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tag 标签: 恶寒

相关文章

用经方的理路二味药治风寒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5/9/15 05:14 编辑 病人主诉:恶风恶寒 兼证:头晕 四肢不利 体征:舌红苔白 脉紧 患者于2015年9月5日 淋雨着风 回家后即感觉不适。 用药:防风九克、桂枝四克。(四付) 服用方法:水煎服(水没过煎药容器药面一横指),午时亥时各一剂。 结果:患者服用一剂后症状减轻,服第二剂后症状 ...

伤寒杂病 2015/9/13 21:58 济缘

小孩发烧的辨治和护理方法【荐读】

中医书友会第717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作者/何秉儒 编辑/王超   I 导读:这篇文章是前几天姚梅龄老师和弟子们在北京讲课的一篇讲稿,内容极好,不仅对临床看病很有指导意义,更难得的是里面有小儿发热的护理方法,可以给家长定心,给医生省心。何医生会把这段话打印出来给患儿的家长参考,大家需要的话照做啊~ ...

1 2015/9/2 13:06 中医书友会

外感发热第四方: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

  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二麻黄一汤)   组成:桂枝 4克白芍3克生姜3克麻黄3克 大枣4枚杏仁3克   原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 ...

1 2015/8/21 06:32 卫大夫

外感发热第二十七方: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伤寒论》   组成:竹叶15克 石膏30克 半夏9克 麦冬15克 党参10克 甘草3克粳米15克   原文: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396)《伤寒论》   主治:伤寒后期,余热未清,气津两伤。主证为发热,热势不高,38℃左右。无明显自觉发热恶寒症状。   个人总结:该方治疗外感后 ...

1 2015/8/20 16:46 卫大夫

外感发热第十四方:杏苏散

  杏苏散      组成:苏叶 杏仁 半夏 茯苓 前胡 橘皮 苦桔梗 枳壳 甘草 生姜  大枣       原文:燥伤本脏,头微痛,恶寒,咳嗽稀痰,鼻塞,嗌塞,脉弦,无汗,杏苏散主之。《温病条辨》卷一上焦篇。      主治:外感凉燥。恶寒、咳嗽、咽干。      个人总结:杏苏散主治凉燥,但是主要还是治 ...

1 2015/8/20 13:43 卫大夫

外感发热第六方:麻黄汤

  麻黄汤      组成: 麻黄9克桂枝6克 炙甘草3克 杏仁10克      原文: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3)《伤寒论》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伤寒论》      主治:感冒后,患者恶寒严重,怕冷明 ...

1 2015/8/20 07:46 卫大夫

外感发热第五方:桂枝二越婢一汤

  桂枝二越婢一汤      组成:桂枝3克 白芍3克 麻黄3克 炙甘草3克 大枣4枚生姜3克石膏10克。      原文: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伤寒论》      主治:体虚之人,感冒后,症状(患者自我感觉)轻微,但发热较高,可达39℃。      ...

1 2015/8/20 07:37 卫大夫

“怪病”不怪

  今天的《渤海早报》有一则消息:临沂女子得怪病夏天穿棉衣还冷。   说的是一女子得了一种病,夏天还得穿好厚的衣服还感觉冷,说是“怪病”。据说是“跑遍全国,去了多家医院,血液、骨骼、五脏六腑身体各部位都做了检查,没查出任何问题。”      其实,这病一点都不怪,是她去的都是西医医院,西医解释不了才说 ...

1 2015/8/19 13:33 卫大夫

发热类型不同,用药也不同

  老百姓一发热,就会去输液。这是中国人最大的悲哀。   发热,必须是炎症,才需要输液。而很多发热的病人,并不是炎症。   很多人眼里:发热=炎症。这是最大的错误。      发热,在中医看来也有很多的不同:   发热恶寒:发热的同时怕冷,严重的可伴有周身关节疼痛。外感发热第六方:麻黄汤   寒热往来:恶 ...

1 2015/8/19 09:55 卫大夫

章次公治疗曹颖甫夫人“坚决”使用麻黄汤

曹颖甫为伤寒大家,其所著《经方实验录》素为我所敬仰。而章次公为曹颖甫夫人治病用麻黄汤,实在更令我辈叹服。 《经方杂谈》“......盖被卧,恶寒甚,覆以重裘,亦不能温。口角生疮,面目红,又似热证。腹中和,脉息浮紧有力。温覆已久,汗仍不出,身仍无热。当以天时炎暑,但予:麻黄二钱,桂枝二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 ...

1 2015/8/17 23:23 卫大夫

失眠验案--《火郁发之》(火郁梦魇)

刘某,女,43岁。1992年3月14日初诊:寐差梦魇,心烦头昏,胸闷口渴,时恶寒,痛经,已有年余。脉沉数,寸旺,尺涩。舌红苔黄腻。证属:湿遏热伏,熏蒸于上,血瘀于下。方宗:升降散加利湿活血之品。 僵蚕12蝉蜕5 姜黄9 连翘15栀子9 豆豉12 茵陈18滑石15 藿香12 生蒲黄10 炒五灵脂12 1992年3月25日:上方共服10剂。寐已 ...

1 2015/8/17 10:54 卫大夫

补中益气汤治疗发热一例

早知道补中益气汤可以治疗发热,可惜一直没遇到过这类的病人;这次终于让我遇上了一个! 病人是个小闺女,15岁,长得偏黑,胖胖的,不爱说话。主要由其父亲叙述病情。 小女孩发热一个月,输液后体温略有下降,随后就再次升上来。后来就基本保持在38.4℃,不再有大的变化。病因不详。由孩子的姑姑介绍来找我看看 ...

1 2015/8/17 08:06 卫大夫

震颤医案三

最近几天,看了几个震颤医案,对这类的医案比较注意。这不,看《医缘旧金山》,里面有一个震颤医案,很特别,是外感引起的,写下来,可供将来再研究。 W先生,76岁,发热恶寒,咳嗽胸痛,西医予消炎、退热治疗10余天,发热胸痛均减,但同时却出现全身震颤,肢体抖动,掌指频频抖擞,体痛,腰膝强直无力,步履蹒跚。西医怀疑 ...

1 2015/8/17 03:16 卫大夫

小青龙汤分析

小青龙汤为《伤寒论》名方,用之得当效果奇佳。今试分析之。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0)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41) 理解分析: 《伤寒论》原文中第40 ...

1 2015/8/16 22:38 卫大夫

知道中医治拉肚子有多少种方法吗?

拉肚子,老百姓都知道,谁还没拉过几次肚子!但你知道中医治拉肚子有多少种方法吗?说起来你都不信,在《伤寒论》中就有五六十次提及拉肚子的情况,其方子我还没有都学会!有时间一条条写下来,供大家参考。 知道西医治疗拉肚子有几种方法吗?第一,消炎;第二,补液;第三,思密达;第四,双歧杆菌;第五,原谅我的无知 ...

1 2015/8/16 11:25 卫大夫

求助,急啊。。。。。

今天早晨起来,感觉头疼浑疼痛,有点发热,没出汗稍有恶寒。然后我跑中医药店抓一副麻黄汤,回来后出汗了 T恤都有部分湿透。现在药熬好了 这个麻黄汤我现在能喝吗?还请各位医生速速指点 多谢啊 。、。。。。。

伤寒杂病 2015/8/6 18:59 nhnhkalton

《白虎汤直指》

本帖最后由 济缘 于 2015/8/5 02:41 编辑 B 白散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71301-1-1.html 白虎汤 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 ... 1&extra=#pid1332896 白虎加人参汤 http://www.ngotcm.com/forum/thread-171307-1-1.html 杨玄霛 著 【汉方名】白虎汤 【速记简码】9562 975 1057 51 ...

经方实践答疑 2015/8/4 10:11 济缘

经方治流清鼻涕打喷嚏恶寒一例(答案已公布)

本帖最后由 水中火 于 2015/6/11 10:45 编辑 日期: 2015-06-03 患者6:04:47先生,在吗?感冒紧急求助! 水先生7:52:06在 患者7:57:32好的,我感冒了,昨晚6点左右开始的,不停的流清鼻涕,打喷嚏,衣服穿的多,喝热水有出汗。昨晚捂着被子睡觉,出了一身汗,今天早上还是那样,体温36度。 患者8:00:40现在还是不停 ...

经方方药 2015/6/6 16:10 水中火

柴胡桂枝汤方证要点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三月廿九第623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刘志龙、黎崇裕⊙ 编辑/王超 ⊙ 校对/勤莉 导读:本文出自《100首经方方证要点》,由组成、方歌、方证要点、仲景原文和医案举例等构成体例,亮点在于作者总结的其他医家对此方的应 ...

1 2015/5/16 16:20 中医书友会

刘炳凡:白虎汤类方临证运用小识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中医书友会乙未年三月廿六第620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刘炳凡⊙ 编辑/张亚娟 ⊙ 校对/霜石   导读: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也是一篇非常静心认真才能读的文章。刘老在分析《伤寒论》里8条白虎汤条文的时候,也告诉了我们读书的方法。 ...

1 2015/5/13 19:50 中医书友会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