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沟通叫心灵感应 (先贤追随者选说《吕氏春秋》)
本帖最后由 先贤追随者 于 2016/6/10 21:58 编辑【译文】 如今有攻城的部队,他们准备好了武器,享用了美食,即将出发,这个时候被攻打的官兵会感到没来由的郁闷和不高兴,他们并没有获得即将被攻击的情报,而是直觉感知到了什么。人身在秦国,所至爱的人在齐国遭遇了不幸,即使是没有得到消息,他也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不安,这是一种心灵的感应。 道德是民众的主宰,月亮是阴类的根本。月圆之时则蚌蛤肥实,阴类充盈;月晦之时则蚌蛤空瘦,阴类虚亏。月亮变化于遥远的天空,万物响应于大海深渊;圣人道德崇高,万民自会响应于四面八方。 养由基在夜晚把一块石头当成了犀牛,一箭射去,整支箭射进了石头内,因为他的确把石头当成犀牛了,这就是心诚。伯乐学相马,眼里看的,心里想的都是马,这就是心诚。宋国的庖丁喜好解牛,三年眼里见的心里想的无非死牛,一把解牛刀用了十九年,刀刃还和新磨的一样,这也是心诚。 一天晚上,钟子期听到一个凿石磐的声音与众不同,让人心生悲戚,便叫人把那个凿石磐的人找来问到:“你凿石头的声音怎么如此的悲戚?” 那人回答说:“我的父亲不幸杀了人,已经偿命,我和母亲有幸活着,被没身为奴,母亲给公家酿酒,我给公家凿石,我已经三年没见母亲了。三年前我偶然在集市上见过老母亲一面,看到她累得不成样子,就一直想赎她出来,但每当想到我一无所有,连身体都是公家的财产,心里就说不出的悲痛。“ 钟子期听罢感叹道:“悲痛呀!真是悲痛呀!心不是手臂,手臂不是铁椎不是石头,心里有悲痛就是没有生命的木石也能响应。因此君子只要诚心在此就会响应在彼,感动了自己就会感动别人。还用得着过多的言辞吗?“ 周国一个叫申喜的,幼年时母亲走失了,一天,听到一个老太婆在门外讨饭唱歌,听着听着,申喜不禁悲从中来,为之动容,就叫仆人马上把乞讨的老妪叫进来,一番交谈后得知,讨饭的老妪竟然是自己走散多年的亲娘。 因此说,父母之于子女,子女之于父母,是一体两分,但神气相连。这就如同草莽有花果,树木有根心,虽然异处却心心相连,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这就叫骨肉之亲。
【原文】今夫攻者,砥厉五兵,侈衣美食,发且有日矣,所被攻者不乐,非或闻之也,神者先告也。身在乎秦,所亲爱在於齐,死而志气不安,精或往来也。 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人行德乎己,而四荒咸饬乎仁。 养由基射兕,中石,矢乃饮羽,诚乎兕也。伯乐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宋之庖丁好解牛,所见无非死牛者,三年而不见生牛,用刀十九年,刃若新磨研,顺其理,诚乎牛也。 锺子期夜闻击磬者而悲,使人召而问之曰:“子何击磬之悲也?”答曰:“臣之父不幸而杀人,不得生;臣之母得生,而为公家为酒;臣之身得生,而为公家击磬。臣不睹臣之母三年矣。昔为舍氏睹臣之母,量所以赎之则无有,而身固公家之财也,是故悲也。” 锺子期叹嗟曰:“悲夫!悲夫!心非臂也,臂非椎、非石也。悲存乎心而木石应之。”故君子诚乎此而谕乎彼,感乎己而发乎人,岂必强说乎哉? 周有申喜者,亡其母,闻乞人歌於门下而悲之,动於颜色,谓门者内乞人之歌者,自觉而问焉,曰:“何故而乞?”与之语,盖其母也。 故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体而两分,同气而异息。若草莽之有华实也,若树木之有根心也。虽异处而相通,隐志相及,痛疾相救,忧思相感,生则相欢,死则相哀,此之谓骨肉之亲。神出於忠而应乎心,两精相得,岂待言哉? (节选自《吕氏春秋·精通》 标题为译者所加)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