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节 感冒
感冒是小儿时期常见的外感性疾病之一,临床以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咳嗽、喷嚏为特征。感冒又称伤风。感冒可分为两种,普通感冒为冒受风邪所致,一般病邪轻浅,以肺系症状为主,不造成流行;时行感冒为感受时邪病毒所致,病邪较重,具有流行特征。
本病发病率占儿科疾病首位,除了4-5个月以内小儿较少发病外,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小儿。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多见,在季节变换、气候骤变时发病率高。小儿患感冒,因其生理病理特点,易于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夹证。
西医学将感冒分为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后者即相当于中医学时行感冒。
[病因病理]
小儿感冒的病因有外感因素和正虚因素。主要病因为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常兼杂寒、热、暑、湿、燥等,亦有感受时行疫毒所致。外邪侵犯人体,是否发病,还与正气之强弱有关,当小儿卫外功能减弱时遭遇外邪侵袭,则易于感邪发病。
感冒的病变脏腑在肺,随病情变化,可累及肝脾;外邪经口鼻或皮毛侵犯肺卫。肺司呼吸,外合皮毛,主腠理开合,开窍于鼻。皮毛开合失司,卫阳被遏,故恶寒发热,头痛身痛。咽喉为肺之门户,外邪上受,可见鼻塞流涕,咽喉红肿;肺失清肃,则见喷嚏咳嗽。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常兼夹寒、热、暑、湿等病因为患,病理演变上可见兼夹热邪的风热证、兼夹寒邪的风寒证及兼夹暑湿的湿困中焦等证。
肺脏受邪,失于清肃,津液凝聚为痰,壅结咽喉,阻于气道,加剧咳嗽,此即感冒夹痰。小儿脾常不足,感受外邪后往往影响中焦气机,减弱运化功能,致乳食停积不化,阻滞中焦,出现脘腹胀满、不思乳食,或伴呕吐、泄泻,此即感冒夹滞。小儿神气怯弱,感邪之后热扰肝经,易导致心神不宁,生痰动风,出现一时性惊厥,此即感冒夹惊。
体禀不足,卫外功能不固之小儿,稍有不慎则感受外邪,久之肺脾气虚、营卫不和,或肺阴不足,更易反复感邪,屡作感冒、咳嗽、肺炎等病症,称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儿。
[临床诊断]
1.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喷嚏等症为主,多兼咳嗽,可伴呕吐、腹泻,或发生高热惊厥。
2.四时均有,多见于冬春,常因气候骤变而发病。
3.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单核细胞增加。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感冒辨证可从发病情况、全身及局部症状着手。冬春多风寒、风热及时行感冒,夏秋季节多暑邪感冒,发病呈流行性者为时行感冒。感冒日久或反复感冒则多为正虚感冒。除常证外,辨证时还应结合辨别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二、治疗原则
感冒的基本治疗原则为疏风解表。因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发汗不宜太过,以免耗损津液。小儿感冒容易寒从热化,或热为寒闭,形成寒热夹杂之证,单用辛凉汗出不透,单用辛温恐助热化火,常取辛凉辛温并用。感冒若单用解表法易汗出后复热,应据证情合用清热解毒、清暑化湿、化痰消食、镇惊熄风等治法。体质虚弱者不宜过于发表,或采用扶正解表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应在感冒之后及时调理,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
三、分证论治
(一)主证
1.风寒感冒
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喉痒,舌偏淡,苔薄白,脉浮紧。
分析:风寒外束,卫表不和。肌表为寒邪所束,经气不得宣畅,故发热无汗,恶寒头痛;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故喉痒,喷嚏咳嗽;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征象。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葱豉汤加减。常用药:葱白、苏叶、豆豉解表发汗,荆芥、防风疏风散寒,杏仁、前胡宣发肺气,桔梗开肺利咽,甘草调和诸药。
表寒重,恶寒发热加羌活、白芷祛风解肌;咳甚加白前、紫菀宣肺止咳;痰多加半夏、陈皮燥湿化痰。
2.风热感冒
证候:发热重,恶风,有汗或无汗,头痛,鼻塞流脓涕,喷嚏,咳嗽,痰黄粘,咽红或肿,曰干而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分析:风热外袭,肺卫不利。感受风热或寒从热化,腠理开泄,发热重而有汗出;风热上乘,肺气失宣故咳嗽流涕,痰粘,咽红或肿;热易伤津,口干而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风热征象。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常用药:金银花、菊花、连翘清热解表,薄荷、牛蒡子疏风散热、宣肺利咽,豆豉发表除烦,桔梗、前胡宜肺化痰。
表热证候明显者,选银翘散;咳嗽症状较重者,选桑菊饮。咳甚痰黄加黛蛤散、前胡清肺化痰;咽红肿甚加山豆根、土牛膝根清咽解毒;高热便秘加生大黄、全瓜蒌通腑泻热。
3.署邪感冒
证候:发热无汗,头痛鼻塞,身重困倦,咳嗽不剧,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有呕吐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数。
分析:暑邪夹湿,束表困脾。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见高热、无汗;湿遏肌表则身重困倦;暑湿困于中焦,故胸闷泛恶,食欲不振,或呕吐泄泻;舌红苔腻为暑湿之征象。
治法:清暑解表。
方药:新加香薷饮加减。常用药:香薷发汗解表化湿,金银花、连翘解暑清热,藿香、佩兰祛暑利湿,厚朴、白豆蔻、扁豆花化湿和中。
热甚心烦加黄连、淡豆豉、栀子;泛恶呕吐加竹茹、半夏;身重困倦苔腻加鲜荷梗、荷叶、佩兰、西瓜翠衣。
4.时行感冒
证候:全身症状较重,壮热嗜睡,汗出热不解,目赤咽红,肌肉酸痛,或有恶心呕吐,或见疹点散布,舌红苔黄,脉数。
分析:疫毒侵袭,火热燔炽。疫毒袭表,故壮热嗜睡,肌肉酸痛;上焦热炽,故目赤咽红;邪伏中焦故恶心呕吐;舌红苔黄、脉数均为热盛之象。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合普济消毒饮加减。常用药: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荆芥、羌活辛温疏邪,山栀、黄芩清肺泄热,板蓝根、贯众、蚤休泄热解毒,薄荷辛凉发散。
如症见高热恶寒,脘痞恶心、头痛纳呆,苔如积粉,为时邪夹秽浊疫气,侵于募原。治宜透达募原,辟秽化浊。方选达原饮加味。常用药:槟榔、草果、厚朴、知母、白芍、甘草、黄芩、柴胡、板蓝根。
(二)兼证
1.夹痰
证候:感冒兼见咳嗽较剧,咳声重浊,喉中痰鸣,苔滑腻,脉浮数而滑。
分析:咳嗽多痰、痰白清稀或有泡沫为风寒,痰黄粘稠为风热。
治法:偏于风寒者辛温解表,宣肺化痰;偏于风热者辛凉解表,清肺化痰。
方药:在疏风解表的基础上,偏风寒配用二陈汤加减,常用药:半夏、陈皮、白前、枳壳等燥湿化痰;偏于风热者配用青黛、海蛤壳、浙贝母、瓜蒌皮等清化痰热。
2.夹滞
证候:感冒兼见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呕吐酸腐,口气秽浊,大便酸臭,或腹痛泄泻,或大便秘结,舌苔垢腻,脉滑。·
分析:食滞中焦则脘腹胀满;升降失司则呕恶、纳呆、泄泻;食积化腐则口气秽浊,大便酸臭;苔垢腻脉滑为内有积滞之象。
治法:解表合消食导滞。
方药:佐用保和丸。常用药:山楂、鸡内金、麦芽消食导滞,莱菔子、枳壳降气消积。
3.夹惊
证候:兼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则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
分析:小儿神气怯弱,筋脉未盛,感受外邪,心神失宁故见惊惕啼叫,夜卧不安、磨牙,甚而惊厥抽风,舌尖红、脉弦为心肝热象。
治法:解表清热,镇惊熄风。
方药:汤剂中可加用钩藤、蝉蜕、僵蚕平肝熄风,煅龙骨、茯苓宁心安神。另服小儿回春丹或小儿金丹片。
(三)复感证
1.肺卫不固
证候:面色欠华,常自汗出,恶风怕冷,鼻塞流涕,发热不甚,反复感邪,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分析:肺卫不固,外邪易侵。小儿正气不足,肺卫不固故常自汗出,反复感冒;面色欠华,恶风怕冷为肺气虚证;舌淡苔薄、脉细弱为气虚之象。
治法:益气固表。
方药:玉屏风散加味。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补气,防风祛风护卫,苏叶理气和中,生牡蛎敛汗护表。
汗出较甚者加生龙骨、糯稻根固表止汗;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健脾益气;食欲不振者加陈皮、焦山楂运脾开胃。
2.营卫不和
证候:平素汗多,汗出不温,面色觥白,肌肉松弛,肢凉畏寒,舌淡红,苔薄白或花剥,脉无力。
分析:营卫不和,正虚邪恋。卫阳不足故面色胱白,肢凉畏寒;营阴失守则多汗不温;舌淡红、苔薄白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调和营卫。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常用药:黄芪益气固表,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敛汗固卫。
低热绵延者加白薇、银柴胡清其虚热;出汗过多加浮小麦、酸枣仁固表止汗。
3.肺阴不足
证候:面色潮红,形体消瘦,潮热盗汗,口渴咽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
分析:肺阴不足,阴虚内热。肺阴不足,则咽干口渴;阴虚生内热故身有潮热,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为阴虚之象。
方药:百合固金汤加减。常用药:百合、麦冬润肺生津,玄参、生地养阴清热,白芍、五味子敛肺止汗,桔梗、甘草利咽和中。
咽干干咳加天花粉、川贝母润肺止咳;潮热盗汗加地骨皮、五味子清热敛阴;寐少便干加酸枣仁、柏子仁安神润肠。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午时茶每服1/2-1包,1日3次。用于风寒感冒夹滞。
2.小柴胡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感冒发热,往来不已。
3.清开灵冲剂每服1包,1日2—3次。用于时行感冒。
4.小儿回春丹每服每岁1粒,最多10粒,1日2—3次。用于感冒夹惊。
5.小儿金丹片每服2-3粒,1日3次:用于感冒夹惊。
6.玉屏风口服液每服1支,1日2-3次。用于复感证肺卫不固证。
二、单方验方
葱白头(连须)3-7个,生姜3-5片。浓煎后加糖适量。用于风寒感冒。
三、药物外治
香薷、柴胡、厚朴、扁豆花、防风各30g,银花、连翘、豆豉、鸡苏散、石膏、板蓝根各50g。煎水3000ral,稍冷沐浴。1日1-2次。用于暑邪感冒。·
四、针灸疗法
1.针刺风池、合谷、大椎、风门、肺俞。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寒感冒。
2.针刺大椎、曲池、鱼际、外关、少商。中等刺激,不留针。用于风热感冒。
[预防护理].
一、预防
1.注意体格锻炼,多做户外活动,增强体质。,
2.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服,尤其气温骤变时。勿长期衣着过暖。
3.冬春感冒流行时,少去公共场所,避免感染。
二、护理
患病期间,多饮开水,给予易消化食物。高热患儿及时物理降温。做好口腔护理。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伤风》:“伤风昏睡,口中气热,呵欠顿闷,当发散,与大青膏解。”
《婴童类粹·伤寒论》:“夫小儿伤寒于大人无异,所兼者惊、积而已。”
《幼幼集成·发热证治》:“小儿无故发热,多由外感风寒。其证喜人怀抱,畏缩,恶风寒,不欲露出头面,面带惨色,不渴,清便自调,吮乳口不热。或鼻塞流涕,或喷嚏,浑身拘急,此表热也。初起时一汗可解。”
[现代研究]
马融.江育仁教授防治呼吸道复感儿的学术思想研究.新中医1997;29(4):5
对131例呼吸道复感儿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法进行研究,指出复感儿发病机理不在邪多而在正虚,正虚的实质是营卫气虚。探讨了正虚的临床表现,总结了以扶正为主治疗复感儿的疗效与机理。
周思琼.透卫清气汤治疗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105例.新中医1998;30(6):46
以透卫清气汤治疗105例患儿,取得较好疗效。药用生石膏12g,桑叶、冬瓜子各8g,金银花、菊花、连翘、苦杏仁各6g,布渣叶log,桔梗3g,薄荷(后下)2.5g,甘草3g。治疗结果:痊愈90例,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刃.1%。方以石膏为君,清热泄火,以清气分之火热,并能生津除烦;桑叶、菊花辛凉透表、疏风散热,冬瓜子清热化痰、利湿解毒共为臣;佐以杏仁、桔梗宣肺利气、止咳化痰;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表里双解;薄荷疏散风热;布渣叶清热解毒消滞;甘草解毒和中,并调和诸药为使。诸药相伍,既可清卫分之热,又可清气分之热,共奏透卫清气、宣肺止咳、解毒之功。
第二节 咳嗽凡因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影响肺的正常宣肃功能,造成肺气上逆作咳,咯吐痰涎的,即称“咳嗽”。本证相当于西医学所称的气管炎、支气管炎。古代关于本证的认识较为全面,从临床症状、病机、治则到方药均有详细记载。目前咳嗽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冬春季节及寒温不调之时尤为多见,多发生于幼儿。咳嗽作为一个症状,可见于诸多疾病中,当咳嗽以突出主症出现时,方可称谓咳嗽,若是其他外感,内伤疾病中出现咳嗽症状,则不属于本病证。
[病因病机]
形成咳嗽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以风邪为主,肺脾虚弱是其内因。病位主要在肺脾。
感受外邪主要为感受风邪。小儿冷暖不知自调,风邪致病,首犯肺卫。肺主气,司呼吸,肺为邪侵,壅阻肺络,气机不宜,肃降失司,肺气上逆,则为咳嗽。风为百病之长,常夹寒夹热,而致临床有风寒、风热之区别。
内伤病因小儿脾虚生痰,上贮于肺,致肺之清肃失司而发为咳嗽。或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进一步耗伤气阴,发展为内伤咳嗽。
小儿咳嗽病因虽多,但其发病机理则一,皆为肺脏受累,宣肃失司而成。外感咳嗽病起于肺,.内伤咳嗽可因肺病迁延,也可由它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其病理因素主要为痰。外感咳嗽为六淫之邪,侵袭肺系,致肺气壅遏不宣;清肃之令失常,痰液滋生。内伤多为脾虚生痰,痰阻气道,影响肺气出入,致气逆作咳。若小JL肺脾两虚,气不化津厂则痰湿更易滋生。若痰湿蕴肺,遇感引触,转从热化,则可出现痰热咳嗽。小儿禀赋不足,素体虚弱,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可耗伤气阴,发展为肺阴耗伤或肺脾气虚之证。
[临床诊断]
一、诊断要点
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生。
2.好发于冬春季节。
3.肺部听诊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可闻干哕音。
4.X线摄片或透视检查,示肺纹理增粗。
二、鉴别诊断
临床须与顿咳作鉴别。两者均以咳嗽为主症,但咳嗽多为声咳;顿咳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鸡鸣样吼声,并吐出痰涎,病程迁延日久为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咳嗽辨证,主要区别外感咳嗽、内伤咳嗽。外感咳嗽往往病程短,伴有表证,多属实证。内伤咳嗽,发病多缓,病程较长,多兼有不同程度的里证,常呈由实转虚的证候变化。
二、治疗原则
本病证的治疗,应分清邪正虚实及外感内伤。外感咳嗽一般邪气盛而正气未虚,治宜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邪去则正安,不宜过早使用苦寒、滋腻、收涩、镇咳之药,以免留邪。内伤咳嗽,则应辨明由何脏累及,随证立法。痰盛者化痰以宣肃肺气,依痰热、痰湿之不同,分别予以清热化痰或燥湿化痰。后期以补为主,分别以润肺滋阴与健脾补肺为法。
三、分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
证候:咳嗽频作,咽痒声重,痰白清稀,鼻塞流涕,恶寒少汗,或有发热头痛,全身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指纹浮红。
分析:风寒束肺,肺气失宣。肺主卫表,司开合,风寒犯肺,肺气失宣,则见咳嗽频作,喉痒声重;风寒外束,腠理闭塞,故而发热恶寒;风寒外袭,经气不畅,见全身酸痛;舌苔薄白、指纹浮红为邪在表之象。
治法:散寒宣肺。
方药:金沸草散加减。常用药:金沸草顺气止咳,前胡、荆芥解散风寒,细辛温经发散,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水除痰。
寒邪较重,加炙麻黄辛温宣肺;咳甚加杏仁、桔梗、枇杷叶止咳下气;痰多加橘皮、茯苓化痰理气。
2.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不爽,痰黄粘稠,不易咯出,口渴咽痛,鼻流浊涕,伴有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指纹红紫。
分析: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肺开窍于鼻,风热犯肺,肺失清肃,气道不宜,故咳嗽不爽,鼻流浊涕;肺主皮毛,风热束表,客于皮毛,疏泄失司,故发热头痛,恶风微汗出;肺热上熏于咽,则咽痛;舌苔薄黄、脉浮红,为风热邪在肺卫之象。
治法:疏风肃肺。
方药:桑菊饮。常用药:桑叶、菊花疏散风热,薄荷、连翘辛凉透邪、清热解表;杏仁、桔梗宣肺止咳,芦根清热生津,甘草和中。
气粗;口渴加生石膏、天花粉清热生津;肺热重加黄芩清肺;咽红肿痛加土牛膝根、玄参利咽消肿。咳重加枇杷叶、前胡清肺止咳;痰多加浙贝母、瓜蒌涤痰止咳。
(二)内伤咳嗽
1.痰热咳嗽
证候:咳嗽痰黄,稠粘难咯,面赤唇红,口苦作渴,或有发热、烦躁不宁,尿少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色紫。·
分析:痰热内蕴,肺失清肃。外感风热化火人里,炼液成痰,痰随气逆,故咳嗽痰多,稠粘难咯;气火上升,里热熏蒸故面红唇赤,口苦作渴,烦躁不宁;舌红苔黄、脉滑数,指纹紫是痰热之象。
治法:清肺化痰。
方药:清宁散加减。常用药:桑白皮、前胡、瓜蒌皮、葶苈子肃肺降逆,茯苓、浙贝母、车前子祛痰镇咳,黄芩、鱼腥草清肺解热,甘草和中。
痰多色黄,稠粘咯吐不爽加竹沥、胆南星、海浮石清肺化痰;胸胁疼痛加郁金、川楝子理气通络;心烦口渴加栀子、黄连、竹叶清心除烦。
2.痰湿咳嗽
证候:咳嗽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
分析:痰湿中阻,肺失宣降。脾胃滋生痰湿,上贮于肺,则咳嗽痰壅,色白而稀;痰湿中阻,气机失畅,则胸闷纳呆;苔白腻,脉濡为痰湿内停之象。
治法:化痰燥湿。
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常用药:陈皮、半夏利气化痰,茯苓、甘草调脾化湿,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肃肺化痰。
湿盛加苍术、厚朴燥湿健脾,宽胸行气;咳甚加杏仁、百部、枇杷叶宣肺化痰止咳;胸闷呕吐加陈皮、枳壳理气宽胸。
3.阴虚咳嗽
证候: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喉痒声嘶,手足心热,或咳嗽带血,午后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分析:正虚邪恋,肺阴受损。阴虚则内热,故见午后潮热,手足心热,热伤肺络,见咳嗽带血;阴液受伤,无以上承,故口渴咽干;阴虚生燥,见干咳无痰,喉痒声嘶。
治法:滋阴润肺,兼清余热。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常用药:南沙参清肺火、养肺阴,麦门冬、玉竹清热润燥,天花粉、生扁豆清胃火、养胃阴,桑叶宣肺,生甘草清火和中。
咳嗽痰粘加川贝母、炙枇杷叶、海浮石豁痰止咳;咳甚痰中带血加茅根、藕节炭、蛤粉炒阿胶清肺止咳;阴虚发热加地骨皮、白薇、生地黄、石斛养阴清热。
4.气虚咳嗽,
证候:咳而无力,痰白清稀,面色苍白,气短懒言,语声低微,喜温畏寒,体虚多汗,舌质淡嫩,脉细少力。
分析:肺气不足,余邪未解。肺为气之主,肺虚则气无所主而咳嗽无力,气短懒言,声音低微;肺气虚弱,卫外不固,见喜温畏寒多汗;肺虚及脾,水湿不能运化,故痰白清稀;舌淡苔白,脉细无力为气虚之象。
治法:健脾补肺,益气化湿。’
方药:六君子汤加味。党参补气益胃,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和中养胃,陈皮、半夏燥湿化痰。
气虚甚者加黄芪、黄精益气补虚;汗出形寒加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咳甚痰多加杏仁、川贝母、炙枇杷叶化痰止咳;纳呆加焦山楂、神曲和胃导滞。
[其他疗法]
一、中成药剂
1.蛇胆川贝液每服lOmL,1日2-3次。用于风热咳嗽、痰热咳嗽。
2.急支糖浆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风热咳嗽。
3.橘红痰咳液每服lOmL,1日2—3次。用于痰湿咳嗽。
4.半夏露每服5—lOmL,1日2—3次。用于痰湿咳嗽。
二、单方验方
1.紫苏、陈皮各log,白萝D\汁12g。加水120mL,煎成60mL,加红糖log,趁热温服。用于风寒咳嗽。
2.枇杷叶、桑白皮各log,桔梗、白前各6so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3.鱼腥草60g,杏仁log,桔梗12g。水煎服。用于痰热咳嗽。
三、药物外治
丁香、肉桂各3g,共为末。温水调敷肺俞穴,固定。每日换1次。用于气虚咳嗽。
四、针灸疗法
体针取穴:①天突、曲池、内关、丰隆。②肺俞、尺泽、太白、太冲。每日取1组,两组交替使用,每日1次,10-15次为1疗程,中等刺激,或针后加灸。用于气虚咳嗽。
[预防护理]
一、预防
加强锻炼,增强抗病能力。注意气候变化,防止受凉,特别秋冬季节,注意胸、背、腹部保暖,以防外感。
二、护理
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煤气、尘烟等刺激。咳嗽期间,适当休息,多饮水,饮食宜清淡,避免腥、辣、油腻之品。
[文献摘要]
《小儿药证直诀·咳嗽》:“治嗽大法,盛则下之,久则补之,更量虚实,以意增损。”
《万氏秘传片玉心书·咳嗽门》:“要知治嗽大法,依时认症扶持,春天外感症无疑,夏是炎上火气,秋则肺伤湿热,冬为风冷相随,相时而动作良医,对症依方用剂。……大抵实者当下,虚则补药为宜,寒者温散药中推,热症清凉为贵。风则尤当发散,停痰消逐宜施,初间止涩莫投之,总要化痰顺气。”
《幼幼集成·咳嗽证治》:“经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然必脏腑各受其邪而与之,要终不离乎肺也。但因痰而嗽者,痰为重,主治在脾。因咳而动痰者,咳为重,主治在肺。”
[现代研究]
杨景山,王世录.宣肺止咳汤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50例.新中医1997;29,(6):45
自拟宣肺止咳汤(荆芥、前胡、百部、蝉蜕、桔梗各4g,僵蚕5g,板蓝根12g,苦杏仁、陈皮、甘草各3g)治疗小儿外感咳嗽250例,服药1—3剂痊愈%例,4—5剂痊愈115例,6-7剂痊愈39例。
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腠理疏松,又因寒暖不能自调,易为六淫所侵,风为六淫之首,又多夹其他外邪侵入肺卫,肺失宣降而发生咳嗽。故以疏风散邪,宣肺止咳为原则。宣肺止咳汤全方药性温润平和,不寒不热,经加减可通治各型外感咳嗽。
陈百炎.僵冬蒡草汤治疗小儿咳嗽142例.新中医1998;30(10):47
自拟僵冬蒡草汤(僵蚕、款冬花、牛蒡子各10s,甘草5g),风寒加麻黄、生姜,风热加金银花、连翘,痰热加川贝母、天竺黄,痰湿加半夏、茯苓、陈皮,体虚加黄芪、沙参,水煎服,2日1剂,每次用量随年龄而定。治疗小儿咳嗽142例,治愈114例,好转盟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5.8%。方中僵蚕、牛蒡子疏风解毒、利咽化痰,款冬花润肺化痰止咳,甘草补脾和中。全方疏风宣肺,化痰止咳。药性气轻味薄,祛邪而不伤正,勿过温发汗,忌苦寒伤胃。治疗期间尚须调节饮食。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12/19 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