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767|回复: 28

ZT 净土宗”疑难核心问题辩析”(仅供净宗同修参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8/14 20:43: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一.当念六字佛号,还是当念四字佛号?  
二.是该纯念佛号,还是佛号加其他法门的正助双修好?  
三.净土宗学人学习教理的方式是该”一门深入”,还是应该”广学多闻”?  
四.是念佛号容易往生,还是念咒语容易往生?  
五.在念佛忏悔灭罪外,是否必须加念其他咒语才能把自身业障灭掉?  
六.念佛往生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真信切愿”的标准是什么?  
七.最契合当代人根器的念佛方法有哪些?  
八.日本本愿法门的思路是否是”正法”?  
九.人能被超度到极乐世界吗?  
十.当今往生的人数到底有多少?  
十一.平时念佛见到的佛是”真佛”吗?临终见的佛是不是魔王变现的?  
十二.为何一些念佛人也着魔出篇?

十三.为何净土宗学人往生把握最大?

十四.佛经祖论关于"佛力""自力"的真实开示汇集显密大德诸多开示).



一.当念六字佛号,还是当念四字佛号?  



印光祖师法语: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三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净空老法师法语:  



莲池大师在晚年念佛呢,就念四个字,有人曾经问他,问他怎样教别人念佛,他说我教别人念佛,念六个字,南无阿弥陀佛,人家就问他,你老人家自己怎么念呢,他说我自己念四个字,‘阿弥陀佛’,念四个字,这人家就奇怪了,为什么你教别人念六个字,自己念四个字呢,莲池大师就说了,我这一生决定要求生净土,这客气话就不要说了,我教别人呢,别人未必真心求生净土,那加一个皈依加个恭敬,这个好,恭敬阿弥陀佛,礼拜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南无有这么多意思在里头,跟阿弥陀佛结个善缘嘛,这一生不能往生呢,等待来生多生多劫以后,再发了真实心还能够得生,由此可知,如果坚定信心,决定在这一生求生,那就像莲池大师一样,四个字就好啦,就不必六个字啦,决定求生,所以你看这个名号是愈简单愈容易。  






二.是该纯念佛号,还是佛号加其他法门的正助双修好?  



善导祖师法语如下:  



次就行立信者。然行有二种一者正行。二者杂行。言正行者。专依往生经行行者是名正行。何者是也。一心专读诵此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等。一心专注思想观察忆念彼国二报庄严。若礼即一心专礼彼佛。若口称即一心专称彼佛。若赞叹供养即一心专赞叹供养。是名为正。又就此正中。复有二种。一者一心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顺彼佛愿故。若依礼诵等。即名为助业。除此正助二行已外自余诸善悉名杂行。若修前正助二行。心常亲近忆念不断。名为无间也。若行后杂行即心常间断。虽可回向得生。众名疏杂之行也。故名深心。  



印光祖师讲解"专修与杂修"  



善导和尚,系弥陀化身。有大神通,有大智慧。其宏阐净土,不尚玄妙,唯在真切平实处,教人修持。至于所示专杂二修,其利无穷。专修谓身业专礼,〖凡围绕及一切处身不放逸皆是。〗口业专称,〖凡诵经咒。能志心回向,亦可名专称。〗意业专念。如是则往生西方,万不漏一。杂修谓兼修种种法门,回向往生。以心不纯一,故难得益。则百中希得一二,千中希得三四往生者。此金口诚言,千古不易之铁案也。(正)复永嘉某昆季书  



印祖在增广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二中说:"当云净土法门,修有专病S芍谏??鞑灰唬?轮钭媪⒎ú煌?I频剂钊艘恍某置???拊右嫡摺?种邢氯艘砸翟又滦哪压橐唬?适酒渥ㄐ抟病S烂髁钊送蛏破胄蓿?叵蚓煌琳摺?稚细?诵卸橐黄??赂;鄄荒艹菩栽猜??适酒湓残抟病?  



明莲池大师开示:一句佛号念到底!


杂念是病,念佛是药,念佛正治杂念,而不能治者,因念佛不亲切也。杂念起时,即用力加工念,字字句句,精一不二,杂念自息矣。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一心念佛,又一心修余种种法门,是二心也。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今且未能,何况理一。故念佛者,守志不二,勿因三昧难成,而辄改修余行。  
  新学后生,才把一句佛顿在心头,闲思妄想,越觉腾沸,便谓念佛工夫不能摄心,不知汝无量劫来生死根由,如何能得即断?且万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后工夫纯熟,自然妄念不起。汝之能觉妄念重者,亏这句佛耳,如不念佛时,澜翻潮涌,刹那不停者,岂能觉乎。  
  古人教亲近明师,求善知识,而善知识实无口传心授秘密法门,只替人解粘去缚,便是秘密。今但‘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此八个字,即解粘去缚秘密法门,即出生死堂堂大路。朝念暮念。行念坐念,念念相续,自成三昧,莫更他求也。  




三.净土宗学人学习教理的方式是该”一门深入”,还是应该”广学多闻”?  



印光祖师对此也有两篇文章建议净土宗学人要一门深入,不要涉猎太广,除了上根人可以考虑广学多闻外,普通净土学人还是不要涉猎太多。这和净空法师的主张基本相同,净空法师也建议普通净土学人一门深入,除了那些上根利智可以广学多闻。下面分别是印光法师的两篇文章和净空法师的两篇文章,希望对大家有启发。  



印光祖师法语:学习经论当一门深入还是广学多闻  




印光祖师:复殷德增居士书  
(民国二十二年)  
  欲以读诵大乘,助其净业,非真有深明净土之正知见不可。否则,便以经教中高深玄妙之法门是尚,于净土法门,完全视作愚夫妇之修持。近来之讲华严,讲法相者,多破净土。湖南某,深知净土,尚极力提倡。因学法相宗,后之所说,皆是谤佛、谤法、谤僧。汝发此种大心,颇为难得,但未必不随经教知识所转。不转,则可谓佛之真子。转,则或成舍易取难,或成湖南某派,则呜呼哀哉矣。往年一法师,以念佛为卖五香豆,以讲经为开银行。又以念佛为饭里参沙,将何以吃。是知非有大善根,不能深信此法。为汝说此,使汝于未发足前,先将南针认定。否则,大通家或可冒充,了生死恐难做到矣。念弥陀,亦可作恃怙,念观音,亦可得住生西方。但取其诚则有感,何竟作此种崖板会计乎。观音,是弥陀法王子,辅弼弥陀,度脱众生,是一家事,不是各别门庭。  

印光祖师:复智(牧声)二居士书一  
  图书馆已有二部藏经,千余种各宗经典著述。虽图书贵多,而当此大劫,殆朝不保夕。如居积薪之上,下已然火。何可泛泛然览诸经典著述,而不专心致志于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及念观世音菩萨,以祈逢凶化吉乎。凡来馆阅者,无论何等资格,皆当以此奉劝。俾知此大火宅外,尚有最极安乐之清净世界。倘从此生正信心,专志西方,其功德比深入经藏,彻悟自心,而未断三界内之惑者,大百千万亿倍。而一班人士尚不以为忧,而专志于不急之务,可不哀哉。郑琴樵等各法名,祈为转交。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当与彼等说,不得来信,及介绍人皈依。以无目力支持故也。  


印光法师文章:(请注意看最后那句话)  
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复马契西居士书三  
  傅大士语录,错讹不胜其多。兼且偈颂多属提倡禅宗。恐汝无此学识,不是疑大士讹说,便是以己意误会,则罪过无量。宜送大通家看,汝千万勿看。纵要看,待明年兴慈法师,二次刻成刷印出,再请看之。初兴慈法师,得此本鉴定刻板。前年送光一部,光息心校正,劝彼另刻。彼拟明年方刻,此板当好看多矣。护法录甚好,但非专主净土者。其谈宗处,不可妄会。而高僧嘉言懿行,阅之则能长人善根。往生论注,照光标示,已标过否。此书文理甚好,宜熟看之。汝妄想之心,遍天遍地,不知息心念佛。所谓向外驰求,不知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汝学佛而不知息心念佛,于儒教尚未实遵,况佛教乃真实息心之法乎。观世音菩萨,反闻闻自性。大势至菩萨,都摄六根,净念相继。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乃至万行。心经照见五蕴皆空。皆示人即境识心之妙法也。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若一向专欲博览,非无利益。奈业障未消,未得其益,先受其病矣。 ”印光法师这句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  

印光法师建议大家一门深入,不要涉猎太广的文章:  

请注意这句:  
祈且依(某)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馀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文章全文如下:  



复袁福球居士书  
 若是内秘菩萨行,外现作凡夫,则此之二一,固皆无难。若实系具缚凡夫,则事一尚不多得,况理一乎。当过细看印光与永嘉某居士之极长一信,则可知。至于悟无生以后,护持保任,销熔余习,彼自了明,何须预问,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否则纵令饮者说得十分的确,而未饮之人,究不知其是何滋味。以居士将此悟无生忍,看得容易,恐自己或悟而不知保任护持,致余习复蒙,得而复失,故有此问。真无生忍,实非小可,乃破无明证法性,最下者为圆教初住菩萨,即别教之初地也,谈何容易。祈且依印光文钞所说而行,待其悉知净土法门之所以然,及信愿行俱能不被一切知识异说所夺,此后若有余力,不妨兼研诸大乘经论,以开智识,以为宏净土之根据。如是则虽是凡夫,可以随机利生,行菩萨道。且勿妄意高远,恐或于事理不清,则难免著魔。永嘉某居士之长信,专治此病,彼病与汝病,名目不同,性质是一,光固不愿多说,祈于彼信领会之。须知悟后之人,与未悟之人,其修持仍同,其心念则别。未悟无生者,境未至而将迎,境现前而攀揽,境已过而忆念。(攀揽二字,赅摄好恶憎爱,勿谓好爱为攀揽,憎恶为不攀揽。)悟无生者,境虽生灭,心无生灭,犹如明镜,来无所粘,去无踪迹。其心之酬境,如镜之现象,绝无一毫执著系恋之思想。然虽于境无心,犹然波腾行海,云布慈门,凡世间纲常伦理,与夫上宏下化之事,必须一一认真实行,虽丧身命,不肯逾越。且莫认作于境无心,便于修持自利利他上宏下化之事,悉皆废弛,则是深著空魔,堕于顽空,由兹拨无因果,肆意冥行,乃成以凡滥圣,坏乱佛法,疑误众生之阿鼻地狱种子矣。此中关系,甚深甚深,光固不得不为略陈其利害也。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世间之乱,乃众生同分恶业所感,彼邪僻诸说亦然。世风之变,最初皆一二人为之发起,治乱邪正,无不皆然。何可不于人力转变处讲,而专归于佛菩萨显神变乎。佛菩萨非不能显神变,奈众生业重,亦无如之何。譬如浓云厚雾,渺不见夫天日,将谓天日已无有乎。而人与天地,称为三才,僧与佛法,名为三宝,其如此称者,以参赞化育,宏扬法道之义而名之。汝专欲弃人力,而任佛菩萨天地之力,是尚可谓知道者乎。大乱之世,大悲菩萨示现救护,亦救其有缘耳。以乱乃同业,其宿因现缘乃别业,有感菩萨之别业,则蒙菩萨加被救护,何可笼统而论。菩萨逆顺方便,救护众生之事,非胶知板见者所能知。今为汝说一例,由此而推,勿道是菩萨,即真怨家,亦好作入道成佛之基。诸佛以八苦为师,成无上道,是苦为成佛之本。又佛令弟子最初即修不净观,观之久久,即可断惑证真,成阿罗汉,则不净又为清净之本。北俱卢洲之人,了无有苦,故不能入道。南阎浮提苦事甚多,故入佛道以了生死者,莫能穷数。使世间绝无生老病死,刀兵水火等苦,则人各醉生梦死于逸乐中,谁肯发出世心,以求了生死乎。至谓拥强兵踞高位,作种种苦恼众生事者,或亦有大悲示现者欤。此义唯可与通人言,不可与无知无识者道。若是通人,即真恶魔,亦可得益。无知无识者若知此义,则不知发心修行,反去毁谤佛法。譬如用药,小儿不肯吃药,涂之于乳,则不吃而吃矣。汝欲作通人大张此义,则害人处多而利人处少矣。且祈缄默,勿妄谈说。佛菩萨之境界,非凡夫所能测度。中国之贫弱,由于不依礼义,依礼义何至贫弱。试问贫弱之因,何一不是贪赃受贿以利外人乎。汝未认清病源,便谓药不见效,可谓智乎。外国之强,以国小,不同心协力,不能自立。中国则人各异心,纵有同者,外人以贿诱之,则随贿所转,不但不顾国与民,并将自身亦不顾,谓为奉行礼义之失,其可乎哉。昔林文忠公之驱夷,即是其证。以后大小事,何一非中国代为周旋令成乎。中国之人,多半皆属亡八字,故致外国如是之强,中国如是之弱,使皆守礼义,则外国之无益各货,将无处可消,而中国一年当保全数千万万金矣。中国人之下作,诚可谓下作之极矣。孟子曰,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汝虽读书阅世,未知读书阅世之道,故有此问也。为今之计,当以提倡因果报应,生死轮回,及改恶修善信愿往生,为挽回劫运,救国救民之第一著。谈玄说妙,尚在其次。然欲救世,非自己躬行,断无实效。由身而家,由家而邑,由邑而国,此风一倡,或可有意料不及之效,否则便难梦见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0:4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净空法师对一门深入的解释见下:  



转载三篇文章,也许对各位师兄能有启发。  
问:法师提倡诵经,专诵一经就够了,是否表示其他经亦不必求理解?例如听讲其他经的录音带。  
答:听讲经可以帮助你开智慧,你可以听,不必读诵,也不必求深解,懂多少算多少,全心全力念佛就好。但是诵经专诵一部容易得定,念太多确实有障碍。如果开悟之后就没有关系,没有开悟一定要以修定为主。开悟之后,‘法门无量誓愿学’,一点障碍都没有;没有开悟的人,要从一部经上得定、开悟,这是祖祖相传的老方法,很有效果。专诵一经,随便你诵哪一部经都能得定,‘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你涉猎太多,决定分心,对于修定就产生障碍。  




:‘有人说,原来师父说过只需读一部经、持一部经,不要再听其他经,最好现在讲的经也不要听,以防夹杂。说太老师就是这样教学法。如果只听师父的《无量寿经》或《金刚经》,就不要听现在的《华严经》,为什么?’  
答:为了修戒定慧。一部经你心容易专注,你的精神意志都能够集中,这是对的、正确的。我在初学的时候,老师是这样教我的,我从这里得利益的。心定了智慧就生,智慧生了他就觉悟,我们一般讲开悟了,然后你再学习其他的经教,非常容易。你有能力展开经卷,你看到经卷上字字句句无量义。所以先修清净心,先把心定下来,先把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放下,一部经。但是现在人他不肯听,他一下手就要广学多闻。心已经是散乱的了,广学多闻心更散乱,所以他能学到佛教常识,他在佛教里不能开智慧,戒定慧三学他永远得不到。  



第二个问题:为何老法师教人一生受持一部经、一句佛号?  
这个地方提到,我平常教人受持一部经、一句佛号,这是针对我们现前大众根性而说的。人贵自知,自己要晓得自己,自己不是上根利智,第一个思想混乱,意志不能集中,这是我们的致命伤,修学哪个法门都不能成就。于是我们会想到有很多老太婆、老阿公,他也不认识字,什么都不懂,教他念一句‘阿弥陀佛’,他就老实念,念了几年,人家站着往生,坐着往生,预知时至,我们要学他,他是我们的好老师。你问他佛法,他一窍不通。你问他什么叫发菩提心,他跟你摇头,他不知道。一句佛号,他就真的往生,万缘放下,这是我们的好榜样,我们要学这种人。学上智,没有能力,人家是一闻千悟,看再多的东西,听再多的东西,他心清净,他心里没有妄想;我们涉猎多,妄想就多,把我们的道心毁掉了。  



道心是什么?道心是清净心、平等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道心。看多了,接触多了,心就乱了,一天到晚胡思乱想,佛在这个经上说有,那个经上说空,到底是有是空?就打妄想。上根人,听佛讲空,听佛讲有,他一念不生,他决定没有妄想分别执着,那个人可以广学多闻,他是开真实智慧,他不打妄想。我们的妄想分别执着太严重了,那怎么办?一部经好,一部经,我一天到晚想的就这一桩事情,没有第二个想法。  


四.是念佛号容易往生,还是念咒语容易往生?  



密宗经典说:念一遍咒语等于念七遍佛号.密宗经典上关于咒语功德比佛号大的经文很多,我就不转述了,而净土宗古大德莲池大师却说:念佛号远胜过念咒语.而且不仅是净土宗祖师劝人念弥陀名号往生,而不是念咒语往生,即便是密宗大德晋美彭措法王也是劝密宗同修以念弥陀名号为主求往生,而不是以念弥陀心咒求往生,而且佛经上也说的很清楚:念名号一日一夜就可以往生,而念弥陀心咒或往生咒,都需要念满30万遍才能往生,而念满30万遍需要的时间远远不止一日一夜.另外,密宗黄教祈竹仁波切开示说:弥陀名号就是弥陀心咒,二者功德一样.诺那活佛也说:佛号和心咒功德一样.这些佛经祖论的表面矛盾,曾经困扰了我多年,让我在名号与咒语之间换了好多次,后来通过深入研究净土法门教理,我终于有了一些个人的理解,那就是:虽然咒语和名号功德是一致的(阿弥陀佛的名号本身就是阿弥陀佛的一种咒语!),但弥陀心咒却缺乏了弥陀名号当中的”南无”二字,而”南无”是六字名号当中专门表法”信愿力”的二字,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弥陀心咒缺乏”南无”二字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个人认为:念”弥陀心咒”和”弥陀名号”往生效率一致的观点是很勉强的.我经过仔细思维,有这样一个观点:往生极乐世界正如藕益祖师强调的:往生与否,全凭”信愿”之有无,所以念六字弥陀名号比念弥陀心咒更容易往生,也比念往生咒更容易往生,因为弥陀心咒”缺乏专门表法”信愿”的”南无”二字,而往生咒重复”南无”二字的次数远不如”六字弥陀名号重复的次数多,所以念”弥陀心咒”和念”往生咒”发出的往生”信愿力”远不如念六字弥陀名号发出的往生”信愿力”强,这样就得出个结论,对于普通人来说:念六字佛号发出的往生”信愿力”强,所以普通人念弥陀名号比念各种咒语更容易往生,至于佛门大德,由于佛门大德的”信愿力”早已过关,所以佛门大德念名号或咒语就没什么区别了,主要是对我们普通念佛人有区别.当然了,如果念佛人自身信愿已经彻底过关,那怎么念都可以.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0: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的祖师大德文章见下:  



善导大师对"南无"二字的注解如下希望大家明白六字佛号之所以超胜其他咒语之所在就是"南无"啊)  



"言南无者即是归命。亦是发愿回向之义。言阿弥陀佛者即是其行。以斯义故必得往生。 "  



念佛应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还是阿弥陀佛四字? (印光祖师法语) (请大家再体会体会"南无"的涵义)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净土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彼只在行上讲究。而行又去却礼拜,其行便难十分恳切。久则涉于悠忽浮泛。(文钞三编卷一第二四一页“复陈飞青居士书四”)  



  念佛宜六字。四字亦可。如初念则六字,念至半,或将止,则念四字。若始终不念南无,便为慢易。经中凡有称佛名处,无不皆有南无,何得自立章程。(文钞三编卷二复卓智立居士书四)  



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但须主助分明,则助亦归主。见正编复永嘉某居士书一。〗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若妄意欲求神通,则所谓舍本逐末,不善用心。倘此心固结,又复理路不清,戒力不坚,菩提心不生,而人我心偏炽,则着魔发狂,尚有日在。夫欲得神通,须先得道,得道则神通自具。若不致力于道,而唯求乎通。且无论通不能得,即得则或反障道。故诸佛诸祖,皆严禁之,而不许人修学焉。(正)复永嘉某昆季书  




莲池大师法语:阿弥陀佛名号超过一切咒语,原文如下:  



莲池大师曰:  
专持阿弥陀佛名号,犹胜持往生咒;  
亦胜持馀咒,亦胜一切诸馀功德。  
胜持往生咒者:  
持咒三十万遍,则见阿弥陀佛;  
持名则一日一夜,即佛现前。  
咒云:昼夜六时,各诵三七遍,能灭五逆等罪;  
持名则至心念佛一声,即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胜持其他诸咒:  
专持名号,即大神咒,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  
以十念得生,生即不退,威灵不测,大神咒也。  
一心不乱,断无明,见自性,大明咒也。  
往生极乐,究竟成佛,无上咒也。  
证无生忍,回入娑婆,普度众生,无等等咒也。  
念佛胜馀功德者:  
六度万行,法门无量;  
专持名号,摄无不尽;以不出一心故。  
愿净业弟子,专其信愿,不二其心。  
古德多有原修馀门者,尚当改修念佛。  
况原修念佛人,岂敢变其所守,而复他尚乎!  




五.在念佛忏悔灭罪外,是否必须加念其他咒语才能把自身业障灭掉?  



印光祖师讲解念佛消定业的原理和力量!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持之及极,成佛尚有馀,将谓念弥陀经、念佛者,便不能灭定业乎?佛法如钱,在人善用。汝有钱则何事不可为?汝能专修一法,何求不得?岂区区持此咒、念此经,得此功德,不得其馀功德乎?(正)复周智茂书  



印光祖师法语:"一句佛号,包括一大藏教,罄无不尽。修净业者,有专修圆修种种不同。譬如顺水扬帆,则更为易到。亦如吃饭,但吃一饭,亦可充饥。兼具各蔬,亦非不可。能专念佛,不持咒,则可。若专念佛,破持咒,则不可。况往生咒,系净土法门之助行乎。"  



印光祖师法语:"至于持咒一法,但可作助行。不可以念佛为兼带,以持咒作正行。夫持咒法门,虽亦不可思议。而凡夫往生,全在信愿真切,与弥陀宏誓大愿,感应道交而蒙接引耳。若不知此意,则法法头头,皆不思议,随修何法,皆无不可,便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矣。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匪仗如来宏誓愿力,决难即生定出轮回。方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持咒诵经,以之植福慧,消罪业,则可矣。"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0: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印祖开示:"念佛之人,各随己分。专念佛号亦好。兼诵经咒,并广修万行,亦好。但不可了无统绪,必须以念佛为主,为正行。余皆为宾,为助行。则善矣。否则如一屋散钱,皆不上串,不得受用。又如入海无指南针,无所适从矣。"  



净空法师法语:  


清乾隆年间,慈云灌顶法师在《观经直指》说,业障深重的人,大乘佛法所有一切忏悔法都忏不掉的业障,还有一个方法可以彻底忏除,就是念佛。念佛功德不可思议!  

六.念佛往生的最低标准是什么?”真信切愿”的标准是什么?  



维摩经讲解净土法门的实质下文节选自藕益祖师整理的<净土十要>问答集!)  



◎含摄无余,吾信唯心之大矣,圆融无碍,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则吾唯心之土,何由净耶  



净土或问  



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故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  




印光祖师:真信切愿的实质就是”念佛降伏现行烦恼”,原文如下: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  



 净空法师讲解:带业往生的最低条件是:  



往生西方之条件是信愿行要达到清净平等觉,否则不能往生。而祖师大德又说,有强烈的信愿决定往生。这两种说法并无冲突。有了决定的信愿,其心必清净,二六时中只有一个方向与目标,理事皆明,修学就稳当了。自己的信心坚定,佛菩萨本愿威神方能加持得上,必定得生无量清净阿弥陀佛国。  
摘录自:无量寿经讲义(94年开讲)  
"而念佛带业往生,是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亦即只带烦恼种子,不带现行烦恼。种子是旧业,现行是新业。如何能使烦恼习气不发作?佛教你修‘忍辱’。你想做恶业,佛教你‘持戒’。悭贪的念头起来了,佛教你‘布施’。戒律是帮助我们断恶修善,我们从小没有人教导,没有养成好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与一般人交往,言语、动作当中,有意无意都露出不善的威仪,所以要严持戒律。"  



我们是用‘念佛’来修忏悔法。这一句佛号,大势至菩萨教给我们怎么念法,我们会了没有,要去做。菩萨告诉我们念佛的方法,‘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念这一句佛号,功夫就得力,就能把你的业障伏住;伏住,带业往生,道理在此地。如果你的业障伏不住,你念这句佛号不能往生,古人所谓‘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喊破喉咙也枉然’,不能往生。为什么?你这个业伏不住,带业只带旧业,不带新业,不是说带业不要紧,我天天造业,反正都带去,哪有这种道理?过去造的业可以带去,现前造的业不能带去,要懂得这个道理。  



你佛号的功夫,要能把烦恼伏住,伏烦恼。伏烦恼,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讲,功夫成片;功夫成片,就是你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伏住,烦恼没断,它不起作用,不起现行。譬如,这是真用功、真念佛,大家要会。心里头烦恼起来了,怎么起来?看到顺心的事情,起了贪爱,贪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贪心压下去;阿弥陀佛,贪心再压下去,叫它不起作用,这叫功夫。遇到不顺眼的事情,烦恼起来了,嗔恚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嗔恚压下去,再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一直把它压下去,绝不叫它起作用,这叫做念佛。念佛不是唱歌唱给阿弥陀佛听的,不是的。由此可知,当你心里头一念不生的时候,可以不必念佛,你心清净,心才一动,赶紧念阿弥陀佛,把你这个烦恼习气,喜怒哀乐爱恶欲统统压下去,不让它起作用,这个人叫做念佛人。这个就是伏烦恼的忏除业障的方法,不能叫它起作用。  



我们净宗如是,哪一个法门不如是。佛门里面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就是烦恼起现行,烦恼起现行,不怕。为什么?你一定会起现行的,你不起现行,那你就是佛菩萨再来,你哪里是凡夫。凡夫一定会起现行,问题要觉得快,觉了,觉就对治迷。这个觉就是代表法门功夫得力,我们念佛的功夫,觉就是佛号能提得起来,在这个紧要的关头,佛号提起来,把烦恼压住,很重要,大家要会念。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0:5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学净宗法门,念佛功夫只要能伏烦恼;虽然有烦恼、有习气,决定不起作用,这样就有把握往生。如果伏都伏不住,这一生也不能成就。生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是‘众共尊敬’,诸佛如来都尊敬你,诸菩萨、诸大阿罗汉无不赞叹。所以,同修们要想在这一生成就,若不能把十恶转成十善,这一生只能跟西方极乐世界结个缘,还是去不了。  



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 (文章选自藕益祖师整理的<净土十要>问答集: )  



净土生无生论  



天台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是净土受生之心,是因中有果也。华开见佛,悟无生忍,繁兴万行,尘刹利生,是果中有因也。世间草木之华,或先华后果,或先果后华,唯莲华,华果同时。华中有莲,是因中有果也。莲中有蔤,是果中有因也。因果互具,三际一时。故华严经,一切处文殊师利说偈云,一念普观无量劫,无法无来亦无住。如是了知三世事,超诸方便成十力。故净业行人,当拳拳致意于末后临终一念,蓦直而去,永无后念,如此成就,始是生净土之明验也。智度论云,临终少时,能胜终身修行之力。以猛利故,如火如毒。唯恐其障缘现前,此一念不成就耳。故行愿品,普贤菩萨教行人预发愿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净名经,文殊菩萨问维摩诘云,生死有畏,菩萨当何所依,维摩诘言,菩萨于生死畏中,当依如来功德之力。夫菩萨于生死畏中,尚须依如来功德。况博地凡夫,而欲自恃天真,作增上慢人,非自赚乎。然如来功德无量,略具于观无量寿佛经。净业行人,但能随念其名字,及相好光明寿量等,少分功德,倘不能久持,但一念顷专心瞻仰,而五畏一时可息,不特生死畏也。故华严云,若念如来少功德,乃至一念心专仰。诸恶道怖悉永除,智眼于此能深悟,如子依母则得大安乐也。  

藕益祖师讲解:散乱心能否往生的相关经文如下!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相关开示如下: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藕益祖师开示:真信切愿,散心念佛也可往生!  



净宗藕益祖师说:“欲决定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真,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原文:在《灵峰宗论》卷四《持名念佛历九品净四土说》中)  






印光祖师关于“一心念佛”与“散心念佛”的开示汇集:  



持佛号时,杂念纷飞,此是多知多见,心无正念之现象。欲此种境象不现,唯专心痛念自己将欲命终,唯恐即堕恶道,励志念佛。了不起他种念头,久则自可澄清。(复丁普瀞居士书)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0:5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  



  荐亲,只期往生西方,何问落于何道,此意似好,实为障碍。以人之神识,随业所转。汝以至诚心为母念佛,仗佛力故即可往生,问落处,便是作未往生想也。(复何希净居士书)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复黄涵之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是失其扼要。而复又生一既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完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此种想念,似乎是好想念,实则由此而益加信愿,以致一心,则是好想念。若由因不得一心,常存一不能往生之心,则成坏想念矣,不可不知。欲得摄心归一,第一要为生死心切,第二要恳切至诚,第三要着实从心中念,勿只滑口读过。(复朱德大居士书)  



念佛以志诚为主。若志诚,则不会大散。当用随念随听之法。掏珠不过为防懈怠,掏之有碍,则不必掏。随念随听,比随息好。当云随息,不可云数息。则但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清清楚楚即已。但依我说,决无有误 (复周寿超居士书)  
印光祖师讲:散心念佛,难得往生!  
尽一口气为一念,念至十口气,即念《小净土文》。或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偈。念毕,礼佛三拜而退。若无佛,即向西问讯,照上念法而念。此名十念法门。乃宋慈云忏主,为王臣政务繁剧,无暇修持者所立也。何以令尽一口气念?以众生心散,又无暇专念。如此念时,借气摄心,心自不散。然须随气长短,不可强使多念,强则伤气。又止可十念,不可二十、三十,多亦伤气。以散心念佛,难得往生。此法能令心归一处,一心念佛,决定往生。念数虽少,功德颇深。极闲、极忙,既各有法。则半闲半忙者,自可各就其间斟酌,而为修持法则也。【书一】二五  



净空法师对阿弥陀经上善男子善女子的标准定义:  



清净心是功夫,经上常说「善男子、善女人」,什么时候我们自己才是真正的善男子善女人?要等到那一天我们看所有的众生,都是善男子善女人,我们自己就是了。所以经上常说:佛看一切众生是佛,凡夫看一切诸佛也是凡夫。□益大师说:「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心既除矣,境岂实有。」境界随时都是跟我们自己的心念而转变的。  


净空法师讲解藕益祖师法语"品位高下取决于念佛功夫深浅"  

"蕅益大师说得很好:‘往生品位的高下,在于念佛功夫的浅深,不是佛号的多少。’浅深从哪里讲?是从清净心上讲。念佛功夫可分成三层|理一心不乱最深,其次是事一心不乱,再其次是功夫成片。没有这样的功夫,念得再多也不能往生。什么叫功夫成片?就是清净心。心里面已经没有夹杂、没有妄念了,只专注在一句佛号上,专注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上。"  




善导大师和印光祖师法语: 不修五戒十善的人,很能往生吗.原文如下:  



善导大师说:“三从今向世尊下,至忏悔已来,正明夫人净土妙处,非善不生。恐有余愆,障不得往,是以求哀,更需忏悔。”(《四帖疏》之序分义)  



印光祖师  



增广卷二净土法门普被三根论  
凡我有情,闻是净土法门者。当信娑婆极苦,西方极乐。当信多生已来,业障深重,匪凭佛力,骤难出离。当信求生决定克期得生。当信念佛定蒙慈悲摄受。由是坚定一心,愿离娑婆,如囚之欲出牢狱,绝无系恋之心。愿生西方,如客之思归故乡,岂有因循之念。从此随分随力,至心持念阿弥陀佛圣号。无论语默动静,行住坐卧,迎宾待客,着衣吃饭,务令佛不离心,心不离佛。譬如切事系心,凡百作为,不忘此事。或有公私众务,了无少暇,须于早晚十念念佛,至心发愿,亦能往生。以阿弥陀佛曾有愿云:“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故十念念佛,亦得往生也。但既念佛求生西方。必须发慈悲心,行方便事。息贪瞋痴,戒杀盗淫,自利利人,方合佛意。否则心与佛背,感应道隔。但种来因,难获现果矣。若志诚念佛,行合佛心,心口相应。如是念佛之人,至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必然亲垂接引,往生西方。一生西方,则超凡入圣,了生脱死,永离众苦,但受诸乐矣。此则全仗佛力,不论功之深浅,惑之有无。但具真信切愿,决定万不漏一。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0:59: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最契合当代人根器的念佛方法有哪些?  





具体的念佛方法.净土宗流传的主要有印光祖师”十念法”,南怀瑾大德金刚念咒法可参考用来念佛号.  
印光祖师”十念法”,网址如下:  
http://www.fjdh.com/BBS/dispbbs.asp?boardID=18&ID=1378&page=1  
  
南怀瑾大德金刚念咒法可参考用来念佛号,网址如下:  
http://www.mudi99.com/P2/nhj/wenxuan/16-4.htm  



很多师兄都看不懂印光祖师十念法是如何念的,下面我转贴一篇法宣法师对印光祖师十念法的解释,法宣法师讲解的不一定就是印光祖师原来的意思,但可以供我们参考:  



念佛有很多种方法,我大略地说一说我平常用功的方法,我最用摄心念佛、用计数念佛,我计数念佛是跟印光法师,印光法师的《文钞》里面教我们用三声三声四声,我认为这位祖师是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的祖师,他传授这个法门给我们,教我们用这样的方法,又称十念法。他这种十念法比其他的十念法很特别,不同其他的十念法,其他的十念法是一口气念多少声,你念十口气当十念法。那样念佛好不好?好!但是功夫可以持久吗?不能够。为什么?因为你用一口气要念很多声,你很急,心很急,你的心定吗?不能够定,只能是一点点定。这样你念久了,他那里讲一天至多可以念十声,十念,多了就不行,超过了就会伤气,身体就会有病。今晚我们讨论一个问题,十念法,印光法师教我们的,这个方法不是他们那种方法,我今天分析一下,因为我们用一口气这样,我学着给你们看,很简单,我们大家不妨研究一下、讨论一下,那种十念法,你吸一口气,你开始这样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把你这一口气念完为止,多少句?十句、五句、三句,看你的能力。如此你重复念十口气,当时那几分钟你的心可能会定,但是再继续这样的话,你的心慢慢地就乱了,紧张了,因为气促,辛苦,久了就不得力,这种十口气的十念法。但是印光法师教的十念法不是这样的,是三声三声四声。就是在我们静坐的时候,一直这样念,你念六个字的可以,四个字的也可以。我是这样念的,我坐着,好象静坐的时候,我们不出声的,在心中念,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然后第二口气又三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三声,到第三口气时念四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三三四就共十声。为什么加上一个四声呢?因为你的精神会集中在数字上,日子久了,你的心就定下来了。你不妨现在可以试一试。你这样念,不要一口气念多,像我现在这样,用鼻子吸一口气,一口气念三声,不让他超过四声,保持三声,无论你的气魄有多长,都不念四声,就念三声,第二口气又念三声,第三口气保持四声,你不断地如此训练,你的心就不会想东想西了。大家记住印光大师传的这个方法,我就是用这个方法的,所以后来心就很容易定下来,以前用的方法还会乱。  
如果我们没有一个数目,你念佛念得久了,就会想东西,想这想那,人坐在那里,手里拨弄着佛珠,但是脑子在想其他的事情。这样你就是自己骗自己,这样念佛很难成就。所以说,念佛要念到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就是这回事。大家不要误会了,这种念佛方法是叫做记数念佛。很多人有很多问题,我发觉现在的人不知道是讲他聪明好呢,还是讲他愚蠢好,我所讲的话,讲得这么明白、这么清楚,你们还是有人有疑问,他怎么问,我碰到这样的事,他说,“师父,我平时是这样念的,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我讲十念念佛,并不是叫你念念这样计呀,我是叫你心中要知道这是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不是叫你“阿弥陀佛一、阿弥陀佛二、阿弥陀佛三”,一直计到十,是不是这样计啊?你念阿弥陀佛,再加个十,阿弥陀佛再加个一,不就夹杂了吗?人家叫记数,心中记住这个数目,三声三声四声,不是叫你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念。所以说不知道现在的人是说聪明呢,还是蠢,这么简单都听不明白,如果这句话你都听不明白,你不会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了。我教给你最简单最容易你都没本事领悟得了。

[ 本帖最后由 净土莲花 于 2007/8/15 13:00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1: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说你们大家不明白,念佛是用心计数的,最好不用念珠,你在静坐的时候,最好不要用念珠,因为你会对念珠有依赖性,你对念珠有依赖性,你的心就不能清净。念久了,你自然就无需计数,不用计数就自然进入了,久了你念到念而无念,“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进入了正念。你有了正念就能够生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说,刚开始,我们要执着这个名号,久了成了一片就不会执着了,你不会执着于我现在有一个佛的名号。开始时要执着,久了就不执着了,进入了,成自然了。怎样成自然了?就好象我们习惯了一件事,每天一起身,第一件事就想到吃饭,十二点了,吃饭,晚上要吃饭,要人叫吗?不需要。时间到了,自然吃饭。就象你工作很忙,一想,还没吃饭呀。要人叫吗?不用叫。你念佛要念到这样的功夫,不需要有人叫,自然就会念出来,这叫功夫。不是一日就成功的,要连续不断地训练。你有这样的功夫了,才能自在往生啊。  
所以说,学佛要清楚,这个是祖师教给我们的方法,我也是用这个方法。我用了功夫得力,所以我教给你们,我这几年念了佛心里没有什么烦恼了,没什么想的了,一坐下来就可以念佛。这个是念佛的好方法,这叫什么?叫摄心念佛,正如《大势至念佛圆通章》所说的,忆佛念佛。我们用忆佛,忆佛就是想佛,想佛的相貌清净庄严,念佛,你能够有忆佛的功夫,你就能够念佛,你忆不出佛,意思说,你想不出佛像的样,你心中就没有佛,你心中没有佛,你念什么佛?所以说,你想得出阿弥陀佛的样,你就念得出阿弥陀佛,你就会念佛,叫你观想,叫你想佛你想不出,正所谓说我们人业障深重。你看,我们印了许多佛像,很小张的,给你带在身上,拿出来想,你们以后可以发心印小张的阿弥陀佛的卡片,装在钱包里,作什么用?有空的时候拿出来忆佛、观佛、想佛。不是用来保平安的。所以有的人拿佛像问:开光没有?我们印这些小佛像是给你作什么用的?就好象念佛这样忆佛、念佛,以后你如果真的想念佛好好修行,你的钱包原来放着你女朋友的相的话,拿出来,又或者装着你男朋友的相的,拿出来,丢掉,放什么?放阿弥陀佛的像,阿弥陀佛就是你的男朋友,如果你这样,想得多了自然就见到他了。你们天天想阿弥陀佛,想了三年都想不出个影子来,叫你想男朋友、女朋友一下就想出来了,发梦都梦到他,和他一起饮茶、逛街、逛公园,做朋友,那你不和阿弥陀佛做朋友?证明你业障重嘛。阿弥陀佛如此漂亮,你都不想他,去想那些不漂亮的。哎呀!  

八.日本本愿法门的思路是否是”正法”?  



我不去评判日本本愿法门的思路是否是正法,只是把一些有关的佛经\祖论及日本本愿法门祖师亲娈上人的一些文章提供给大家看,让大家自己判断:  



藕益祖师对当代流行的“闻佛名即当下往生”观点的相关开示!(节选自《弥陀要解》)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1: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维摩经讲解净土法门的实质下文节选自藕益祖师整理的<净土十要>问答集!)  



◎含摄无余,吾信唯心之大矣,圆融无碍,吾信唯心之妙矣,奈何尚滞迷情,未离秽业,则吾唯心之土,何由净耶  



净土或问  
心垢土垢,心净土净,故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  



玄奘法师所翻译的《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  又舍利子。若有净信诸善男子或善女人。得闻如是无量寿佛无量无  
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极乐世界功德庄严。闻已思惟。若一日夜。或二或  
三。或四或五。或六或七。系念不乱。是善男子或善女人。临命终时,无  
量寿佛与其无量声闻弟子菩萨众俱。前后围绕来住其前。慈悲加佑令心不  
乱。既舍命已随佛众会。生无量寿极乐世界清净佛土”  



秦译《佛说阿弥陀佛经》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舍利弗,我见是利,故说此言。若有众生闻是说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  




日本本愿法门祖师亲鸾上人可能是宣传”宿命论”的文章如下:  



《叹异钞》:“为信弥陀之本愿不思议而不怕恶者,即过靠本愿故,不得往生之说。此条疑误本愿,又不知善恶是宿业之所使也。  
>  
> 亲鸾上人曰: 应知造恶虽小如兔毛羊毛之尖端微尘,亦无非宿业。  
>  
> 一时师问曰: 唯圆!汝信我语乎? 答曰: 然也。师又问: 若尔者,不违我语乎?因再问故,答以: 谨领教言。师曰: 先、往杀千人,可否?如此则往生一定。答曰: 言虽如此,然以此身器量,即虽一人,亦不能杀得。师诘曰: 若尔者,何故言不违亲鸾之语乎?以此可知:若凡事可以任心者,则所言之为往生故,令杀千人,即能杀之;然而,无杀一人之业缘者,不能杀害也,非我心之善而不杀;又虽思不害,亦有杀百人、千人之事。”  



亲鸾上人又言∶ 在河海曳网垂钓为渡世者、在山野狩猎捕鸟为生计者、务农者、经商者,皆同因宿业故。应作之业缘若催时,任何行为亦作之。  



亲鸾上人认为:《阿弥陀经》只能往生边地疑城。 《观无量寿经》只能往生方便化土。  
亲鸾上人的原文如下:  



《教行证信》:  
> 第六章 显净土方便「化身土」  
> 【一标举】 至心发愿之愿,邪定聚之机,?髁窒峦???段蘖渴俜鸸劬?分?狻?至心回向之愿,不定聚之机,难思往生,《阿弥陀经》之意。  
> 【二、化身化土】 〔化佛土标定〕 谨显化身土者: 「佛」者:如《无量寿佛观经》说,真身观佛是也。 「土」者:《观经》净土是也。复如《菩萨处胎经》等说,即懈慢界是也。亦如《大无量寿经》说,即疑城胎宫是也。  



净土三经往生文类?  亲鸾大师 作  
> 「观经往生」者∶依「修诸功德」之愿,入「至心发愿」之誓,回向万善诸行之自善,忻慕净土。故《观无量寿经》说定善散善、三福九品之诸善,或自力之称名念佛,劝九品往生。以此为「他力中自力之宗致」。故谓之「观经往生」。此皆是「方便化土」之往生,此谓「双树林下往生」。  






九.人能被超度到极乐世界吗?  



净空法师法语:  



  如果只敷衍塞责,念几部经,有口无心,他什么都得不到,这个要知道。所以超度佛事有理论、有方法,确实能将恶道里的家亲眷属脱离恶道,生到人天善道,这个是真的。如果是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诸位想想看,我不必说了,能不能做到?如果能做到,我们还修什么行?念什么佛呢?佛菩萨大慈大悲,天天为我们念,超度一下,我们都去了。所以要晓得,佛讲真话,没有欺骗我们啊,‘身自当之。无谁代替。’,求生西方净土是自己的事情,佛菩萨不能代替,要是能代替的话,尽虚空遍法界的众生统统都生西方了,要不生西方,佛还叫什么慈悲?佛就不叫‘大慈大悲’了。
 楼主| 发表于 2007/8/14 21:0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在这里讲得清楚,‘无谁代者’,这‘谁’包括佛菩萨,佛菩萨也不能代替。《楞严经》上就说了个很鲜明的例,阿难尊者,他是佛的堂弟,释迦牟尼佛共有八个堂兄弟,世尊是老大,阿难是最小的。阿难多闻第一,不修行,脑子里老是打妄想,以为别人都得修,别人不修不行,他老大哥是佛,到时候就会把三摩地、奢摩他给他了,他不用修了,有靠山啊。  
  遭到摩登伽女之难才晓得靠不住,这就说明了一定要自己修;公修公得,婆修婆得,不修就不得,没有人能代替。《地藏经》上为我们讲修福,超荐修福,那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要搞清楚,不搞清楚就变成迷信了。  



晋美彭措法王谈“往生条件的原文”,如下:  



“如果自己没有下功夫仅仅依*上师诸佛菩萨的威力往生极乐世界是有困难的,往生极乐世界有四种因,自己了知极乐世界的功德,然后发愿这也是最重要的事情,门措空行母发愿100亿,我们每个人发愿100万,念汉文的6个字那摩阿弥陀佛跟藏文换算汉文是600万,那麽一心一意如果能念颂这麽多的话一定是往生极乐世界”。  



密宗红教祖师”华智仁波切”超度一位藏人升天而非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华智仁波切是密宗历史上最伟大的上师之一!)  



(华智仁波切)在青海德穷山洞静住时,达西地方的一位老人经商途中不慎掉进河中溺水而亡。同伴们将其尸体带到德穷山洞前,请尊者及僧众为他念往生仪轨作超度。念到中间时,尊者突然哈哈大笑,停止了念诵。后来在石渠,他对少数弟子说:“那次我们超度的那位老人,仪轨尚未念完,他的神识早已去三十三天转生为小天子了。当时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尸体,我不禁心想:一个老人竟然跑得这么快!因此便不由自主地笑了。”  




黄教祈竹仁波切法语:西藏人在家人临终时,会礼请高僧进行迁识超度,这有否实际作用呢?  



◎有些大师的确有很大的能力,能够在亡者经过中阴阶段时,把亡者的心识强行牵引过来而送往净土或较佳的转生。一些大菩萨、大转世者及高僧的能力是我们凡夫不能思议的。在这些大师作迁识後,亡者的屍身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头顶正中会有少许硕发自行脱下等等,这些是吉祥及迁识成功的徵兆。  
如果是真正有能力的大师,根本不需要亲身坐在亡者身边修法。即使屍身在香港,大师远在澳大利亚,根本也没有丝毫分别,距离并不构成迁识成功与否的关键。  
衲认识一个西藏家庭。他们的父亲赴远地经商多年,音讯全无。有一天,有人带来一个错误消息,所以家人都以为父亲在异乡逝世了,马上请来一位高僧作迁识法,高僧本来说已作迁识,後来又支吾以对,面有难色地离开了。很多年後,父亲安然无恙地回来。大家谈起这一件事,父在迁识的同一天同一时间,竟然曾经故昏死过去,过去很久才回醒,这就是进行迁识的大师控制心识的能力之证明。即使人在千里之外,是不影响迁识作用的。这父亲之所以又活过来了;是因为他根本未命尽,高僧只好又把他的心识勾回。由此可见,迁识是的确有效用的。  
但最大的问题是:你怎麽知道谁是通迁识法之高僧或大师呢?有成就的人往往不会自己宣传,但这又不代表没有宣传的人都是高人。所以,佛法的修持是不讲捷径的,最实际的把握是自己去修迁识法、或念佛、或修其他净土法门,这样才对自己的生死有所把握,不要把生死大事付托在临终能碰上大师高僧的渺茫机会上。只要临终一念能念及三宝,或者忆念自己的师长,则肯定会有好的转生,这是不容置疑的。即使你的师长并非大师之辈,或无能力救度你,由於你一向是视师与佛为无二的,你临终的忆记他也一样是能令得好的未来转生之助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