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821|回复: 0

小议中医脉诊的价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11/21 21: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归源散人 于 2014/11/22 13:25 编辑

原文地址:小议中医脉诊的价值作者:天下无疾
      脉诊于中医,是件大事;讨论价值,少不得大量案头工作,和深钻下去的研究精神。暂时拿不出精力做这样一件大事,就只是把个人学习、实践过程中,对中医脉诊价值的体会,简要整理,大题小做,以为分享。
业外人对脉诊常怀着一颗好奇的心,仅凭三只手指头,怎么看出那么多病的?西医同道或许会更多些不屑,不过是桡动脉上的一小段,毫无特殊性可言,凭什么能断全身的病?无论好奇,还是质疑,原因都是一点,不了解中医诊脉的价值。或者说,对中医的一套理论、概念,不能或不愿去理解。换从中医的角度,这一点其实也蛮可悲的:你说什么,没人能听懂。试试看,能不能尽可能解释的清楚一点。
简要的说,脉诊的主要价值在于对人体内的气血状态给出一个观察角度。具体来看,气血是虚是实,何处虚何处实?运行情况如何,是顺畅还是郁闭逆乱?是否受到邪气影响,受到哪些邪气的影响了?
      可见,对气血的理解,是认识脉诊价值的关键。气血是什么?按《中医大辞典》(2版),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必需的两种重要物质”。推究一下,这个概念其实有两个问题:1对气血特征的描述不充分;2 气血一定是物质吗?这个话题有点深,无疾这里不便再行展开。只是尝试,对“气血”概念,作如下描述:气血是流动在生命体内,让生命得以维系的内在要素。
无疾以为,气血有两个基本特征:流动,维系生命。气血在活人身上流动不息,流动是气血的存在状态。流动的过程受阻,气血就会处于病态。气的流动如风,流动完全停止,气就会消失;血的流动象水,流动完全停止,血就会变性,生命也将不复存在。气血是维系生命最直接、最重要的内在因素。维系生命,同样离不开呼吸,水和食物,但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生命体内自身存在的,可以提到“维系生命”高度的,在中医理论中,应无第二。所以反之,当生命止步,气血也将不复存在。
讲到这里,对气血的印象似乎仍是朦朦胧胧。应对朦胧的最好办法是对比,通过比较,可以分清异同,识别本质。先对比中医自身的两种诊法,望诊和经脉切诊。
       望诊,望面色,望舌,同样提供了观察体内气血状态的一个角度。与脉诊相比,二者观察的对象是一致的,都是气血;不过观察角度有别,一个通过视觉,一个通过触觉。这两个观察角度,在《内经》中备受推崇,《素问·五脏生成论》说:“能合脉色,可以万全”。这里与其说是推崇某个观察角度,不如说是在强调诊察气血的重要性。
       经脉切诊,与脉诊相比,都是通过触觉来观察,但观察对象有些区别,还是要从时代谈起。《内经》中,对经脉的切诊往往就是脉诊。不同的是诊察的脉动部位,不仅是手腕桡动脉搏动处(寸口脉),还包括诸如手腕尺动脉搏动处(神门脉),颈部颈总动脉搏动处(人迎脉)、足部足背动脉搏动处(跗阳脉)等。通过诊脉,观察的仍然是气血,只是这种遍身诊脉的方式,在理论上可以更精确的反应局部气血状况。可以认为,《内经》中这种对经脉的切诊,与现代中医脉诊的基本思路是一致的,与现代意义的经脉切诊却有较大区别。
      现代所谓经脉或经络切诊,往往是沿着经脉走行,在体表按循,察找结节、条索、凹陷、压痛等反应。这些病理反应,与脉诊所候的气血状况,已经有所区别。确切的说,这些现象更多反映的,应该说是经筋,而非经脉或络脉的病象。所以“经络切诊”的名字是否恰当,还有商榷的必要。未经深入考证,这里不便下定论。但至少有一点应该可以达成共识:现代经脉(络)切诊的观察对象,与脉诊法有别。
继续对比西医学的两种诊法,影像检查和化验检查。影像检查的观察对象,主要是诸如骨、内脏、血管等实体结构。检查的目的,主要是这些实体结构是否出现异常,所谓异常,是“有形”的病变。骨头断了,血管堵了,内脏中长出一个肿物,都是这样的有形病变。中医脉诊法的观察对象,气血,显然不在其中。
       化验检查,大多是对血液的检查,观察对象主要是血液中的成分及其数量。检查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成分的有无,数量的多少,来判断疾病的性质和程度。常见的白细胞增多,血糖升高、降低,尿液中见到血细胞或蛋白,均属此类。这部分内容,与中医所谓的气血,本质上有一定的重合。比如红细胞大量减少与“血虚”之间,甲状腺激素升高与“火邪”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关联。不过二者观察的角度明显有别,一是延伸的视觉,一是原生态的触觉。
      对比了这许多,中医所讲的气血到底是什么,脉诊观察到的气血状态又是什么,或许可以作个简单的总结了。
中医所谓的“气血”,并非如骨肉血脉那样的实体结构,也不能与血液成分画上等号。实际上,血液成分,只是另一个微观世界中的实体结构,显微镜头下的实体结构。中医理论中的气血,却没有实在的“形”体,只有虚在的“象”。譬如风,没人能否认风的存在,但没人见过风的形状,能看见的,只是风吹动万物时显现的“象”。实际上,中国古代确实将人体的气与自然界的风相类比。风的象,可以看见,可以听见,可以触摸到;视觉、听觉、触觉,都可以成为观察风的角度。气血的象,同样可以看见,可以触摸到;望诊、脉诊,就都是观察体内气血状态的角度与方法。
对比中西医在诊法上的观察角度,西医的观察尤其强调视觉,其他的角度需要尽可能的转化成从视觉角度去观察。比如听力如何,需要转化成听力测试图;体温如何,需要转化成温度计上的刻度值;体内不可见的某种成分,需要转化成化验结果。一句话,西医检查通常需要获得可视化的测量结果。
相比之下,中医的观察对视觉和触觉的仰赖大体在伯仲之间,《内经》中那一句“能合脉色,可以万全”,即可见一斑。值得注意的是,中医的观察,更加注重感觉本身,而非测量的结果。比如寒热,西医最强调体温的测量结果,中医则强调医生及患者对寒热感觉的体验。这样的特点,让中医诊断在应对大量纯症状性的患者描述时,会具有一定优势。
      比如眩晕,对患者而言,是一种明确的感觉。从西医角度去诊断,会考虑前庭性的?眼源性的?脑源性的?血压高/低引起的?低血糖引起的?还是颈椎病引起的?各种检查,逐项排除,最后确诊。中医的过程一般不是这样,始终通过望诊、脉诊,来确定体内的气血状态。风象上冲?气郁中焦?下元亏损?还是痰蒙清窍?这里有个问题,如果西医通过各种检查之后,仍然无法确诊怎么办?
       实际上,这样的现象在临床并不少见。有些患者,有症状,有痛苦,却查不出异常,最后往往被冠上“神经症”的帽子。而这些患者从中医角度,通过望诊、脉诊,通常能发现气血方面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多症状只是患者的一种感觉,所有的感觉,只可以用心来体验,不可以用头脑来测量。
脉诊的关注标的,气血,刚好充当这样的媒介,连接患者的感觉,与医生的感觉。只要用心,多能体验到。仍然是上面的例子,眩晕。中医诊脉,完全可以见到左关脉弦硬。那么从医生的角度,患者的痛苦,主要是肝气郁滞引起的,或者说,患者身体左侧中间部位,有大量的气血郁闭。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假如有个巨人,双手伸开超过百里,发现右手边感觉不到风,左手边的风力却很大。
       当然,脉诊也有自己的问题。既然观察对象是虚的气血,那么对实的形体方面的变化,敏感性就不如始终专注在实体领域的西医。肝脏上假如长个肿瘤,胆里面假如有个结石,单纯通过脉诊获得准确信息的机会,无疑不如影像检查。毕竟,脉诊只是医生观察人体的一个角度。在今天,人类已经有机会,通过更多的角度来认识人体与疾病。对人类而言,拥有更多的选择一定不是件坏事。当然,近年来有中医生专注于微观脉诊领域。对这样的专注精神,无疾表示钦佩。但就事本身,不便作任何评价。
      近来热热闹闹的一场脉诊官司,无疾这里也发表一点个人的看法。怀孕这件事,从性质上说,显然已经属于实体的变化,一个新生命在孕妇体内渐成人形。从中医角度看,一个新的生命,意味着另外一团阳气在孕妇体内燃起火焰。所谓的滑脉主孕,本质上就是这一团阳气的加入,让孕妇的身体变得更加温暖。所谓的“产前一盆火,产后一盆冰”,同样展示了这一团阳气的力量。但是,虚与实一旦短兵相接,针锋相对,败的通常是虚的一方。虚的优势,不在近距离的博弈,而在深远时空中的指引。脉诊的价值,不在判断身体哪些部位发生了哪些有形实体的变化,而在对整个身体的虚的气血运行状况给出方向性的判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