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淡然悟法系列》之六 了解圣者
礼敬世尊、阿罗汉、正等正觉者!我们已知道这世间只有圣者与凡夫两类人,圣者最多七次轮回,便能彻底脱离生死苦海,而凡夫却只能在轮回苦海里永远的泡着,没有船救我们,也没有陆地可供我们上岸。一如汪洋中的小小浮瓶,任狂风巨浪随意地将它推至东方、南方、西方、北方;如此,凡夫们从人间道投生至饿鬼道、从饿鬼道投生至畜生道、从畜生道投生至地狱道、从地狱道又投生至其他恶道及人、天二道,没完没了,莫可奈何。然而,圣者却跨越了此苦,他们不再投生于四恶道,尽管初果须陀洹还要轮回几次,但他们已注定走向最后的解脱。凡夫们却无此福份,还得饱受那无数次生、老、病、死的折磨。有人因此开始羡慕圣者,他想:圣者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可以飞檐走壁、遁天入地的神仙?还是长有三头六臂、二个鼻子三只眼睛的奇人?都不是!若把他们形容为神通广大,这只是因为看多了奇幻小说、神话影视;若把他们形容为长相奇特,也只是个人的臆测与想象,况且,那样的人只能叫怪物,不能叫圣者。又有人会想:圣者为何只投生几次就解决了生死问题?他们入灭后是否去了别的他方世界?这也不对。因为别的世界、他方世界也是世间,同样存在生、老、死,同样没脱离六道轮回。只有证悟到出世间法的涅磐后,才可说真正的解决了生死大事。
圣者与我们相比,到底有何不同?事实上,圣者跟凡夫一起同生于世间、同长于世间,他们在外观长相、生存方式上与我们并无区别。他们一样的要喝水、说话、呼吸新鲜空气;一样的要吃饭、穿衣、走路、睡觉。只不过,他们的内心世界异常清净,行为谨慎庄严、无垢无恼,精神上充满智慧,有着对这世间极为敏锐的正确认知。他们洞悉生命的奥密,彻见苦因缘起之法,了解去烦灭苦之道。他们如理思维的存活于世间,不会让半点的贪嗔痴尘埃污染到他们的心。然而,作为凡夫的我们又是怎样的呢?与圣者相比,我们的思想处于错见愚痴当中;我们的行为放纵而混乱;我们没有明确的生活目标,我们只是麻木的跟随感官欲望,不自觉的做着世间五欲的奴隶。而圣者是自己的主人,他们可以控制自己的心。他们能以戒律控制住自己的行为,能以禅定镇伏住偶而升起的烦恼,他们更能以慧观道智斩断烦恼之根。根据巴利圣典之《阿毗达摩臧》,须陀洹圣者已断除最粗的三结烦恼:身见、疑、戒禁取;他对佛法僧有不可动摇的信心,已解脱了任何恶道轮回。于四漏,他已斩断邪见漏;于十四个不善心所,他已斩断邪见与疑心所。根据巴利注疏,他也已斩断嫉妒与悭心所,并解脱了一切强得足以导致恶道轮回的烦恼。他的身体行为特征是:坚守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服用麻醉品这五个根本戒。初果须陀洹已进入出世八圣道之流,他必定趣向于生死轮回的彻底解脱——般涅槃。巴利文经论将须陀洹圣者分为三种:一为‘极七返有者’,即最多会再投生于人间与天界七次的须陀洹。 二为‘家家者’,即他在证得四果阿罗汉之前,再投生于良善家庭两或三次的须陀洹。三为‘一种子者’;只会再投生一次即证得四果阿罗汉的须陀洹。 如此看来,今生若能得证初果,你不仅可免去死后坠落恶道之忧,最大的益处是必定能解决生死大事!
那么,二果圣者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在巴利圣典中,二果圣者又被称为斯陀含或一还者。根据《摄阿毗达摩义论》,培育了斯陀含道之后而减轻了欲、嗔与痴,他成为了斯陀含,他最多只会再回到这世间一次。斯陀含圣者已断除较粗的欲、嗔、痴烦恼,虽然这一些较轻的烦恼还会生起,但并不时常发生,而且它们的困扰力也很弱。缅甸南传大德雷迪长老指出,诸巴利注疏对斯陀含会再回到‘这世间’一词提供了两种互相冲突的解释。其中一种解释说那是人间界,即是说他会从天界回来人间一次;另一种解释说那是欲界世间,即是说他会从梵天界回到欲界世间一次。根据对《阿毗达摩藏》七论之一《人施设论》的注释,二果斯陀含共分为五种:一、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间,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二、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 三、他在天界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天界,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四、他在天界证得斯陀含果,再投生于人间,及于其地证入般涅槃。 五、他在人间证得斯陀含果,然后投生于天界,直至寿元尽时再投生于人间,及于人间证入般涅槃。 不管这些分类如何,二果圣者只会投生于世间一次,这是非常肯定的。与初果须陀洹相比,二果的证悟层次更高,轮回的次数大为减少,离彻底断生死更近。
再来看看三果圣者的情况,三果在巴利三藏中被称为阿那含或不还者。根据《摄阿毗达摩义论》,培育了阿那含道之后而断除了欲欲与嗔恨,他成为阿那含;他不会再回到这欲界。阿那含圣者已完全断除系缚有情于欲界的欲欲与嗔恨两结,他也断除了欲漏及嗔、恶作两个不善心所,而取欲界为目标的一切贪执将不再生起。因此,他死后会化生到色界天,及在其地证入般涅槃。当知投生于色界净居天的只有阿那含圣者,但并不是所有的阿那含都投生于该处。巴利经典又提及五种阿那含圣者:一、化生到色界天之后,他在还未活到其寿元的一半时即证得了阿罗汉道。二、他在活了超过其寿元的一半之后,或甚至在临死时才证得了阿罗汉道。三、他不须奋斗即能证得阿罗汉道。四、他必须经过奋斗才能证得阿罗汉道。五、他从一界投生至更高的界地,直至色究竟天,即最高的净居天,然后在其地证得阿罗汉道。如此看来,今生若证三果阿那含,则此圣者入灭后不会再出现在人间界,同时,他也不会出现于欲界六天;多数时候,他只会投生在色界的最高五层天——无烦天、无热天、善现天、善见天、色究竟天。当然,他必定也会于此世证悟到阿罗汉圣果,断尽所有烦恼而彻底脱离生死轮回。
最后,让我们看看四果圣者的情况。根据巴利圣典, 培育了阿罗汉道而完全断除了一切烦恼之后,他成为阿罗汉、漏尽者、世间至上应供者。我们知道,导致有情众生不断沉浮于六道轮回的原因,乃是因为有无明、爱、取、行、业这些致命的烦恼。无明即是贪嗔痴三毒中的痴,爱即是贪嗔痴三毒中的欲贪,取则是强烈而执着的贪爱,行是由于执取欲爱而产生出各种善恶行为,业即是因为这些善恶行为的造作,而遗留了你下一世投生的原因、业有。在逐步灭去上述投生之因、投生的诸结烦恼当中,须陀洹道、斯陀含道、阿那含道所断除的五结:身见、疑、戒禁取、欲贪、嗔恨,被称为是‘五下分结’。因为是它们系缚有情众生,于下等的欲界生存地里不断的轮回。已断除它们的阿那含圣者,则不会再投生到欲地世间,但还是被另外的五个‘上分结’系缚于生死轮回中,这里就包括了烦恼之源——无明结。最后,当他通过证悟四果阿罗汉道,这五个‘上分结’也被完全断除。‘五上分结’是:对色界生命之贪欲、对无色界生命之贪欲、我慢、掉举、无明。第四圣道也断除了其余两个漏:有漏与无明漏;这是为何阿罗汉圣者被称为是‘漏尽者’的原因。根据《阿毗达摩藏》,阿罗汉圣道也断除了其余的不善心所:痴、无惭、无愧、掉举、慢、昏沉与睡眠。当然,四果圣者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便是我们在《杂阿含》与《相应部》里所经常看到的这句偈:‘知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皆办,不受后有。’意即在当世获证阿罗汉圣果的人,他已知道这一生是自己的最后一世,他的梵行八圣道已完全建立,该灭去的诸结烦恼已经灭尽,由于断尽下一世投生的原因,他知道自己入般涅磐后,永远不再投生!这就是圣者们的最高境界,同时也是诸佛体证的最高境界。在此境界中,没有色、受、想、行、识这五蕴,也没有名法和色法;它非缘起,不存在有刹那生灭的诸行法。于是,它无生、无老、无死、无烦、寂静、清凉。它便是真理与智慧的至高点,也是所有生命的至高境——涅磐。
愿我们能效仿圣者,精勤努力的体悟圣者之境。愿众生能早日彻悟佛陀正法,循着诸佛所指引的四圣谛八正道,去亲悟那至高无上的不死涅磐。
淡然写于2007年8月19日下午时。
淡然出世间
http://pic1.netsh.com/eden/bbs/843474/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