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9:21
正是因菩提心在二利事业上有超胜一切法的功德,菩萨在修行此心时,无数劫中都坚持不懈。弥勒菩萨在《经观庄严论》中说:“菩萨利他行愿之迫切,凡夫利己心愿亦难及。”凡夫为了自我解脱轮回,尚是懒懒散散,有的甚至是自甘堕落,放弃一切善法修行,可菩萨为了利益众生而修持菩提心,无数劫中越来越坚强!
也许有人想:“菩提心有这么大功德,可能不是我们凡夫人的境界,得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发起行心与愿心吧?”这种想法大错特错,本论作者在《学集论》中对此有详细辩论,很明了的说明了愿行菩提心,凡夫也能发起。在《除盖障菩萨请问经》中说凡夫可受持菩萨戒,而守菩萨戒是发菩提心的一种方便,能发起菩提心方能得到菩萨戒。凡夫人也能发起菩提心,这一点你们去翻阅经论,可得到许多教证。
在此有必要再三强调,菩提心是入大乘法之基础。未发菩提心,无论你修任何法,如观本尊、修气脉明点等都不能算是大乘法,如果你去受大乘比丘戒,也得不到戒体。你们有些人觉得《入行论》不重要,不是实修的法门,只是“哲理佛法”。这是无比的大邪见,《入行论》是真正大乘佛法实修大仪轨,若此非实修法,岂有其余实修法耶!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29:39
辛三、(具发心之功德):
若人酬恩施,尚且应称赞,
何况未受托,菩萨自乐为。
如果有人能知恩报恩,世人尚且应去称赞,更何况不待劝请而自愿利益众生的菩萨呢!
一般人生活在这个世间,总会遇到各种困难,此时其他人设法帮助他,如布施钱财、人力、物力等等,使其平安度过困难和危机,对被救者来说,这些帮助者肯定对他有一定的恩德。如果他能知道这一点,而且去酬谢帮助者,一般世间人都会赞叹说:这个人不是忘恩负义之人,能够知恩报恩,很了不起啊……。麦彭仁波切在《二规教言论》中说:“何人知恩且报恩,深信因果无倒行,人亦设法饶益彼,诸天利之何需说。”汉地有不少因果故事方面的书籍,也说鬼神钦重和保护知恩报恩的人。在人世间,能知恩报恩,确实值得赞叹。
针对一个大乘弟子,并未受任何人托付、劝请:你去利益某某人、去度化某某人……。但因他无始以来之善愿和善根成熟,见到众生在轮回中受各种痛苦煎熬,自然地生起猛烈大悲心。为此悲心所转,菩萨全心全力、以自己的一切去利益他人,这种行为并不是为了自己得到善果,也不是去偿还他人之恩德。《佛子行》中也如是说:“欲菩提者应舍身,何况一切身外物,是故不望报异熟,布施即是佛子行。”菩萨利益众生的心愿十分迫切、清净,甚至为众生而舍弃自己,而且在利众过程中会受到许多伤害,如同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修持菩提心时,被提婆达多伤害过多少次,但是菩萨不但不会因此而放弃饶益行,反而更增上了大悲心。此中利益他人的精神与世人报恩思想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世间对知恩报恩者尚且歌功颂德,对菩萨利众行为,理应更加赞叹,而且应该恭敬顶礼、供养,即使这样,也不足以表达对菩萨的恭敬。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0:01
观察自己周围道友们,从言谈举止可以看出一些人是真实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值得自己去恭敬、随喜。现在佛教界亦有许多高僧大德,为了利益他人,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象这样大德前,我们凭什么不去恭敬顶礼由衷地称赞呢!
偶备微劣食,嗟施少众生,
令得半日饱,人敬为善士。
何况恒施与,无边有情众,
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
有些人偶尔用数量很少而且品味不好的食物,以轻蔑态度施给少数众生,使他们得到半天饱足,仅是这样,世人恭敬地称他为“善士”。何况菩萨尽轮回中以种种布施满足众生一切善愿,而且进一步去引导他们得到圆满正觉的无上安乐呢!
一般世间凡夫的布施善行,我们都亲眼见过,或亲身体验过。这种布施,从时间上看:只是“偶备”,并非长时间的布施;从所施物上分析:是“微劣食”,比如自己吃剩的残食,或一些过期食品,味道也不怎么好;从布施的态度来说:自己高高在上,“嗟施”——轻蔑地对待受施者;所施对境:只是“少众生”,比如三两个乞丐,一部分受灾者等等,给他们半碗饭,一两元钱,让其得到的只是“半日饱”。就象昨天,有几个乞丐来学院,我们有人给他们一些食品、衣服、零钱,这些有限的布施只能让他们度过一段时光,仅仅是这样,人们还是会赞叹:好人,真有同情心……。还有你们很多人星期天去色达县城,县城里小乞丐们就非常高兴,你们很慈悲给他们钱、衣服、食品,虽然不是很多,县城的人都很称赞:哎呀!你们如何如何有同情心等等。
而菩萨对众生不是如此,不象我们一些人只给一点点衣食财物。菩萨的发心非常广大,菩萨利益众生的时间是“恒”,从他初发心至轮回不空之际,无有更变;对境是“无边有情众”,可以说是法界一切含识;所施的是“善逝无上乐,满彼一切愿”,即暂时一切财物受用,究竟的成佛安乐;在偈词中没有明说菩萨布施众生的态度,在《入中论》中云:“且如佛子闻求施,思维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菩萨以一种非常恭敬、欣乐态度去满足众生愿望。从时间、对境、所施物及布施态度上相比较,菩萨的布施是无上布施,世间人偶尔布施之举无法比拟。佛在《般若摄颂》中说:“除损害众生之物,菩萨无有不施者。”《经观庄严论》中也云:“发大乘菩提心者,身体受用皆愿施与众生,饶益之时也毫无傲慢……。”
我们凡夫人连布施一般财物也很困难,但菩萨之布施如此广大无边,如何赞叹也无法表达发菩提心者这种功德。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0:37
博施诸佛子,若人生恶心,
佛言彼堕狱,长如心数劫。
广大布施利济众生之菩萨,如果有人对他生起嗔心,佛说这种人一定会堕在地狱中,他所生恶心有多少个刹那,在地狱中就要受多少个劫恶报。
发了菩提心的大乘佛子,对造恶业者来说是非常严厉的对境。如果有人在这种对境前,生起邪恶念头,轻毁损恼,将会招感极为严重的恶果。佛在《最极寂静神变经》中说:“妙吉祥,若菩萨于菩萨所,发起嗔心,发起慢心,起时即彼自言我当经劫住于地狱。”并言:“如金刚宝,唯有金刚宝能毁,发心菩萨对他菩萨生嗔,方能使其堕入地狱。”即使是一个已发心佛子对另一菩萨生嗔心,尚要感受经劫住地狱之果报,更何况一般凡夫对他生恶心呢?
关于这个受果报时间,颂词中说:“长如心数劫”。一个刹那为一弹指的六十四分之一,生一个恶念时,大约有多少个刹那呢?生多少个刹那恶心,便要堕多少个大劫的地狱。《信力入印法门经》中云:“妙吉祥……假使有人于阎浮提一切有情而悉杀害,加复侵夺一切所有;若复有人随于一菩萨所而生诽谤,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诸位思维一下,一个极其暴戾的人,将世界上所有的人全部杀死,并且要侵夺他们所有的财产,那他这种行为招感之业报无疑极为严重,但是另一个人对一个大乘菩萨生了恶心,进行诽谤,这种恶业果报已经远远超过了前人,我想你们谁也不愿受这种恶报吧!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0:48
常听到有些人说:“我很不愿意接触某人,甚至一刹那也不想看到他。”希望你们观察自己的相续,这种恶心的果报,难道你不怕?你敢肯定生恶心的对象没有发菩提心?在《信力入印法门经》里还有一个比喻:“假使有人于十方世界诸有情所悉生忿恚,若复有人于菩萨所生悔恚已,舍而背之不乐瞻视,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另有一喻说:“假使有人于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所,皆以刀杖而打斫之,若复有人于菩萨所起欺慢心,而生忿恚及怀损恼,如是之罪倍胜于前阿僧祗数。”此类教证不再列举了,诸位当三思!
今天在座听法者,都是入过密乘的行人,因此也略言轻毁损恼大乘密法上师之过患。《时轮金刚本续》中说:“密乘弟子对金刚上师生多少刹那之恶心,必定会堕多少个大劫无间地狱。”以前为你们讲《事师五十颂》时,其中也有许多教证:“既为弟子若轻毁,即名轻毁一切佛……,从此堕入那落迦。”请诸位注意,对菩萨生恶心之果报已是无法言喻,对金刚上师生恶心之果报更要超过一层,不用说生恶心,哪怕仅是违背上师教言,他在千百万劫中以最大的精进来修持,也只能得到堕地狱的果。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1:03
觉囊派大德多罗那他所著《印度八十四大成就者传记》中,有一个很能让大家入耳不忘的故事。有一位上师教导他一名在家弟子,让他放下一切去修行,不要积聚财产,而他的弟子认为:可能是我太富裕了,因此上师不高兴。于是没有遵照教言去做。过后不久,上师又劝诫:“弟子啊,放下你的财产吧,不要贪恋世间享受,修行人应在山洞里过日子。”弟子听后生了邪见:上师对我越来越富生了嫉妒心。这样也就没有理会上师的良言。一段时间后,此人反省到自己的错误,于是放弃世间一切,到寂静处专志修持本尊,过了很多年也没有得到一点感应。有一次他终于梦见了一位天尊,天尊告诉他:因你曾违背上师教言之原故,这种修持不会成就。他就祈问天尊:我现在该怎么办,用什么办法才能忏悔这种罪过呢?天尊告诉他:你把手脚全部砍断,方可忏悔此罪。此人依教奉行,自断手脚励力忏悔,继续苦修了很长时间,终于在临终时亲见本尊,但在即生未得到究竟成就。还有那洛巴大师的公案,诸位都很熟悉:他的上师帝洛巴在那洛巴与外道辩论时显现在空中说:“弟子啊,我原来嘱咐过你不要与人辩论。现在你没有得究竟成就的机会了。”那洛巴就没有在现生得到最殊胜的成就。听完了这两个公案,诸位有何感想呢?
如果对菩萨生一刹那嗔恨心,有如是的果报,反过来,如果对菩萨生起信心,有什么样的功德呢?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1:22
若人生净信,得果较前胜,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
如果有人对菩萨生起清净的信心,所得善报之长久广大程度远胜前者;菩萨行善时虽会遭遇多种障难,但是不仅不生罪过,反而因此增长善行。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可能遇到发了菩提心的大乘菩萨,而且对他生起清净的信心。一般来说,这种净信是一种清净的欢喜心,并不需要很多理由才生起,就象你们有些人初次见到法王如意宝时,从内心生起欢喜,究其原因,也说不清。这种欢喜心,在即生中能得到善报,亦能在无数劫中享受因此而感的善果。在《入定不定手印经》中说:“妙吉祥,假使有人于十方一切世界一切有情悉挑其目至满一劫;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彼如上诸有情所起慈愍心,悉使其目平复如初,至满一劫;妙吉祥,若复有人,于信解大乘菩萨所发清净心,暂一观视者,如是福蕴倍胜于前阿僧祗数。”还有比喻若人将关在铁狱中的十方众生释放,又使他们得到转轮王、梵天地位,其功德不可思议;若人对菩萨生净信心或赞叹,其功德远超前者无量倍(大正藏第32册P54页下)。这类教证,不胜枚举,都明示了对大乘菩萨生净信的福德无有边际。
前面我们讲了对菩萨生嗔恨之过患,许多人听后胆战心惊:完了完了,我经常对他人生恶心,这可怎么办呢?诚然,对一个凡夫来说,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是很困难的事情,有些人经常有一些想法,也是在所难免;但是,观察自相续,我们时常能对上师、道友生起净信,而且生净信较生恶心多。按此颂所言,生净信的功德能胜伏生恶心的罪业,这样你们不会陷入绝望之境,而能积累起大资粮。
有些人认为这里所说的对境是得地以上菩萨,而非凡夫菩萨。这毫无根据。此论中所言菩萨大都是凡夫菩萨,即已发愿行菩提心,并且尚未退转此心的凡夫,在《学集论》中作者对此作过很清楚的说明。今天在座闻法者,在我看来全都是菩萨,最低也是这种凡夫菩萨,当然也可能有登地以上的佛子。你们相互之间亦应生起净信,诸大德有教言说:“谁是佛菩萨,尤其谁是凡夫菩萨,我们无法通晓,因此对任何众生皆应生清净心,观为佛菩萨。”《迦叶请问经》亦云:“观一切众生作本师想。”作为一个修行人,无论何时、何地,应当把所有众生作为佛菩萨观待,自己当处于卑下处,不观察他人过失,而应细察自心,尽量以清净心观待一切,这样可避免造恶业。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1:36
一般凡夫有一种通病:别人的过失纤毫都能观察到,而自己过失大如山也不知道。诸位在修行中不可让这种病发作,否则极有可能让你对圣者造罪,因为在我们身边,有佛菩萨的种种化现。《华严经》中说:“善逝幻变即无量,为调伏一切有情众,现示彼色形色等。”经中善财童子参访的善知识有外道、屠夫等多种形象,比如观音菩萨有三十三种应化(《法华经——观音菩萨普门品》言三十二种化身),其中包括将军、鬼王等,以凡夫的眼光去看,显然不是那么清净如法。外境的一切有情不论显现上如法不如法,你以净信心观待,不但能避免造业,而且能种下无量善根,积累起广大资粮。
“佛子虽逢难,善增罪不生”,这点我们在经典和传记中可以看到,现在亦能见到,持守大乘菩提心非常坚固的修行人,在修法过程中,遇到各种违缘:病痛、诽谤、无衣无食等,但这些违缘并不能使他消极堕落,退失菩提心,他反而因此更为精进,增上善法功德。《般若摄颂》亦云:“虽遇多违缘,彼心无动摇,坚固安忍力,愈勤行菩提。”我们看本师释迦牟尼佛本生传记中,佛在因地时,无畏地面对一切损害,转诸违缘为道用,修持菩提心终得圆满。你们大多数人看过密勒日巴尊者的传记:尊者在山中苦行时,无衣无食,身体虽越来越虚弱,但他的出离心、菩提心越来越强烈,善业愈加增上。汉地高僧大德如虚云禅师,他一生修道中,虽遇过许多危难,亦从来未舍弃过菩提心,还有清定上人,把二十余年的铁狱监禁,转为利益众生的闭关修行,悲心、信心等善法功德更为增长……。发菩提心的功德使他们面对任何违缘也能任运、自然地增长善法。
有些人说:“他们这些大德,早已证悟了佛果或大菩萨果位,所以能如此,象我们凡夫肯定做不到。”象这种性格软弱的人做不到亦有可能,颂词中也没有说所有的佛子都能如此。这里的佛子,指有坚固不退菩提心之佛子,他虽是凡夫菩萨,但已有一定功德,根基较利,就象我们学院中一些佛子,虽遇各种违缘,而对上师三宝之信心更为坚固,为利益众生求证菩提之心愿也日趋强烈。
wanbingzhensuo
发表于 2006/10/19 08:31:52
何人生此心,我礼彼人身,
谁令怨敌乐,皈敬彼乐源。
谁生起了这种菩提心,我就恭敬顶礼这位菩萨;谁能令仇害者得到安乐,我愿皈依礼敬众生安乐的源泉。
世间任何人都可学佛,都能入大乘法门发起菩提心。谁只要相续中生起了菩提心,寂天论师说他要很恭敬顶礼他,此原因我们在前面讲得很清楚。任何一个凡夫发起菩提心后,即成为人天应供福田,对他生一念净信也能得无量福德,甚至也值得象造论者那样的圣者去顶礼、恭敬。
不仅如是,这些具足菩提心的佛子,即使对他们作损害,也能使作害者接上得安乐之缘。藏地有这种说法:“与菩萨接上善缘可在今生成就,接上恶缘也能断尽轮回。”意思是说,与菩萨接上善缘,有无量功德,即生就能以此缘解脱轮回;即使与菩萨接上恶缘,也可以断尽轮回种子,未来一定能得解脱。因菩萨对这些造恶业的众生有特别强烈之慈悲心,籍此缘以种种善巧方便来度化他们,使这些众生在轮回剧苦中尽快解脱出来。
那么前面说对菩萨生一刹那嗔心,即会堕地狱一大劫,与这种说法岂不是相违吗?关于这点,根索曲扎仁波切作过如是答复:“前面主要宣说菩萨是严厉的对境,如造恶果报极大;此处讲菩萨的加持力与功德力不可思量,即使与他接上恶缘,也能种下解脱之因。”当然,造恶者不忏悔清净,肯定还会感果,象提婆达多想伤害佛,死后无间即入地狱。然从长远看,和菩萨根本没接上缘与接上恶缘哪个好呢?虽然接上恶缘不忏悔要受恶果,但毕竟上能以此缘得到菩萨的加持、摄受等,步入解脱之道,尽快得到无上安乐。而根本未接上缘者,“无缘不能度”,无法得到菩萨的利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