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奏折(图)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0_1187219532_1546372.jpg殿试揭晓的榜式称为“金榜”。
金榜用黄纸墨书考中进士人的名次、姓名、籍贯,以皇帝诏令的形式下达。
在清代,文科大金榜张挂于东长安门,武科大金榜张挂于西长安门,三天后收回宫中。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1_1187219532_1546372.jpg
宝谱即皇帝宝玺之印谱。
清乾隆十三年钦定御宝为二十五颗。
因其用处不同,名称各亦。
如:“皇帝之宝”、“制诰之宝”、
“皇帝尊亲之宝”、“敬天勤民之宝”、“广运之宝”等。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2_1187219532_1546372.jpg
清代皇族族谱称玉牒。
每十年重修一次,自顺治十八年(1661)至清亡后的1921年,共纂修28次。
黄色封面为宗室玉牒,记载皇帝的直系子孙;
红色封面为觉罗玉牒,记载皇帝的旁系叔伯兄弟之子孙。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3_1187219532_1546372.jpg
清帝王告戒臣下的诏令、言辞称之为圣训。
新皇帝嗣位后,令儒臣将先帝的诏令、言辞汇集成册。
并每日晨读先皇“圣训”一节,以为施政的座右铭。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4_1187219532_1546372.jpg
实录是皇帝在位期间的编年大事记。
新皇帝嗣位后,开设实录馆,令儒臣为先帝编纂实录。
并每日晨读先皇“实录”一册,以为治国之鉴。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5_1187219532_1546372.jpg
清末,中国与外国逐步建立了近代化的外交关系。
遂互派使臣,递交国书。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6_1187219532_1546372.jpg
“请安折”, 顾名思义,就是是清代官员向皇帝请安问好的文书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7_1187219532_1546372.jpg
秘密立储是清朝从雍正皇帝开始建立的一种皇位承袭制度。
皇帝将钦定皇太子的名字用朱砂红笔写在纸上,
藏于匣中,安放在乾清宫“正大光明”匾额之后。
待其去世后由重臣等将此匣打开,纸上书写的皇太子便是新的皇帝,即位登基。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8_1187219532_1546372.jpg
诰命是清代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清制,凡覃恩封赠五品以上之官员及世爵承袭罔替者,皆授以诰命。
清代诰命用苍、青、黄、赤、黑五色或三色纻丝织成。
由于各官员的品级不同,诰命封赠的范围及轴数、图案也各有不同。
http://img.daqi.com/upload/slidepic/2007-08-16/9_1187219532_1546372.jpg
清代,每逢庆典,官员除照例时呈贺表、
贺笺外,还要作诗撰文,为皇帝歌功颂德,以示庆贺。
此为乾隆末年,大臣朱珪为庆贺乾隆皇帝八十寿辰而进献的诗刊册。
[ 本帖最后由 蓝天百云 于 2007/11/8 12:23 编辑 ]
奏折含义
“太祖奉天二字,千古独见。故神训中云:皇帝所执大圭上镂“奉天法祖”四字,臣下诰敕命中,必首云“奉天承运皇帝”。”奏折的奉天承运的广泛使用应该是在明代,明太祖于加强中央集权不遗余力,自然少不了这受命于天,君临天下的气势。太祖以为自己的统治出至天意,余继登《典故纪闻》卷一记载太祖尝言:“见人言动皆奉天而行,非敢自专也。”
因而其诏书的开头就是奉天承运,明代礼仪明文规定,亲王,群臣上表笺,都得有“皇天眷命,统驭万方”,“承天受命,君师宇内”等字样,节日朝贺须用“奉天永昌”,皇帝郊祀称自己为“嗣天子臣”,其使用的音乐头一句就是“荷蒙天地兮,君主华夷。” 皇帝结婚的纳采制词首句也是“朕承天序”,皇帝的宝玺则有皇帝奉天之宝,奉天承运大明天子宝”等等。而对于民间的祭拜天地行为严加管制。明会典卷165“亵渎神明”条目规定,如果民间私下告天拜斗,则为亵渎神明,须杖70。
清承明制,其诏书多以“奉天承运”开头,中间诏示内容,最后一般以“布告天下咸使闻知”或“布告中外咸使闻知”结尾。诏书以外,清代还有制辞(即制书)其开头一般是“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云云。到了1912年,随着宣统皇帝发布退位诏书,“奉天承运”也终于终结了,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第一次见识 第一次见,想望有更多的内容。 很精美! 我是满族人,看到这些很有一种自豪感. 见识了
页:
[1]