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粉丝 发表于 2017/6/24 04:15:32

钟知霖品老子(上善治水八)

       第八章    原文      上善治水。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      故几于道矣。      居善地,心善潚,申善信;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夫唯不静,故无尤。      〖经文——译文〗  上善治水。  【最上最高明的方法,和治水是一个道理。】   (善:善于,擅长。帛书甲本《老子》第五十二章为“上善治水”,乙本为“上善如水”,通行本《道德经》为“上善若水”。其实,后世这样的改动,也不能完全说是错的,“只要是不背道而驰,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是属不同境界的相对正确”。由于这里没有涉及政治因素太多,所以可以认为改动的原因是个人因素,就是进行“基因改良”的那个人实在领会不了“治水”的妙处,于是将老子的状态降一个等次。但后世慢慢的将“善”理解成善良,这反而是背道而驰的。善良固然是好,但是却落入偏执,与老子强调的无为相背,所以并不正确。由于“上善若水”太深入人心,所以在此特别将帛书甲本关于“上善治水”四字原本图照展示如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古时书写从上到下,从右往左,右边即“上善治水”四字,虽有缺失,但除了“上”字少了一竖,其它还算完整,并且中间“善治”二字,刚好左边也在同一位置有此二字可作参照。)
       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又能够守于静,安居于万物所厌恶的地方。】  故几于道矣。   【所以基本上接近于道了。】   (大概后人读到这里,认为老子既然说水基本上接近于道了,于是才将“上善治水”改成“上善若水”的吧。而我读到这里,心中想起的是《六祖坛经》里面记载的神秀和六祖的偈子,一是“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另一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很明显,六祖的层次比神秀的高级,但是也不要认为神秀是错的,相对很多还没有入门的器根相对较低的人来说,神秀的偈子是真正的有用,而六祖的境界可以说是入门了,但其实还没有得道,还差那么最后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其实这也不是我对六祖当时的评议,而是《六祖坛经》里面如是记载,五祖自己说的,“亦未见性”,当然,之所以这样说也是为了保护六祖,“恐人损害”,但是佛家不打诳语,六祖既然说出“亦未见性”,其实也是真实存在的,因为直到后来五祖跟六祖说《金刚经》时,直至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慧能言下大悟”,也就是在那一刻六祖才真正证悟而见性。同样的道理,“上善若水”是一个层次状态的描述,这个状态就像水一样,自在流行,“随圆就方”,事事无碍。而“上善治水”才是老子真正要表达的状态,讲的是上善者处理和应对问题与状况的方式方法,就像大禹治水一样,疏导、随顺,而不是强堵、压制。相对而言,“上善若水”就像“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太空太白了,有如死水一般。而“上善治水”就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积极的、主动的,是证悟之后应该拥有的心态与行为,否则,佛祖证悟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又是为哪般呢?)   居善地,心善潚,申善信; 【居甘于下,随圆就方。心境清澈,广纳百川。说话郑重,言而有信。】      (这个“申”字,一般认为是“予”,通用版本用“言”。但是我怎么看都像“申”字,所以在此特别将帛书甲本关于“申善信”三字原本图照展示如下。并且申字也有申明、重申的意思。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于是,我最后还是决定用“申”字。而后世用“言”字,也不算相差太远。)
       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身正,内善修治外善管理。处事,力尽所能而不强求。行动,把握时机谋定而动。】   (此处“正”字,后世改为“政”,以迎合“政治”二字,虽也不至于错误,但这里的“正”含义更广。正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所表达的一样,其实就代表了这样的意思。)  夫唯不静,故无尤。   【正因这样不静而静,所以才没有什么不妥。】   (上面刚刚说完“有静”,这里又说“不静”,好像是矛盾的,其实一点矛盾也没有,这里的“不静”就是基于刚才的“有静”才显得可贵。就像“为而无为”一样,难道这有什么不妥的吗?帛书乙本以及通行版本,用“不争”而不用“不静”,用与世无争来表达水的态度以及道的演绎,没有错,只是帛书甲本确实是“不静”,具体如上图所示。现实中的水,确实有不静的时候,那水为什么会有“不静”呢?随圆就方,因变而动。世界总是处在变化之中,现在的低位,也可以是一个相对的高位,是以“高下之相,盈也”,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选择,继续向低处流,否则,即是死水一潭,又怎么会是老子心中那“几于道”的水呢。因此说,“夫唯不静,故无尤”。同样的道理,修行,既要静又要动,守静的是心念,“应无所住”,守动的是行为,“而生其心”,这就是佛祖证悟之后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之所在。如果一味守空守静,即落顽空,此时仍需“悟空”。《西游记》中,唐僧的三个徒弟,其实分别代表三种境界,猪八戒代表欲界,是我们当中很多很多人的代表,因各种欲望太强,所以需要守戒律。沙悟净代表色界,层次高一点,有点像神秀,需要“自净其意”,“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孙悟空代表无色界,层次更高,差一点就超越三界了,有点像六祖还没有完全开悟的样子,但因落入顽空,在空的层面太空白了,仍需于空离空,因而得名“悟空”。至于唐僧表示什么,真假唐僧表示的又是什么,白马表示什么,那些妖魔鬼怪表示的又是什么?各位不妨自己品味一下。甚至还可以深入一些,《西游记》是否就仅仅是神话小说这么简单的一本经典了呢?)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知霖品老子(上善治水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