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理占05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197259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医间道》下

已有 758 次阅读2012/1/3 21:09 |个人分类:临床经验|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第十一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中)

单纯风邪侵犯人体,伤寒论上描述为“中风”,这里的中风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脑血管意外的中风,是“中了风邪”!

看看桂枝汤条文: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呕者桂枝汤主之。

1、阳浮而阴弱:说的是脉象浮取为阳,沉取为阴,此句讲,桂枝的病人,脉象轻取有力,沉取无力。

2、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风为阳邪,首先犯肺,肺气宣为阳,降为阴。现在肺气受风邪的侵犯,宣发太过,若逢上人体阴份亏虚,阴不制阳,人体阳气外展太过,故而发热、脉浮。亏虚的阴分被阳气外散,故出现汗出。

3、恶寒、恶风:阴为阳之基础,阴分不足,阳气化生也会不足,卫气护表之力不足,故而恶寒、恶风。

4、鼻鸣者,肺开窍于鼻,阴液走表则为汗,发于鼻则鼻塞而鸣;干呕者,胃气随肺气上逆也。

概括桂枝汤证的病机,就是人体阴分不足,营卫失调,风邪表入,肺气向上向外宣发太过!

我们借用指南针再来看桂枝汤证:阴分不足,营卫失调就好似前轮大,后轮小,两轮运动不协调。

治疗上养阴分为主,调节气血两轮的协调运动就可以了。

白芍君药,养阴分。阴分足了,两轮就平衡协调了。

桂枝为臣药,目的一,调节白芍的凉性;其二,温通心阳,促进阴分化为卫气,增强护表之力。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也就是调节两轮的协调性。

服药后喝稀粥一碗,就是促进营阴向卫气转换,薄薄汗出,就是卫气充足,风邪驱散的过程。

这样阴分的到补充,卫气来源充足,风邪得解。

或问:桂枝汤是阴分不足,风邪外袭所致,如果患者阴分不亏虚,阳分亏虚,风邪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这将是玉屏风证候。你不妨再分析玉屏风散看看。

或问:如果阴分过盛太多,形成体内湿邪停聚,风邪再来外袭,又是何证?

答曰:内有湿邪停聚,外有风邪袭表,风与湿相合,则为风湿也!

湿邪何治?祛湿不在于发汗,在于利小便

风邪何治?桂枝汤法,微微汗出则可!

 寒邪为阴邪,人体足太阳膀胱为寒水之脏,同气相感,寒邪则自太阳膀胱经而入。膀胱经者,循背夹脊过项,寒性收引,出现项背僵痛!再看伤寒论条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这不就明白了!

说是谈方的,谈着谈着谈到伤寒论了,有点跑题,我们还是谈一些经典的配方:

桔梗枳壳汤:

桔梗 枳壳(麸炒,去瓤)各等份

宣肺行气,主治伤寒痞气,胸满欲绝。

桔梗归肺、胃经,性升;枳壳归胃经,性降,两者一升一降,胸中郁塞之气得顺,胸满自愈

再看看地图,升者肺气得宣,右轮运行有力;降者胃气得降,浊气得降,左轮运行有力,两轮运行通畅,气滞得运,胸满得消。

此方看似简单,但升降相随,组方精妙。

我们再来看一个:枳术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枳术汤方:枳实7枚、白术二两

结合地图看看这个配方,你会发现也很奇妙。

白术归脾经,组脾升清,运化水气。

枳实归胃经,降胃气,行胃之气滞。

一升一降,则中焦水气停留,“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立即可散。

“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这种病人有没有?

临床上比较常见,脾肾阳虚之人,如果贪凉饮冷,再加上思虑过度,脾气郁结,则水饮与气结停滞中焦,形成中焦痞满,大如旋盘,患者中部崛起,饱胀无饥饿感,体重增加,赘肉横生……

运用枳术汤方升降中焦,行气运湿,两轮运行条畅,水气郁结消散,旋盘何复存在?

此方对于中部肥胖者效果较佳!

下一个:逍遥散

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生姜、 薄荷 炙甘草

此方出自《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治疗肝郁血虚,而致两胁作痛,寒热往来,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脉弦而虚。

这个方很有代表性,我们再看看地图。

医间道(第十一章) - 任之堂主人(飘蓬居士) - 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

 

你会发现,逍遥散就是一个调理肝脾两脏的药物。

患者长期肝气郁结,肝这个点卡壳了,人体气机上升不了了,原本依靠肝脾来升阳气的,肝气升不上去,担子全落在了脾身上,脾脏消耗自身精微物质过多,脾慢慢也虚了……

就好比两个人一起抬东西,结果一个人不出力了,担子大部分靠另一个人出力,没多久,另一个人也扛不动了……

肝气郁结,用柴胡、薄荷来梳理肝气,恢复肝脏升发条达的特性。郁结之气得到舒展,两胁作痛,寒热往来自然消除。

肝气郁结时间久了,就会化火,损伤肝阴,所以用白芍养肝阴,用当归养肝血

脾虚了,用白术健脾益气、用茯苓健脾祛湿,这样脾脏功能恢复,升清功能也就加强,也就能分担肝脏的担子,人体阳气就可以升腾了,头也就不痛了。生姜既能升肝气,又能降胃气,促进右轮之恢复运行。

或问:为何有柴胡,还用薄荷?

答曰:薄荷用意有二:其一,梳理肝气;其二,性凉,散肝经之郁火。

或问:炙甘草仅仅只是调和药性

答曰:甘草与白芍,酸甘化阴,缓急、养阴也!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用薄荷行不?

答曰:如果肝气郁结化火较重,薄荷药力就不够了,可以用栀子来清火,用丹皮来凉血,这样就成了名方:丹栀逍遥散。

或问:既然两轮不协调,为何不用上大枣,生姜、大枣不是协调两轮的?

答曰:患者已经有肝气郁结、气机不畅的病机存在,大枣偏于滋腻,不利于气机的舒展,所以不适合加大枣了。

或问:从逍遥散还能看出啥呢?

答曰: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患者有肝气郁结已经导致了脾虚,非一日之功。这类病人常常伴有肾阴虚的病机,为啥?肝火除了伤及自身肝脏的阴分,也伤及了肾阴,因为如果肾阴不伤,肾水上济,肝脏就不会化火!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

继续深思下去,我们再想想,肝气郁结化火伤阴之后,心脏会怎样?

心脏的阴血要靠肝脏提供,为啥?肝藏血,肝为母脏,心为子脏,木生子,五行之规律啊!肝脏自身的阴血都不足了,还能给心脏提供阴血吗?当然提供的也少了!这样又会出现什么状况?

心火没有阴血的救济,火就会亢盛,就会心烦,就会急躁,就会失眠……

谈着谈着又谈远了,不过从一个逍遥散,我们能想到这些就不错了,明白了这些,就知道患有“乳腺增生”的患者,为什么吃逍遥丸有效,但不能彻底治好,为啥呢?肾水没养起来啊!

或问:如果肝气郁结没有这么长时间,只是突然的,或者近几天导致的,肾水还没有受到损伤,如何治疗?

答曰:看看四逆散的处方吧!

 

第十二章:旅行第二站之药方(下)

 下一个:四逆

柴胡、 枳实、芍药、炙甘草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咳者,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痢; 悸者,加桂枝五分。

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腹中痛者,加附子一枚,炮令坼;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煮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结合地图,结合逍遥散,你会发现,四逆散也是调和肝脾的经典配伍。

少阴病,少阴指的是脾,寒邪层层深入,由三阳转入三阴,寒邪进入脾经,影响脾脏的升清。

(说明:少阴本为肾,四逆散所设的为寒邪由太阴转入少阴之初,尚未完全深入少阴之地,所以此处少阴实际上指的为脾)

经云: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脾主四肢,现在脾被寒邪所困,清阳无法实四肢,所以出现四逆之证。四逆者,四肢发凉也。

脾属土,脾土郁滞,反侮肝木,木喜条达,被侮则升发受阻……

咳者,土不生金,肺气不足也。

悸者,木不生火,心血不足也。

小便不利者,肺为水之上源,肺气不足,三焦水道来源不足也。

腹中痛,寒邪停留肠间,寒性收引,气机不顺畅也。

泄利下重者,脾不升清,水谷精微无以运化,夹杂而下也。

柴胡升发肝气,疏畅气机,恢复左轮。

枳实降胃气,降浊气,浊气得降,清气自升。

白芍养阴柔肝,防肝气之郁结,化火伤阴。

甘草者,健脾胃,调和药性。

或问,通观全方,并无调脾之药,何来健脾?

答曰:脾之升清,赖肝之疏泄,肝属木,木能疏土,四逆散借调肝之药调脾,也属治病求于本也。

或问:病邪已经深入三阴之地,四逆散借调肝之药来调脾,能化解此病乎?

答曰:四逆散只是针对四逆而设,四逆者,清阳无以实四肢,手足四肢厥逆也。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均有加减之法。此虽寒邪已深入脾经,但病程不长,尚未变生它证,故用四逆散调理肝脾,缓四逆之证。

再回头看看小柴胡汤,小柴胡汤用柴胡配黄芩,升发肝气的同时清胆火之力较强;四逆散则柴胡配枳实,升清降浊疏肝理脾作用较著。故小柴胡汤为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四逆散则为调和肝脾的基础方。

 

下面来分析一个针对心脏的经典方:炙甘草汤

炙甘草、生姜、 桂枝、人参生地黄阿胶麦门冬、麻仁、大枣

要明白此方的意义,首先得了解心脏,心脏在人体的状态,别用西医及现代解剖学的观点来分析,用中医的观点来分析。

心脏属火,火的产生需要物质基础,物质基础就是心血,没有心血这个物质基础,心火就无法正常燃烧。心在天好似“太阳”,我们不好理解太阳,我们这样来做个心的模型,点燃一个沾满油的棉花团,我们看看棉花团的燃烧,就可以想象到中医的心脏,如果没有油,棉花团就不可能有熊熊大火,如果油烧干了,火自然会灭亡。

缺血的心脏,就好比缺油的发动机,时动时至。心血不足,自然出现心律失常,脉结代……

人体的心血来源于何方?肝也!肝藏血,为心脏提供阴血;肝所藏之血来源于何方?肾也!肾阴是肝血补充的关键;肾阴来源于何方?胃也,食物精微通过脾胃的消化、吸收、转运……

看看地图左轮,就明白心血的来源问题了。

再看看炙甘草汤配方:

重用生地,既能养肾阴,又能养心阴,故而重用此物。

人参、麦门冬养心阴、阿胶养心血。

重用炙甘草,甘草味甘,能培脾胃之土,从根本上解决心血的来源问题。

反佐桂枝,是因为运用大量的滋阴养血的药物,为防止阴分补充太过反而灭了不旺的心火,此物不可缺也。

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协调两轮。

麻仁一物的功效,历代一家颇有争议,众说纷纭,其实麻仁就是润滑小肠,促进小肠通利,为何用此?心与小肠相表里,小肠经络心,此经通畅,心脏经气也会更加顺畅。

一个炙甘草汤,其实从六个方面来解决心脏阴血不足、经气不畅的问题:

1、直接补养心阴(生地、麦冬、阿胶、人参)

2、补养肾阴,增加心阴之来源(生地)。

3、补养脾胃,增加心阴之来源(炙甘草)。

4、通利小肠经脉,促进心经气血运行(火麻仁)。

5、反佐温养心阳的药物,协同补养心阴的药物来提供心血(桂枝)。

6、调和营卫(生姜、大枣)。

或问:炙甘草汤中麻仁之通利小肠,前人尚未提出,此有根据乎?

答曰:观察小肠不通利之病人,其人或便秘或便溏,历时日久,则肠道或生小瘤。凡此类病人常伴有心力不足的表现,脉象示左手寸脉虚细若绝,西医往往查遍心脏无任何异常。临证观察,时常碰到。小肠治愈,则心气自足,也是可以验证的……

此发前人之所未发,细心揣摩,能明此理,则近三分之一心脏病可以彻底治愈。

何也?心脏无过,小肠有罪也。

讲了这么多对方的辨析,是不是这么回事?临床上可以操作吗?
我举个案例:
患者华某,女,65岁
胸骨针刺疼痛3年,稍稍活动就加重,曾在多家三甲医院就诊,均怀疑冠心病,但针对心脏的各种检查均正常,医院只能按照冠心病治疗,服药时好时坏,三年来病情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步行50米即感到刺痛难忍,伴口干,口中粘痰较多。舌苔正常,切脉时右寸、关郁滑,左关郁塞如豆,心脉正常。
切完脉,我指指病人的胸骨告诉患者,你心脏没问题,是痰气郁阻在这,吃吃顺气化痰的药就好了。
随后开了一个处方,自拟为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
枳实20克 白术20克 桔梗15克 枳壳15克 莱菔子30克 郁金20克 归尾15克 鳖甲30克 甘草10克
患者服用三剂,步行几站路也无任何不适,对疗效大感惊奇,随后续用六剂,巩固疗效。
分析一下这个处方,枳实、枳壳降胃气,桔梗、白术升脾肺之气, 两升两降,郁塞在胸骨后的气自然就顺畅了,配上莱菔子化痰,效果就更加明显了。
左关郁塞为肝气郁结所致,当归归肝经,配上郁金解郁,肝气自然顺畅了。
重用鳖甲,化痰散结。
通方升清降浊,条畅气机,配伍解郁及化痰之品,有何痰气郁结不能开之乎,故而起效迅捷也……
看懂此方,则众多痰气郁阻之病可治愈了!

 

第十三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上)

学习中医的旅行,经过了前面的两站,一般人都会有些兴趣了,对中医的认识也清楚了,并不是社会上很多假中医那样,故弄玄虚,中医是有本可循的。

如果还是拿从北京到陕西来作比如,可以前面两站走的是大路,很容易理解,而下一步我们将要穿过一个原始森林,需要我们细心的辨析,才能走出,如果走不出这一段路,就会永远迷茫在中医林海中,找不到方向,更谈不上到达目的地了……

这个原始森林就是众多疾病的病机,许多医生一辈子按教科书来开方,效果平平常常,认为中医就这回事,给病人解释时,就一句话,中药起效慢,慢慢来。

事实上中药起效并不慢,慢是因为没有深刻认识到病机,凭感觉下药,所以就慢了。

机者,机关也,是事物发生发展的枢纽。是很重要的关卡,病机不明,则永远停留在猜病、估病的层次,想起到神奇效果,那是不可能的。

识病机很重要,遇到一个病人,我们不知道她所患疾病的形成机理,看不到问题的本质就很麻烦了,看病如同打仗,“药物”是武器,“方”是武器的组合,如何打战还得明白敌情,连敌人是谁?多少兵力?如何在向我方进攻?这些都搞不清楚,就无法打胜仗了。

明白病机就是弄清楚敌情,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举个例子吧,这样谈病机就不会枯燥无味。

牙痛大家都看过,牙痛用中药快还是西药快?还是吃止痛药快?

我说中药快!中药治疗牙痛,不仅起效快,而且很少复发!

很多人不信,我们分析分析:

牙痛患者,即不能吃热的也不能吃凉的,患者只有张开嘴,慢慢吸凉气才稍稍舒服,又为什么?

牙龈属胃!通常认为牙痛是胃火上攻所致。既然是胃火,为什么病人又遇凉加重?

牙痛的病机其实是“寒包火”,即胃火上攻于牙龈,复被寒邪包裹,热邪没有出路,就形成了牙痛。

寒邪从那里来?从饮食中来!上火了、吃辣椒了,喝上一碗冷饮,真爽!爽的时候,胃火上攻于牙龈,牙龈又被寒凉包绕,不痛才怪。

牙痛病人喝热水加重胃热,喝凉水,加重寒邪,所以冷热均痛……

临床上运用:生大黄15克 生麻黄10克 薄荷10克 生甘草10克 泡茶喝,一剂喝一天,很快就好了。

处方中大黄泄胃热,麻黄散外寒。一泄一散,寒包火的病机就可以化解。

薄荷疏肝,甘草伏火。

为什么要疏肝?因为肝属木,木克土,肝气上升,则胃气下降,看看前面的地图就明白了!

就这四样药,划价一块钱左右,就能解决大问题,我用过很多病人,个个见效,不信你试试,看看中医治疗牙痛快,还是西医治疗牙痛快……

谈病机,首先就得知道病机十九条!

病机十九条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准则……

作为医者,在诊断疾病的时候要:“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治疗疾病的时候要:“谨守病机,各司其属。”

内经原文: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

岐伯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故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如将原文顺序进行适当调整,并归纳为:五脏病机五条;上下病机二条;风、寒、湿病机三条;火病机五条;热病机四条。则便于记忆。

其口诀是:五脏上下 湿五热四要记清。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上下病机:

1、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2、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风寒湿病机:

1、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2、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3、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火病机五:

1、诸热瞀瘈,皆属于火(心)。

2、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3、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4、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5、诸燥狂越,皆属于火。

热病机四:
        1、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2、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3、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4、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我们来看看第一条,看看这条病机在临床中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 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我们再来看看: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内生寒邪者,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而已,此寒乃肾阳不足,虚寒而生;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入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内之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一样,变细了!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通畅,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另一层次的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人常常对我们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这里,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是否感到我们读书没有读到位!

“诸寒收引”,言简意赅的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颂,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我们再结合临床上的病人来看看,看看中风后遗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瘫后手指不得伸展、经脉不得舒张、患侧手足发凉,对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

张某,男,40岁,长途汽车司机

腰膝冷痛,腰部关节拘紧3年

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后,连夜开车,几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经多方治疗,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不断加重。一年后出现阳萎。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日渐加重。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

诊断:痹症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处方:

附片25 干 姜15 炙甘草10 白芥子15

独  活15 桑寄生20 全当归15 大秦艽12

熟地黄18 炒白芍15炒杜仲20 细辛10

川芎12  川牛膝15 威灵仙15  五加皮20

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十五天后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50剂而愈。

 

第十四章:旅行第三站之病机(下)

我们再看看病机第三条: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膹郁”一词的意思,历来颇有争议。

 王冰注:“膹,谓膹满。”《医宗金鉴.运气要诀.运气为病歌》:“诸气膹郁痿肺金。”注:“膹郁,谓气逆胸满,膹郁不舒也。”

《内经知要》卷下:“膹者 喘急上逆;郁者 否塞不通 肺主气 气有余者 本经自伏之火 气不足者 则火邪乘之;虚实之分 极易淆误 所当精辨 ”膹郁可见虚实不同之喘证 参见喘证、喘胀、喘满等条

膹郁可以理解为气机上逆,郁积于胸中!

因为肺主宣发、主肃降,五脏六腑之气上逆,依赖于肺的开与合、宣与降才能得到调节,如果肺气的敛降无力,上逆之气与敛降之机对持,上逆不得,下降不能,郁塞于肺,故出现“郁”。

“诸气”并非仅仅指肺气,应该指各脏腑之逆气!这样来理解这句话,意思就更加清楚了,同时对郁积在胸中的气,也有明确的治疗方法了——调节肺之宣发与肃降。

大家如果回头看看我前面列举的一个案例,看看我开的双升双降开郁化痰汤,对“膹郁”的治疗就会有深刻的认识了。

病机第四条: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肿满:肿是指肿在皮肤及四肢,满是腹内胀塞,概括而言指浮肿胀满。

湿有内外之分:雨露伤人或久卧湿地属外湿;久食生冷之类,脾阳被伤,不能化湿,形成内湿。因脾主运化,脾主四肢,如果脾的运化失调,水湿不能运化,滞留于体内、四肢,就会发生浮肿胀满等症状,本文之浮肿胀满是由脾不运化形成的。

临床中湿邪多能致肿满,但肿满并非全是湿所引起。如“至真要大论”中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热甚则肿”,谈的就不属于湿。

对此条的理解,可以这样理解:湿邪内停,脾失运化,导致机体躯干、四肢出现肿满的症状,皆可以从脾来调理。

常言道:“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其中的“水来土掩”其实就蕴含了“以土治水”的道理,借用到中医里来,脾属土,湿为水邪,以土治水,五行相克也。

肿满有明显的湿象,可以很容易想到调理脾脏,但有时得肿满也与湿有关,我们却不容易想到。

比如:中部崛起的肥胖患者,大多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减肥”!吃减肥药!没有想到中医的辩证从痰湿入手,从脾入手来解决问题!

看得见的肿满可以调理脾脏,有些看不见得又该如何呢?

对于痰湿较重的患者,出现肝脏肿大,出现脂肪肝,我们同样也要调脾。痰湿引起的肝脏肿大,不也是“诸湿肿满”的表现吗?

如果我们再细细推寻下去,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观点:只要由湿邪这个病因存在,患者出现了机体局部的肿满,就可以从脾来调理,不论是眼皮肿,还是体内长肿瘤,调脾都是可以参考的……

 

病机第五条: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看到这句话,很多人有些疑惑!

前面讲过,寒性收引,收引导致气血不通,不通则痛。现在又谈痛与心的关系,是不是有些牵强附会?

还有“痒”,大多中医认为是属于“风”,与心又有何干系?“疮”之与心的关系,似乎更加遥远……

事实不然!

“痛”、“痒”、“疮”不仅与心有关系,而且关系还很常密切!

记得去年在网络上,很多人讨论皮肤过敏的治疗,我说得从心入手,几乎所有人不可理解,认为属无稽之谈。今天我就谈谈为什么“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心主血脉”!

“痛则不通”、“痛则不荣“,无论是 “不通”还是“不荣”,其实谈的都是血脉的问题。当血脉不通,局部自然出现淤滞,疼痛就会产生了;不通的背后,其实就蕴含了不荣,因为血脉都流通不过去,能荣养吗? “不通”和“不荣”很多时候是并存的,而治疗“不通”和“不荣”时,从心入手,活血通脉就是关键性的问题。中药针剂“丹参注射液”、“血塞通粉针剂”在临床上作为常用药,对大多数疼痛都有改善作用,就是这个道理。

张锡纯的“灵效活络丹”,就是充分运用了这个道理。

这活血通脉治疗疼痛与寒性收引,散寒止痛是否相悖?

可以说这是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于寒邪引起的疼痛,散寒止痛的同时,运用的温性药物其实也起到了温经活血通脉的作用……

“痒”之为病,可以理解为风邪聚集在局部的一种反应,通过活血通脉,促进气血的运行,风邪由里发表,随汗而解,正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大气一转,其气乃散”,所以说“痒”的治疗,从心入手也算是捷径。临床上运用桂枝汤治疗西医所说的过敏,其中桂枝的作用就在于此……

“疮”与心的关系,同样也是建立在“心主血脉”的理论基础上。许多人见疮即用清热解毒的药物,这与西医见疮就用抗生素是一样的思维模式,完全没有“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疮之形成,可以理解为人体营养、能量物质郁积在局部,而产生一种病理反应,看似“上火”,其实根本在于输送出现障碍。对于这类疾病,活血化瘀就是很好的办法,输送问题解决了,营养物质不能积蓄了,病就好了。

对于病情久的患者,气血的不通,导致人体正气输布出现障碍,形成虚证,运用补药补充不足的能量(如黄芪),这样病就好得更快些。

也许很多人不信,看看古方“海浮散”(乳香没药各等分)的配方及适应证。下次遇到丹毒的病人,你可以试试,体会一下它的效果,就会有深刻的感受了,此方被誉为“外科回生保命之灵丹”毫不夸张……

明白了“疮”的本,知道了活血化瘀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再看看痤疮,想想痤疮该如何治疗?

经云:汗出见湿,乃生痤痱。

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这里面提到了“痤”的形成诱因:“汗出见湿”、“劳汗当风”,“寒薄”加“郁”。

从这里面可以感受到,“痤”的外因为“湿”、“风”、“寒”,最后加上“郁”!

发病的另一个条件为“汗出”,汗出意味着毛孔开,中医称为鬼门开了,外邪才能入,入之后如不能出,郁塞日久便形成“痤”!但“痤”与“痤疮”还是有差异的!

“痤”当为初期,其外邪郁积时间不常,用针挑破,当为白色米粒状物质,如果此阶段治疗不当,病程反复迁延,并形成了“痤疮”。“痤疮”者,“痤”加上“疮”也。

如果只是“痤”,治疗时相对容易些,《外科大成》定为“肺风粉刺”,采用枇杷清肺饮,组成为:枇杷叶、黄柏、黄连、人参、甘草、桑白皮连翘白芷、当归。

此方效果不错,但是只是针对“痤”。

因为此病风、寒、湿郁结而成,虽然已经郁结化火,但寒邪、湿邪仍在,所以《医宗金鉴》上采用颠倒散外用。

颠倒散组成:大黄、硫黄各等份,两药共为细末,凉水调敷患处。本方为主治肺风粉刺及酒渣鼻的经典方剂之一,在临床中较为常用。一味寒药加上一味温药,寒热搭配,这样郁热得泄,沉寒得散,“痤”自然就好了。

但因方用大苦大寒的大黄与大辛大热的硫黄同用,药力激荡,使用时必须注意,只涂抹在“痤”的表面,不适宜在脸上大面积的涂抹。

内外兼修,“痤”很容易好。

但如果没有及时治疗,发展到“痤疮”的程度,脸上出现了很多包块,有的颜色紫暗,淤血明显,有的甚至感染化脓,就非单纯的“痤”那么简单了!因为涉及到“疮”,治疗时要考虑到疮科的问题了。

那么疮又如何来治疗呢?

再看看内经的原文:“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也就是说“痤疮”之“疮”要从“心”来治疗!

大多数人都没想到这个层面上来!看到疮就是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这些思路就没有看到问题的本质,没有看到“心”这个层面,如果想通了,则天下就无治疗不好的痤疮了!

我们再看看心之所主:“心主血脉,其华在面”,也就是说心是面部的老板,脸上长痤疮了,为什么就不想想他的老板呢?

我经常给病人解释:面部的血液循环依靠心脏,心脏的功能不强大,面部血液循环就差,面部气色就不好,就容易长东西。就好比一个城市,交通不顺畅,城市的垃圾运送不出去,就会堆积在城市的各个地方。

“痤疮”就是面部的垃圾,用现代语言来说,是毛囊阻塞,皮脂腺的分泌不畅、细菌繁殖…….

看到这里,痤疮的病机就算明白得差不多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郁积而久,形成痤。痤没能及时治疗,郁积化热化毒,再加上心脏气血不足,不能及时疏通面部气血,郁毒外发,而成疮!

有人会问:为什么患者会便秘?

便秘是因为肺气的敛降功能较差所致,便秘不是痤疮的形成原因!但鬼门开,风、寒、湿自外而入,未能及时发散,与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出现异常是有关系的。

有人会问:为什么吃辛辣之物会加重病情?

五行之五味,酸、苦、甘、辛、咸,其辛为归肺经辛味具有发散的作用,食辛辣之物后病情加重,是辛味入肺,肺之宣发的作用加强,将郁积在皮肤下的外邪向外发散的结果。

前面讲了“痤”的治疗,那么“痤疮”该如果治疗?

1、针对心脏,可以运用丹参、生地来补心血,同时稍稍运用桂枝温心脉,石菖蒲引药入心,这样心脏能量充足,才有可能将面部的垃圾清运走。

2、运用敛肺的药物,使人体内的浊气向下运行,通过大便排出体外,此类药物有:枇杷叶、苦杏仁

3、运用消肿散结的药物,可以加快治疗效果:如连翘、白芷等。

4、痤疮颜色偏白者,考虑为湿郁化痰,佐以浙贝母

5、病情反复迁延者,需要扶正,按照疮科论治,采用黄芪托毒。病情严重同时要考虑加适量疮科解毒药物如金银花玄参紫草

治疗原则:本病发展到“疮”,已经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用药须要寒热搭配、攻补兼施。用药切忌一派寒凉,否则病邪暂时压制,日久爆发更加厉害,如此用药,则永无可愈之日。

想明白了痤疮的治疗,对“心主血脉,其华在面”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理解就会上升一个层次。

等想通了这些,我们再来看看《医林改错》这本书,会有更深的理解了。

http://user.qzone.qq.com/453355718/infocenter(详细点击进入学习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12/4 11:38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