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2/5/3 16:36:15

刘弼臣老中医医案--口疮溃疡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4 09:20 编辑



口疮是指小儿口腔、舌上发生溃疡的一种口腔疾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疱疹性口炎”及“急性溃疡性口炎”。多见于婴幼儿,一般预后良好。
  口疮早在《内经》中就有记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
  云:“岁金不及,炎火乃行,民病口疮。”提出了“口疮”的病名,指出其病因为火热为患。隋代《诸病源候论·唇口诸病候》记载:“脏腑热盛,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认为心脾热盛发为口疮。而宋代《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唇口病论》认为:“风毒湿热,随其虚处所著”。
  说明口疮可因感受风毒湿热外邪所致。到了清代《幼幼集成·口疮证治》云:“口疮服凉药不效,乃肝脾之气不足,虚火泛上而无制,宜理中汤收其浮游之火。”说明口疮不仅有实热证,而且还有虚火证。
  刘老认为,口疮内因多由将养失宜,或衣被重裹,或因过食辛热油炸动火之品,而致心脾积热,或素体阴虚,或热性疾病伤阴致阴液亏耗,虚火上浮;外因调护不当,口腔不洁,粘膜损伤,外感邪毒,内外二因相合而成。临证之时当审因论治,方能收效显著,兹举例说明。
  例1:安某,男,4岁,北京市人。初诊时间:1996年6月3日。
  患儿主因口舌生疮3天来院就诊,刻下症见:口舌糜烂,不思饮食,进食则烦躁哭闹,大便三日未行,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证属心脾积热,治疗宜以清心泻脾,方选导赤散加减。处方如下:
  黄连1.5克,细木通5克,生地10克,淡竹叶10克,生甘草3克,山栀5克,制军10克,黄芩10克,焦三仙各lO克。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患儿饮食转佳,进食无疼痛,大便通畅,口腔溃疡已愈合,惟时有夜间睡眠不安,夜间磨牙,舌质仍偏红,苔略薄黄稍腻,脉略滑数。乃余热未净,治疗宜以清泻余热,方选柴芩温胆汤加减,处方如下:
  柴胡5克,黄芩10克,陈皮5克,清半夏5克,茯苓10克,枳壳lO克,竹茹10克,钩藤10克,白芍10克,菊花10克,甘草3克。
  5剂,水煎服,每日l剂。5天后,患儿家长高兴地电告,患儿诸症均痊愈。
  按:此例口疮,证属心脾积热,故用导赤散加减以泻心脾之热。方中所用药物偏重于清心,因心火为君火,君火一旺,则五脏火均随之而旺。故治疗抓住主要矛盾,施以清泻君火为主,君火一泻,则诸火皆随之而去。方中用竹叶、制军乃使热有出路,随大小便而去,所以,收效甚速。二诊之时,患儿睡眠欠安,且有夜间磨牙,乃余热未净,邪热扰神,则夜眠不安,胃热则磨牙,故予柴芩温胆汤加减以清余热,方中钩藤、白芍、菊花平肝以安神。治疗丝丝人扣,故而收效。
  例2:张某,男10岁,北京市朝阳区人。初诊日期:
  年12月25日。
  患儿于半年前患曾因发热、咳嗽3天,诊为“肺炎”,住院治疗10天痊愈出院,出院后患儿纳食差,挑食比较明显,不愿吃蔬菜、水果,平素大便偏干。近3个月来口舌生疮反复发作,虽经多方治疗,效果不甚明显,今慕名来院诊治。刻下症见:口舌生疮,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分布稀散,周围淡红,稍有疼痛,饮食疼痛,不思饮食,心烦,大便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证属虚火上浮,治疗宜以滋阴降火,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处方如下:
  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知母10克,黄柏10克,肉桂1克,麦冬10克,石斛lO克,玉竹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l剂。
  二诊:服上药后,口舌生疮减轻,疼痛基本消失,胃口渐开,纳食明显好转,心烦已除,大便调,惟口腔溃疡尚未完全愈合,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数。效不更方,上方去肉桂,服完7剂后,口腔溃疡痊愈,随访未再复发。
  按:小儿口腔溃疡,有实火和虚火之别,本例患儿因患热病伤阴,复因调护失宜,致使阴液亏耗,水不制火,虚火上炎,邪毒乘虚侵袭,损伤口膜,则口舌生疮。治疗以滋阴降火为法,用知柏地黄丸以滋阴降火。麦冬、玉竹、石斛滋养胃阴,稍稍予肉桂以引火归原,且具反佐之意。临证之时注意要辨证准确,同时要注意守方,这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唇风蒲某,男,10岁,北京市密云县古北口人。初诊日期:
  年10月5日。
  患儿自深秋以来,自觉胃热烦闷,口唇干裂疼痛,喜用舌舔,而且越来越重,遂来院就诊。查体:口唇周围皮肤发红,上下唇皆干裂增厚,并可见少许血痕,舌质红,苔黄腻,脉象弦滑有力。中医诊断:唇风。证属脾胃积热,上攻于唇。治疗宜以泻脾清胃为法,方选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处方如下:
  藿香10克,山栀5克,升麻5克,防风5克,生甘草3克,黄连2克,当归10克,生地10克,生石膏25克(先下),灯草1克,制军10克。
  7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服药后明显好转,痛痒干裂减轻,二便调,惟纳食稍差,舌质偏红,苔薄黄,脉数。效不更方,上方去制军,加焦三仙,服14剂而痊愈。
  按:小儿唇炎,以口唇干裂,唇周皮肤发红,干痒疼痛为临床特征,以秋冬季节较为多见。属中医学“唇风”的范畴。刘老认为,此病系脾胃积热,风燥外袭所致。唇为脾窍,脾胃热盛,上攻于唇则唇红而干,若复外受风燥侵之,则干裂疼痛。因此,治宜清泻脾胃积热,脾胃积热一清,则唇得气血津液之濡养,而唇自润泽,则干裂自除,疼痛自止,虽有风燥外侵,安能为病乎?此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治疗始终抓住脾胃积热上攻所致病的要点,采用清泻脾胃积热之法,无不效验。

xihuangzhongyi 发表于 2012/5/4 02:27:24

不明白例2中的泽泻和茯苓起什么作用

xihuangzhongyi 发表于 2012/5/4 02:28:09

不明白例2中的泽泻和茯苓起什么作用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2/5/4 04:10:53

本帖最后由 yixing妙善 于 2012/5/5 04:48 编辑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阴虚容易生内热,内热可以伤人体津液,导致湿热的产生.
所以在滋阴的同时加茯苓和泽泻去除湿热之邪,通调水道。

xihuangzhongyi 发表于 2012/5/4 22:21:57

回复 yixing妙善 的帖子

谢谢先生解惑

xihuangzhongyi 发表于 2012/5/4 22:55:56

回复 yixing妙善 的帖子

我对中医是一知半解,所以不好意思的再问楼主,例1中为什么勾藤白勺等不是平肝安神,而是平肝以安神呢?

yixing妙善 发表于 2012/5/5 01:26:09

回复 xihuangzhongyi 的帖子

主不明神不安【心】君火旺故平肝【木】
木火相生肝平神安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刘弼臣老中医医案--口疮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