,外現清白,內懷虛偽,貪求名聞利養,被五欲所惑,功德法財散失殆盡。(《百喻經》)
回复 kfcc 2012/10/13 02:37
盲人摸象

過去有一位國王,名叫鏡面。一天,鏡面王一時興起,召集了很多盲人一起遊戲,對他們說:「你們知道大象是什麼樣子嗎?」

盲人們答道:「我們生下來就是盲人,實在不知道大象的樣子。」

國王又問:「你們今天想認識大象嗎?」

「想。」盲人們異口同聲地說。

國王便讓調象師牽來大象,告訴他們:「這就是大象,你們摸摸看。」

盲人們用手摸象,有的摸到象鼻子,有的摸到象牙,有的摸到象耳,其他人則分別摸到象的頭、背、肋、腿、腳、尾巴。
等他們摸完了,國王問道:「你們現在知道大象的樣子了吧?」

「大王,我們已經知道了。」

「說來聽聽。」

摸到象鼻子的人回答說:「大王,像繩子。」摸到象牙的人回答:「大王,像短木樁。」摸到象耳的人回答:「大王,像簸箕。」摸到象頭的人回答:「大王,像甕。」摸到象背的人說「像屋脊」;摸到象肋的人說「像糧囤」;摸到象腿的人說「像樹幹」;摸到腳的人說「像搗米的臼」;摸到尾巴的人說「像掃帚」。眾說紛紜。

盲人們各執一詞,互不相讓,都說自己所說的才是大象的真實狀況,別人所說的都是錯的。

國王見他們爭執得面紅耳赤,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世因本經》)
回复 kfcc 2012/10/13 15:36
【佛学智慧光】-------立刻长大

...从前有一个国王,生了一个女儿,对她非常钟爱,希望她能立刻长大。于是
就去叫来一个医生,和他商量说∶『你是不是可以给我一种药,使我女儿吃了立
刻长大?』医生回答说∶『良药是有的,我一定办得到,但我要到很远地方去采
取,要求国王答应我一个条件,那就是在我在采药期间,你不要去看公主,等我
回来给她吃了药,你才可以再见她。』国王答应了。医生就到远地去求药。经过
十二年长久的时间,医生说是办到药回来了。公主吃了药以后,就由医生领她去
见国王。国王见公主已长成了,很是欢喜,对医生说∶『你真是一个好医生呀,
我的女儿吃了你的药,立刻长得这样大了!』说后,并命令左右侍臣赏赐这个医
生很多的财宝。当时的人都笑国王无知,竟不知道算一算他女儿的年龄。 

....这故事比喻∶修习佛法只要平实作去,一步一个台阶的上,自然会水到渠成,圆满功德。那些不肯持之以恒,克实用功,希求速效的人,他们正像国王一样的愚蠢可笑。
我们在世间做事情的道理也是这样,高山起于微尘,千里始于足下
回复 kfcc 2012/10/13 15:44
【佛学智慧光】-------抱树

一天,师父带着徒弟到山里面,走着走着,突然,师父就像着了魔似的抱着一棵树,口中还大喊着:“徒儿!赶紧来救我啊!”徒儿说:
  “师父!我要怎么救你?”他说:“赶紧把我拉开啊!我一直抱着这棵树,相当苦啊!”徒弟就拼命的拉他,但总是拉不开。
最后,师父自己把手放下来,说:“你这个笨徒弟啊!只要我放开手就好了嘛!”
我们的烦恼就像抱树的动作,是自己愿意的,不如自己放自己一马,不就什么烦恼都没有了吗?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学习释放:赶紧放开烦恼,不要紧抓不放。

【佛学智慧光】-------我也可以为你忙

佛光禅师有一次见到克契禅僧,问道:“你自从来此学禅,好像岁月匆匆,已有十二个秋冬,你怎么从不向我问道呢?”克契禅僧答道:“老禅师每日很忙,学僧实在不敢打扰。”
时光迅速,一过又是三年。一天,佛光禅师在路上又遇到克契禅僧,再问道:“你参禅修道上,有什么问题吗?怎么不来问我呢?”克契禅僧回答道:“老禅师很忙,学僧不敢随便和您讲话!”
又过了一年,克契学僧经过佛光禅师禅房外面,禅师再对克契禅僧道:“你过来,今天有空,请到我的禅室谈谈禅道。”克契禅僧赶快合掌作礼道:“老禅师很忙,我怎敢随便浪费您老的时间呢?”
佛光禅师知道不采取主动不可,所以又一次遇到克契禅僧的时候,问道:“学道坐禅,要不断参究,你为何老是不来问我呢?”克契禅僧仍然说道:“老禅师,您很忙,学僧不便打扰。”
佛光禅师当下大声喝道:“忙!忙!为谁在忙呢?我也可以为你忙呀!”克契禅僧心中立刻有所悟。

有的人太顾念自己,不顾念别人,一点小事,再三地烦人;有的人太顾念别人,不肯为己,最后失去好多机会。禅的本来面目,就是要学会承担!当吃饭的时候吃饭,当修道的时候修道,当问的时候要问得重要,当答的时候要答的肯定。不可在似是而非的里面转来转去!
我可以帮忙,你为什么不要我帮忙呢?我为什么不可为你忙呢?人我,不是要分得那么清楚!
回复 kfcc 2012/10/13 15:53
【佛学智慧光】-------禅师的兰花

有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
    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是,有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兰花散落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希望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美化寺里环境,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金代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而禅师之所以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却无兰花这个挂碍。因此,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同样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牵挂得太多,我们太在意得失,所以我们的情绪起伏,我们不快乐。在生气之际,我们如能多想想:“我不是为了生气而工作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教书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交朋友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作夫妻的。”“我不是为了生气而生儿育女的。”那么我们会为我们烦恼的心情辟出另一番安详。

【佛学智慧光】-------毒蝎与习惯

有一只毒蝎想过河到对岸去玩,但是,由于不会游泳,所以无法渡河。正当一筹莫展之际,恰巧远远地看见乌龟游了过来,于是就上前向乌龟请求:「乌龟老哥,帮个忙!载我渡过这条河好不好?」乌龟一听,连忙摇头说:「不行!你是毒蝎耶!万一我载你过河时,被你刺一下,那多划不来啊!」见乌龟因害怕,而不肯帮忙,毒蝎赶紧拍胸脯保证说:「乌龟老哥,你放心啦!假如我在水中刺你一下,对我也不利呀!你就行行好,帮个忙吧!」乌龟想了一下,觉得毒蝎说的也有道理,更何况,助人为快乐之本嘛!所以就答应了毒蝎的请求。
当乌龟载著毒蝎游到河中央时,毒蝎突然朝著乌龟的头「嘟!」一刺,乌龟痛得说不出话来,而且,身体也慢慢地往下沉。临死前,乌龟愤恨的责怪毒蝎说:「我说得没错吧!毒蝎就是毒蝎!这就是我不想载你渡河的原因。你看!这下可好了,果然对我们两个都不利。」毒蝎听了,很惭愧的说:「乌龟老哥,真的很抱歉!我也不想毒你啊!只是毒蝎的习惯,让我不自觉的毒了你一下。」
由此可知,坏习惯是很可怕的。人常常为自己的坏习惯,找很多的藉口。比方说,讲话得罪人了,还要辩解说:「我已经习惯了嘛!」:或任意发脾气、懒惰成性、打架滋事时,也辩称:「习气难改嘛!」习惯!习惯!难道习惯就能成为理由吗?虽然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只是难移而已,并非不能移、不能改,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有没有决心要改。就如同古德所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有勇气,没有不能改的。因为再毒的毒蝎都能改过自新,更何况是人呢?所以,不要拿习惯当藉口,否则只会阻碍自己的进步。

【佛学智慧光】-------与佛无缘

有位信徒非常虔诚,有次遇到水灾,他只好爬到屋顶上避水,渐渐涨高,终于淹到脚下,他急忙祈求道:
  
  “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不久,他发现一位原住民驾了一艘独木舟要救他,他却说:“我不要你这原住民来救我,我有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独木舟没办法只好驶走,雨水继续上涨,已高及腰部,他很着急地祈求道:“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又来了一艘快艇,要载他到安全地方,他又说:
  “我一生最讨厌科技文明,什么机械东西我都不喜欢,我有观世音菩萨来救我。”
  快艇只好驶去,水已涨到胸部,他大喊着:“观世音菩萨赶快来救我啊!”
  然后来了一位美国人驾直升机来救他,信徒一看:
  “你是外国人,我不要你,我有观世音菩萨救我。”
  结果信徒几乎被水淹死,好在遇到一位佛光禅师,把他救起,他向禅师抗议道:
  “像我如此虔诚地信仰,为什么观世音菩萨却不来救我?”
  佛光禅师解释道:“你真是冤枉了观世音菩萨,当你水淹到脚时,菩萨变化了独木舟救你,你却嫌对方是原住民而不喜欢。不得已,菩萨又变化快艇救你,你又说你不喜欢科技文明的机械。没办法,菩萨赶快化身直升机救你,你也不愿意。观世音菩萨一次一次地救你,你不但不感谢,还嫌这个嫌那个,看起来你与佛菩萨无缘,我真不该救你,还是让你到阎罗王那儿报到好了。”
  菩萨三十三化身,光是执着信仰,而无禅的智能,不能认识“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难怪佛光禅师要慨叹不管了。
回复 kfcc 2012/10/13 15:57
【佛学智慧光】-------一切皆空

山冈铁舟到处参访名师。一天,他见到了相国寺的独园和尚。
  为了表示他的悟境,他颇为得意地对独园说道:“心、佛,以及众生,三者皆空。现象的真性是空。无悟、无迷、无圣、无凡、无施、无受。”
  当时独园正在抽烟,未曾答腔。但他突然举起烟筒将山冈打了一下,使得这位年轻的禅者甚为愤怒。
  “一切皆空,”独园问道,“哪儿来这么大的脾气?”
123下一页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2/4 22:43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