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患者之心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189022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浅谈张仲景脉法的运用(出自好友,供大家分享讨论)

热度 2已有 542 次阅读2010/10/24 17:50 |个人分类:中医杂谈|

1脉法概要
伤寒杂病论》包抱伤寒杂病两部分,平脉辨证乃其辨证论治之精髓。《伤寒论》凡22篇,其中《平脉法》,《辨脉法》 两面篇,着重论述了脉学的理论及实践;辨六经病各篇,合398条,113方,其中脉证并举的有135条之多,共叙述了60种脉象(单脉18种,相兼脉42种)。《金匮要略方论》共三卷25篇,包括40多种疾病,载方205首(其中四首只载方名而未见药味,不包括后三篇),脉证并举者有120余处(论述单脉18种,相兼脉51种)。此书中非脉学专书,但对脉象的论述已基本开成体系,它既不同于《内经》的理论阐述,双有异于后世诸家之论,具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之辨治特色。
(1)       以阴阳为辨脉总纲。阴阳学说不但是辨证的总纲,而且也是辨脉之总纲。仲景首先将脉分为阴脉阳脉,然后借以辨别阴证阳证。如《辨脉法》问曰:“脉有阴阳,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又如“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阴结也”。可见仲景脉法应用阴阳的大体,首先以脉象分阴阳。如浮、大、数、动、滑为阳脉,沉、涩、弱、弦微为阴脉。所谓阳脉,即以脉来有力,较平脉有余,为太过之脉;所谓阴脉,即脉来无力,较平脉不足,为不及之脉。有余之脉,多为阳证实证;不足之脉,多为阴证虚证。其次,诊脉部位分阴阳,以寸脉为阳,尺脉为阴。寸主上焦,如寸口微,上焦阳不足,无以温煦肌表,故恶寒;尺脉弱下焦阴不足,阴虚而发热,据此可诊为阴阳俱不足,而致恶寒发热(《辨脉法》)。还可以浮沉取法分阴阳,如阳浮而阴弱,辨寸口脉之浮沉,浮取为阳,沉取为阴,阳浮则为卫气强,故见发热,阴弱则为营气虚,阳不敛汗,故汗自出(《伤寒论》第三12条)。总之,阴阳用之于脉法,可分脉象之阴阳、证候之阴阳、取脉部位之阴阳、取法浮沉之阴阳,从而辨别病在表、在里、在气、在营、在上、在下等不同情况,故阴阳为脉法之总纲。
(2)       脉与四时相应。四时气候之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有着一定的影响,脉象也有相应的变化关系,这种天人相应的观点,是中医整体观的内容之一。《内经》对此论述甚为详尽,在《伤寒杂病论》中,因时辨脉的思想也是有论述。如《平脉法》曰:“春弦秋浮冬沉夏洪”又云:“问曰:二月得毛浮脉,何以处言秋当死?师曰:二月之时肺当濡弱,反得毛浮者,故知秋死。二月肝用事,肝属木,脉应濡弱,反得毛浮者,是肺脉也,肺属金,金来克木,故知秋死。他皆仿此。”从而体现 了应时辨脉的特点。
由于中时气候不同,人体五脏各有当旺之时,故五脏气血盛衰于脉中亦可察见。四时脉象有微小的变化,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如春主肝,其脉微弦;夏主心,其脉微洪;秋主肺,其脉微毛;冬主肾,其脉微沉。反之,若脉与四时不相应,有太过不及或相克脉象则为病脉,并可根据脉象以判断疾病之轻重和预后之吉凶。如春见纯弦无胃气之脉,为太过,是肝之真气伤,故预后不良,夏脉来微弱,脉去反大,为正气不足,邪气反胜,其病在里。凡此,皆说明五脏正常脉象受四时之气的影响。因此,无论外感或内伤病对脉象的判断,理应考虑四时不同气候对脉象产生的影响。
(3)       脉与体质相关。由于人的体质 素有肥瘦之殊,对脉象也有一定影响,故要因人辨脉。如《平脉法》曰:“脉肥人责浮,瘦人责沉。肥人当沉,今反浮,瘦人当浮,今天反沉,故责之。”又如《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篇曰:“盛人脉涩小,短气,自汗出,历节痛不可屈伸,此皆饮酒汗出当风所致”。可见人的体质肥瘦和脉有一定关系。肥盛之人,肌肉丰厚,其脉不易显露,故一般为沉脉;体质 消瘦之人,肌肉浅薄,脉象易于显露,故一般多为浮脉,此乃正常现象。若肥盛之体,反见浮脉,消瘦之体,反见沉脉,皆属异常之象。但体质肥盛者,脉虽沉而气血充盛,其脉当沉而有力,如出现涩小或微涩之脉,亦为气血不足之象,每易感外邪而发历节痛。
(4)       脉与证治并举。《伤寒论》以“辨XX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以“XX病脉证并治”为每篇命题,说明仲景诊疾论病是以脉、证、治三者相互结合的。原文中包括有病因、症状、脉象和治法,说明仲景脉法的特点在于平脉辨证,以定治则。如《伤寒论》42条“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51条“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等,即论述了桂枝汤和麻黄汤的脉证和治法,又可见两者脉、证之异。一属表虚证,一属表实证,故一以桂枝汤调和营卫,一以麻黄汤解表发汗,从而说明脉象对指导辨证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有时脉、证、治并非皆在一条原文论述,故需要前后互相参照。如《伤寒论》35条重在论太阳伤寒之证治,而第3条则明确指出“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金匮要略》的论述亦与此类同。因此可以说《伤寒杂病论》之脉法是以脉、证、治并举为特点,其所论脉比《内经》重在理论上的论述有所发展,也与后世脉学论脉有所差异,平脉辨证是其特长。
(5)       诊脉部位多样。《伤寒杂病论》的脉法,是继承了《内经》和《难经》之脉法而又有所发展。在《内经》,有遍诊法(上中下,天地人)、人迎寸口对比诊脉法、少阴诊脉法、独取寸口诊脉法等不同,而《伤寒杂病论》则对独寸口诊脉有很大发展,在诊脉中占有绝大部分,并发展了寸尺脉对比诊脉法、寸口趺阳对比诊脉法以及尺脉趺阳对比诊脉法等,也有单独诊趺 阳脉或少阴脉的方法,这以指导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意义。
2、仲景诊脉法归类
(1)寸口诊脉法。独取寸口诊脉法出于《素问。五脏别论》。在《伤寒杂病论》中,凡提到寸口脉或单提脉象者,皆属于诊寸口之脉法。其中不但在脉象上有充分的发挥(如提到20种脉象及50多种兼脉),而且在诊脉方法上,亦进一步突出了寸、关、尺三部及浮、中、沉九候取脉法。如〈〈平脉法〉〉曰:“问曰:脉有三部,阴阳相乘,营卫气血,在人体躬,呼吸出入,上下于中,因息游布,津液流通,随时动作,效象形容。。。。。。脉有三部,尺寸及关,荣卫 流行,不失衡铨。。。。。。三部不同,病各异端,太过可怪,不及亦然。”此段突出了寸口脉的诊法及其意义,反映了五脏六腑、上中下三焦之病变。这种诊法取脉方便,颇为实用。
(2)趺阳诊脉法。趺阳为足阳明胃脉,在足背冲阳穴处。胃为后天之本,诊趺阳脉可以候知脾胃之气。《伤寒杂病论》中应用趺 阳诊脉法者甚多,常见脉象有十三种,即浮、数、浮数、浮芤、浮涩、沉数滑、滑紧、微紧、紧数、微弦、伏、伏涩等。不同脉象,主病各异,如《金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治》曰:“趺 阳脉浮而数,浮即为气,数即消谷而大坚;气盛则溲数,溲 数而即坚,坚数相搏,即为消渴”。又如《伤寒论》247条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棒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平脉法〉〉曰:“趺阳脉滑而紧,滑者吸气实,紧者脾气强,持实击强,痛还自伤,以手把刃,坐作疮也”。以上趺 阳脉的不同表现,直接反映出了脾胃疾患的病理变化。
(3)少阴诊脉半。少阴脉指足少阴肾脉,位于太溪穴处。少阴肾为阴阳气血之本,《问素。三部九候论》中有“下部地,足少阴也”之论。但亦有指手少阴心脉者,其位在神门穴,脉之可候心气盛衰,《问素。三部九候论》有“中部人,手少阴也”之谓。少阴脉常见有细、紧、沉、滑数、弱涩、浮弱等6种脉象,甚者则现其脉不至。少阴心肾,为人体生命之根,病则精气虚损,如《金匮。水气病脉证治》曰:“少阴脉细,男子则小便不利,妇人则经水不通”。又如《平脉法》曰:“少阴脉不至,肾气微,少精血,奔气促迫,上入胸膈宗气反聚,血结心下,阳气退下,热归阴股,与阴相动,令身不仁,此为尸厥。”可见诊少阴脉象,可辨心肾之气的盛衰。
(4)寸口趺阳诊法。寸口主五脏,为脉之大会;趺阳主脾胃,以候中焦。故曰寸口和趺阳脉合诊,即可诊断五脏之候,特别是心肺之气血的有余与不足和脾胃之气的强弱。二者合参,更为全面,辨证亦更准确。如《金匮。水气病脉证并治》曰:“师曰:寸口脉迟而涩,迟则为寒,涩为血不足。趺阳脉微而迟,微则为气,迟则为寒。寒气不足,则手足逆冷,。。。。。。腹满肠鸣。。。。。。”。可见心肺俱虚,气血不足,则寸口脉迟而涩;脾胃气衰,则趺阳脉微而迟,又感于寒,阳不外达,则手足逆冷,阴寒内盛则腹满肠鸣,甚者影响膀胱而小便不利。
(5)趺阳少阴诊脉法。趺阳主脾胃,少阴主心肾。趺阳与少阴脉对比诊脉法,可察后天之本与先天之根的强弱。如《辨脉法》曰:“趺阳脉浮而涩,少阴脉如经者,其病在脾,法当下利。何以知之?若脉浮大者,气实虚也。今趺阳脉浮而涩,故知脾气不足,胃气虚也,以少阴脉弦而浮(一作沉)。才见,此为调脉,故称如经也。若反滑而数者,故知当屎脓也”。本段说明趺阳脉浮而涩,是脾胃气虚,故见下利之证,若是浮而大,当为有热,故应鉴别。同时少阴脉正常,为下焦无病。如果少阴脉出现滑而数之象,为下焦湿热伤及血络,故见下利脓血,自非中焦有热所致。
(6)寸部尺部对比诊脉法。寸口脉又分为寸关尺三部,因寸关尺三部脉象所主脏腑不同,故寸部与尺部相对比,对分别脏腑的不同病证,亦具有一定的意义。常见的脉象主病有数种,如寸尺脉平为缓,《辨脉法》曰:“阳脉浮大而濡,阴脉浮大而濡,阴脉与阳脉同等者,名日缓也。”寸为阳尺为阴。寸尺相等,无大无小,脉来和缓,不疾不躁,故为缓脉,即正常之象。又如有寸微尺弱,寸浮数尺涩,寸尺俱浮,寸微尺紧,寸浮尺涩,寸沉尺微,以及寸尺脉独见等不同的情况,各自反映五脏六腑表里、寒热、虚实不同的病变,从而指导着辨证论治。
(7)诊尺脉法。单诊尺脉多候下焦疾病,特别是对肾及妊娠等的病理反映,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如《金匮。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有对尺脉小弱的论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育龄妇女,身无大病,但见呕吐,不欲饮食,无寒热见症,为妊娠恶阻,即所谓“身有病而无邪脉。”只见尺脉小弱为妇人胎气始成,经血养胎,胎气未盛之故,宜以桂枝汤化气调营,使脾胃和,胎气自安。妊娠多见滑数之脉,此处尺脉弱,乃妊娠恶阻之征。
(8)尺脉趺阳诊脉法。尺脉主下焦,主候肾;趺 阳主中焦,候脾胃。故以尺脉与趺阳对比,可诊断脾胃及紧的疾患。如《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篇曰:“尺脉浮则伤肾,趺阳脉紧则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破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黄疸”。尺脉浮为肾虚有热;趺 阳脉紧为寒盛伤脾,脾湿内停,湿热相搏,则为黄疸。
(9)诊关脉法。关脉主中焦脾胃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伤寒论》154条曰:“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关脉以候脾胃,浮脉又主阳热,故法以清热主治。又如《金匮。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曰:“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瓜蒌薤白白酒汤主之”。寸口脉沉而迟为胸阳不振,痰饮上乘;关上脉小紧并见,为中焦痰饮积聚,故为胸阳闭阻。治以宣痹通阳,瓜蒌薤白白酒汤为宜。总之,《伤寒杂病论》诊脉法,理论充实,诊法多种,紧密结合实践,内容十分丰富。但限于篇幅,本文仅作概要论述,对其脉法的诊治机理,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回复 华铭 2014/4/22 20:07
学习
回复 山野人 2015/1/4 01:44
学习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1/14 21:38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