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工食治三十三:天人合一大智慧
(上)《内经》:“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上古时期的圣人,所教授下来的经典,“皆谓之”,都是这样说的。所有的得道圣人都是这样说,言外之意,这就是唯一的真理。怎么说呢?“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要想不伤风感冒,就必须懂得避之有时。这里说的是“疾”的治未病原则。关于感冒发烧,或者说伤寒温病,可以说是中医的强项吧。如果你真想通过中医赚钱,建议你就专医感冒发烧,甚至仅仅是医治小儿的感冒发烧。如果你真有这个本事,就是所有的小儿外感你都能够处理,并且达到“一剂知,二剂已”的话,包你赚到盆满钵满。你随便在某一个妇幼保健院旁边租一个店铺,弄一个纯中医外感门诊,副作用又小处理问题速度又快,在城市即便你收200块一个病号,按现在的家长对小孩的爱护有加,恐怕家长排队交钱绝不手软,就怕你数钱数到手软。
比如在我的家乡,有这样一位民间中医,她很会治疗风寒类小儿肺炎。我们知道,风热的肺炎咳嗽很容易治疗,即便是到西医那里也很好处理,因为消炎类西药都是寒凉性的,因此比较对证,但是这个风寒类小儿肺炎就不同了,用上寒凉性的消炎类西药,除了压制病情一点用也没有,西医自己也只能说这类病医治难断根,往往住院一个月还是没能处理好。然后回家调养好之后其实也是留下了很大的后遗问题,那就是潜伏在里面的风寒始终没有被排出来,这在日后肺功能减退之后,小者得慢性气管炎,大者演变成肺癌肿瘤之类。所以倪海厦说治疗癌肿到最后,往往会见到外感的证,其实是很有道理的。所以专治小儿外感即是为社会治未病真正落到实处,可谓功德无量又“钱途”无量。我真不明白还研究高血压、糖尿病来干什么呀。只是如果是几岁的小孩那还好办,用上麻黄类的汤药就轻易解决,但是如果是几个月大的婴儿,就有点棘手了,所以得花点时间研究研究。而这位前辈却能用一点点的指甲就可以容得下的药粉轻松治好,一般三天就完全好了。这位前辈的家门可是络绎不绝,举凡都是医院过来的病号。有成功的例子在前,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复制,还犹豫什么呢?
《内经》接下来就说了,真正要治未病,就是“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最关键就是“恬惔虚无”,做到了这一点,真气自然就会相从,精神自然就会内守,大病自然就不会找上门。恬惔虚无首先要做到零思虑(曾国藩的要求是每天至少两小时保持这种状态),就是不要胡思乱想太多,而是保持一种极度平和的心态。所谓的极度平和就是保持0的状态。没有正负,没有阴阳,没有善恶。连善念都没有吗?当然。
净空法师说:“不论这个念头是善还是不善,都是妄念。禅定境界叫正念,正念是没有念头,外面了了分明,里面如如不动。坐禅,坐是取不动,不是身不动,是心不动。禅是不著相。身一天到晚工作,心从来没起心动念过,心永远清净。修定,初学一般盘腿面壁,找个安静的地方每天做功夫。真正用功夫,是在境界,善恶缘、顺逆境,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你的禅定成功了。真智慧是从禅定里生的,小定有小慧,大定有大慧,没有定,决定没有智慧。定,不一定盘腿面壁,真正的定是六根在六尘境界,眼见色、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要学清清楚楚、如如不动,这人叫真正修禅定,行住坐卧都在用功,功夫从来没间断过。不能动念头,动念头就是妄想。看到善的、恶的都不动心。”
如果你能读懂净空法师的话,你就读懂什么叫做“恬惔虚无”,你就知道《内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经典。这真是祖先留给我们最上乘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提示的话,我们连治未病的门都找不着。病由心生,并非外疾。外疾侵犯人体,会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心病内生,是直接伤害到五脏的。“思伤脾”嘛,直接就伤到脾脏了,为什么不说思伤胃呢?道理就在这里。但是这很难做到,我们的大脑往往处于高速运转的境地,突然间叫停恐怕没有人能够做到。当然不是完全停止,而是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开动,不需要思考的时候就停止。就是大脑由你的意志控制,而不是让大脑控制你的意志。这是修心的基本。
我们大概都有这这样的经历,坐在向前飞驰的列车上,会看到路边的树木向后运动。事实上,读了初中物理之后就知道,树木并没有在运动,或者说那是一种相对的运动。现在的问题是,假如你永远在该列车上生活,你将永远看不清这个事实,你将永远认为是树木向后运动这一假象才是正确的。如果是这样,你将永远与真理背离,难道还有比这更可怕的吗?其实很多人目前正在与真理背离的状态下生活着。大脑只不过是总司令而已,还有比总司令更高的领袖,那就是心君。“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总司令与君主的区别,就像朱德总司令与毛泽东主席的区别。到底是大脑领导意志还是意志主宰大脑,这是很明确的,但是现在的人,有多少能够做到用脑的收放自如呢?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做到用脑收放自如,然后做到用心收放自如,那么离大道就已经不远了。
(下)
岐伯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其知道者”就是知晓大道的人,这些得道高人都“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这是极其关键的八个字。“法于阴阳”就是告诉我们天地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太阳下山就休息。天下大雨就不要出门。打雷的话就是震卦,你自己也要跟着震惊,不是担心被雷劈,而是反省自己的过失。我没有在瞎说哦,这句话是孔子在《周易》里面说的:“君子观此卦象,从而戒惧恐惧,修省其身。”老子在《道德经》里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真正的天道,是“劫富济贫”的,但人类社会却恰恰相反,经常是有钱的人越有钱,贫穷的人越贫穷,造成两极分化,这是人性使然。只有那些有道德的人,才会想到在富贵之后做慈善而“奉天下”。所以如果有钱就一定要做慈善,这样才叫“天人合一”,才是“法于阴阳”。正所谓“富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样的道理了。如果富而没有兼济天下的话,那么天道就会“劫富济贫”,使之“富不过三代”。所以比尔盖茨、李嘉诚等,才是真正高明的富人,这些富人一定会超越“富不过三代”的定律。
“和于术数”就是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和。《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怒伤身体,悲伤也不好,这些我们都懂。其实开心也是不好的,为什么呢?因为一旦开心了,其实五行的平衡格局就被打破了。开心属于放,都说希望天天开心,只有放而没有收,只有阳而没有阴,有可能吗?但我们不是佛,不可能永远做到“未发”,所以后面就说了,“发而皆中节”,就是什么都不要过分就可以了。发火的时候,你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比如在一秒钟内意思到自己正在发火呢?如果有,恭喜你,因为你的警觉性很高,就一个字“觉”,觉多了就自然“悟”了,觉悟多了自然就生智慧,智慧圆满即成正果。反过来,如果你越是发觉不了自己正在发火,越推后一秒钟对身体的伤害就加一倍。当气血冲到头顶的时候才被动发现,这个时候已经很迟了。正所谓“怒伤肝”,发火也是直接就伤到肝脏的,其利害程度,重则与中毒一次相当,轻则与喝醉酒一次无异。日后某天中风了,这一次的发火当是功劳非凡。所以真正的治未病,怎么可能是养生师或者区区药食两用的物品帮你做得到得呢?所有的外物只不过是给你一个支点而已。明白了这一点,你就清楚为什么《内经》一开始只是跟我们谈天说地,跟我们讲春夏秋冬,同时也清楚为什么我不断地强调这一点的原因了。
有一句话叫做“千人所指,无病而死”,这句话出自《汉书·王嘉传》,意思是说与众人不和,为众人所指责,最终必会有意外的危险,甚至无疾而终。为什么呢?比如有些特别敏感的人,即便另外一个人在心中暗暗骂他,就会连打喷嚏,这是由于责骂的负能量影响到他的结果。如果触犯众怒而受千万人的指责,后果就更加严重了。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说的就是“人和”在某种程度上更加重要。知道这一点,想着自己就开始敬畏万事万物,“常为之寒心”。于是先贤就教导我们,即便是与意见不合的人也要“和而不同”。于是自古有言:“和气致祥,乖气致戾。”又说“家和万事兴”,实在是很有道理的。与陌生人不和,一般也就当面受到指责,往后慢慢淡化了,也就彼此“相忘于江湖”。但是家人就不同了,特别是自己的父母亲,总是时常挂念我们,如果时常令其担心甚至对我们有怨气,那真是不得了的,你想做事顺利那基本不可能,于是“孝顺”一词就说得很明确了,你只有“孝”敬父母了,做事就会自然的“顺”。
《弟子规》开篇即提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圣人告诉我们,做人首先要做到的应该是孝敬父母兄长,其次做到恭谨有礼而诚实守信,然后要爱一切众生,同时又要选择性地亲近有仁德的人。当这些都做到了,还有多余时间的话就学习文化知识。但现在很多人都走反了,宠爱孩子却冷落父母,于是落得一个“人生不如意者十有八九”的感叹。其实就是没有行好孝道的缘故,至于怎样实行孝道,《弟子规》里面有说明。并且除了在世之长辈,对于逝去的先人,孔子也是教导我们“祭之以礼”,《弟子规》也强调“事死者,如事生”。这一点恐怕已经很少人做到了吧。都说国学很虚,我怎么觉得最实在最能解决问题的就是国学呢!至少中医学就很实用吧,自古即有“知医为孝”的说法。意思是说,父母亲生病了,比如本来是伤寒引起的,是中医善于处理的问题,你不懂得大方向,偏偏交由西医或者其他庸医处理,这难道不是不孝的表现吗?如果是意外大出血之类的救急,才是西医善于处理的问题。是以西医是在二战中发展起来的缘故。因其时立有大功德,故成就今日西医的繁华。中医要复兴昌盛,个人要安身立命,除了谨守厚德载物之道,别无更妙方法。
但是说到这里,我又很担心大家会产生歧义,从而在面对亲戚邻居的时候,会做那么一个“老好人”。比如有亲戚的小孩成绩不好,为了表面的和,有些人会附和地说,“读书成绩好有什么用呢?现在经常是成绩好的人给不读书的人打工呢!”如果是这样,情况就很严重了。孔子把这种行为叫做“乡愿”。子曰:“乡愿,德之贼也。”虽然表面上看,是个对大家全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其实他抹煞了是非,混淆了善恶,不主持正义,不抵制不良现象,全然成为危害道德的人。本来想厚德来着,没曾想反而加速地消减自己的德行。所以,这是很考人智慧的一个问题。但智慧与聪明不同,智慧不是你读多少书能够得到的,而是读书明理之后,需要内修才可以,或从定中生智慧,或从“觉悟”中生智慧。
好帖子,值得学习,先收藏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