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2:11 编辑 是这样的,我想买乌梅丸,结果问了一圈,药厂全都停产,问药房能不能加工,又说不能,最后没办法想自己按书上说的做,但又有点麻烦(一是不会炼蜜,二是不好储存),我想可不可以这样,就是把药打成粉末(乌梅另外处理),然后用水冲粉末吃,这样可以吗,会不会有什么弊端,药效 ...
厥阴病乌梅丸证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 ...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2:13 编辑 验方过敏煎使用后的一点感想吴xx,女,52岁。自诉患“荨麻疹”二年,时作时止,一直服用西药,在用时有效,停药几日后就会发作,也曾到过上海X大医院治疗,亦是如此。症见患者面红体丰,红色“风团块”以四肢为主,额上亦有少量, 询知患者发作和饮食、.冷热接触都无多大关系, ...
各位同道,在乌梅丸这个方子中,乌梅的剂量是三百枚,但不知道相当于原书几两,不知道和别的药比例是多少我查阅了很多资料,没有答案。不知有哪位同道知道,可否告知。最好能够告知资料来源。谢谢!
《伤寒论》原文∶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乌梅丸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一斤,当归四 ...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2:42 编辑 该不该把核敲碎? (在神农本草经它被称"梅实") 坏人的插入广告,请忽略:真_人.足球.彩票齐全| 开户送10元.首存送58元.手机可投ス注任何游戏顶级信用ス提现即时到账SO.CC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09:01 编辑 作者:毛峥嵘 清代以前医籍多认为乌梅有止痢、止泻、止嗽、止血等功能,惟陈修园从剖析乌梅性味入手,结合临床实践,提出乌梅能“和肝气,养肝血”(《神农本草经读卷之三》)。突破了乌梅单纯酸收之能,而变为补肝敛肝之良药。 刘鸿恩为清代医家,所著《医门八法》中称乌梅“最 ...
世安先生,糖尿病患者为何会出现多尿? 通行本上认为,糖尿病其病理基础为“阴虚燥热”,由燥热故而出现多饮、多食,但糖尿病患者上消常见患者除多饮外,并有小便多,为何?若是阴虚,火常旺,常小便当少…… 答曰:人之一身,不外阴阳,阴阳二字即是水火,水火二字即是气血,弄清楚水化气、火生血,中医理论其思过半 ...
昨天买了点乌梅,可是水煮后,那水就跟黑色是上的色一样,乌梅也变成了黄色,正宗的乌梅煮过后是不是应该还是黑色的呀?
我有一个女患者,38岁,十余年来每缝阴历初一和十五就脾气暴躁,平时还可以.脉左右均沉而无力.舌质暗红少苔,初一和十五均为阴阳走道顶点该往另一面转化的时机,分析可能病在厥阴,用乌梅丸治疗,结果把患者久治不愈的带下症治好了,但没每缝阴历初一和十五就脾气暴躁仍然如故,家属非常痛苦,我也分析不明白了,请教网上的高人指点在 ...
上周,济南某师兄电话寻诊,5岁半的孩子发烧多日不解,舌苔黄,大便多日不解,发烧时老想睡觉。别的师兄曾以大柴胡以通大便,大便通后,烧退四小时又起。另一师兄治以小剂四逆汤,有所好转但依旧转日又烧。因时日在夏至后不久,此时很多人内虚,阳气外散。遂嘱用乌梅三个煮水,加白糖一勺。果一剂后精神恢复正常,高烧不再 ...
脖子上生了许多疣子,深为所苦。看到《四圣心源》中《蚘虫根源》附有乌苓丸一方。但不知此方是否可用,具体如何制作,烦请方家指点。 方中,乌梅百枚米蒸捣膏,不知用多少米蒸?制成蜜丸如梧子大是多大?是否与市面上的成药蜜丸一样大?果如此则每服30丸似乎太多。另外方中的剂量如何换算? 在此先谢了! ...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4:32 编辑 作者:王 勇 乌梅因其味酸涩,有收敛之功,而被录入固涩药的队伍中,局限于治久泻久痢、便血。观历代中医明家活用乌梅,有取其补肝胆,入肺脾血分,定久嗽,生津液,止消喝,敛肺之勋,止血痢,涩肠安蛔屡取卓效。, 1、温补肝木称第一 清代医家周岩在《本草思辩录》指出 ...
【原创】乌梅丸加减论治案例选录 作者:丹江游子 乌梅丸是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治疗蛔厥证的一个及其有效的方子,这是不容置疑的实事,在该段经文之后医圣有曰:“又主久利”。其治病证虽异,然其所对病机“上热下寒,虚实夹杂”却是一样,正所谓异病同治的典范。 笔者曾用其方加减化裁辩治“久泻久利”、“蛔厥证 ...
作者:房成举 王希仲(1883~1981年),贵州织金人,生前任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早年从师清末筑城维新大臣李端 先生,悬壶七十余载,与王聘贤、袁家玑、石玉书等齐名。笔者与先生同乡,尝侍于先生之侧,亲见其善用《伤寒》、《金匮》方,运用娴熟,每获奇效,独具匠心。兹举善用乌梅丸治沉疴之疾可窥其一斑。 ...
方取自《伤寒杂病论》 乌梅丸方 乌梅三百枚 细辛六两 干姜十两 黄连十六两 当归四两 附子六两(炮去皮) 蜀椒四两(出汗) 桂枝六两(去皮) 人参六两 黄柏六两 右十味,异捣筛,合治之,以苦酒渍乌梅一宿,去核,蒸之五斗米下。饭熟,捣成泥, 和药令相得,纳臼中,与蜜,杵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先食饮,服十丸, ...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5:07 编辑 作者:成文武 乌梅丸原系《伤寒杂病论》方,由乌梅、细辛、附子、桂枝、人参、黄柏、黄连、干姜、当归、椒目组成,具有温脏、补虚、安蛔之功效,原多用治蛔厥。笔者以该方加减用治内科杂症,疗效颇好,兹举例如下。 1 泄泻 董某,男,62岁,1993年5月初诊。患者因腹 ...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5:07 编辑 作者:韩运琪 乌梅以其味酸而闻名于世,因酸能生津,涩可收敛,并有《伤寒论》乌梅丸治食入吐蛔之论,固今称其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安蛔止痛,生津止渴。在内科应用上有人总结具有“五止”之功(止咳、止虚汗、止崩漏、止泄泻、止带下)。除此之外,本品随着配伍药物的不 ...
在傷寒論中,厥陰病的病機算是比較複雜的,很多人搞不清楚,厥陰方更是為人少用。但如果我們結合氣化學說對其作一觀察,就會有一個非常清析的認識,也會發現厥陰證是許多疑難雜證的眼目所在。 六經的關係是相互伏承的,即陰陽表裏兩經是緊密關聯的。就厥陰經而言,它與少陽經就是一對伏承關係。少陽本氣是火,標氣為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