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消渴病,病分上消多饮,中消多食易饥,下消
多尿,”现代医学称之为:“
糖尿病”。形成该病的
病机,主要是肝脾肺
肾气虚阴亏为本,燥热、痰浊、淤血等为标,在辩证论治上着眼于“培土生金、滋水养木、佐以化痰活血,标本同治,故以自拟“健滋柔敛化瘀汤”治疗”。
消渴病的病因与病机,不外素体阴虚加之肥甘厚味饮食终日不离,湿热之邪致伤
脾胃阴血津液,导致脾
胃阴阳气血失调,燥热逐生。或者肝
郁化火,疏泄失职,木不条达,反侮脾土,脾为太
阴湿土,胃为阳明燥土,
燥湿相济,才能升降有序,运化不息。胃喜润恶燥,当肝火涉及脾胃,胃液耗损,脾津受伤,脾气伤,不能散精于肺,肺为娇脏,亦同胃喜润恶燥,肺得不到脾津的资供,上源枯燥,故烦渴多饮。胃阴耗损,胃热炽盛,热则消谷,故多食易饥。
肾主水、肝属木,乙癸同源,职司气化,但先天的气化功能必赖后天脾胃给养,才能权衡,脾胃即伤,不能化
生气血资
养肝肾,肝肾气化失调,开合失司,加之脾
胃气虚无权摄津,谷气下流,故饮一溲一。脾主四肢肌肉,躯体肌肉丰满要靠脾胃化生
营血充实,一旦脾胃气虚不能摄精,精不能归化,当泄不藏,躯体失去营养,便逐渐
消瘦。阴虚燥热日久,津亏不能载气,气虚不能化津,则阴更伤,燥热益甚,更加伤阴伐气,气虚无权化津布散,则
五脏六腑失养而阴阳俱衰,故临床证候表现为: “上消烦渴多饮,中消多食易饥,下消多尿,饮一溲一”身体逐渐消瘦,面色晦暗,舌质淡胖,有齿印,苔薄微黄,脉
沉细或细数无力,
疲倦乏力,尿黄便干。
由于津伤气虚,无力推动血的运行,血流不畅,气虚则
血瘀。但是阴
虚火旺,煎熬津液,血液粘稠流动缓慢,亦可致瘀,瘀
血阻滞气机的运行,导致津液不能气化敷布
三焦,又会产生水湿、痰浊;而
瘀血、水湿、痰浊则又成为加重消渴证的病理产物。
(1) 心主血,肝行之,肝又开窍于目,一旦肝气不疏,
气滞血瘀,则见两目
干涩,视物不清。
肝脉布于两胁,瘀血阻滞肝脉,便会
胸闷、
胁痛。气不行则麻,血不运则木,气滞血瘀又会出现四肢
麻木。有诸内必行于诸外,血瘀的表现:面色青晦暗黑,唇紫或舌有瘀斑,其脉沉缓细涩,故化瘀活血必不可少。
(2) 血不利,则为水,水湿泛滥,不循常道,则见
水肿,按之凹陷不易复起,小便短少,
大便溏稀,舌质淡胖,苔白或白腻,脉沉迟
细弱,故在临床治疗中,
利湿消肿亦不可忽略。
(3) 津血津液运行不畅,不归正化,便会湿聚生痰,或阴虚火旺,煎烧津液,亦可成痰。百病皆有痰作崇,痰阻
心脉,可见舌强不语,痰挟肝气上干脑府,可致
头疼、头闷、眩晕诸症,痰留于四肢,麻木或关节肿痛,逆于颈部腋下则生瘰疬,行于胁下则胁痛,滞于脘腹,则
痞满,舌质淡,苔白或腻,脉沉弦滑稍有力。故在整体治疗上行气
消痰不能轻视。
(4) 瘀血、水湿、痰浊郁久会发热成毒,会出现痈疽溃烂、疖肿,大便
干结,舌质深绛,
脉数有力,故
清热解毒活血亦不能忽视。
(5)分析辩证:“消渴虽分为三焦,涉及上焦心肺,
中焦脾胃,
下焦肝肾,但主要矛盾的方面在于脾肾先后二天,在辨证论治上,始终紧扣益气键脾,滋肾润燥这个本,兼瘀则行血,兼湿则利水,兼痰则行气消痰,兼毒则
清热泄火,知犯何逆,随证施治”。
临床以自拟:“健滋柔敛化瘀汤”治疗:
基本方药组成:
本方是在多次的临床实践过程中逐步认识到该病应着眼从
健脾益气,才能化生津血,
滋阴补肾才能养肝体,
润肺之上源,一要达到金水相生,二要实现清金制木以柔肝气。方中黄芪配山药生地降尿糖,苍术配元参丹参
降血糖,这是把自己的实践体会与近贤
施今墨先生的经验融为一体,成为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糖尿病理论基础的根据。方中黄芪甘湿益气,配太子参、
麦冬、
沙参 、五味子益气
滋阴,萸肉 、白芍、牡蛎柔肝
补肾以收敛
元气,使阴火归宅,元参、牡蛎相伍且又能
降浊化痰,葛根与丹参相配能启动阳明化瘀活血,萸肉、熟地、山药组合可补肾填精化生
气血,诸药配合健脾滋肾重二天,清升浊降化痰瘀;有是证,用是药,在本方的基础上,随证加减,灵活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