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17|回复: 1

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现在仍是正法时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 02:42: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北传大乘佛教,包括汉传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普遍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并且早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末法思想。隋嘉祥吉藏的《法华义疏》卷五中说:“佛虽去世,法仪未改,谓正法时。佛去世久,道化讹替,谓像法时。转复微末,谓末法时”。然而,有趣的是,上座部佛教并不认为现在是末法时期。
     在《长部注》中提及正法能够住世五千年:「以证得无碍解而住立了一千年,以六通为一千年,以三明为一千年,以干观者为一千年,以别解脱而住立一千年。」在《相应部注》《增支部注》以及律疏《心义灯》中也有类似的说法。现在是佛灭两千五百多年,也即是处于第三个千年,所以在这时期还可能证得具足宿命明、天眼明与漏尽明的「三明阿拉汉」。
佛教在印度一千五百多年的发展史中,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此三期分别对应佛法的三大类,即:
1.正法即纯正的佛法、真正的佛法。主要流传于佛世至佛灭后五百年间。佛灭后两百多年(公元前240年左右)传入了斯里兰卡、缅甸等地。
2.像法即相似的佛法、似是而非的佛法。主要盛行于佛灭后五百年至一千年间。期间陆续传入了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3.末法,即末流的佛法、微末的佛法、枝末的佛法。主要盛行于佛灭后一千年至佛法于印度本土消亡。期间传入了西藏等地。
      虽然佛陀的教法可以依其流变而分为正法、像法与末法三个时期,但这主要还是指在印度本土的历史发展情形。根据上座部佛教,现在仍然属于正法时期,现在仍然能够通过实践导师之教而断除烦恼、证悟涅盘,甚至还能证悟三明阿拉汉。如果认为现在已经是不能再证悟道果的时期之观点,被认为是造成法障的邪见。只要三藏圣典仍然存在于世间,只要佛弟子们仍然能够真正地实践佛陀的教法,正法时期就会继续存在!
      在《大般涅盘经》中世尊就很明确地说过:“苏跋达,于此,只要比库们正确地安住,则世间将不空缺阿拉汉(古译阿罗汉)”!
      依据业果法则,造作善业能造成善趣的结生,并招感乐之果报;造作不善业能导致投生于恶趣,并带来苦果。只要导致生死流转的烦恼还没有被根除,就还会继续造业,并将随着所造作的善业或不善业继续投生、继续轮回。
      如果想要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就必须修行。修行的方法包括布施持戒、修习止观等。然而,唯有修行观慧直至证悟圣道果,才能断除烦恼、出离生死轮回。为什么呢?因为布施、持戒等虽然属于善业,但是却不能断除烦恼,只能造成投生到人界或欲界天趣。如果禅修者修习定而达到禅那,而且能够将禅那维持到临死那一刻,他将能够投生于梵天界。所有这一切,都是依照业果法则而发生的。能够达到禅那并维持到死亡时刻固然很好,但是禅那只能够镇伏烦恼,仍然不能拔除烦恼之根。至于其它的善业,则是更加的不保险。大多数的情况是:尽管布施、持戒等善业能够导致投生到善趣,然而,由于临死时的不如理作意,恶业也可能会超越善业,而造成投生到恶趣。
      根据上座部佛教,佛陀出现于世间的目的乃是为了令众生解脱痛苦、止息轮回、导向寂止——涅盘。佛陀说:“诸比库,犹如大海唯有一味,即咸味;正是如此,诸比库,此法、律唯有一味,即解脱味”。
(《律藏•遮说戒犍度》《增支部•第八集•巴哈拉达经》《自说•伍波萨他经》)
       佛陀也曾经明确地教导大弟子伍巴离(优婆离)尊者说:“伍巴离,对于某些法,如果你知道:这些法并非导向完全厌离、离欲、灭尽、寂止、胜智、等觉、涅盘。伍巴离,你就可以肯定地受持:这是法,这是律,这是导师的言教”。
(《增支部•第七集•导师言教经》)
      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明白,佛陀教法的特点是导向解脱,导向寂止,导向等觉。同样,作为佛陀的弟子,我们就必须依循佛陀的教导,精进修行,以期达到断除烦恼、解脱生死、止息轮回、导向寂灭——涅盘。
       对于禅修者来说,他最低限度必须在今生今世证悟索答般那道果(须陀洹),如此才可以说是拿到了解脱生死轮回的保险。索答般那圣者不会再退转回凡夫的境界,而只会不断前进;而且,无论他们投生至何处,都不会再堕落到恶趣,而只会不断地投生至更高的生命界,直到彻底止息生死、证趣无余依涅盘。
      佛陀的教法是以人为本的。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就是要求我们应当好好地珍惜来之不易的人身,珍惜生命,精进地修持万劫难闻的殊胜佛法,乃至断除烦恼、现证涅盘。佛法绝非等死的教导,解脱也不会在死亡的那一刻自动实现。如果出家、修行只是为了等死,那只会浪费生命、糟蹋人身,辜负佛陀的慈悲教导。
      正因为上座部佛教遵照佛陀以及当时声闻圣弟子们所教导的正法、律修学与禅修,以期在今生今世现证寂静涅盘为主要奋斗目标,所以上座部佛教在传统上是以被称作声闻乘佛教的解脱道为主流。声闻译为弟子,即亲自听闻佛陀音声言教的弟子,或者说是佛陀的亲传弟子。在严格意义上,只有那些已经证悟道果的圣弟子,才有资格称为声闻弟子。不过,在广义上的声闻弟子,也可以泛指一切遵照世尊所教导的正法、律修行乃至证果的弟子,这就包括实践佛陀教法的一切圣凡弟子。
      也许有些人会认为南传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只教人灰身灭智,证阿罗汉做自了汉,对世事不闻不问,不发大心出来救度众生云云。其实这是对上座部佛教的莫大误解。
      佛陀曾对诸比库说:“诸比库,诸婆罗门、居士对你们有许多帮助,因为他们供养你们衣服、饮食、住所、病人所需的医药资具。你们对诸婆罗门、居士也有许多帮助,因为你们为他们宣说初善、中善、后善,有义有文的正法,显示完全圆满、遍净的梵行。诸比库,如此,通过彼此间的互相资助,使导向超越诸流、正尽苦边的梵行得以住立”。(《小部•如是语》第107经)
      作为佛教比库,第一要务当然是精进修行以期早日解脱生死(自利)。此外,比库尚担负着住持佛法的职责。住持佛法包括学习三藏圣典以传续佛陀的正法,以及说法利人。比库们通过从事高尚圣洁的梵行生活来培育心智,同时也通过实践世尊的正法、律以及弘扬佛法来回报社群、自利利他。
      在《长部•教诫新嘎喇经》中,佛陀提及出家沙门与在家人之间应当承担的相互责任与义务。在家人应当以五种方式来奉待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以身行慈,以语行慈,以意行慈,不关闭门户以及供养必需品。相应的,作为上方的沙门、婆罗门应以六种方式来慈愍在家人:劝阻他们作恶,令他们住立于善,以善意慈愍,令听闻未听曾闻之法,已听闻者令清净,以及指示生天之道。
      佛陀提及的这些责任与义务是相互关系的,唯有彼此之间皆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僧俗之间的关系才是正常的,佛陀的正法才能因此而得以久住。
     在家信众供养布施出家修行者衣服、饮食、住所、医药等日用必需品,在物质生活方面资助出家人。而作为对广大信众的回报,佛陀要求比库们应当在言行举止上能够作为人天师范、道德楷模,在心灵上、信仰生活上也应当对在家人起到帮助鼓励和皈依投靠的作用,比库们必须是在家信众的精神导师和心理医生。因此,一位佛教比库除了严持戒律、潜心止观修行、保持佛法传承之外,还应当以适当的方式适时地向在家俗人宣扬佛法、开导群迷。
那么,谁才有资格说法与教禅呢?是否只需看过几本经论、了解一些名相、懂得谈玄说妙就可以高升法座、广开法筵了呢?是否曾经打过几天坐、有些禅修觉受就可以着书立说、传法授徒了呢?
      已经证悟圣道圣果的禅修者,堪称为照亮这个世间的世间灯,堪作世间最上福田,众生对他们哪怕只是一合掌、一赞叹,皆已种下殊胜之善业因,更何况是礼敬、奉事、供养、布施!所谓「一切布施中,法布施为最」。真正的救度众生应该是使众生越渡生死苦海,而不是只种些世间的小善小福而已。「正人先正己」,人们应自己先修好善法,知解法、彻见法、悟入于法,然后才能教导他人。一位已经证悟道果的圣者有能力更好地指导他人正确地禅修。佛陀曾把生死譬喻为瀑流,把世间譬喻为苦海。如果自己尚沈溺生死瀑流,如何救拔有情出离苦海?如果自己尚是凡夫俗子,如何教导众生具足圣智?如果自己尚未彻悟圣法,又如何能指引众人体证涅盘?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南传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着托钵乞食、不非时食、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他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之结果吗?
      然而,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部佛教至今仍传承着一套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据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禅定,培育定力之后再修习观慧,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盘。
 楼主| 发表于 2007/9/1 02:47:08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上摘自Mahinda Bhikkhu(马兴德比库)的上座部佛教概况一文
原文请看:
http://www.ngotcm.com/forum/view ... &extra=page%3D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