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18:49

不能证得等觉之位,若依此心,则能获得最胜乐的佛果,因此说觉心最饶益。抉择此理者是最究竟的量士夫——诸佛;抉择时间是多劫;抉择方式是“深思维”;抉择结果是“觉心最饶益”。以这样严谨、圆满抉择,所得出的结果,理所当然是究竟正量。
这两句不但叙说了菩提心能灭除重罪,也说明了菩提心最能饶益自他。为具体说明饶益,下文就说:“无量众生依于此,顺利能获最胜乐”,无量众生依靠修持菩提心,能够顺利获得最胜妙的安乐——无上佛果。依菩提心之胜道,过去有无量众生已成佛道,未来的一切众生亦皆能成佛道,因此说“无量”。若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则所行的一切法,皆成证得等觉位因,任运中能积聚起大资粮,成就佛果,因此说“顺利”。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19:12

我们翻开诸佛菩萨及大乘高僧大德的传记,可以看到相同的一点:他们都是依靠修持菩提心而得以成就,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至今二千五百多年中,千千万万成就者,不修菩提心而成就的一个也没有!
也许你们当中有人会想:“这点我也承认,但是说依菩提心能够顺利成就,恐怕不是这么回事吧,菩提道上障碍多得无法计算,一个修行者,发了菩提心后,反而不知要经过多少磨难、挫折,如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在三大阿僧祗劫中,被提婆达多害过多少次,头目身骨布施了多少次……,这么多苦行,还算顺利吗?”你们这么想,探索精神可佳,但这种想法很幼稚。修持菩提心有一定层次。大乘行人首先修学愿菩提心,纯熟坚固“为利众生愿成佛”之愿心后,便趋入行菩提心的六波罗蜜多,修行布施、持戒等由低至高,福慧资粮积聚到一定程度后,证悟胜义菩提心。这时候的佛子,悲心非常深切,菩提心很坚固,自己的肉身与外界的草木,此二平等无异。将肉体布施给众生不但没有痛苦,反而因为能利益众生而生起数数欢欣、安乐……,这些在《入行论》后面内容中有阐述,在《入中论》里也讲:“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蜜。”我们凡夫眼中“挫折、磨难、苦行”,在菩萨的境界里,这一切都是无缘安乐,是任运顺利的修行助缘。这一颂是诸佛圣者与寂天论师留给后人的无上窍诀,不甘堕落、追求解脱者,为什么不重视呢!
欲灭三有百般苦,及除有情众不安,
欲享百种快乐者,恒常莫舍菩提心。
如有人想灭尽三界中诸般痛苦,要除掉诸有情众多不安,以及期望享受无量快乐者,那么应该恒常不舍弃无上的菩提心。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19:30

三界众生陷于生死境界,有因有果故曰三有。三界众生有无量的痛苦,归纳而言为行苦、变苦、苦苦三种;详细一点,在《瑜伽师地论》里列有一百一十苦等。如果一个人想灭除自己的这些痛苦及其他有情的不安乐,以及想要享受种种安乐幸福,唯一妙法是不舍弃菩提心修持。根索仁波切解释此颂为三士道修法,颂中第一句是中士寻求自我解脱的修法;第二句是上士让一切有情得到究竟成佛安乐的修法;第三句是小士追求人天安乐的修法。修持三士道,都不能舍弃菩提心!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19:48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小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小士道即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菩提心能消除无量重罪,能让我们最终获得究竟佛果,也能成办暂时的事业,所以作者在此很直接的告诉后人:“恒常莫舍菩提心!”佛经中也如是说:“诸比丘,纵遇命难莫舍菩提心。”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三个教言:“自己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诽谤三宝;求正法的意志要坚定,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菩提心。”诸位当扪心自问:遇到生命难关,我会不会舍弃菩提心呢?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0:05

对修行人来说,想脱离三界轮回,想解除一切父母众生的痛苦,想往生极乐世界,或享受出世大乐,必须要恒常修持菩提心,唯有修持菩提心才能满足众愿。或有人怀疑:中小士道的行人不是没有菩提吗?答:三士道修法是每一个欲入解脱道者的必修法。小士修法唯求离苦生善趣,修行人相续中只要一度生起菩提心,即能灭多劫罪障,圆满广大福德,刹那解脱恶趣痛苦,因此,修小士道之法亦宜发菩提心。中士道即小乘道,下士道修法为其基础,小士道即应发菩提心,中士道岂能舍亦(若欲详知此理,阅能海上师所讲的《菩提道次第论科颂讲记》)。
菩提心能消除无量重罪,能让我们最终获得究竟佛果,也能成办暂时的事业,所以作者在此很直接的告诉后人:“恒常莫舍菩提心!”佛经中也如是说:“诸比丘,纵遇命难莫舍菩提心。”法王如意宝也讲过三个教言:“自己要发愿生生世世不诽谤三宝;求正法的意志要坚定,不为任何困难所动摇;纵遇命难也不能舍弃菩提心。”诸位当扪心自问:遇到生命难关,我会不会舍弃菩提心呢?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0:26

从金刚宝喻和王子喻看,此颂中所说的“菩提心”,无疑是指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所摄的愿行菩提心,在座大部分人是有的,我们每天在上课前念发菩提心仪轨,大家要修观:“为了解脱一切众生的苦难,今发愿成佛。为此,现在我要闻思正法。”生起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为愿菩提心,将此愿心付诸实际行动,精进闻思修行正法,即行菩提心。所以今天你们在座的都是佛子,非常了不起,世间的人、天、龙王、非人,都应该礼敬你们,你们也要好好的接受他们的顶礼、供养……。
壬三、(比喻说明利益)分六:癸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癸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癸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上;癸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癸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癸六、此未说者余经细释。
此下的六个颂词,用五种比喻来说明菩提心利益,最后用《华严经》的教证补充尚未阐明的利益。
癸一、(冶金喻说明能得佛果):
犹如最胜冶金料,垢身得此将转成,
无价之宝佛陀身,故应坚持菩提心。
如同少许点金剂能将众多铁块变成黄金,以刹那的菩提心为因缘,能将凡夫身体,修成无价之宝的清净佛身,所以应该发起并坚持菩提心。
以点金剂喻菩提心,出于《华严经》,经中说一两点金剂将千两铁变成纯金,以此而喻发菩提心的功德。人道凡夫,由种种无明业惑相系,血、肉、骨、毛发、指(趾)甲、各种涎汁等三十六种不净物组成了身体。虽然有这么多烦恼垢秽,但只要生起一刹那菩提心,也能将诸烦恼逐渐转成清净的如来智慧,三十六种不净物构成之躯体亦能籍此转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金色佛身,就象一大堆黑乎乎铁块,加上点金剂后,便变成黄灿灿的金块。
菩提心有如是利益,能将不净凡夫净化成如来,诸位能遇到这种殊胜妙法,这是在往昔无数劫中积累资粮而得的善果,应该生大欢喜心,抓住这个机会,坚定的发起、稳固、拓展自己的菩提心。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0:44

癸二、(珍宝喻说明意义之大):
众生导师以慧观,彻见彼心极珍贵,
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
众生唯一导师以他现见一切的智慧观察,发现菩提心最为珍贵,所有希求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应该坚定持守珍贵菩提心。
很多讲义在解释此颂时,都说是以摩尼宝喻菩提心的珍贵。在古印度,有智慧的商主带领很多商人到大海去寻找如意宝,他们到达宝洲后,商主以智慧辨别、挑取真正的如意宝,带回赡部洲,使人们得到大利益,而其它珍宝对人虽能饶益,却都比不上如意宝;同样,人天导师——佛陀,为了断除众生无边痛苦,让他们得到无上安乐,用无漏智慧进行了非常详细、彻底的观察,在众多法门中,澈见唯有菩提心对众生最有利益,如同摩尼宝能解除众人贫穷痛苦一样,菩提心能遣除众生的生老病死等一切轮回痛苦,所以凡欲脱离三界轮回的众生,都应该持守菩提心。在《华严经》中亦有这样的比喻:“善男子,如有宝珠,名自在王。日月光明所照之处,一切财宝衣服等物,所有价值悉不能及,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自在王宝,亦复如是。一切智光所照之处,三世所有天人二乘,漏无漏善一切功德,皆不能及。”
菩提心有如是功德,超过了其他一切善法,如同一个人想遣除贫穷痛苦,摩尼宝是最好的依处;,我们要想出离三界轮回,也应该坚定持守菩提心,“诸欲出离三界者,宜善坚持菩提心”。《法华经》说:“三界无安,犹如火宅”,稍微清醒一点的人,只要思考人类处境,他会发现自己所处环境与着火的房屋一样,充满了可怖的苦难。请回顾一下人类历史,战争、自然灾害……哪有片刻之宁呢!再上一层,依彻证“苦谛”的内道圣者来看,三界之内是无异于一栋正燃着熊熊烈火的住宅,一个明智之人谁会平白无故生活在火宅中呢?他们会努力奋斗,摆脱自己可怕的处境。追求超越三界的安乐,这当然要依照一定方法。三界总导师传授了八万四千法门,每个法门都能让人得到解脱,都很珍贵,但菩提心法门是最珍贵的,是八万四千法门的心要总汇,只有发起此心,摄持集资忏罪等一切修法,才能让我们得到究竟安乐,如果舍此而追求他法,就象到宝洲未取如意宝反而拾取其它珍宝无异!
这次讲授解脱法门中最殊胜的正道,希望诸位都能圆满听受,能依教奉行,发起广大菩提心,如能这样,你们一生中能集聚无量资粮。有些人想:闻思佛法是好,但不如一人闭门修法功德大。这种想法极为愚痴,闻思修是修学佛法之正道,没有闻思经论,不懂修行窍诀,你在家里无论磕大头还是闭起眼睛静坐,没菩提心的摄持,能有多大功德呢!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1:06

癸三、(具果树喻说明善根不灭而增长):
其余善行如芭蕉,果实生已终枯槁,
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
其余善行如同芭蕉树一般,长一次果实后就枯萎了,菩提心却能恒久生出善果,不但不枯萎,反而能越来越增上(感召更多的异熟果)。
有许多善法,如顶礼、转经、布施、持戒等,这些善行如果没有菩提心摄持,其果就会象芭蕉树一样,大家都知道芭蕉树生长期只有一年,只长一次果实,树便枯槁了。一般的人天各种善法,异熟果肯定会成熟,暂时不成熟,纵历百劫也不会消灭,但这个果报成熟后,就再也不会感果了。比如说生天的福业,感受生天果后,此福报便不会再有了;或者一般小乘行人,以修行善业得到阿罗汉果位,入无余涅槃,此后其善报就不会再有了,象芭蕉树一样,只有结一次果实的机会。相反,以菩提心摄持的善行,“菩提心树恒生果,非仅不尽反增茂”,这些善根象如意树一样,如意果实成熟后,不但不凋谢,反而越来越茂盛;善业的果报成熟后,不但不尽,反而更加增上,乃至得佛果间,这个善业不会毁坏。在《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说:“譬如天雨一滴之水,堕大海中,其滴虽微,终无灭尽。菩萨善根,愿向菩提,亦复如是,无有灭尽。”
我们在修善法时,总是愿意它无限增上,不愿它一会儿灭完,那么我们应该遵循大乘教法,按“三殊胜”来修行善法。三殊胜即前行发心、正行无缘、后行回向菩提。正行无缘要求有很高的见解,对初学者来讲有点难度,但前行、后行两项,对初学者非常重要。在前行发菩提心与后行回向菩提时观想:为利一切有情而行诸法行,以此善根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那么此善根即为菩提心摄受,无有毁坏、灭尽之时,而且会愈来愈增上。若没有菩提心,整天转法轮,布施、修寺庙佛塔等等,表面看来善根很大,但与有菩提心摄持的善根相比较,则差之甚远。
以后,诸位在修行时,“三殊胜”的窍诀一定要记在心头。法王如意宝在作任何善业时,开始有发心,后行有回向,作为他的传承弟子,这些行为应该学习。如果你的修行见解坚固,恒时按三殊胜而行,任何事皆可成修行的增上缘,在现生积累起巨大福慧资粮。在文革时,藏地有一位老堪布——嘎秋仁波切,当时红卫兵批斗他,每次押他上台时,老堪布观修:现在为了利益一切众生,我应修持忍辱度;在台上群众批斗时,他观修无缘大空性;批斗完毕、押他下台,老堪布又观想:以今天修行忍辱的善根,回向愿一切众生皆证无上菩提。这些大菩萨行为,请诸位牢记,于日常中反复修持!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1:31

癸四、(勇士护送喻说明胜伏决定罪):
如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
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
如同有人虽犯下了极重的罪行,然而他投靠勇士,得以解除被人追捕的恐惧。菩提心能令人迅速解脱恶趣,那么害怕罪报者为何不去依止呢?
“决定罪”指显宗中的五无间罪、诽谤三宝等罪业,这些罪必定会感受恶果,一般无法改变。作者在这里用了一个罪人依勇士的比喻,说明了依菩提心能解脱这些罪业。在解释这个比喻时,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是,前两句为比喻,后两句为喻义。比如某些人犯了重大罪行,但是依靠一个有能力的勇士,能很快消除畏惧、违缘,这是从比喻方面讲;同样道理,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有人造下严重罪业,想尽快解脱这种罪业所感之苦果,为什么不依菩提心呢?第二种是将意义和比喻合为一体。如果有人造了极重罪业,象诽谤三宝与五无间罪,但是他若依靠如勇士一样勇猛有力之菩提心,定能消除堕三恶趣的怖畏。
法王如意宝在讲解这一段时说:象小乘里犯根本戒等严重罪业,依靠菩提心亦不会成熟恶趣痛苦,万一感受,也会刹那得到解脱。未生怨王造了杀父的无间罪,后来依靠菩提心于一刹那间从地狱中得解脱,便是很好的例证。在大乘佛教中,对谤法罪没有很明显说可以忏悔清净。在《宝性论》中云:“应畏谤深法,及谤善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诽谤甚深法,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但是,论中密意是指无有菩提心之士夫,若能生起菩提心,谤大乘法罪亦能解脱。世亲菩萨、马鸣菩萨都诽谤过大乘法,后来发起菩提心,精进忏悔,终于获得成就,就是很明显的公案。
为了教诫我们,法王如意宝说:我摄受了很多弟子,其中也有少数人破了密乘誓言,因此自己可能圆寂后先示现下堕地狱,然后才往生极乐世界。前几天晚上,法王如意宝梦见已圆寂四十余年的根本上师托嘎如意宝,法王特别高兴地想:本来我要问萨迦法王,自己以后转生到哪一刹土,现在根本上师在这里,不用问其他人了。于是马上去托嘎如意宝前顶礼,祈问上师,自己以后会转生到什么地方,(托嘎如意宝)上师告诉他将转生到寒地狱。法王听后特别害怕,又问上师(托嘎如意宝):如果转生到寒地狱,那以后长时间里肯定得不到解脱吧?托嘎如意宝告诉法王不要怕,说法王在寒地狱时间非常短,比大天比丘堕地狱时间还要短,然后因你的菩提心利益了无量众生,以此能立即往生极乐世界,去饶益无量众生。这也许是法王为了引导弟子而作的不了义示现,也许因果不虚,会是这样的(后又得授记,与此处不同,暂不记载)。
大天比丘的公案,《格言宝藏论》讲义中有详述,他原来在佛法兴盛的地方弘法,造了三条无间罪,怕别人知道,就逃于另一地方。因他精通三藏,擅长讲经说法,在当地又大转法轮,在他教授下有许多弟子证得阿罗汉果。后大天比丘圆寂,那天他的一位阿罗汉弟子到施主家应供,餐前洗手时,阿罗汉想:“上师不知转到哪个刹土去了?”他用神通观察,结果发现他的上师在地狱中,但此时大天比丘并不知堕了地狱,还在说“我这屋子怎么这样冷啊”。阿罗汉满腹惊疑,洗手毕,又想:“上师现在不知怎样了?”又观察,发现大天比丘已离开地狱,转生在三十三天。这位阿罗汉极为感叹:“因果真是很奥秘、稀奇啊!上师因无间罪而堕地狱,又因传法功德于一刹那上生三十三天。”
以上事例都说明了菩提心能胜伏决定罪业,不会去感受果报,即使感果,亦在一刹那中能获得解脱。《大集经•无尽意菩萨品》中也说:“善男子,比如有人虽犯重罪,然依勇士,能除畏惧。如是依菩提心力,也可遣除众多罪业之果报。”《华严经》云:“依靠勇士者,不畏惧一切怨敌。如是,依菩提心大勇猛力,于一切恶劣罪行怨敌,亦不必畏惧。”
虽然引了上述教证、理证,有些人也许仍存疑问,汉传佛教中常讲佛有三不能:第一便是定业不能转,这里为什么说可以胜伏决定罪呢?这点不用怀疑,我们在讲《事师法五十颂》时,疏中引用了《密集金刚》的教证说明,有些小乘自宗无法忏尽的五无间罪等,在入密乘后,立即就获得清净。以此表明,所谓定业指未依殊胜对治法,决定会受的业报,但在依靠殊胜对治法前提下,不会存在定业。这一点,你们稍加思维便能明白,也能找到很多例证。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1:54

癸五、(劫末火喻说明消尽不定罪):
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
菩提心如同劫末猛火一样,能在刹那烧毁各种重罪。
菩提心既能胜伏各种决定罪,那么对各种不定业呢,菩提心如劫末猛火一般,刹那之间能将一切不定罪业障碍摧毁无余。“劫末火”是坏劫时之火,按《俱舍论》等所说,器世界有成、住、坏、空四阶段,器世界到了坏劫,初禅天以下的须弥山、大海等器界为大火焚尽无余;同样,一个修行人发起菩提心之后,他以前所造各种恶业如杀生、偷盗等诸罪,此等重罪也就到了“劫末”,为菩提心之“猛火”摧毁无迹(劫末火喻出自《慈氏解脱经》与《宝树经》)。在《华严经》中也有此比喻:千年黑暗的房间,只要点上灯,刹那间,千年黑暗全部消尽;龙王头上戴有摩尼宝,只要此宝珠在,外界各种违缘都不能伤害他。菩提心如同灯光、摩尼宝,刹那之际能遣除众生无始劫来所造罪业黑暗,不为种种烦恼、罪障侵害。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第一品 菩提心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