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tag 标签: 灵枢

相关文章

癞狂病——《黄帝内经 灵枢》第二十二篇

本帖最后由 无动于中 于 2011/9/9 12:25 编辑 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上为外眦,下为内眦。 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候之于颜。取手太阳、阳明、太阴,血变为止。 癫疾始作,而引口啼呼喘悸者,候之手阳明、太阳。左强者,攻其右;右 ...

黄帝内经 2011/8/31 18:29 无动于中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 ...

黄帝内经 2011/8/31 18:27 无动于中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 ...

黄帝内经 2011/8/31 18:26 无动于中

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并太阳之正是什么意思?

本帖最后由 binleeee 于 2011/8/29 14:58 编辑 《灵枢·本输》:三焦者,足太阳少阴之所将,太阳之别也。上踝五寸,别入贯腨肠,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错帖暂存 2011/8/28 17:46 binleeee

孟景春十二经脉循行图

本帖最后由 澄潭月影 于 2011/7/18 07:35 编辑 经脉的循行,是个复杂的问题。我发现现在的针灸书所画的经络图总有些地方与古籍描述不太相符(尤其是胆经循行于侧头部的部分),甚至不同教材书之间对比一下,都可以发现同一经络不同书所画的也不尽相同。可见现在的针灸书的经络图都画得比较草率。个人认为经脉之循 ...

黄帝内经 2011/7/17 04:23 澄潭月影

梦里藏医

一个朋友给我讲诉她以前的身体情况,是上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教室上课突然晕倒过去,情况很严重,但是送医院及时生命并没有大碍,后来医院通过各种检查也没有查出身体有任何的问题,便出院。当时她身体极瘦,出院后父母便加强给她的营养,两个月长了十六斤,并吃补脑药,当时有效,后来记忆就急速下滑。回到正题,我继续询 ...

初学教室 2011/7/17 01:18 egotv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欬动肩背。取之膺中外喻,背三节五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取之缺盆中以越之。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行善掣节,时脚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 邪在脾胃,则病肌肉痛,阳 ...

黄帝内经 2011/7/13 20:58 无动于中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 ...

黄帝内经 2011/7/4 20:08 无动于中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取分间绝皮肤;秋取经俞。邪在腑,取之合;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 ...

黄帝内经 2011/6/14 19:12 无动于中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 ...

黄帝内经 2011/5/31 18:03 无动于中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 ...

黄帝内经 2011/5/17 18:40 无动于中

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页)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 ...

黄帝内经 2011/5/16 18:50 无动于中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 ...

黄帝内经 2011/5/12 19:05 无动于中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 ...

黄帝内经 2011/5/11 18:23 无动于中

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 ...

黄帝内经 2011/5/8 18:58 无动于中

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 ...

黄帝内经 2011/5/5 00:03 无动于中

内经中的医学教育观

1.有教无类和言传身教 “有教无类”是《论语》里的话,是说不挑选对象地进行教育。对医学教育而言,这个思想适用于普及教育,也就是对任何人都应该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教育。《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下,指一般民众。谓之,即语之,告诉他们。虚邪,引起生 ...

1 2011/4/23 01:00 山里人_蹼

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所谓易陈者,易言也。难入者,难着于人也。粗守形者,守刺法也。上守神者,守人之血气有余不足可补泻也。神客者,正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原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刺之微在数迟者,徐疾之意也。粗守关者,守四支而不 ...

黄帝内经 2011/4/20 01:13 无动于中

关于《素问》和灵枢的冲突之处,请教

素问:卷二 脏气法时法中:肝色青,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心色赤,宜食咸,大豆豕肉栗藿皆咸。脾色黄,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肺色白,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肾色黑,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灵枢 卷六 五味篇:五宜:第一段:所言五色者,脾病者,宜食粳米饭、牛肉、枣、葵,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 ...

黄帝内经 2011/4/16 17:40 newone

叙——《黄帝内经·灵枢》

  昔黄帝作《内经》十八卷,《灵枢》九卷,《素问》九卷,乃其数焉。   世所奉行唯《素问》耳。越人得其一二而述《难经》,皇甫谧次而为《甲乙》,诸家之说,悉自此始。其间或有得失,未可为后世法。则谓如南阳活人书称:咳逆者,哕也。谨按《灵枢经》曰:新谷气入于胃,与故寒气相争,故曰哕。举而并之,则理可断 ...

黄帝内经 2011/3/21 18:40 无动于中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