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耀武爱中医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214153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发明疾病的人》 (节选)第七章 妇女症候群

已有 512 次阅读2012/7/3 23:54 |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发明疾病的人》 
作者简介: 耶尔格·布勒希,德国最佳医药记者之一。他在德国和英国攻读生物学和生物化学,并曾在汉堡新闻学校进修。1994年起,他担任医药和科学编辑,先后在德国著名媒体《明星》和《时代》杂志社工作。1999年开始,任职于《明镜》周刊,针对医疗产业做了大量深度报道,其中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有《第二次性革命》、《儿童多动症》等。


第七章 妇女症候群  

1872年7月27日,妇科医学见识到了血淋淋的一刀。弗莱堡大学妇产科教授赫格从一名27岁妇女身上切除正常卵巢,因为她抱怨月经期间腹部疼痛。该女子“曾试遍土方,也做过全面性疗法,但毫无起色,两年后自愿接受手术”。手术后数天,女病患死於腹膜发炎。  
这个卵巢摘除致死事件,标志著侵入性妇科医学的滥觞。早期妇产科医生手段较温和,但因十九世纪外科发展突飞猛进,也逐渐转入大手术行列。卵巢切除术(摘除一个或一对卵巢)初期即大受欢迎;子宫切除术一推出,妇科医生的戏码也顿时充实不少。  
过去传闻透过这些切除手术可治疗身体甚至心理疾病。1850到1900年之间,有一整派妇产科医生和精神科医生认为:“女性器官的病理状态和过程可能是疯癫的起因。”语出德国妇产科医生路易斯·麦尔。而这种下体引起的疯癫最好藉由根治性手术解决。  
在这蒙昧无理的开端以后,妇产科的扩张有增无减。今天,女性各阶段的自然转变全成了医学问题,譬如青春期、怀孕生产、月经来前几天(有所谓的「经前症候群」)、月经本身,当然还包括更年期,一个也逃不掉。“重点不在於因治病或为减轻疼痛而开药给女性病患,”心理学家柯利普指出,“问题在於定义健康或生病的界线已被改变,导致同一个身体历程在从前认定正常,现在却变成是病。医学介入范围因此扩大——这未必完全有利女性病患。”  
甚至没有小孩也被当成一种病。对於要钻进人工生殖医学迷宫的民众,前几次探索费用德国各家健保公司都愿意给付。过去几年,帮夫妇一圆亲生孩子梦的技术愈来愈先进。德国平均每五十分钟就有一个人造新生儿诞生。
「医疗化」概念的出现,妇产科是源头之一。《新英格兰医学期刊》於一九七○年刊出一篇文章,提到医师如何治疗性活跃的十几岁少女:检查身体、下体部位和牙齿,量血压和验尿,诊后由女性护士做家访。该文章当时已指出这是“把性做无意义的医疗化”。  


妇产科终身相伴  
曾几何时,女孩第一次月经来就去看医生已成理所当然,医生负责检查「是否一切正常」。女性和医学这麼早就结下不解之缘,绝非偶然。1978年,「儿童和青少年妇产科工作协会」在德国成立,藉机招揽顾客;在这之前,药厂已用小手册建议妇产科医生开辟青少年专属门诊——以尽早把这群未来妇女打进医疗网内。今天这些厂商直接对青少女喊话,例如妇产科里的免费杂志就是管道之一。《妇女卫生杂志》建议:“约诊时问问有没有少女门诊。”该杂志在版权页上注明「本刊由格吕能塔股份有限公司独家赞助」,出版说明写著:“妇产科医生将成为人生各阶段的陪伴者,经常陪女性病患从年少走到年老。”
女性主义圈子把女孩第一次躺上妇科诊疗椅当作西方世界中的成年礼来讨论。社会学家艾娃·辛德勒认为,女孩第一次上妇产科等於「踏入一个由男性定义及检验女性特徵的文化」。  
的确,一般是由男性医师决定妇女的哪些过程状态属於疾病。1960年代末,美国男医师莱特即曾倡议切除老年妇女的子宫作为预防措施,他表示:“子宫变成一个没用、会出血、会产生疼痛、可能制造癌症的器官,因此应该切除。”
在妇女后半段人生中,切除子宫是目前最常进行的手术。卫生学家克劳斯.穆勒谴责:“失去子宫好像快变成更年期的一部分,妇女一过人生某时刻,子宫就变成无用器官。”
在德国,每年大约切除十六万个子宫,其中六万次手术经专家认定是不必要的。据称切除子宫是为了改善生活品质,然而只有10%到15%的病例罹患重症或有生命危险的疾病如癌症。常见的适用症状有严重或不定期出血,以及下体疼痛或有压迫感。但英国一项研究显示,即使诊断结果完全没病,这些现象仍可能出现;该研究对象是因经期紊乱而切除子宫的妇女,事实证明,这些被切除的子宫百分之四十完全健康。  
女性在三十到四十岁阶段,子宫出现良性肿瘤的机率大概是五分之一。良性肿瘤是动外科手术最常见的原因。良性肿瘤会受雌激素帮助而增生,由於停经期人体自制雌激素量减少,所以呈停滞状态,有时甚至局部萎缩;一旦用荷尔蒙治疗更年期问题,前述体内的良性作用就会停止。持续供给雌激素可能导致子宫肿瘤继续增长,克劳斯·穆勒表示:“如此一来,肿瘤一旦增长扩散到某种程度,即因疼痛和阻碍邻近器官,免不了挨刀切除子宫。”换句话说,停经期的医疗化衍生出真正的并发症。 
子宫切除手术的数量直接取决於医生的需要。从前德国妇产科医生为了完成医生进修,必须进行三十次子宫切除术;后来进修规定不再把手术列为必要项目——突然之间被切除的器官也减少许多。以法国为例,子宫切除手术进行量比德国少很多。这样的差别是有文化背景的,法国医生倾向以整个人为治疗重点,力求维持身体完整性,即所谓「整体疗法」。  
换句话说,妇女能不能保有子宫,主要不是取决於医疗需求,而是由医界的规定和喜好所决定。


痛经侵袭我的身体,求众神为我驱离这个恶魔。”公元前大约3000年,一名巴比伦妇女在陶板上刻下这句话。她祈求的月经终结日现在几乎在眼前,不是众神,而是医生决定消灭月经。有些医生认为这个自然过程毫无医学意义。巴西的人工生殖医学专家古廷诺写道:“这是不必要的失血。”更有医生表示:月经出血有损妇女健康。美国北加大医生葛莱斯解释说:“许多妇女日子过得很辛苦。”似乎毫无理由反对他们消灭月经的企图。
女性想要更新月经周期很简单:只要每天不间断服下做成像避孕药的激素,就能把几个月甚至几年的月事压住。不过药丸在包装上是这样分配的:连吃21天后,或者停药,或者仅服用其余不含激素的药丸,接着激素值骤降,开始出血。这种撤退性出血和原本的月经几乎没有关系,数百万妇女甚至服用后完全没有撤退性出血现象,这就是该药的副作用
古延诺和他的同伴们想把这种例外变成常规。他们宣称,女性服用避孕药不再是用来控制生育,而是用来享受没有月经出血、更舒适健康的人生。月经被说成是妇女最悲惨的苦难。这群人甚至把经前不舒适的几天算入月经期间常有的自然疼痛和严重不适(即痛经)当中,称之为经前综合症。
第一批“避经药”已经可以买到了。皮下注射和长效注射激素剂可以抑制月经数周。美国的巴尔科研公司出产的口服剂季信(Seasonale)也有类似效果,它含有传统避孕药成分,据说能给妇女91天一次的经期:连吃激素84天,续吃7天糖丸,每年就只会流4次经血。巴尔药厂的研发人员认为,这样的周期对女性生活品质和事业大有帮助。
“若女性患者和医生能理解用药的好处,就是正确的用药方法。”这是美国德州大学妇产科医生派翠西亚·苏拉克说的,她把事业目标定位在消除每月一次的月经周期。
在攻击月经的行动中,相关研究人员把现代妇女宣告为进化下的衰老产品;他们表示,工业国家妇女一生中共有450次月经是违反自然现象的,史前妇女只有160次。这种比较并不恰当,因为后者的平均寿命较短,也较常怀孕。


名叫怀孕的病
在德国,怀孕给医学界提供的动力日益增强。例如社会学家艾娃·辛德勒算出,产前检查在过去20年间涨了5倍。从统计上来看,高危险妊娠已属正常现象,准妈妈们有一半以上被归为高危险妊娠群。
但数十年来,怀孕妇女的健康状况绝对没有变差,风险剧增主要归咎于医生的热情,他们对怀孕这个自然事件设下的标准越来越苛刻。在正常怀孕情况下,妇女必须就诊10次,每隔数周必须量体重、量血压、验尿、验血,还有子宫、婴儿心脏、胎位也是检查项目。孕妇若不按照这些任意定出的标准来做,孕妇健康手册上的“妊娠风险”栏目就会被打上一个勾。
孕妇健康手册上共有52项不同的风险准则。生第一胎年龄在18岁以下或35岁以上者,直接被归类为危险人群;体重超过所谓的正常标准20%以上者也是;剖腹早产、生多胞胎、生残障儿也会获得特别的医疗照顾。妇产科医生本身更是一个提高风险的因素,德国萨尔州一项调查显示,随着妇产科诊所的增加,妊娠高风险的数量也跟着上升。
在风险因素汹汹来袭之下,怀孕妇女变得忐忑不安。或许正因如此,并发症真的出现了,即所谓的自我应验预言。不论如何,沉着冷静地面对生产这件事绝对没有坏处。北欧和荷兰的高危险妊娠率为20%,这可能是因为在预防工作上,这些国家的助产士扮演的角色比其他地方更重要。在荷兰,正常生产过程中,麻醉、预防性会阴切开术和其他程序,就算在大医院都属特殊情况;剖腹产率大约只占10%,而新生儿死亡率却和德国一样低。


20分钟麻醉,肚皮上划一小刀——孩子已在妈妈怀里。从前人人闻之色变的剖腹产已经变成一大趋势。43.2%的德国妇女会选择“选择性剖腹产”。全德的剖腹产率急速上扬;从上世纪80年代的6%增加到现在的20%,在医学院甚至达28%。
剖腹产虽然大部分是因为医生判定婴儿或母亲的健康受威胁才进行的,但据估计其中6%~8%的妈妈是自愿挨刀。德国奥芬巴赫妇产科医院院长齐奇格克说:“有些夫妇一进诊疗室劈头就问剖腹产的事。”
第一次母子平安的剖腹产据说发生在1500年,是由瑞士西格斯豪森一个叫雅克·努弗的人完成的。这个男人是专门给猪阉割的师傅,因为据说阉割过的猪比较容易长胖。在妻子阵痛数天,找了13个接生婆和好几个外科医生都束手无策后,阉猪师傅努弗决定亲自操刀。过程经一篇报道流传下来:“接着他把门一栓,请求全能的上帝给予协助支持,让妻子躺在桌上,(像对待猪肚子一样)一刀将她肚子剖开。”
根据这个记载,这个令人怀疑的事件结果很圆满。第一刀划过肚子就非常成功,所以马上能将孩子完好无损地取出。母亲的伤口就像旧鞋一样缝合,后来完全康复。
在这件传奇案例发生后数世纪,剖腹产一直令人退避三舍。19世界欧洲接受剖腹产的妇女只有14%存活下来。米兰医生艾朵多·波罗改变了这种情形,1876年他发现新方法,开刀直接把孩子和脐带取出,并能止住出血。但此后接受剖腹产的妇女存活率仍只有大约50%。
几年前,“屎尿之间”的那条路一直是出生的理想途径。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工业国家只有3%~5%的孩子是剖腹出生的。当时的医院若有妇产科医生常用解剖刀,名声肯定不好,以为这显示了该妇产科掌握不好助产技术。开刀分娩被视为危险行为,必须剖腹分娩的妈妈会受到同情,因为她们全身麻醉而错过剖腹儿的诞生过程;此外,她们还要带着一个疼痛的疤痕在病床上两周。
今天巴西上层社会鄙视阴道生产。在里约热内卢,85%的妇女进行剖腹产,因而保有少女的阴道。在墨西哥的蒙特雷城,当地待产妇女已经将孩子的生日卡预先印好,还附上确切日期。“前苏联等国的自然生产率占96%,”墨西哥妇产科女医生维维安·布鲁内特说,“他们的人民都习惯了,我们国家的人不行。”在美国,也有1/3的上私人健康险的产妇牢记这个口号:“保护自己的阴道——去做剖腹产”。泰国许多妇女选择剖腹产,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算命先生决定的日子出生。
《英国医学杂志》有专家撰文指出,近几年,生产已从正常的生理过程变成妇产科医生指挥下的医学事件。有趣的是,有精神科医生企图从生产科技化中获得好处。德国精神科学、心理学治疗暨神经医学协会以“作为创伤的生产经验”为题表示,剖腹产后,许多母亲长期遭受严重抑郁症侵扰;他们进一步指出:“结果可能是哺乳长期出现问题以及婴儿哭闹不停。”
有一项问卷调查针对助产人员进行,结果发现有31%的人即使怀孕没问题而且怀的是第一胎,也以剖腹分娩为唯一选项。维也纳大学妇女医院的胡斯莱评论:“剖腹产在今天已成为阴道生产的重大替代处理方案。因此现代助产的目的,是必须尽可能符合妇女自行选择的分娩方式。”
由于出生的孩子越来越少,妇产科的竞争越来越大,因此医生面对孕妇时,医学需要不再是唯一的考量。奥芬巴赫妇产科医生奇旭克表示:“谁能提供妇女最舒适的分娩,通常就能得到额外补助。每做一次剖腹产,保险公司就付给双倍。”剖腹产比正常生产平均多花1500欧元。
世界卫生组织根据医学标准,认为15%的剖腹产率为合理的数值(回忆一下:德国为20%)。超过这个数值,多一分医疗绝不等于多一分健康。荷兰和瑞典的剖腹产率约为10%~12%,母亲和孩子也没有因此遭受更多伤害。
相反的,指定剖腹产隐藏的风险甚至高于正常生产。20%的自愿者因伤口发炎而发烧;看似轻松的方式出世的婴儿,有2%被手术刀划到脸,一出生就带着刀疤。尽管开刀和麻醉技术极为进步,死于剖腹产的妇女仍为自然生产的两倍以上;从较确切的数字来看,每17000名剖腹产产妇中有一人手术后死亡,阴道生产妇女则有1/47000在产后死亡。此外,剖腹分娩还增加了医疗保险体系的支出,德国剖腹产量只要增加一个百分点,支出额必定随着大幅提升。德国雷根斯堡的圣赫德维希妇科医院的女主治医生塞巴赫歇伯说:“结果必然是产妇必须自付选择性剖腹产的费用。”
尽管如此,剖腹产的趋势已经无法抵挡。2002年春,连德国生产妇女及助产医学学会都开放这种协助手术,所持的一个立场是“即使缺乏剖腹产的医学适应症,而且无禁用的理由,助产人员仍可依据产妇严肃坚定的愿望,进行手术分娩。”


母马尿制万灵丹
绝经应该是妇女一生中的一个自然阶段,但从未被医疗机构当做好处来看待。“更年期是已婚妇女一生最困扰的岁月,”斯洛伐克医生阿诺·罗兰于1910年指出,“不仅对直接受影响的妇女如此,对必须展现最大容忍度的男人来说,困扰程度几乎不相上下。”阿诺·罗兰自信发现了对抗更年期病痛的药物,他认为母猪卵巢萃取物能延后老化数年,或者至少能在老化展开可怕行动后减轻其影响。
稍后,上世纪40年代,药厂已经不从猪身上获取人人趋之若鹫的雌激素,而改以受孕母马尿为来源(此类知名药品倍美力片 Premarin即取自受孕母马尿的英文 pregnant mares' urine)。《新英格兰医学杂志》1960年建议每位经检验证实缺乏雌激素的妇女使用激素——涵盖对象几乎包括所有50岁以上的妇女。
但直到1966年美国畅销书《女性青春永驻》问世,才把这种动物激素变成大众药品。作者是纽约的年轻妇女产科医生罗伯·威尔森,他把母马尿制成的药物描写成万灵丹,服用后可保青春永驻。“历史上第一次,女性在生物层面和男性势均力敌,共同分享明天的希望……多亏了激素疗法,她们得以期待健康延年、青春延续。”
罗伯·威尔森也在医生圈里传播他的信仰。1972年,他在一本医学专业杂志上详细评论说:“女性从50岁开始就不再排卵,没有滤泡,没有卵膜、没有雌激素,简直是突如其来的灾难。但雌激素可以拯救这群妇女。胸部和生殖器官将不会萎缩,和这样的女性共同生活将非常愉快,她们不会变笨,吸引力也不会消失。”
当时没有人知道惠氏药厂为罗伯·威尔森支付了写书的开销,稍后又赞助他的威尔森研究基金会(该基金会办公室设于曼哈顿公园大道),并且支付他酬劳为妇女团体讲解他那本激素初级教材。
直到2002年,这层裙带关系才被威尔森的儿子罗纳德公诸于世,此时的惠氏药厂已是世界最大激素制造商。苏黎士医生芭芭拉·瓦纳评论说:“很明显,绝经期被定义为疾病的同时,专用合成激素也同步上市。”
数百万妇女陷入了激素广告的陷阱。雌激素被说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物质,但是许多妇女长达40年不靠它也过得好好的,这点却无人提起。1981年,连世界卫生组织也向绝经期的新定义让步,将其定义为雌激素缺乏疾病。但有些问题,如许多妇女步入高龄依旧健康,女性平均寿命比男性长,当时都没有作进一步讨论。
在今天,服用激素属于西方年长女性的日常习惯。光在德国,45岁以上妇女服用激素剂者就约有460万人。上世纪70年代首度传开的致癌嫌疑已被遗忘或没人听过;当时两项大型研究指出雌激素会提高子宫患癌的危险。但这无法阻挡激素的商机。医生和制造者马上推出结合雌激素和黄体素的新药剂,据称没有致子宫癌的危险;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该混合药剂名声变臭,因为越来越多现象表明它会提高乳腺癌的致病风险。
即使处境尴尬,药厂和妇产科医生仍然继续散播恐慌。2000年底,德国妇产和助产医学学会以及其他6个专业社团宣称:“绝经期后的妇女,死亡率可借服用激素剂降低约50%,这主要归功于雌激素能对心血管系统发挥正面影响。光是癌症死率,即可通过服用激素降低30%。”上百万妇女听信医生的话,继续乖乖服用女性激素。
人工补充激素等于入侵人体的自然修复过程。正式绝经期前4年,体内各种激素的浓度开始波动。妇女正式进入更年期,平均约50岁,体内雌激素和黄体素(又称助孕素)的分泌量缩减。雌激素是最重要的女性激素,它会影响性器官、控制月经,也影响骨骼生长和流失。更年期让部分妇女感到不适,抱怨的主要是夜间盗汗、潮热、血液循环问题、睡眠失调、阴道干燥及精神紧张。


日本没人听过潮热
西方世界医生所谓的绝经期综合症,在日本可没人听过。迈特基尔大学的马格利特·洛克数年前在日本调查,意外发现大多数人不懂她所指的绝经期综合症是什么。她访问了1225位50岁左右的妇女,只有15%表示有夜间盗汗和潮热。日本妇产科医生冷淡地指出,绝经期及其病痛为西方问题。当地只有少数闲着没事的上层妇女最近开始用这种成见自找苦吃。
反观德国,谁据用激素疗法,谁就是固执不听劝。开雌激素或雌激素黄体素混合剂已属医疗标准,德国医疗保险公司每年为此支出5亿欧元。
从短期服用来看,激素的功效似乎已获证实。许多妇女因病通受到重视,而且得到药片为其疏导,马上就感觉舒服很多。
20年前,更年期妇女还被冠上体弱、缺乏自信和有抑郁症等特征。但只把激素开给感到不适的妇女使用,并不能让医生和药厂感到满足;因此他们在上世纪80年代赋予更年期全新的面貌。更年期被指为“麻烦期”的情况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把它描绘为导致一连串疾病的危险因素。这种转变在药品广告上显而易见,绝经期妇女以活力充沛、保养良好的形象出现,而这令人羡慕的状态却正面临威胁。为避免失去健康,广告呼吁上了年纪的妇女最好服用激素,而且是终生服用。“这个显然已经被接受,”苏黎士医生芭芭拉·瓦纳说,“因为已有健康妇女来诊疗室询问相关的致病风险。”
过去几年,医生把激素捧得像真的灵丹妙药。1991年秋天,哈佛医学院皮肤科专家报告了雌激素的神奇保护效果。他们有项研究进行了10年,涉及48470位护士,结果得知,服用雌激素似乎能把患上心肌梗塞的风险降低得将近一半。研究计划的主持人史丹普弗起劲地说:“因此健康妇女一过绝经期也应服用雌激素。”
就在同一时期,德国乌尔姆大学妇女医院研究团队试图消除一个广为传播的致病风险,即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助长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劳理芩领导的小组指出,医生开雌激素黄体素混合剂时,医嘱里通常可能疏漏这项风险。该医生团队在21年内观察了1402名妇女。他们还发现,若低剂量服用这两种女性激素,致癌风险甚至会下降。
兴奋不止如此。还有人表示,雌激素也有助于对抗老化引起的骨质疏松、阿尔茨海默症、甚至肠癌,而且是阻止这些慢性病的平价药品。仍然心存疑惑的妇女常被视为对自己、对社会都不负责任。在瑞士,杨森药厂针对更年期妇女制作彩色幻灯片提供给医生,里面提到激素疗法能降低骨折风险达75%,降低阿尔茨海默症风险54%,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44%。
乌尔姆大学教授劳理芩身为这方面的意见领袖,对职业医生有很大影响,1996年他再度火上加油:“长期服用雌激素可能大幅度预防老年出现雌激素缺乏问题(如骨质疏松骨折、心肌梗塞和中风),这肯定是预防医学近10年来最重要的进步。”法兰克福的医生胡伯·库尔甚至直接要求药物管理单位删减药品说明书上的警告字样,他认为警告字样只会导致妇女拒用激素或提早停用。1994年,胡伯·库尔在《德国医讯》撰文抱怨:“这些限制会对预防全民疾病如骨质疏松症、动脉硬化和中风,造成不利影响。”
然而激素的疗效完全没有扎实的科学数据支持。部分正面结果是得自所谓的“健康消费者效应”:长期服用激素的妇女,生活上通常较有健康意识,致病风险因素较少,服药前的健康状况本来就较好。


激素造福群众的神话破灭
1990年,惠氏药厂在美国争取让自家激素产品被正式认可为心脏病的预防药物。该无理要求原本已通过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某咨询委员会的同意,但后来由怀疑派人士接手处理,后者希望看到精确数据,要求申请厂商进行临床调查。
惠氏药厂展开研究,据说过程中动了手脚。受试妇女被分成两组,她们都不知道自己到底吃下的是激素剂还是安慰剂。参加实验的妇女共有2763人,事前已患有心脏疾病,平均67岁。大部分参与的医生和药厂研究人员都胸有成竹,认为这个彻底设计过的研究(心脏和雌激素/黄体素补充疗法研究)必将证实激素对心脏好处多多。
事实却相反。1998年,该研究结束后一年;心肌梗塞率呈负面发展,比起吃到安慰剂的妇女,服用激素的妇女的心血管并发症比率明显较高。长期服用激素才能保护心脏的希望就此落空。后续研究宣告中断。隔了近7年,结果令人大梦初醒:雌激素药剂对心血管疾病一点用处也没有。
接着,在2002年传出一项消息,令数百万美国和欧洲妇女大呼不敢置信,震惊不已。美国另一项激素影响研究的中期报告显示,使用激素剂弊多于利,所以为了保护16000名受试妇女的健康,研究宣告中断。
这项原定进行到2005年的研究计划(女性健康促进研究),本应该同样证实激素的疗效,并为长期使用雌激素提出扎实的科学根据。结果不然,医生反而发现危险的副作用:1万名服用混合激素剂(雌激素和黄体素)为期1年的妇女,比没服用激素的对照组多出8名乳腺癌患者、7名心肌梗塞患者、8名中风病人、8名有血栓;不过也有益处,即患肠癌者少6名,髋关节骨折者少5例。
至于上述病例的起因是否和雌激素有关,该研究无法回答。雌激素似乎能阻止老化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但是否因而真能避免骨折,依旧未获证实。权衡优缺点后,进行研究的美国医生决定中断计划,他们建议女性:“勿用雌激素黄体素混合剂,以免慢性病缠身。”激素专家玛蒂纳·德伦进一步指出,经过该研究后,激素疗法若没死去,也是元气大伤。
玛蒂纳·德伦的部分医生同行则持不同看法。妇产科医生职业工会常务委员会迅速撰写一篇两页的文稿,开宗明义写给“亲爱的女性患者”,文末署名“您的妇科诊所”,共发给11000名会员——发送渠道是耶拿药厂和先灵药厂的传真机,两家靠销售激素收入数百万欧元。
妇产科医生职业工会的公开信粉饰了研究结果,其方式令人怀疑药厂营销部也参与撰写。例如,女性健康促进研究清楚证实心肌梗塞和中风率会增加,却被篡改为“患心血管疾病率没有降低”;谈及乳腺癌,撰文者的论据更是恶毒:“事实上肿瘤加速增生是福不是祸。”他们还想把妇女骗进诊疗室,“雌激素疗法引起的肿瘤,治愈希望已明显提高,因为接受激素疗法的女性会定期就诊,若有肿瘤便能顺带及早发现,如此一来,通常可以切除肿瘤并保住乳房。”
疾病发明者阴险地想一次捞两笔:治疗绝经期用激素,因而产生的肿瘤则以开刀切除。
尽管一再有人宣扬雌激素黄体素混合剂对整体健康有正面影响,但美国针对16000名妇女的实验计划连这一点都无法证实。2003年3月,计划报告公诸于世,一切真相大白:不论整体健康状态、活力、心智状况、抑郁症倾向或者性爱满意度,服用激素完全没有可测量的影响。
绝经期医疗是活生生的教材,告诉我们某些医生和药厂如何把无法证实真伪的事情改造成医疗问题。今天的绝经期妇女成了有缺陷的人。德国下萨克森邦妇产科医生职业工会仍固执地宣称:“更年期是一种疾病。”医生和药厂散布片面事实、传闻和建议,造成数百万健康的女性服用雌激素和黄体素。但能证明激素剂功效的科学证据迄今还未出现。
出版独立刊物《药物电讯》的医生和药剂师们呼吁:“基本上,药物正式应用于预防医疗之前,其药效和安全必须通过大型、随机且长期追踪的计划性研究证实。”事情本来就应该是这样子才对。
女性似乎已毫无健康可言,疾病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接踵而来。若说生为女性本身已变成一种疾病,几乎毫不为过。月经时期过后是更年期,更年期过后又是激素缺乏期,没病症的时期只剩童年和少女初期。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12/18 19:28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