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正误--现在流行中峰国师三时系念非中峰国师所作。
复德培居士书三三时系念,乃后人所著,冒中峰国师之名。
此书有二种,派头大同,文字不甚同。乃平时提倡之派头,何可用以助念。助念须专一念佛。若至将终,并弥陀经亦不念,方可令命终人心归一处。
此书乃法师升座,连念带讲说一段,大众坐听讲说毕,念一次佛。盖以讲说为重,念佛为助。著此书者,实不知助念之道。而世之不知净土法门者,以为助念佛事。亦可慨也。临终助念,以专念佛号为主。
弘化社有饬终津梁,备说法则,阅之则知助念,不是陈说不切要之理事,以消耗光阴之事。
当代佛子检验自己是否已所犯如下所说:
此事罪过之极,以菩萨名号作拜垫用,已属亵渎至极。况尚有就地作坐垫用者。与马契西居士书十二(戒磕头布上打印)《增二》
唯所买之缸上,俱有弥勒菩萨像,实为亵渎。宜买莲华缸,勿买弥勒佛像缸。
复张仁本居士书《三三》 顶礼印光大师!
不幸生于末法时代,有幸得遇印光大师,一部文钞,导末世众生,鉴别说法正邪。
续接印光大师关于念佛念观音之开示
复念佛居士书至于念佛也好,念观音也好,何必多此一种闲计较。
光以末劫苦重,观音悲深,故每令人兼念,以期速获慈护也。然念佛亦非无感通,而念佛亦非不可兼念观音也。专兼均可,佛亦曾令人念,故知了无妨碍也。
若念弥陀求生西方,又念药师求生东方,则不可。弥陀,观音,同是一事。而观音悲深愿重,故当兼念,以期速得感通也。
所有闲议论,均用不著。古人云,遵其所闻,行其所知,此二句,乃真实修持之龟鉴也。
观音乃过去古佛,为弥陀辅弼。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有何不可。念观音,地藏,弥陀等功德之校量,乃令人发决定念佛心,不可有游移之念而已。若死执其语,不会其意,则成佛怨矣。
2Z026与徐蔚如居士书五学习
分段大意:一、根据王弘愿居士本身的情况判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
王弘愿居士,虽则崇信密宗,颇有效验。然始则错认消息,将有未得谓得之失。继由多阅教典,方知错认。次则现虽工夫得力,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光以此二事,断其密宗一法,不能普被三根,不如净土法门之千稳万当。谓君宿具灵根,见地高超。尚有错认,及受病不知对治之失,则世之不及君者可知矣。
二、介绍王弘愿居士论密宗乃约教而遗机,大师约机而论教之利益
彼谓密宗高出显教之上,引种种言论以辨。然佛无二心,亦无两法,欲抬高密宗,但当论密宗所以高处。既以密宗之妙处,与显教之妙处证同。是欲推尊而实持平也。彼之所论,乃约教而遗机。光乃约机而论教之利益。盖契理而不契机,则不能感应道交。所谓说法不投机,便是闲言语矣。大意如此。光所说多络索,兼以目力不给,凡属信札,概无存稿。
三、解释一位摄一切位
一位摄一切位,而从浅至深,行相仍复历然。圆融不碍行布二语,最为恰当。盖以圆融,正圆融其行布。若无行布,说甚圆融。行布,正行布其圆融。若无圆融,则其行布,便成生灭,便属小乘谛理,便非因该果彻之道矣。
按:王弘愿居士欲刻印龙舒净土文,作序请印祖鉴定改正,大师另作一篇题词和序,连同对龙舒净土文的校勘表寄给王居士,印祖嘱序署王居士名,王居士不敢不遵,但也不敢掠美,在序后注明为大师所作。大师所作序和王居士回信都登载于《海潮音》第一年第二期(1920年),错认消息和虚火上炎、无法自治的情况都为王居士信中所述。
2Z029与丁福保居士书学习:克尽人道为基础
原文: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与丁福保居士书http://www.jingtu.org/ygds/1b02/ygdswczb2-31.htm
分段大意:
一、示丁福保居士《学佛实验谈》可破拘墟之见
近世士大夫,多守拘墟之见。有以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之事理相告者,则曰此稗官野史小说家凭空造者,何足信乎?其人亦曾读经阅史,虽见此种事,亦不体察其所以然,其拘墟也仍复如是。居士将历史之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等事,集之于一编之中。上而《麟经》,下及《明史》,其事迹的的可考。彼拘墟者读之,当必哑口不敢谓其无稽妄造矣。
二、示学佛须克尽人道为基础
1、学佛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
至于学佛一事,原须克尽人道,方可趣向。若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等事,一不实践。虽终日奉佛,佛岂祐之哉?
2、以喻明尽人道为学佛基础
良以佛教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故于父言慈,于子言孝。各令尽其人道之分,然后修出世之法。譬如欲修万丈高楼,必先坚筑地基,开通水道。则万丈高楼,方可增修,且可永久不坏。若或地基不坚,必至未成而坏。
3、引古语和鸟窠禅师语说明
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学佛者亦复如是。昔白居易问鸟窠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欲学佛法,先须克己慎独,事事皆从心地中真实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谓真佛弟子。若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何异先服毒药,后服良药。欲其身轻体健,年延寿永者,其可得乎?
4、《实验》一书堪破其心奸恶,欲借佛法以免罪业者
《实验》一书,堪破此弊。流通于世,大有利益。
三、嘱多搜集因果轮回等事流通
又苏州彭希涑曾辑《二十二史感应录》,于历史中,摘录因果事实百八十余条。不知阁下曾有此书否?若有,宜一并排印,以辟拘墟者之眼界。又《二十四史》,奇事固多。居士博览无遗。宜将非凡情所测之事,如《欲海回狂》后所标者,并诸因果轮回等事,尽录而辑作一书。以为治国安民,了生脱死之一助,则其功德大矣。不知肯满我愚愿乎?
略注:
1)拘墟:亦作"拘墟"。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2)稗官野史:稗,音拜。喻微小的,琐碎的。稗官是古代的一种小官,专给帝王述说街谈巷议、市井传闻。后泛称记载轶闻琐事的文字为稗官野史。
3)麟经:孔子作《春秋》,至“获麟”而绝笔,故《春秋》又称《麟经》。
4)语云“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后汉书韦彪传,韦彪上议引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是以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注释说“《孝经纬》之文也。”
5)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贞元十六年中进士,历任左拾遗、东宫赞善大夫、江州司马、杭州、苏州刺史、太傅等职。是杜甫之后,唐朝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曾作念佛诗“余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假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甚么,不达又如何,普愿法界众,同念阿弥陀。”(见印光法师《复方耀廷居士书二》)
6)鸟窠禅师:名道林,唐杭州人,九岁出家,二十一岁于荆州果愿寺受戒。至京师谒径山道钦禅师而契悟心要。后南归,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有鹊巢于侧,人又曰鹊巢和尚。元和年中,白居易出知杭州。闻师之道,见师栖止巢上,乃问曰:师住处甚险?师曰:太守危险尤甚。曰:弟子位镇山河,何险之有?师曰:薪火相交,识性不停,得非险耶。曰:佛法大意如何?师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曰:三岁孩儿也解恁么道。师曰:三岁童儿虽道得,八十老翁行不得。居易颔叹,数从问道,穆宗长庆四年二月十日跏趺而化,敕谥圆修禅师。见传灯录四,稽古略三。
7)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佛戒经中之略戒。文昌阴骘文引用之。惟知阴骘文有此语,不知其来也远。
8)彭希涑:字乐园,号兰台,清苏州元和廪生,即彭二林居士侄子。年二十六,举于乡。二林居士,以云栖往生集,事词太略,欲重加采辑,续以近今故事。甫创其凡,希涑欣然任之。与妻顾氏,篝灯钞写,成书九卷,名曰《净土圣贤录》,刻行于世。年三十三,念佛而逝。
9)《二十二史感应录》:彭希涑辑,于历史中,摘录因果事实百八十余条。 2Z030复宁波某居士书学习:生死心切
原文: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宁波某居士书
http://www.jingtu.org/ygds/1b02/ygdswczb2-32.htm
分段大意:
一、对治习气
1、消习不见效的原因:生死心不切
接手书,知治习之心,唯勤唯切。而消习之效,未得未见。其故何也?盖以生死心不切,而只将此超凡入圣,消除惑业,成就净念,作口头活计,故无实效也。倘知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今幸得此大丈夫身,又闻最难闻之净土法门。敢将有限光阴,为声色货利消耗殆尽。令其仍旧虚生浪死,仍复沉沦六道,求出无期者乎?
2、念死则心有所主,不随境转
直须将一个“死”字(此字好得很),挂到额颅上。凡不宜贪恋之境现前,则知此吾之镬汤炉炭也。则断不至如飞蛾赴火,自取烧身矣。凡分所应为之事,则知此吾之出苦慈航也。则断不至当仁固让,见义不为矣。如是则尘境即可作入道之缘。岂必屏绝尘缘,方堪修道乎?盖心有所主,不随境转,则即尘劳为解脱。所以《金刚经》屡屡令人心不住相。发心度尽一切众生,而不见能度之我,所度之人与众生,并所得之无余涅槃之寿者相,方为真行菩萨道。若见有我为能度,生为所度,及无余涅槃之所度法者。虽则度生,实于一乘实相之道,未能相契。以不了众生当体是佛,佛性平等平等。妄起凡情圣解。致无为利益,成有为功德矣。何况声色货利之贪恋粘着乎哉。
二、人生世间尽谊尽分
然人生世间,不可无所作为。但自尽谊尽分,决不于谊分之外,有所觊觎。士农工商,各务其业,以为养身养家之本。随分随力执持佛号,决志求生。凡有力能及之种种善事,或出资,或出言,为之赞助。否则发随喜心,亦属功德。以此培植福田,作往生之助行。如顺水扬帆,更加橹棹,其到岸也,不更快乎!
三、准备信愿行资粮
腊月三十日,乃一岁之尽日。倘预先未曾打叠得好,则债主怨家,群相系缚,哪容你过。临命终时,乃一生之腊月三十日也。倘信愿行资粮未具,贪瞋痴恶习犹存。则无量劫来怨家债主,统来逼讨,哪肯饶你。莫道不知净土法门者,无可奈何,随业受生。即知而不务实修者,亦复如是,被恶业牵向三途六道中,永永轮回去也。
四、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
欲求出苦之要,唯有念念畏死,及死而堕落三途恶道。则佛念自纯,净业自成。一切尘境,自不能夺其正念矣。《心经》云:“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内之根身,外之器界,五蕴包含净尽。能见其是空,则即五蕴,离五蕴。法法头头,皆是大解脱法门、大涅槃境界矣。
启示:
1)思维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净土法门更为难闻;
2)念死念轮回苦
增广卷一复邓伯诚居士书二
至谓欲心不贪外事,专念佛。不能专,要他专。不能念,要他念。不能一心,要他一心等。亦无奇特奥妙法则,但将一个“死”字,贴到额颅上,挂到眉毛上。心常念曰:我某人从无始来,直至今生,所作恶业,无量无边。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宿生何幸,今得人身,又闻佛法。若不一心念佛求生西方,一气不来,定向地狱镬汤、炉炭、剑树、刀山里受苦,不知经几多劫。纵出地狱,复堕饿鬼,腹大如海,咽细如针,长劫饥虚,喉中火燃,不闻浆水之名,难得暂时之饱。从饿鬼出,复为畜生,或供人骑乘,或充人庖厨。纵得为人,愚痴无知,以造业为德能,以修善为桎梏,不数十年,又复堕落。经尘点劫,轮回六道。虽欲出离,末由也已。能如是念,如上所求,当下成办。 2Z031与友人书学习:善知识的一举一动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与友人书
一、善知识,一举一动,皆有关于如来慧命,众生善根
凡为善知识,一举一动,皆有关于如来慧命,众生善根。非止升座说法,方为宏法利生也已。
二、投子颙禅师以十余担行李,令司马温公欲见而中止
吾读《续传灯录》,见投子颙禅师,有大智慧,具大作略。升座而左右顾视,能令富郑公直下知归。从兹力参,径造其极。而以十余担行李,令司马温公欲见而中止。毕生于如来大法,自己本性,为门外汉。
三、前车之鉴:颙师以什物过多,损众福田。
使颙师一钵一杖,则温公未必不如郑公。而温公以吹毛求疵,自失巨益。颙师以什物过多,损众福田。有法道之任者,俱宜鉴之。
1)舒州投子证悟修颙禅师。姓梁氏晋州赵城人。幼不拜神祠不受书训。常曰。当为人天师安慕此耶。遂游诸方。
2)富郑公:富弼(1004—1083)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少年笃于学,提笔能文,胸有大度。范仲淹见而称奇,誉为“王佐之才”,并以其文章推荐给时人晏殊,晏殊也称赏不已,纳为女婿。弼为政清廉,好善嫉恶,历仕真、仁、英、神宗四朝,官居宰相;又性情至孝,恭俭好修,与人言必尽敬,虽微官及布衣谒见,皆与之有礼。(见《宋史》卷三一三“本传”)
3)司马温公:司马光曾封爵温国公,世称司马温公。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号迁叟,世称涞水先生,陕州夏县(今属陕西)人,官至宰相,卒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其所主持编写的《资治通鉴》成书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Z036复张云雷居士书一学习:印光大师对梁启超的劝勉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二复张云雷居士书分段大意:
1、述梁任公之处境
梁任公,有出群之才,值相忌之世。
2、勉力究出世大法
何不卷而怀之,赋归欤而力究出世大法,以期彻悟本具妙性。又须力修净业,回向往生。俾所悟者,一一亲证。然后乘大愿轮,示生浊世。以不思议神通变化,作对治法。于强弗友,刚克。燮友,柔克。无论上中下根,无一不被其泽。此大丈夫继往开来,自利利他之究竟实义。
3、示愤世闷时非宜
于此时此世,而不竭力研究。徒存忧世之心,不免危身之虑。乃英雄豪杰愤世闷时之迹,非圣贤素位而行,乐天知命之本色也。
4、赞宿世慧根警无常轮回
宿生培此慧根,固不容易。倘不于此专精致力,以期亲证。则如坯器未火,经雨则化。光阴短促,人命几何。一气不来,即属后世。未证道人,从悟入迷者,万有十千。从悟增悟者,亿无一二。忍令无上法器之坯,经再生之雨,而复为尘土乎哉。
5、述为知己谋之缘起
任公与光,素无交情。近以谬听人言,亦可攀为知己。知己者为知己谋,须于大体统处立言,方不失为一言相契,毕生知己之谊也。不知梁公视此,为竖点头乎,抑横摇首乎。祈以此意转达之。
略注:
1)强弗友,刚克:出自《尚书·洪范》,意思是强御不顺,以刚能治之。
2)燮友,柔克:出自《尚书·洪范》,意思是和顺者,以柔怀之。
读后:
印光大师此信言简意赅,指出梁任公之才与慧根及处境(相忌之世、危身之虑),勉以力究出世大法,力修净业,回向往生。以免坯器未火,经雨则化。一件细节可以说明梁任公之才与慧根:某学人到梁任公拜访,梁公一边为人题字,一边交代管家事情,一边接待来访者,四五件事同时处置,书法丝毫不乱,可见其六根之明利。印光大师对此利根的开示仍然是“力修净业,回向往生。”看见净土法门为普被三根,彻上彻下之妙法门。张云雷先生参加商务印书馆文钞编辑募印工作,并请梁公为文钞题签和题词,梁公由此得读大师文钞,引大师为知己。而大师亦尽知己之责任,而留下这篇宝贵的开示。
增广文钞卷首题词及序摘录
古德弘法,皆觑破时节因缘,应机调伏众生。 印光大师,文字三昧,真今日群盲之眼也。诵此后,更进以莲池,憨山,紫柏,蕅益诸集,培足信根。庶解行证得,有下手处。启超具缚凡夫,何足以测 大师。述所受益,用策精进云尔。庚申四月八日梁启超敬题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