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5 14:36:51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1/12/6 06:38 编辑
小建中汤治疗腹痛,胆气上逆
一、腹痛
刘渡舟医案:李妇,38岁。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白芍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新编伤寒论类方》1984:24)
按语:本案为典型的虚寒腹痛、由血虚不能养肝,肝急刑脾所致,以腹中急痛,喜温喜按,脉弦而细为特征。小建中汤在补益脾胃之中兼能平肝胆之气,又能缓解筋脉之拘急,用于本案正中其机。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6 21:38:36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1/12/7 13:46 编辑
太阳之渴必兼脉浮、发热、小便不利之证;接下来是阳明之渴,阳明之渴系热盛伤津所致,故常与四大证相伴,即大热,大汗,大烦渴,脉洪大;剩下的是少阳之渴,少阳之渴由枢机不利,影响开合,影响三焦所致,故少阳之渴多伴枢机不利之证,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细,口苦,咽干,目眩等。三阳之渴各有特征,在鉴别上不会有太多困难。我在临床治疗上,太阳之渴用五苓散,阳明之渴用白虎汤,少阳之渴用小柴胡汤化裁,或柴胡桂枝干姜汤。 在辨别三阴病中,太阴没有渴,即便有渴也不欲饮【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也”】,,所以,三阴病只有少阴和厥阴言渴。少阴病的渴已如前述,它是小便色白,一派阴寒之象。因此,少阴之渴也是容易区别的,特别很容易与三阳之渴区别。对付少阴的口渴,应需要动用四逆汤一类的方剂。我认为病人下利,然六经皆有下利。病人口渴,且饮水甚多,此即为消渴也。又下利,又消渴,这就非六经皆有,而是厥阴独具了。所以,毫无疑问地应该从厥阴来论治,我觉得应该投乌梅丸。我为病人开具乌梅丸原方,不作一味增减,每诊药三四剂,至第三次复诊,渴饮减一半,每日仅需喝一瓶水,【原来每日需喝二瓶水】水泻亦大大减轻。
转帖于酒大黄师兄论厥阴。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9 22:16:43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1/12/11 04:22 编辑
乌梅汤 理中汤,四逆汤,川归汤加减
乌梅15克 桂枝10克 制附片10克细辛6克干姜6克黄柏6克 黄莲6克川椒10克 党参10克 当归6克
加
苍术10克,炒扁豆10克,川芎10克,炙甘草10克,陈皮10克
五付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10 11:53:13
情况反馈:由于在原来基础上加了调理中焦的药苍术,白术(炒扁豆),陈皮。大便由溏向松软合适过渡。
胃口好,睡眠亦可以,加炙干草,组成四逆汤方阵,比原来抗冷一些。加川芎和当归又是一组合
药感觉亦不难吃了。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11 18:04:08
转于少阳版主用方,桂枝汤,麻辛附加减,感觉组方很好收录之
继续温养脾肾,助肝。药力较强,故还是建议一日分三次服。
附子15 细辛10 补骨脂15 干姜10 生晒参15 生白术30 肉豆蔻10 砂仁5 清半夏15
桂枝15 白芍15 炙甘草10 大枣8个 肉苁蓉6
3付。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13 02:42:06
我可能是柴胡体质,心烦性急,左弦吃了两包小柴胡,和缓了许多,不在想发火。
柴胡粥
此粥不仅能疏肝解郁,升举阳气,更能补脾胃、养五脏、壮气力,提高身体免疫力。材料:柴胡1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做法:将柴胡择净,放入锅中,加清水适量,水煎取汁,加大米煮粥,待熟时调入白糖,再煮1~2分钟即成。注意,制作米粥时千万不要放碱,因为米是人体维生素B1的重要来源,碱能破坏米中的维生素B1,会导致B1缺乏,出现"脚气病"。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13 02:48:36
气郁体质
(一)体质特点
形体消瘦或偏胖,面色苍暗或萎黄,时或性情急躁易怒,易于激动,时或忧郁寡欢,胸闷不舒,时欲太息,舌淡红、苔白、脉弦。
(二)养生方法
1 精神调摄 此种人性格内向,神情常处于抑郁状态,根据《内经》“喜胜忧”的原则,应主动寻求快乐,多参加社会活动,集体文娱活动,常看喜剧、滑稽剧、听相声,以及富有鼓励、激励的电影、电视、勿看悲剧、苦剧。多听轻松、开朗、激动的音乐,以提高情志。多读积极的,鼓励的、富有乐趣的、展现美好生活前景的书籍,以培养开朗、豁达的意识,在名利上不计较得失,知足常乐。
2 多参加体育锻炼及旅游活动 因体育和旅游活动均能运动身体,流通气血。既欣赏了自然美景,调剂了精神,呼吸了新鲜空气,又能沐浴阳光,增强体项。气功方面,以强壮功、保健功、站桩功为主,着意锻炼呼吸吐纳功法,以开导郁滞。
3.饮食调养 可少量饮酒,以活动血脉,提高情绪。多食一些行气的食物,如佛手、橙子、柑皮、荞麦、韭菜、茴香菜、大蒜、火腿、高粱、刀豆、香橼等。
4 药物养生 常用香附、乌药、川楝子、小茴香、青皮、郁金等善于疏肝理气解郁的药为主组成方剂,如越鞠丸等。若气郁引起血瘀,当配伍活血化瘀药。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13 14:01:19
脉诊
左关部在未吃药前弦有力还有急,别人说话烦,不愿意理别人。
吃药后缓不在有急迫感有序有力,别人的意见也愿意听一下。
今早左心窝处偏左肋骨部有胀刺感,吃小柴胡后即刻缓解,昨晚好睡一些。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13 14:07:53
【来源】《丹溪心法》卷三。
【异名】芎术丸(《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苍术 香附 抚芎 神曲 栀子各等分
【用法】上药为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6~9克,温水送下。亦常用作汤剂,水煎服。
【功用】行气解郁。
【主治】气、血、痰、火、湿、食等郁,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吞酸呕吐,饮食不化。
越鞠丸
【组成】苍术(炒)、神曲(炒)、香附子、山楂、山栀(炒)、抚芎、麦芽(炒)各等分。
【来源】《口齿类要》。
【主治】六郁牙齿痛,口疮,或胸满吐酸,饮食少思。
【用法】上为末,水调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70丸,滚汤送下。
方 名:越鞠丸(理气之剂)
总 结:六郁
组 成:香附、苍术、川芎、山栀子、神曲
主 治:统治六郁胸膈痞闷,吞酸呕吐,饮食不消。
【方解】从脏腑来说,涉及肝脾两脏,因肝藏血而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若喜怒无常,忧思无度则肝气不舍,形成气郁,进而导致血郁、火郁;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影响脾土则脾失健运而致食郁,甚者会形成湿郁、痰郁。所以气、血、火三郁多责之于肝,食、湿、痰三郁多责之于脾。本方中香附行气开郁;川芎活血祛瘀;栀子清热泻火;神曲消食导滞;苍术燥湿健脾。
加 减:(1)如湿郁加茯苓、白芷。
(2)火郁加青黛。
(3)痰郁加南星、半夏、栝蒌、海石。
(4)血郁加桃仁、红花。
(5)气郁加木香、槟榔。
(6)食郁加麦芽、山楂、砂仁。
(7)挟寒加吴茱萸。
(8)又或春加防风。
(9)夏加苦参。
(10)冬加吴茱萸。
(11)经所谓「升降浮沉则顺之,寒热温凉则逆之」也。
归 经:手足太阴手少阳药也
方 义:(1)吴鹤皋曰:「越鞠者,发越鞠郁之谓也。抚芎调血郁,香附开气郁,
苍术燥湿郁,栀子解火郁,神曲消食郁。」
(2)陈来章曰:「皆理气也,气畅而郁舒矣。」
煎服法:曲糊为丸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1/12/20 16:19:58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1/12/21 08:31 编辑
五脏病机:
1、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2、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3、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4、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5、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火)。
病机第一条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诸”,诸多也,指一切或多数之意;“风”, 既为六淫中的外风,也指内生五邪中的内风,又称肝风,故风包括外风与内风二种;“掉”,摇动之意,其范围包括头面、四肤、身体各部的摇动及肌肉的跳动(在头部的,亦指病人自觉有旋转的一种症状);“眩”,习惯称作“眩晕”。
我们再看看内经:“风盛则动”。这就明白了,“掉眩”其实就是讲风在人体内的表现,没有这个表现,我们也就无法得知体内是否有风了。“眩”指眩晕,按照现代医学来看,其实也就是“脑血管痉挛”,脑缺血时的头晕,细想一下,“眩”也是“掉”的表现,只是“掉”表现在了脑血管上,这样就与“风盛则动”完全一致了,风在体内表现就是“动”。
“动”在临床上可以看到眼皮跳动、嘴群蠕动、面部肌肉抽动、头部颤动、双手抖动等这些明显的“动”,最典型的就是帕金森氏症,也很容易想到“风盛”的问题,但下面的情况是否会想到是风盛的原因吗?是否想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1、肠道病变:患者的肠蠕动亢进,出现腹痛腹泻。针对蠕动亢进,想到肠道有风?
或问:这肠蠕动亢进也与肝有关?
答曰:看看痛泻药方,再结合现代医学的肠蠕动过快问题,再想想痛泻药方中的白芍、防风,你的思路可能就一下子开阔了。
2、嗝逆证:嗝逆属于膈肌痉挛所致,即膈肌抖动太过所致,治疗时是否考虑过祛风,考虑过调肝?
3、眩晕,头疼:TCD检查报告脑血管痉挛。西医就是一个活血,扩张脑血管。中医治疗时,是否考虑到从肝入手,配合祛风?用上天麻、钩藤、蜈蚣……
4、心动过速:是否考虑为内风所致,潜阳熄风、养血祛风等的运用?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风盛则动”,“动之太过即为风”,明白了这一层,再回过头来看临床上的一些疾病,思路就会开阔不少,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病机第二条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寒邪分为外感之寒和内生之寒。
内生寒邪者,人体阳气衰弱,阴邪过剩,虚寒而已,此寒乃肾阳不足,虚寒而生;
外感寒邪是指寒邪由外而入,进入人体。看看前面讲的葛根汤证,就明白了,正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寒邪自膀胱经而入,也是有正气不足的前提。因此概括而言,人体内之寒邪,不论外感还是内生,均与肾有关!
寒性收引,这是寒邪的特点。收引在人体的表现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横向收引和纵向收引。横向收引就好比水管收缩变细了一样!人体寒邪偏重,经脉也会收引变细,影响气血的运行,出现局部经脉气血的不通,形成疼痛的表现,即所谓的不通则痛,这个很好理解。
另一层次的收引是纵向收引,好比一段钢材,受冻后变短了一样!人体的经脉、筋骨、肌肉等,受到寒邪的侵犯,也会收缩变短,感觉一根筋被扯住一样。这种病人不少,但临床上却往往想不到是寒邪的作用,忘记了肾!
病人常常说,“医生啊!我这膀子的筋好像被扯住,伸不开?”“我这脖子后面的筋好像短些,扯得人很不舒服!”……
看到寒性收引,再想想以前遇到的病人,回想当时病人说过的话,是否感到我们读书没有读到位!
“诸寒收引”,言简意赅的将寒邪在人体的表现描述出来,反复言颂,反复揣摩,自能明白其中的妙处……
我们再结合临床上的病人来看看,看看中风后遗症患者,看看患者偏瘫后手指不得伸展、经脉不得舒张、患侧手足发凉,对诸寒收引的理解可能就更加深刻些……
张某,男,40岁,长途汽车司机
腰膝冷痛,腰部关节拘紧3年
3年前因一次性生活后,连夜开车,几天后即感腰膝冷痛,随后症状不断加重,经多方治疗,病情始终未见明显好转,不断加重。一年后出现阳萎。两年后腰脊呈佝偻状,且日渐加重。现畏寒蜷卧,神疲欲寐,四肢发凉。患者形体消瘦,精神萎靡,舌苔白腻而滑,脉沉细。
诊断:痹症(肾阳虚衰,阴寒内盛)
治法:回阳救逆,温通经脉。
处方:
乌附片25 干 姜15 炙甘草10 白芥子15
独 活15 桑寄生20 全当归15 大秦艽12
熟地黄18 炒白芍15炒杜仲20 细辛10
川芎12 川牛膝15 威灵仙15 五加皮20
5剂,每日一剂,水煎服。
服用十五天后明显好转,原方加减继服50剂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