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19:30
中医药趣闻【转帖】
中医药趣闻【转帖】目录一 “刮骨疗毒”话乌头 “牵牛子”的由来 白花蛇的传说 白芨的由来 白居易与荔枝核 白芍是如何入药的 白头翁的传说 白芷止痛又美容 柴胡治寒热病的由来 车前草的传说 程咬金偷采益母草 虫草的传说 川芎的传说 龙丹参的传说 当归当归为何而不归? 党参的传说 地骨皮的传说 地龙的传说 丁公藤的传说 杜仲的传说 断肠草的传说 芳香辟疫话苍术 “刮骨疗毒”话乌头《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华佗为关公“刮骨疗毒”的故事,说的是关公攻打樊城时,右臂中了毒箭。华佗检视后,发现系乌头箭毒所致,需行刮骨治疗。于是征得关公同意施行手术。当时未做麻醉,关公饮了几杯酒,华佗乃下刀割开皮肉,直至于骨,见骨已青,遂用刀刮骨,沙沙有声,帐上帐下见者皆掩面失色。而关公饮酒食肉,谈笑弈棋,全无痛苦之色。华佗刮去骨上之毒,敷上疮药,进行缝合。术后关公即觉右臂伸舒自如。这个故事流传甚广,那么,乌头究竟是何毒物呢?其实,有毒的乌头也是一味中药,因其主根呈圆锥状,似乌鸦之头,故名乌头。本品有猛毒,古代作为箭毒,涂在箭头上射人猎兽,中箭即倒。乌头分川乌和草乌,前者为栽培而得,后者为野生,故后者之毒甚于前者。其实,毒箭猎兽、伤人,致猎物倒地,战将落马,并非骨肉之痛,而是因为毒物袭击了心脏和神经系统。现代研究证明,乌头中含有乌头碱,过量的乌头碱可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麻痹、迷走神经兴奋,能直接作用于心肌,造成心律失常。由此可以推测,关公中箭落马,右臂之伤痛非主要原因,是短暂的心律失常而不能稳坐战骑之故。乌头虽然有毒,然而只要炮制得法和用量适宜,能发挥良好的治疗作用,有祛风散寒的功效,因此常为医家所遣用。 “牵牛子”的由来牵牛子,又叫黑白丑,是常用的中药。它性温,味苦辛,有泻水下气、杀虫的作用。为治疗水肿痰瘀之要药,并且有很好的除臌胀作用。它药名的由来,还有个十分动听的故事呢。从前,河北晋州李庄有个小伙子叫李虎,身体长得很结实,力气也很大,却不知什么原因,得了臌胀病,虽多次请医生诊治,但总是不见好转。他夫人十分着急,最后请来山西潞州府一个老郎中,来给李虎看病。老郎中看后开了个药方:“用野喇叭花籽煎汤服用。”李虎夫人从来没听过这种药,只好再次登门,把情况告诉老郎中。老郎中听后说:“在我的山西潞州府老家门口就有这种野花,它的花籽就是此药。可以派人到我家取来。”李虎夫人赶忙去山西,取来野喇叭花籽。煎汤给李虎吃了几剂,果然见效,没有一个月李虎就痊愈了。为了感谢老郎中救命之恩,李虎牵来了一头牛,来到老郎中家,千恩万谢,要把牛送给老郎中,并问:“老先生,您给我治病吃的是一种什么药呀?”老郎中一时难于回答。原来,这种野喇叭花还没名字呢。现在李虎问起,老郎中就想:这种花籽能治好不治之症,力能牵牛,今日病人又牵牛上门,不如就叫“牵牛花”吧!说罢指着门口野喇叭花说:“它叫牵牛花,给你吃的是牵牛花籽,正好你也牵着牛哩。”从此,野喇叭花就有了“牵牛花”这个名字。 “茵陈”的由来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白花蛇的传说 据传从前有一个人,得了一种病,遍身疮疹,毛落眉目花,周身皮肤奇痒,抓之溃烂成疮,别人都非常讨厌他,将他赶到野外一个废弃的酒店作坊的草棚中去住。草棚中有半缸没有卖完的剩酒,他每天就饮缺中的酒喝,过了一段时间,他的癞疮竟然奇迹般地好了。后来人们发现在他饮酒的缸内有一条白花蛇,已经泡的皮肉腐烂。 这时人们才明白,原来是这白花蛇酒治好了他的癞疮病。这事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又有人得了同样的病,就用白花蛇肉泡酒饮,也同样得到了满意的结果。于是,医学家们就在药物书上增添了白花蛇能治“大风疥癞”、“暴风瘙痒”的记载。 李时珍和《蕲蛇传》 自古以来,蕲州就是白花蛇集聚之地。由于白花蛇是名贵的中药材,所以,历代官吏都以向皇宫进贡为借口,挨户摊派,逼着群众上山去捉白花蛇,不如数按期缴蛇者,轻是鞭笞,重则杀头。酷似柳宗元所写《捕蛇者说》中的情景。为此,当时流传着一首民谣:“白花蛇,谁叫你能避风邪!州中索尔急如火,县官派人只逼我,一时不得皮肉破。”但是,白花蛇“其走如飞,牙利而毒”,一旦伤人,危及生命。故很多人便从蛇贩子那里买来交差。 李时珍考察药物采到蕲州,蕲州地处“吴头楚尾”、“左挨匡庐,右接洞庭”。系水陆要冲,商品集散之地。李时珍发现蛇贩子的白花蛇与蕲州当地抓的白花蛇有些差异,便留心观察、辨别起来。他和蕲州捕蛇者一起,奔向盛产白花蛇的龙峰山,躲在附近洞穴,等待蛇的出现。经过数天的观察,终于发现蕲州白花蛇最喜欢吃的红藤绿叶是又臭又辣的石楠藤。尔后,下山调查蛇贩子,方知他们的白花蛇是从江西兴国州所辖的一座山里逮的。那地方没有石楠藤,所提的蛇以食小昆虫和鼠类为主。蛇贩子还悄悄告诉他,这些蛇没有毒,即使伤人,也没有关系。这就更使李时珍要弄清这两种蛇的药用效果差别了。 他向蛇贩子和蕲州捕蛇者,各买了一条蛇,在比较中发现:两种蛇虽然都是“黑质而白章”。但蕲州蛇助下有24个斜方格子,且比兴国蛇稍短小;蕲州蛇死不闭眼,兴国蛇死即瞑目。在临床使用时,发现兴国蛇虽有除风湿和筋骨病的效果,但远不及蕲州蛇效果好。这是因为蕲州蛇本身所含毒性,才能起到特殊治疗作用。且兴国蛇贩的白花蛇;全国各地都有,产量较大;而蕲州蛇仅产蕲州,外地很少见到。于是,他把这些鉴别要点记下来,写成《蕲蛇传》。自此、中药材便有“白花蛇”和“蕲蛇”两种药名,为后世医生临床选用提供了方便,也避免了大量误用蕲州“白花蛇”而发生的中毒现象 为腹蛇科动物尖吻腹蛇(五步蛇)Agkistrodonacutus (Guenther)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主产于湖北、江西、浙江等地。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除去内脏,干燥,以黄酒润透去皮骨,切段用。 【别名】蕲蛇、白蛇、五步蛇。 【性味归经】 甘、咸,温。有毒。归肝经。 【功效】 祛风通络,定惊止痉。 【应用】 1、用于风湿顽痹,肢体麻木,筋脉拘挛及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其祛风力猛,兼善通经活络,常与防风、独活、天麻等配伍同用,如《频湖集简方》白花蛇酒。 2、用于麻风疠毒、手足麻木、皮肤痛痒等。以其祛风止痒,兼以毒攻毒,多与乌梢蛇、雄黄,生大黄等同用,如驱风散。 3、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本品能定惊止痉,常与乌梢蛇,蜈蚣同研末,煎酒调服,即《圣济总录》定命散。 【用法用量】 煎服,5~15g;研末服,每次1~1.5g。 【注意】血虚以及风热者不宜。 白芨的由来在中草药中有一味叫“白芨”的止血良药,性味苦、甘涩、微寒。入肝、胃、肺经,功能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主治内外伤出血。不过,它最早的名字不是叫白芨,而是叫白根。至于为什么叫起白芨来,说起来还有一段故事呢。从前,在一个县衙大牢里,关押着不少犯人。看管他们的老狱卒,为人正派,心眼好,对犯人从来没有打骂过,还时常与犯人谈心,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一天,一个叫白及的死囚忽然病危快要死了,老狱卒忙去禀告县官。县官听后微微一笑说:“再过一个月,白及就要砍头了,现在死了,也省了我们一刀!”老狱卒听了心想:虽说白及罪大该死,但没有到死期,有病还是要给看的。于是他瞒着县官,从外面请来一个郎中,到大牢里给白及治病,自己为他付的药费。没过几天,白及的病就好了,为此白及很受感动。一晃二十多天过去,白及的死期到了。白及告诉老狱卒说:“我七次犯重罪,屡遭刑讯拷问,使肺部受伤以至于呕血。多亏我有一秘方,皆靠此药止血恢复。方法是,只用白根为末,米汁调服,其效如神。”后来白及被砍头处死,其胸部被剖开后,看见肺部都有十余处伤的窍穴,都已经被填补起来,白根药的颜色也没有改变。老狱卒牢记此方。后转告其友张郎中,张郎中用此方救治一咳血不止的垂危病人,果然有效,一日即止血,挽救了性命。一天,张郎中问老狱卒这药叫什么名字,老狱卒因年老记性差,只记得是白及献的方,把白根药名忘掉了,就顺口说了一句:“白及!”就这样,白根从此就有了“白芨”这个名 白芨的传说 古时候,有位会稽将官,从关外保护皇帝回京。一路上,杀了十七名番将。看看来到山海关口,突然有六个番将追杀上来,这将官先掩护皇帝进关,自己返冲出去,迎敌冲杀。不料终因太疲劳了,寡不敌众,被人砍了四刀。但他却稳坐在马背上,冲回来,来到关前,一声大吼,竟把马儿提上城头,那些番将瞪眼咂舌都惊呆啦!忙用箭射,这将官身上又中了好多箭,最后被救到皇帝面前。 皇帝见了很感动,马上命令太医抢救。血止住了;断了的筋骨接上了;就是肺被箭射穿,呼吸急促,嘴里还吐着血,很危险。 皇帝下令张贴榜文,征求能人前来医治。 这天,有一位老农,拿着几株像棕榈叶一样的草药,草根有颗像菱角肉的块块,献给皇帝道:“请皇上把这根块烘干,磨成粉,冲服并外敷。” 不久,那将官果然伤口愈合,嘴里也不吐血啦。 皇上见了很高兴,要封老农做官,他不要;皇上赏他银子,他也不要。 皇帝问他道:“你要什么呢?” 老农笑笑说:“我什么也不要。只请皇上把这味草药,叫太医院编入药书,公布天下,使咱老百姓也会用它来医治肺伤出血就行了。” 皇帝连连点头道:“好,好好!就这样吧!这药叫什么名字呵?” 老农回答道:“还没名称呢,就请皇上取个名字吧!” 皇帝想了一想,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 那老农说道:“我叫白芨!” 皇帝笑笑道:“那就叫它为‘白芨’吧!”于是就有了中药白芨。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22:29
白居易与荔枝核荔枝核,就是吃荔枝剩下的果核,多数人都把它当作废物扔掉了,至于它如何成为一味中药,还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相传,一天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正在家中修改诗稿,有位南方的诗友来看望他,还带来一些刚成熟的荔枝。于是两人一面研究诗稿,一边品尝鲜美可口的荔枝,吃着吃着,白居易不由得诗兴大发,挥笔写了一首赞美荔枝的诗句:“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润胜莲生水,鲜逾橘得霜。”这时,他的妻子春兰进来,看见桌子上摆着许多荔枝核,就包在一起,随手放在桌子的抽屉里,时间一长,就忘掉了。一个月后,白居易因受凉得了疝气病,行动不便。春兰到郎中家取药,郎中问明病情后,把预先包好的一包中药给了春兰。春兰回到家,因为家务活儿忙,没有立刻煎药,就顺手放在原先放荔枝核的抽屉里。过了一会活儿忙完了,春兰从抽屉里拿出郎中包好的中药,打开一看,是几粒荔枝核。她忽然想起了自己存放的荔枝核,“是不是拿错了?”于是打开另一纸包,一看也是荔枝核,两个包儿一个样。她低头思索了一会儿,难道郎中给的药就是荔枝核,这荔枝核能治疝气病?为了慎重起见,春兰又到郎中家询问,郎中说他给的药就是荔枝核,荔枝核是治疝气病的良药,他曾治愈不少疝气病人。春兰这才熬了荔枝核水,让白居易服用。没过几天,白居易的疝气病就好了。以后,他逢人就说,见人就讲,荔枝核能治疝气病。后来,白居易到京城居住,又告诉了一个御医。御医在编修“本草”时,收集上了荔枝核,就这样,荔枝核成为一味中药流传下来。 后世的《本草纲目》记载:“荔枝核治疝气痛,妇人血气刺痛。”《本草备要》也记载:“荔枝核入肝肾,散滞气,辟寒邪,治胃脘痛,妇人血气痛。”现代中医临床也常用荔枝核,做为散寒祛湿佳品,肝经血分良药,能行血中之气,祛湿散寒通滞,治疗因寒而致的疝疾、胃痛等症。 白芍是如何入药的良药种屋前,迟迟不入药。幻化成人形,委屈作啼哭。情感华佗妻,血崩试服之。半日病竟除,终得另眼待。白芍为芍药科植物芍药及毛果芍药的干燥根,味苦酸,性微寒,归肝脾经。具有养血和营,缓急止痛,敛阴平阴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崩漏,自汗,盗汗,胁肋脘腹疼痛等症。芍药是我国的传统名花,自古以来被誉为“花相”、“花中皇后”。宋朝诗人陆佃在《埤雅》中写道:“今群芳中牡丹品评为第一,芍药第二,故世谓牡丹为花王,芍药为花相。”至于白芍的由来,还得从神医华佗说起。相传,东汉神医华佗在其后宅辟药园、凿药池、建药房、种药草,广为传授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但每味药他都要仔细品尝,弄清药性后,才用到病人身上。有一次,一位外地人送给他一棵芍药,他就把它种在了屋前。他尝了这棵芍药的叶、茎、花。之后,觉得平平常常,没有什么药性。所以,就没有用它来治病。一天深夜,华佗正在灯下看书,突然听到有女子哭声。他抬起头,只见窗外朦朦月色中有一美貌女子,似有委屈,在那里啼哭。华佗颇感纳闷,推门走出去,却不见有半个人影,只见那女子站立的地方,长着那棵芍药。华佗心里一动:难道它就是刚才那个女子?他看了看芍花,摇了摇头,自言自语地说:“你自己全身上下无奇特之处。怎能让你入药?”转身又回屋读书去了。谁知刚刚坐下,又听见那女子的啼哭声,出去看时,还是那棵芍药。一连反复几次,都是如此。华佗觉得奇怪,喊醒睡熟的妻子,一五一十地将刚才发生的事给她描述了一遍。妻子望着窗外的花木药草说:“这里的一草一木,到你手里都成了良药,被你用来救活了无数病人的生命,也许这芍药,真的确实有它之用,不要委屈了它才好。”华佗说:“我尝尽了百草,药性无不辨得一清二楚,该用什么就用什么,没有错过分毫。对这芍药,我也多次品尝过了它的花、叶、茎,确实不能入药,怎么说是委屈了它呢?”华夫人看他有些不耐烦,也就不往下说了。事隔几日,华夫人血崩腹痛,用药无效。她便瞒着丈夫,挖起芍药根煎水喝了。不过半日,腹痛渐止。她把此事告诉了丈夫。自此,华佗才知道自己确实委屈了芍药。后来,华佗对芍药做了细致地试验,发现它不单可以止血、活血,而且有镇痛、滋补、调经的效果。 白头翁的传说传说唐代诗人杜甫困守京华之际,生活异常艰辛,往往是:“残杯不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一日早晨,杜甫喝下一碗两天前的剩粥,不久便呕吐不止,腹部剧痛难耐。但他蜗居茅屋,身无分文,根本无钱求医问药。这时,一位白发老翁刚好路过他家门前,见此情景,十分同情杜甫,询问完病情后说道:“你稍待片刻,待老夫采药来为你治疗。”过不多久,白发老翁采摘了一把长着白色柔毛的野草,将其煎汤让杜甫服下。杜甫服完之后,病痛慢慢消除了,数日后痊愈。因“自怜白头无人问,怜人乃为白头翁”,杜甫就将此草起名为“白头翁”,以表达对那位白发老翁的感激之情。“白头翁”为毛莨科植物,多年生草本,别名有奈何草、粉乳草、白头草、老姑草、菊菊苗、老翁花、老冠花、猫爪子花等等,分布在我国的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黑龙江等省的山岗、荒坡及田野间。白头翁的特征在《开宝本草》中有记载:“今验此草丛生,状如白薇而柔细稍长,叶生茎头,如杏叶,上有细白毛,近根者有白茸。”白头翁虽是野草,但药用价值却很高,历代本草专著多有记述。中医认为,白头翁有清热解毒、凉血、明目、消赘的功效,有诗曰:“苦温味性白头翁,主入心经与肾经,温症发狂为主治,并消积聚瘕和症。瘿瘤瘰疬皆能散,鼻衄金疮亦可平。阴疝痊兮偏肿愈,秃疮膻腥治亦能。腹痛骨病牙痛止,红痢能将毒性清。肠垢搜刮堪竭净,佐之以酒效尤灵。” 白芷止痛又美容据说北宋初年,南方有一富商的女儿,每逢行经腹痛剧烈,致形体日衰。富商带她欲往京都寻求名医,到汴梁时女儿经期适至,腹痛难忍。正遇一采药老人,仔细询问病情后,老人从药篓中取出白芷一束相赠,嘱咐洗净水煎饮服。富商谢过,按法煎制,一煎服了痛缓,二煎服了痛止,再服几剂,来月行经安然无恙。从此,妇女行经不舒,煎服白芷,在民间广为使用。白芷,又名香白芷。味辛,性温,归肺、脾、胃、大肠经。功能祛风解表、散寒止痛、除湿通窍、消肿排脓。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白芷除了具有解热、镇痛、抗炎等作用,还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消除色素在组织中过度堆积,促进皮肤细胞新陈代谢,进而达到美容的作用,临床常用治风寒感冒、头痛、牙痛、眉棱骨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毒蛇咬伤等。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取白芷30克,苏梗30克,薄荷30克,苍耳子30克,辛荑30克,熏蒸,以鼻吸收热蒸汽治疗鼻窦炎,每天闻熏2~3次,每次20分钟,闻熏后避免立即受寒刺激。小儿慢性肠炎,可取白芷、干姜各5克,葱头1个,与适量蜂蜜共捣为糊状敷贴脐部。痔疮患者可取白芷60克,紫草15克,苦参30克,滑石30克,黄柏30克,水煎熏洗,每日2次,每次40分钟左右。白芷研末调敷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如牙痛时可取白芷100克,冰片2克,浸泡于75%的医用酒精中,加盖密封10天左右,用干棉球蘸药液置疼痛处,即可止痛,且无毒副作用。跟骨骨刺患者可先洗净足部,取白芷散(由白芷、白芥子、川芎以3:1:1用量研末组成)适量,醋调成稠膏状,敷于患处,面积约1元硬币大小,外以伤湿止痛膏覆盖,3天换药一次,一般1~2天肿痛即可减轻。《本草纲目》谓白芷“长肌肤,润泽颜色,可作面脂”,是历代医家喜用的美容药,可与白僵蚕、白附子、菟丝子等共研细末调制成面膜敷面,可收到柔面增白之效。用白芷、玉竹、川芎、防风等研成细粉,用食醋调成稀膏,可治疗黄褐斑。 柴胡治寒热病的由来长期以来,民间流传着有关柴胡的发现以及治疗寒热病的故事,原来是如此动人!据传,在古代有一个胡进士,家里雇佣了一个叫郑阿三的长工,一天,郑阿三病了。只见他时而高热不退,时而寒冷颤抖不已。胡进士怕阿三的病传染给家人,叫他带上工钱火速远离这个村寨。郑阿三离开胡家,一路向东边走去。走到一片茫茫水湖边,只觉得天旋地转,倒在草丛中动弹不得了。郑阿三醒后感到口渴就喝湖水,饥饿无法忍受就口嚼草叶、草根充饥,说也奇怪,十天半月过去了,郑阿三的寒热病竟神奇的不药而愈。康复了的阿三,又回到胡家。此时,胡家少爷正患着与阿三同样的病,众医诊治,仍无良策,寒热交加难以控制。胡进士见到阿三,十分惊奇地询问,是何方神医神药把你的病治好的?阿三慢慢把经过叙述了一遍,胡进士就命阿三去湖边采回救命的“神草”来给少爷治病。阿三再次来到逃命的湖边,见到长势茂盛似如细竹叶的草就抡了一大包带回去。不几日,胡少爷吃过草药寒热病也同样痊愈了。这时郑阿三名声大起,人们叫他“郑草药”求他草药的也不少。原来湖边的这种草附近村民用来当柴烧,人们为了纪念此草治疗胡少爷有功,干脆取名为“柴胡”。 车前草的传说相传尧舜禹时期,江西雨水过多,而河流因泥沙淤阻,致使逐年发生水灾,使老百姓的水田被淹没,房屋被冲倒,无家可归。舜帝知情后,要禹派副手伯益前往江西治水。他们采用疏导法,疏通赣江,工程进展很快,不到一年就修到了吉安一带。当年夏天,因久旱无雨,天气炎热,工人们发昏发烧,小便短赤,病倒的人不计其数,大大地影响了工程的进展。舜帝知道后,派禹带医师前往工地诊治仍无济于事,急得禹和伯益将军在帐蓬前来回踱步,坐立不安。一天,一位老大爷捧了一把草要见伯益将军和禹,禹命老大爷入帐,问其何事,老大爷说:“我是喂马的马夫,我观察到马群中有一些马匹撒尿清澈明亮,饮食很好。而有一些马匹却不吃不喝,撒尿短赤而少。原来那些饮食很好的马经常吃长在马车前面的这种草。我就扯了这种草喂那些生病的马,结果第二天这些病马全好了。我又试着用这种草熬成水给一些有病的工人喝,结果他们的病也好了。”禹和伯益听后十分高兴,于是命令手下都去扯这种草来治病,结果患病的士兵喝了这种草熬成的水后,不到两天就痊愈了。因为马匹是在马车前面吃的这种草,所以就将这种草药命名为“车前草”。 程咬金偷采益母草益母草,是常用的一味中药。它性味辛苦而凉,入心包、肝经,有活血祛瘀、调经利水的功能,主治月经不调、产后血晕、瘀血腹痛等疾病。传说,程咬金的父亲因病早死,只剩他和老母亲二人,家里穷得叮当响,程咬金只好靠编竹耙子挣钱养活老母。老母在生程咬金时,留下产后瘀血疼痛病。程咬金长大成人了,母亲的病还没有好,程咬金决心请郎中治好母亲的病。为了给老母买药,程咬金一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了许多竹耙子,挣了半两碎银,到邻村一个郎中的药铺,买了两剂中药。程母吃了草药,病情果然好转。程咬金高兴极了,又接连几个晚上没睡觉编竹耙子,挣了点碎银,又跑去找那位郎中,可是,这位郎中说这次买的药得花三两银子。程咬金听了心中一惊,我哪来这么多钱呀!怎么办?……想来想去,程咬金忽然灵机一动,就答应说:可以给你那么多钱,但要等我娘的病好了,再还你钱。那位郎中同意了程咬金的要求。有一天,郎中到地里去采药,程咬金在后头跟着,偷看郎中采的是什么样的药,长在什么地方。程咬金心中有数了,就只从郎中那买了一剂药。后来,程咬金也到地里采郎中所采的那种药,煎汤给母亲治病,终于把母亲的病治好了。从此,程咬金就给这药草起了个名字,叫益母草。 虫草的传说 冬虫夏草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关于它的发现和认识,还有一段饶有趣味、颇为曲折的历史。 冬虫夏草出产在我国西南高寒地区,藏胞称之为“牙什托根布”,其名始见于吴仪洛《本草从新》(1757年)和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在明、清两代笔记体小说中,更是充满了传奇性的描述:“冬虫夏草,一物也。冬则为虫,夏则为草,虫形似蚕,色微黄,草形似韭,叶较细。入夏,虫以头入地,尾自成草,杂错于蔓草间,不知其为虫也;交冬,草渐萎黄,乃出地蠕蠕而动,其尾犹簌簌然带草而行。盖随气化转移,理有然者。”这一方面反映了随着西南边陲的开发,使深居内地的人,眼界为之一开,扩大了视野;另一方面,由于交通闭塞,关山险阻,人们难以亲身目睹边陲风物,故而对那里出产的奇花异卉,在谈论中总不免流露出几分诧异的心情。冬虫夏草的那种幻人耳目、秘不可测的生活习性,无疑更加引起了人们谈论的兴趣。 《红楼梦》里有段故事,说的是住在大观园的姑娘们,有一天聚会在一起猜灯谜,慧黠过人、博学多才的林黛玉出了个灯谜,谜面是“花”字,复射的“萤”,将“花”字拆开,不是“艸”(古草字)所“化”吗?姑娘们都称赞这个灯谜是传神之作。腐草化萤的说法,在儒家典籍中早有记载,小姑娘们当然都不会怀疑这种传说的真实性,尽管谁也没有亲眼看到这种神奇的变化。至于这种生物为什么能虫草互变,赵学敏按照古代阴阳化生的理论,有过一番议论,但这种唯心的观点,当然是不可能正确解释冬虫夏草生成真相的。 1723年,法国人巴拉南在中国采集生物标本,发现了冬虫夏草,把它带回巴黎,以后又由英国人利维当作世外珍奇带往伦敦。直到1842年,经过真菌学家伯克利的研究,才发现所谓“冬虫夏草”,乃是一种叫虫草菌的子囊菌寄生于蝙蝠蛾的幼虫上所形成的,才初步弄清虫草菌的庐山面目。 在青藏高原海拔3800米以上的雪线地带,阳春三月,蝙蝠蛾便在草丛间翩翩起舞,寻求配偶,并把卵产在土块中。高寒地区的隆冬,酷冷异常,孵化出来的蝙蝠蛾幼虫便蛰伏在潮湿而温暖的土内越冬。好在满山遍野都生长着头花蓼、珠芽蓼、小叶杜鹃和蒿草之类植物,它们的嫩根多汁而富于营养,为幼虫的越冬准备了充足的粮食。然而,这里并非蝙蝠蛾幼虫的“伊甸园”,随时都会遭到它的宿敌——虫草菌的袭击。说来颇也奇怪,尽管在土壤里有各种各样的幼虫,虫草菌可以让它们在那里安享童年之乐,对于蝙蝠蛾的幼虫则不然,一旦在土壤中相遇,便粘附到它们的表皮之上,并钻进体腔内,以幼虫的内脏为养料,滋生出无数新菌丝。有的新菌丝萌生在体表之外,看上去就像虫身披着白毛。 当幼虫死亡后,体腔内的五脏六腑都被菌丝消耗殆尽,只留下一具被菌丝所充满的皮壳,虫草菌断绝了食源,便安然进入休眠期。待到来年春晖转发,幼虫尸体的头部长出一根像圆棒的东西,就是古人所说的“草”,并认为是“虫腹精液”所化,也不无道理。不过与其称之为“草”,倒不如说它是从菌丝上结出的“果实”更为恰当,真菌学家便称之为“子囊果”。这种“果实”上就长着数以亿万计的种子——“子囊孢子”。因为“草”的形状颇类中国古代兵器中的狼牙棒,真菌学家就命名为Gordyceps sinensis,前一个词来源于希腊文,意为“棒头”。第二个词意为“中国产的”,所以它的学名直译就是“中国棒头菌”,不过人们习惯上还是把它称为冬虫夏草或虫草。 很早以前,虫草菌即已成为颇负盛名的滋补药品,并具有奇特疗效。《文房肆考》中记述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迩年苏州皆有之,其气阳性温,孔裕堂述其弟怯汗大世,虽盛暑处密帐中,犹畏风甚。病三年,医药不效,症在不起。适有戚自川归,遗以夏草冬虫三斤,逐日和荤蔬作,炖食,渐至愈。”一时桐乡茶肆酒楼,传为奇谈,许多人争相求购。关于冬虫夏草的药用价值,古代医籍及笔记中皆有论述,《本草纲目拾遗》谓“羌俗采为上药,功与人参同”。《本草从新》谓“甘平、保肺、益肾、止血、化痰、已劳嗽”。《桔园小识》说:“以酒浸数枚啖之,治腰膝间痛楚,有益肾之功……或云,与雄鸭同煮食,宜老人”。关于虫草鸭制法,见《本草纲目拾遗》:“用夏草冬虫三五枚,老雄鸭一只,去肚杂,将鸭头劈开,纳药于中,仍以线扎好,酱油酒如常,蒸烂食之。其药气能从头中直贯鸭全身,无不透浃。凡病后虚损之人,每服一鸭,可抵人参一两”。今川菜中“虫草鸭子”仍用其法。冬虫夏草补虚损,益精气,止咳化痰。治痰饮喘嗽、虚喘、痨嗽、咯血、盗汗、自汗、阴痿遗精、腰膝酸痛、病后久虚不复、老人畏寒、涕多泪出等症。 全称为冬虫夏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初夏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6至7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生用。 【性味归经】甘,温。归肺,肾经。 【功效】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应用】 1、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有补肾助阳益精之效。可单用浸酒服,或配伍淫羊藿、巴戟天、菟丝子等同用。 2、用于肺虚或肺肾两虚之久咳虚喘,劳嗽痰血。能补益肺肾,平定喘嗽,止血化痰。治劳嗽痰血,常配北沙参、川贝母、阿胶等;治喘咳短气,常与人参、胡桃肉、蛤蚧等同用。 此外,病后体虚不复,自汗畏寒等,可以之同鸭、鸡、猪肉等炖服,有补虚扶弱之效。 【用法】3~10克,煎服;或与鸡、鸭、猪肉、甲鱼等炖服;亦可加冰糖炖服。 【禁忌】感冒发热、伤风咳嗽者不宜服用。值得注意的是,虫草虽属补品,但系助阳药,凡形体强盛或血热的人,不宜服本品,否则会逼血外溢,造成鼻出血等不良后果。 据药理研究:能增强免疫力,提高耐缺氧能力;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降低血清胆固醇和β~脂蛋白;能扩张支气管;对结核杆菌、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有抑制作用。浸剂有显著扩张动物支气管平滑肌而平喘的作用。然而,祖国医学认为,所谓平喘是指虚喘,如肺结核、支气管炎中晚期的咳喘。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23:51
川芎的传说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龙丹参的传说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 当归当归为何而不归?当归,尽人皆知的补血良药,含有当其实而归的意思。据传古代云南边疆某村庄有一青年药农,新婚不久,为生活所迫,要进山挖药。其妻依依难舍,青年也甚为留恋,在含泪惜别时,嘱咐爱妻在家里艰苦度日,如果三年不能归家,允许她改嫁。哪知青年一去三年,由于山深林密,路途遥远而无法通讯。三年来妻子见丈夫全无消息,忧虑交加而致气血并虚,得了严重的妇女病。婆婆见媳妇形体日瘦,神情日疲,茶饭不思,顿生怜恤之心,劝他改嫁。妻子初有不舍,后来也以为丈夫一去已过三年,料想凶多吉少,便经不住人们的劝说而另择配偶了。谁知她改嫁后不久的一天,采药青年突然回来了。当他得知妻子已经改嫁,后悔不迭,乃托人捎信要求再见一面,共叙别后情景。妻子应允,相见时竟抱头痛哭。在悔恨交加中,青年得知她家境艰难,便赠一些药材,叫她去卖钱度日。青年走后,患病已久又多情的女子见前夫如此铁石心肠,顿时瘫软在地,想起自己的不幸身世,一阵心酸,痛不欲生,就胡乱拿些药来煎服,以此来了却残生。哪想到连吃几天,脸上竟渐有血色,红润起来,病也不治而愈,后来人们记取青年药农当归而不归,害的妻子改嫁的沉痛教训,遂将此药取名为“当归”。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含挥发油、水溶性生物碱、蔗糖等,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适用于治疗血虚引起的头昏目眩、心悸疲倦等症。 党参的传说古时候,山里有一个姓高的大财主,开着一个 “济世堂”的中药铺,卖尽假药、劣药,坑害了一方百姓。当地有户贫苦的青年,名叫张郎,父子二人相依为命,母亲就是吃了“济世堂”的假药死的,还欠下了一笔药债。后来,张郎的父亲也得了重病,不得已又到“济世堂”赊了几付药吃,不想病却越发沉重了。原来,医生在处方上开的“党参”被抓药时用别的草根代替了。张郎看出卖的药不可靠,就自己上山去找党参。 张郎背着背篓和挖锄,在山里寻啊,找啊,到处是峭壁陡岩,冷风嗖嗖,黑雾漫漫,很是吓人。张郎又累又饿,终于倒在了一个岩洞里。模模糊糊中,他觉得好象是睡在花瓣铺的床上,软软和和的,非常舒适,面前还站着个年轻姑娘,面目俊秀,身材苗条,十分动人。姑娘问他到这里来干什么。他叙说了自己的苦处以后,姑娘告诉他说:“前面夹槽里有一大棵党参,你把它挖去栽在自己园里,再掐一片叶儿,给你父亲煎水喝,病就会好。”张郎醒了,原来是一场梦。这时候,天已亮了。他爬过悬崖,来到夹槽,果然发现了一棵党参。张郎小心地挖了起来,嘿,竟是一尺多长,且已成了人形,有胳膊有腿,有鼻子有眼,模样儿就象昨夜的姑娘。他双手连土捧起,理顺党参的藤秧,慢慢地放进背篓,一气背回了家。他把党参栽到菜园里,搭好藤架,然后掐了一片党参叶儿进屋给爹煎水喝,不想爹的病一下子就好了。此后,张郎天天给党参浇水,经常培土锄草,看得比什么都珍贵。终于有一天,党参架下走出了梦中的姑娘,并张郎结成了夫妻,过起了幸福的生活。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件事后来被高财主知道了,他逼着张郎以菜园里的党参和他美貌的妻子还债。张郎自然不肯,财主就来抢。眨眼之间,党参不见了,张郎的妻子也不见了。财主恼羞成怒,就把张郎父子送到官府治罪。县官大笔一挥,竟判了张郎“私种毒药,窝藏民女”的罪名,戴上脚镣手铐,下入监牢。党参姑娘回山以后,请动了山上百合、柴胡、天麻、牡丹、桔梗、沙参等百药之精,施展法术,杀了县官,宰了高财主,救出了张郎,夫妻双双回到了山上。后来张郎也化为一种药材叫“黄花”。 地骨皮的传说 枸杞根皮又名地骨皮,枸杞根为什么会叫“地骨皮”呢?其中还有一段传说。 话说有一天。慈禧太后觉得胸闷,眼睛模糊。朝廷御医诊治无效。有位钱将军对御医们说起了一件事。原来,他母亲也曾患过类似的病,后来,一位土郎中,挖来枸杞根,洗净后剥下根皮。嘱其煎喝服用而病愈。众御医闻之,便推举钱将军献方。 慈禧太后立即诏令钱将军回乡取药。钱将军不负重望,从家乡取回一大包枸杞根皮,亲自在太医院煎好药汤,送至内宫,照护太后用药。几天后,太后眼睛渐渐明朗,精神也好多了,便问钱将军用何种妙药。钱将军忖思,枸杞的“枸”和“狗”同音,为免太后生疑,便择个吉利名称“地骨皮”。太后欣然赞叹:“好,我吃了地骨之皮,可与天地长寿!”从此,枸杞根便叫地骨皮了。 地龙的传说 宋太祖赵匡胤登基不久,因劳累过度,饮食起居缺乏节制,竟患了“缠腰蛇丹”,其宿疾哮喘一并发作。医官们绞尽脑汁,但无回春之术。有人荐举河南商丘一位民间医生张清理为其医治,太祖下诏请张入朝。 张清理察看太祖的患处,见环腰布满大豆状的水泡,累累如患珠,认为有把握治愈。他打开所带药罐,从里面取出几条活生生的蚯蚓放入盘中,撒上蜂糖,使其立时溶成水液,然后用棉花蘸些水液涂在太祖患处,太祖自觉有一股清凉之感泌入心脾。接着,他又捧上另一盘蚯蚓的液汁,请太祖服下。太祖惊问:“此是何物?外用复能内服!”张清理恐太祖见疑反不肯服,就随机应变道:“陛下是神龙下凡,民间俗药岂能奏效?此药唤作‘地龙’,取以龙补龙之意。”说得太祖无比兴奋,仰首把蚯蚓液饮了下去。7日之后,太祖疮疹落,哮喘止。 从此“地龙”的名声大震,用地龙疗疾也逐渐传开了。 丁公藤的传说 南北朝时期,雁门关附近有个叫解叔谦的人,他的母亲得了病,长期不愈,一次,他在山里遇到一个砍柴的老汉,那老汉给他一种藤状草药,告诉他说这种藤能治疗他母亲的病。解叔谦回家让母亲服用以后,母亲果然很快就好了。他又多次去原处寻找那位砍柴老汉致谢,但一直没有寻到,他只记得那位老汉姓丁,就把这种不知名的草藤命名为“丁公藤”。 杜仲的传说“杜仲”为杜仲科植物杜仲的干燥树皮,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功能,主治腰膝疼痛、两足软弱、阳痿遗精、胎动不安等。关于“杜仲”药名的由来,缘于一个美丽的传说。很多年以前,洞庭湖畔的货物主要靠小木船运输,岸上拉纤的纤夫由于成年累月低头弯腰拉纤,以致积劳成疾,十有八九患了腰膝疼痛的顽症。有一位青年纤夫,名叫杜仲,心地善良,他一心想找到一味药能解除纤夫们的疾苦。为了实现这一愿望,他告别了父母,离家上山采药。有一天,他在山坡上遇到一位药翁,于是满心欢喜地上前拜见,可老翁头也不回就走了。杜仲心急如焚,屈指一算离家已二十一天了,老母亲所备口粮也已吃光,可至今仍未找到药物。于是,他又疾步追上前拜求老翁,诉说了纤夫们的疾苦。老翁为其感动,赶忙从药篓中掏出一块能治腰膝疼痛的树皮递给杜仲,指着对面高山叮嘱杜仲:“山高坡陡,采药时可要小心哪!”杜仲连连道谢,拜别了老翁,又沿着山间险道攀登而去。半路上,他又遇到一位老樵夫。老樵夫听说杜仲要上山顶采药,连忙劝阻:“孩儿,想必你家还有老有小,此山巅鸟也难以飞过,猿猴也为之发愁,此去凶多吉少啊……”杜仲一心要为同伴们解除病痛,于是毫不犹豫地往上爬,他爬到半山腰时,肚子饿得咕咕作响,心慌眼花,突然翻滚下来,万幸身子悬挂在一棵大树上。过了一会儿,他清醒过来,发现身边正是他要找的那种树,于是拼命地采集。最后他精疲力竭,被山水冲入洞庭湖。洞庭湖畔的纤夫们听到这一噩耗,立即寻找,终于找到了杜仲的尸体,他还紧紧抱着一捆采集的树皮。纤夫们含着泪水,吃完了他采集的树皮,果真,腰膝疼痛好了。为了纪念杜仲,人们将此树皮命名为“杜仲”。杜仲与骑白鹤的老人 传说在陕西华山山麓的一个小山村里,住着一户人家,儿子李厚孝,为人忠厚老实。一天,六旬老母突然患病,卧床不起。李厚孝请医生诊治,服药数帖后,老母之病不见好转,李厚孝心急如焚。医生告诉他,华山山崖上长着一种灵芝草,只要采回去,老母的病就有救。厚孝立即背上药篓,拿着锄头,往华山攀去。华山,峭壁如削,高耸入云。为给老母治病,厚孝哪管山路奇险,攀岩越堑,终于采到了灵芝宝草,那喜悦的心情,难以表述,可是下峭壁时,一不小心扭伤了腰,手一哆嗦,咕碌碌摔下山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厚孝慢慢苏醒过来,摸摸宝草还在,心里就放心了,可是想爬却爬不起来,腰腿疼得钻心,只好咬着牙爬到一棵大树下,倚靠在树干歇息。天很快黑了下来,朦胧间忽听到了鹤叫,睁眼一看,面前站着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厚孝挣扎着喊道:“老爷爷帮帮我,我得赶回家救老娘……”老者慈祥地笑着回答:“孩子,腰伤得不轻啊,莫动,待我给你医来。”说着从怀中掏出一个小葫芦,伸手从树上剥了一块树皮,树皮折断处,剥出细丝,塞进葫芦摇了三摇,树皮立刻化成水,老者给厚孝服下,不一会厚孝的腰就不疼了。老者哈哈大笑扶起厚孝说:“孩子,快回家吧,老母还等着用药呢!”厚孝握着老人的手,千恩万谢,定要老人留下姓名。老者指着大树吟曰:“此木土里长,人中亦平常。扶危祛病魔,何须把名扬!”说完,骑上白鹤,飘然而去。厚孝望着老人远去的背影,并不解诗中何意,立即回家,将灵芝给老母吃下,药到病除。几天后,厚孝又来到了那棵树下,只见树上长满了椭圆状有锯齿的绿叶,树粗且直,李厚孝认得这叫杜仲树。厚孝回想起当时的情景,口中喃喃念着老者留下的那四句诗……啊!这不是“杜仲”二字吗?此木土里长,“木”旁放一“土”是“杜”,人中亦平常,“人中”是“仲”,莫非杜仲树能治腰伤?厚孝十分惊奇,剥下一块树皮带回家中,正碰到有个村民扭伤了腰,厚孝把树皮煎了,病人服下,果然有效。杜仲,以树皮入药,性温,味甘,功能补肝肾,强筋骨,主治腰脊酸痛,足膝痿弱等症。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26:29
断肠草的传说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三下江南,微服察访,他为的是设法到海宁去看望一下自己的亲生父母且又避人耳目。一路上,众多大内高手在暗中保护,他昼行夜宿,鞍马劳顿,对人间旅途之苦颇有领略。这一天,他来到了镇江。在一家客店投宿后,乾隆辗转不能入睡,身上感到奇痒难熬,他便披衣起床,去了一家草药铺,一中年人持烛为乾隆开了门。“恕小生深夜打扰,求先生配点草药。”年轻儒雅的乾隆像个富家公子一样上前行礼。“客官请坐,反正我还未就寝。”主人答。乾隆借着灯光一看,这位草药先生深夜还在抄写药书,可见是个勤奋之人。主人为乾隆沏上茶,两人便攀谈起来,无奈乾隆身上各处时有奇痒,忍不住要去抓挠,又怕失礼,于是将自己的病症先告诉了草药郎中。这郎中先生十分认真地检查后,告诉乾隆说:“你患的是疥癣,民间又叫疥癞疮,是皮肤病中的一种顽疾,能治,但需遵医嘱:用药后不能用手直接抓痒,更不能入口,因为此草药有剧毒。”“先生能告诉我此草药的名字吗?”乾隆好奇地问。“叫‘断肠草’。相传当年神农尝百草,遇到了一种叶片相对而生的藤子,开着淡黄色小花。他摘了几片嫩叶放到口中品尝,刚嚼碎咽下,就毒性大发,还没来得及吃解毒药,神农的肠子已断成了一小段、一小段的。这种令神农断肠而死的藤子,就被人们称为‘断肠草’。”郎中告诉这位好奇的年轻人。乾隆的顽疾被治愈了,他重赏了这位郎中,又挥毫为其草药店写下了“神农百草堂”几个大字,自此,它便名振大江南北。传说中的“断肠草”,中草药名为“钩吻”,又叫胡蔓藤、大茶药、野葛、毒根、山砒霜。为马钱科多年生常绿缠绕性木质藤本植物,长9~1 5尺,茎圆柱形,光滑带紫色。叶对生、有叶柄、卵状披针形,长1.5~3.5寸,宽0.6~1.8寸,全缘,两面光滑,折断面边缘很整齐。夏季顶生或腋生喇叭形黄花,成三叉状分枝聚散花序,有香气。生于村旁、路边、山坡草丛或灌木丛中。药用全草,全年可采。断肠草虽然有剧毒,但它可用于治顽癣,取断肠草二层皮、野萝卜根、冰糖各30克,捣烂加醋敷患处。用鲜叶捣烂外敷可治疗疮肿毒、疥癣;在兽医上应用可制成针剂治猪气喘病。水煎汤可驱除猪绦虫、蛔虫、姜片虫等。历代本草中多作药物记载,《本草纲目》中格外注出:“人误食其叶致死,而羊食其苗大肥。”这可能与羊体内含有某种解钩吻毒素的物质有关。钩吻含多种生物碱,人误食后应立即灌服新鲜鹅血、鸭血或羊血,并送医院抢救。 芳香辟疫话苍术"苍术,为菊科植物南苍术和北苍术的根茎,别名赤术、青术、仙术、马蓟。少数地区亦有以东苍术、朝鲜苍术、全叶苍术、赤峰苍术作为“苍术”入药的,严格说来与真正意义上的“苍术”还是有区别的。苍术入药以江苏茅山一带出产的最优,称为“茅术”,南京一带的“京苍术”、湖北一带的“汉苍术”、华北一带的“津苍术”也都是药中正品。苍术气芳香浓烈,味微辛苦。它的香味来源于其根部所含的挥发油,主要成分是苍术醇、苍术酮、桉叶醇等。苍术的药用机理是健脾、燥湿、解郁、辟秽,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很多,凡湿盛困脾、倦怠嗜卧、脘痞腹胀、食欲不振、呕吐、泄泻、痢疾、疟疾、痰饮、水肿、时气感冒、风寒湿痹、足痿、夜盲等,均可配伍用之。行之有效的古方有治脾胃不和的平胃散、治水泄的苍术芍药汤、治时暑暴泻的曲术丸、治湿阻肢肿的苍术膏、治四时温疫的神术散、治牙床风肿的苍术散等。宋代著名医家许叔微不拘“医不自治”的训条,曾用苍术一味加大枣、生麻油共制小丸,治愈了自己半身不出汗的顽疾,在医界传为佳话。现代药理研究认为,苍术有降低血糖、兴奋肠蠕动和对钠、钾、氯盐的显著排泄作用。用它和艾叶烟熏消毒,对结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枯草及绿脓杆菌有显著的杀灭效果,优于紫外线和乳酸,与福尔马林相似。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紫苏、细辛、云香草等多种中药做成香袋、香囊挂于室内、佩于身上。香囊还被作为男女相爱的信物互相馈赠,以致于演绎出《香囊记》这样的故事来。古代官宦之家用的熏香炉,也都离不开苍术。据说,华佗曾用它治疗过肺痨。根据这一原理,今人以苍术等香味药制成“香味布鞋”,用以防毒辟汗,治疗脚气病;制成“华佗枕”,用以醒脑开窍,治疗冠心病。美容业还创造了“香熏健体”的新概念,用芳香类中草药制剂配合按摩,使香精油渗入皮层,进入血液,从而起到改善血液循环、排除体内毒素、润滑肌肤、延缓皮肤老化的作用,成为健身美容史上一道新的风景线。国外科学家也有对天然植物中的芳香气味进行研究和利用的,在安定情绪、消除疲劳、改善睡眠、清醒头脑、驱除蚊虫等领域中取得了重要进展。从中医的角度看,民间用苍术避疫邪的习俗,是具有科学道理的做法。因为端午前后的气温,适宜多种病原微生物的繁殖,是各种病原微生物活跃的时期,各种传染病容易发生和流行。民俗中说的“疫”和“邪”,实际上指的是引起人体发病的各种原因。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经据典,从医学科学的高度上对这一民俗的原委作了说明:“张仲景辟一切恶气,用赤术同猪甲蹄烧烟,陶隐居亦言术能除恶气。故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 “夫君不返妻心焦 泪干血凝相思子 "相传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戍边,其妻终日望归。后同去者归,惟其夫未返,妻念更切,终日立于村前道口树下,朝盼暮望,哭断柔肠,泣血而死。树上忽结荚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唐代诗人王维有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根据故事借物抒情表达相思,委婉含蓄,成为千古传诵的名诗。相思子(红豆)为豆科缠绕藤本植物相思子的种子。现代药理研究,相思子含相思子毒蛋白、相思子碱等。动物试验表明,相思子毒蛋白做腹腔注射,对小鼠艾氏腹水癌有完全抑制作用;在体外对艾氏腹水癌及吉田腹水肝癌的蛋白质生物合成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癌细胞的DNA的生物合成有中等程度的抑制作用。相思子醇提取物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味辛苦、性平、有小毒的相思子一般不内服,必要时须控制其用量。相思子应与味甘酸、性平、无毒的赤小豆鉴别,赤小豆利水消肿退黄,滋肝补肾,千万不可以有毒的红豆误做赤小豆过量服用,将导致不良后果。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28:21
目录二 降逆温肾话“丁香” 解毒止痛的“徐长卿” 金银花的传说 峻猛“将军”说大黄 老秀才与决明子” 藜芦的传说 灵芝草的传说 刘寄奴 龙眼的传说 芦根的传说 驴皮胶的由来 罗汉果的传说 麻黄的由来 马勃的由来 马齿苋异名的由来 密陀僧的传说 南瓜蒂安胎 牛黄又名丑宝的缘由 蒲公英的传说 降逆温肾话“丁香”传说有一显贵,自恃才高八斗,瞧不起平民百姓。一日过河,无船无桥,央求一农夫背他,并许以银两。农夫说:“我出一上联,你若能对出,不要银子背你过去。”显贵欣然应允。农夫说:“水冷酒,一点,二点,三点水。”显贵百思不得其意,回去后卧床不起,遍请名医,金石无效,竟呜乎哀哉了。后在坟头长出一株丁香花,其同僚见了大悟:“他终于把下联对出来了——丁香花,百头,千头,万(万)头。”这里所说的丁香花,就是中药“丁香”。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的花蕾,味辛,性温,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功效。临床常用于:1.呃逆常与柿蒂、高良姜伍用;若中虚有寒之呃逆,可加人参或党参,生姜等。2.呕吐或泻,脘腹纹痛,可配半夏、生姜;如为妊娠呕吐,当与人参、藿香配伍;若院腹胀满,暖气吞酸,与三棱、莪术、神曲、青皮等制成丁香脾积丸,疗效甚佳。3.丁香与附子、肉桂、巴戟天、狗脊等煎汤内服,可治疗阳痿精冷,腰膝酸软无力。此外,丁香加川楝子、茴香、当归、附子可治疝气疼痛;用丁香煎液或酒精浸液涂擦,能治疗头癣、股癣、体癣、手癣等皮肤疾患。丁香有公、母之分。母丁香即鸡舌香,为丁香的成熟干燥果实,药性、功能、主治证与丁香相似而药力略逊。 解毒止痛的“徐长卿”相传在唐代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外出打猎,不慎被毒蛇咬伤,病情十分严重。御医们用了许多贵重药材,均不见效,急得团团转,只得张榜招贤:“谁能治好皇上的病,重重有赏。”民间医生徐长卿看见榜文,便揭榜进宫为皇帝治病。徐长卿把自己采来的“蛇痢草”取三两煎好,一日两次让李世民服下,余下的药液用作外洗。第2天病情就有了好转。再连服3天,症状就完全消失了。李世民高兴地说:“先生名不虚传,果然药到病除,但不知所用何药?”徐听了急忙跪下,吞吞吐吐地答不上话。原来李世民被蛇咬伤后,下了一道圣旨,凡是带“蛇”字的都要忌讳,谁说了带“蛇”字的话都要治罪。情急之下,一旁的丞相魏征灵机一动,连忙为他解围说:“徐先生,这草药是不是还没有名字?”徐会意忙说:“禀万岁,这草药尚无名字,请皇上赐名。”皇上不假思索地说:“是徐先生用这草药治好了朕的病,既不知名,那就叫‘徐长卿’吧,以免后人忘记。”皇帝金口玉言,说一不二,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中草药“徐长卿”的名字也就传开了,并一直沿用至今。“徐长卿”,又名鬼督邮、石下长卿、料吊、别仙踪、逍遥竹、一枝箭、钓鱼竿、英雄草、九头狮子草等,为萝蘼科植物,“徐长卿”的根及根茎或带根全草内、外用均可。主产于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等地。夏秋季采挖,除去杂质,切断、干燥后入药用。祖国医学认为,“徐长卿”性味辛、温,无毒。具有止痛、止咳、解毒、利水消肿、活血之功。可治胃痛、牙痛、风湿疼痛、经期腹痛、慢性气管炎、腹水、水肿、痢疾、肠炎、跌打损伤、湿疹、荨麻疹、毒蛇咬伤等症。药用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并被列为上品。谓其能治“蛊毒、疫疾、邪恶气、温疟。”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上说:“上古辟瘟疫有‘徐长卿散’,良效,今人不知用此。”又说:“‘徐长卿’久服强悍轻身。”在《常用中草药手册》上载有:“祛风止痛、解毒消肿、温经通络。治疗毒蛇咬伤,风湿骨痛、心胃气痛、跌打肿痛、带状疱疹、肝硬化腹水、月经不调、痛经等。”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徐长卿”内含黄酮苷、丹皮酚、挥发油、糖类、氨基酸及少量生物碱、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其药理作用如下:1、具有镇静、镇痛作用;2、可扩张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减慢心率,并能软化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而降低血压;3、能净化血液,降低胆固醇,防止动脉硬化和血栓形成;4、提高机体的代谢能力,增强免疫功能。近年来研究发现,“徐长卿”尚有抗肿瘤作用,能抑制癌细胞的增殖和扩散。该品水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痢疾杆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淋球菌等,以及肝炎病毒和皮肤真菌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选方如下:1、治腰痛、胃寒气痛、肝硬化腹水:用徐长卿6-1 0克,水煎服。每日服2次。2、治腹胀:徐长卿9克,加1碗水煎成半碗,温服。3、治牙痛:徐长卿干根1 5克,洗净,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也可将其根研成细末,痛时服粉1.5~3克,分2次服。 金银花的传说 古时候,有一个村里,一对善良的夫妻,妻子怀了双胞胎,生下一对可爱的女儿,一个叫金花,一个叫银花。她俩长得如花似玉,聪明伶俐,父母疼爱,乡亲、邻居们也非常喜欢这对姐妹。 两姐妹都到十八岁了,求亲的人络绎不绝,几乎踏破门槛。可姐妹俩谁也不愿出嫁,生怕从此分离。她俩私下发誓:“生愿同床,死愿同葬!”父母也拿她俩没办法。 谁知好景不长,忽然有一天,金花得了病,这病来势又凶又急,浑身发热,起红斑,卧床不起。请来医生给她看了病,医生惊叹地说:“哎呀!这是热毒症,无药可医,只好等死了!” 银花听说姐姐的病没法治,整天守着姐姐,哭得死去活来。 金花对银花说:“离开我远一点吧,这病过(传染)人”。 银花说:“我恨不得替姐姐得病受苦,还怕什么过人不过人呢?” 金花说:“反正我活不成了,妹妹还得活呀?” 银花说:“姐姐怎么忘啦?咱们有誓在先:生同床,死同葬。姐姐如有个好歹,我绝不一个人活着!” 没过几天,金花的病更重了,银花也卧床不起了。她俩对爹妈说:“我们死后,要变成专门治热毒病的药草。不能让得这种病的人再像我们似的干等死了。” 她俩死后,乡亲们帮着其父母把她俩葬在一个坟里。 来年春天,百草发芽。可这座坟上却什么草也不长,单单生出一棵绿叶的小藤。三年过去,这小藤长得十分茂盛。到了夏天开花时,先白后黄,黄白相间。人们都很奇怪,认为黄的就是金花,那白的是银花。想起两姐妹临终前的话,就采花入药,用来治热毒症,果然见效。 从此,人们就把这种藤上的花称为“金银花”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30:24
峻猛“将军”说大黄大黄是老牌泻下类中药,因其药性峻利,能推陈致新,好比国家能平定祸乱,安内攘外的一员虎将,故有“将军”之名号。传说大黄最早叫“黄根”,它之所以改名缘于一段故事。从前有个黄姓郎中,承袭祖上擅长采挖黄连、黄芪、黄精、黄芩、黄根这五种药材为人治病,被广誉为“五黄先生”。那时,每到春三月时,郎中便进山采药,为此常借宿在山上一农户马峻家中,至秋末方才离开。马峻一家妻儿三口对他百般善待,久之他与马家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谁知人有旦夕之祸。一年马家遭了火灾,房子财物被烧光,马峻妻子被烧死,剩下光棍爷儿俩伤心地住山洞去了。郎中费了很大精力找到父子俩,他对马峻说:“你带上孩子跟着我挖药吧。”于是他们终日相伴,以采药、卖药、治病为生。渐渐地,不识药性的马峻熟悉了五黄药。有时郎中不在家,他也偶尔学着为人治病。哪料后来又生祸端。有年夏天,一位孕妇身体虚弱,骨瘦面黄,因泻肚子来求医。恰巧郎中不在,马峻把治泻的黄连错给成了泻火通便的黄根,结果孕妇服后大泻不止,差点丢命,胎儿却死了。这事被告到县衙,县官立命扭来马峻,要以庸医害人治其罪。这时,郎中赶来跪在堂前,恳求县官老爷判自己的罪,说马峻是跟他学的医;而马峻更是羞愧,自愿领罪受罚。这样一来,县官倒对两人的情谊十分敬佩,想了想这五黄先生素有声名,那孕妇素体羸弱,孕期也短,就责罚两人给孕妇家些银两,把他们放了。不过县官最后对郎中说:“你那五黄药的‘黄根’既然比其他四样药厉害,应该改个名儿,免得日后混淆再惹祸。”郎中深深点头,回家便把黄根改叫“大黄”,以利区别。这名字于是就传开了。 老秀才与决明子从前,有个老秀才,还不到六十岁就得了眼病,看东西看不清,走路拄拐杖,人们都叫他“瞎秀才”。有一天,一个南方药商从他前过,见门前有几颗野草,就问这个草苗卖不卖?老秀才反过来问:“你给多少钱?”药商说:“你要多少钱我就给多少钱。”老秀才心想:这几颗草还挺值钱,就说:“俺不卖”。药商见他不卖就走了。过了两日,南方药商又来了,还是要买那几颗草。这时瞎秀才门前的草已经长到三尺多高,茎上已经满了金黄色花,老秀才见药商又来买,觉得这草一定有价值,要不然他为何老要买?老秀才还是舍不得卖。秋天,这几颗野草结了菱形、灰绿色有光亮的草籽。老秀才一闻草籽味挺香,觉得准是好药,就抓了一小把,每天用它泡水喝,日子一长,眼病好了,走路也不拄拐杖了。又过了一个月,药商第三次来买野草。见没了野草,问老秀才:“野草你卖了?”“没有”,老秀才就把野草籽能治眼病的事说了一遍。药商听后说:“这草籽是良药,要不我三次来买。它叫‘决明子’,又叫‘草决明’,能治各种眼病,长服能明目。”以后,老秀才因为常饮决明子泡的茶,一直到八十多岁还眼明体健,曾吟诗一首:“愚翁八十目不瞑,日数蝇头夜点星,并非生得好眼力,只缘长年饮决明。” 藜芦的传说 金元时期名医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记载有这样一故事,有一妇女自幼得了风痫病,并日渐加重。严重时每天要犯十几次。有一年遇上了荒年,只好到地里挖野草充饥。她在田野中见有一种好象大葱的草,就采回蒸熟饱吃了一顿。到后半夜忽然感觉腹中难受不安,吐出许多粘稠如胶样的痰涎,接连几天,吐出的东西大约有一二斗。同时浑身出汗如水洗,非常困倦,自认为难以活命了。谁知三天后,不仅身体渐觉轻健,多年所患之病也好了。她拿所吃的“葱”去问别人,别人告诉她说这叫“憨葱”,就是药书上的“藜芦”。 俗话说:“怪病多生于痰”。这则故事中的病历,虽属一次不自觉的偶然巧合,但从中可以看出中药藜芦对于治疗痰饮所致的怪病是有一定奇效的。 为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黑藜芦的根及根茎。 【性味归经】苦辛,寒,有毒。归肝、肺、胃经。 【功效】涌吐风痰、清热解毒、杀虫。 【应用】用于中风痰堕,喉痹不通癫痫等症,油调外用治疥癣,秃疮。 【用法用量】0.3-0.9克;外用鲜根适量,捣烂或晒干研粉患 【注意】体虚气弱及孕妇忌服。 灵芝草的传说 冰洞山顶有一个大山洞,每年五月以后,洞中就开始结冰,光闪闪,亮晶晶,美如仙境。相传很早以前,这里是一个龙宫,住着龙王小姐,长得非常漂亮。她常把山上的当归、香兰采回来给龙母治病。 在山下岩屋里住着个年青的小伙子,采药为生。家中只有一个老爹,得了重病,躺在床上已经三年了,生活非常贫苦。 年轻的采药人,有一根紫竹箫。他常常到月明风清的夜晚吹箫,声音非常动人,像泉水出洞,像百鸟齐鸣;吹得月亮用云彩遮脸,吹得树叶掉泪。 箫音感动了龙王小姐,她常躲在岩屋背后偷听,听到动情处,就暗暗落下泪来。 一天,年轻人正在深山老林里采药,看到一个手提药蓝的漂亮女了,对他微微一笑,低下了头。采药人看着她,感到非常惊奇。在这深山里,哪能来得了这样的女子?况且她长得那么秀气,穿戴打扮也不像凡人,莫非是神仙下凡?他正在猜疑,那个女子早已走了,他痴痴呆呆地站在那里,望了好久。 隔了几天,采药人又在那个深山老林里遇见了那个女子。她向他走过来了,告诉他,自己是龙王小姐,眼下母亲得了重病,需要一味灵芝草做药,已经找了几架山,都没有找到,希望他能帮忙寻找。采药人说:“好!我一定尽力弄到。”然后,约定了时间,龙女来这里取药物。 分手后,龙王小姐回龙宫去了,采药人立即上山采药。他终于在一个陡崖上采到了灵芝草,可是却被护卫灵芝草的毒蛇咬伤了。他滚下了陡崖,昏死了过去。 龙王小姐按约定的时间来到约定的地点,找不见采药人,知道出了事,就沿着他留下的脚印找到了他。年轻人只有一口气了,可手里还紧紧拿着那棵灵芝草。龙王小姐感动的热泪盈盈,把他背到山下,放在岩屋里休息。她拿了灵芝草赶忙回到龙宫。 灵芝草治好了龙母的病,龙母非常感激,要重谢采药人。她问女儿:“他要什么东西呢?我有的任何珍宝他都可以挑选。”龙王小姐说:“他什么都不要,就是想要你的女儿。”龙母闷了半天,说:“这需要和你父王商量。” 龙王哪里肯把女儿嫁给采药人?就把她打入了冷宫,再也不叫她出来。 后来,那个采药人苦苦思念龙王小姐,化作一座山峰。 刘寄奴刘寄奴本来是宋武帝刘裕的小名,为什么又成了一味中药名呢?原来传说刘寄奴小时上山砍柴,见一巨蛇,急忙拉弓搭箭,射中蛇首,大蛇负伤逃窜。第二天他又上山,却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一阵阵捣药声,即随声寻去,只见草丛中有几个青衣童子捣药,便上前问道:“你们在这里为谁捣药?治什么病呢?”童子说:“我王被寄奴射伤,故遣我们来采药,捣烂敷在患处就好了。”寄奴一听,便大吼到:“我就是刘寄奴,专来捉拿你们。”童子吓得弃药逃跑,寄奴便将其草药和臼内捣成的药浆一并拿回,用此药给人治疗,颇有奇效。后来,刘寄奴领兵打仗,凡遇到枪箭所伤之处,便把此药捣碎,敷在伤口,很快愈合,甚为灵验。但士兵们都不知道叫什么药,只知是刘寄奴射蛇得来的神仙药草,所以就把它叫“刘寄奴”。这是唯一用皇帝的名字命名的中草药,一直流传到现在。 龙眼的传说龙眼是我国南方名贵特产,营养丰富,果肉含维生素C、维生素K、粗蛋白以及无机盐类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以龙眼鲜果烘焙成桂圆干,具有补心益牌、养血安神之功效,可治疗病后虚弱、贫血痿黄、产后血亏等症。但患有外感实邪、痰饮胀满者勿食龙眼肉,孕妇也要忌服,容易引起流产。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姓钱的员外,带领当地百姓修坝筑堤,种田养鱼,不出几年,当年那洪涝之地己经变成了一个百姓安居乐业的鱼米之乡。但钱官员结婚三年仍然膝下无子,常为此唏嘘不已。当地百姓深为钱员外的勤政爱民所感动,纷纷表示愿意把自己的女儿纳给钱员外作妾。终于,钱员外在五十三岁时得了个儿子。钱员外合家欢喜,日日欢宴夜夜笙箫三天方罢。可不幸的是,由于先天不足加上后天娇生惯养的缘故吧,钱员外的儿子长得又瘦又小,经常发热、咳嗽,弱不禁风,十岁的时候看上去仍像个四五岁的孩子。为此,钱员外为他求医问药,请遍名医郎中,尝尽民间偏方,可身体就是强壮不起来。远房亲戚王夫人闻讯,千里迢迢地从远方前往钱府,好心地对钱员外说:“龙眼能治虚劳羸弱,若贵公子要强身健体,我看非吃龙眼不可呢。”钱员外不解地问:“为什么呢,夫人?”王夫人解释说:“当年哪吒打死了东海龙王的三太子,还挖了龙眼。这时,恰好有位叫海子的穷人家孩子因缺乏营养,身体羸弱,常常患病,经调补多月仍不见好转。哪吒闻讯之后,便立即把龙眼给海子吃了。海子吃了龙眼之后,不仅身体强壮起来,不再患病,而且渐渐地长成了个彪形大汉,结婚后生了十三个龙凤,自己也活了一百三十多岁。海子仙逝后,他的坟上长出一棵龙眼树,树上结满了龙眼。东海边上的百姓闻讯后,纷纷前去摘取龙眼,食肉后以核种树。此后家家户户都种龙眼树,食龙眼肉,因而个个都身强体健,不患疾病。”钱员外听罢大喜,立即命人去东海边采摘了大量的龙眼,连续一个月天天给儿子吃,并把吃不完的龙眼取肉晒干,时时让儿子进食,他又把龙眼核在院前屋后播种,大量种植。儿子由于经常吃龙眼,于是身体渐渐地变得强壮起来,后来在钱员外的教诲下学文习武,并考取功名,成为一名像父亲一样热心为百姓谋福祉的好官员。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34:30
芦根的传说 江南有个山区有家开药铺的老板,由于方圆百里之内只有他这么一家,所以这个药铺老板也就成了当地一霸,不管谁生了病都得吃他的药,他要多少钱就得给多少钱, 有家穷人的孩子发高烧、病很重。穷人来到药铺问,药铺老板说退热得吃“羚羊角”,五分羚羊角就要十两银子。穷人说:“求你少要点钱吧,这么贵的药咱们穷人吃不起呀!” 药铺老板说:“吃不起就别吃,我还不想卖呢。” 穷人没法,只有回家守着孩子痛哭。 这时,门外来了个讨饭的叫化子,听说这家人孩子发高烧,家里又穷得买不起那位药铺老板的药,便说:“退烧不一定非吃羚羊角不可。” 穷人急问:“还有便宜的药吗?” “有一种不花一个钱。” “什么药?” “你到塘边挖些芦根来吃。” “芦根也能治病?” “准行”。 穷人急忙到水塘边上,挖了一些鲜芦根。他回家煎好给孩子灌下去,孩子果然退了热。穷人十分高兴,就跟讨饭的叫化子交了朋友。 从此,这里的人们发高烧时就再也用不着去求那家药铺了。芦根成了一味不花钱的中药。 鹿衔草的传说 传说很久以前,东北的深山密林中群居着野鹿。为此,当地许多好奇的居民都想观鹿逗乐,但人现鹿散,不能如愿。这倒越发激起了人们想了解这群自然生灵的欲望。 有一天,几个居民费心谋划后,擎着自制的鹿头模具,躲藏在又深又密的草丛中,用卷起的树叶吹出阵阵鹿鸣声。不多一会儿,果然引来了大群野鹿。 但见野鹿雌雄相嬉,有些还相与交配。奇怪的是,居民发现一对野鹿当交配完毕后,雄鹿便会倒“毙”于地。接下来,便有一群雌鹿围扰过来,发出悲鸣嚎叫,即而把头凑在一起,又四散而去。约莫半晌工夫,这散去的雌鹿都衔着相同的草回来,原来刚才是为雄鹿寻药草去了。这些雌鹿把草衔到雄鹿嘴边,磨来蹭去,没多久,奇迹出现了,倒地的雄鹿竟慢慢眨动眼睛,醒过来了,而且犹如刚从睡梦中醒来,重又神采飞扬,和雌鹿交颈摩肩,戏玩如初。 窥此幕的居民颇感惊奇,想看这神草是什么样子,便窜出草丛,把鹿群吓跑。近前一看,这草长着圆圆的叶片,香气浓郁,当地生长很多,于是便采些拿回家,臆想人吃了可能也会有药效。后来验证,此药草确有益肾补虚救急之功。可给药草取个什么名字呢?当时观鹿的几个居民提议,叫“鹿衔草”吧,就这样定了名。后来又发现此药草还有祛风除湿活血的功效。 驴皮胶的由来唐朝时,阿城镇上住着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田铭,女的叫阿娇,两人靠贩驴过日子。阿铭和阿娇成亲五年后,阿娇有了身孕,不料,阿娇分娩后因气血损耗,身体很虚弱,整日卧病在床,吃了许多补气补血的良药,也不见好转。阿铭听人说驴肉能补,心想,让阿娇吃些驴肉,也许她的身体会好起来。于是,就叫伙计宰了一头小毛驴,把肉放在锅里煮。谁知煮肉的伙计嘴馋,肉煮熟了便从锅里捞出来吃。其他伙计闻到肉香,也围拢来尝尝,一锅驴肉不大会儿全进了伙计们的肚里。煮肉的伙计着了慌,拿什么给女主人吃?无奈,只好把剩下的驴皮切碎放进锅里。倒满水,熬了足有半天功夫才把皮熬化了。伙计把它从锅里舀出来倒进盆里,却是一盆浓浓的驴皮汤。汤冷后竟凝固成粘糊糊的胶块,伙计把这驴皮胶块送给阿娇吃。阿娇平时喜吃素食,不曾吃过驴肉,尝了一口,直觉得喷香可口,竟然不几餐便把一瓦盆儿驴皮胶全吃光了。几日后奇迹就出现了,她食欲大增,气血充沛,脸色红润,有了精神。自此以后,驴肉胶大补是产妇良药,便在百姓们中间传扬开了。阿铭和阿娇开始雇伙计收购驴皮熬胶出卖,生意十分兴隆。有些庄户,见熬驴皮胶有利可图,也相继熬胶出售。可只有阿城当地的驴皮胶有滋补功能。县太爷带着郎中先生来到阿城调查,经过实地探测,发现阿城水井与其他地方水井不同,比一般水井深,水味甜,水的重量也沉重许多。县太爷十分惊喜,才知道驴皮胶补气补血,除驴皮之外,还赖此得天独厚的井水。于是下令:只准阿城镇百姓熬胶,其他各地一律取缔。 罗汉果的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广西某地有一个古老的瑶寨,寨中有一位姓罗的樵夫。因为父亲早逝,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他勤于劳作,孝敬母亲,深得乡亲们的赞赏。一年秋天,樵夫的母亲患了风寒症,整天咳喘不已,异常痛苦。樵夫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但是家中一贫如洗,一日两餐尚难保证,根本没有余钱请郎中诊治。无奈,他只好更加辛劳地上山砍柴,希望以卖柴所得的微薄银两为母亲求医问药。一天清晨,樵夫又和往日一样,空着肚子,早早地就上山砍柴。在一片密林中,他挥刀砍啊砍啊,一不小心,他砍中了一个马蜂窝。顷时马蜂嗡嗡乱飞,樵夫在惊恐中连连后退。一只奇大无比的马蜂追赶上樵夫,在他裸露着的手臂上狠狠一蜇,被蜇处立即变得红肿起来,疼痛不已,樵夫感到心悸气促、头晕目眩。他孤身影只置身于这僻静的山中,无医可求,自己又不识草药药性,更不懂得对症治疗,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无奈之下,他只好强忍着剧痛和头晕心悸等不适,踉踉跄跄地向山下走去。走了长长的一段崎岖山路,他感到累了,于是坐下稍作休息。不经意间,他闻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水果般的香味。奇怪,在这荒无人烟的山野中,何来的水果?环顾四周,他看见眼前不远处长着一团团一簇簇的青藤,青藤上结满了一只只不知名的形似葫芦的野果。又饿又累的他心中一喜,三步并作两步走上前去,摘下一只,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没想到这野果不仅香甜可口,而且清凉怡人,与自已被马蜂蜇伤的红肿热痛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他突发奇想:说不定以清凉的果汁涂在伤口上会缓解疼痛呢。于是,他把果汁往伤口上涂。即时,他感到伤处有一种说不出的清凉!更令他意想不到的是,伤处的疼痛竟开始缓解,没过多久,伤处红肿疼痛消失,仿佛未曾被马蜂蜇过一般。惊喜之余,他便摘了好些野果带回家中,给患病的母亲当水果吃。樵夫的母亲吃了这种野果后,第一天觉得清凉润喉,神清气爽;第二天觉得咳喘有所减轻……见这果子不但好吃省粮,而且有助于母亲病情缓解,樵夫高兴极了,于是便天天上山采摘新鲜的果子给母亲吃。如此连续吃了一个多月后,母亲的咳喘病竟不治而愈,不费半点银两。母子二人喜不自胜,逢人便说这野果的神奇功效,他们采摘很多这种野果,晒干备用。每当遇上患有咳喘病的穷人,便免费送上,教病人煎水饮用,因此治愈了不少患咳喘病的穷人。恰逢此时,一位周游列国、悬壶济世的人称汉郎中的医生行至此地,听闻樵夫以野果治愈母亲咳喘病之事,心中一动,于是亲临樵夫家中,品尝这既能充饥又能治病的不知名的野果。汉郎中还在樵夫的带领下上山采摘,潜心研究,看能不能当药材使用。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试用,汉郎中发现此野果性味甘、凉,具有清肺止咳、化痰平喘、利咽润喉和润肠通便之功效,于是便广泛用于民间。由于樵夫姓罗,郎中名汉,后人为缅怀他们的功绩,便把这种不知名的野果称之为罗汉果。 麻黄的由来有个挖药的老人,无儿无女,收了一个徒弟。谁想,这个徒弟很是狂妄,才学会一点皮毛,就看不起师傅了。有的时候,卖药的钱也不交给师傅,自己偷偷花掉。师傅伤透了心,就对徒弟说:“你翅膀硬了,另立门户吧。”徒弟倒满不在乎:“行啊!”师傅不放心地说:“不过,有一种药,你不能随便卖给人吃。”“什么药?”“无叶草。”“怎么啦?”“这种草的根和茎用处不同;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记住了吗?”“记住了。”“你背一遍。”徒弟张口就背了一遍,不过,他背时有口无心,压根儿也没用脑子想。从此,师徒分手,各自卖药。师傅不在眼前,徒弟的胆子更大了,虽然认识的药不多, 却什么病都敢治。没过几天,就让他用无叶草治死了一个。死者家属哪肯善罢甘休,当时就抓住他去见县官。县官问道:“你是跟谁学的?”徒弟只好说出师傅的名字。县官命人把师傅找来,说:“你是怎么教的?让他把人治死了!”师傅说:“小人无罪。”“怎么能说你无罪?”“关于无叶草,我清清楚楚地教过他几句口诀。”县官听了,就问徒弟:“你还记得吗?背出来我听听。”徒弟背到:“发汗用茎,止汗用根,一朝弄错,就会死人。”县官又问:“病人有汗无汗?”徒弟答道:“浑身出虚汗。”“你用的什么药?”“无叶草的茎。”县官大怒:“简直是胡治!病人已出虚汗还用发汗的药,能不死人?”说罢,命人打了徒弟四十大板,判坐三年大狱。师傅没事,当堂释放。徒弟在狱中过了三年,这才变得老实了。他找到师傅认了错儿,表示痛改前非。师傅见他有了转变,这才把他留下,并向他传授医道。打这儿起,徒弟再用“无叶草”时就十分小心了。因为这种草给他闯过大祸惹过麻烦,就起名叫作“麻烦草”,后来又因为这草的根是黄色的,才又改叫“麻黄”。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37:47
马勃的由来马勃是个放猪娃。一年夏天,马勃和几个孩子到荒山割草。有个孩子不小心,腿肚子被树枝划破了,鲜血直流。那孩子疼得直哭,别的孩子也吓慌了。马勃却说:别哭,你把伤口按住,等我给你治。他在山坡上东转西转,找到一个灰褐色的包样东西。马勃把灰包往那孩子的伤口上一按,然后用布条扎紧,便把他背回了家。过了三天,那孩子揭开一看,伤口没化脓,而且还长出新鲜的嫩肉;再过两天,伤口全好了。人们问马勃:你小小年纪,怎么知道那东西止血?你们看,马勃卷起库腿,露出一道伤疤,这就是大灰包治好的。谁教你的?我自己。马勃说:有一回在山上砍柴,一没留神,腿被刀砍了,血流不止,疼得直冒汗。正在这时我看见身边有个大灰包,急忙用它按住伤口,当时就止住了血,过了几天,伤口就长好了。以后,不管手划破了,还是脸碰了皮儿,我都去找大灰包来治。从此以后,人们就传开了,凡是有外伤的就找马勃;找不到马勃,就到山上找大灰包。日子一久,马勃便成了大灰包的名字。说了半天大灰包到底是个啥呢?原来它是马勃科马勃菌的子实体,幼嫩的时候是球形的,成熟后干燥化为灰褐色的灰包。人们渐渐发现,它不但可以止血,还能清利咽喉、散瘀消肿。由于它的用途越来越多,后来就成了一味有名中药。 马齿苋异名的由来“马齿苋”系草本植物,各地都有野生。味酸,性寒。入胃、大肠经。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性胃肠炎等。说起其异名叫“长命菜”、“长寿菜”,那恐怕就陌生了。其实,这些异名的由来流传着既凄惨,又生动的故事。相传古代,一年的夏秋之际,北方农村,久旱无雨,赤日炎炎,灾情严重,田间禾苗都枯焦而死。且疫痢流行,饥病交加,老、弱、病、残者相继死去。皇上、地方官吏,对农村的灾荒、人民的疾苦,视若无睹,漠不关心,百姓的生死存亡,只有听天由命。少数壮年力强者,勉强支撑,外出寻觅树皮野草充饥。说也奇怪,他们惊喜地发现,田埂路边有一种野草还茂盛地长着。观其全草,光滑无毛,肉质肥厚,心想:这草一定可以充饥,于是把它连根拔出,采集了一大堆,带回家给全家充饥。吃完后,再去寻觅。吃了几天后,居然大家觉得精神顿起。特别怪的是,所患的“拉肚子病”,也逐渐好了。这个好消息不胫而走,于是村里的人们都去田野寻觅。之后,村民就尊称该草叫“长命菜”、“长命苋”,也有的称它“长寿菜”,“马齿苋”的异名,一一被记载在《本草纲目》、《中国药植志》、《中国药植图鉴》等典籍中。近代编写的大型巨著《中药大辞典》也记载了“马齿苋”的异名。将“马齿苋”连根拔出后置于烈日下曝晒,多日后仍久盛不衰,再经入地载种,仍能存活。夏秋季节花开成熟,民间大量采集,洗净,欲其贮存,四季常食,则必须将“马齿苋”全草放锅内,经沸水烫过,然后日光下曝晒多日,才能晒得干燥,贮存备用。可见,“马齿苋”的生命力,确实坚强无比,真不愧为“长命菜”、“长命苋”、“长寿草”的美名呢。 美食佳药鱼腥草当年越王勾践做了吴王夫差的俘虏,勾践忍辱负重假意百般讨好夫差,方被放回越国。传说勾践回国的第一年,越国碰上了罕见的荒年,百姓无粮可吃。为了和国人共渡难关,勾践翻山越岭寻找可以食用的野菜。他终于发现一种可以食用的野菜,而且生长能力特别强,总是割了又长,生生不息。于是,越国上下竟然靠着这小小的野菜渡过了难关。而当时挽救越国民众的那种野菜,因为有鱼腥味,被勾践命名为“鱼腥草”。“鱼腥草”别名侧耳根、猪鼻孔等,“凉拌鱼腥草”是民间的一道传统佳肴。“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常与芦根、桔梗、瓜蒌等同用于治疗肺脓疡,痰热喘咳。用于热毒疮疡时,可与野菊花、蒲公英、金银花等同用,亦可单用鲜品捣烂外敷;若皮肤瘙痒,蚊虫叮咬,疔疖红肿痒痛,亦可单用本品制成搽剂,外涂患处;用于膀胱湿热,小便淋漓涩痛时,常与车前子、白茅根、海金砂等同用;用于大肠湿热、泄泻痢疾时,多与黄连、黄柏、白头翁等配用,也可与山楂炭配伍,治疗热痢。以鱼腥草为主要成分的常用中成药制剂有鱼腥草注射液,具有清热、解毒、利湿的作用,用于肺脓疡、痰热咳嗽、白带、尿路感染、痈疖等。又如复方鱼腥草片(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组成)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用于外感风热引起咽喉疼痛、扁桃腺炎等。 密陀僧的传说 在中岳嵩山中,有一樵夫,一日进山砍柴,忽遇一只恶狼向他扑来,好在他眼急腿快,拼命奔走,方才免为狼食。但因惊吓过度,回家后得一怪病,失音不能言语,多天难愈。一日,遇一僧人路过,自称能治此病。那僧人取出一块似铜非铜、似金非金的东西,研末后让樵夫用茶水调服。樵夫服药后,很快便感觉浑身轻松,失音不语的症状随即消失。樵夫向那僧人询问药物的名药,那僧人并不作答,只是连声念起“阿密陀佛!阿密陀佛!”后来,那樵夫在一家银匠家里发现炼银炉炉底的残渣很象那僧人给他治病的药,便也试着给人治病,果然也有效果,别人问他这药的名字,他一时无言以对,因想起僧人给他治病时口念“密陀”,便灵机一动,说这药名叫“密陀僧”。 木瓜的传说 安徽省宣城木瓜,自古以来就是以其花木供观赏,果实供药用,且品质优良蜚声天下,成为名扬全国的地道中药材。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曾为其吟诗:“天下宣城花木瓜,日华沾露绣成花。” 宣木瓜,属蔷薇科贴梗木瓜的果实,落叶灌木。每年3月,淅沥的春雨滋润着大地,一夜间花苞怒放,通红通红的一树,比桃花还艳!此时你若来到宣州,迈步木瓜园中,就像置身燃烧的云霞里。 宣木瓜的果实,性温味酸,有舒筋活血、平肝和胃、化湿止痛的功效。中医在临床上常用它来治疗风湿性关节炎、腰膝酸痛、脚气肿胀、小腿肌肉痉挛。有这样一个故事:某人因脚气肿胀不能行走,乘舟返乡时将肿足搁在舟中一布囊上,下船时,顿觉脚气肿胀疼痛居然大减,遂问舟夫囊中何物?舟夫答曰:“宣木瓜也!”归至家中,遂用布袋装上宣木瓜,将肿胀的足搁之其上,不久病愈。现代药理研究,木瓜含有皂甙、黄酮类、苹果酸、柠檬酸、酒石酸、维生素C、鞣质、果胶等。 宣城木瓜,以果大肉厚、体糯味酸、果色鲜黄、馥花浓郁而夺魁于天下。 南瓜蒂安胎相传,江南名医叶天士来到东阳、磐安的大盘山区一带,在弯曲僻静的山道上,遇到一女子,脸色苍白,眼睛无神,柴担重压一旁,双手捧着凸起的小肚,斜躺在地,嘴里轻轻地呻吟。叶天士上前询问,得知她家就在山下,男人还在山上,自己怀孕已有几月,为帮助丈夫砍柴而来到此处,现在感到胎位不稳,恐有不测,正处于万分痛苦与不安的境地。叶天士为了安定这女子的情绪,便说:“大嫂子,心要宽,神要安。我是个医生,会采药给你吃,你只管放心吧!”“这深山野岭到哪里去采药啊?”这女子叹息了一声,便又哼哼起来。这时,叶天士环顾四周,眼睛最后落在路旁地里一只只大南瓜上。这些大南瓜,小则七八斤,大则十多斤,只只都还连在一条条的南瓜藤上。叶天士心想:“南瓜藤上长南瓜,就靠南瓜蒂。这南瓜蒂从根藤那儿一点点地吸取营养,一点点地输送给南瓜,让南瓜从小长到大,从青变成黄……这瓜熟蒂落,岂不正是十月怀胎么?”想到这里,叶天士高兴起来,说声:“对!我何不拿这南瓜蒂来安胎呢?”这时,叶天士摘下三只大南瓜,取下南瓜蒂,用自己随身带的药钵,架起一个炉灶,拾来枯柴枝,煎起了南瓜蒂汤来。一会,叶天士把南瓜蒂汤送到女子的面前,那女子便喝了下去,不久奇迹出现了,那女子小肚不痛了,并且还能站起来走动。她便拜倒在地,感谢在这深山遇上了“神仙”。 牛黄又名丑宝的缘由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渤海一带行医(今河北任丘)。一日,他正从药罐中取出炮制好的青礞石,准备研末为一位名叫阳文的邻居治疗中风偏瘫。这时,门外传来一阵喧闹声,扁鹊问其究竟,原来是阳文家中养的一头十几年的黄牛,不知何故,近来日见消瘦,以致不能耕作,故阳文的儿子阳宝请人把牛宰杀了。谁知,阳宝发现牛胆里有块石,扁鹊对此颇感兴趣,嘱阳宝把石头留下,以便进一步研究。阳宝笑了:“先生莫非想用它做药?黄牛之病源于结石,这结石乃病根也,哪能治病?”扁鹊一时也答不出来,随手把结石和桌上的青礞石放在一起。正在这时,阳文的病又发作起来,扁鹊赶到,只见阳文双眼上翻,喉中碌碌痰鸣,肢冷气急,十分危急。他一边扎针一边叮嘱阳宝:“快!去我家桌上把礞石盒来!”阳宝气喘吁吁地拿来药,扁鹊也未细察,很快研为细末,取用5分给阳文灌下,不一会,病人停止了抽搐,气息平稳,神志清楚。扁鹊回到自己的屋里,发现青礞石还在桌上,而牛结石不见了,忙问家人:“何人动了牛结石?”回答是:“刚才阳宝过来取药,说是您吩咐的呀!”这个偶然的差错却给扁鹊带来了深思:“难道牛的结石也有豁痰定惊的作用?”于是,第二天他有意识地将阳文的中药里的青礞石改换为牛结石使用。三天后,阳天病势奇迹般地好转,不但止住了抽搐,而且偏瘫的肌体也能动弹几下,喜得阳文连声称谢。扁鹊说:“不用谢我,还得谢谢你的公子吧。”于是将阳宝错拿牛结石代礞石的经过讲了一遍,并说:“此石久浸于胆汁中,苦凉入心肝,能清心开窍,镇肝熄风之效。”阳文问道:“这药叫什么名字呢?”扁鹊思索片刻:“此结石生子牛身上,凝于肝胆而成黄,可称它为‘牛黄’”。然后又进一步说:“牛黄有此神效,堪称一宝,牛属丑,再给它取个别名,叫‘丑宝’吧。”因此,当你拿到一些老医生开的药“丑宝”时,就知道是“牛黄”了. 女贞子药话从前有个善良的姑娘叫贞子,嫁给一个老实的农夫。两人都没了爹娘,同命相怜,十分恩爱地过日子,那知婚后不到三个月,丈夫便被抓去当兵,任凭贞子哭闹求情,丈夫还是一步三回头地被强行带走了。丈夫一走就是三年,音信全无。贞子一人整日里哭泣不已,总盼着丈夫能早日归来。可是有一天,同村一个当兵的逃了回来,带来她丈夫已战死的噩耗。贞子当即昏死过去。乡亲们把她救过来后,她还是一连几天不吃不喝,寻死觅活。最后有个邻家二姐劝慰她,说那捎来的信也许不真,才使她勉强挺过来了,但这一打击却让她本来羸瘦的身体更加虚弱,这样过了半年,她最终病倒了。临死前,贞子睁开眼拉着二姐的手说:“好姐姐,我没父母没儿女,求你给我办件事。”二姐含泪点头。“我死后,在我坟前栽棵冬青树吧。万一他活着回来,这树就证明我永远不变的心意。”死后二姐按她的遗言做了,几年后冬青枝繁叶茂。果然有一天,贞子的丈夫回来了。二姐把贞子生前的情形讲了,并带他到坟前,他扑在坟上哭了三天三夜,泪水洒遍了冬青树。此后,他因伤心过度,患上了浑身烦热、头晕目眩的病。说来也怪,或许受了泪水的淋洒,贞子坟前的冬青树不久竟开花了,还结了许多豆粒大的果子。乡亲们都很惊奇这树能开花结果,议论纷纷,有的说树成仙了,吃了果子人也能成仙;有的说贞子死后成了仙等等。贞子的丈夫听了怦然动心:“我吃了果子如果成仙,还可以和爱妻见面。”于是摘下果子就吃,可吃了几天,他没成仙,也没见到贞子,病却慢慢好了。就这样,冬青树的果子药性被发现,它能补阴益肝肾,人们纷纷拿种子去栽,并给取名叫“女贞子”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39:31
蒲公英的传说 有一户人家的小姐忽然得了奶疮,又红又肿,疼得坐立不安。在封建礼教下,羞于开口,不愿让别人知道,一直强忍着。终于被其母发现了,以为她有越轨之事,骂道:“不要脸的东西才害这种见不得人的病,给爹妈丢人啊!”小姐听出母亲话中有话,对自己犯了疑心,又羞又气,可又无法说清。于是心一横,趁夜深人静,独自出走,来到江边,投江自尽。 正巧,江边有一条渔船,船上有个姓蒲的老渔夫和他的女儿趁着月光撒网捕鱼。见有人投江,渔家姑娘识水性,忙跳入江中把小姐救起。问其原由,小姐把患乳疮的事告诉了姑娘,姑娘告诉了老渔翁。老渔翁想了想说:“明天你给她挖点药去。” 第二天,渔家姑娘按老渔翁的指点,从山上挖回一种有锯齿长叶、长着白绒球似的野草,熬成药汤,给小姐喝了。过了些日子,小姐的病就好了。 家中父母,听说小姐投江自尽,知道冤屈了女儿,又悔又急,忙派人到处寻找,一直找到渔船上。小姐哭别渔家父女,老渔夫让小姐把剩下的药草带着,嘱咐她如再犯病时煎着吃。小姐给老渔夫磕了三个头,回家去了。 后来小姐叫人把药草栽到花园,为了纪念渔家父女,因为只知老渔夫姓蒲,尊称:蒲公,姑娘叫英子,她给这种药取名叫“蒲公英”。从此,蒲公英治奶疮就传开了。
hhbffq
发表于 2014/4/25 15:40:45
目录三七叶一枝花的传奇 蔷薇的故事 巧得“仙药”疗漆疮 青城山上得川芎 趣谈枸杞子 三七的传说砂仁的传说升麻的传说 生姜的传说 使君子的传说 太湖县中药蔓荆子的传说 天麻的传说 王不留行的传说 蜈蚣和接骨草 辛夷花的传说 七叶一枝花的传奇七叶一枝花是一味清热解毒的草药,药用历史悠久,向来被誉为蛇伤痈疽圣药。据传,这味草药的名字缘于一则神话故事。很久以前,浙江天日山区住着一个青年叫沈见山,父母早逝,又无兄弟姐妹,靠上山砍柴为生。一天,他在砍柴时,草丛中突然窜出一条毒蛇,还未及躲避,他的小腿就被蛇狠狠咬了一口。不一会儿,他就昏迷在地,不省人事。说来也巧,这时天上的七仙女正好脚踏彩云来天目山天池里洗澡,看到了昏倒的沈见山,便动了恻隐同情之心,她们将他围成一圈,纷纷取出随身携带的罗帕盖在他的伤口四周。更巧的是,王母娘娘这时也驾祥云到此,看到了青年、伤口和女儿们的罗帕,明白了一切,于是随手拔下头上的碧玉簪,放在7块罗帕的中央。或许是伤口得到了罗帕和碧玉簪的仙气,蛇毒很快就消散了,沈见山竟渐渐苏醒过来。苏醒后的一瞬间,他只听“嗖”地一阵风响,罗帕和碧玉簪一起落在了地上,即刻变成了7片翠叶托着一朵金花的野草。他惊呆了,仿佛刚做了一场梦,又看看自己的小腿,了无伤痕。最后他想明白了,是这好看的野草救了自己的蛇伤。于是,下山后,他给村民们反复讲述被蛇咬伤后获救的奇特经过,并带村民上山认药。村民们推测说,这药草蕴含有仙气,能克蛇毒妖魔云云,故而每遇有蛇咬伤患者,都采挖此药,并获神效。当大家好奇地询问药草的名字时,沈见山想了想说:“七叶一支花。”其实,七叶一枝花是百合科植物,系以形状得名。其叶2到3层,每层6至8片,通常7片,夏季开花,从茎顶抽出花茎,顶端着花一朵,故名。其根呈节状扁圆柱形,略弯曲,密生层状突起的粗环纹,像睡眠中的跳蚤,又似叠叠楼层,故《神农本草经》等书又名“蚤休”、“重楼”等。目前入药的主要是其根茎。中医认为,其性味苦微寒,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息风定惊、平喘止咳等功效,常用来治疗痈肿、淋巴结核、喉痹、蛇虫咬伤、慢性气管炎、小儿惊风抽搐、婴儿湿疹、腮腺炎、乳腺炎、恶性肿瘤等。其花也有类似药效。药理学证实,本品根茎含有甾体皂甙、生物碱、氨基酸等成分,对流感病毒、金葡萄球菌等多种微生物有抑制作用,并有镇静、镇痛、镇咳、平喘等效能。虽然其药用广泛,但其功效最早被发现、最拿手、最知名的还是治蛇毒、疗痈疽,为外用药。有名的季德胜蛇药,就是以该药为主要成分制成的。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歌曰:七叶一枝花,深山是我家,痈疽如遇者,一似手拈拿。 蔷薇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在浙江天目山下,住着一户人家,姑娘名叫蔷薇,父亲早年去世,她和母亲相依为命,艰难度日。邻居青年阿康,为人善良,更乐于助人,常帮助蔷薇砍柴、挑水,日久天长,两人互相爱慕,私订了终身。有一年,皇帝下旨,选美女进宫,蔷薇被选中。姑娘问讯,当即昏厥。官吏逼迫,要带人进京。母亲苦苦哀求,才答应推迟两天。好心的乡亲们暗中告诉蔷薇,躲进深山,如官府要人,就说患急病死了。谁知此事走漏了风声,被贪财的人向官府告了密。县官上奏朝廷,皇上大怒,下令追捕,活着要人,死了要尸。阿康和蔷薇火速进山,奋力逃奔。但步行怎逃得过骑马的追兵。耳闻马蹄声已近,为了不牵累阿康,蔷薇毅然跳下了万丈山崖。阿康悲痛万分,亦随着跳下。追兵搜巡,在山崖下寻到了两具尸体,运回京城。皇帝见尸,又气又恨,命人浇油烧尸,但烧了一昼夜,尸体却肤色不改,完好无损。又命人举刀碎尸,但钢刀却砍不进。皇上恼羞成怒,下令抛入大海,可尸体却不沉。此时,朝廷上下怨声载道,有胆大之士骂皇上是凶残的昏君。皇帝不敢再继续作孽,命人打捞尸体,合葬于天目山下。不久,那座新坟上长出一朵美丽的花,花茎上长着许多刺。人们都说这花是蔷薇姑娘所变,花刺乃阿康为保护蔷薇而生,故取名“蔷薇”。蔷薇为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多花蔷薇的根、茎叶、花和果实。中医称蔷薇性寒凉,味苦涩,有清暑和胃、利湿祛风、和血解毒之功效,被收入《本草纲目》之中。 巧得“仙药”疗漆疮早年,传说有一个油漆师傅,心灵手巧,技艺超人,不但漆的家什又均匀又亮,还能描龙画凤哩!可漆匠偏偏怕油漆,常年害漆疮。先是面孔像喝醉酒一样红通通的,后来全身皮肤发痒,多搔几下就起泡,流疮水,怪难受的。他请过医,吃过药,那些郎中开出的方剂无非是解毒去湿,药吃了无数也没见起效。一天中午,他喝了酒,兴冲冲地下海泅水。泅呀泅的,泅得远了,忽然腿抽筋了。一慌张没换过气来,挣扎几下就沉底了。油漆师傅这一沉呀,就好比秤砣落水,一落落到龙宫前,被虾兵拖去见龙王。龙王一问,知道他是漆匠,高兴得捋着龙须直笑。原来,龙王新近盖了一座宫殿,正愁少个描龙画凤的高手,这下可好,现成的漆匠送到眼前来啦!龙王笑着说:“你这身漆疮我替你治好,不过,你可要拿出本事,把我的新殿漆得漂漂亮亮才行!”龙王拿出个小瓶子,倒转瓶口拍了三下,往油漆师傅身上一抹。嗬,漆匠满身的漆疮纷纷结疤脱落,连一丝痕迹也没有留下,好得又快又利索。漆匠看看自己的漆疮治好了,那个高兴呵,便使出全身的本领不分日夜油漆新宫殿。才一个月工夫,把一座新宫殿漆得金光闪闪,亮堂堂。龙王看着高兴,让漆匠任选宝库里珠宝算是工钱。结果油漆师傅对龙王说道:“人间患漆疮的人不少,没什么药可治,你真的要给我什么,就把那瓶治漆疮的药给我吧。”龙王说:“好,你带着吧,一路上留点神,切莫失落。”油漆师傅连声答应,满心欢喜地接过宝瓶,被一群虾兵送上了岸。他兴冲冲往家走,经过一条小溪边,坐下歇歇气。他摸出宝瓶,越看越喜爱,暗想:“这小瓶里不知装的是什么宝?”一时好奇心起,就倒转瓶子拍了三下。这一拍呀,把群小蟹倒出来了。这些小蟹刚落到溪边,见水就变大,乱乱纷纷地向溪边石头缝里爬去。油漆师傅急了,丢下瓶子连忙去抓蟹。他忙手忙脚摸了大半天,才捉回两只。再回头找瓶子,那瓶子也不见了。他懊悔万分,只好把一丝希望放在捉回的蟹上。回家后,他把蟹捣了,给患漆疮的人敷上,没两天,竟然治愈了。油师傅这才转忧为喜,把这味药传了出来。据说,蟹原本是长在海里的,油漆师傅翻倒了宝瓶,把蟹拍到了河溪石缝里,才开始有了淡水蟹。淡水蟹和海蟹一样,捣碎了外敷,都能治漆疮。 青城山上得川芎唐朝初年,药王孙思邈带着徒弟云游到了四川的青城山,披荆斩棘采集药材。一天,师徒二人累了,便在混无顶的青松林内歇脚。忽见林中山洞边一只大雌鹤,正带着几只小鹤嬉戏。药王正看得出神,猛然听见几只小鹤惊叫,只见那只大雌鹤头颈低垂,双脚颤抖,不断地哀鸣。药王当即明白,这只雌鹤患了急病。 第二天清晨,天刚亮,药王师徒又到青松林。在离鹤巢不远的地方,巢内病鹤的呻吟声清晰可辨。又隔了一天,药王师徒再次到青松林,但白鹤巢里已听不到病鹤的呻吟了。抬头仰望,几只白鹤在空中翱翔,嘴里掉下一朵小白花,还有几片叶子,很像红萝卜的叶子。药王让徒弟捡起来保存好。 几天过去了,雌鹤的身子竟已完全康复,率领小鹤们嬉戏如常了。药王观察到,白鹤爱去混无顶峭壁的古洞,那儿长着一片绿茵,花、叶都与往日白鹤嘴里掉下来的一样。药王本能地联想到,雌鹤的病愈与这种药有关。经过实验,他发现这种植物有活血通经、祛风止痛的作用,便让徒弟携此药下山,用它去为病人对症治病,果然灵验。药王兴奋地随口吟道:“青城天下幽,川西第一洞。仙鹤过往处,良药降苍穹。这药就叫川芎吧!”“川芎”由此而得名。 趣谈枸杞子我国宋代医家王怀隐、郑奇、陈昭遇等人编写的《太平圣惠方》医书中,有一则关于枸杞子的故事。传说有一使者去西河出差,路逢一女子,年方十五,却正在打一个年约八、九十岁的老人,使者深感奇怪,问其女子:“此老人是何人?”女子曰:“我曾孙。”“打之何故?”“他不肯食枸杞,致使年老不能行步,所以决罚。”使人遂问:“你今年几岁?”女子回答:“年372岁。”使者又问:“药有几种,可得闻乎?”女云:“药惟一也,然有五名。春名天精,夏名枸杞,秋名地骨,冬名仙仗,亦名王母仗。以四时采服之,命与天地齐寿。”这个故事,具有明显的传奇色彩。故事中300余岁的女子可能是虚构的,无法考证。但枸杞子健身延年、抗衰老的作用,后人曾有过许多详细的论述。《本草经疏》认为:“枸杞子,润而滋补……专于补肾、润肺、生津、益气,为肝肾真阴不足,劳乏内热补益之要药。”《食疗本草》则明确指出,本品有“坚筋耐老”的作用。据现代医学科验证,枸杞子含有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亚油酸、B1谷甾醇等成分。据动物实验和临床观察,枸杞子有降低血脂、降低血压、抗脂肪肝、保护肝脏、兴奋呼吸、扩张血管等作用。值得重视的是,枸杞子能促进乳酸杆菌生长,而乳酸杆菌被认为是一种可以助消化、健身、益寿之品。从上述研究看出,《太平圣惠方》关于枸杞子的抗衰老作用,可说是“奇中有理”。枸杞子虽然并不可能使人寿至三百余岁那么“奇”,但将本品当作一种健身延年药,确实有一些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