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粉丝 发表于 2017/6/24 15:28:53

钟知霖品老子(宠辱若惊十三)

第十三章龙辱若惊〖经文〗龙辱若惊,贵大患若身。荷胃龙辱若惊?龙之,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胃龙辱若惊。何胃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橐天下矣;爱以身为天下,女可以寄天下。〖译文〗对于一般人而言,得宠和受辱,受到的惊吓没有两样;同时也把大的患得患失看作像身体那样金贵。什么叫做宠辱若惊?一般人得宠了,虽说也会高兴一阵子,但很快就担心失去,所以说得之若惊。失宠而受辱的话就更加不用说了,这就是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拥有大患,就因为我有个身子,活在世上所以计较,才受尽红尘折磨;等到我没了身子,还有什么得失可言,还拥有什么大患呢?因此,如果把天下人物事情看得像自己的身体那样贵重,你就可以去治理天下了;而如果把爱惜自己的身体那样的心态用于爱惜天下人物事情,你就可以安然地寄住在天下。【提示】“宠辱若惊”,容易理解,读者请自思量。“贵大患若身”,主旨在得失与有身无身之间。 关于这个“身”,前面出现了两次,分别是“是以声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及“功述身芮,天之道也”,老子的态度从来都强调要弱化自身,在这里甚至提出了“无身”的境界。当然,这个境界太高,一般人都做不到,有点天上飘的感觉,所以还是先做到弱化自身再说。弱化自身不是说对自身不理不睬了,不是自己的身体健康出了问题就不去认真对待了,而这句话是相对一般人太看重自身来说的,太看重自身其实就是自私了。所以老子是希望我们将自己的身体与天下人物事情对等起来,“贵为身于为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老子的意思其实很明显了。 比如你与某人出现了矛盾,一般人首先想到的是自己如何的正确,别人是如何的不可理喻,其实如果能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一般这个矛盾就会立刻淡化,大矛盾立刻化为小矛盾,小矛盾立刻变成没有矛盾。比如夫妻之间,经常有点争吵,这是很正常的,就怕小争吵变成大矛盾呢。做妻子的当然希望丈夫多点在身边陪陪自己,做丈夫的往往希望更多地往外发展事业,这自然就少了陪伴妻子的时间了,其实夫妻二人都对,夫妻之间绝对不是丈夫对了,妻子就一定是错的,世间哪有不是对就是错,不是白就一定是黑的道理?黑与白之间还有灰色地带嘛。处理这类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平衡点,而找平衡点的前提是双方要对等,如果某一方不能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而仅仅是考虑自己的一切,那这个平衡点怎么找呢?但现实中偏偏就会出现有些人很自私,从来都考虑自己的情况,这个时候,谁能够先跳出来,谁能够先平息事态的发展,谁就是在修行,并且得到加分。“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嘛,真正的修行是修自己的身心,而不是去修理别人。 但上述说法好像还是有些问题,比如小孩闯祸了,甚至还偷钱了。这个时候难道就不应该修理一下他吗?性质这么严重,当然要好好修理了。但是首先第一步,自己需要想想自己在教育小孩的过程中有没有不到位的地方,毕竟小孩就像一张白纸,做出这么严重的事情,难道自己就没有丝毫过错?各位,出现在自己身边的一切人或事物,都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呀!当自己慢慢回想自己的不足之处时,心态自然就平和很多,至少在修理小孩的时候,就不至于因气愤发泄而过分地毒打小孩了。很多家长都以爱的名义管教小孩,甚至惩罚小孩,这其中往往渗杂主观意识,往往含有发泄的成分,所以才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出现。但不是法律就是正确的,如果你修理小孩,真的是在认清事实的真相,客观地处理,真心地为对方好,修理的程度一定是恰到好处的,效果也是很好的。否则,一顿毒打之后,恐怕小孩更叛逆了,不是大事化小,反而是激发更大的矛盾了。所以,说来说去,最终还是从修理自己开始。修理好自己,一切就变得不一样,自己会用很顺其自然的方法,去了结之前所种下的苦果,而不会因为旧的问题,因处理不当而造成新的苦果。“凡夫畏果,菩萨畏因”,一般人担心的是苦果报应,而真正的修行人,时刻想着不要产生新的因,即便要产生,也需要产生新的善因。当你能做到这一点,自然就可以去治理天下了。这里说的治理天下,老子不是说从政治上去治理天下,而是说像佛祖那样去教化天下,这才是真正的治理,自治才是最高的境界。各位,如果我没有特别提醒,大概有不少人会认为我上面翻译的治理天下会等同政治上的治理吧?所以说,文字这东西,一旦出现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所以真正的圣贤大德是不会留下文字的。老子没有,佛祖没有,孔子也没有,他们留下来的经典,都不是自己写的,而是他们的弟子整理而流传下来的。于是,你是否理解禅宗“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深刻含义了吗?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钟知霖品老子(宠辱若惊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