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中月
发表于 2011/2/6 06:13:49
本帖最后由 镜中月 于 2011/2/6 22:14 编辑
我父亲也经常把家人气的吃不下饭,真希望有缘的话,让得道高僧点化一下
fywx
发表于 2011/2/6 21:51:17
看来痛苦的人,不只我一个。而且还有比我更痛苦的。
wangyn
发表于 2011/2/8 21:08:20
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这个别人也包括自己的父亲.
dah980715
发表于 2011/2/8 23:06:32
一个人如果变得古怪,必然在他人生的某个阶段受了很强烈的刺激,致他性情偏拗恶变,而后的生活中,没有足够爱的滋润,加重了他的偏激,说令人难受的话做让人憎恶的事,伤人害己!对一个这么大年纪的人,生活在同一屋檐下,也是种磨难吧!生活即修行。
春琳
发表于 2011/2/9 19:20:11
把自己的痛苦发泄在他人身上
随风潜入夜
发表于 2011/2/10 01:50:33
本帖最后由 随风潜入夜 于 2011/2/10 18:35 编辑
《孟子·离娄上》: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注云:
“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白话文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
我们有父母,因为有父母才有我们,我们也有孩子。我们如何对父母,将来孩子就如何对我们;我们如何对孩子,孩子将来也会如何对我们,己所不欲,勿施予人。想起四个字:老小老小。又,曾经对生病的爹爹说过,你不生病是我爹,生病了就是我的孩子。去年09年春节跟爹爹聊天,爹爹说起了想当然,也许有些事,我妈妈也不曾知道,跟爹爹一起分析那些,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爹爹掉泪了几次,在那次交流中,感觉,爹爹不仅是爹爹,还是朋友,或者说也是孩子,不同的角色在不同的往事中转换,今年春节没有回家看父母,准备暑假时带儿子回家,想呆的时间长一些。想让爹爹心中一些心结尽可能的都放下,只有爹爹放下了,解脱了,作为子女才能跟着解脱和放下。老人们老了,他们不再像我们小的时候那样强大了,他们在我们眼里那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只是为了引人注意,冷清,凄凉......是大部分老人的晚景,我们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试着去体谅、去理解,种啥得啥。
就人性来说,惟一的向导,就是人的良心。自省中......
内容来于网络
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作为父母,应该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家?
......
有人以为家是最自由最放任的所在,可以放荡不羁。其实,家是最考验责任感的圣坛。
(这句话是对“家是什么”所作的最本质的回答)
对一个你所挚爱的人,都不忠诚,你还能为世人所信吗?
对一个托付终身的人,都无法负起责任,你还能承诺他人的期嘱吗?
连自己一脉血缘都不能照料和抚育,你还能爱国爱民吗?
在家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丑恶。
对亲人施暴的人,不可能对他人仁慈;
在家中阴郁的人,不可能对太阳微笑;
在家中诡计多端的人,不可能真诚对待友人;
在家中粉饰虚伪的人,不可能直面惨淡人生。
(三个反问句,四个否定句,分别构成两组排比句,义正辞严地揭露“不负责任”的行径,力透纸背。)
如果没有准备好,请不要撕下走进家庭的门票;如果没有爱自己、也爱他人的能力,请不要构造家庭的地基。
(这一层阐释“家”的重要。“爱”是“家”的核心)
很多人抱着从家庭掠取资援的动机,匆匆为自己寻一个可供汲取能量的后勤仓库。殊不知,家庭不是无中生有变出魔力的黑斗篷。家庭的温暖,先要无私无偿的培养和付出,然后才像春草,毛茸茸地生长起来。一旦失去了爱的力量,有时很巨大,有时很贫瘠,全看你是否以心血灌溉。
家庭里如果没有神圣感和勇气,请别要孩子。 家庭缔结之时,并不是简单男女人数相加,而是诞生了另样的结构,一个崭新的物种。这个物种的花朵和果实,就是孩子。 一花一世界,一家一宇宙。婴儿降临世上,家是包裹他的蛹壳。倘若家中注满健康的爱的花粉,他就吸吮着它,用爱滋养构建着自己的听觉嗅觉知觉,渐渐地酿成心中小小的蜜饯。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
爱是他的羽衣,爱是他的长矛。
在爱中蓬勃成长的孩子,
他看天下,就比较地明朗。
他看人生,就比较地乐观。
他看自身,就比较地尊严。
他看他人,就比较地客观。
他看丑恶,就比较地勇敢。
他看前途,就比较地光明。
他看事物,就比较地冷静。
他看死亡,就比较地泰然。
在纷乱和丑恶的气氛中成长的孩子,是伪劣家庭的痛苦产品。他们在家中最先看到并习得的待人处世经验,是碎碎疏离和粗暴残酷。他们是那样幼小,缺乏分辨的能力,以为这就是人世间的模型。当他们走进社会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以不良家庭的模式对待他人,将紊乱与不协调传染到更远的范畴。
更令人惊惧的是,来自不完美家庭的孩子们,彼此具有病态的吸引力,仿佛冥冥中有一块恶作剧的磁石,牵引性格有缺憾的男女,格外同病相怜,迫不及待地走到一起。病态中建立的家庭,如履薄冰,全是悲剧。如果不能卓有成效地打断绞链,这种会伤人的家庭,就像顽强的稗草,代代相传,贻害无穷。
(不惜大量笔墨,先正面后反面,一一列举爱的有无对一个孩子方方面面的影响。文中的“纷乱”和“丑恶”的气氛即缺少爱的环境。正反对举,突出了“爱”对孩子的巨大影响,突出了“爱”在家庭中的核心作用。)
家可以很单纯,一个人也是一个完整的家。家可以很复杂,整个地球是一个共同的屋顶。
家啊,
是理解奉献思念呵护,
是圣洁宽容接纳和谐,
是磨合欣赏忠诚沟通,
是心心相印浪漫曲折生死相依海角天涯。
学有所得
发表于 2011/2/10 06:47:05
君不明,臣不必忠;父不正,子不必孝。平心静气养着他,只当是磨练意志,考验修养吧。当然限度和方法是不能再让他明显地危害到别人。我的父亲是少见的好父亲,所以我才这样看。
随风潜入夜
发表于 2011/2/10 20:29:00
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重生前的磨难又有几人能经受得住呢?要不怎么有江山易改,本性难易之说呢?
......
在佛学上说,我们生命的延续,就是一个业识的作用,业识是佛经专有名辞。首先了解佛学上叫「业」,业不是罪,业是一股习惯性的力量。这股力量包括了善的,叫善业;恶的,叫恶业。就是佛经上讲的业报;像造业、作业这些名辞,都出于佛经。譬如我们有些小动作,有些人喜欢抓抓耳朵呀,或者抓抓头呀,这个习惯,没有什么意识,无意识自然做出这些动作,就是习惯的力量。
智慧怎么变成力量呢?我们普通聪明人,想一个道理想通了,譬如说抽烟对肺不好,应该改,道理上通了,但习气上不行,慧没有力量,改不过来。又譬如脾气坏,贪、嗔、痴,道理上都晓得,就是扭转不过来。尽管研究佛法,道理上讲的很通,碰到事扭转不过来,这是慧的力量不够,也就是不能证果,不能成道的原因。
如果你想坚持,障碍和麻烦总是如影随形,而如果你想放弃,老天从来不吝提供充足的借口。选择什么,承担什么,但记住,不要后悔自己选择的,任何时候。后悔只能让自己痛苦多一些。在觉得天塌地陷时,不妨轻轻地告诉自己:算了吧,不要紧,会过去的。砍断昨天,轻装上路,重新开始。
......
般若这个智慧包含五种,就是所谓的五般若,第一种是实相般若,第二种是境界般若,第三种是文字般若,第四种是方便般若,第五种是眷属般若。五种的内涵就是金刚般若。
眷属般若
眷属般若是跟着悟道的智慧而来的,佛学名辞叫行愿,用我们现在的观念来说,是属于行为方面的。也就是说,自然发起道德行为,一个人自然就成为至善的人。所谓眷属就是亲戚、朋友、家人等亲眷。
般若的眷属又是什么呢?我们都晓得佛学讲的六度,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一个修持的人,如何布施,如何守戒,如何忍辱,如何做到禅定的修证功夫,然后才能大彻大悟而成佛。所以在般若的前面,就有这五个相关的眷属,也就是五个行愿,称为眷属般若。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我们都在路上。
度人先度己,度人亦度己;众生平等身,本来同一身。
fywx
发表于 2011/2/10 22:35:36
宽容是美德!恨也无法。恼也无法!只能是人生的无奈了!是命也?还是业也?对于他,也不希望他去做改变了!养吧!想做到真正的孝太难了!
随风潜入夜
发表于 2011/2/10 22:55:31
一个老居士来到寺院,诉说了自己所经历的种种的苦难,说到小时候后母虐待自己时,不禁泪流满面。
清净告所她,你今年六十多了,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总把这些放在心上,既苦了自己,也无法慈悲别人。《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过去,老居士被自己的记忆虐待了近六十年。
过去或成功或失败,或快乐或伤痛,都属于过去。留在昨天的阴影中不肯走出就永远看不到前面的阳光。我们不该在一日之初、黎明升起之时还背负着昨日的伤痛。记忆是痛苦的根源。过去的一切都让它随风而逝吧,不要让昨天的伤痛令自己痛悔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