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作者:惠宏 《俄藏敦煌文献》刊布了3件脉法医书残写卷,编号为Дx.02869A、Дx.06150及Дx.08644,分别位于该书第10册、第13册、第14册。这3件脉法材料,孟列夫先生的《俄藏敦煌汉文写卷叙录》、施萍婷先生的《俄藏敦煌文献经眼录》均未见介绍,马继兴先生的《敦煌古医籍考释》、《敦煌医药文献辑校》亦未收录。下 ...
作者:刘景祺 《伤寒杂病论》原序中以批评的语气说:“观今之医,……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如此对病人不负责任。而张仲景本人则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书中标题均以××脉证并治为名,由此可知仲景对脉诊 ...
初学脉诊,对一些基本概念还不很理解,希望各位前辈指点: 看《难经》中十难在介绍一脉十变的时候以心脉举例来说明,想知道这里以及其他书籍中所说的“心脉”是否就是左寸部位的脉象还是有其他所指?其他肝、肺等脉是否也是对应寸口中各脏器的位置? 《濒湖脉学》中说:浮为心肺,沉为肾肝,脾胃中州,浮沉之间,这 ...
发一段张仲景的话:脉来细而附骨者,乃积也。寸口积在胸中,微出寸口,积在喉中。关上积在脐旁,上关上,积在心下,微下关,积在少腹。尺中,积在气冲。脉出左,积在左,脉出右,积在右,脉两出,积在中央。各以其部处之。读了这段话,不知道各位同道看到了什么没有?我是自学的中医,期间也曾访寻名师,而与脉诊一道,可谓 ...
诊脉的方法多种多样,古今所有所论,且以脉派类辨。我们江门地区出了一名约40来岁的中年中医,也非全中医,因他用药中西药都用。他为人把脉只切左右手寸口脉三部,而且切的时间也不长,约50秒以下,但他脉诊的一大特点,就是不让病人说话,把完脉后(有时会舌诊下)会直接给病人说那里有病,那里出现病痛等,很准,。通过观 ...
大医精诚 1.jpg (6.96 KB) 2008-8-22 08:54 张湛曰:“夫经方之难精,由来尚矣。” 今病有内同而外异,亦有内异而外同,故五藏六腑之盈虚,血脉荣卫之通塞,固非耳目之所察,必先诊候以审之。 而寸口关尺,有浮沉弦紧之乱;俞穴流注,有高下浅深之差;肌肤筋骨,有厚薄刚柔之异。 唯用心精微者, ...
作者:金芷君 关键词:风 寒 气 金匮要略 古人遣词喜简约,故古文中一字多义的现象时有所见。今以《金匮要略》中的“风”、“寒”、“气”三字为例,试辨析如下。 一、风 《金匮》中单独使用“风”者有七十五处,其中: 1.指空气的流动(有十二处):这是“风”字最基本的含义。《痉湿暍 ...
作者:张瑞麟 《难经》著作于何时?作者是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本曾从《难经》本身的学术观点及其发展变化轨迹考察,提出两点有力的内证,又从两汉时期的文献推敲,得到三个方面佐证,从而认定《难经》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其作者是秦越人[1]。《难经》首创独取寸口脉法,它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它具有不同于古 ...
性别女 年龄:70 出生:1939 年 职业:务农 婚否: 已 身高 :158 当地最近一段时间温度、天气情况:农历 5月16前近月余多雨或每天晴雨交加 现在主要症状: 曾检查有慢性肾炎,心律不齐。曾有一段时间每天头顶疼。有眩晕昏厥史。近期内觉得早起口苦,左手上侧(寸口上,疑似手阳明大肠经)浮肿伴热灼感,触之即痛 ...
追寻失落的文明---古脉法整理与研究(上) 题记: 日前翻阅一本《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是一巨大的针灸铜人,旁边一黑体标题:“中医---失落的文明”。合上杂志心底黯然,东方文化失落的又何止是中医,曾经博大精深的国学,如今大多尘封在图书馆的故纸堆中,古代自然科学中,唯有中医硕果仅存。 初学中医 ...
作者: 姚海燕 摘要:“寸关尺”是中医脉诊的重要部位,诊脉时一般均采用“密排三指”之法,但究竟“寸关尺”何以命名,业医者则多茫然。文章从探悉 “寸关尺”的本义出发,探悉了其在中医脉诊中的意指,指出“寸尺”当均指长度,“关”则意为关界,并进而阐明了“寸尺”在诊脉实践取用时的具体量取方法。 关键词: ...
气口九道脉(中医真传) 手检图曰:肺为五脏华盖,上以应天,解理万物,主行精气,法五行,应四时,知五味。气口之中,阴阳交会,中有五部,前后左右,各有所主,上下中央,分为九道,诊之则知病邪所在也。 李濒湖曰:气口一脉,分为九道,总统十二经,并奇经八脉,各出诊法,乃歧伯秘授黄帝之诀也。扁鹊推之,独 ...
这段时间,自觉脾胃虚寒,无胃口,舌胖大,有齿印,有白苔,每日早饭后拉稀,饭后胃痛,晚上腹内有水鸣声。 傍晚还很目眩,应该是水邪。 决定自己用理中汤加吴茱萸,加泽泻治疗, 喝了一天后,早饭后拉黄稀,不过一天就一次,拉玩后精神还可以。 不知是否是寒湿通过下法出来,排病反应,还是用药错了? 如果是脾胃寒湿 ...
宋 · 施 发 李积敏 校注 《察病指南》三卷。施发作于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施发,字政卿,号桂堂。永嘉(今浙江省永嘉县)人,生平不详。年轻时习儒同时开始学习医学,中年以后放弃科考专门从事医学研究。该书自序称:“余自弱冠即有志于此,常即此与举业并攻,迨夫年将知命,谢绝场屋,尽摒科目之累,专心医 ...
作者:刘绍武 脉象学说,是祖国医学中一门独特的技术,通过平脉可以帮助医生得知疾病性质的真伪。临床有时舍证而从脉,一脉定乾坤。因此,平脉有时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在以后局部病的论治中,脉象的诊干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平脉是一门技术,而不是空洞的理论,无论历代医家把脉象描绘的如何尽善尽美,但具体平起 ...
脈診難,脈診是真難。故有人說目前中醫十個有九個半不會脈診。 脈診難在哪裡呢?脈診是中醫診病的基礎,脈診既難又怎麼辦呢?且許我慢慢道來。 王唯工博士積多年研究結果,為中醫「脈診」提供了科學的解釋(參照「氣的樂章」一書),原來心臟除了一般人熟知的一分鐘72下的心搏外,還發出了相對於12經脈的12 ...
一难 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脉行五十度,周于身。漏水下百刻,营卫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亦二十五度,为一周也,故五十度复会于手 ...
古代医家筛选制定的二十六种常用脉象,是一个严谨而科学的组合,每一种脉象都有一定针对性,其诊断作用不能互相替代。其中,任何一种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对脉象的诊察,甚至影响脉诊的适用范围和诊断作用。因此,二十六种脉象中的任何一种都不能偏废,必须熟炼掌握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诊察技术 ...
作者:翁明富 /香港 記得初次到香港荃灣的一家中醫診所從師見習,當看到病人覆診時,因各種症狀得到改善而表現的喜悅,心中對老師非常佩服。老師叫我們號脈,再給我看老師的醫案(脈案),心中頓起疑竇,差太遠了吧!一天、兩天下來,老師看病實際上是以問診為主,結合舌診,再加上西醫的簡單輔助診斷。後來看多了 ...
伤寒平脉法和辩脉法 辨脉法第一 问曰:脉有阴阳者,何谓也?答曰:凡脉大、浮、数、动、滑,此名阳也;脉沉、涩、弱、弦、微,此名 阴也,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问曰:脉有阳结阴结者,何以别之?答曰:其脉浮而数,能食,不大便者,此为实,名曰阳结也,期十六 日当剧。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