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转贴:梁知行 转贴链接: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3755&extra=page%3D114 —————————————————————————————————————— 此帖转自伤寒论坛WPOY先生发的帖子.(题目为知行所加.)
序 原夫神医秘术,至赜参于道枢。宝饵凝灵,宏功浃于真畛。知关 玄牡,驻历之效已深。辔策天机,全生之德为大。稽炎农于纪 ,资太一而返营魂。镜轩后于遗编,事歧伯而宣药力,故能尝味之绩,郁腾天壤,诊体之教,播在神寰。医道由是滥觞,时义肇基于此。亦有志其大者,高密问紫文之术;先其远者,伯阳流玉册之经;拟斯 ...
古医书整理理论时,以古哲理作作跟基,将天地人各种现象以‘象数理’这一种思惟将各种象统为一体,借以说理,又将现实中观察到的生理,病理,药理治疗手段等真实现 象精心整理归纳使之成为一体。所谓“借假说真”是也!理论原为抽象之物,对疾病而言。可说其真也可说假,而现实中的生理病理治疗手段则必言其真。理论与实践 ...
以上我们讲到了两个关系,一个主导,一个体用。阴阳的这些东西弄清以后,就可以解答上述的那三个问题。 (1)寒为冬气 首先,我们来看寒,寒是冬日的正气,这一点我们在《中基》里面已经学过。春温、夏热、秋凉、冬寒,怎么会产生寒呢?这一点我们前面已经提到过,阳的本性是属热的,春夏的阳气处于释放状 ...
http://space.tv.cctv.com/act/video.jsp?videoId=VIDE1211524000757630 同志们辛苦了! :-D 本帖最后由 汉服 于 2008/5/29 11:35 编辑 ]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上) 题记: 日前翻阅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一巨大的针灸铜人,旁边一黑体标题:“中医---失落的文明”。合上杂志心底黯然,东方文化失落的又何止是中医,曾经博大精深的国学,如今大多尘封在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古代自然科学中,唯有中医硕果仅存。 初学中医 ...
说明:1、内有证、方。 2、剂量是古代的。 3、献给和我一样的初学者。
读《伤寒论·序》质疑 熊建强于 光 《伤寒论-序》(以下简称《序》)的作者和写作年代,按通行的说法是汉代张仲景所作,亦有不少人认为是后人伪托.笔者在研读中,也发现有较大的疑问.今略述如下: 一、《序》是一篇写得报好的文章,说理精辟、言辞华丽,读起来朗朗上口。单从语文角度上讲,也算文中上品.但把《序 ...
作者:马凤丽 《伤寒九十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伤寒医案专著,由南宋著名医家许叔微(公元1080年-1154年)所著。许氏为宋"真州(今江苏仪征)白沙人,字知可,绍兴二年(1132年)进士,后曾任徽州、杭州教官及翰林学士,故又有“许学士”之称。 《伤寒九十论》是许氏治疗伤寒的医案专集,他在熟读《伤寒论》、《金 ...
作者:董桂琴 曹炳章(1878-1956),字赤电,又名彬章、琳笙,浙江省宁波市鄞县人。1892年随父迁居绍兴,进太乙堂药店为徒。1896年,近二十岁的曹炳章因好学被名医方晓安收为徒弟,授读内、难、伤寒、金匮、本草及金元四大家医书,七年得入门径。1901年在绍兴春成堂药店附设诊所,开始施医,自此开始了他一边悬壶济世 ...
作者:兰福森 兰玺彬 本文作者与包识生是隔壁生产队的人.小时候经常听到一些老年人讲包救死扶伤的故事,系作者小时候的偶像之一. 本文初稿最先在新浪中医论坛里发贴,后来,在2005年10月7日,14日,21日的< 上,分三期连载发表.< 2005年第6期发表,2005年的< 收入出版.现在,转过来供大家一笑. 在闽西著名 ...
首期李可老中医学术思想研讨会暨中医急危重症经验高级研修班已圆满结束,此次参会者达330余人,学员不仅有来自全国24个省市的同道,更有来自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人医生和中医爱好者。会上李可、朱良春老分别做了《思路与方法》、《虫类药治疗疑难杂症的经验体会》的精彩讲演,著名中华文化学者刘明武工程师做了《黄帝内经 ...
求俞长荣教授《伤寒论汇要分析 》!多谢了!
作者: 李心机 烦,仲景书中习见。“烦”字在仲景书中可有三义:一是心烦或烦躁,二是表达症状的严重程度,三是恶心的意思。 烦的最一般的含义就是心烦,或心里烦躁,属于现代所说的精神症状范围。如论中第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 ...
A. 应该尊重仲景本意: 1. 尊重原文: 历代研究《伤寒论》的学者一是传统的注释:是原地踏步。二是新潮的研究:60年代以来,走了冤枉路。 千万不要靠读注家:如陈修园的以运气学为主。推荐尤怡、柯韵佰以成无已晚年的《伤寒明理论》。 2。立足临床,着眼疗效。 B. 如何来研究《伤寒论》乃至于中医学。 ...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6/4/10 14:46 编辑 作者:黄仕文,樊巧玲 半夏首载于《神农本草经》,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pienllia ternate(thunb)breit]的块茎,后人将其性味、功用、归经总结为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1]的作用。然而在临床实践运用中,半夏通过巧妙配伍,可以发 ...
我试了好多天,一直没有成功,但繁体的能下载。
作者:杜勇 张苗,西晋著名医家,生平、里籍均失载,陶弘景称张苗等为晋代以来一代良医。但由于文献散佚,这位当时名重一时的医家,今日已无从考知其本末。现仅据一些零星文献,试析张苗的主要医学成就。 1用蒸法治伤寒无汗 据唐·王焘《外台秘要》卷一载:“陈廪丘云:或问:得病连服汤药发汗,汗不出如之何? ...
作者:房成举 王希仲(1883~1981年),贵州织金人,生前任贵州省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早年从师清末筑城维新大臣李端 先生,悬壶七十余载,与王聘贤、袁家玑、石玉书等齐名。笔者与先生同乡,尝侍于先生之侧,亲见其善用《伤寒》、《金匮》方,运用娴熟,每获奇效,独具匠心。兹举善用乌梅丸治沉疴之疾可窥其一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