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经典学习
›
黄帝内经
›
探本溯源
›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世界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查看:
4322
|
回复:
14
《黄帝内经》中的阴阳世界
[复制链接]
山里人_蹼
山里人_蹼
当前离线
积分
633
发表于 2011/5/18 16: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中医学人们读了几千年,读来读去,人们发现其实中医很简单,它只有两个字:阴阳。《
黄帝内经
》162篇中有140篇讲到了阴阳关系问题,整部书涉及阴阳构成的语词就有三千多个。可以这样说,离开了阴阳,就没有了
中医理论
。
写下阴阳这两个字的人无疑是宗师、圣人,而我们则像一只忠实原意的鹦鹉,几千年来并没有搞清楚这两个字的含义。
阴阳问题难倒全世界。
中医就是按最高哲学创造出的一门医学,它的核心就是阴阳。《
黄帝
内经
?
素问
》中有句名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使,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这里说的“本”就是阴阳,换句话说,阴阳就是中医之本,它贯穿于中医生理、病理、诊断、治疗乃至于
养生
等方面。
那么,什么是中医的阴阳呢?
这可真是不知道,这个问题可以难倒全世界。因为《内经》中并没有关于阴阳的准确定义,只有无数的外延,例如在《阴阳离合论》中就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带着人绕着地球转了无数个圈,最后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但没有等你听明白,他已经走了。
后来的许多
名医
,也基本上持一种模模糊糊的观点,例如杨上善就说:“言阴阳之理,大而无外,细入无间,亳末之形,并阴阳雕刻,故其数者,不可胜数也。”说了半天,其实废话一句。因为按照逻辑学的规律,当一个概念外延无限大时,内涵其实就为零,阴阳就是这样一个外延无限大的概念。按照现代的话说,阴阳是个大筐,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装。
为什么《内经》中没有说清楚“阴阳”呢?
从客观上来看,“阴阳”不明确给中医的理解造成了很大的困难,无论对今天的人还是古代的人,都是一样的。我们应该相信,编写《内经》的人绝不是有意为难后人,他们没有说明白,确实有他们的难处。所以我们有一个大胆的推论:编写《黄帝内经》的人也不懂。创造中医“阴阳”的人是圣人,他们当然懂得什么是阴阳。但继承中医学的人却并不十分清楚,到了《黄帝内经》成书的时候,已经距离中医的发明期至少1000多年,当时的人很可能与我们目前一样,根本就不知道“阴阳”究竟指什么,他怎么能说得清楚?
《内经》中没有说清楚,那么后人研究清楚了吗?说来不可思议,如此重要的概念,现代中医竟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在
中医院
校通行的教材《中医学基础》(第四版)里,是这样给阴阳定义的:“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是古代的两点论。”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的是哲学,而不是中医学。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中说:“中医学的阴阳,是中医学方法的一对范畴,它是对中医
理论体系
有关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含有对立统一概念。它既可以代表与生命有关的相互对立事物和现象,也可以代表生命过程中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在这里,我们依然看到的是从哲学概念脱胎出来的中医阴阳定义,它的哲学味道太重,以至于很难将它看成是医学概念的定义。医哲不分,以哲代医,始终是中医学的一大
痼疾
。大约人们认为,不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不能标明祖先的伟大,但一味强调其哲学性,恰恰脱离了当时思维发展的水平。这也是中医学被认为“不科学”的一个原因,外国人实在搞不明白:一个极其抽象的哲学概念,怎么能作为医学概念呢?
也就是说,直到今天,我们依然没有超越《内经》中关于阴阳的论述,千百年来只是在反复重复着同样的语言。由于中医概念的如此不确定性,当代中医在解释
病机
时,都是含含糊糊,概念先后不一致。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感觉到,中医阴阳概念不能再是天上的云彩,它必须变成雨滴,最后落回大地。何梦瑶就呼吁:“
医书
动言阴阳,而不切指其为何项,甚属朦混,当细分之。”阴阳必须有固定的指向,固定的内涵。
也有人试图明确阴阳的指向,例如石寿棠就提出:“阴,人之形;阳,人之气。”但这个分法还是说明不了许多医学问题。
那么,中医阴阳能不能有具体的内涵?
从两套生命系统来看“阴阳”
我们认为,无论阴阳是如何进入中医的,但创造它的人,当时脑海中肯定有一个固定的框架,在这个框架中,阴阳不是哲学概念,而是一个确确实实的医学概念,有具体的内容,它对应人体真实的生理原型。
根据我们对中医的理解,我们认为,中医阴阳是用来描述共生体的一个基本概念。为什么这么说呢?藏象生命与人类肉体组成了一个共生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解剖生理系统的运作必然会涉及藏象系统,同样,藏象系统的运作也必然会涉及解剖生理系统。所以中医才使用了“阴阳”这个词来描述这种共生关系。大概来说,阴指的是人体的解剖生理系统,阳指的是人体中的藏象生命系统。
如果我们站在“共生体”的角度,再来看中医的阴阳,那就一目了然了,而且再没有一个词比“阴阳”更准确。
中医阴阳是一个大概念,而且是个系统性的概念,可分为阴系统概念,阳系统概念。中医在划分这两个系统概念的时候,隐隐约约有一条主线。凡是与人体解剖生理系统对应的、相关的都可以阴名之,凡是与人体藏象生理系统对应的、相关的都可以阳名之。
按照这条线索,我们再回头看中医纷乱的“阴阳”,它们似乎也变得好理解了。
第一、从生命的结构上来划分。每个人都是由解剖生理系统和藏象生命系统组合成的“共生体”,故“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解剖生理系统是有形的,即为可证的,而藏象系统则是无形的、不可证的。《内经》将有形的解剖生理称之为阴,而将无形的藏象称之为阳,例如,《阴阳应象大论》中就十分明确地将阴释义为解剖形体,“阳化气,阴成形”,这里的“形”指的就是形体,即是解剖生理系统。“阳化气”则是无形的,因为藏象食气。
第二、从能量来源划分。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各自需要不同的能量来维护。解剖形体需要“味”,而藏象则需要“气”,《六节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指明两个系统的能量来源不同。《素问?
生气
通天论》更明确记载说:“阴之所生,本在五味……”意思是说:解剖生理系统通过摄取食物中的营养存活。《阴阳应象大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阐述阴与味的关系,它说:“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其中“味归形”一句说得很直白,可以理解为:食物为解剖生理系统所必须,或者说形体从食物中提取能量。
同样的道理,中医将藏象系统通过
经络
直接从宇宙空间得来的能量名为“阳”,也称为
先天之精
,它化生
阳气
。而将从人体解剖系统(
脾胃
)转化而来的能量统称为“阴”,也称为后天之精,它化生阴气、阴血,《五常政大论》曰:“阴气内化,阳气外荣。”
第三、从人体与宇宙来划分。人的两个生理系统与宇宙空间都有密切的关系,但性质很不相同。解剖系统与大气以下的地球环境关系密切,这个环境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一切,如水、空气及各种营养成分。因此中医里,地球环境为阴,“天为阳,地为阴”。
人体的藏象系统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关系密切,它所需要的一切能量都最终来自遥远的星空,故而地球以外的空间环境为阳。因此藏象系统随地球的运行而运行,《生气通天论》曰:“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第四、从
疾病
的来源划分。请注意,中国的疾病理论不是站在解剖生理系统的角度,而是站在藏象生命系统的角度来论述。因此,有了阴病和阳病的区分。但不论是阴病还是阳病,指的都是藏象系统的疾病,而不是解剖系统疾病。如此划分,是为了标明疾病的两个来源。
源于解剖系统而最终影响到藏象系统的疾病称为阴病,例如,《
太阴
阳明论》曰:“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意思是:饮食没有节制,起居黑白颠倒、
房事
过度,都会损害解剖生理系统的健康,最后影响到藏象生命体。《调经论》在讲到疾病时也说:“其生于
阴者
,得之饮食居处。”《
灵枢
?百病始生》曰:“喜怒不节则伤脏,脏伤则病起于阴。”
而由于藏象系统本身原因而引发的疾病称为阳病,因为藏象系统与宇宙空间风寒暑湿燥火热
六气
关系密切,它通过经络可以直接侵入藏象系统,故而阳病都来自身体以外,即是指我们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故言“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调经论》曰:“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
《脉要精微论》曰:“故中
恶风
者,阳受之。”
《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
虚邪
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
六腑
。”
第五、从藏象组织结构划分。《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言人身之腑脏中阴阳,则脏者为阴,腑者为阳。肝心脾肺肾
五脏
皆为阴,胆胃
大肠
小肠
膀胱
三焦
六腑皆为阳。”这里谈到的是藏象本身的组织划分,换言之,
五藏
之经络为阴,六腑之经络为阳。五藏受精于脾,脾化精于解剖系统的胃,胃得味于地球环境,故五藏为阴。六腑之经络对应天之六气,直接采气于宇宙空间,故六腑为阳。《太阴阳明论》曰:“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
第六、从对人体生命的影响来划分。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对生命总体的影响不同,《阴阳应象大论》中有一句很有名的话:“阳生阴长,阳杀阴藏。”这里的“生杀”与“长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反映了两个生理系统对生命的不同作用。
“生”指生命的出现,这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当一个生命诞生之初,生命的本质就决定了此生命无可替代的特性。“杀”(死)是指生命的终结,这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事情之一,古语说“除死无大事”。“生死”都是生命最本质的两种变化。
“长”指生命的生长,它是生命发展的一种趋向。比如一个人出生以后,生长的情况可以各不相同,长得高一点,矮一点,脸上长几个麻点,甚至长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都是可能发生的,也就是说它不是必然的,因此“长”并非生命的本质。“藏”意思就是存在,指一个生命存在的状态,比如说,虽然死亡是必然的,但何时死亡却是偶然的,
心脏病
突然发作未必一定意味着死亡,也许手边正好有
救心丸
,及时救下一命。因此“长藏”是生命存在与发展的两种状态,而且是非本质状态。
《内经》中将“生杀”归为阳的特性,即是说藏象系统是人体生命的本质,它控制生命两种质的变化。而“长藏”则是非本质的生命现象,它是解剖生理系统存在的状态。类似的观点还有许多,例如《阴阳离合论》曰:“天覆地载,万物方生……阳予之正,阴为之主。”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独立于宇宙天地之中,阳是人的本质,故曰正;阴是人的生命现象,故曰主。后世医家对阳的本质作用也多有论述,如《类经附翼?求正录?大宝论》曰:“凡万物之生由乎阳,万物之死亦由乎阳,非阳能死物也,阳来则生,阳去则死”,“人是小乾坤,阳来则生,阳去则死”。
阳是人体生命的本质,这个观点并非中国所独有,印度《六问奥义书》也持此观点,它说:“惟太阳为生命,惟太阴为原质。凡此一切有形体者,皆原质也。故原质即形体。”这里说得更加清楚,太阳是生命的本质,而形体(太阴)则是生命的原质,这与《内经》“阳予之正,阴为之主”简直一模一样。
第七、从精神类型划分。人不但有两个生理系统,而且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精神
中枢
,我们将其称为两个精神主体。神魂魄意志对应五藏,喜怒忧思悲恐惊对应人类的大脑。中医对上述两类精神因素没有明确的阴阳划分,但人们在习惯上,隐隐约约将神魂魄意志划为阳,称为阳神,《灵枢?行针》曰:“重阳之人,其神易动。”而将喜怒忧思悲恐惊划为阴,将为阴神。
第八、从体内气来划分。藏象生命本身的能量系统可分为两种,即阴阳两气。为什么同样的能量会有不同的名称呢?因为它们来自两个不同的方向,有完全不同的作用。
凡由藏象经络直接从宇宙中吸取的能量称为阳气,凡是藏象系统通过人体解剖系统得到的能量则称为阴气,故阴气、阴血、津液都为阴的范围。但这样的划分只是为了好理解,实际的情况却要复杂得多,阴气和阳气还存在一种交换的机制。
阴阳合和
我们说人体的两个生理系统各自独立,只是想说明二者存在的本质特点,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没有合作,相反合作是永恒的,否则生命就不会完美。两个系统的相互合作,有机统一,构成了阴阳的诸多关系。
在阴阳(两个生理系统)诸多关系中,平衡则是最高法则,任何一方的失衡都会影响对方的存在状态,最后导致疾病的产生。所以平衡就是健康,失衡即为疾病。中医里平衡有两个境界,平人平气与天人合一。
平人平气是阴阳平衡普通境界的标志。笔者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位太姥爷,是个江湖野郎中,但
医术
确实了得。小时候经常领他去别人家看病,每当患者给医资时,此老有句口头语“
出家人
不爱财,多多益善”,此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刻,这也是社会上人们的普遍心态。其实中国的
传统文化
是反对“多多益善”的,而提倡平衡。孔子的
儒家
讲中庸其实就是平衡的另类说法,最后发展成了
中国文化
的核心。
老子
“以柔克刚”的思想,核心讲的还是平衡,它是达到平衡的一种手段和方法。
中医认为,平人平气则无病,任何多与少都可以造成疾病,多为太过,少为不及。例如阳气太过则身热,阴气太过则身寒。在藏象
五行
关系中,如果木太强,它会反克金,如果水太弱,则会被火所辱。这一思想贯穿了中
医理
论,《内经》中有许多记载,“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平治于权衡”、“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
气血
,各守其乡”。
中医认为,如果我们能一直做到平人平气,我们将可活到人之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
八风
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
天人合一是阴阳平衡的至高境界,《内经》中“形与神俱”、“形神合一”、“提挈天地,把握阴阳”,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延伸和具体应用。达到这一境界的人,将会发生生命的根本变化,此类人不但能活过天年以上,而且过了天年“神气”不散,即两个生理系统一直保持一致。中医里专门讲述了此类人不同凡响的生命奇迹。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关于真人,庄子曾在著作中用了大量篇幅来描述,例如“古之真人,不逆寡,不雄成,不谟士。若然者,过而弗悔,当而不自得也;若然者,登高不粟,入水不濡,入火不热……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息深深……”这是多么辉煌的人生啊!我们相信这是真实的。
阴阳分离
尽管“天人合一”可以改变生命的法则,使人健康地活到天年以外。但无论多么长久,人总是要死的,宇宙中的星系也没有永远存在的道理。当死亡来临的时候,人体中的双子星座就解体了,阴阳分离了,“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死亡一直是人们心头永远挥之不去的阴云,在生死两极中,其实人类对死亡的痛苦、恐惧,要远远大于对生的赞颂、感激。孔子曾无限感叹地总结说:“除死无大事!”这个世界上再没有比坟墓更能激发哲学家智慧的东西了,当面对着一片片坟茔的时候,那些具有超绝大智慧的人,只要低头沉思一会,就能感悟到宇宙、人生变化发展的真谛。假如这个世界上没有坟墓,恐怕我们直到今天也不会有任何形式的哲学。
为了扫去人们心头的这块阴云,不知有多少人苦苦求索。佛陀为了这个问题,曾度过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六年:每天以植物的果实和青草为食,有时甚至以动物的粪便度日。由于长时间的饥饿,他变得憔悴不堪,瘦骨嶙峋,座下的印痕只有骆驼蹄子一般大小,身上的发毛纷纷脱落,远远望去就像是一段枯木。
那么,什么是死亡呢?在人类的历史上,曾先后有过两个关于如何界定死亡的标准:
第一种是以呼吸、
心脏
停止工作作为死亡的标准。
在本世纪之前,人们常用停止呼吸来判定死亡。常识告诉人们,任何一个活着的人都有呼吸,都有
脉搏
,故有“人活一口气”之说。因而人们直观地将停止呼吸、没有
心跳
作为判断死亡的标准。但在执行这一标准的漫长历史当中,人们无数次地发现,在某一段时间里停止呼吸,没有了心跳,并不意味着死亡,有些人还可以再一次活过来,间隔的时间长短视情况而定,有的数小时,有的可长达数天。
为了避免假死发生,人类曾经想过许多办法,比如说,中国丧葬礼仪上的有些规定就与此有关,比如说停尸,一般人死后要停三天或者七天,有的要停七七四十九天。停尸的目的除了有利于组织丧事外,它最早的原因则是为了避免假死,通过停尸给生命一定的时间,从而避免假死被活埋的可能。
第二种是以大脑停止工作作为死亡的标准。
呼吸与心跳的停止不能作为死亡标准,人们自然想到了大脑。现代科学证明,大脑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当我们讨论人与动物的区别时,实际上在讨论人脑与动物脑的区别,人类的语言、思维、
情感
、善恶等,都与大脑的活动有关。
大脑的如此作用,使它可以作为生命的代表,因此人们用大脑的死亡来界定生命的去留,从形式上,当一个人的脑电波消失时,就可以判定其死亡。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同样发现,这一死亡标准不够严密。大量的
医案
证实,当一个人大
脑死亡
时,并不能代表这个人其他部分生命的消失,此类病案在医学上称为“植物人”。
客观地说,上述两项人类死亡标准的设定都是不科学、不严密的。如果我们继续执行下去,那是相当不道德的。然而,人类社会的死亡现象随时随地都有发生,我们又不能没有死亡标准,否则会给
法律
、社会道德等的实施造成许多麻烦。
《黄帝内经》各篇在讨论阴阳关系时,许多都涉及什么是死亡的问题,例如《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意思是生死的根本在于阴阳,《阴阳别论》进一步说:“别于阴者,知生死之期。”意思是了解了阴阳就了解了生命的本质,也就知道了生死的秘密。
按照中医两个生理系统的理论,人类生命的终结很可能存在第三个标准,即两个生理系统都死亡、崩溃、解体之后,才是真正的死亡来临,任何一个生理系统的消失,都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
当藏象系统消失时,解剖生理系统很可能继续存在,“(人)百岁,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此时的人体依然是活着的,不能认为生命已经终结。尽管此类人不是多数,但在界定死亡时,我们必须加以考虑。
当解剖生理系统死亡时,我们同样不能认为生命就从此终结,上述关于经络可以离体而存在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此时,作为人类生命的一部分——藏象系统依然存在着,它还活着,如果将解剖系统的死亡作为一种标准,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一般来说,解剖生理系统的消失要早于藏象系统的消失,而这类人在社会上属于绝大多数,他们阳气未尽,天年未到,却因种种原因而解剖生理系统死亡了,只留下藏象系统孤立的存在。
因此,只有当两个生理系统都消失以后,才是生命的真正完结。任何一方的解体,都不能作为科学的死亡标准。科学的死亡应该这样来计算:出生年加上120岁等于死亡。如果一个人40岁解剖系统因意外而死亡,那么要等再过80年才能宣布他真正死亡。
根据中医理论推知,阴阳分离应该有三种情况:
阴阳同时分离这是一种理论设计上的最佳状态,即人的先天之精可以保证均匀耗散到人的天年,大约120岁左右。当天年来临时,先天之精正好耗散殆尽,而肉体
器官
也到了崩溃之时,肉体生命与精神生命分离,完成一个生命的全过程。但理论设计方案不可能被大多数人做到,因此就存在以下两种现实的情况。
阳去而阴存有的人一辈子注意养生,在某程度上接近天人合一,将自己的身体局部调理得很好,但他并不能阻止先天之精的正常耗散,到了天年之时,其形体尚存,但神气却去了,这就是阳去而阴存。但这类人极为少见,99.9%的人属于下面那种。
阴去而阳存,人类肉体解剖系统是自私的,它在生存之年,由于喜怒无常、饮食不节、纵欲过度、思虑太重,严重损害了形体器官。在人们的天年远未到来之时,形体已经走到了尽头,死掉了。但此时,它的先天之精还有大量剩余,构成藏象生命体的部分还在,这就是阴去而阳存。
中医
,
内经
,
黄帝内经
,
疾病
,
先天之精
,
中医学习
相关帖子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
关于召开第三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中医,源于内证式实验
•
站长您好,民间中医网经常无法访问
•
音乐能治病,听音乐调五脏。
•
关于召开第四届“经方临床学术讲坛(珠海)”暨经方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的通知
•
重返感言
•
中医七不治 - 什么叫胃气绝,有什么症状
•
十四经经络动态图标准版(附内经原文)
回复
举报
千年优美
千年优美
当前离线
积分
333
发表于 2011/5/19 13: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个沙发!
掏心吐肺的建议,仔细考虑研究一下,阴阳平衡这个概念,是否正确?
:P
回复
举报
千年优美
千年优美
当前离线
积分
333
发表于 2011/5/19 13:57:46
|
显示全部楼层
占个沙发!
掏心吐肺的建议,仔细考虑研究一下,阴阳平衡这个概念,是否正确?
:P
回复
举报
山里人_蹼
山里人_蹼
当前离线
积分
633
楼主
|
发表于 2011/5/23 01:02:0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认为“阴阳平衡”该如何理解?人在学习里充实,在交流中提高!敬请赐教。我在这洗耳恭听了。
回复
举报
longan
longan
当前离线
积分
17
发表于 2011/7/4 08:3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学习中提高.
回复
举报
山里人_蹼
山里人_蹼
当前离线
积分
633
楼主
|
发表于 2011/7/6 03:07: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千年优美
的帖子
阴阳平衡应该没错吧,它在中医里的应用应该是“做到阳密而阴平则身安。
回复
举报
sjtz911
sjtz911
当前离线
积分
22
发表于 2011/8/26 00:53: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sjtz911 于 2011/8/26 16:54 编辑
我就是卡死在阴阳的界定上,有10个月了,总觉得所谓“阴阳平衡”是个错误认识,也包括中医学了辩证法之后动不动就“对立统一”的说法,从物理学前沿的成果来看,平衡或者能量守恒或者对称等是不成立的,而古文献中也没有说平衡,我逐渐倾向于----阴阳,是人类用以解释在可感知世界这一平台上的交融与对抗表象原因的两分化概念。同时,睿智的前贤也前置了其他的知识,比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表明在认识不断深入或细化时,也可能产生对表象原因的三分化或四分化甚至五分化。中医也确实由此发展出了更繁分化的概念,比如”五藏六腑“、:”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奇经八脉”、“十二经络“等等。本人特别有感的是LZ提到的一句:“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我细分了一阵(大概几个月吧),认为阴止于”味归形“,而阳止于”气“,那么,”精“及”化“则非阴也非阳,它们是什么呢?请大家想想。很有意思。同时,我也认为,不能用决定论的模式读释经典,而怀疑——假设——证明的路径,是极纯粹、极富有原创性的方法。
回复
举报
山里人_蹼
山里人_蹼
当前离线
积分
63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7 05: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sjtz911
的帖子
您是如何理解太极图的,他是否可以用于中医,又该如何理解?敬请指教!据报道,现在中外顶级物理学家几乎都无可奈何的承认物理的研究已进入佛教的内容。这说明人类的智慧的进步一直取决于人们的静修和内悟,外证的作用就是可以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呵呵。
回复
举报
山里人_蹼
山里人_蹼
当前离线
积分
633
楼主
|
发表于 2011/8/27 05:19:09
|
显示全部楼层
没有绝对的平衡,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哲学常识。中医里我们说的阴阳平衡,是一种动态的,正常的状态。像所有病症的产生也是一种平衡,以身体的损害为代价的不正常的平衡。
回复
举报
sjtz911
sjtz911
当前离线
积分
22
发表于 2011/9/4 04:49:4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山里人_蹼
的帖子
您是如何理解太极图的,他是否可以用于中医,又该如何理解?敬请指教!据报道,现在中外顶级物理学家几乎都无可奈何的承认物理的研究已进入佛教的内容。这说明人类的智慧的进步一直取决于人们的静修和内悟,外证的作用就是可以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呵呵。
1、太极图(阴阳鱼)——据我所知,出世于明代(朝)了,对它的源起和传说目前看来很多,争论也多,我还没有花时间专门集中的看呢。
2、另外,“中外顶级物理学家”,恕我寡闻,不晓得中国有顶级物理学家。像李政道学于费米,丁肇中亦学成于美国,其他长着黑头发,黑眼睛,黄皮肤,会说中国话的“顶级物理学家”还不知道。
3、佛教我理解是心智的超越和证悟之学,与经世之学(齐家、治国、平天下)殊途,简单比方说,就是我的修为不能通过“灌顶”给你,不能复制给你。
4、如果你说的“外证”,也包括科学研究及证明的话,其终极目的,其实也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的,而不是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爱因斯坦已经论述过这类问题。
以上回答你还满意吧。
回复
举报
1
2
/ 2 页
下一页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