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2060|回复: 12

性命圭旨白话解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9 17:53: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众多丹道书籍中,《周易参同契》、《黄庭经》、《悟真篇》、《性命圭旨》等书最为重要,气功爱好者不可不读。因是古文,不易理解,现将这些书的译文陆续传上,以飨众网友。
《性命圭旨白话解》
大道说
大圣人伏羲画了八卦给人看,为的是使万世以下的人都知道有养生之道。广成子对黄帝说:“至阴之气十分寒冷,至阳之气十分炎热。炎热的阳气从地上发出,寒冷的阴气从天上产生。我己经使你登到日月之上了,到达了那至阳之气产生的地方;使你进入深远幽暗的大门了,到达了那至阴之气产生的地方。”黄帝拜了又拜说:“广成子真可以说得上是天了!”
周公为《易》作的爻辞说:“君子整天都是自强不息的样子。”孔子《翼》说:“‘整天自强不息’是反复致力于道的意思。”
所谓道,为天地定位、养育万物叫做道;显露日月、生出五行叫做道;比恒河中沙子的数目还多叫做道;孤孤单单一个伴也没有叫做道;直入于浑沌之中而后又回到迷茫之内叫做道;善于集中自然的创造化育而大大超过一切人叫做道;目前事物变化的迹象尚未表现出来却突然大彻大悟叫做道;眼下生死分明却无法逃脱叫做道;处于卑微耻辱的境地却能成为极为尊贵的人叫做道;处于昏暗不明的时代却能表现得极为高明叫做道;细小得能够进入灰尘叫做道;大得能够包罗天地叫做道;从无进入有叫做道;作佛成仙叫做道……佛经五千零四十八卷也说不到完了的时候,《中庸》三十三章也说不到穷尽的地方,《道德经》五千多字也说不到顶头的地方。那么,“道”到底说的是什么?用一个字下个定义就是“气”。
推究一下充斥于天地之间的气的本原,真是茫茫无际,昏黑莫测,聚合运动,包含灵气,玄妙至极。这就是太乙,这就是宇宙形成前的最原始的状态,这就是道。所以叫“无始”。说到天地的开始,元气不断地流动鼓荡,虚空之境忽开忽合,阴阳二气互相感应召唤,黑白二色互相混融凝聚,有与无互相追逐求取,呈现一派混沌景象,冲淡虚静而又神圣至极,包含着伟大与美好,神奇而变化无穷,就在这恍恍惚惚之中,中正的准则确立了。这就是太易,这就是天地开始时的最初的状态,这就叫做“道生一”,这就叫做元始。说到天地的太极,那时混沌之气一分为二,天也就自然地分出来了,万物之灵交相辉映、彼此罗列,恭敬地护卫,天地阴阳两离分。这就是太极,这就叫做“一生二”,这就叫做虚皇。阴阳二气分离之后,天地各安其所,于是也就有了人。这就叫做“二生三”,这就叫做混元。
阳气中轻清的向上升起并显现出鲜明美丽,日月星辰便分布在那里。所以天向左运转,日月星辰向右运转。阳气中的轻清的继续蒸腾而上与上面的阳气会合,所以风云便激荡起来,雷雨也就在那里兴起了。阴气中混浊的沉重而不易流动,就下降到地上,这样,海洋和高山就出现了,五谷和草木就在那里茁壮生长起来。所以,山峦间有云雾产生,山泽之间有气息相通。如果阴阳二气闭塞不通,霜雪就会凝结而寒冷。混浊的阴气积蓄冻结而凝聚于下,洞穴高山幽暗潜藏而又深邃,所以五谷八石就错杂在那里。天地之中,阴阳的正气互相交合,圣人啊、仙佛啊、百姓啊,贤良的、愚钝的、长寿的、短命的,都是由它所主宰的,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永不休止。这就是六合,这就叫做“三生万物”。
人禀受天地阴阳二气而生而长,到了十六岁,人身的阳气就纯正了。这时,难道不就是具有最高德行的人物了吗?可是,忽然老天有朝一日要进行报应,种种愚昧无知的行为就会出现,就会一天凿一个洞,人身中的阳气也就会很快跑到阴气中去了。从此乾不能纯正而成为离,坤中有了阳而成为坎。象那些道德极为高尚的人,能够知道道的本体、太极为什么会分离,能够知道生与死的关键何以会出现,能够知道乾坤阴阳为什么能互相战胜,能够知道天地阴阳为什么能交会,因此,他们能够效法天地的本体,仿照坎离的功用,把握阴阳的根本,通过生死的关口,取坎中的阳,来填补离中的阴。离中的阴变为阳以后,就又纯粹洁净变成乾了。这时补足了人身的阳气,使人之性由愚昧而恢复到完全,以此来保全父母所生之身,来保全天地所赋予的灵性,这就是囫囫囵囵的一个完美的人。如果再加上奋发向上的功夫,精心一志,努力进取,永不懈怠,金丹就可炼成,而成仙做圣之胎就可具备,成仙做圣之胎具备了,就会成为得道的真人。成了真人,就会变化无穷、神出鬼没,而与钟离权、吕洞宾、王重阳、马丹阳等并驾齐驱,又有什么难的呢?无奈世人不明白这个道理,身体强壮的时候不知道保养,身体衰弱了又不知道去设法挽救,以致一天一天地,阳气耗尽而变为纯阴,死而变成了鬼。所以紫阳真人说:“唉!人身难得,光阴易逝。不估计一下人生的长短,怎么能逃脱得了业报!”人若不自己及早觉悟,就只有心甘情愿去等死,如果快死的时候一个念头有了差错,马上就会堕入“三恶道”中,动不动就要经历无量无边的劫难,没有逃脱之日。在这样的时候,就是后悔,又哪里来得及!所以儒、释、道三教的圣人,倡导性命之学,广开方便之门,教导人们焚香持戒、修真养性,用以超脱生死。
儒教教导人顺从性命而回归自然,它的道理公正;佛教教导人把性命看成是虚幻的,以此来实现对于佛教真谛的大彻大悟,它的义理高明;道教教导人进行性与命的修炼而求得长生,它的用意急切。宗教虽然分成了三种,它们的道理却是一致的。
儒教说:安于你的职分,忠于你的职守;艮所说的止,是止于所当止的意思;不断发扬光大、恭敬地去做事,目的在于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胸怀中和之美,通情达理,居于正当的地位,而使美德具于自身;考虑问题不应超出自己的职务范围,立身行事不能改变方正的准则;要居处于天下最宽大的处所里,要立身于天下最中正的位置上,要行走于天下最宽阔的道路上;浑然一体而处于中庸之位,纯粹不杂而至善至美;诚到了极点的时候,也就是心里最高兴的时候,心是精神寄寓之所,道义产生之门,活泼泼地,乐在其中,他的仁德是那样的诚挚,有如深渊一般的深沉,长天一般的广阔;天不归于“仁”或“不仁”一类,而退藏于精密的天道中,天是无思无虑的天,地是无知无识的地……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括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命之道。
道教说:玄牝之门,天地之根;生身处,复命关;金丹之母,玄关之窍,凝结之所,呼吸之根;甲乙坛,戊己户;心源性海,灵府灵台;蓬莱岛,朱砂鼎,偃月炉;神室气穴,土釜谷神,灵根把柄,坎离交媾之乡,千变万化之祖,生死不相关之地,鬼神看不破的机关……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活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命之道。
佛教说:不二法门,极深法界,虚空藏,寂灭海,真实地,总持门,彼岸净土,真境心地,极乐国,如来藏,舍利子,菩萨地,光明藏,圆觉海,般若岸,法王城,西方天堂,空中真际;这个,三摩地,华藏海;陀罗尼门,不动道场,波罗密地……这些,很难一一写出。概括起来说,无不属于这性一命之道。
儒教说“存心养性”,道教说“修心炼性”,佛教说“明心见性”——所谓心性,就是本体。佛教所说的“执中”,就是要把握这“本体”的中,道教所说的“守中”,就是要保持这“本体”的中;佛教所说的“空中”,是因为“本体”中本来就是空空洞洞的。道教所说的“得一”,就是要得到这“本体”的一,佛教所说的“归一”,就是要归于这“本体”的一,儒教所说的“一贯”,就是用这“本体”的一去贯穿它。我由此知道,如果不“执中”,不“一贯”,能出现孔子这样的圣人吗!不“守中”,不“得一”能出现老子这样的哲人吗!不“空中”,不“归一”,能出现释迦牟尼这样的佛爷吗!
只有这个“本体”,因为它空虚而没有一点儿形迹可寻,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中”;因为它露出了点儿头绪,所以勉强给它起了个名字叫“一”。所谓“中”,就是“一”隐藏的地方,“一”就是“中”的作用。所以天得此而成其为天,地得此而成其为地,人得此而成其为人——可见天、地、人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皇得此而成其为皇,帝得此而成其为帝,王得此而成其为王——可见皇、帝、王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圣人得此而成其为圣人,哲人得此而成其为哲人,佛爷得此而成其为佛爷——可见圣人、哲人、佛爷的大道理就来源于这里。
帝、皇中得道的,如伏羲、神农、黄帝;做官的或隐者中得道的,如老子、庄子、关令;侯王中得道的,如张良、刘安;深山中得道的,如钟离权、吕洞宾、陈抟……大道存在于天地之间,成仙作佛的人分明可见却不能用手指一个一个去数。看看记载各类仙人的文字,方知自古以来飞升的有十万多人,全家升天的有八千多处——希奇的如王子晋跨鸾升天,琴高乘鲤而去;长寿的如李脱往来八百年,安期生寿高三千岁,有的居于人世而保留肉身,有的厌恶人世而尸解……还有那修炼成功之后隐而不出,只为自身打算而不肯留名于世的,难道说得完吗!因此,深山洞穴之中,代代都不乏修炼之人,有的隐姓埋名,有的声名显赫,怎么能知道呢!
古代的王公大人们,能够屈己下人,是因为有道存在于那里罢了。周敦颐说:“天地之间最为尊贵的是道,最宝贵的是德,最难得到的是人;人最难得到的是道德能有于自身而已。”先哲们曾说:“人身难得,如今已经得到;大道难明,如今已经明了。此身如不在今生去度,又到哪一辈子去度!”世人不明了此身的虚幻,不知此身不过是地、水、火、风这“四大”虚假和合所生之物罢了。人生快得如水上的气泡,短得象石头中的火星。人的寿命虽说可到百年,但到了七十岁的就已经很少了。现在,拿着这有限而又容易摧折的生命,一天一天地去追逐那没完没了而又不可预料的事情,一口气上不来,就会突然死去,性命虽未告终,但“真灵”已经投到别的躯壳中去了。在这个时候,即使荣居最高的品级,享有极高的奉禄,家里有得是无价的珠宝和倾城倾国的美人,也都会全部抛下而非己有。所有能跟他一起走的,不过是平素所作的罪业而已!所以说:“什么都不会跟着去,只有罪业随身走。”《回光集》说:“千年的铁树开花容易,一旦失去人身再恢复可难。”《悟真篇》说:“试问家中的黄金堆积如山,能不能收买得了无常鬼?”吕洞宾说:一万代一千辈才得做了个人,应知这是前世种下的因。快快觉悟,走出迷津,不要让自己堕入轮回之中去受苦辛!”张紫阳说:“不要让蜡烛被风吹灭,辗转生死于六道之中可不要怨天。”反复玩味这些话,怎能不让人茫然若失呢?
人要想免于轮回、而不落于尘世之中,没有什么比得上修炼金丹可作为升天的灵梯、超凡入圣的门径啊!修炼之道极为简单、极为容易,即使是愚昧无知的人得到了它并照着去做,也会马上登上圣人的境界。无奈世上那些修炼的人,有志于道却不做到专精,专精了却不能坚持不懈,因此学习丹道的人很多可成功的人很少。《尚书》说:“懂得它并不难,施行它可不易。”《道德经》说:“上等的士懂得了道,就积极地去施行它。”如若懂得了却不去施行,道又怎么能修成!陈泥丸说:“我过去修行时得到了真正的秘诀,从此日日夜夜勤苦修炼从未断绝。有朝一日功行圆满虽无人知晓,可我的前后左右都将成为夜晚能发光的宫阙。”马丹阳说:“老师的恩德既深且重终难报答,只有誓死在四围土墙之内进行修炼。”陈、马二公考虑到生与死关系重大,生灭成坏变化很快,这才立下了坚定不移的志向,产生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如果不立此大志,又怎么能逃脱樊笼而升于天上呢!
吕祖有句话说:“辛勤二三年,快活千万世。”因为天也有倾塌的时候,地也有陷落的时候,海也有枯竭的时候;只有道修成之后,可以骑着飞龙、驾着紫雾,翱翔于天外,逍遥于太虚,定数也限制不了他,天意也拘执不了他,真实常在的本体,永远也不会有完结的时候。回顾一下人世间的欢乐,哪种欢乐能比得了它!
我曾经查阅过《道德经》:“即使先进献了拱璧,又进献了宝马,也不如进献这个道更为可贵。”这就是我写作《大道说》的由来。
 楼主| 发表于 2006/11/19 18:10:08 | 显示全部楼层
【按语】
这是一篇从气功学角度阐述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论文。气功与我国古代哲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对我国古代哲学一无所知,那么要真正读懂我国古代气功文献是有困难的。“道”是我国古代哲学的最高概念,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包。作者指出,所谓道“一言以定之曰,气也”。这种解释,显然具有唯物主义的性质。道是气,而宇宙万物,包括人在内,则是气不断运动、交合的结果。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古代气功家懂得了“道体太极之所以判”、“死生根本之所以始”、“乾坤阴阳之所以乘”、“天地玄牝之所以交”的道理,并效法天地阴阳,进行气功实践。这就把我国古代哲学与气功结合起来了。
本文还用大量的篇幅概要地介绍了儒、释、道三教“教人熏修,以脱生死”的有关论述,常用的术语和基本概念。作者的用意,不仅是为了说明三教对此一问题的重视及其各自的特点,而且是为了论证“教虽分三,其道一也”的论点。本文前面的“三圣图”,其用意与此相同。在本书中,“三教合一”的思想是贯穿始终的。所以,我们不能把《性命圭旨》说成是单纯的道教的东西;当然它也绝不是三家思想和修持方法的大杂烩。
发表于 2006/11/20 00:13:05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得明师,必然无有落处!

但经典当宜多读,只为明理,不为求功!
发表于 2007/3/6 02:29:31 | 显示全部楼层
等待下文.请继续发表呀.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16:3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性命说


要说学问大,没有大过性命的。可关于性命的学说,在社会上已很久隐而不彰了。
什么叫性?就是宇宙形成时即己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实性,就是那明晃晃的灵光。什么叫命?就是先天的极为精纯的气,就是那弥弥漫漫的元气。然而有性就有命,有命就有性,性命原本是不能分开的,只是因为它在天上就叫作命,在人身上就叫作性,性命实际上并非是有两个。何况性没有命就不能存在,命没有性也不能存在,而性与命的道理又是混同在一起的呢!所以《易经》说:“天道不断地变化,万物不断地生育,并各依其本性被赋予性命。”《中庸》说:“自然的禀赋——天命就叫作性。”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然而道教却专门把气作为命,把修命作为宗旨,用习练以调节呼吸为主的命功来立教,所以说命说得详细而说性说得简略。这是不懂得性,说到底也是不懂得命。佛教专门把神作为性,把修性作为宗旨,用习练以调节意识为主的禅定来立教,所以说性说得详细而说命说得简略。这是不懂得命,说到底也是不懂得性。他们哪里知道,性和命原本是分不开的,道教佛教原本并无不同;神与气虽然作用不同,性命却是应当同时修炼的。
只有贤人的学说主张存心养性、修身立命;圣人的学说主张尽性至命。他们认为性是神的本始,神来源于性,而性是不曾表现出来的神,神由性而灵通;命是气的本始,气来源于命,而命是不曾表现出来的气,气由命而发出。身中的精气,静寂不动,是刚强、健壮、适中、正当、纯粹、精华的东西存在之处,是性所寄托的地方,是命的根;心中的神,只要有所感应便可通达一切,是欢喜、愤怒、悲哀、恐惧、热爱、厌恶、欲望等情感存在之处,是命所寄托的地方,是性的枢纽。由性到心,到神的在心中闪亮;由命到身,到气的在全身周流。所以,身心是精神的房舍,而精神是性命的根源。
性的创造化育与心相关联,命的创造化育与身相关联。人的见解、知识都出自于心啊,思考、忧虑、惦念、想象等,是心在役使性;人的举动,应酬都出自于身啊,说话、沉默、眼看、耳听等,是身在牵累命。命有身的牵累,就会有生有死;性受心的役使,就会有去有来。有了生死,就不能至命;有了去来,就不能尽性。
所以充满于天地之间的,都是能使万物生长发育的气,参谋协助于天地之间,生成和长育万物,这大概就是命的不断运动、永不停息的表现吧!生存的道理,就具备于这命之中。充满于天地之间的,都是灵性光明,上下照耀,日月大概就是性的光明而不昏暗的象征吧!知觉的机敏,就来源于性。不曾有性而以我所说的性为性,是性的本始;不曾有命而以我所说的命为命,是命的本始。
天是圆的潜藏着性,地是方的潜藏着命。人禀受天的空虚灵异而形成了性,禀受天地的中和之气而成就了命。性成命就,其中潜藏着神。命蒂结着元气,性植根于元神。把神潜藏于心中,把气聚集于身中,这中间有道存在。
性有气质之性,又有天赋之性;命有分定之命,又有形气之命。君子应该修养天赋之性,克制气质之性;应该修形气之命,去除分定之命。这些分开来说是两回事,合起来说是一回事,这中间有它的道理。因此神不离气,气不离神——我们身体中的神与气合和,然后我们身中的性命就会出现了。性不离命,命不离性——我们身体中的性与命合和,然后我们身中先天的性、先天的命就会显现出来了。
这种先天的性、先天的命,乃是我们的真性命。我们的真性命,就是天地的真性命,也就是太虚一气的真性命。所以圣贤们修持戒、定、慧三学而使心归于空,锻炼精、气、神而保养身体。身体得保,命的基础就会永远稳固;心无杂念,性的本体就会永远光明。性的本体永远光明就不会有来有去,命的基础永远稳固就不会有死有生。何况死而离去的,仅仅是我们的形骸罢了,而我们的真性命则是贯通日日夜夜、与天地匹配、贯穿古今的,哪里会有一点点泯灭呢!
我曾经观察过草木生长的情形:秋冬之时,草木又回到了它开始时的状态,回到了它生生不息的本原,这时,性就蕴含在里面了。性表现出神就会开花,再结了果实,命就又蕴含在里面了。我们自己身体中的神归附于神当中的性,这就叫做“归根复命”。我还曾用男女交合的事作过比喻:你的精液落到子宫之中,这是气使它们相合而成为命,你的性就蕴含在里面了。也就是阴阳二气相互结合,你的精液落到了子宫之中而成了性。这就是神妙结合的凝聚、不可预料的神奇吧!这就叫做性与命的神妙结合。
只可惜这种性与命神妙结合的道理不明于世,那些修炼性功的人便丢了命功,而且连如何修炼性功的诀窍都无从知道,又怎么能炼成呢!这些人,不是流于狂荡,就是失于空寂,不懂得命,最后又能归于何处!与此相反,那些修炼命功的人则丢了性功,而且连如何修炼命功的办法都不知道,又怎么能保住命呢!这些人,不是拘泥于有为,就是失于无为。不懂得性,又怎么能逃脱得了遭受劫难的命运!
就是释迦牟尼和老子刚开始的时候,难道也是这样的吗?我曾听说,释迦牟尼生在西方,也曾得到过修炼金丹的方法,于是性命双修,从事最上等的法术,号称“金仙”。吕祖也说:“只知性,不知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炼性功不炼命功,万世的阴灵难于进入圣者的境界。”哪里只是像今天从事引导的那班人,把肉体看成是性命而已呢!又哪里只是像今天只炼神或只炼气的那班人,分别把神或气看成性命而已呢!又哪里只是像今天自称既修性又修命的那班人,而只是把性命看成是性命而已呢!这些,都不仅对性命没有好处,而且是有害的。不懂得性命的真谛,实在是可叹啊!
所以我曾经说过,人在母腹中时,他的呼吸是包含在母亲的呼吸里的,是以母亲的性命作为自己的性命,而并非是一个独立的性命,到了出生之后,才成为一个独立的性命,然而也不是一个真实常在的性命。一定要在独立的性命中,养成纯阳之体,露出一点灵气,身与神相依而身不死,神与性相依而神不灭。由知性到尽性,由尽性到至命,这就是所谓“虚空本体”,永远没有穷尽的时候,即使天地有毁灭的一天,这个却不会毁灭,而且能返老还童、再造乾坤啊!所以,如果道家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叫做“傍门”;佛家不懂得这个道理,就叫做“外道”。又怎么能与天地的道德相合,而与太虚融为一体呢!
唉!说到这里,关于性命的理论,己经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按语】
这是一篇关于性命双修问题的专论,而关于这一问题的理论,是气功学的基础理论之一。因此,我们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尽管作者对于性命、对于精气神的解释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但他所提出的性命就是神气、而性命双修就是精气神兼练的主张却是很可取的。这一主张在气功界影响十分深远,直至今日,仍是人们进行气功修炼的重要指导思想。文中用了相当的篇幅批判了只修性不修命和只修命不修性的偏向,认为这两种偏向所导致的结果,“非执于有作,则失于无为”,而只有性命双修,方是“最上乘法”。这就确定了性命双修理论在气功学中的地位。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16:39:31 | 显示全部楼层
死生说
大众好生恶死,是因为不知道死与生是怎么回事。所以,生从哪儿来,死到哪儿去,一无所知。只是在生前一味地奔忙、算计,以致极大地损害了求生之道,不能逍遥自在地生活。所以在死后灵魂流落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不攻破这生死之关,终究要落入轮回之中。所以仙佛来到人间,急切地用关于生与死的原因,来让人们知道人生来自何处,去自何方,慢慢地把人们引出生与死的苦海。
《易·系》说:“探究事物的本原和它的归宿,就可以知道关于生与死的道理。”天下万物,本无始无终,这无始的始,勉强叫做“乾元”,也就是天地生成之前充斥于天地之间的灵性;而无终的终,勉强叫做“道岸”,也就是脱离一切烦恼的自由无碍的境界。生就生了,但它所以能生,固然是在这里;以至死就死了,但它所以又不死,原因也在这里。
如果不懂得这一点,就没有不随着生而存在,随着死而灭亡的,就会沉溺于恶道之中,而永无出头之日。人的生,是由第八识神阿赖耶主宰,死也是由第八识神阿赖耶主宰。人投胎时,这个识神先来,人舍弃身体时,这个识神随后离开。所以说:“走在后来在先而做主宰。”
《经颂》说:“人死时,善业使人从下肢开始变冷,恶业使人从头开始变冷。上下一齐冷到了心,人的生命也就完结了。”在这个时候,就像是活龟除去外壳,活蟹掉到开水锅里,构成人的生命的各种元素,各自分散开来。精神离开形体之后,只看到世界如同泼墨画一样,分不清哪是东西,不知道何为上下。只见那有缘分的地方,露出了一点虚妄的光明——见到了光明也就见到了能感触到的各种有形质的东西,看到了这些东西便会出现种种念头,游移不定的情感就成了种子,藏起的各种念头就成了胚胎。投入母亲的子宫,禀受了气质——气马上就具备了地、水、火、风这四大,并逐渐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诸根;心灵上就具备了色、受、行、识这四蕴,并逐渐形成了业识、转识、现识、智识、相继识等意识。历经十月,胚胎己成,到时便会出生。出生之时,真是天翻地覆,人惊胞破,有如在山顶上行走时跌倒了一般,头朝下脚朝上撑持而出,囫囵一声,天性与元气便附着在祖窍上——白天呆在人的两只眼睛里而深藏在脑中,夜里潜藏于两肾而积聚于丹田。乳汁濡养着五脏,元气灌溉着六腑。婴儿的骨骼柔弱有如丝棉,肌肤滑腻有如饴糖,这是精气充足的缘故。婴儿看东西时眼睛可以一眨不眨,不停地号哭嗓子却不嘶哑,这是柔和到极点的缘故。这是初生的婴儿混混沌沌,单纯、平静、无知的表现,属阴,用坤卦表示。从一岁到三岁,增长元气六十四铢,一阳生于复卦。到了五岁,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二阳生于临卦。到了八岁,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三阳生于泰卦。到了十岁,又长元气六十四铢,四阳生于大壮。到了十三岁,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五阳生于夬卦。到了十六岁,又增长元气六十四铢,六爻都成了阳爻,这就成了乾卦。这样,窃取了天地三百六十铢的正气,加上源于父母的二十四铢先天的气,共得到三百八十四铢,用这个数字来与周天的度数相合而成为一斤的数目。这时,人己成纯阳之体,一点阴气也未萌发,精气充实,如果得到老师的指点,进行性与命的修炼,马上就可以成功了!从这以后,人的情欲一动,元气就会泄漏;而又不懂得应有所忌讳,总是贪恋不止。所以从十六岁到二十四岁,就耗散了元气六十四株,与姤卦相应。一个阴爻初生,各类事物都显明起来,淳朴之性变得浮薄,虽说离开根本还不算远,但“履霜坚冰至”的告诫巳经从初爻的由阳变阴显现出来。此时若能勤苦修炼,可以说是回来还不算远啊!到了三十二岁,耗散元气六十四铢,与遁卦相应。两个阴爻浸透、生长,阳刚之德逐渐消失;各种念头象蜂一样纷纷而起,本性之源在流失、涤荡。然而正处于血气方刚之时,志向、能力都使他能够做到办事果断,敢做敢当,如能勤于修炼,那么建立炼丹的基础也是容易办到的。到了四十岁,又耗散元气六十四铢,与否卦相应。天地不相交通,阴阳二气各自回到它的本位。阴在内执政,阳被驱逐于外。如能勤于修炼,那么危就能转化为安,而将亡的就可以保住。到了四十八岁,又耗散元气六十四铢,与观卦相应。两个阳爻在外,而阳刚之德已微,阴气在往上发展而正兴盛。如能勤于修炼,就可以抑制正处于兴盛势头的阴柔之气,而扶助已经趋向微困的阳刚之德。到了五十六岁,又耗散元气六十四铢,与剥卦相应。五个阴爻一起升,上面一个阳爻仅存。阴气泛滥,阳气仅得保存。若能勤于修炼,就如同把火堆积在快要烧完的木头下面,把雨施在将要干枯的禾苗上。到了六十四岁,卦已循环了一圈儿,从天地和父母那里所得到的三百八十四铢,而成为一斤数目的元气,已经耗散完了,又回到了坤卦。完全是由阴气主事,阳气还未萌发。如能勤于修炼,时时“采药”,时时“栽接”,那么,阴气到了极点就能产生阳气,上到了极点就能返回下面,就会变柔为刚,变老为强了!在这个时候,如果遇不到气功造诣极深的人,赶紧进行修炼,那么虽能保住余年,也全是靠食物来培补后天的精气,而不再会有先天的元气了,又怎么能长生不死?
以上这些便是虚化为神,神化为气,气化为血,血化为形,形化为婴,婴化为童,童化为少,少化为壮,壮化为老,老化为死,死又化为虚,虚又化为神,神又化为气,气又化为物,不断地变化,如同圆环一样无穷无尽的原因。
万物并非自己要出生,是不得不出生;万物并非自己要去死,是不得不去死。任凭他在人世间生、在人世间死,死上一万回,生上一万回,也不能脱离苦海。一世又一世,一生又一生,不断地轮回;无终无始,就象是井上打水用的轮子。所以,世人不知道生从哪里来,又怎能知道父母未生之前死从哪里来!知道死从哪里来然后才能知道生从哪里来。世人不知道死了从哪里去,又怎能知道死了以后生从哪里去!知道了生从哪里去然后才知道死从哪里去。造成死的原因,来源于生,造成生的原因,来源于死。没有死的原因就不会死,没有生的原因就不会生。生与死的造化相互关联,这是世人有生有死的原因;与生死的造化不相关联,这是“至人”脱离生死的原因。有生有死的是人的身体,无生无死的是人的心灵。恢复了厚道的本性心就会生,蒙上了痴迷的心性心就会死。所以仙人神佛怜悯世人,宣称人类和一切生物都有与生俱来的灵性,只是由于糊涂而不自知,使得天赋的本性不断发生改变;在六道中不断轮回而总不觉悟,于是世世陷于恶道之中,丧失了生命而成了恶鬼禽兽,灵魂进入异类的躯壳中,那最真实的人的根性,也不再居于人身。我应当用那至高无上的道理让众生永远摆脱幻想,能使自身达到如道家所说的“长生”、佛家所说的“不死”等等。
【按语】
这是一篇关于生死问题的论文。作者的观点,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和唯心主义成分。但从作者对于生死问题的探讨中,我们却可以看出古代丹家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和追求长生的愿望,而这种愿望,对于气功学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另外,文中对人的一生中元气消长变化的论述是机械的,但认为通过修炼可以增进人的健康的观点却是可取的。
 楼主| 发表于 2007/5/31 16:4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邪正说
大道产生出天和地,天地产生出人和物。天、地、人、物,本性相同。天有阴有阳,地有刚有柔,物有雌有雄,人有男有女。有了阴阳,就有了日月星辰;有了刚柔,就有了山川草木;有了雌雄,就有了胎生的、卵生的、湿生的、化生的各种生物,有了男女,就有了婚配和生儿育女的事。众生因为有了婚配就会有淫欲,因为有了生儿育女的事就会有恩恩爱爱。有了淫欲和恩恩爱爱,所以就有了波折和烦恼;有了波折烦恼,所以就有了一切苦难;有了一切苦难,所以就有了生老病死。
因此太上老君积爱惜生灵的德行,开了脱离尘世的门径,著作了经书,设立了法制,教导人返回到原始的朴素与质朴:一方面要毫无欲望地去观察其中的奥妙,一方面要有目的地去观察那孔窍;达到虚极、静极的程度,复归于产生万物的老根——道;及早复归于道便是重视积德,使生命的基础牢固;得道,静守心中,使其心虚,使其腹实,使其志弱,使其骨强;锉除锐利解除纷争,使光柔和与尘混同;收敛其气使之柔和,怀抱大道而不分离;明知其雄却甘守其雌,明知其白却甘守其黑,关闭欲望之门、堵塞一切感官,怀才而隐,不显于世。在昏昏冥冥中,人体内的精一天天产生,在恍恍惚惚中,人体内的精闭而不泄。一天天产生便一天天增长,闭而不泄就不会枯竭。通过练气功,精可化为气,气可化为神,神可复归于虚无。金、木、水、火、土五行和阴阳都不能控制。人可以与大道融为一体,超出天地之外。这就是老子“清静”“无名”的道。
到了东汉的魏伯阳真人,效法《金碧经》写了《参同契》,才有了“龙”、“虎”、“铅”、“汞”这些名目。到了唐宋,众仙辈出,各种丹经光辉灿烂,或横说或竖说,种种不同的名目,载于丹书之上,数都数不过来。归根到底,无非是道出了同出一源而名目不同的同一事物罢了!
德行才智超凡的师长阐发和传布教义,详细地加以解说,实在是想让人人都能领悟,个个都能修炼成真。竟不知名目越多事情就越复杂,书越多大道就越发隐晦。况且大多都是隐语,把他们的门搞得象个小洞,使学习的人没有缝隙可入,往往眼花缭乱,捉摸不定,总是发出望洋之叹。幸亏我的老师尹真人出来,想要连接大道的一丝一缕,来恢复“无名”的古教。于是剪除芜杂,集中丹经中最重要的内容,去掉各种比喻,单单把正确的解释显露出来,揭示和选取正确的道理,按照原有的丹经中的图重新绘图;不能用笔写出来的写了出来,不能用话说出来的说了出来——直接指明什么是“铅汞”,什么是“龙虎”,什么是“鼎炉”,什么是“药物”,什么是“采取”,什么是“抽添”,什么是“温养”,什么是“火候”,什么是“真种子”,什么是“真性命”,什么是“结胎”,什么是“了当”,……一个个清楚地加以阐明,一点儿也没有保留。后世有志于修炼的人,再也不会被丹经所迷惑了。况且那些讲气功修炼的书籍,汗牛充栋,讲理法的多,留下秘诀的少,开始时没有讲怎样下手入门,其次没有讲怎样采药结胎,最后没有讲怎样用一个最高的准则来加以整理。后人不知道练功的次序,怎么能攒凑得起来!所以不免就有后面的跑到前面、前面的跑到后面的差错和首尾颠倒的混乱。学习丹道一辈子,却找不到进去的门的多了!间或有入了门的,却不知道进一步登上台阶;有登上台阶的,却不知道进一步登上正房;有登上正房的,却不知道进一步进入内室。因此,次序的间题,是修炼的最要紧的事,怎么能缺少呢!我最喜欢藏经中这样四句颂词:“众生无边无际,誓愿使他们脱离苦海;烦恼无穷无尽,誓愿将它斩断;佛门义理永无止境,誓愿将它学习;佛教修行至高无上,誓愿取得成功。”世尊也说:“使众生都脱离苦海,然后就成了佛。”我由此而发出了一点点慈悲之心,尽数把老师教给我的秘诀彻底掀翻,满盘托出,来呼唤、招徕以后那些有缘分的人,使他们能重返天界而不沉溺于苦海之中,这就是我的愿望啊。其一叫“涵养本原救护命宝”,其二叫“安神祖窍翕聚先天”,其三叫“蛰藏气穴众妙归根”,其四叫“天人合发采药归炉”,其五叫“乾坤交媾去矿留金”,其六叫“灵丹入鼎长养圣胎”,其七叫“婴儿现形出离苦海”,其八叫“移神内院端拱冥心”,其九叫“本体虚空超出三界”。其中另有炼形、结胎、火候等口传心受的方法,以使九转还丹之功归于完整。金丹大道的口诀,到这里我已经全都说出来了!
如今修行的人,头戴高帽,身穿僧衣,不肯低情下意地请老师指点传授金丹大道的次序,只是用自己的无知来教导无知的人,从而走到了邪路上去。他们哪里知道所谓道法三千六百种,大丹二十四类,都是歪门邪道。只有这修炼金丹之道,才是条修行的正路。除了这条路以外,再也没有其它的路可以成仙作佛。所以法华会上,如来曾经指出:“只有这一件事是真的,如果还有个二那就是假的。”尹真人说:“九十六种外道,三千六百旁门。任凭它一切都是虚的,只有我这些是真的。”云房真人说:“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都各自抓着一苗一根。可又有谁知道这小小的玄关窍,却不在这三千六百门之中。”
玄关大道,难于遇到最后容易成功可见效却慢,旁门小术容易学习最后难于练成可见效很快。因此贪财好色的人,往往执迷而不能觉悟。其中有爱好炉火的,有爱好彼家的,有观看顶门的,有意守肚脐的,有运转双眼的,有意守印堂的,有按摩脐周的,有摇动夹脊的,有兜擦外肾的,有转辘轳的,有三峰采战的,有食乳对炉的,有闭息行气的,有屈伸导引的,有三田还返的,有双提金井的,有晒背卧冰的,有服食仙草丹药的,有纳气咽津的,有内视存想的,有绝食辟谷的,有忍受严寒食用秽物的,有搬精运气的,有观鼻调息的,有离妻入山的,有定观鉴形的,有熊经鸟伸的,有餐霞服气的,有长坐不卧的,有打七炼魔的,有禅定不语的,有持斋断绝美味的,有梦游仙境的,有默默朝拜上帝的,有用咒语驱邪的,有见闻转诵的,有把吃自己的精液作为返本还元的,有把捏尾闾作为闭关的,有把炼小便作为秋石的,有把采女人经血作为红铅的,有为了壮阳用胞衣炼紫河车的,有为了打开关口用黑铅来铸雌雄剑的,有闭目冥心来练八段锦的,有吐故纳新而练六字诀的,有面壁而坐意图降龙伏虎的,有意欲升天而想乘龙驾风的,有要吞咽精华而采日月之精的,有步罡踏斗而朝拜星宿的,有按照卦爻的顺序按时调节阴阳二气的,有为将丹炼为金银而烧茅弄火的,有希望长生不死的,有立志白日升天的,有附着于现实境界执迷不悟的。有附着于超现实的境界流连不返的,有修持戒定智慧而希望得到解脱的,有祛除贪、嗔、痴而求清静的,有活着就想到西域去的,有死了想要登上天堂的……象这样乱七八糟,很难都列举出来。
道士和尚之流,凭着这一术一诀,就认为金丹大道不过是如此了。唉!这些人简直如同管中窥豹、井底观天,胡乱地撕扯、分解,终于把至高无上的大道分成了一段一段的、一门一门的,用他们的无知来指引无知的人,盲修瞎炼,不肯想想自己的错误,还要把错误的东西教给别人。因此王良器作了《破迷歌》,陈泥丸作了《罗浮吟》,钟离权作了《正道歌》,一一指出旁门诸术的错误,来挽救错误地走到邪路上去的过失。
在上面列举的那些功法中,也有那么几条可以拿来祛除疾病、救助老残、延长人的寿命、使人留于世上而享安乐,间或也有能够超脱人世的,不过只能成个蓬莱岛仙人、罗汉果罢了!所以傅大士说:“长得即使经过八万劫,终归也还是落个‘空亡’啊!”这是次一等的小乘功夫,不合乎大道的整体。所以张伯端说:“学仙必定要学天仙,只有金丹最地道。”
金丹之道,简易而不繁杂。以虚无为根本,以清净为作用,有所作为而成就它的开始,无所作为而成就它的结束。从头到尾,并没有什么高远难办的事。怎奈世上的人,大道本来很近,却要求之于远,事情本来容易,却要求之于难。背离光明而投向黑暗,这不是太糊涂了吗?
“金”是“坚”的意思,“丹”是“圆”的比喻,金丹是人身中的毗庐、真如乾天的面目。如来把它叫做“空不空”、“如来藏”,老子把它叫做“玄又玄”、“众妙门”。按照这个观点来谈道,才算得上至高无上的道;按照这个观点来谈法,才算得上最上一乘的法。三教中的圣贤,都从此中而出。修行的正路,哪有比这个还要正的呢!
我的本意,正是要乘着这光明盛世,和大家一起种下金丹的种子,共同结伴得道成仙。所以我写了这篇《邪正说》,来挽邪归正,连同我老师所传授的各图和诀窍,一一明白地指示出来,使众多学习的人能同讲炼丹的著作互相印证,一览而无疑啊!
【按语】
本篇主旨,在于明源流而辨邪正,以弘扬老子的清净无名之道。应该说,在作者所指斥“旁门小术”中,确有不少是贪财好色之徒用来骗人的把戏或荒诞不经的东西,如其中的“彼家”、“三峰采战”等皆是。但也有一些则是“可以攻疾病、救老残、益寿延年”的不同流派的功法,如“屈伸导引”、“熊经鸟伸”等等。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作者用以分辨邪正的标准是是否能够成仙作佛。这固然有自神其说的成分和门户之见,但从根本上说是封建迷信在作崇。此外,本文还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的地方。一是作者在写作《性命圭旨》时,注意到了以往历代气功学著作的共同的毛病而力图加以避免,这是这本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二是在本文中概括地介绍了金丹大道的特点和它的主要内容,这对我们阅读全书是有帮助的。
发表于 2007/8/28 23:09: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先生继续吧!
发表于 2007/8/29 18:4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收藏,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07/9/24 17: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普照图、反照图、时照图、内照图
普照图上面的一层,直接指明了心源、性海窍的部位;中间的一层,直接指明了黄中、正位窍的部位;下面的一层,直接指明了关元、气海窍的部位。这些合起来叫“前三关”。返照图下面的一层,指出了尾闾、太玄窍的部位;中间的一层,指出了夹脊、双关窍的部位;上面的一层,指出了天谷、泥丸窍的部位。这些合起来叫“后三关”。马丹阳说“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一担担”,就是这个意思。时照图,表现阳气上升、阴气下降的机制,金、木、水、火四象环绕中土的妙用。内照图,指明五脏六腑、二十四椎、任督两脉,使返观内视的人知道有下手的地方。如果人不明了自身的穴道却要谈修行,就如同人还不能站立却要谈走路一样。从古以来的众仙人,对于上面这些都是口传心授,不敢公开地把这些穴道给别人看,这是害怕泄露天机的缘故。我的老师尹公,公开仙佛的正确见解,把众生一视同仁地看成自己的儿子,绘了这样四幅图,引导后来不知如何下手修炼的人,用意在普度有缘分的人,一同走出生死苦海。
【按语】
这一篇文字,是作者对“普照图”等四图所作的简短的说明。“若人不明窍而言修,犹人未能立而言行也”一语,说明了“明窍”在气功修炼的重要作用。那么,怎样才算是“明窍”呢?那就是要“妙窍齐观”,即不仅要知道各窍的位置和它们的种种异名,而且要懂得它们的妙用。下面,就这几幅图分别地来说一说。
1、普照图
本图中的文字,除上面正中的四句话以外,其余都是心源性海、黄中正位、关元气海三窍的异名。这些文字共分三层,从左边的“金乌”至右边的“玉芝”,及其上面的四行(在图内侧,左右各两行)算是上层,由左边的“真铅”至右边的“金华”,及其下面的两排文字算是下层,由左边的“华光藏”至右边的“西南乡”,及图外侧的四行(左右各两行)算是中层。
2、反照图
本图亦分二层:下一层所指为尾闾太玄之窍,在图中最下面的尾骨部位;而最下面的一排文字为此窍异名。中一层所指为夹脊双关之窍,在图正中之腰部写有“春中”(应为“脊中”)字样的地方。上一层所指为天谷泥丸之窍,在头部;图上面的文字和两边的两行文字为此窍异名。
3、时照图
图中左侧一段文字,讲了人身的元气依时间的变化而不断运行的情况:子时(23时至1时)属于复卦,气到尾闾……亥时(21时至23时)为坤卦,气归气海,其路线是由后循督脉而上,过头后循任脉而下的。图中右侧一段文字,讲任督二脉的起止、循行路线和它们的作用:一者为阴脉之海,一者为阳脉之海。文中还提到了打通任督二脉的意义和有关功法。
4、内照图
图中两侧文字,对重要的脏腑、关窍进行了解说,着重指出了它们在人体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些解说,是以中医学的有关理论为依据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