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tag 标签: 黄帝

相关文章

ZT:当代中医之我见〔2〕----中医是一门自然哲学

作者:王教授 在困惑、迷茫和焦虑之中,想到中学时代同学们关于“天狗食月”的讨论。这是古人对产生“月蚀”这一天文现象的一种神话般的解释,但古人始终不明了“月蚀”的真实原因。有同学说“天狗”食也好,“天猫”食也行,“天老鼠”食也罢……总之月亮不见了,被食掉了,你能说它不对?也有同学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一 ...

中医讨论 2011/5/24 22:12 梁知行

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阴阳焉会?何气为营?何气为卫?营安从生?卫于焉会?老壮不同气,阴阳异位,愿闻其会。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度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 ...

黄帝内经 2011/5/20 17:59 无动于中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黄帝曰:愿闻脉度。 岐伯答曰:手之六阳,从手至头,长五尺,五六三丈。手之六阴,从手至胸中,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之六阳,从足上至头,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之六阴,从足至胸中,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蹻脉从足至目,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 ...

黄帝内经 2011/5/17 18:40 无动于中

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黄帝曰:营气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精专者,行于经隧,常营无已,终而复始,是谓天地之纪。故气从太阴出注手阳明,上行注足阳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间,与太阴合;上行抵髀,从脾注心中;循手少阴,出腋中臂,注小指,合手太阳;上行乘腋,出(出页)内,注目内眦,上巅,下项,合足太阳 ...

黄帝内经 2011/5/16 18:50 无动于中

中医别名知多少

  中医,即相对西医而言。在西方医学没有流入我国以前,中医基本不叫中医这个名字,而是有独特且内涵丰富的称谓。    岐黄 公元前26~22世纪时,黄帝是传说中原各族的共同领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岐伯,传说中的医家,黄帝的臣子。现存有我国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是《内经》,此书托黄帝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 ...

医患杂谈 2011/5/16 03:25 david92003

胡不群老师《黄帝内经》讲稿

《黄帝内经》概论很久没有上网了,一直忙于在寺院讲唐·善导《观经四帖疏》与《论语》,没有时间写东西与朋友们交流。近日得长沙开福禅寺之邀,讲《黄帝内经》,兹将讲义的部分内容,择要发于此,因其主导思想与当今中医的主流思想多有相左,故特请朋友们多多批评,以资锤炼! 导论 《黄帝内经》是中国医学的第一部全面系 ...

黄帝内经 2011/5/14 21:10 lijun95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黄帝曰:余愿闻五十营奈何? 岐伯答曰:天周二十八宿,宿三十六分;人气行一周,千八分,日行二十八宿。人经脉上下左右前后二十八脉,周身十六丈二尺,以应二十八宿,漏水下百刻,以分昼夜。故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十息,气行六尺,日行二分。二百七十息,气行十六丈二尺,气行交通于中, ...

黄帝内经 2011/5/12 19:05 无动于中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黄帝问于伯高曰:脉度言经脉之长短,何以立之?伯高曰:先度其骨节之大小、广狭、长短,而脉度定矣。 黄帝曰:愿闻众人之度。人长七尺五寸者,其骨节之大小长短各几何?伯高曰:头之大骨围,二尺六寸,胸围四尺五寸。腰围四尺二寸。发所覆者颅至项,尺二寸。发以下至颐,长一尺,君子终折。 结喉以下 ...

黄帝内经 2011/5/11 18:23 无动于中

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经脉十二者,外合于十二经水,而内属于五脏六腑。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五脏六腑之高下、大小、受谷之多少亦不等,相应奈何?夫经水者,受水而行之;五脏者,合神气魂魄而藏之;六腑者,受谷而行之,受气而扬之;经脉者,受血而营之。合而以治,奈何?刺之深浅,灸之壮数,可得 ...

黄帝内经 2011/5/10 01:08 无动于中

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人之合于天地道也,内有五脏,以应五音、五色、五时、五味、五位也;外有六腑,以应六律。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者,此五脏六腑之所以应天道。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粗之所易,上之 ...

黄帝内经 2011/5/8 18:58 无动于中

《易经》阴阳观与中医智慧——文摘

 阴阳观的主要含义   (一)阴阳含义   “一阴一阳谓之道”。道,规律。阴阳者,阴阳二气也。“一阴一阳谓之道”,言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以化生万物。阴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是《易经》最光辉的哲学命题,其重大内涵在于指出:阴阳是万事万物运动的元规律。   “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 ...

1 2011/5/8 05:35 山里人_蹼

胡不群老师开讲《黄帝内经》(转天行健师兄的通知)

近来,由于老师和师兄们都忙于事业和生活,来讲堂的机会少了。本群嘉宾圆融一笑师兄,喜闻民间中医网的胡不群老师在长沙开福寺,主要以结合中医医理的原则从头开讲《黄帝内经》,即刻结缘与大家,没经过全体管理员通过,管理群素灵师姐及几个时常在线的管理员决定在YY讲堂(读经典 学中医)(频道号29955583)同步转播胡老 ...

讲堂公告 2011/5/7 19:16 lijun95

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泆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 ...

黄帝内经 2011/5/5 00:03 无动于中

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凡刺之要,官针最妙。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也。不得其用,病弗能移。疾浅针深,内伤良肉,皮肤为痈;病深针浅,病气不泻,支为大脓。病小针大,气泻太甚,疾必为害;病大针小,气不泄泻,亦复为败。失针之宜。大者泻,小者不移。已言其过,请言其所施。 病在皮肤无常处者,取以镵针于病 ...

黄帝内经 2011/5/3 21:41 无动于中

阳气是人身上最好的治病良药

人的身体好比银行,阳气就是我们使用的货币。今天透支一点,明天透支一点,日积月累,银行就不干了。当健康不断被透支时,身体就会告诉你哪不舒服了,腰疼、背疼、落枕、感冒等,都是身体在提醒你:阳气不足了,货币透支了。补足阳气也像理财那样,需要开源节流。 1.80%的现代人都阳气不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 ...

1 2011/4/29 01:36 山里人_蹼

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 ...

黄帝内经 2011/4/27 19:03 无动于中

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黄帝问于少师曰:余闻人之生也,有刚有柔,有弱有强,有短有长,有阴有阳,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审知阴阳,刺之有方。得病所始,刺之有理。谨度病端,与时相应。内合于五脏六腑,外合于筋骨皮肤。是故内有阴阳,外亦有阴阳。在内者,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在外者,筋骨为阴,皮肤为阳。故曰 ...

黄帝内经 2011/4/25 21:13 无动于中

黄帝内经十二经脉揭秘与应用

上贴没发好,现重发

四圣心源 2011/4/25 05:07 悬崖边_

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岐伯曰:天地相感,寒暖相移,阴阳之道,孰少孰多,阴道偶,阳道奇。发于春夏,阴气少,阳气多,阴阳不调,何补何泻。发于秋冬,阳气少,阴气多;阴气盛而阳气衰,故茎叶枯槁,湿雨下归,阴阳相移,何泻何补。奇邪离经,不可胜数,不知根结,五脏六腑,折关败枢,开合而走,阴阳大失,不可复取。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故能知 ...

黄帝内经 2011/4/24 17:40 无动于中

内经中的医学教育观

1.有教无类和言传身教 “有教无类”是《论语》里的话,是说不挑选对象地进行教育。对医学教育而言,这个思想适用于普及教育,也就是对任何人都应该进行有关医学知识的教育。《素问》第一篇“上古天真论”说:“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下,指一般民众。谓之,即语之,告诉他们。虚邪,引起生 ...

1 2011/4/23 01:00 山里人_蹼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