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粉丝 发表于 2017/6/24 04:09:09

钟知霖品老子(道礴而用之四)

      第四章    原文      道,礴而用之,有弗盈也。      潚呵,始万物之宗。      湛呵,似或存。      吾不知其谁子也,      象帝之先。      锉亓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经文——译文〗  道,礴而用之,有弗盈也。 【如果将道做成一个盅而来用,那么无论如何有为的用也装不满。】(“礴=石+薄”,其初始意义,是将石头的中间刮空变薄。通行本用“冲”字,通盅,也未尝不可。但为尊重更古老的版本原貌,故不作更改。)  潚呵,始万物之宗。   【深远得很啊!这正是天下万物之宗的开始。】     湛呵,似或存。   【湛明得很啊!几乎感受不到它的存在,但却是真实存在的。】   (“湛=水+甚”,其基本义是甚清澈透明的水,引申出来就是透明到几乎感觉不到的意思。)  吾不知其谁子也,  【我不知其是谁所生的子女。】   (在《道德经》中,老子会用“吾”来代表自己,而用“我”字来代表他所进入的某种状态,一般是进入道的境界。道生化万物,但是道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在这里,老子真实地说自己也不知道了。)  象帝之先。  【总之它在有形象的主宰之前就出现了。】   (《老子》五十一章说:“道生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道不主宰任何东西,但是任何东西,任何有形象的主宰,当然也包括上帝,也都按道的法则而行,否则就会自取灭亡。所以,老子提示我们说,道就是这样不主宰而主宰,任何主宰,也都需要合道,这有点像佛家所说的因果,但又不完全是,所以老子除了用一个“道”字来表达它,再也不清楚这本来就说不清楚的道是从哪里来的了。其实,即便清楚,也“不可说”,只能暗示,其中原因,我也不方便再解说下去。总之,无论是佛经还是《道德经》,其实都已经暗示得很明显了,不仅如此,佛祖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笑而不语,就是一个很好的暗示啊!总之在此奉劝一句,听老子的话,老老实实修行不会错。)   锉亓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锉去一切锐利,解除是非纷乱,和合正大光明,大同细微无别。】   (亓:其的古体字。“尘=小+土”,其基本义是很微小的土,引申出来就是:不见之微细。字取通行本。帛书甲原字是左禾右酷似犀,脱失。根据甲本第五十六章厘定。在第五十六章处,这四句也同样出现,并且,这四句在这里,无论摆在哪里都显得怪怪的,与上下文连贯不上,初时疑为错简,于是在梦中问老子:“这四句是否属于错简?”老子回答说:“不属于,虽然后面也出现这四句,但是想到这四句比较重要,有些人也不一定从头看到尾,所以有意在这里也说一下。”再问:“这四句的本意是什么呢?”再答曰:“我是从很深远的背景而得出这四句,它包含的范围很广,这四句诗本身也表达了我当时的心境所处的状态。”“能再说得具体一些吗?”“我口授还不如心传,你到时根据自己的心境随意写出来就是了。至于这四句怎么排列,甚至整本《道德经》怎么排列,你也不妨按照自己的想法编排一次,反正现在的任何版本都不是我当初说的样子,都是经过后人编排过的了。”各位,“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又或者,你就当钟知霖痴心读《道德经》读出幻觉来就是了。)  (整本《道德经》我就不敢再编排一次了,而上述四句,我就姑且放在最后吧。这四句之所以重要,是以它大到可以是国际纷争的处理原则,小到可以是自己修定的标准参考。老子其实有推送他在说这四句诗当时的心境所处的状态给我感受,大概就是与天地万物混为一体,物我两忘的状态吧,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那种境界。在第五十六章处,在这四句后面有“是胃玄同”一语,其实就是这样的意思了。在这种状态下解读“和其光,同其尘”,就是与天地的光明(如佛家所说的大光明)和合在一起,混然而为一体,而与天地最细微的活动感同身受,此刻老子所处的真实状态,其实就像佛家所说的入定状态了,并且是很高级的入定状态。什么叫做定呢?“内不乱为定”,这是六祖对定的解读。而老子是怎样解读定的呢?“锉亓锐,解其纷。”锉亓锐就是使自己达到圆融,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能够与天地万物圆融在一起呢?解其纷就是使自己内不乱,如果不是这样又怎么能够保持这种圆融的状态而处于定境之中呢?那么要怎么“解其纷”呢?其实前面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无为。在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之前,不断做减法。心中的杂念越来越少了,直到了无牵挂,心守无,不住相,如处虚空,何来的内乱呢?以上解读,由于单独出现在此处,可以自由发挥,我也不知是自己进入老子的状态,还是他以心传心进入我的状态进行演绎,总之这里算是是相对“高大上”的解读了,而相对“接地气”的解读,留在第五十六章再给大家详细说明吧。)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知霖品老子(道礴而用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