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学习中医,临床应用,一定要把握住死证之情,否则将没有回旋余地.伤寒论中有少阴六死证,厥阴也有相火衰竭的脏厥死证.如果不知到这些,而一味地相信中药的神奇,那么您就会若来一身麻烦.所以,对于西医判死刑的患者,要把握住 ...
伤寒论中讲的【胃中有燥屎】,是指【胃】呀,还是【大肠】呀? --------------------------------------------------------------------------------- 我理解,应该是吧,胃里的是待消化的食物呀,到了大肠才能变成 ...
整理者:cbl 辨证施治概要 辨证施治,又称辨证论治,为中医以方治病的传统方法,它是我们历代祖辈于长期的疾病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大奇迹。所谓《伊尹汤液经》即集此总结的最早典籍。不过这也和《神农 ...
医圣在伤寒论中“辩少阴病脉证并治法”有一药方——苦酒汤,由于世事变迁,究竟当时的苦酒是什么酒令后人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现在大都认可酸醋即为苦酒的说法,并以此开方下药。但以我之愚见,此物于法于理均不相符 ...
各位师兄好 率真书斋成立已近兩年的時間,成立的初衷以影印善本古籍為宗指,兩年來出版的書籍中醫古書占據出書總量的半壁江山。新年的腳步漸漸來臨。這次影印明刻仿宋本《傷寒論》是書齋給各位師兄準備的新年禮 ...
芍药甘草汤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脚挛急”,“腹中痛”等拘挛性疼痛症,也有现代医家用于治疗黄疸。虽然此方是《伤寒论》里一首很常用的方,但在《伤寒论》里单独使用只出现过一次,多为合在其他方里使用。后世 ...
经方、《伤寒论》的脉诊独具特色,所谓独具特色即是不同于其他辨证论治体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的第一条:“夫脉当取太过不及”,是其大眼目。 脉诊在我国中医界具有悠久的历史, ...
我从十月以来出现小腿涨,入睡困难的问题。自身描述一下,我今年47岁,两地分居生活,在自己的公司工作,有糖尿病,但是吃药,达米康和二甲双胍,早晨测血糖在5~7之间,算是控制良好。今年以来不开车上班,走路上下 ...
太老师张大昌先生系《辅行决》的收藏捐献者,临床经验丰富,理论造诣极高。现将其未公开发行的《经法述义》中的一篇摘出,以供大家学习、研究。此文系山西中医研究院赵怀舟先生打印整理。 张大昌1982年序 讲解经 ...
今天上午病人不太多,但一个病人的遭遇叫人感叹不已。 患者肖XX 女1962年9月6日 泰和县石山乡农民。 诊见脉右寸浮细弦稍紧、关细弦稍紧、尺沉细弦稍紧,左寸弦细、关沉细弦、尺沉细微弦,舌淡略青,苔薄白。面色 ...
东汉医圣张仲景创立的中医经典他们越研究越入迷—— 温州娄氏父女de“经方奇缘” 《温州晚报》2011-05-18 经方,是指以医圣张仲景为代表的我国历代名医所创的经典名方 ...
作者:跌打丸 摘要:《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系流落民间的敦煌遗书,书中保存了《汤液经法》的部分内容,本文以“以经解经”的方法探讨书后附图的内含。附图包含了书中五脏大小补泻二十五方的组方原理,还有许多未 ...
首先感谢仲景先师,我们大家聚集于此,都是仲景的恩泽。 做对联云:仲景区区二百六十方,岐黄鼎鼎一千八百年! 中医入门的唯一办法就是背诵记忆,这本来没什么好说的,舍此之外别无二法。历代名医莫不是扎实的背诵 ...
伤寒论名词解释转自:好医生 作者:xsh19532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雨水.(麻黄连翘赤小豆汤用潦水煎) 甘烂水:《伤寒论》云:“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
根据《郝万山讲伤寒论》整理一、辩证 鉴别 诊断比方说第 63 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那么第 162 条呢,说:“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 ...
正在学习伤寒论,只在少阳病看到心悸问题的讨论. 有些问题: (1) 是不是心悸都是少阳病转阳明产生的问题? (2) 如果有病人有心悸的问题,又有三阴病的症状,是不是必须先从三阴下手?能不能同时治疗少阳病? 问题比较蠢,但是自己想不清楚,请先生们指教. ...
此书在《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卷》一书,不知此书怎么样,希望有看此书同道能在此介绍一下,谢谢。 以下是此书的相关信息: 传承薪火慰先人——参与《湖湘名医典籍精华·伤寒卷》校点后记 吴子明 校点完清·零陵陈德懋《注解伤寒论》后,面对着这薄薄的三本线装书,想起读书一辈子、爱书一辈子、 ...
《伤寒论》中的“太阳之为病,脉浮”的脉是哪个脉?是左手脉,还是右手脉,是寸脉、关脉、还是尺脉? 初学者不懂,谢谢指教 Last edited by shbear on 2006/6/12 at 17:08 ]
看到很多同道把精力放在了立法方药上,觉得他们有些舍本逐末了,在这里我谈谈自己的看法,不到之处,望行家斧正。 中医最初的体系形成,应该是源于丹道医学。这点,在< 篇幅里可以看到一些端倪。< 开篇第一章上古天真论提到,法于阴阳,和于数术,。。。。。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上古有真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